螺丝在拧紧
分享同代人彼此激励共同冒险的旅程

Album
主播:
57不拧紧
出版方:
吴琦
订阅数:
31.13万
集数:
110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螺丝在拧紧的创作者...
螺丝在拧紧的节目...

Vol.108 对话周玮、陈创彬:观鸟让我的身体长出了新的眼睛

螺丝在拧紧

《单读 41·我看见了鸟》最近和大家见面了,这一次我们不仅看见了鸟,也看见了“鸟人”——那些在户外忍不住举起望远镜的人,用各种方式记录自然生命的人。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两位观鸟爱好者、《单读 41》收录文章的作者周玮和陈创彬,来聊聊我们对鸟和“鸟人”的好奇。 对谈从各自进入自然之门的时刻展开:周玮回忆起二十年前在华盛顿时,初见黑嘴天鹅呈人字形飞行的惊喜;陈创彬回到泸沽湖的清晨,当背景音里叽叽喳喳的鸟鸣被一点点聚焦成复调乐句,他决定走出去认识他们。他们一步步陷入鸟的世界,感官就这样被观鸟打开,人类的生活世界因鸟儿多了一些层次。 鸟人们也常常用笔记录着这一切,但观鸟的自然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张力:观鸟的过程愉悦与忧虑并存,那人与鸟的关系应该如何书写?在观察和表达之间,是坚持理性客观,还是以情感去描摹它们的美?或许更重要的是学会转移立场,保持对生命的尊重,持续地书写和讲述他们的生活。 节目最后,主播吴琦把问题抛回我们的好奇:大家为什么喜欢观鸟?为何在众多物种中,鸟在今天“多少有一点脱颖而出”?也许在两位观鸟者的故事里,你会对“看见”这件事本身,得到一点点更新。 02:14出版《单读 41·我看见了鸟》的过程,我们接近了鸟和鸟人的世界 07:07为什么开始观鸟? 21:43“我的眼睛不是在天上,就是在树上,或者看地上” 27:58陈创彬:观鸟让我的身体里长出新的眼睛 30:10“鸟人”的工具箱里有什么? 39:35观鸟不止有愉悦,也有忧虑和沮丧 52:57陈创彬:看着幼鸟安心地在自己身前玩耍打闹、阖眼休息,内心有难以按捺的狂喜 01:06:32周玮:当关心的野花野草被毁,如何停止内耗 01:08:13观鸟写鸟是一种更深切的共情和进入,还是一个观者不恰当的过度自我投射? 01:30:06“我愿超越科学,以更美的情感去叙述这些生命” 01:35:18编辑的好奇:为什么鸟能“脱颖而出”?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单读 41·我看见了鸟》,吴琦主编 《在黄昏起飞》,[英] 海伦·麦克唐纳著 《编结茅香》,[美] 罗宾·沃尔·基默尔著 《苔藓森林》,[美] 罗宾·沃尔·基默尔著 《欧亚鸲的四季》,[英] 大卫·拉克著 / [英] 罗伯特·吉尔摩绘 《大杜鹃:大自然里的骗子》,[英] 尼克·戴维斯著 《游隼》,[英] J.A.贝克著 《犀鸟启示录》,张庆国著 / 宋威、汤贺然绘 |彩蛋🎉 鸟人工具箱| 「iNaturalist」APP 「懂鸟」小程序 / APP 「懂兽」小程序 「懂两爬」小程序 「晓虫」小程序 「flomo 浮墨笔记」APP |本期音乐| 百鸟合鸣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 、周玮@黄腹琉璃、陈创彬@黑眼罩杀手,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115分钟
9k+
2周前

Vol.107 对话田螺:这年头,去哪里找一顿好饭呢

螺丝在拧紧

这一次,我们走进了最贴近日常生活的那个小空间——厨房。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了因美食而结识的朋友田螺,她是美食作家、播客《厨此以外》的主播,也是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的作者。 田螺把美食作为自己的职业,更喜欢通过食物来结交朋友。对她来说,通过食物交朋友,是“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无目的性的交友,反而好像能走得比较长远”。吴琦也发现,或许正是“食物本身民主的部分”,因食交友才令人放松。 两位湖南老乡聊起成长中的家庭餐桌:儿时的挑食、爸妈的做菜风格、自己做米粉的记忆……原来,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对饮食的态度是那么不同。正是这种差异,以及与充满变量的食物朝夕相处,田螺在食物中找回了对这个世界的包容。 这场关于食物的对话,也是一场关于“选择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的讨论。在这个外卖和漂亮饭占据生活的当下,希望这次对话能唤起我们对食物和生活节奏的思考,回味那份透过味道传递的人情温暖。听完这期节目,就去给自己找顿好饭吃吧? 05:10 饭局上初次见面,有点紧张 10:37 吴琦:我反思自己的“湘菜沙文主义” 26:40 “后来我才意识到,大家成长环境中的饮食态度差异巨大” 32:51 田螺:“挑食”的正当理由值得被尊重 44:10 高期待、低容错,人和饭的疏离感就这样来了 45:57 “吃东西作为一种快乐是很奢侈的” 48:18 食物让人沮丧的时候太多了:被摊主骗、在电商上踩坑…… 50:57 田螺:食物会让人对世界更宽容 53:58 对没时间做饭的上班族朋友,有什么建议? 01:09:14 田螺:跟食材、跟人相处,受挫感很有必要 01:14:53 “人要对在乎的东西多走一步,不管是食物还是人” 01:19:25 在今天,什么是一顿好饭?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谁来决定吃什么》,陈宇慧 著 |本期音乐| La Primavera (Spring), Op. 8, No. 1 in D major: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 @田螺姑娘_hhhaze 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84分钟
20k+
1个月前

Vol.106 对话kk: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螺丝在拧紧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的实名举报、中日友好医院医生的学历造假风波——关于医院的新闻总能牵动人们的情绪。 在讨论医疗制度、医改政策、医生伦理这些大而抽象的题目的时候,本期「螺丝在拧紧」想从一个小而切身的角度,从一位“病人家属”的亲身经历讲起。 主播吴琦的朋友 kk 称自己为一名“专业患者”。疫情刚结束时,她在医院里照顾高龄患病的奶奶长达几个月。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求助无门,到一边照护一边观察记录,她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写成了社会学毕业论文。 按照不准的刻度进行的输液、按照缺少电解质的配方服用的营养餐、医护在背后难听的议论、护士长“语重心长”的 PUA……在学术论文里难以书写的琐碎和辛酸,终于在这期节目里讲了出来。当制度和流程像一台台精密却失真的机器运转,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伤痛、羞辱与挣扎,只能被无可奈何地归为倒霉吗? 这是一期不太轻松的对谈,它来自一份人人都会面临、真实而具体的痛苦。但如果幸运的话,在谈话与写作中走到创伤的身后,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它的办法。 03:09 “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10:22 kk:面对医护人员的冷漠,做研究的视角解救了我 12:58 ——与医生护士的互动中,有哪些不对劲? ——令人不适的态度、医生的失误、系统对人的驯化 21:22 “你专业还是我专业?”这句话又来了 22:39 有医生护士说,“患者在我们对立的那一边” 27:02 哪些研究能让我们认识现代医院? 43:23 我无法原谅那位 PUA 我的护士长 53:13 吴琦:现代社会科层化的程度远超理论的想象 59:19 “我就是个规培生,我能怎么办呢?” 01:01:24 kk:我特别想用流水线来形容医院系统 01:09:58 美剧里的医生—护士关系也被美化了 01:14:42“承认医生会犯错可能才是改善的开端”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临床医学的诞生》,[法] 米歇尔·福柯著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 保罗·斯塔尔著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美] 厄文·高夫曼著 《当医疗出错时:一位医生的痛与思》,[美] 丹妮尔·奥弗里著 《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 凯博文著 《现代性与大屠杀》,[英] 齐格蒙·鲍曼著 《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姚泽麟著 《职业系统》,[美] 安德鲁·阿伯特著 -谈话中提到的剧集 《匹兹堡医护前线》(2025),导演:[美] 达米安·马尔卡诺、阿曼达·马尔萨利斯、约翰·卡梅伦、陈权、约翰·威尔斯、西尔弗·特里 《疼痛难免》(2022),导演:[英] 露西·福布斯、汤姆·金斯利 本期音乐 The Man Machine, Kraftwerk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88分钟
44k+
1个月前

Vol.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

螺丝在拧紧

你是否了解过父母的故事?能否讲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或公司的环境?你认识那个“讨人厌的邻居”吗?当项飙把这些问题抛给牛津的学生,他们虽然对身边的事讲不清楚,却能一下子跳到对全球难民问题、气候危机的叙述。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 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 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 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 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 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 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 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 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 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90分钟
55k+
1个月前
螺丝在拧紧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