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6 对话kk: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的实名举报、中日友好医院医生的学历造假风波——关于医院的新闻总能牵动人们的情绪。 在讨论医疗制度、医改政策、医生伦理这些大而抽象的题目的时候,本期「螺丝在拧紧」想从一个小而切身的角度,从一位“病人家属”的亲身经历讲起。 主播吴琦的朋友 kk 称自己为一名“专业患者”。疫情刚结束时,她在医院里照顾高龄患病的奶奶长达几个月。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求助无门,到一边照护一边观察记录,她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写成了社会学毕业论文。 按照不准的刻度进行的输液、按照缺少电解质的配方服用的营养餐、医护在背后难听的议论、护士长“语重心长”的 PUA……在学术论文里难以书写的琐碎和辛酸,终于在这期节目里讲了出来。当制度和流程像一台台精密却失真的机器运转,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伤痛、羞辱与挣扎,只能被无可奈何地归为倒霉吗? 这是一期不太轻松的对谈,它来自一份人人都会面临、真实而具体的痛苦。但如果幸运的话,在谈话与写作中走到创伤的身后,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它的办法。 03:09 “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10:22 kk:面对医护人员的冷漠,做研究的视角解救了我 12:58 ——与医生护士的互动中,有哪些不对劲? ——令人不适的态度、医生的失误、系统对人的驯化 21:22 “你专业还是我专业?”这句话又来了 22:39 有医生护士说,“患者在我们对立的那一边” 27:02 哪些研究能让我们认识现代医院? 43:23 我无法原谅那位 PUA 我的护士长 53:13 吴琦:现代社会科层化的程度远超理论的想象 59:19 “我就是个规培生,我能怎么办呢?” 01:01:24 kk:我特别想用流水线来形容医院系统 01:09:58 美剧里的医生—护士关系也被美化了 01:14:42“承认医生会犯错可能才是改善的开端”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临床医学的诞生》,[法] 米歇尔·福柯著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 保罗·斯塔尔著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美] 厄文·高夫曼著 《当医疗出错时:一位医生的痛与思》,[美] 丹妮尔·奥弗里著 《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 凯博文著 《现代性与大屠杀》,[英] 齐格蒙·鲍曼著 《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姚泽麟著 《职业系统》,[美] 安德鲁·阿伯特著 -谈话中提到的剧集 《匹兹堡医护前线》(2025),导演:[美] 达米安·马尔卡诺、阿曼达·马尔萨利斯、约翰·卡梅伦、陈权、约翰·威尔斯、西尔弗·特里 《疼痛难免》(2022),导演:[英] 露西·福布斯、汤姆·金斯利 本期音乐 The Man Machine, Kraftwerk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88分钟
7k+
1天前

Vol.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

你是否了解过父母的故事?能否讲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或公司的环境?你认识那个“讨人厌的邻居”吗?当项飙把这些问题抛给牛津的学生,他们虽然对身边的事讲不清楚,却能一下子跳到对全球难民问题、气候危机的叙述。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 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 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 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 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 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 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 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 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 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90分钟
40k+
2周前

Vol.104 当手机再次进化,未来会怎样?

就像电影《火车进站》初次放映时吓走了一批观众,现在 DeepSeek 写的诗、Sora 生成的画也时不时引发惊呼:我们引以为傲的事,机器人也能做到了? 我们对技术发展的态度,总是在忧虑与乐观之间摇摆。一方面,我们忧虑 AI 将取代人类创作者。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了降低创作的门槛,手机成为强大的、开放的创作工具。创作之外,技术的迭代也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AI 结合手机摄影,能辅助残障人士感知陌生的街道环境、拍摄女儿的毕业典礼,而移动影像的多方位发展,能让未来的眼科患者用手机把眼睛拍清楚,使线上问诊更加方便。 这些例子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对技术的批评之外,是否还有兼具反思性与建设性的视角?从工程师等科技从业者的角度看来,他们的工作是否能推动技术往普惠、平权的方向发展?技术是否能在改善多数人的生活的同时,也解决少数人的问题? 在 vivo 的支持下,本期「螺丝在拧紧」请来了三位视角迥异,但在科技相关行业拥有一线经验的对谈者:科幻创作者、科幻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vivo 影像技术工程师李伟,以及 vivo 信息无障碍营销实践者李梦竺。他们从 AI 对人类创作者的冲击谈起,谈及手机摄影的普惠价值,慢慢逼近科技话题背后关于“人”的核心命题。 一位开发者说,技术的意义或许在于帮助更多人“被看见”;而一位作家提醒我们:表达的核心,始终在于“我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这场对谈,我们希望寻找一种不盲目乐观也不轻易迷茫的方式,去理解这个值得忧虑的积极时刻。 04:29 螺丝第一次迎来了“工程师” 06:56 姬少亭:现在的 AI 还没有超出我的预期 08:49 “这是个值得人类文化创作者忧虑的时刻” 20:21 为什么说科幻的骨子就是乐观的? 31:28 李梦竺: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情感的放大器 34:45 “技术白痴”如何理解手机摄影背后的技术? ——算法、光学、传感器、芯片…… 43:39 姬少亭:技术是一面让人类再发现自我的镜子 47:20 李伟:AI 时代,怎么把表达的自由还给用户? 59:09 技术平权,除了“做不到”,更多的时候是“不敢做” 01:08:38 为何用技术去解决少数人的问题同样重要? 01:16:15 最让你兴奋的技术 & 最想让手机做到的事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烧火工》,刘慈欣 著 -谈话中提到的艺术作品 《高原上的义诊》(2021),摄影:王旭 《游者多未惧》(2022),导演:张小鲨 《如果可以》(2021),导演:刘宽 《高速公路》(2022),导演:张中臣 《奇迹》(2011),导演:是枝裕和 《好好说再见》(2025),导演:张弛、王崑琳 《火车进站》(1896),导演:[法]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法] 路易斯·卢米埃尔 |关于「vivo」| 在视听语言日趋与文字同等重要的时代,手机正在成为新的影像书写工具重塑我们的观看方式,创作者的意义也被重构。vivo相信在当下,移动影像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人性化的专业影像技术,赋予每个人表达和创作的自由空间。通过移动影像、AI 算法、MR 混合现实再到未来的具身机器人,vivo 科技通往的未来,不止关乎那些雄伟的、宏大的叙事和变革,更是关乎每一个人。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 @姬AI-SF 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92分钟
11k+
4周前

Vol. 103 对话陈以侃:别人的人生,又厉害又快乐?

一个看上去严肃的人,会为了什么感到开心? 在播客上谈论自己的事,是一件既亲密又令人忐忑的事情——尤其当一个人并不以展示个人生活为志业,而是用“轻佻”的态度和“文雅”的文字工作与外界沟通。经过多次邀约,主播吴琦终于请到了作家、译者和书评人陈以侃。“我想说,这样明显的轻佻背后,一定有什么高明的东西潜藏着。”吴琦说。 这位在大众眼里一向严肃、专注又略显神秘的嘉宾坦言,来「螺丝在拧紧」聊天让他“非常非常恐惧”。到底是什么使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陈以侃接受了这次邀约?吴琦将如何窥探一个严肃之人背后的生活?他真的会在翻译工作中找到快乐吗?怎么面对“不如改行”的念头? 还有那个看似简单但直击灵魂的问题:最近过得还高兴吗? 两个日常就会分享好书好作家的人,在聊了一轮看球赛、学吉他、设定“番茄钟”之后,最后还是“说着说着又回到工作”。正如吴琦所说,发现自己与欣赏的人在生活中共享的部分,不论是生活小事还是为文学惊叹的瞬间,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连 01:41“找一个严肃的人,让他来表演放松” 04:09 陈以侃:聊天的话题是我自己,让我非常非常恐惧来到螺丝 05:03 灵魂之问——最近过得还高兴吗? 20:03 “需要一点皮糙肉厚,去抵抗那种随时而来的不如改行的感觉” 29:21 吴琦:夸奖对你来说有用吗? ——陈以侃:我内心剧场里红脸的欢呼和白脸的恶评都比外部来得更加激烈 32:44 是什么让陈以侃觉得今天可以多说一点? 40:07“这集螺丝播出的时候,我会把小宇宙卸掉” 54:45 说着说着又说回了工作! 57:06 终于能讲讲喜欢的歌手、剧集和综艺了 01:01:17 吴琦:不能总把爱书的人描绘成生命中只有书 01:10:30“在不断灰头土脸和往后退中,发现自己能干什么” 01:18:50 文学之愉悦:我们在别人的身上多活片刻,那个片刻就是挣来的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观看之道》,约翰·伯格著 《真东西》,收录于《黛茜·密勒》,[美] 亨利·詹姆斯著 《一生之敌》(The War of Art),[美] 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著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热点》(2025),导演:[日] 水野格、山田信义、松田健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陈以侃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音乐| The Blower's Daughter,Damien Rice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84分钟
26k+
1个月前

Vol. 102 对话罗丹妮:图书市场断崖式下滑,真实的体感如何?

四年前,在单向空间·东风店的一个玻璃屋子里,丹妮和吴琦试着录了一期播客。那是在《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后的春天,题目叫“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出版业”。 起初,主播吴琦想把这档以书为名的播客「螺丝在拧紧」当作一本书来做,与同行、同辈、同仁一起分享文化工作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然而,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公共问题涌来,「螺丝」在设定路线的延长线上越拧越远,意外地一直做到了今天。 现在,「螺丝在拧紧」已经做了 100 多期。在今年开启“返场”专题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最标准意义上的返场:节目第 0 期的嘉宾,编辑罗丹妮。刚度过一个平淡的 423 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出版的寒冬里,他们重新回到了关于“书”的对话——也是回到了关于在下沉的环境里如何面对自我怀疑、保持工作动力的对话: 丹妮谈到这两年对图书市场的感受,“跟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相比,并没有特别不同”,而“今天整体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心劲儿了,有点糊弄事儿”;同时,作为陪伴单读迈入出版业的老朋友(👈 点击了解单读书系),她也和我们讲述了这几年心态的转变,从说自己“始终是学生心态”,到如今认为不能因此自我感动,“自己的方法真的只是自己的方法”。 最终,即使两位编辑都意识到,在判断何为“好东西”或“真东西”时,行业的规则未必站在他们这边,丹妮也对出版行业保持着更大尺度的乐观:“我们所经历的处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不相信在这个状态里面不会有好的东西发生……一切都在孕育的感觉。” 04:43图书市场断崖式下滑,真实的体感如何? 12:20吴琦:媒体工作与出版工作节奏不同,但吸引我们的正是它们共同的部分 20:12“今天整体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心劲儿了,有点糊弄事儿” 25:09丹妮:有时候最残酷的领导是我们自己 28:03“走了很远,发现自己并没有出发” 36:32如何面对自己的好学生心态? ——吴琦:现在看待卷子的眼光是“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我可以在卷子上画一个鬼脸,也接受卷子被老师打回来 ——丹妮:无法克服学生心态,那就自己选择做哪张考卷43:38做书,是要做“好东西”还是“真东西”? 51:41“当一个人愿意把真实透露出来时,其实不那么伤人” 1:12:06豆瓣上越来越多零评论的作品,但想写的人始终在写 1:25:07“把自己作为方法”缺少一个主语? 1:36:22论养狗与做书的共通之处:严肃但幸福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吴琦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苦尽柑来遇见你》(2025),导演:[韩] 金元锡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罗丹妮 @Rodenny 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音乐| 凭着爱,苏芮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许婉欣

94分钟
24k+
3个月前

Vol. 101 对话耿军:想拍一部人与人互相高看一眼的电影

几天前,一位香港记者在闲谈时问主播吴琦,内地的图书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看起来书的品类很多,各种榜单和奖项也不断......” 这让他意识到,当我们关注文艺行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浮出水面的东西。“我们想看历史的变化的时候,可能要去看那些没有获得机会、没有被出版的书,或者那些在出版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的书,以及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与观众直接见面的电影。” 「螺丝在拧紧」今年决定开启“多元电影时刻”专题。这里的多元电影,指的不仅是有先锋的形式或者当下的题材的电影,也包含那些受到喜爱但不容易被观看的电影。 在这个“电影已死”变成老生常谈,而想看的电影无迹可寻的吊诡时刻,我们请来了耿军导演,请他谈谈他的新作《漂亮朋友》。这部讲述东北中年男女的同性之爱的电影去年获得了四项金马奖,却只在台北、高雄、东京等地参加了一些影展。 (电影《漂亮朋友》剧照) 然而,不论是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还是在他的电影里,耿军都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不能解释的乐观”。他爱开玩笑,也爱讲故事,他用幽默又扎实的讲述,回应了我们对电影的种种疑惑——当一部电影很多人想看却看不到,导演怎么回应这些声音?参加作为“直男”创作者,如何理解并表达中年同性恋群体的故事?怎么看待文艺电影在今天的环境里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乐观?在节目的尾声,耿军导演带我们回到了电影《东北虎》的结尾,主人公回忆起自己十九岁时得的那场重感冒,妈妈跟他说,“我们一起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未来可好了”。他说:妈妈说的“明天可有意思了,未来可好了”,不就是我们的现在吗? (电影《漂亮朋友》剧照) 01:14“我们决定不仅要聊电影,还要多聊” 09:36 耿军:疫情期间,我想拍一部人与人之间信任、尊重、拥抱,互相高看一眼的电影 16:27 吴琦:回到了偷感更重的文艺创作方式 19:05 电影有很多人想看却看不到,导演怎么回应? 34:34异性恋团队拍同性故事,如何走进角色的内心? 44:14 每一句废话,都是对一个好角色的损伤 53:49 面对成功,“高兴半个月得了” 60:23 在剧组里,越抹不开说的越要说清楚,“心里贼坦然” 68:14 耿军:我不愿意把拍电影描绘得特别悲观,因为悲观就在眼前 75:50 吴琦:总有导演得不到电影票,但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出过声音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东北虎》(2021),导演:耿军 《锤子镰刀都休息》(2013),导演:耿军 《轻松 + 愉快》(2017),导演:耿军 《青年》(2009),导演:耿军 《烧烤》(2004),导演:耿军 《漂亮朋友》(2024),导演:耿军 《鬼子来了》(2000),导演:姜文 《在一起》(2010),导演:赵亮 《最爱》(2011),导演:顾长卫 《年少日记》(2023),导演:卓亦谦 《乘船而去》(2023),导演:陈小雨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耿军_GengJun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音乐| 别绝望,陈筱舒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许婉欣

79分钟
12k+
3个月前

Vol.100 对话李沁云:精神分析,可以再次养育自己吗

在过年回家的旅途中,主播吴琦读了《心的表达》这本书。这本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它把处理个人的经验妥善地放入了求取新知的框架之内。春节之后,他决心要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我想听她说话”。 在「螺丝在拧紧」录制之前,李沁云已经是吴琦在豆瓣上关注了十多年的“老朋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从心理系毕业后转入文学系,在任教期间又决定进入临床心理学的领域,目前在美国波士顿做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 在中国,心理咨询的能见度正在上升。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心理咨询能提供什么?精神分析在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流派?分析师与来访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多数人仍然一头雾水,甚至心底有隐隐的抗拒。 这期节目里,李沁云带我们走进了她真实的精神分析师生涯,坦言“咨询师并非全知全能,而是带着自己的挣扎与处境工作”。她也认真地告诉我们,在治愈与被治愈的过程中,分析师与受访者双方都有可能获得超预期的收获:精神分析不仅仅是认识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奇遇”。 在交谈的过程中,吴琦说自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走进了分析室”。在这个令人忧郁的早春,希望这期节目能像一张长沙发,给你一小片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空间。 不过,春天的好消息是:「螺丝在拧紧」100 期了!正值第 100 期关注成长创伤与心理健康,我们也在上海组织了一场早春见面会,邀请你来到线下,与主播一起谈谈生命中的磨损与焕新(文末扫码报名)。 04:16在国内的语境里,如何认知“精神分析”? 04:50李沁云:精神分析是一场心与心的奇遇 07:20“我本来是想当作家的”,但是…… 14:22要成为精神分析师,必须接受精神分析? 17:51来访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咨询师吗? 24:40精神分析师的共情是否有边界? 28:07精神分析的三个目标: ——认识你自己 ——拓宽人的内心空间 ——有活力去爱 38:38人生中三个普遍性的创伤时刻 40:19创伤令人孤独,但关系让爱流动 55:58“要实现心灵的成长,就是帮助自己内心的孩子长大成人” 58:11“难得糊涂”的文化里,直面深渊的理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心的表达》,李沁云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李沁云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 螺丝春日见面会(扫码报名!上海见~) |本期音乐| Falling You,曾可妮 / 都智文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许婉欣

70分钟
29k+
3个月前

Vol.99 对话胡安焉、贾行家:身处社会丛林,适者生存,还是拒不交出?

在《生活在低处》里,胡安焉写下了自己在南方开女装店时,与一位有精神问题的女顾客的会面。她走进他的店面,没有进入试衣间,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连套上了三条牛仔短裤。 “我的眼睛也湿了,眼泪随时要夺眶而出……”他写道,“从她的脸上,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她就是另一个我——惊慌,恐惧,孤独,委屈,被人不怀好意地围观,腿上还挂着三条牛仔短裤——只不过我还有力气遮掩,她却只能就这么袒露出来……” 这个故事,以及他在这期节目开头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促使胡安焉反思有意义的生活应当追求些什么。写作和阅读会是答案吗?还是通向答案的许多条路之中,容易被误认为答案的那一条? 这是贯穿本期「螺丝在拧紧」与「大望局」的串台节目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隐隐地探向生活的“低处”——也可以说是“深处”:在恶意四涌的环境里,你要在多大程度上“适者生存”,多大程度上“拒不交出”?你如何面对自己偶然暴露的、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一面?柔弱真的与智慧相伴而行吗? 01:17 自我介绍之前,先各讲一个故事—— 胡安焉:在医院门前,处于“特殊状态”的两位妇女 吴琦:那个买水果的大姐,成了有名的“鸭腿阿姨” 07:51 只要把头低下,总有人比你的处境更艰难 20:14 ‍‍在南方开女装店,“你必须要学会口腹蜜剑” 31:18‍‍《我在北京送快递》总被误以为是一个“喜欢文学的快递员”的故事 33:56‍‍ 三个“天问”: 你们正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认为生活是什么? 39:56‍‍‍‍ 胡安焉:真正“低物欲”的人,不会有“低物欲”的概念 43:11‍‍‍ 吴琦:所谓“社会化”的过程,根本没有帮助你克服恐惧,反而不断为恐惧增加新的内容 49:13‍‍ 贾行家:隐居生活的困难,在于斩断被别人需要的需要 59:51‍‍“仿佛这一生是偷来的、赚来的,所以当中经历的所有痛苦和欢乐,都是不应得但得到的东西” 1:04:40 你是否曾暴露出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 1:08:50“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肮脏,才不停地讴歌母亲” 1:10:44 阅读与写作,对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1:25:39 最后,去读书吧!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生活在低处》,胡安焉著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著 《一件小小的好事》,[美]雷蒙德·卡佛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 J. D. 塞林格著 《九故事》,[美] J. D. 塞林格著 《人,岁月,生活》,[苏联]爱伦堡著 《悲伤与理智》,[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著 《词与物》,[法]米歇尔·福柯著 《我不想保持正确:拉图尔对塞尔的五次访谈》,[法] 米歇尔·塞尔 、[法] 布鲁诺·拉图尔著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篮球飞人》,[日]井上雄彥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里斯本丸沉没》(2024),导演:方励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Tom Odell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鸣谢| 大望局播客(制作人:温蒂)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106分钟
36k+
5个月前

Vol.98 对话陆晔:爱真的需要勇气,去面对无能为力的时刻

过年好!先送上主播的祝福:新年大吉,获得自由。 这周五也是情人节。在爱面前,吉利话好像都不足够了。这是因为爱无谓吉利不吉利,反而充满着迷人的灰度吗? 但吴琦也发现,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关于爱的表达要么是极度的、单纯的渴望,要么是完全的批判和放弃。在呼声中返场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一针见血地评论道:爱就是会让我们受伤。 本期「螺丝在拧紧」,我们鼓起勇气,去谈论爱情中那些无能为力、事与愿违的时刻。对爱情的认知正在变化吗?为什么爱情的灰度正在消失?为什么即便爱情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因为人生虚无,我们才需要绚烂的光华,才需要那相遇的一瞬间。” 这场对话里不仅有关于爱的理论,也有关于爱的文艺与思潮、故事与实践。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已然是爱的主体——不只是绩效主体,也不只是权力关系的客体。那么,理解与拓宽爱、通过爱理解与拓宽自我,也许是逃离时代性自恋与焦虑的一条羊肠小径。 本期节目是小宇宙情人节 IP 企划「爱的非标准答案」系列节目之一,感谢香奈儿 5 号香水对于本次企划的特别支持。 也欢迎收听「爱的非标准答案」系列的其他节目,继续探讨爱的多元与复杂。 04:03 陆晔:整个社会正在变得情感化,但又有那么多年轻人拒绝爱 14:17 从苏联电影《第四十一》到法国电影《广岛之恋》,那些塑造一代人爱情观的故事 19:59“我第一次意识到,情感的私人性和社会议题的公共性无法完全同构” 22:02 吴琦:关于爱情的论调,要么是极度的渴望,要么是完全的放弃 30:45 绩效社会让爱情陷入危机? 38:32“爱就是会让我们受伤” 39:59 从韩炳哲到巴迪欧:爱是反叛,是双人舞 58:43“你不能想象一种完全清洁的、没有异质性的关系” 1:01:16《五点见》:爱情关系包含着对自我的理解 1:14:00 爱情无解,“能共舞一段已经很好了”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窗外》,琼瑶著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 莎士比亚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爱欲之死》,[德] 韩炳哲著 《爱的多重奏》,[法] 阿兰·巴迪欧 / 尼古拉·张著 《正常人》,[爱尔兰] 萨莉·鲁尼著 《布鲁克林》,[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与电视剧 《摘苹果的时候》(1971),导演:[朝鲜] 金英浩 《更高原则》(1960),导演:[捷克] 伊里·克列伊契克 《第四十一》(1956),导演:[苏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广岛之恋》(1959),导演:[法] 阿伦·雷乃 《风流一代》(2024),导演:贾樟柯 安托万系列,包含《四百击》(1959)《安托万与柯莱特》(1962)《偷吻》(1968)《婚姻生活》(1970)《爱情狂奔》(1979),导演:[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谈话中提到的音乐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Leonard Cohen Don't Cry, Guns N' Roses Pale Blue Eyes, The Velvet Underground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陆晔@beauty_valley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79分钟
12w+
5个月前

Vol.97 在破产书店迎新年:终于不再自己吓自己~

去年四月,我们「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做客同公司播客「破产书店」时,其精神状态令同事发问:好好的吴琦,怎么就“疯”了? 2024 年哗地过去,两台播客再次相遇时,对面的主播小青和 DiDi 忍不住再次关心:还好吗?这一年,大家的精神状态都还好吗? 吴琦的回答是,他有了一种“游戏的心态”。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主流的游戏、一些令人被动竞争的游戏、一些由不得你拒绝的游戏……你也不能一口气拒绝所有游戏,只能去寻找替代性的游戏。 “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明了好多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才可以‘相对安全’地度过这一生。”‍‍‍ 他(故意地)引用了一本书的标题。去年年末,《单读 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集结了各个国家“面孔崭新”的写作者,几经周折才出版。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新的文化与市场环境,吴琦与编辑部的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游戏”,或许可以成为创作、工作和生活的共同隐喻。 节目的最后,三位主播也玩起了「螺丝在拧紧」的标志性游戏:愉悦清单!来猜猜,“电动车”“攀岩”“拥抱工作上的成绩”分别是谁的愉悦清单?(了解两台主播的朋友们,还用猜吗?) 00:33 同事见面,忍不住笑出声来 02:10 吴琦:疫情之后,世界该怎么转还是怎么转,瞩目的人受到更多的瞩目,边缘的人变得更加边缘 03:57 什么是这一年大家精神状态的总和? ——请看《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 05:35 新一代写作者,对主流这套真的受够了 08:40“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明了好多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才可以‘相对安全’地度过这一生” 10:25 当我们用游戏来形容工作: 小青:离职的同事说,“摆在我面前的,好比一局死了的连连看” 吴琦:既然在游戏里积累了大量金币,何苦自己吓自己~ DiDi:工作这游戏,也要先攒命? 19:52“2024 过一天是一天” 25:39 真游戏:扫雷、劲舞团、动森…… 29:38 单机游戏 VS 联机游戏,你怎么选? 55:15主播们珍藏的“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清单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单读 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吴琦编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涙のメカニズム,‍戸川純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刘美辰 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66分钟
12k+
6个月前

Vol.96 对话陈碧:无差别杀人事件频发,谁的问题?

“最近这一两年发生的无差别杀人案件,我们的讨论潜入了地下,变成了私人之间的讨论,没有变成一种公共言说。”陈碧说。 去年年末,珠海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相继发生。大多数人仅能从警情通报中得知具体的伤亡数字与杀人者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讨论没有变成公共言说?针对恶性案件,我们需要什么角度与程度的公共言说?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证据法博士、副教授陈碧,请她来讲一讲在无差别杀人案中,我们如何理解个人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纠葛。 他们谈到,“怪自己”还是“怪社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无差别杀人案件中,也存在于未成年犯罪、自杀事件,以及广泛的生活困境之中。“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个体犯罪与社会病症之间的关系说起,在刑法学与社会学的参照系中,放置普通人的正义直觉与同理之心。 02:30 陈碧:没错,我确实对犯罪感兴趣 03:56 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听说“无差别杀人” 09:33 为什么无差别杀人者往往选择小孩、女性和老人作为对象? 11:08 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我们不敢公开讨论无差别杀人案了? 18:40 “是不是我们的安全感过于稀薄了” 28:42 吴琦:当社会“病了”,不同的社会部门能够做什么? 34:15 引入未成年犯罪的视角:个人问题 VS 社会工程 38:38 “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46:22 那些没有选择报复社会,而选择了结自己的小孩,他们的悲剧难道和社会没有关系吗? 48:06 当没有得到挽救的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55:30 “普通人的正义空间”,不仅存在于法律中 56:09 论曼吉奥尼枪杀保险公司 CEO 案—— 陈碧:现代的法治就是要压制人们内心的爽感 吴琦:有必要警惕自己那些充满确信、正义满满的时刻 1:13:04 刑侦影视作品哪家好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正义的回响》,陈碧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和电视剧 《开端》(2022),导演:孙墨龙、刘洪源、算 《我是刑警》(2024),导演:惠楷栋 《重案六组》(2001—2011,共 5 季),导演:徐庆东 《犯罪现场调查》(2000—2015,共 15 季),导演:[美] 安东尼·E·祖克尔等 《犯罪心理》(2005—2024,共 17 季),导演:[美] 查尔斯·海德、[美] 克里斯·朗等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Shape Of My Heart, Sting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85分钟
59k+
6个月前

Vol.95 胡续冬的巴西之旅:从二逼文艺青年到普通中年

2003 年夏末,诗人胡续冬“胡子”作为巴西大学的访问教师开启了在巴西利亚的生活。这期间,他每周在专栏上更新着自己经历的奇葩事,形成了《去他的巴西》这本书。 二十年后——胡子去世三年后,这本已然绝版的书以《去您的巴西》的新名字再版,把胡子在遥远国度亲历的那个热烈年代带回我们身边。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胡子的妻子阿子、他在巴西任教时的朋友小李,通过一场满是小事和趣事的故事会,回味那段让胡子成为胡子的时间。 阿子说:“不去巴西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胡子。”胡子也在书的后记中盘点巴西对他的改变:“我多少有些像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在自己的灵魂中发明出了另外一个我:一个外挂哈哈大笑内置 inner peace 的普通中年。” 小李更在节目中感叹,虽然书里不少片段仍令人笑得前仰后合,但这次重读和追忆,却让他们发现了胡子表面热闹之下的寂寞。这些文字是胡子面对“而立之年的到来、好友的辞世、写作的变异、感情生活的转折”跳起的“文字桑巴”,属于这段又荒谬又治愈的岁月的内心之舞。 胡子去世后,阿子托小李的夫人将胡子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了巴西;这三年过去,她开玩笑说自己“摆正了心态,把自己当作一个文学遗产处理人”,于是我们又有机会,借由书和这期播客,一起看看他心里那个特别的巴西。 1:49 二十年后,《去您的巴西》再版背后的故事 15:49 胡子骑车去巴西利亚机场? 巴西官员的衣服上印着“猪”? ——多年之后重看这些奇葩事,依然好笑 20:11 为什么巴西对胡子那么重要? 23:32 胡子是如何从“二逼”文艺青年变成“外挂哈哈大笑,内置 inner peace 的普通中年”的 25:03 阿子&小李:现在才觉得,当年的胡子还是很寂寞的 26:42 在一个像外星人基地的城市,怀抱对第三世界的爱 41:25 胡子全年龄段交友的社交法宝是什么? 44:35 吴琦:胡子在书里经常赞美女性,你不会打他吗? 阿子:他就是很“猥琐”,只不过是坦荡的“猥琐” 小李:他是多语言、跨文化、触类旁通的“猥琐” 46:15 在巴西利亚大学,可以合法地不上 30% 的课? 1:01:40 胡子的一部分骨灰,永远地留在了巴西 1:05:03 阿子:终于接受了文学遗产处理人的新身份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去您的巴西》,胡续冬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红海行动》(2018),导演:林超贤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Garota De Ipanema,Tom Jobim Sandalia de Prata,Joao Gilberto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68分钟
14k+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