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最近这一两年发生的无差别杀人案件,我们的讨论潜入了地下,变成了私人之间的讨论,没有变成一种公共言说。”陈碧说。
去年年末,珠海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相继发生。大多数人仅能从警情通报中得知具体的伤亡数字与杀人者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讨论没有变成公共言说?针对恶性案件,我们需要什么角度与程度的公共言说?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证据法博士、副教授陈碧,请她来讲一讲在无差别杀人案中,我们如何理解个人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纠葛。
他们谈到,“怪自己”还是“怪社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无差别杀人案件中,也存在于未成年犯罪、自杀事件,以及广泛的生活困境之中。“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个体犯罪与社会病症之间的关系说起,在刑法学与社会学的参照系中,放置普通人的正义直觉与同理之心。
02:30 陈碧:没错,我确实对犯罪感兴趣
03:56 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听说“无差别杀人”
09:33 为什么无差别杀人者往往选择小孩、女性和老人作为对象?
11:08 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我们不敢公开讨论无差别杀人案了?
18:40 “是不是我们的安全感过于稀薄了”
28:42 吴琦:当社会“病了”,不同的社会部门能够做什么?
34:15 引入未成年犯罪的视角:个人问题 VS 社会工程
38:38 “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46:22 那些没有选择报复社会,而选择了结自己的小孩,他们的悲剧难道和社会没有关系吗?
48:06 当没有得到挽救的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55:30 “普通人的正义空间”,不仅存在于法律中
56:09 论曼吉奥尼枪杀保险公司 CEO 案——
陈碧:现代的法治就是要压制人们内心的爽感
吴琦:有必要警惕自己那些充满确信、正义满满的时刻
1:13:04 刑侦影视作品哪家好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正义的回响》,陈碧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和电视剧
《开端》(2022),导演:孙墨龙、刘洪源、算
《我是刑警》(2024),导演:惠楷栋
《重案六组》(2001—2011,共 5 季),导演:徐庆东
《犯罪现场调查》(2000—2015,共 15 季),导演:[美] 安东尼·E·祖克尔等
《犯罪心理》(2005—2024,共 17 季),导演:[美] 查尔斯·海德、[美] 克里斯·朗等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Shape Of My Heart, Sting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去年年末,珠海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相继发生。大多数人仅能从警情通报中得知具体的伤亡数字与杀人者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讨论没有变成公共言说?针对恶性案件,我们需要什么角度与程度的公共言说?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证据法博士、副教授陈碧,请她来讲一讲在无差别杀人案中,我们如何理解个人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纠葛。
他们谈到,“怪自己”还是“怪社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无差别杀人案件中,也存在于未成年犯罪、自杀事件,以及广泛的生活困境之中。“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个体犯罪与社会病症之间的关系说起,在刑法学与社会学的参照系中,放置普通人的正义直觉与同理之心。
02:30 陈碧:没错,我确实对犯罪感兴趣
03:56 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听说“无差别杀人”
09:33 为什么无差别杀人者往往选择小孩、女性和老人作为对象?
11:08 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我们不敢公开讨论无差别杀人案了?
18:40 “是不是我们的安全感过于稀薄了”
28:42 吴琦:当社会“病了”,不同的社会部门能够做什么?
34:15 引入未成年犯罪的视角:个人问题 VS 社会工程
38:38 “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46:22 那些没有选择报复社会,而选择了结自己的小孩,他们的悲剧难道和社会没有关系吗?
48:06 当没有得到挽救的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55:30 “普通人的正义空间”,不仅存在于法律中
56:09 论曼吉奥尼枪杀保险公司 CEO 案——
陈碧:现代的法治就是要压制人们内心的爽感
吴琦:有必要警惕自己那些充满确信、正义满满的时刻
1:13:04 刑侦影视作品哪家好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正义的回响》,陈碧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和电视剧
《开端》(2022),导演:孙墨龙、刘洪源、算
《我是刑警》(2024),导演:惠楷栋
《重案六组》(2001—2011,共 5 季),导演:徐庆东
《犯罪现场调查》(2000—2015,共 15 季),导演:[美] 安东尼·E·祖克尔等
《犯罪心理》(2005—2024,共 17 季),导演:[美] 查尔斯·海德、[美] 克里斯·朗等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音乐|
Shape Of My Heart, Sting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天漪
主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MichelleSay
6个月前
上海
170
感谢螺丝在拧紧,仍然提出这个议题去讨论。正如陈老师所言:“开放讨论会带来更多理解和宽容”。
57不拧紧
6个月前
北京
94
节目后补问了陈老师一个问题:今天大家在遇到有些案件时群情激愤,原因是觉得各种系统都没有用,不能提供正义了,甚至是有意作为一种社会抗议,可能了超过司法问题。这时候还能要求他们冷静理性吗?或者说,还能咋办?陈老师立刻回答,参与公共讨论啊,自由和权利需要公共性来支持和实现。而且呢,冷静和理性也不是用在等待的时候的。冷静和理性还是要用在建设的时候。(确实,公共领域不可能只剩暴力吧!
Summerglow
6个月前
广西
76
42:48 但现在社会那些该说话发声的机构媒体都缄默……没有任何讨论度

万万yo
6个月前
浙江
47
民众的反应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公不代表私的时候,何为公?💔
对方正在融化
6个月前
美国
24
1:01:51 😂坐标美国听众表示受访者还是不太懂美国人被资本主义医疗制度剥削的程度。事实是美国的保险公司每天都在拒保,相当于大规模杀人,而法律还站在他们这一边……荒唐到有癌症患者已经上了手术台麻醉了,保险公司打电话给医生叫停手术,因为他们觉得患者反正快死了已经没有救治的必要。这个时候再提法律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法律不会带给这些患者正义。

眷念太阳的鱼
6个月前
四川
23
29:06 可以讨论这个确实需要勇气

关之荷
6个月前
广东
23
14:27 对客观问题的悬置和不回应,也是一种暴力,目的是回避责任,甚至把你逼疯掉,想想各种社会关系里最令人崩溃的不都是你发表了观点,渴望一个平等对话,但对方好像没听见一样,用沉默来证明你们之间关系的不对等

HD851911v
6个月前
北京
17
1:03:26 但本国民众也为这种私刑叫好,是否意味着社会维持公义的机制已经部分失效了呢?总觉得似乎不能直接与冤冤相报的例子等同

独步91
6个月前
浙江
17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也频繁出现无差别杀人事件ԅ(¯㉨¯ԅ)

HD478695x
6个月前
浙江
12
一样的事情,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都可以报道啊,感谢体制内的老师有勇气!

Chocoruby
6个月前
福建
12
1:01:27 好有启迪,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一些宣判的惩罚为什么不是“大快人心”的,没想到还有抑制复仇“爽感”维持社会安宁的教化意义在里面。

不想晚睡的dy
6个月前
北京
11
《看理想时刻》也请王芳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了这个话题,也很有启发,感谢在当下环境下,还愿意发声的老师。

暴走古丽
6个月前
陕西
11
39:32 “我们要追究个人责任,但社会责任是不能缺的”🥹

midoripom
6个月前
北京
10
1:10:34 还来自互联网上普遍而强烈的委屈情绪,就像摇晃后的汽水开罐即喷射。面对这样磅礴的社会情绪,只是说你们忍忍再委屈,必定杯水车薪
HD405339z
6个月前
浙江
9
最讨厌挖掘恶性犯罪细节的视频文章了,下面的评论恶臭不堪,比如之前的印度轮奸案,热度非常高,B站评论都是讨论多少mg还是ml,像看AV一样,不知道多少变态看爽了。以前还经常看到犯罪心理学家分析恶性案件,什么马加爵、白银案之类的,挖掘这些变态犯罪分子的成长背景犯罪动机,这种东西公开来讲不知道有多少潜在的变态有共鸣想行动了。美国还拍了什么犯罪心理这种全是变态犯罪的电视剧,真的是我的心里阴影了。

丸尾同学
6个月前
北京
9
值得深思

都是寻常
6个月前
江苏
8
39:23 “社会问题如有缺位 一切问题都会落到个人身上”

midoripom
6个月前
北京
6
27:05 正确的片汤话(而现在连片汤话都鲜少听到而显得难能可贵了~
会飞的枫叶
6个月前
安徽
5
13:36 这类事件确实对社区、城市、国家都是创伤,快速回应,了解真相,及时审判震慑当然是当务之急,更进一步,推动形成共识并且在一些制度层面有所优化,更好去教育引导大众,识别消解潜在矛盾,才能在今后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快雪时晴-
6个月前
广东
5
13:51 对!真的会很好奇之后的回应,事件一出的时候貌似讨论的沸沸扬扬,大家都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建言献策或者进行情绪化的评论,但是后续如何处置却总是无人问津,或许对于公共事件总是缺失了老师所说的这种对社会受的“轻伤”的疗愈。(然而还要考虑的是一个事件一只更新后续是否也是增加了一些政府机关的负担,以及是否占据公众太多注意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