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你是否了解过父母的故事?能否讲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或公司的环境?你认识那个“讨人厌的邻居”吗?当项飙把这些问题抛给牛津的学生,他们虽然对身边的事讲不清楚,却能一下子跳到对全球难民问题、气候危机的叙述。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
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
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
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
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
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
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
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
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
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
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
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
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
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
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
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
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
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
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主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Frank0517
2周前
新西兰
115
一直觉得项飙的讲话有欲言又止的感觉,这次和戴锦华的谈话更体现了这点。当吴琦一次次试图引导两位说出答案,两位都明智地选择绕着走,这当然是当下现实让人沮丧的地方。个人认为更好的方式其实是以比较的视野去聊,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我们当前的处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思路。遗憾的是,项飙在德国待了这么久,却很少听到他聊德国年轻人如何构建他们的附近以及如何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大美萄
2周前
北京
74
每次听吴琦说话都觉得有点累,很多“或者说”的过度阐释,经常会抓不住观点和问题是什么。
LittlezhannG
2周前
江苏
39
30:49 戴老师说的独生子女的孩子被过度关注确实很典型,但是还有更多的被经济转型外出务工裹挟的农村子女是被过度忽视的呀
HD12648c
2周前
北京
36
期待听到提问题时,一句话可以干净利落地说完。句子套句子,以至于有时忘了一开始问了什么。
LittlezhannG
2周前
江苏
36
23:34 太对了!呜呜呜😭没有其他生命经验的参照,对自我也就无从加以理解”,所以我疯狂滑动小红书饥渴地窥探别人的世界、从别人的生活获取能量。自己成为自己恐惧的对象,自己成为自己要控制的对象,不断陷入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的情绪,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一有冲动就开始怀疑!原来是这样,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捉摸捉摸,形成一种看似强大实则飘渺的自我,自我陌生化。

仲树1
2周前
美国
33
听!

尼采的影子
2周前
北京
26
一个执着于寻求答案的人
两个迂回地拒绝直接交出答案的精神导师。
显然,两位引导思考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但同时又不愿用清晰和非学术化的语言界定,仿佛用陈词滥调会减损思想的深度,于是讨论的语言越来越晦涩,越来越与日常经验脱节。
归根结底,无论对谈人如何共情年轻人,如何代入年轻人的视角,如何自诩毫不自恋的知识分子的社群,仍然与结构中的杀马特们或者困境中的年轻人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鬼鬼夭
2周前
日本
25
这么好的嘉宾资源,却谈成这么无聊的一期….

六点零九分
2周前
上海
24
感觉戴锦华其实不怎么认同项飙😂

伊斯特六德
2周前
北京
19
听戴老师讲话,如饮清泉如沐春风。
urnotZZ
2周前
四川
17
32:40 戴老师说的很在理,这种附近有点自嗨,不算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只能算是某种具有浪漫色彩的提议。所以,路还是只有年轻人自己去走出来,再专的专家也帮不了太多。
LittlezhannG
2周前
江苏
15
1:04:27 你是愿意躺在水里让水承载你的重量,还是更愿意走在坚实的路上让你自己的身体承载你的重量
任何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希望你做出新的回答
闪躲白鸟
2周前
山东
15
超豪华阵容

一只蓝鲸鱼
2周前
上海
12
听完了但基本上大部分都没听懂

粥粥宅在家
2周前
浙江
9
43:27 这里的讨论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自我 :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这本书里也有类似的对谈,比如网络对人的塑造,虚拟关系的虚幻性,以及学者表示对这种削弱现实感对人的损害的担忧立场和采访者持积极态度的立场:
『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分割成线上世界和线下世界,两个世界各有不同的可能性和要求。来自一个世界的意图和期望,难免与另一个世界特有的现实发生冲突。我们每天,甚至每小时都穿梭于这两个世界,因此总会不断遭遇诸如此类的冲突:我们从网上获得、训练、巩固的意图和期望,与我们回到线下世界后面临的现实相龃龉。
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规划出一方“安全区”。它是一个没有冲突、不快和不便的安全空间,居住于此的都是平易近人、志趣相投,因此不会与他人发生争执的人——这在大多数工作场所、繁忙的城市街道,甚至在短暂而随意的城市漫步中,都难以想象。我重申一遍:这样的安全空间在网上颇易搭建,在线下却无法实现,甚至令人难以置信。把自己囚禁在这样一方空间,最严重的后果是,他的对话能力会逐渐衰退、枯萎、消亡。我所谓的对话能力指的是,掌握真正的对话艺术,能够面对面地接触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层次和优先级——这些在线下世界无法避免的异物,在线上世界却可以轻易绕过。
因此,当你说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而是互联网用户的错时,你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就不会养成躲避“现实生活”中的危险的惯习,也不会在遁入网络世界的同时拒绝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洗礼,故而丧失了直面并理解不同观点,进而协商出一种于各方都有利的权宜之计的意愿和能力拥有这种意愿和能力,认真学习并培养将之付诸实际行动的技能,对于我们这个不可逆转地多样化、散居化、多中心化的世界来说,无异于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要补充的是,
我一再重申,我所说的是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机会,这种机会在互联网以外的领域要少得多,也更难以获得。话虽如此,我并不主张“技术决定论”(就我所知所信,它是一个危险的谬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机会,也可以不利用。显然,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跟你一样选择上网“参与时而非常激烈的政治或哲学讨论”,而不让自己沉溺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网络回声室中。可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易地逃离前者,选择后者,人们也的确这样做了——鉴于线下世界的吵闹不休和暴戾之气,遁入网络密室确实很诱人。』
『你认为“互联网可能会延续并加强冲突与对立,同时阻止有效的多方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情况确实如此。譬如,激进分子和极端分子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的招募手段,在他们以前无法触及的地方招募支持者;即使在温和得多的环境中,网络“喷子”和仇恨言论也在激增。但诸如此类的冲突与对立,其根源不在互联网本身,而在使用互联网的人。我同意,互联网为这些人的胡作非为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它也让不少话语权较小的人能够大声疾呼,甚至让其与持异见者产生有趣的横向联系。他们永远无法完全说服对方,但至少他们可以让对手中比较理性的人明白其论点的运作逻辑。它让我在以下两条路径之间进行选择:一是走我自己的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我会更有成效;二是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地踏上现成的道路,接受文化产业为我锻造抑或伪造的理想。我承认,我在脸书上花了不少时间关注并偶尔参与政治或哲学讨论,这些讨论有时会非常激烈,令双方感到意犹未尽,不愿退出。各方参与者很可能都已经意识到,有时,你会感到惊讶,那些与你大部分观点都一致的人,竟然也能提出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支持的观点。因此,网上的争论说不定与陌生人在酒吧里就堕胎问题进行的辩论,一样有效,甚至可能更好。别的不说,这些众包而来的信息,其渠道多种多样,乃至来路不明。它们于我而言是一笔财富,如果要我自己去收集的话,我得在各类图书馆中花费更多时间。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而是互联网用户的错。我们不妨将之视为又一个杰斯拉德测试,此外,这是一种需要不断做出的选择,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我们时而走一条路,时而又会走另一条。这也许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宿命。』

紫色哈基米
2周前
美国
9
小宇宙就是一個附近的社群 每个人看似是孤岛 但又渴望连接 一如两条河流 总归会因为一些契机相遇
HD850450x
2周前
浙江
8
37:02 旁边那个叽里咕噜的主持人 您能帮忙整合一下吗
mradw_SuiXin
2周前
北京
8
感觉怎么嘉宾废话这么多,前面一大堆互相吹捧,不进入正题,真的是听不下去,气了。
右手第二条路99
2周前
北京
8
很喜欢戴老师。但是抱歉,还是觉得戴老师说到住电话亭里的人时,把那个人、那件事说轻了。

每年今日
2周前
上海
7
有点绕,2020年看十三邀了解到项老师的附近概念,然后2021读了《把自己作为方法》,实践不了,几年过去就我个人而言都失败了,你的理论没能指导我的实践。

出九
2周前
河南
6
反正听着听着就感觉抓不到聊的到底是哪个点

呵呵是猫
2周前
北京
4
27:57 每次提问是自我的问题还是结构性的问题,似乎都已经预设了答案。不就是想听人说不是我的问题吗?😂

蛋仔鸡蛋仔
2周前
上海
3
听到“我比项老师早二十年坐在戴老师课堂上前排”还是被吓到了……….

花椒姜汁
2周前
广东
3
早上在地鐵上就刷到了!開心

李语
2周前
黑龙江
2
原来是您,之前在 b站看到了这期视频,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盐井井井
2周前
浙江
1
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和他人保持对话,让自己向世界打开,那些困惑和焦虑才会被照见。另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那些无意义感,是否某种程度上也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过于聚焦于自我,也是一种盲视。在如今欠缺信仰和共识的当下,把自己融入一个更大的存在,从而折射出自我,每一束光构成同一个世代,世代又绵延不绝,彼此之间我们都存在着爱的可能,那么,我们的存在就绝不是没有意义。
大果丹皮
2周前
浙江
1
项飙老师是真的很关切当代年轻人的境地和问题,不断地观察和思考,试图去解决很多具体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敬重的学者。
Ms_eXgM
2周前
天津
1
一定是因为我才疏学浅,这一期听起来很费劲,感觉在听学术报告

pepperminttt
2周前
广东
1
1:05:59 话语逻辑的紧张反映了现实如此的紧张…

pepperminttt
2周前
广东
1
1:10:48 还是戴老师更直面问题。。。已经不是可能性了,就是现实了呀,现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