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一书9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内容和写作上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对于内容而言,此书书写了一桩尘封了50年的命案,作为写作者的本书作者贝基·库珀宿命地,和死亡在1969年1月7日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生简·布里顿产生了“炼金术”般的关联,她决定辞掉工作,开始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最终,在她的努力下真相大白,但和真相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她调查中发现的,也呈现在此书中的系统性的对女性的暴力和不平等。 而在写作上,此书堪称当下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最新样本和样态,是我们一窥当下非虚构写作发展动向的绝佳机会。身为《纽约客》前编辑的贝基·库珀,用几乎最严格的新闻业规范完成了这一作品,在正文后,她附上了近100页的的文献来源,让她在书中几乎身临其境般的对过去的写作有了合法性来源。 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美]贝基·库珀,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9 刚才提到的这种系统性暴力和不平等应该怎么理解?这部非虚构作品为什么堪称范本?它可以为我们当下的写作提供怎么样的关照?为什么这个故事本身意义重大,其公共性何在?为什么这个故事对于今天中国我们面临的困境同样重要? 我们邀请了此书的编辑木匠来跟我们聊聊。 嘉宾介绍 木匠: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时间线 01:55 《追凶》:从1969年到2018年,透过一桩陈年疑案揭开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暗箱 08:23 长达一百多页、八万字的注释:严谨的新闻调查实践,每一句话都有出处 12:55 为什么“事实核查”对调查性报道与非虚构写作是必要的? 19:40 以哈佛为例:学术界的“男性权威”抑制了女性的声音 22:50 当男性与女性面对流言蜚语的攻击,“女性会变得更加弱势,男性会变得更加强势” 25:00 “男老师杀死了与自己有染的女学生”,这样粗糙鲁莽的故事竟然在学界流传了半个世纪,为什么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28:17 哈佛丑闻由来已久:人类学系三名男教授曾被指控性侵,女教授的数量一直远远低于男教授的数量 29:59 哈佛人类学系在70年代有了第一位女教授,她去大学食堂用餐时只能从侧门进出 31:16 为什么女性教职员工要承担比男性教职员工更多的行政职务? 34:49 《追凶》中对学术界的真实描述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映照出所有女性、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36:50 “你们都是来嫁人的,不是吗,学位夫人?” 38:28 60年代的美国女性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连滚带爬”冲向新生活 40:04 当女性意识到自己不需要一个伴侣才会完整,她自己就能让自己完整,可是她仍然渴望被爱,这会带来哪些矛盾冲突? 42:30 父权制规定了女性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模式同时束缚了异性恋中的双方 45:59 责编一开始的困惑:书写他者的非虚构写作中,当出现了许多书写者自己的故事,这个写作还会成立吗? 48:39 作者本人成了读者来回穿梭于60年代与当下的桥梁,她与笔下人物的故事息息相关 51:18 60年代受到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的美国女性,与如今刚刚接触到女性主义的中国女性有相似之处:我们都处于新旧过渡的迷茫期 55:06 如果一个女性想追求独立,又想组建幸福的家庭,她为什么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矛盾? 56:47 不要剥夺女性做选择的权利,即便她选择了路径A,她应该还有尝试其他路径的权利和空间 57:47 “这个选择一定是你自己确认过的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女性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59:37 当下社会设置的“试错成本”太高了,我们是否愿意包容选择的多样性? 1:00:29 当女性走进婚姻与家庭后,依然需要警惕其中的权力结构 1:01:44 在如何书写他者这件事上,《追凶》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范本 1:06:54 高明的写作技巧:既展现了侦探小说般的阅读体验,又在过去的事件与当下的生活中建立起关联 1:09:30 当代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精英有没有权利书写底层,为什么写作者抛不开俯视视角? 1:13:14 写作者的真诚一定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1:14:34 面对无法发声的写作对象,写作者要时刻反省,不要用手中的笔作恶 1:19:56 《追凶》的英文书名是什么意思? 1:22:50 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互为镜像,为什么《追凶》的后劲儿那么大? 背景音乐 Taylor Swift,champagne problems
当地时间7月26日的19点30分,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式,这是全球范围内告别疫情后的第一届开幕式,也是法国在1924年举办夏奥会之后,时隔一百年再次举办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的诞生正是来自法国人顾拜旦的提议,他在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提出了让古希腊的奥运会重回现代社会的提议,顾拜旦是巴黎人,索邦大学的地理位置也正在巴黎,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奥林匹克也在2024年回到了它的诞生地。 在顾拜旦看来,奥运会应该超越国家和地区,人们应该放下种族和信仰,公平竞赛,让体育仅仅是体育。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意味着什么?它会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一座城市的机理? 奥运会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个人运动员吗?体育如何让想象的共同体变成实体? 我们希望就此展开讨论,本期更新关于此话题的下集。 时间线 00:48 奥运会对城市与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03:50 举办大型活动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准,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活肌理 06:08 历史回顾 08:25 在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的背景下,本届奥运会注定与政治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10:54 体育的归体育,政治的归政治?不可能! 14:04 ”想象的共同体“在体育比赛中被实体化了 16:06 奥运会是民族主义和反民族主义的结合体,这正是反思的好时机 18:18 体育运动一定是快乐的,希望大家好好享受本届奥运会 片头、尾音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巴黎奥运会主题曲
当地时间7月26日的19点30分,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式,这是全球范围内告别疫情后的第一届开幕式,也是法国在1924年举办夏奥会之后,时隔一百年再次举办奥运会。 和以往不同,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没有选择在一个固定体育场内举办,而是将其放在巴黎的市中心:长六公里的塞纳河沿岸举行。在创意总监托马斯·乔利的操盘下,这场开幕式盛大又充满了巧思,每一个细节都被巴黎这座文化之都的特征填满,对于女性的致敬,LGBTQ元素大量在开幕式中出现。对于相对保守的地区和人群来说,似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接受的阈值,引发了争议。 除了一些小插曲外,这场开幕式打破了原有团体操的表演方式,已经进入了Next level。此次开幕式有哪些亮点?难点在哪?十位从塞纳河上升起的女性雕塑都分别是谁?为什么要致敬《祖与占》?这一段落中在国家博物馆中三位主角翻看的书籍都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此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如何将城市作为舞台? 本期更新关于此话题的上集。 时间线 03:14 把塞纳河变成主会场,这届奥运会开幕式操作难度有多大 05:07 开幕式短片环节完全是法国人的舒适区 08:33 开幕式融合了法国戏剧的特点:强调用身体语言表达 09:59 致敬法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十位女性,她们分别是谁? 20:25 蒙面人、法语音乐剧,开幕式彩蛋令人眼花缭乱 22:21 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来源于《自由引导人民》 24:18 伦敦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都在表达相同的概念:本国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28:44 电影:在奥赛博物馆致敬《火车进站》和卢米埃尔兄弟,实在太浪漫了 32:11 三人行段落给全世界观众带来亿点点震撼,是《祖与占》还是《戏梦巴黎》?反正不太可能是在致敬《燃冬》 34:40 图书馆里拍到了哪些书:有经典作家,有诺奖作家,也有获得龚古尔奖的摩洛哥裔作家 42:49 在法国的文学与哲学传统中,往往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密切关注与探究 47:22 我们都猜错了点燃主火炬的地点,为什么会选用热气球的创意? 53:54 LGBTQ成为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关键词,中国人对此怎么看? 56:44 过度拥挤、物价上涨、出行困难,巴黎人不满奥运会影响日常生活 片头、尾音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巴黎奥运会主题曲
非虚构写作2014年左右在中国出现,其实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所谓非虚构写作,英文即Nonfiction,自然与Fiction对应。非虚构写作在中国首先在新闻业出现,近年来开始出现在更广阔的出版行业,各种非虚构类出版物蔚然成风,每年都有一些关键的作品出现。 非虚构写作为何会在那样的时间点出现?我们为什么会对非虚构写作感兴趣?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业的关系如何?经过十年,非虚构写作成为新闻业的救命稻草了吗?我们应该如何想象一个好的新闻业? 7月9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先声何伟的新书《另外的河流:一个中国的教育》出版,非虚构写作再次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在我们未来展开对何伟和他新书的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新观看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此次更新关于这一话题的下集。 嘉宾介绍 莱拉:媒体人,编辑,写作者 时间线 05:00 “我在XX做XX”与life writing:转向个人生活的写作也是一种反抗 10:40 当写作中出现“我”,写作者大部分情况下反而是诚恳的 15:13 为什么写作是一种剥削:在写作过程中,被书写的对象是无法反抗的 20:20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对细节严苛到近乎变态的程度”,以大卫·西蒙为例 25:25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足够诚恳与真实”,但目前的写作者未必能做到 30:03 如何定义“素人写作”,素人作者与所谓职业作者有什么不同吗? 37:30 历史非虚构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出版业的热点之一? 44:10 以《人类简史》为例的大历史题材似乎已经不流行了,读者更爱看微观史著作吗? 49:43 新闻业眼看已经完蛋,从业者怎么办?作为“精神镇静剂”的内容生产还有存活的空间吗? 53:12 嘉宾推荐:刘绍华《病非如此》 54:49 “写是写作的酬劳” 片头、尾音乐 《乌云典当记》,万能青年旅店
非虚构写作2014年左右在中国出现,其实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所谓非虚构写作,英文即Nonfiction,自然与Fiction对应。非虚构写作在中国首先在新闻业出现,近年来开始出现在更广阔的出版行业,各种非虚构类出版物蔚然成风,每年都有一些关键的作品出现。 非虚构写作为何会在那样的时间点出现?我们为什么会对非虚构写作感兴趣?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业的关系如何?经过十年,非虚构写作成为新闻业的救命稻草了吗?我们应该如何想象一个好的新闻业? 7月9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先声何伟的新书《另外的河流:一种中国的教育》出版,非虚构写作再次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在我们未来展开对何伟和他新书的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新观看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此次更新关于这一话题的上集。 嘉宾介绍 莱拉:媒体人,编辑,写作者 时间线 03:30 2015—2016年,许多年轻人对新闻业和非虚构写作怀着真诚的向往,进入这个行业 07:02 我们眼中的本土非虚构写作兴起与新闻的式微 08:50 非虚构写作为何兴起:市场化媒体近乎灭绝,自媒体和视频媒体出现,记者的天然职业权威也消失了 14:10 当技术普及,记者不是跑得最快的人,新闻业要怎么办? 17:08 记者试图一稿成名,新闻业成了职业跳板 19:00 《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写作者为什么要买断独家信源 20:26 新闻业不存在伦理共识,“有偿新闻”与“知识产权”的问题非常复杂 25:38 《九路口》与小李水果店的写作伦理之争 27:45 “拒绝任何形式的新闻审查”这样的说辞站得住脚吗? 32:46 写作者要慎重对待手里的笔,笔是可能变成刀的 35:42 什么样的情况下隐私权可以让位于新闻自由? 38:44 在现实操作中,记者写的稿件需要给受访人先看吗? 片头、尾音乐 《乌云典当记》,万能青年旅店
6月13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姜萍,参加阿里巴巴达摩院举办的全球数学竞赛的名次公布,名列第12名,顺利进入决赛,打败了一众学历闪亮的名校生。 这一消息迅速在国内舆论场引爆,引发了一场近乎疯狂的猎巫和泼脏水行动,各方势力纷纷抓住了蛛丝马迹对这位女孩进行了质疑,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而在其中,最值得被讨论的议题却无人提及。6月23日这一比赛的决赛进行,最终结果将在8月公布。 为何姜萍遭到了如此众多的恶意?背后有着怎么样的社会心理轨迹?在此之外,更应该值得关注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议题为何没有得到关注?我们希望就此展开讨论。 04:29 姜萍的故事符合我们对于“数学天才”的所有刻板印象 06:49 这是一个让我们反思对人才的定义的难得机会 08:56 坚若磐石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对所谓的天才进行回应 12:55 参赛选手给比赛组委会写匿名公开信,质疑姜萍的初赛成绩 20:10 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选拔人才只能选拔全才 21:50 “普职分流”对高校选拔和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25:58 教育内卷大省江苏的“三校生”,其综合素质远超我们的想象 29:21 应试教育必然会扼杀我们对知识的向往与热情,而教育资源不平等也会使学生的分化越发严重 38:41 教育不平等的案例:上海高中的师资 vs. 大连高中的师资 43:28 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天才” 44:34 过去三年的经历让我们更加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48:44 女生天生学不好数学——为什么应试教育会造成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 片头、尾音乐:老王乐队,《稳定生活多美好 三年五年高普考》
2018年,人类学家刘绍华和她的母亲接连确认罹患“世纪之症”,其母诊断为阿兹海默症初期,而刘老师得了癌症。两人同时生病,对于家人的打击重大,照护人手严重不足,家中混乱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生病的人不好过,没生病的人也不好过。 数年间各种没想过的生命经验陆续发生,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就像刘老师在书里写的“不论生病或康复,变坏或变好,都不是跨过一条界线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得经历一段来回反复的灰色地带“,不同的是,以往刘老师研究的是他者在”边界上“的体验和思考,这次她本人成为边界上的写作对象。 在新书《病非如此》即将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时刻,我们邀请刘老师来跨越山海,录制这期播客。在这样一个我们必须和疾病共存的时间点,重新关切我们自身。而刘老师,更是让我们两位主播结识,并成为好友,最终有了这档节目的原因。 刘老师的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即将在今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大家支持。 嘉宾介绍 刘绍华: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从艾滋、毒品与麻风(汉生病)等疫病及医疗的角度切入,分析国家与全球卫生,理解当代社会变迁的本质与倾向,以及身处变迁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转型。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译写而成的医疗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以及《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裡》、《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等专书。 此次更新下集。 时间线 02:59 当学术理论照进现实生活:“职业病”帮助自己很快地理解了自身的处境 08:33 原有的生活形态因为疾病被迫中断,熟悉的意义感忽然消失,我们必须去追寻新的、更加丰富的意义来弥补身心的困顿 14:38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离具体的痛苦越来越近 16:52 选择肩负起照护父母的责任,不愿意和他们缘尽于此 20:15 困顿才是日常生活,所以安顿身心、照护他人是人生的基本功课 22:50 活着的“地狱时刻”:当你意识到一切都来不及,回顾过往,充满悔恨的时刻 26:50 爷爷突然离世,没有和他好好告别,这一切让我意识到,此时此刻守护与家人的联结才是最重要的 31:15 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未来,我们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关注陪伴 32:31 嘉宾推荐: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看那本书的时候,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森林里面” 片头、尾音乐: 《大连,勿语》,《看不见的城市》,惘闻乐队,2018
2018年,人类学家刘绍华和她的母亲接连确认罹患“世纪之症”,其母诊断为阿兹海默症初期,而刘老师得了癌症。两人同时生病,对于家人的打击重大,照护人手严重不足,家中混乱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生病的人不好过,没生病的人也不好过。 数年间各种没想过的生命经验陆续发生,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就像刘老师在书里写的“不论生病或康复,变坏或变好,都不是跨过一条界线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得经历一段来回反复的灰色地带”,不同的是,以往刘老师研究的是他者在“边界上”的体验和思考,这次她本人成为边界上的写作对象。 在新书《病非如此》即将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时刻,我们邀请刘老师来跨越山海,录制这期播客。在这样一个我们必须和疾病共存的时间点,重新关切我们自身。而刘老师,更是让我们两位主播结识,并成为好友,最终有了这档节目的原因。 刘老师的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即将在今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大家支持。 嘉宾介绍 刘绍华: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从艾滋、毒品与麻风(汉生病)等疫病及医疗的角度切入,分析国家与全球卫生,理解当代社会变迁的本质与倾向,以及身处变迁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转型。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译写而成的医疗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以及《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裡》、《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等专书。 此次更新上集。 时间线 05:01 我们对新生命的来临是如此重视,当面对一个人的离去却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失语 06:31 “刘老师这本书是她作品里面最让我共鸣的一本书” 09:44 刘绍华谈《病非如此》写作缘起 11:47 当母女二人同时罹患“世纪之症”:“我和我母亲有一个交汇” 13:29 癌症和失智症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内在有更多复杂的分类 15:23 疾病带来的三种面向:病人与自己、亲友和世界的关系 17:53 “我书写的是具有共通性的议题”:读者从书里也得到了疗愈 22:22 生病的人不需要特殊对待,他们需要的只是到位的理解和支持 24:55 亲友的同理心、照护和言行反应,是要帮助那个“下坠之人”度过难关 25:41 亲身经历:万物有灵!家人患病卧床,猫咪担忧陪伴 27:40 我们本来就会关注周遭出状况的同类,这是我们生命的本能 33:00 为什么书写从患病的黑暗隧道里走出来的过程,读起来却没有那么沉重? 34:42 即使是在照护的关系里,也不会只有负担的感受,重症病房里也会有笑容 38:29 难能可贵的书写身份:在中文世界,写作者既是病人,还是照护者、疾病医疗研究者的情况很罕有 43:41 一家人的共病絮语:在母女患病期间,其他家人也在摸索他们与患病家人之间的关系 46:34 成为病人之后,才能理解母亲没有言说的患病经验 53:45 加倍的乐趣!生病时不能接触绿植,康复后开始把植物作为研究主题 57:07 满足身体和心理的直觉性渴望很重要,要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58:15 插曲联想:哲学家Philippa Foot认为,我们应该从植物身上学习道德伦理学 1:00:20 植物的美德:当环境不好,它无法逃跑,只能倒下示弱,当有机会的时候它就展现生机;病人的美德:懂得示弱,但不放弃生命 1:04:26 在内卷的时代,示弱并非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接受自己的局限,不和自己或别人较劲 1:08:40 刘绍华谈《我的凉山兄弟》田野趣闻:现代性发展得太快,人们来不及慢慢琢磨生活的变化 片头、尾音乐 大连,勿语,看不见的城市,惘闻乐队,2018
随着国门打开,日本再次成为了中国人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凝结在民众中对日本的复杂情感再次浮现。无论做出何种反应,同在东亚的地缘因素、共同的儒佛道传统、复杂的历史纠葛,都让日本成为了反观我们的镜子,更是理解它者的钥匙。 而被称为文化首都的京都,以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拥有三步一个寺庙,五步一个神社的特殊文化属性,全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每至特殊节点,诸如红叶季与樱花季,游人如织的京都一次次迎接全世界对它的仔细端详和审视。在另一方面,京都的老龄化程度在日本居前列,千年古都也必须要面对新的问题。 我们邀请前媒体人、现居京都的小猪老师,共同来聊聊这座全球独一无二的城市京都、在变动国际局面中的日本应该如何安置自身,以及日本在今天如何面对消费税、老龄化和性别不平等等社会议题。 嘉宾介绍 小猪:前媒体人、曾供职于知名文化媒体,现居京都求学 时间线 08:26 和国内相比,日本的真实消费水平究竟如何? 11:27 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城,也是有烟火气的现代都市 14:05 老龄化程度严重,年轻人不断流失,是京都始终要面对的难题 18:03 京都非常适合孕育匠人精神,这里除了有百年老店,也有网红潮店,比如% Arabica 19:50 日本的历史及其背后的生产方式缔造了为人称道的“工匠精神”,但也带来了落后的企业文化 22:31 日本的家族伦理与对孝道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是不同的 23:59 日本历史上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结构较为松散,改革的历史负担相对较轻 28:19 现代日本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想象的共同体”,战后历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批判天皇制的神性 31:30 尽管中日的历史演变道路截然不同,但都面临着如何从古典制度迈向现代国家的难题 32:15 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改变和塑造甚至束缚,深刻地改变了日本民众的心理 33:47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八月革命”,与中韩的历史相比,这是一场伪革命,战后日本的民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外来移植物 37:20 日推上关于日本政治的讨论:在日本人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消费税、年金等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 42:17 2023年大热日剧《VIVANT》毁誉参半,日本人的安全观真的发生改变了吗? 44:50 日本外交政策的参照物:德国近期对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的政策变化,此外日本还需面对的问题是:奠定战后国际局势的基础或许已经改变了 51:20 日本社会的排外性问题:授予外国人国民待遇,对日本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选择 53:50 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日本社会会因此改变保守的底色吗? 58:03 埼玉的库尔德移民、神户的伊斯兰移民与当地社区都发生了冲突,日本能够接受现代移民的挑战吗? 1:02:13 日本社会的高度秩序感是不是必然会与人的个性产生矛盾?这是不是一种对个人的压迫? 1:04:25 “拿守礼作为身份认同的国家,是很难激发创造力的” 1:11:29 日本自身的文化就是一个矛盾体:长期讲究长幼尊卑,但又有“下克上”传统 1:14:37 “她在日本没看到一个女性是挺着腰板生活的” 1:17:13 日本的彩虹游行也带有强烈的本国色彩:不喊口号,十分”礼貌安静“ 1:28:14 日本的历史遗产以及那种极致的美学,会给日本人带来精神控制和束缚吗? 1:29:11 日本的一些古建筑确实是权力的象征,带有政治宣誓与炫耀的意味,例如二条城、东大寺 1:37:11 本期嘉宾推荐:远藤周作《沉默》 本期提到的书籍与影视作品 [日] 梅棹忠夫《京都导览》 [日] 山崎丰子《不毛之地》 [美]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美] 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 [日] 末木文美士《日本思想史》 [日] 吉见俊哉《亲美与反美》 [日] 百田尚树《永远的0》 [日] 渡边浩《东亚的王权与思想》中《”御威光“与象征——德川政治体制的一个侧面》 《局中人》(2023),导演:西浦正记,编剧:井上由美子 《VIVANT》(2023),导演:福泽克雄,编剧:福泽克雄、八津弘幸、李正美等 《幕府将军》(2024),导演:乔纳森·范塔勒肯,编剧:雷切尔·近藤、梅根·黄、贾斯丁·马科斯等 片头、尾音乐 Kyoto,トモ藤田,Tomo Fujita
今年4月29日,获得202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的《坠落的审判》在国内上映。导演茹斯汀·特里耶为此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首映,首映礼上董强、戴锦华和陈铭参与的对话引发了剧烈的讨论。导演也坦言,这部电影在中国引发这么强烈的讨论,超出了她的预期。 《坠落的审判》是一部绝对当下的电影,在2023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名导佳作中杀出重围,拿到金棕榈,实属不易,是一部值得反复讨论的文本。我们邀请上海纽约大学的袁源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这部电影的内内外外。 嘉宾介绍 袁源,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她曾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袁教授于2020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时间线 02:50 《坠落的审判》是一部有古典戏剧内核的作品 03:57 影片中的女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女性,这个家庭处于一种“女强男弱”的状态 06:08 女主角的设定在每个方面都在挑战我们对“好女人”的印象 06:21 如果女主角的形象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她“带刺”的部分就不会那么突兀了 07:50 女主角这个形象的工具性在于,我们通过置换性别,意识到我们对男性与女性的“双标” 11:44 “这是一个2.0甚至3.0版的荧幕女性形象” 15:16 影片中女主角的母亲身份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对“好爸爸”和“好妈妈”的标准差距如此之大 20:22 婚姻内部的剥削:为了照顾家庭牺牲自我,女性也许这样做了几千年,而影片中的父亲也选择这样做出牺牲,最后却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或许哪一方都不该这样牺牲 25:00 父亲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但他似乎不觉得这是能带给自己生命意义的事情,世俗对“成功”的标准也被这对夫妻无条件地接受了,这是资本社会下每个人的悲剧 29:13 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还有去爱别人的可能性吗? 31:40 夫妻关系不是一纸合同,而更多的是“我们”如何一同解决问题 34:05 婚姻往往处在自然下落的状态中,如果要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双方是需要逆流而上的 36:55 家庭中的每个人可能都需要“让渡”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这个过程是一种“无言的协商” 41:37 如果电影呈现出妻子打丈夫的影像,那么可能有更多的观众相信妻子杀了丈夫,因为社会对女性暴力的忍受是非常低的 51:16 关于电影中的语言设计:话语即权力,话语也是别人能看到的你 54:37 我们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不仅被其语法规范,也被其背后的文化限制住了 1:00:12 对女主角来说,放弃母语(德语)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解放,但是放弃英语又成了一种束缚 1:03:46 影片中所展现的是,我们如何面对一位强势的女性,如何学习不把她看作一个威胁 1:05:35 女性主义不会让一部作品的解释力变弱,相反,女性主义要揭示的是被中立的视角掩盖的事物 1:07:12 本期嘉宾推荐:Kate Manne,Down Girl / 台湾译本:凱特·曼恩,《不只是厭女》 片头、尾音乐 PIMP,Big Crown Records presents Crown Jewels Vol. 1,Brandon Parrott/Curtis Jackson/Denaun Porter
前几周,一个叫《全国出版互助群》的在线文档广为传播,众人在其中共同完成了一个线上行动,分别在其中痛斥自己曾经在出版行业和更广大文化行业中的不公正待遇。随之,在各个行业都出现类似的表格,年轻人开始给同龄人或者后辈避雷。 在当下,为什么文化行业总是不规范用工?都出现过为什么年轻人总是在文化行业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为什么文化行业文化偶像们是值得追随的吗?我们邀请了程陌一起聊聊如上的话题。 嘉宾 程陌:灵活就业者,前编辑,“不止有书籍“主理人 时间线 00:58 程陌的自我介绍:“我是灵活就业的人” 01:26 程陌的B站账号“不止有书籍”,以书籍为主导的知识类频道 03:36 “我没工作的几个月……抑郁倾向基本上消失了” 04:35 “全国出版互助群”在线文档事件 07:23 巨大醒目的读客控诉部分:让员工刷厕所?监督员工的“开心官” 09:30 业内人如何评价读客:“出版业毒瘤“的刻板印象→高效的出版机构,选题质量越来越好 12:51 读客让原先扑街的严肃文学卖得更好了? 16:43 民营出版公司为什么会出现,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什么? 18:32 ”民营出版机构撑起了中国出版的半边天 21:41 为什么出版机构很容易变成创始人的一言堂?案例一:蛋挞文化 23:43 国营社的负面思维带入了民营公司:做出版就得遭受各种锤炼压迫 27:41 中国的出版行业是一个手工行业,离商业文明较远 29:25 出版行业处处存在不规范,例如使用盗版软件 30:58 出版业的典型案例:”克里斯玛式尊者文化“,员工还要给创始人的家属打工? 35:26 出版的资本化/市场化程度太不够了,所以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虚假的绩效工资 41:21 文化行业的生产内容是没有客观评价标准的,作者属性和商业属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42:21 当出版机构过于维护自己的生产内容:员工给书打了三星后被迫离职 45:45 过于相信自己的内容是一种”智识上的偷懒“:陶醉于自己的选题,居高临下面对读者 50:30 文化行业必须成为一言堂,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吗? 54:00 文化行业的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感更强 57:00 文化行业工作落差感:”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份狗屁工作,但其实它就是一份狗屁工作“ 57:35 太多高学历的人拿着低工资,让老板们有了一种”膨胀感“ 1:01:07 文化行业尤其需要时间去积淀,年轻人吃亏在入行之时,有经验的老手都离开了,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1:04:33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不后悔进入文化行业? 1:09:25 ”文科是服务业“,那文化行业也是一种服务业吗? 1:12:47 做知识产品的人不能傲慢,应该重视消费者,尊重消费 1:16:52 与“文化偶像”的真实接触体验:满目皆是“何不食肉糜” 1:20:23 来文化行业工作的第一课:打破文化滤镜 1:22:09 程陌的本期推荐:《小说使用说明》 1:25:46 annie的本期推荐:《处心积虑》 片头、尾音乐 Kick off (『BLUE GIANT』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より),BLUE GIANT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上原ひろみ
3月5日,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落地上海,开始了为期9天的中国行。这是疫情后,诺奖作家第一次来到中国。古尔纳的行程安排地很满,辗转三地,公众释放出了难以预料的热情,除了转为内部的活动外,都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而3月12日,作为古尔纳中国行的最后一站,古尔纳去到了董宇辉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达到55万,最终古尔纳作品集第一辑的销量达到10万。 针对此次古尔纳的中国行,我们聊了聊自己的观察,提供视角和事实,顶级作家的中国行之前有过吗?为什么古尔纳的到来会引来这么多的关注?以及我们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 时间线 01:03 “来福萨克死”是什么意思? 02:02 我们会在这个播客节目里聊点什么? 06:20 诺奖得主古尔纳的中国行行程有多密集,把老先生都累病了 10:20 疫情三年后,古尔纳访华对中国读者的意义 11:53 古尔纳”爆冷“获得诺奖前,中国读者对这位作者的了解十分有限 22:23 责编曾说,古尔纳作品中文版的出版简直创造了世界之最 23:56 古尔纳的所有作品都是有自传性质的虚构作品,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 29:38 文学创作在多大程度能脱离作者自身的经验?古尔纳是一个”对自己下手特别狠“的作家 32:03 特别能理解为什么诺奖会颁给一个默默无名的大学教书匠,因为他的写作主题是当下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移民 34:32 古尔纳的作品特别适合当下的中国读者阅读,是”未来预言性质的书“ 36:39 古尔纳来到英国之后才开始认真考虑写作,他不仅是离开了故乡,还来到了”殖民的源头 39:17 古尔纳的语言永远是冷静的,他的”手术刀“切割自己永远比”切割“别人要多 40:00 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历史都被简化了,这是古尔纳写作的关切之一 43:30 古尔纳的写作是严谨而敏感的知识分子写作 46:15 古尔纳的经验深刻地带入到作品中,有时候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的故事模型都很相似,这对作家来说会是一种劣势吗? 49:19 写作这件事,”剥削“自己比”剥削“他人更有道德合法性,作品会更真实,但写作过程也更痛苦 51:54 为了获得更多的异质性经验,看”边边角角“的世界文学是更好的捷径 55:09 为什么诺奖、布克奖获奖作者的作品,现在在中国的销量并不好? 59:41 人类的经验是互通的,文学写作关注的是人类的普遍困境,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视野,看看别人的世界 1:01:55 我们走进一个文本的过程,就是走进另外一种经验的过程 片头、尾音乐 Kick off (『BLUE GIANT』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より),BLUE GIANT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上原ひろみ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