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2014年左右在中国出现,其实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所谓非虚构写作,英文即Nonfiction,自然与Fiction对应。非虚构写作在中国首先在新闻业出现,近年来开始出现在更广阔的出版行业,各种非虚构类出版物蔚然成风,每年都有一些关键的作品出现。
非虚构写作为何会在那样的时间点出现?我们为什么会对非虚构写作感兴趣?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业的关系如何?经过十年,非虚构写作成为新闻业的救命稻草了吗?我们应该如何想象一个好的新闻业?
7月9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先声何伟的新书《另外的河流:一个中国的教育》出版,非虚构写作再次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在我们未来展开对何伟和他新书的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新观看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此次更新关于这一话题的下集。
嘉宾介绍
莱拉:媒体人,编辑,写作者
时间线
05:00 “我在XX做XX”与life writing:转向个人生活的写作也是一种反抗
10:40 当写作中出现“我”,写作者大部分情况下反而是诚恳的
15:13 为什么写作是一种剥削:在写作过程中,被书写的对象是无法反抗的
20:20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对细节严苛到近乎变态的程度”,以大卫·西蒙为例
25:25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足够诚恳与真实”,但目前的写作者未必能做到
30:03 如何定义“素人写作”,素人作者与所谓职业作者有什么不同吗?
37:30 历史非虚构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出版业的热点之一?
44:10 以《人类简史》为例的大历史题材似乎已经不流行了,读者更爱看微观史著作吗?
49:43 新闻业眼看已经完蛋,从业者怎么办?作为“精神镇静剂”的内容生产还有存活的空间吗?
53:12 嘉宾推荐:刘绍华《病非如此》
54:49 “写是写作的酬劳”
片头、尾音乐
《乌云典当记》,万能青年旅店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