籁福萨克斯
life 这么难,但是要发言

Album
主播:
蛋仔鸡蛋仔、annie的首字母是小写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688
集数:
12
最近更新:
6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籁福太难了,老朋友对这个世界没什么话说,但还是硬挤出了几句。
籁福萨克斯的创作者...
蛋仔鸡蛋仔
annie的首字母是小写
籁福萨克斯的音频...

12 木匠✖️安妮✖️蛋仔:范本级的非虚构写作《追凶》如何书写系统性性别不平等

《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一书9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内容和写作上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对于内容而言,此书书写了一桩尘封了50年的命案,作为写作者的本书作者贝基·库珀宿命地,和死亡在1969年1月7日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生简·布里顿产生了“炼金术”般的关联,她决定辞掉工作,开始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最终,在她的努力下真相大白,但和真相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她调查中发现的,也呈现在此书中的系统性的对女性的暴力和不平等。 而在写作上,此书堪称当下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最新样本和样态,是我们一窥当下非虚构写作发展动向的绝佳机会。身为《纽约客》前编辑的贝基·库珀,用几乎最严格的新闻业规范完成了这一作品,在正文后,她附上了近100页的的文献来源,让她在书中几乎身临其境般的对过去的写作有了合法性来源。 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美]贝基·库珀,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9 刚才提到的这种系统性暴力和不平等应该怎么理解?这部非虚构作品为什么堪称范本?它可以为我们当下的写作提供怎么样的关照?为什么这个故事本身意义重大,其公共性何在?为什么这个故事对于今天中国我们面临的困境同样重要? 我们邀请了此书的编辑木匠来跟我们聊聊。 嘉宾介绍 木匠: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时间线 01:55 《追凶》:从1969年到2018年,透过一桩陈年疑案揭开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暗箱 08:23 长达一百多页、八万字的注释:严谨的新闻调查实践,每一句话都有出处 12:55 为什么“事实核查”对调查性报道与非虚构写作是必要的? 19:40 以哈佛为例:学术界的“男性权威”抑制了女性的声音 22:50 当男性与女性面对流言蜚语的攻击,“女性会变得更加弱势,男性会变得更加强势” 25:00 “男老师杀死了与自己有染的女学生”,这样粗糙鲁莽的故事竟然在学界流传了半个世纪,为什么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28:17 哈佛丑闻由来已久:人类学系三名男教授曾被指控性侵,女教授的数量一直远远低于男教授的数量 29:59 哈佛人类学系在70年代有了第一位女教授,她去大学食堂用餐时只能从侧门进出 31:16 为什么女性教职员工要承担比男性教职员工更多的行政职务? 34:49 《追凶》中对学术界的真实描述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映照出所有女性、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36:50 “你们都是来嫁人的,不是吗,学位夫人?” 38:28 60年代的美国女性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连滚带爬”冲向新生活 40:04 当女性意识到自己不需要一个伴侣才会完整,她自己就能让自己完整,可是她仍然渴望被爱,这会带来哪些矛盾冲突? 42:30 父权制规定了女性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模式同时束缚了异性恋中的双方 45:59 责编一开始的困惑:书写他者的非虚构写作中,当出现了许多书写者自己的故事,这个写作还会成立吗? 48:39 作者本人成了读者来回穿梭于60年代与当下的桥梁,她与笔下人物的故事息息相关 51:18 60年代受到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的美国女性,与如今刚刚接触到女性主义的中国女性有相似之处:我们都处于新旧过渡的迷茫期 55:06 如果一个女性想追求独立,又想组建幸福的家庭,她为什么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矛盾? 56:47 不要剥夺女性做选择的权利,即便她选择了路径A,她应该还有尝试其他路径的权利和空间 57:47 “这个选择一定是你自己确认过的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女性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59:37 当下社会设置的“试错成本”太高了,我们是否愿意包容选择的多样性? 1:00:29 当女性走进婚姻与家庭后,依然需要警惕其中的权力结构 1:01:44 在如何书写他者这件事上,《追凶》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范本 1:06:54 高明的写作技巧:既展现了侦探小说般的阅读体验,又在过去的事件与当下的生活中建立起关联 1:09:30 当代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精英有没有权利书写底层,为什么写作者抛不开俯视视角? 1:13:14 写作者的真诚一定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1:14:34 面对无法发声的写作对象,写作者要时刻反省,不要用手中的笔作恶 1:19:56 《追凶》的英文书名是什么意思? 1:22:50 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互为镜像,为什么《追凶》的后劲儿那么大? 背景音乐 Taylor Swift,champagne problems

86分钟
99+
6个月前

11 安妮✖️蛋仔:奥运会如何让想象的共同体实体化?

当地时间7月26日的19点30分,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式,这是全球范围内告别疫情后的第一届开幕式,也是法国在1924年举办夏奥会之后,时隔一百年再次举办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的诞生正是来自法国人顾拜旦的提议,他在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提出了让古希腊的奥运会重回现代社会的提议,顾拜旦是巴黎人,索邦大学的地理位置也正在巴黎,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奥林匹克也在2024年回到了它的诞生地。 在顾拜旦看来,奥运会应该超越国家和地区,人们应该放下种族和信仰,公平竞赛,让体育仅仅是体育。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意味着什么?它会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一座城市的机理? 奥运会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个人运动员吗?体育如何让想象的共同体变成实体? 我们希望就此展开讨论,本期更新关于此话题的下集。 时间线 00:48 奥运会对城市与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03:50 举办大型活动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准,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活肌理 06:08 历史回顾 08:25 在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的背景下,本届奥运会注定与政治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10:54 体育的归体育,政治的归政治?不可能! 14:04 ”想象的共同体“在体育比赛中被实体化了 16:06 奥运会是民族主义和反民族主义的结合体,这正是反思的好时机 18:18 体育运动一定是快乐的,希望大家好好享受本届奥运会 片头、尾音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巴黎奥运会主题曲

24分钟
99+
8个月前

10 蛋仔✖️安妮: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不仅仅是Next level而已

当地时间7月26日的19点30分,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式,这是全球范围内告别疫情后的第一届开幕式,也是法国在1924年举办夏奥会之后,时隔一百年再次举办奥运会。 和以往不同,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没有选择在一个固定体育场内举办,而是将其放在巴黎的市中心:长六公里的塞纳河沿岸举行。在创意总监托马斯·乔利的操盘下,这场开幕式盛大又充满了巧思,每一个细节都被巴黎这座文化之都的特征填满,对于女性的致敬,LGBTQ元素大量在开幕式中出现。对于相对保守的地区和人群来说,似乎超出了他们所能接受的阈值,引发了争议。 除了一些小插曲外,这场开幕式打破了原有团体操的表演方式,已经进入了Next level。此次开幕式有哪些亮点?难点在哪?十位从塞纳河上升起的女性雕塑都分别是谁?为什么要致敬《祖与占》?这一段落中在国家博物馆中三位主角翻看的书籍都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此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如何将城市作为舞台? 本期更新关于此话题的上集。 时间线 03:14 把塞纳河变成主会场,这届奥运会开幕式操作难度有多大 05:07 开幕式短片环节完全是法国人的舒适区 08:33 开幕式融合了法国戏剧的特点:强调用身体语言表达 09:59 致敬法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十位女性,她们分别是谁? 20:25 蒙面人、法语音乐剧,开幕式彩蛋令人眼花缭乱 22:21 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来源于《自由引导人民》 24:18 伦敦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都在表达相同的概念:本国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28:44 电影:在奥赛博物馆致敬《火车进站》和卢米埃尔兄弟,实在太浪漫了 32:11 三人行段落给全世界观众带来亿点点震撼,是《祖与占》还是《戏梦巴黎》?反正不太可能是在致敬《燃冬》 34:40 图书馆里拍到了哪些书:有经典作家,有诺奖作家,也有获得龚古尔奖的摩洛哥裔作家 42:49 在法国的文学与哲学传统中,往往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密切关注与探究 47:22 我们都猜错了点燃主火炬的地点,为什么会选用热气球的创意? 53:54 LGBTQ成为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关键词,中国人对此怎么看? 56:44 过度拥挤、物价上涨、出行困难,巴黎人不满奥运会影响日常生活 片头、尾音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巴黎奥运会主题曲

63分钟
99+
8个月前

09 莱拉✖️蛋仔✖️安妮:我们应该如何想象一个好的非虚构写作?(下)

非虚构写作2014年左右在中国出现,其实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所谓非虚构写作,英文即Nonfiction,自然与Fiction对应。非虚构写作在中国首先在新闻业出现,近年来开始出现在更广阔的出版行业,各种非虚构类出版物蔚然成风,每年都有一些关键的作品出现。 非虚构写作为何会在那样的时间点出现?我们为什么会对非虚构写作感兴趣?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业的关系如何?经过十年,非虚构写作成为新闻业的救命稻草了吗?我们应该如何想象一个好的新闻业? 7月9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先声何伟的新书《另外的河流:一个中国的教育》出版,非虚构写作再次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在我们未来展开对何伟和他新书的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新观看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此次更新关于这一话题的下集。 嘉宾介绍 莱拉:媒体人,编辑,写作者 时间线 05:00 “我在XX做XX”与life writing:转向个人生活的写作也是一种反抗 10:40 当写作中出现“我”,写作者大部分情况下反而是诚恳的 15:13 为什么写作是一种剥削:在写作过程中,被书写的对象是无法反抗的 20:20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对细节严苛到近乎变态的程度”,以大卫·西蒙为例 25:25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足够诚恳与真实”,但目前的写作者未必能做到 30:03 如何定义“素人写作”,素人作者与所谓职业作者有什么不同吗? 37:30 历史非虚构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出版业的热点之一? 44:10 以《人类简史》为例的大历史题材似乎已经不流行了,读者更爱看微观史著作吗? 49:43 新闻业眼看已经完蛋,从业者怎么办?作为“精神镇静剂”的内容生产还有存活的空间吗? 53:12 嘉宾推荐:刘绍华《病非如此》 54:49 “写是写作的酬劳” 片头、尾音乐 《乌云典当记》,万能青年旅店

56分钟
99+
8个月前
籁福萨克斯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