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一书9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内容和写作上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对于内容而言,此书书写了一桩尘封了50年的命案,作为写作者的本书作者贝基·库珀宿命地,和死亡在1969年1月7日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生简·布里顿产生了“炼金术”般的关联,她决定辞掉工作,开始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最终,在她的努力下真相大白,但和真相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她调查中发现的,也呈现在此书中的系统性的对女性的暴力和不平等。
而在写作上,此书堪称当下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最新样本和样态,是我们一窥当下非虚构写作发展动向的绝佳机会。身为《纽约客》前编辑的贝基·库珀,用几乎最严格的新闻业规范完成了这一作品,在正文后,她附上了近100页的的文献来源,让她在书中几乎身临其境般的对过去的写作有了合法性来源。

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美]贝基·库珀,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9
刚才提到的这种系统性暴力和不平等应该怎么理解?这部非虚构作品为什么堪称范本?它可以为我们当下的写作提供怎么样的关照?为什么这个故事本身意义重大,其公共性何在?为什么这个故事对于今天中国我们面临的困境同样重要?
我们邀请了此书的编辑木匠来跟我们聊聊。
嘉宾介绍
木匠: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时间线
01:55 《追凶》:从1969年到2018年,透过一桩陈年疑案揭开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暗箱
08:23 长达一百多页、八万字的注释:严谨的新闻调查实践,每一句话都有出处
12:55 为什么“事实核查”对调查性报道与非虚构写作是必要的?
19:40 以哈佛为例:学术界的“男性权威”抑制了女性的声音
22:50 当男性与女性面对流言蜚语的攻击,“女性会变得更加弱势,男性会变得更加强势”
25:00 “男老师杀死了与自己有染的女学生”,这样粗糙鲁莽的故事竟然在学界流传了半个世纪,为什么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28:17 哈佛丑闻由来已久:人类学系三名男教授曾被指控性侵,女教授的数量一直远远低于男教授的数量
29:59 哈佛人类学系在70年代有了第一位女教授,她去大学食堂用餐时只能从侧门进出
31:16 为什么女性教职员工要承担比男性教职员工更多的行政职务?
34:49 《追凶》中对学术界的真实描述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映照出所有女性、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36:50 “你们都是来嫁人的,不是吗,学位夫人?”
38:28 60年代的美国女性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连滚带爬”冲向新生活
40:04 当女性意识到自己不需要一个伴侣才会完整,她自己就能让自己完整,可是她仍然渴望被爱,这会带来哪些矛盾冲突?
42:30 父权制规定了女性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模式同时束缚了异性恋中的双方
45:59 责编一开始的困惑:书写他者的非虚构写作中,当出现了许多书写者自己的故事,这个写作还会成立吗?
48:39 作者本人成了读者来回穿梭于60年代与当下的桥梁,她与笔下人物的故事息息相关
51:18 60年代受到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的美国女性,与如今刚刚接触到女性主义的中国女性有相似之处:我们都处于新旧过渡的迷茫期
55:06 如果一个女性想追求独立,又想组建幸福的家庭,她为什么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矛盾?
56:47 不要剥夺女性做选择的权利,即便她选择了路径A,她应该还有尝试其他路径的权利和空间
57:47 “这个选择一定是你自己确认过的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女性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59:37 当下社会设置的“试错成本”太高了,我们是否愿意包容选择的多样性?
1:00:29 当女性走进婚姻与家庭后,依然需要警惕其中的权力结构
1:01:44 在如何书写他者这件事上,《追凶》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范本
1:06:54 高明的写作技巧:既展现了侦探小说般的阅读体验,又在过去的事件与当下的生活中建立起关联
1:09:30 当代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精英有没有权利书写底层,为什么写作者抛不开俯视视角?
1:13:14 写作者的真诚一定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1:14:34 面对无法发声的写作对象,写作者要时刻反省,不要用手中的笔作恶
1:19:56 《追凶》的英文书名是什么意思?
1:22:50 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互为镜像,为什么《追凶》的后劲儿那么大?
背景音乐
Taylor Swift,champagne problems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