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2018年,人类学家刘绍华和她的母亲接连确认罹患“世纪之症”,其母诊断为阿兹海默症初期,而刘老师得了癌症。两人同时生病,对于家人的打击重大,照护人手严重不足,家中混乱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生病的人不好过,没生病的人也不好过。

数年间各种没想过的生命经验陆续发生,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就像刘老师在书里写的“不论生病或康复,变坏或变好,都不是跨过一条界线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得经历一段来回反复的灰色地带”,不同的是,以往刘老师研究的是他者在“边界上”的体验和思考,这次她本人成为边界上的写作对象。

在新书《病非如此》即将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时刻,我们邀请刘老师来跨越山海,录制这期播客。在这样一个我们必须和疾病共存的时间点,重新关切我们自身。而刘老师,更是让我们两位主播结识,并成为好友,最终有了这档节目的原因。

刘老师的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即将在今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大家支持。

嘉宾介绍

刘绍华: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从艾滋、毒品与麻风(汉生病)等疫病及医疗的角度切入,分析国家与全球卫生,理解当代社会变迁的本质与倾向,以及身处变迁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转型。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译写而成的医疗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以及《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裡》、《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等专书。

此次更新上集。

时间线

05:01 我们对新生命的来临是如此重视,当面对一个人的离去却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失语

06:31 “刘老师这本书是她作品里面最让我共鸣的一本书”

09:44  刘绍华谈《病非如此》写作缘起

11:47 当母女二人同时罹患“世纪之症”:“我和我母亲有一个交汇”

13:29 癌症和失智症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内在有更多复杂的分类

15:23 疾病带来的三种面向:病人与自己、亲友和世界的关系

17:53 “我书写的是具有共通性的议题”:读者从书里也得到了疗愈

22:22 生病的人不需要特殊对待,他们需要的只是到位的理解和支持

24:55 亲友的同理心、照护和言行反应,是要帮助那个“下坠之人”度过难关

25:41 亲身经历:万物有灵!家人患病卧床,猫咪担忧陪伴

27:40 我们本来就会关注周遭出状况的同类,这是我们生命的本能

33:00 为什么书写从患病的黑暗隧道里走出来的过程,读起来却没有那么沉重?

34:42 即使是在照护的关系里,也不会只有负担的感受,重症病房里也会有笑容

38:29 难能可贵的书写身份:在中文世界,写作者既是病人,还是照护者、疾病医疗研究者的情况很罕有

43:41 一家人的共病絮语:在母女患病期间,其他家人也在摸索他们与患病家人之间的关系

46:34 成为病人之后,才能理解母亲没有言说的患病经验

53:45 加倍的乐趣!生病时不能接触绿植,康复后开始把植物作为研究主题

57:07 满足身体和心理的直觉性渴望很重要,要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58:15 插曲联想:哲学家Philippa Foot认为,我们应该从植物身上学习道德伦理学

1:00:20 植物的美德:当环境不好,它无法逃跑,只能倒下示弱,当有机会的时候它就展现生机;病人的美德:懂得示弱,但不放弃生命

1:04:26 在内卷的时代,示弱并非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接受自己的局限,不和自己或别人较劲

1:08:40 刘绍华谈《我的凉山兄弟》田野趣闻:现代性发展得太快,人们来不及慢慢琢磨生活的变化

片头、尾音乐

大连,勿语,看不见的城市,惘闻乐队,2018

主播...
蛋仔鸡蛋仔
annie的首字母是小写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