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夜航船
阅读,批评,谈论,分享

Album
主播:
但汉松
出版方:
但汉松
订阅数:
1.21万
集数:
17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这是一个高校英文系教师共同创办的人文读书类播客。
夜航船,夜航船的创作者...
夜航船,夜航船的节目...

#8 “被永恒击伤的忧郁的人”:赫尔曼·布洛赫的奇书《维吉尔之死》

夜航船,夜航船

1930年,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 公元前70-公元前19年)诞辰两千周年,欧洲各国大张旗鼓举办了各式纪念活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评价维吉尔对西方文化的意义。法西斯分子在维吉尔的诗歌中看到的,是国家、权威和秩序;人文主义者看到的,则是谦卑、坚忍、虔敬的基督教人格。在极其动荡的局势中,在纳粹掌权、二战爆发的危机时刻,“旧维也纳的最后一位通才”、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 1886-1951)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维吉尔之死》(1945年出版)。 古代留下的维吉尔传略中,曾提到一个说法:诗人在临终之际,决定要将史诗《埃涅阿斯记》的书稿付之一炬,但这个决绝的念头并未实施。在奥古斯都的干预下,史诗被维吉尔的友人保存、编辑,成为后世欧洲文学的经典。布洛赫500页的小说,以高度诗化、高度粘稠的语言,描写了维吉尔临终前在高烧状态下的所思所想,将维吉尔的冥想和幻想、反省与梦呓汇成了一条奔腾汹涌的意识洪流。小说安排了维吉尔和奥古斯都有关史诗手稿存留问题的长篇对话,诗人和君主就诗歌的目的、诗人的责任、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等论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近日,暌违近八十年的《维吉尔之死》中译本,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译者是梁锡江、钟皓楠。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卢盛舟老师做客《夜航船》,与高峰枫、但汉松两位主播一起,讨论这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经典。 这部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布洛赫借用了传记中一段简短叙事,写成一部高度复杂、晦涩的现代主义小说。他借维吉尔这个欧洲文化的象征,表达了有关时代危机的焦虑,以及对人生、艺术、政治多重的思考。《维吉尔之死》既是维吉尔文学接受史的一部标志性文本,也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话题成员: 卢盛舟(南京大学德语系)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卢盛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博士。著有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论丛》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国际日耳曼学年鉴》)等C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柏林浪漫派的共同体建构与想象研究”(19CWW016)。开设“德语文学经典选读”、“诗与思:德语近现代人文经典阅读”、“德国历史与文化”等课程。 阅读书单: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梁锡江、钟皓楠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 Theodore Ziolkowski, Virgil and the Moder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王凌云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注:其中有一章关于布洛赫) 高峰枫,《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时间轴: 00:51 西方文学中的罗马题材小说 02:15 《维吉尔之死》在维吉尔研究中的地位 03:21 故事梗概和基本风格 04:49 维吉尔两千年诞辰与“维吉尔热” 07:08 海克尔《维吉尔:西方之父》(1931)对布洛赫的影响 10:26 布洛赫在中欧文坛的地位 13:07 布洛赫的文学创作对自身时代的影射 15:45 布洛赫的两千年周期律 16:55 作为一种观念的“罗马” 19:34 “新罗马”与大英帝国、美国、意大利和德国 21:04 科波罗《大都会》中的“罗马” 26:03 维吉尔要求焚毁《埃涅阿斯纪》的历史出处及后世解读 31:42 “文理兼修”的布洛赫:一个勉强为之的诗人 34:16 追求世界图景的新浪漫主义者 37:55 读布洛赫不是“自由恋爱”,而是一次“相亲” 40:42 太古里的字库塔;焚毁诗篇作为一种献祭 45:56 第二章作为维吉尔的“颅内风暴” 47:59 布洛赫在集中营创作《维吉尔之死》 51:50 在荒谬的时代创造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 52:46 缺乏节制的哲学沉思 56:52 美妙的第四章;神秘主义与日耳曼文学 1:03:08 无法卒读的第二章和柏拉图的“Chora” 1:06:03 布洛赫作品的英译旅程及接受;缪尔夫妇拒绝翻译《维吉尔之死》 1:07:24 女诗人恩特迈耶如何翻译《维吉尔之死》 1:12:03 对汉语译本的翻译讨论:Schuldig,欠债还是犯罪/god,“神”还是“上帝” 1:16:31 公务员文风和德语文学 1:18:38 无法翻译的布洛赫和他的造词法 1:20:35 总结与下期预告 剪辑:但汉松

84分钟
3k+
1天前

#17 追寻逝去的"叛教者":巴恩斯最新小说《伊丽莎白·芬奇》

夜航船,夜航船

沉寂多年的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回归文坛。2022年推出的新作《伊丽莎白·芬奇》(Elizabeth Finch)讲述了一段奇特的师生情谊——“斯多葛式”的女教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却在课堂外因为不够政治正确的发言而遭到“取消文化”的抵制。在芬奇教授离世后,学生尼尔完成了一篇关于“叛教者尤利安”的迟交作业,以此来缅怀或认识相交二十年的人生导师。 这篇五十页的史学论文,完整地嵌入小说的中段,让读者和书评人大惑不解。不喜欢的人,称之为“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讲义”,甚至刻薄地将之形容为“一块卡在喉咙里没消化掉的土豆”。也有人认为,这或许是巴恩斯对这个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主宰的碎片化时代,发起的一次高傲而决绝的反击——他用一篇干巴巴的论文,设下了一道智力与耐心的门槛,以此来筛选那些真正能够与他产生“亲和力”的同道中人。 当有耐心的读者跟随巴恩斯的笔触深入尤利安的世界,一个复杂迷人的形象从历史深处显出形状——那个与主流基督教世界决裂、固执地守护古希腊罗马多神教文明的皇帝,与那个充满欧陆气质、始终游离于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之外的朱利安·巴恩斯,两个"Julian"的身影何其相似。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它真的是巴恩斯一次晚节不保的文学实验,还是晚年一份被严重低估的人文宣言?它如何在“脱欧”之后的英国,成为了一个关于“单一文化”(monoculture)的批判?本期《夜航船》,高峰枫、但汉松两位主播与嘉宾陈以侃一起讨论这个备受争议的小说。本期讨论的焦点,当然是横亘在叙事中段的那块“顽石”,三位从各自的阅读体验和治学经验出发,提供了相当有趣却又不同的解读。此外,三人也从《伊丽莎白·芬奇》出发,热议了英国文学、历史与思想的多重关系。 嘉宾介绍: 陈以侃,自由译者、书评人。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川流复始》等,著有文学评论集《在别人的句子里》,获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批评奖。 延伸阅读: 朱利安·巴恩斯,《伊丽莎白·芬奇》,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 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但汉松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 朱利安·巴恩斯,《10½章世界史》,宋东升 / 林本椿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朱利安·巴恩斯,《另眼看艺术(增补版)》,陈星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 时间轴: 00:40 谁是巴恩斯? 03:36 嘉宾陈以侃介绍 04:39 毁誉参半的新书 07:20 大学课堂里的怪咖教授 17:11 伊丽莎白·芬奇的原型:布鲁克纳 29:17 如何评价中间插入的历史论文 31:10 “叛教者尤利安”其人其事 39:40 对比《福楼拜的鹦鹉》 46:16 “亲和力”测试筛选 52:35 关于罗马皇帝的或然想象 1:06:10 厄琉息斯秘仪 1:13:54 最法国化的英国小说家 1:16:09 麦克尤恩、艾米斯vs巴恩斯 1:21:01 巴恩斯小说的长度之谜 剪辑:但汉松

85分钟
1k+
1周前

#2 特洛伊的海伦:寻找“让千帆竞发的脸”

夜航船,夜航船

谁是海伦?谁拥有那张“让千帆竞发的脸” (a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 她是最美的女人,有着金色的卷发,雪白的手臂。她作为女性的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抗的。她母亲受孕的过程,被画成各种版本的《丽达与天鹅》千古流传,成为我们喟叹、批判、凝视、幻想的对象。 但人们千百年来也说她是“致命的女人”(femme fatale),是那个让特洛伊城覆灭的“祸害”,是让英雄时代、青铜时代走向终结的元凶,甚至整个西方文明的暴力史,都与她从天鹅蛋中破壳而出不无关联。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写道:“腰际一阵颤抖,从此便种下 / 败壁颓垣,屋顶和城楼焚毁/ 而阿伽门农死去”(A shudder in the loins engenders there / The broken wall, the burning roof and tower / And Agamemnon dead)。 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在这本《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Helen of Troy: Goddess, Princess, Whore)中,试图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把她从“艳妇”和“红颜祸水”的历史污蔑中解放出来,还原出一个生活在青铜时代晚期的斯巴达公主、女王(甚至还可能是女祭司)的强力女性形象。 休斯要展现的,远不止是围绕帕里斯与她私奔前后的那段艳事及之后的严重后果,而是通过考古、地理、历史和神话,展现爱琴海曾经无比发达、高度国际化的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并告诉我们当代读者:在3000年前,海伦及其所处时代的女性,有着一种自由且强大的社会力量、精神力量,它们是古典时期雅典城妇女所无法想象的。 这期节目,“夜航船”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英文系研究西方古典文学的刘淳老师,我们一起来讨论《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这本书奇特的古代史视角与想象力澎湃的文体,但同时又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检视休斯这种极具历史现场感的公共历史写作的得与失。 用高峰枫老师的话说,他对这本书的态度非常复杂,既钦佩于她使用考古材料并大胆假设的勇气,但同时也不安于她在方法论上的冒进。刘淳老师也举例说明了休斯历史写作中一些可能存在的学术硬伤,并对作者推崇的史前希腊的女性生活图景表达了商榷意见。 ******************** 嘉宾介绍:刘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古希腊罗马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奥维德爱情诗。主授课程“希腊罗马神话”、“西方古典文学与社会”、“西方古代史诗传统”、“古代西方文学理论”等。 ******************** 节目讨论书目: 作者: [英] 贝塔妮·休斯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女神、公主与荡妇 原作名: Helen of Troy: Goddess, Princess, Whore 译者: 曾小楚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557 ******************** 拓展书单: * Austin, Norman. Helen of Troy and Her Shameless Phantom. Cornell UP, 1994. * Blondell, Ruby. Helen of Troy: Beauty, Myth, Devastation. Oxford UP, 2013. * Clader, L. L. Helen: the Evolution from Divine to Heroic in Greek Epic Tradition (Mnemos. Suppl. 42). Brill, 1976. * Hughes, Bettany. Helen of Troy: Goddess, Princess, Whore. Knopf, 2005.

89分钟
4k+
2周前

#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

夜航船,夜航船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或许都有一位值得记住的老师。他们的形象或清晰,或模糊,或如春风化雨,或如严冬淬炼,却都在不经意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认识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那些关于老师和学生的经典故事,很多来自好莱坞电影,那里总能找到有趣的银幕教师形象——他们精神气质各异,源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气,却也构成了教育价值观变迁最生动的注脚。值此“教师节”之际,《夜航船》特推出本期特别节目,试图借助“电影”这面棱镜,回望并审视大荧幕上复杂、生动而又充满启发、感悟的师生关系。 本期节目,我们选取了五部横跨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电影。从《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那位振臂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以诗歌与浪漫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基廷老师;到《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里用共情与拥抱,疗愈天才少年心灵创伤的心理学教授;再到《超脱》(Detachment)中那个在破碎的公立教育系统中孤独游走,与边缘学生相互取暖的代课教师亨利;直至《爆裂鼓手》(Whiplash)里那位以极致羞辱和非人压力锻造“伟大”的魔鬼导师;以及怀旧风格的《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中那位言语刻薄、事业潦倒,却在与问题学生的共处中不经意流露古典温情的高中历史老师。这五位教师的银幕形象,构成了一道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乃至极端功利主义和优绩主义的光谱,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好老师”的定义、对教育意义的期许,以及对学生成长道路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 本期《夜航船》,我们特别有幸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尹珊珊老师。三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出发,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对电影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希望从电影的镜像中反求诸己,思考我们中国高校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文化处境。银幕上那些师生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精心建构的理想化投射,又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永恒困境?当新自由主义的冷酷逻辑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重压之下的老师还能与迷茫的学生,构成何种有意义的联结?那些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信条,在今日的知识生产与评价体系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变形乃至重构?本期节目既是一次围绕电影展开的文化漫谈,也是三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的一次坦诚的自我剖白与反思。 嘉宾介绍: 尹珊珊,曾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大学,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影史中的酷儿文化与女性主义”,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授外国文学、大师研究、美学基础等课程。 延伸阅读: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导演:彼得·威尔 (Peter Weir),1989年;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导演: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1997年; 《超脱》(Detachment),导演:托尼·凯伊 (Tony Kaye),2012年; 《爆裂鼓手》(Whiplash),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2014年; 《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2023年。 时间轴: 03:57 节目嘉宾和讨论内容介绍 05:18 《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23:21 《心灵捕手》:马特·达蒙和他的“治愈天才神话” 34:35 《爆裂鼓手》:暴君教师和勤奋学生的相爱相杀 54:02 《超脱》:一部因为形式粗粝而震撼人心的社会抗议电影 1:13:56 《留校联盟》:讽刺与温情并置的圣诞电影 1:30:30 回忆:那些“教育过”我们的学生 剪辑:但汉松

100分钟
3k+
1个月前
夜航船,夜航船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