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00分钟
播放:
3,308
发布:
1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或许都有一位值得记住的老师。他们的形象或清晰,或模糊,或如春风化雨,或如严冬淬炼,却都在不经意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认识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那些关于老师和学生的经典故事,很多来自好莱坞电影,那里总能找到有趣的银幕教师形象——他们精神气质各异,源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气,却也构成了教育价值观变迁最生动的注脚。值此“教师节”之际,《夜航船》特推出本期特别节目,试图借助“电影”这面棱镜,回望并审视大荧幕上复杂、生动而又充满启发、感悟的师生关系。
本期节目,我们选取了五部横跨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电影。从《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那位振臂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以诗歌与浪漫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基廷老师;到《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里用共情与拥抱,疗愈天才少年心灵创伤的心理学教授;再到《超脱》(Detachment)中那个在破碎的公立教育系统中孤独游走,与边缘学生相互取暖的代课教师亨利;直至《爆裂鼓手》(Whiplash)里那位以极致羞辱和非人压力锻造“伟大”的魔鬼导师;以及怀旧风格的《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中那位言语刻薄、事业潦倒,却在与问题学生的共处中不经意流露古典温情的高中历史老师。这五位教师的银幕形象,构成了一道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乃至极端功利主义和优绩主义的光谱,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好老师”的定义、对教育意义的期许,以及对学生成长道路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
本期《夜航船》,我们特别有幸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尹珊珊老师。三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出发,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对电影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希望从电影的镜像中反求诸己,思考我们中国高校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文化处境。银幕上那些师生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精心建构的理想化投射,又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永恒困境?当新自由主义的冷酷逻辑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重压之下的老师还能与迷茫的学生,构成何种有意义的联结?那些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信条,在今日的知识生产与评价体系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变形乃至重构?本期节目既是一次围绕电影展开的文化漫谈,也是三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的一次坦诚的自我剖白与反思。
嘉宾介绍:
尹珊珊,曾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大学,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影史中的酷儿文化与女性主义”,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授外国文学、大师研究、美学基础等课程。
延伸阅读: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导演:彼得·威尔 (Peter Weir),1989年;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导演: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1997年;
《超脱》(Detachment),导演:托尼·凯伊 (Tony Kaye),2012年;
《爆裂鼓手》(Whiplash),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2014年;
《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2023年。
时间轴:
03:57 节目嘉宾和讨论内容介绍
05:18 《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23:21 《心灵捕手》:马特·达蒙和他的“治愈天才神话”
34:35 《爆裂鼓手》:暴君教师和勤奋学生的相爱相杀
54:02 《超脱》:一部因为形式粗粝而震撼人心的社会抗议电影
1:13:56 《留校联盟》:讽刺与温情并置的圣诞电影
1:30:30 回忆:那些“教育过”我们的学生
剪辑:但汉松
本期节目,我们选取了五部横跨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电影。从《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那位振臂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以诗歌与浪漫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基廷老师;到《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里用共情与拥抱,疗愈天才少年心灵创伤的心理学教授;再到《超脱》(Detachment)中那个在破碎的公立教育系统中孤独游走,与边缘学生相互取暖的代课教师亨利;直至《爆裂鼓手》(Whiplash)里那位以极致羞辱和非人压力锻造“伟大”的魔鬼导师;以及怀旧风格的《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中那位言语刻薄、事业潦倒,却在与问题学生的共处中不经意流露古典温情的高中历史老师。这五位教师的银幕形象,构成了一道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乃至极端功利主义和优绩主义的光谱,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好老师”的定义、对教育意义的期许,以及对学生成长道路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
本期《夜航船》,我们特别有幸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尹珊珊老师。三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出发,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对电影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希望从电影的镜像中反求诸己,思考我们中国高校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文化处境。银幕上那些师生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精心建构的理想化投射,又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永恒困境?当新自由主义的冷酷逻辑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重压之下的老师还能与迷茫的学生,构成何种有意义的联结?那些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信条,在今日的知识生产与评价体系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变形乃至重构?本期节目既是一次围绕电影展开的文化漫谈,也是三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的一次坦诚的自我剖白与反思。
嘉宾介绍:
尹珊珊,曾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大学,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影史中的酷儿文化与女性主义”,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授外国文学、大师研究、美学基础等课程。
延伸阅读: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导演:彼得·威尔 (Peter Weir),1989年;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导演: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1997年;
《超脱》(Detachment),导演:托尼·凯伊 (Tony Kaye),2012年;
《爆裂鼓手》(Whiplash),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2014年;
《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2023年。
时间轴:
03:57 节目嘉宾和讨论内容介绍
05:18 《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23:21 《心灵捕手》:马特·达蒙和他的“治愈天才神话”
34:35 《爆裂鼓手》:暴君教师和勤奋学生的相爱相杀
54:02 《超脱》:一部因为形式粗粝而震撼人心的社会抗议电影
1:13:56 《留校联盟》:讽刺与温情并置的圣诞电影
1:30:30 回忆:那些“教育过”我们的学生
剪辑:但汉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推迪
1个月前
北京
11
以后夜航船没有33我不听🫶🏻
minnie_zzvk
1个月前
江苏
11
来支持珊珊老师
ISA_LI
1个月前
北京
11
10:26 还挺同意高老师说的。keating老师让男孩们找到了站上课桌的勇气,在那个年纪是多么热血沸腾难能可贵;遗憾的是他没有教男孩们如何再站下来。而人生一直在不断摸索学习的,其实是如何站回地面这件事。
Lucyluying
1个月前
广东
8
喜欢听不常看电影的高老师聊电影,有新意,没有那些电影行话
闲闲数羊
1个月前
云南
7
以后夜航船没有33我不听💓
不文
1个月前
四川
7
以后的夜航船,没有33我不听!
张奶油的胖姐姐
1个月前
北京
5
珊珊能不能常驻啊
这里是富贵
1个月前
海南
4
来听33老师说话的
柒慢慢
1个月前
四川
3
专门来听33老师୧😊૭
Zizi_Pbae
1个月前
陕西
3
以后夜航船没有33我不听🫶🏻
Plutong
1个月前
浙江
3
好舒服的播客~ 清晰、温和、没有怪腔怪调
菲奥娜_u4uk
1个月前
广东
1
专为33老师来☕️
明媚有时
1个月前
四川
1
以后多讲讲电影吧,爱听👂
HD99591p
1个月前
陕西
1
看到高老师伊斯坦布尔讲稿的书评还以为要聊那个了哈哈。不过几位老师聊电影也挺好听的。支持你们
DR桃夭夭
1个月前
安徽
1
说每期请33,要算数哦!嘿嘿嘿
草莓奶冻莹
1个月前
北京
1
期待两位老师也会有一期聊聊音乐☺️
张浩杨
1个月前
安徽
1
心灵捕手“少年天才”的设定,隐含对僵化教育制度的反思,马特达蒙和MIT高材生辩论更加反映这点。反过来,罗宾威廉姆斯则对应那些对所谓“坏学生”无法忍受的“良师”。“数学天才”既然有某个真实依据,这种假定更不是太离谱,教授也只是认为他是个可重点培养的数学人才。“天才”也并非影片重点,而是籍由这么一个特殊学生带出教育制度、社会体制以及心理学等问题,比如这么一个学生为何喜欢街头斗殴?总之,主播相关讨论恰恰说明这部电影的批评对象是广泛存在的。
amyzhu921
1个月前
北京
1
喜欢33
HD189709s
1个月前
广东
1
喜欢33,请珊珊再来啊啊啊
HD189709s
1个月前
广东
1
以后请尹珊珊老师再来吧!
KuroTsuki
1个月前
上海
1
33老师一直叫但老师为洛老师(论但老师微博昵称的影响力(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