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4 对话王红卫、梁鸣:我们还能为未来的电影做些什么?

06:38 今年中国电影人的工作状态 ——梁鸣:突然害怕写剧本,陷入更巨大的担忧 ——王红卫:从被迫骤停到“赶场”,12 月电影人最忙 14:53 青年导演的创作:疫情三年,今年最颓、最沮丧 20:46 梁鸣:如果没有“青葱计划”,《日光之下》未必能拍出来 31:11 王红卫:帮青年导演做片子是因为它们有趣 ——“我更喜欢开盲盒,喜欢手里有好几个‘游戏’在同时进行” 38:25 “老同志给新导演最重要的帮助,其实是方向性” 44:08 电影是个承认天才的行业,“失败是成功之母”行不通 48:26 从相互提防到互通有无,新一代导演在进步 57:54 梁鸣拍《逍遥游》:我想讲一个当代年轻人的故事 1:05:08 王红卫:年轻一代作家能为电影注入不同以往的新动力 1:12:46 “今天我们所面临和发生过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型实验电影” 1:16:02 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1:24:29 吴琦:这三年我们承受的所有,在艺术上不会被浪费 1:25:26 彩蛋:文学接力朗读 |本期介绍| 12 月中,电影《阿凡达:水之道》火爆上映,如同广义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重新走进电影院,肉身参与一个行业的复苏,见证生活的回摆。 而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我们都已经被这三年所改变。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在持续的不确定中等待开机、上映的信号,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可能。这些改变会呈现在一部电影中吗?还是会体现在一个群体的创作中?中国电影有什么样的未来?创作者如何抵达那样的未来?这是一道开放的命题。 从青年演员转向导演的梁鸣觉得,未来的电影可能是“更当下的”。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二部长片《逍遥游》(改编自班宇同名小说)的后期工作。“班宇是一位用方言写作的作家,他所描绘的集体创伤就是他自己的经历,那些故事、氛围都让我感到熟悉。读完《逍遥游》,我就觉得我要拍一个‘新’的电影,讲一个当下的故事。” 80 年代,文学曾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普遍的智力支持,同代创作者消弭行业的界限,汲取彼此的营养,以作品形成跨媒介的互文。近些年,随着年轻作家与导演的活跃,这一支持系统也开始重启,当下的文本与影像,正试图一起回答关于未来的追问。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老师曾为许多青年导演的电影做了监制或者制片工作,他觉得,未来中国电影从文学中找到滋养的更大希望,在年轻一代身上。“一个更美好的愿景,是中国的年轻一代的文学作者们,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既往的新的文学图景,而绝不是去等待新的莫言、新的王朔。” 电影和文学一向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字是影像的基石,影像拓宽文字的表达。今年,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支持“青葱计划”,共同开启“成为导演之前”主题大师班,以跨代际的对话,赋能青年电影人,潜入电影艺术的创作核心,持续滋养年轻创作者的电影观念与艺术知觉;同时,在北京、上海共同呈现“青葱计划”主题影展与论坛,展现“成为导演之前”的成长之路,也深入探讨“文字与影像之间”的紧密关联,将新一代的电影创作放置于更多元的语境、更广阔的社会之中,持续激发原创思考,鼓励前瞻性的表达。至今,“青葱计划”已经走过七年,成为我们找到电影当代性的关键渠道,也成为青年导演走向市场的重要平台和摇篮。《过春天》《兔子暴力》等电影,都经由“青葱计划”走上了大银幕,梁鸣转型为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日光之下》,也在“青葱计划”的支持下收获了观众,并在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香奈儿女士曾说,“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也没有超前于时代,我的时尚追随着生活”,“我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时代”。而今天,我们关注青年导演的创作,正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表达主体,是我们同代人感官的延伸,借助他们的眼睛和身体,我们会体察到自己时代的温度。 在香奈儿女士的时代,她的身边一直聚集着最先锋创作者,她也通过各种途径,支持他们创造深具实验性的艺术、文学和电影。今天的香奈儿也延续了这种精神,在支持“青葱计划”之外,与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罗马美第奇别墅电影节、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以及釜山国际电影节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塑造电影的未来。 这种对青年创作者的支持,一是如王红卫老师所说,由行业前辈为青年导演提供方向性建议和规划,帮助他们在最初的电影创作上尽早取得成功,获得继续创作的自信与动力;二是如香奈儿女士构建时尚与电影、时尚与文学的关联一般,构建电影与文学及其他领域的联结,创造同时代的创作语境;同时,它也为年轻创作者间的彼此支持提供了帮助,促进着创作者间的串联。 录制完这期「螺丝在拧紧」,王红卫和梁鸣就要准备动身前往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 2022 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观众等来了坐满人的电影厅,中国电影人也迎来了“报复式复工”。而当短暂的狂欢结束,我们将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市场?看到怎样的电影作品?蛰伏已三年的创作者和观众,都在期待答案。 -谈话中提到的项目 「成为导演之前」,2022 年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China Film Directors Guild,简称 CFDG),推出“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支持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青葱计划),通过电影大师班、主题影展与论坛,加快初生创作者不断生成为电影人的进程,激发新生代电影人透过镜头与更广阔的社会产生对话,在当下的中国电影话语空间鼓励青年创作力量、推进新的艺术超越与突破。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忻钰坤,导演 陆庆屹,导演 闫冰,导演 仇晟,导演 王沐,导演 王尔卓,导演 娄烨,导演 班宇,作家 李少红,导演 侯晓东,制片人 黄树立,导演 王猛,摄影师、导演 郭帆,导演 路阳,导演 饶晓志,导演 吴觉人,制片人 双雪涛,作家 郑在欢,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日光之下》,导演:梁鸣 《逍遥游》,导演:梁鸣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导演:梁鸣 《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 《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 《过春天》,导演:白雪 《兔子暴力》,导演:申瑜 《蕃薯浇米》,导演:叶谦 -谈话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逍遥游》,班宇著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著 《冬泳》,班宇著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郑在欢著 《小区》,胡迁,收录于《大象席地而坐》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 -本期音乐 English Suite No.1 in A Major,BWV 806,Glenn Gould River Flows,Lele Marchitelli Time,Tom Waits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梁鸣@梁鸣,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撰文:Di 编辑:蔡芷芩,林星妤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96分钟
13k+
2年前

Vol.53 对话黄瑜:大部分人一无所有,还是要面对工作

年轻人鄙弃“狗屁工作”、高呼躺平,农民工抗争讨薪、维护权益——这两种讨论同时发生,不同群体对工作的不满,有没有共同的出路?每一日占据着我们生活的所谓工作,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都需要选择自己面对工作和劳动的态度。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深耕于劳动研究领域的黄瑜老师,与“内卷”“躺平”等时髦话语对话,标记主流讨论中缺失或掩盖的部分。他们聊了聊今天的知识青年如何发现自己失去了精英光环,体力工人如何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既被需要又被贬值,“自我雇佣”为何是一个伪命题…… “铁饭碗”已被打破,“白领”不再光荣,工人的现实继续,而话语凋零,我们该如何面对一切有关工作的危机?或者,该以怎样的决心开启一天的劳动?我们不必孤独地面对这些问题,在共同的探索和行动中,出路才会显现。 02:13 年轻人讲“狗屁工作” VS 农民工讲劳动权益 ——两种话语间有联系吗? 05:08 当我们说“内卷”,其实在说能否多劳多得 12:03 “躺平大师”的故事为什么受到知识青年推崇? 23:57 黄瑜:大部分人自由得一无所有,还是要面对工作 29:15 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相似命运:去技术化与无产化 35:48 劳动权益不是“躺”来的,而是在工作场所中争取来的 39:00 黄瑜:人工智能也需要大量低端、枯燥的体力劳动 47:19 “打零工”跳不出资本控制,“自我雇佣”是一个伪命题 52:57 黄瑜:“工作”不是一个好概念,“劳动”更有解释力 1:01:35 问“什么是一份好工作?”之前,先想一想 ——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有好/坏工作之分? 1:10:33 如果大家都自我雇佣,劳动者团结的基础在哪里? 1:22:42 吴琦:不能把孤独作为一种反抗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y Clifford Geertz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著 《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美] 哈里·布雷弗曼著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美] 迈克尔·布洛维著 Fresh Fruit,Broken Bodies:Migrant Farm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by Seth M. Holmes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 卡尔·马克思,[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2003),美国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 唐纳德·罗伊(Donald Francis Roy,1909-1980),美国社会学家 骆华忠,因在互联网发帖记录自己的“躺平”生活而走红 三和大神,是生活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景乐新村附近的一群居无定所、以极低成本生活的打工者的统称 黄斌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 保罗·梅森(Paul Mason),英国经济记者 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英国经济学家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决裂》(1975),导演:李文化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林星妤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85分钟
34k+
2年前

Vol.52 对话阿乙:整个时代没有一点声音,你我就像走在大雨中

2012 年夏,在出版社门口局促的一角,新晋作家阿乙接受了新人记者吴琦的采访。 2022 年秋,作为「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又翻出十年前的问题与回答,与刚在单读出版了新作《通宵俱乐部》的阿乙进行了一场播客 Live。 十年过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什么在改变,什么没有?阿乙的回答依然惊人地诚实且准确。他说自己始终感到羞耻、无聊、“摊尸”、懊丧……聊到与已故父亲的关系,他坦言,父亲去世后对自己的影响更如影随形,“我是父亲的一个卫星国”。但他也觉得自己幸运,能够把不得不与之共存的情绪变成小说,不受体裁、字数甚至客观处境的限制,在精神世界里通宵生活。 吴琦找到他十年前在采访中的表达——“就像走在大雨中”“整个时代一点声音都没有”——精准传达了今日的感受。他们决定通宵行走,给这个时代再制造一些声音。就像阿乙说,“如果不写出来,这一切会成为更深的荒谬”。 02:04 吴琦:把十年前对阿乙的采访作为“照妖镜” 06:02 阿乙:十年间,我在写作道路上有一个重大的选择 15:31 70 一代,是“历史上的怪物”? 19:44 为什么把羞耻作为书写对象? ——“我是一个比较失败的情绪制造者” 26:44 “卡夫卡解放了我”:限制都消失了,我只管写 35:48 阿乙:其实大家都对通宵生活有本能的渴望 38:37 无聊、“摊尸”、懊丧……还好这些感受变成了小说 45:46 吴琦:阿乙和他的作品之间有一种血肉联系 48:10 “我在描写整个社会时出现了一种无以为继的窘境” 56:39 “我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司法机构,住进了我的内心” 58:05 整个时代一点声音都没有,你我就像走在大雨中 59:22 一个作家该如何自处? ——如果不写出来,这一切会成为更深的荒谬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通宵俱乐部》 ,阿乙著 《月桂树已砍尽:意识流先驱小说选》,[法] 爱德华·迪雅丹,[法] 瓦莱里·拉博著 《骗子来到南方》,阿乙著 《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 《追忆似水年华》,[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 《小说的艺术》,[法] 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 《堂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 《包法利夫人》,[法] 福楼拜著 《寡人》,阿乙著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阿乙著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奥地利] 卡夫卡著,叶廷芳等译 《边缘之书》,[法] 埃蒙德·雅贝斯著 《永生》,[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美] 纳撒尼尔·霍桑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阿乙著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1885-1967),法国作家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法国作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意识流作家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 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1931),奥地利作家 格非,作家,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小林秀雄(1902-1983),日本作家、文艺评论家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德语作家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法国作家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阿乙@阿乙,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63分钟
24k+
2年前

Vol.51 号外:《把自己作为方法》英文版访谈大放送

号外号外!《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有英文版啦! 英文版 Self as Method:Thinking Through China and the World 由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和历史系教授 David Ownby(王大为)翻译并作序,由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目前已被下载 113,000 册。 为了帮助国外的读者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诞生的语境,David Ownby 专程飞往德国,与项飙老师进行了一场英文对谈。今天的「螺丝在拧紧」特别放送其中的一部分,向大家汇报这个好消息——也是时候把英文听力捡起来啦! 在本期节目中,项飙重新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从“浙江村”、全球 IT 产业的“猎身”体系,再到近来的平台经济,追问全球化、跨国贸易等大结构如何被层层织造?小人物如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找到缝隙,促成改变?知识人,甚至知识本身,在今天还能发挥哪些作用? 《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文版也在持续热销中,还没有读过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03:33 David Ownby:我从未见过与《把自己作为方法》类似的书 09:09 项飙: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的行动如何构成大的模式? 16:56 一个关于嫁妆的小故事,以及背后的大趋势 30:45 平台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什么? 37:11 项飙:不止要发现现在的能动性,还要发现潜在的能动性 42:11 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需要一些接地气的回答 52:10 David Ownby:在美国,我们永远不会想到找一位知识分子来做这本书 58:43 在当下的现实里,知识人还能做些什么?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王铭铭,人类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奥普拉·盖尔·温弗里(Oprah Gail Winfrey),美国脱口秀主持人、电视制片人、演员 艾伦·李·德杰尼勒斯(Ellen Lee DeGeneres),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演员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文章 《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陈光兴著 《“流动性聚集”和“陀螺式经济”假说:通过“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社会的变化》,项飙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飙著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项飙著 -谈话中提到的项目 Reading the China Dream - Blog,由 David Ownby 运营 “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50 人”,《南方人物周刊》2004 年第七期特别策划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65分钟
15k+
2年前

Vol.50 愉悦清单|我们真正喜欢却很少谈及的事

“音乐。爱。不加掩饰的情感。岩池。游泳池。花生酱三明治。意大利温暖黄昏的松柏味道......” 英国作家马特·海格曾在抑郁的泥沼中记录那些让他感到愉悦的事物,从中获取度过漫漫长夜的能量。单读也曾经邀请过身边的作家来分享他们各自的愉悦清单。 《螺丝在拧紧》推出最新专题节目——「愉悦清单」,让交换清单的火光,照见那一张在灰暗时刻托举我们的“安全网”,推动我们关照那些很少被鼓励,却真正源自内心的喜好。第一期「愉悦清单」,主播吴琦和老朋友刘宽(Kiva)在一来一回的分享中,重新整理和看见自己的生活,重新面对和处理成长的经验。 为避免省流剧透,本期“螺丝”用“填空”的方式呈现他们的首份愉悦清单,听众朋友们可以循着线索提示,猜测可能的答案,也方便大家同步组织自己的「愉悦清单」,或在评论区分享那些托住你的愉悦瞬间。 02:46 在______中,冲刷所有疲惫和混乱 05:58 用______的方式,自己跟自己说话 11:41(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去______ 14:00 有点“变态”,难以被理解的愉悦怪癖:______ 19:39 到任何地方,都找个______逛逛 23:51 与______告别 27:48 光是和______待在一起,就足够治愈了 35:49 便宜又唾手可得的城市愉悦指南:______ 42:17 闻到______的味道 44:03 为喜欢的人______ 48:13 不想长成千篇一律的大人,那就______ 55:28 听出______的言外之意 57:26 提早到达______的时刻 1:02:42 在______中,和世界共振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孙一钿,艺术家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国画家 西川,诗人 |本期音乐| Cha Cha Cha,Finzy Kontini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刘宽@Kiva--,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66分钟
83k+
2年前

Vol.49 对话李静:如果没有爱,其实也没有批评

“批评”两个字总是让人紧张。在文学的范畴里,在今天的语境中,批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豆瓣上的一条差评、平台上的一番吐槽,或者日常生活中两三句尖锐的话——这些评论往往能轻易地拉开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但真正的“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背后支撑着它的绝不是竞争的、指责的冲动,而是一种相互靠近的愿望。 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中,主播吴琦向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单读新书《我害怕生活》的作者李静发问: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什么?在二十多年的批评与创作工作中,她秉持着什么原则,又如何看待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当批评不仅意味着保持审慎的距离,还意味着承担共同的命运,我们该如何将这种批评的精神,用于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04:42 李静:第一份工作是主持《北京文学》批评栏目 14:02 文学批评一直式微? ——“我感觉现在好像还有点回暖呢” 15:25 当思想难以打捞现实,文学是可以回去的故乡 23:38 文学是个“椭圆”,人生和艺术两个焦点不可偏废 27:15 反思二十世纪末文坛:文学怎么能不冒险? 31:17 换工作:从文学期刊到传媒业 ——“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对文学的爱会更纯粹” 36:30 批评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生命,生命是自由的 46:23 批评家和作家几乎不能当朋友? ——“诚实是最大的善意” 53:57 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酷评、辣评、差评? 57:54 逐步成为一名创作者:“我会无限延宕我想做的事情“ 1:07:15 从狭义的批评,到广义的批评 ——吴琦:批评作为交往的方式,随时可以化用 ——李静:如果没有爱,其实也没有批评 1:13:02 人类真正的冒险,在于敢不敢互相理解 -谈话中提到的书刊、文章 《我害怕生活》,李静著 《北京文学》,文学月刊,创刊于 1950 年 《羊的门》,李佩甫著 《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林贤治著 《五四之魂》,林贤治著 《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李静著 《读书》,人文学术月刊,创刊于 1955 年 《方法》,交叉科学类月刊,创刊于 1987 年,1999 年停刊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王小波(1952-1997),作家、学者 任洪渊(1937-2020),诗人、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汪曾祺(1920-1997),作家、戏剧家 林斤澜(1923-2009),作家、编剧 刘恒,作家、编剧 章徳宁,编辑、作家 李洁非,文学评论家、作家 吴亮,文学评论家、作家 王干,文学评论家、作家、书法家 潘凯雄,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家 贺绍俊,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 林建法(1950-2022),编辑、文学评论家 孙郁,编辑、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苏联现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家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美国文学评论家、作家、哲学家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作家 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 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瑞士新教神学家 |本期音乐| 稻草人,罗大佑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李静@李摩诘,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81分钟
16k+
2年前

Vol.48 和任宁一起散个步|岔路也很有趣啊!

「螺丝在拧紧」又喊你来散步啦!这次我们聊聊,人类为什么需要散步? 散步对于这次的嘉宾、「迟早更新」的主播任宁,和对于我们的主播吴琦,有着显著不同的意义。即使在小区里散步拿快递,任宁也会停下来观察一只正在掏洞的斑姬啄木鸟,由此想到动物的繁殖、小区的宣传、人与生态的关系,保持思维“流动的紧绷”。而对于吴琦来说,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商场散步,也是一种放松。 而在这次云散步的途中,他们也如同线下散步的经历一样,频频在聊天的岔路上体验到奇妙的乐趣。当大城市所提供的主流道路失效,“散步”本身能否成为目的?当中心化的议程设置统领一切,看似不能通向任何地方的岔路,能否带来别样的乐趣?来一起云散步吧! 01:32 又发现一枚「间谍」:主播、投资人、文艺青年、自然爱好者…… 08:18 任宁:我在等车的时候,会蹲下来看蚂蚁 16:02 吴琦:你好像非常享受「岔出去」的时间 ——两人第一次散步的回忆 ——两人“提前”过文学节的回忆 26:55 任宁:我不必以不同的模式对待不同的人 ——吴琦:你时不时说出一些日本电视剧角色会讲的话 39:31“散步最大的用处是观察,只要观察得足够细,身边的东西就不太会无聊” 42:55 希望对附近发生的事有真实的体感 ——天气变冷、黄桷树截枝、卖冰粉的开始卖羊肉汤…… 46:33 be human 的方法:ok,我退到自然里去 51:00 散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练习 or 放松? 1:09:44 任宁:散步的功能是保持一种“流动的紧绷” 1:12:55 吴琦:我希望散步本身能够成为目的 1:16:08 最近听的歌、看的书:《散个步》、《鳗鱼的旅行》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韩松落,作家 枪枪,播客《迟早更新》主播 重轻,播客《不在场》主理人,本节目第 35 期嘉宾 王放,动物学博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本节目第 9 期嘉宾 吕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节目第 43 期嘉宾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任宁著,收录在《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著 《鳗鱼的旅行: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著 -谈话中提到的剧集 《我们由奇迹构成的》(2018),导演:河野圭太、星野和成,主演:高桥一生 -谈话中提到的地点 龙泉山,位于四川成都 深圳湾公园,位于深圳 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深圳 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 悉檀寺,位于云南大理 |本期音乐| 散个步,小老虎 / 也是福 / 周士爵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任宁@renning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79分钟
19k+
2年前

Vol.47 巫鸿、黄树立、吴琦三人谈:在人生中为偶然性留出位置

“为什么把我们几个人放在一起聊天?” 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录制发生在国庆假期北京时间的深夜,主播吴琦和嘉宾——美术史家巫鸿、电影导演黄树立分别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住所,反复自问这个问题。 从几位的年龄、职业和作品来看,虽不至完全不搭,也至少有些混搭,是一个意外的组合。但当他们放下宏大问题,从各自生活中非常琐碎又闪现浮动的“小时间”聊起,两位年龄相差半世纪有余的创作者发现,他们新近的作品——《豹迹:与记忆有关》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蕴含着相似的个人性与散文性。 抛开大历史,他们回到创作与生活的内部,聊了聊在新作面世的这段“小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细微的改变?向内书写,有怎样的潜能和危险?拥抱偶然性,是否能走出既有的历史,重新回答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04:37 不谈大历史,谈谈个人最近的“小时间” ——巫鸿:疫情让人缩回自身的经验,同时打开新的连接 ——黄树立:在迷茫中回到原生家庭,看到内心的方向 18:12《豹迹》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都是时间的艺术,都有浮动的散文性 27:50 吴琦:暴露自我充满风险,甚至是一种新的抗争 31:40 巫鸿:我总喜欢扩大原来的认知和经验,推开自我的边界 37:21 巫鸿:我对精神上的痕迹、废墟更着迷,不太愿意赤裸地写现实 42:37 黄树立:最近经常感受到“精神裸体” 43:49 创作者面对外部压力:关闭一些信号 面对自我压力:不断地站在边缘 1:02:05 黄树立:书写自己还没有竭尽 巫鸿:Queer的标签无法概括《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1:17:02 黄树立: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里见过太多偶像 1:18:53“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释权应该属于自己 1:19:26 巫鸿:我会谨慎地谈论身份政治 1:24:43 成为作者,就是需要内心的世界,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英雄 1:36:36 吴琦:作者性和风格,其实都来自于那些真正拥抱偶然性的人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豹迹:与记忆有关》,巫鸿著 《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巫鸿著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巫鸿著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2022),导演:黄树立,获第 75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酷儿棕榈最佳短片 《音乐室》(জলসাঘর,1958),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再见,乐园》(2021),导演:王尔卓,摄影:黄树立,获第 26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 |本期音乐| Rocky Trail ,Kings of Convenience *彩蛋 *附送一张美丽的意大利里维耶拉(Italian Riviera)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黄树立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101分钟
36k+
2年前

Vol.46 夜间放送|我们对更大世界的向往,其实从未停止过

跨过今夜,我们就迎来了2022年的秋分。此后,北半球将获得更久的夜晚与休憩。本期「螺丝在拧紧」夜间放送,与你一起捱过正在变长的黑夜。 在「螺丝夜间放送」中,主播吴琦将朗读那些曾经打动他的文本,我们也可以放下自身时空中的困顿,去到另一个时空之人的情感与思想之中。第一次尝试,他重拾两篇加缪的随笔,十年前阅读的篇章在今日仿佛有预言般的力量。 在《蒂巴萨的婚礼》中,这位“法属阿尔及利亚最著名的儿子”散步前往城郊的蒂巴萨,在与高山、天空、大海的开怀拥抱中,体会何谓“无节制地爱的权利”。在经历暴政、战争和反抗后,加缪在《重返蒂巴萨》中写下那句著名的宣言:“在隆冬,我终于知道了,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这份加缪式的理想主义——对苦难与孤独的正视,对爱之回忆的紧握,某种意义上也启示着我们今日受困生活的通路。 十年前,在读到这两篇随笔后,吴琦也真的去了一趟蒂巴萨,循着加缪走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感受,拍下那里的风景,并写下《阿尔及利亚 天命之年》,大家可以在「单读」公众号看到本文的节选和照片,看看这座城市。 希望大家能在第一期夜间放送的陪伴下收获好眠,晚安。 00:51 一期更适合晚上听的节目 ——我们对更大世界的向往,其实从未停止过 06:17《蒂巴萨的婚礼》 ——什么是光荣?就是无节制地爱的权利 24:35《重返蒂巴萨》 ——在隆冬,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与剧本 《反与正 婚礼集 夏天集》,[法]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 《豪华,宁静》,[瑞]马蒂厄·贝尔托莱著,收录于《单读 29·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相关剧目于「2022 声嚣剧读节」上演,由陈思安导演,单读编辑部出演 |本期音乐|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Pepe Romero |本期封面及配图|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46分钟
22k+
2年前

Vol.45 对话周嘉宁:21世纪初,我曾以为更大的快乐在等我

2001 年的夏天,周嘉宁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的北京刚申奥成功,一切都很梦幻。从五道口骑车过来的大学生,扛着横幅,向所有人挥手。人们登上公交车的车顶欢呼,沉浸在一种集体性的快乐中。包括她在内。 “我们小时候从一个比较低迷的时期开始,一直在经历一个向上的过程,你自然会觉得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会有庞大的快乐在等待你。”世纪之交也是周嘉宁迈入成年的时刻,她的人生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了。 今天的现实,却给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带来一道又一道彻底的割裂。越来越频繁的变故、灾祸,不禁让人怀疑,那时候的快乐是一种幻觉吗?记忆中的闪光,还能为在晦暗中行走的人提供能量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和作家周嘉宁拿起放大镜,“考古”21 世纪最初的十年,回望那个“梦幻”的年代,也以它为参照,看见最近这些年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在怀念什么?是什么在沉没,是什么不可动摇? 02:29 周嘉宁:经常有人说“我是看着你的小说长大的” 吴琦:其实是“我们看着你的小说,和你一起长大“ 09:45“人在 30 多岁时,可以被摧毁一次” 16:37 周嘉宁的 21 世纪初 ——了不起的夏天:2001 年,人生在快乐中开场 ——在北京的三年:北京人也太热情了吧?! ——青春期的噪音:无处不在的挖掘与建设 40:01 过去的“向上”,是一种幻觉吗? 45:42 一代人的好运气 ——“你甚至可以选择不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51:41 被集体工作所拯救 ——“大家都想要去建设” 55:26 对爱的理解,是在跟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 57:30 老觉得是在模仿工作,而不是真正地工作 59:59 35 岁之后,人的命运都渐渐浮现出来 1:04:53 为什么总写自我 ——“因为这是我的世界啊” 1:28:29 如何面对大家的“离开” ——20 岁时想要振兴本土文化,如果离开这个地方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谈话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浪的景观》,周嘉宁著,其中包括《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篇小说 《密林中》,周嘉宁著 《基本美》,周嘉宁著,其中包括《了不起的夏天》等八篇小说 《鲤》,张悦然主编,周嘉宁任文字总监,颜禾任视觉总监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Joan Antoni Samaranch i Torelló),1980 年至 2001 年担任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张悦然,作家,《鲤》杂志主编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谈话中提到的乐队及音乐 九寸钉乐团(Nine Inch Nails),美国工业金属乐团 小红莓乐队(The Cranberries),爱尔兰摇滚乐队,1996 年发行专辑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其中包含 The Rebels 等 12 首歌曲 |本期音乐| 心要野,后海大鲨鱼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周嘉宁@bololo周嘉宁,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93分钟
23k+
2年前

Vol.44 小地方|两个西宁人的逃离与归来

青海有海吗?是在青岛吗?或者......青岛和海南之间?这是西宁人常被问到的问题。 本期节目,主播吴琦背海而行、走进西北,来到“面孔模糊”的西宁——虽然是青海省省会,但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的多元和相对边缘性,西宁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小地方」。 当「小地方」成为一种隐喻,去往小地方就意味着从大城市叙事中出走,进入生活的另一面。主播在当地抓住了两个西宁人——艺术家高元和螺丝的老朋友段炼,和他们聊了聊,如何与家乡的边缘性、迟滞感和解,被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滋养?如何在逃离与归来的“相对运动”和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寻找与故土的联系? “到了今天我依然在不断地、不断地寻找这个东西。”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就有解惑和创造的意义。 03:36 抓住两个非根生土长的西宁人 ——和家乡的关系如何? 07:45 高元:我小时候会被说是外地“拉猴” 08:33 段炼:简历第一句话就是“生于西宁” 11:42 你跟别人说青海,别人说:“噢,青岛!” 13:26 “青海的存在价值是它的文化多样性” ——它没什么存在感,但它又很多样 22:48 西宁(人)的多样性,在何处体现? ——杂居型大院:“十户不同乡” ——各区域的孩子:为争夺空间大打出手 38:14 “小时候家里人会说,我们只是暂时留在这个地方” 42:53 叛逃与回归:西宁人如何讲述自身? 47:02 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vs 甘肃人开的「兰州牛肉面」 59:54 小地方的困境:太多优秀的人早就不在这里了 1:03:52 小地方的影响:你不会像在主流话语下长大的孩子那样看待一切 1:14:34“我们也只能从土里生长出来”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美]威廉·富特·怀特著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斯文·安德斯·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英国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 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法国诗人、考古学家 恩斯特·贡布里希(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英国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 王洛宾(1913-1996),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 海子(1964-1989),诗人 昌耀(1936-2000),诗人 朱乃正(1935-2013),油画家 闹闹,西宁街头舞者 -谈话中提到的知识点 “三线建设”,是一场 1964 年开始的,在中国内地省份进行的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 西宁当代(XiNing Contemporary Art Space,简称 XCAS),成立于 2016 年,是一个以展览、驻留、教育为主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机构。 -谈话中提到的项目 “水手计划”,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旅行文学创作计划 “2015 第二届青海双年展·‘青海当代艺术家’” “流动的故土”,2016 年 FIRST 青年电影展“西宁镜像”开放性策展单元主题,尝试呼应欧洲难民危机,用多样影片呈现西宁的在地文化 -谈话中提到的地点 西钢 东关清真寺 富强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河湟谷地,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 贾小庄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湟岸巷 鸡鸭岭 乐山市犍为县 南墙 Livehouse |本期音乐| Una Palabra,Carlos Varela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高元@高元GaoYuan,段炼@段炼大王,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我们要做周边啦| “螺丝”开播第 545 天,主播感觉很不错,预感能和大家一起拧螺丝的路还能走很远,那咱们就做点周边吧!于是再次向广大互联网网友真切发问:如果《螺丝在拧紧》要做周边,你想拥有什么呢?欢迎来为“螺丝”周边事业添砖加瓦,万一成真了呢?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76分钟
14k+
2年前

Vol.43 对话吕植:不要只说爱自然,要问你可以为它做什么

立秋已至,暑气未散,剧烈的气候变化将人们卷入忧虑的漩涡。当我们心系一群野象的远行、伤痛于长江白鲟的灭绝时,具体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的解法又在哪?未来还会好吗?地球会抛弃人类吗?热烈的公共讨论与前线的保护实践是否存在错位?等等疑问,在热气里蒸腾。 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吕植。主播吴琦还在北大求学时,她已是校园里的传奇,在至今37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始终将研究与实践结合,活跃在秦岭、青藏高原等地的自然保护一线,是中国自然保护历程的亲历者。 节目里,她谈到如何在自然保护中摆放人的位置,作为外来者在保护行动中理解当地人的处境;以及作为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哪些努力,真正地关心我们所生活和生存的环境。 05:09 公众对自然的关注,真的转化为实践了吗 13:02 回顾 37 年亲历的自然保护进程 ——1980 年代:人与动物的拉锯 ——1990 年代:钱! ——1998 年“禁伐令”:环保的里程碑 21:25 吕植:“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hope” 30:45“以生态为名的做法不一定对生态有好处” 47:14 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 ——用单一指标衡量好坏 51:59 你更喜欢干净的草坪,还是杂乱的绿地? 55:11 从身边开始建立“保护区”:以北大为例 59:14不要浪费食物! 1:13:14 当环保与生存的诉求碰撞,“生态公平”很重要 1:15:05 向藏区文明学习: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1:37:09 寻找真答案,不必拘泥于学术与政治的框架 1:40:56“做不到的时候,也不用把自己全折进去”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北京大学 陕西长青林业局联合大熊猫研究小组著 《增长的极限》,[美]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著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潘文石,动物生态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2021),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王放,动物学博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阿恩·内斯(Arne Næss,1912-2009),挪威哲学家,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 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刘绍华,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贾雷德·梅森·戴蒙德(Jared Mason Diamond),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组织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立于 2007 年,专注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希望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和方法。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是以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为主题的专项基金。 猫盟CFCA(Chinese Felid Conservation Alliance),是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共同成立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关注华北豹等中国野生猫科动物。 iNaturalist(简称 iNat),是一个借由社交网络实现的公众科学项目,旨在让全球各地的人发现、记录并分享身边的物种信息。 -谈话中提到的项目 「天然林保护工程」,于 1998 年开始实施,是中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标志。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指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过程和活动。 「北京百万亩造林」,2012 年北京市启动第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作,经过连续两个五年的两轮百万亩造林,新增造林绿化 202 万亩。 「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复旦大学王放研究团队联合发起,并获得华泰证券“益心华泰”公益项目和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与市民一起研究和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 「中国最高的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高的树木——一株云南黄果冷杉,高度为 83.2 米。 -谈话中提到的知识点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环境质量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呈倒 U 型曲线。 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指公众参与的科学研究,包括非职业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 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值,常用十分法表示。 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由阿恩·内斯提出,打破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价值观,认为要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的角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做一个整体来考量。 -谈话中提到的地点 四川平武县,被誉为“大熊猫第一县”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 陕西洋县 西藏墨脱县 西藏昌都市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属于秦岭山区)附近 -谈话中提到的动物 亚洲象、熊猫、朱鹮、白鲟、江豚、白鳍豚 |本期音乐| Both Sides Now, Joni Mitchell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吕植@吕植,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103分钟
16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