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两个字总是让人紧张。在文学的范畴里,在今天的语境中,批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豆瓣上的一条差评、平台上的一番吐槽,或者日常生活中两三句尖锐的话——这些评论往往能轻易地拉开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但真正的“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背后支撑着它的绝不是竞争的、指责的冲动,而是一种相互靠近的愿望。
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中,主播吴琦向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单读新书《我害怕生活》的作者李静发问: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什么?在二十多年的批评与创作工作中,她秉持着什么原则,又如何看待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当批评不仅意味着保持审慎的距离,还意味着承担共同的命运,我们该如何将这种批评的精神,用于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04:42 李静:第一份工作是主持《北京文学》批评栏目
14:02 文学批评一直式微?
——“我感觉现在好像还有点回暖呢”
15:25 当思想难以打捞现实,文学是可以回去的故乡
23:38 文学是个“椭圆”,人生和艺术两个焦点不可偏废
27:15 反思二十世纪末文坛:文学怎么能不冒险?
31:17 换工作:从文学期刊到传媒业
——“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对文学的爱会更纯粹”
36:30 批评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生命,生命是自由的
46:23 批评家和作家几乎不能当朋友?
——“诚实是最大的善意”
53:57 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酷评、辣评、差评?
57:54 逐步成为一名创作者:“我会无限延宕我想做的事情“
1:07:15 从狭义的批评,到广义的批评
——吴琦:批评作为交往的方式,随时可以化用
——李静:如果没有爱,其实也没有批评
1:13:02 人类真正的冒险,在于敢不敢互相理解

-谈话中提到的书刊、文章
《我害怕生活》,李静著
《北京文学》,文学月刊,创刊于 1950 年
《羊的门》,李佩甫著
《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林贤治著
《五四之魂》,林贤治著
《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李静著
《读书》,人文学术月刊,创刊于 1955 年
《方法》,交叉科学类月刊,创刊于 1987 年,1999 年停刊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王小波(1952-1997),作家、学者
任洪渊(1937-2020),诗人、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汪曾祺(1920-1997),作家、戏剧家
林斤澜(1923-2009),作家、编剧
刘恒,作家、编剧
章徳宁,编辑、作家
李洁非,文学评论家、作家
吴亮,文学评论家、作家
王干,文学评论家、作家、书法家
潘凯雄,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家
贺绍俊,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
林建法(1950-2022),编辑、文学评论家
孙郁,编辑、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苏联现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家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美国文学评论家、作家、哲学家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作家
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
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瑞士新教神学家
|本期音乐|
稻草人,罗大佑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李静@李摩诘,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林星妤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