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 战洋×吴琦:乐观主义时刻:向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说再见

嘉宾|战洋,人类学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节目中,吴琦邀请了他的网友,战洋,一名人类学研究者,目前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生活层面的交集,但是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共同的问题意识,让两人经常遭遇高度共鸣的时刻,不论是通过遥远的互联网,还是在本期节目的录制过程中,都时常露出点头如捣蒜的表情。尤其在他们一起回忆自己亲身穿过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这些外在标签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困惑,又是如何阶段性地解决,并且在今天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思考和行动的能动性,两个人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似乎都有不少“妙计”。在这个悲观情绪盛行的时刻,发出了不少乐观主义的信号! 其实,战洋和吴琦的年龄都还不算完全的中年,但是在这个近似的时间段,他们共同感受到了一种由时间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变化,自觉而又具体:文艺青年的阶段要结束了,轮到我们“中年人”来行动了!当他们回看、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到底发现了什么时代的密语?从哪一刻开始,心态从青年拨到了中年?其中又有哪些变化与危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隔空录制,录音效果可能欠佳,请大家包涵。也祝大家,不论何时,螺丝都能拧紧,思想都可蹦迪! |本期螺丝刀| |话说在前面| 01:19 吴琦:住在聊天记录里的朋友,同时代的同时代人 |方法论| 03:48 战洋:录播客是件疯狂的事 06:35 回看求学经历:带着野心,做了任性的选择 14:16 现状:抉择之后,依然被理论与实践拉扯 16:46 选择做学问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吗 20:10 如何应对做学术过程中的困难 ——方法论:行动本身能够减弱困难 ·如何在学术制度内,做更有效的创作 31:24 通过项目梳理逐渐找到研究的方向 36:10 研究者如何找到自己的题目 43:56 如何理解“把历史感去个体化” 46:55 为何当代青年更焦虑? ——虚假的自我压力 55:20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下一步 ——乐观主义的方法论:历史化自我 ·从文艺青年到危机中年 58:00 大胆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很容易不做事情,总觉得下一条路更好 01:01:05 但我不再是文艺青年:时间带来需要转变的迫切感 01:05:52 青年、中年与社会位置的关系 ——战洋:具体的社会位置能帮助解决危机 ——吴琦:用不安全感摆脱对社会位置的依赖 01:11:14 如何规划学术工作与社会工作 ——方法论:既跟学术界密切交流,也保持介入外部世界的状态 01:14:10 如何从学术层面推进与大众的交流 01:17:15 “友谊”不需要被定义 ·听众提问 01:21:28蒋姑娘在摸索:吴琦老师在和每位嘉宾进行交谈或者采访时,会提前将提纲给嘉宾看下吗?会或者不会的理由是什么? ·主播提问 01:22:25 吴琦:听众是否能够理解和分享这些“方法论”?是的话,听众朋友们喜欢哪些节目?不是的话,还有哪些内容、方向或者人是螺丝应该去探索和接近?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 萨莉·鲁尼(Sally Rooney),爱尔兰作家 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院长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思想家 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者、折衷主义思想家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美国哲学家、思想家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 张广天,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诗人 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1930-2019),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 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美籍犹太裔政治学家 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当代心理治疗师 淡豹,作家、记者 刘宽,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著,钟娜译 《批判理论与汉语神学》,战洋、朱宝元、张芳、陈慧娜、曹卫东著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 《单读 25· 争夺记忆》,吴琦主编,收录了战洋的文章《危机中的未来,以及乐观主义时刻》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切·格拉瓦》(2000),导演:张广天 《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Zur Person: Hannah Arendt,1964) ·其他 辉格史(Whig History),是一个历史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文明不可逆转地从落后向先进,从愚昧到开蒙。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 19 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创建于 1923 年,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狄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麦克斯·霍克海默、艾瑞克·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第二代哈贝马斯等人。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法兰克福学派将其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者“批判理论”。这一名词最先由霍克海默于 1937 年提出,之后该词变成了一个广泛的名词,表示那些透过人文学科方法生产出来的论述。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84分钟
12k+
3年前

Vol.6 杨潇×吴琦:当海量信息淹没我们,如何生还,甚至创造?

“大概是在两年前,2019 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通州找杨潇,尝试录了一期播客。他当时正在规律地埋头写作,而我其实并没有做播客真正的热情和思路,完全是被潮流和同事推着走,所以聊天应该很混乱,很抽象,同事说,我因为和杨潇比较熟,完全没有考虑到陌生的听众,很多话题别人都听不明白,所以那次努力就直接宣告失败了。直到“螺丝”做了一阵子,慢慢地明确了我想去找同代人工作、生活甚至娱乐的方法论以后,我才终于知道应该和他聊什么。” ——吴琦 近日,杨潇两年前努力写作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终于出版了。本期“螺丝在拧紧”,不仅仅关于《重走》这本新书,更是杨潇多年以来的媒体和写作实践沉淀下来的具体、甚至“硬核”的方法——从材料爬梳、文献整理、信息分类再到结构文本、推进写作,最后完成创作。在这样一个不管是信息还是体验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希望以这场 40 天的徒步旅行和这本 40 万字的书作为示例,提示我们:如何不让技术的幻觉淹没我们,如何从破碎的信息垃圾堆中跃起,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并且扎一个猛子,把它做下去! |话说在前面| 01:08 吴琦:曾和他尝试录了一期播客,结果宣告失败 |方法论| 03:16 再与杨潇对话:“偷师”同行的方法论 06:58 “穷尽式”占有材料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08:18 如何使用“二手材料” 09:25 如何拧紧螺丝,始终保持信息摄入状态 10:27 采访的方法论:把采访对象放到不同的坐标系 12:45 主播的《重走》读后感 ——强烈的陪伴感:意义不在于行走的终点,而在于过程 ——创作的快感:文本信息流的编织 |进一步拆解方法论| 18:28 如何为这趟“重资料”的旅行和创作做“攻略” 24:49 旅行记者的方法论之争:材料和身体,哪一个先上路 ——杨潇:出发前多读材料,可能被赋予新的敏感性 26:52 这场徒步旅行有重大遗憾吗 30:45 硬核方法论 1:给海量的资料创建文件夹 38:17 硬核方法论 2:逐字逐句摘抄笔记 38:51 Nerdy 杨潇:原来我以为愉快的工作方式,你们都觉得不太行哈哈 39:43 硬核方法论 3: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41:21 硬核方法论 4:建立对材料的判别与排序准则,需要不停地甄别与判断 43:16 杨潇:历史需要被反复讲述,而我想创造新的讲述方式 45:56 旅行中的肉身体验:与当地史志办打交道,把自己交给偶然性 49:56 如何捕捉偶然性的信息流 53:28 把记录还原成文字,感受会变形吗 55:14 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间的变换 58:53 如何处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杨潇:不想占史料的便宜 01:02:20 作者的语言系统会被所引用的材料“入侵”吗? 01:04:45 如何对旁逸斜出的支线进行取舍,让文本变得集中 01:07:25 做非虚构题材的书,如何处理那些“无名者”的声音 01:10:03 对材料的占有会变成叙事上的啰嗦吗 01:11:12 如何处理有价值但未使用的材料 01:12:43 杨潇:“在海量的信息时代里,不用去追求特别舒服的选择” 01:14:52 自我身份的认知:《重走》之后,我敢称自己为作家了 01:15:48 焦虑不断出现,更要迈开步子去行动、去写作 |57 请回答| 01:18:23 听众提问:想问主播,一开始做主播的新鲜劲过去了吗?是不是已经想要放弃了? 01:20:37 听众提问:网络内容泛滥的时代,走进剧场看戏对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吗?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媒体 & 报纸杂志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 《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 2004 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 《时尚先生 Esquire》,创刊于 1996 年,中国时尚传媒集团的旗舰刊 《ACROSS 穿越》,创刊于 2011 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人物周刊》出品的旅行月刊杂志 《大公报》(1902-1966),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香港版出版至今 《宇宙风》(1935-1947),林语堂等编 《旅行杂志》(1927-1954),陈光甫等编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 《变化》,凌志军著 《光荣与梦想:1932-1972 年美国社会实录》,[美] 威廉·曼彻斯特著,朱协译 《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 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凌志军著 《寻路中国》, [美] 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 易社强著,饶佳荣译 《联大长征》,张寄谦编 《失焦》,[匈] 罗伯特·卡帕 《战地行纪》,[英] 威斯坦·休·奥登 / [英]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著,马鸣谦译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赵家璧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编 《学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台北 :南京出版有限公司 ,1981 年 10 月 《胡适日记》,胡适著 《黄培云口述自传》,黄培云著 《闻一多年谱》,季镇淮著 《抗日战期刊汇编》,姜亚沙、经莉、陈湛绮编 《抗战烽火中南开大学》,陈平原著 《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 南开大学出版社编 《林徽因书信集》,林徽因著 《穆旦评传》,易彬著 《潘光旦日记》,潘光旦著 《清华园日记》,浦江清著 《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侯菊坤著 《闻一多书信集》,闻一多著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 《西南采风录》,刘兆吉著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西南联大》(2018),导演:徐蓓 《大后方》(2015),导演:徐蓓、曾磊 ·其他 本期开场音乐《鹅翅膀之声》由杨潇提供,录制于徒步过程中,“面对薛岳的题字,背后是绵延入群山的老湘黔公路,特别寂静,只有鸟叫虫鸣和岩壁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声” 尼曼学者,是哈佛大学 1939 年建立的,旨在培训新闻精英的教育计划,每年除美国外,仅从世界各国新闻界中挑选出十多名佼佼者参加学习 湘黔滇旅行团,由于抗日局势恶化,1938 年 2 月中旬,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共计 336 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 黄山书社,成立于 1984 年 9 月,是一家集编、印、发行为一体的古籍文史图书专业出版社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 新闻跳笔,一种新闻写作笔法,指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抽象阶梯,指抽象概念的等级,认为抽象概念分成若干等级,形成一抽象阶梯,等级较低的抽象概念比较接近现实,等级越高的抽象概念愈加脱离现实,因而愈加空洞,愈加危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 年抗战期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85分钟
25k+
3年前

Vol.5 陈思安×吴琦:没有戏剧,就没有新生活

嘉宾|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声嚣”剧读节创办人及艺术总监。戏剧编剧作品《冒牌人生》《海水火锅》《在荒野》《风雪山神庙》《沉默的间隔》等。戏剧导演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吃火》等。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活食》《冒牌人生》《接下来,我问,你答》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豆瓣评分 9.4,被很多人称为“宝藏综艺”的《戏剧新生活》完结已经一个月了。这部综艺让戏剧小小地出了一次圈,令一些此前并未对戏剧感兴趣的观众,开始走入这个领域。 但当节目落幕,戏剧人重新回到没有镜头对着的剧场,观众回到生活,戏剧是否又再次落入舞台的暗处?更多戏剧人的故事,是否还值得诉说?他们真实的困境又如何解决? |话说在前面| 01:08 吴琦:如果一个行业没有经过综艺化,似乎就不会被关注 |方法论| 05:13 剧场的魔力——为什么开始做戏剧,甚至难以自拔 07:15 如何从个人的文本创作转换到集体协作的剧场工作 ——樱井大造“帐篷剧”的影响 ——想成为一个什么都做的导演 13:42 继续做戏剧的动力——来自同行、伙伴的协作与支持 17:13 文学与戏剧创作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18:44 反思与樱井大造的关系——既崇拜,又反叛 21:20 杰出剧作家的方法论:用戏剧的形式将文学最优质的部分紧紧攫取、并无限放大 23:10 帐篷剧的创作方法论:用古代故事表达当下,文本不仅仅是素材 24:36 帐篷剧 & 声嚣剧读节 ——演员身兼数职,不是有意模仿,是预算紧张 ——作为发起人,首先是身体力行地共同工作,其次才是创作和表达 28:15 花自己的钱做戏剧,真的不求回报吗 32:38 “声嚣”的方法论: 1、给年轻导演机会 2、剧作家是核心,导演不许改剧本 35:27 陈思安:希望“声嚣”脱离我之后依然成立 37:57 如何处理事务工作和创作的拉扯 ——不只提供脑力,不旁观别人的劳动,在实践中推进自己的想法 42:43 灵魂拷问 1 :真的没有创作的野心吗 45:16 灵魂拷问 2 :过去的剧作家还有用吗 53:11 戏剧创作的三个自我要求:当下、挑衅、创新 55:15 如何看待胡波的剧本——去世前的最后一个作品《抵达》 59:15 灵魂拷问 3 :为什么还要去剧场 01:03:07 如何评价戏剧在电影或综艺上的跨界 01:07:15 如何看待戏剧的政治功能——认清自己的命运 |57 请回答| 01:12:33 听众提问:可以给文化出版界以外的听众介绍一下出版社是如何选择从国外翻译作品的吗? 01:15:12 听众提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将一些男性对于女性的非常冒犯的脏词做柔化处理,这样过滤原文真的好吗?加注是否更合适?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目 《活食》,陈思安著,译林出版社 《近代能乐集》,[日] 三岛由纪夫著,玖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谈话中提到戏剧 & 戏曲作品 《赛博格·堂吉诃德》(2013),编剧:周瓒,导演:樱井大造 《宝剑记》(明),编剧:李开先 《抵达》(2019),编剧:胡迁(胡波),导演:陈思安 《林冲夜奔》,编剧:李开先,戏剧曲目,《宝剑记》中的一折,取材于《水浒传》 《哈姆雷特》,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 《麦克白》,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 ·谈话中提到电影 & 综艺节目 《第十一回》(2019),导演:陈建斌 《戏剧新生活》,导演:严敏 《康熙来了》,导演:王伟忠、陈彦铭、詹仁雄 《创造 101》,导演:孙莉 《乘风破浪的姐姐》,导演:吴梦知、晏吉 《乐队的夏天》,导演:王雪、陈雨璇等 《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 ·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樱井大造,当代日本重要的帐篷剧导演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作家、戏剧家、演员、导演 阿贝尔·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唐十郎,日本剧作家、演员、导演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西班牙诗人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作家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俄国作家、剧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 李开先(1502-1568),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作家 胡波(1988-2017),笔名胡迁,作家、导演、编剧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国剧作家 西川,诗人 ·其他 声嚣剧读节,成立于 2018 年的戏剧新写作与剧场实践平台 帐篷戏剧,日本 20 世纪 60 年代“小剧场运动”最为独特的产物 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成立于 2015 年,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单向空间邀约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进行多维度的跨界讨论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五七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77分钟
17k+
3年前

Vol.4 陈英×吴琦:译者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嘉宾|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另译有《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鞋带》《微型世界》等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奴隶、间谍、清道夫、反叛者、普罗米修斯、媒婆…… 不同译者对「翻译」这一职业有着不同但都很有趣的描述。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得主、“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译者陈英,也在本期“螺丝“中给出了她的回答:体操房——翻译于她,像是一种心灵与思维的演练,以抵达跟作者、读者的心心相印。 陈英从 2013 年开始正式从事翻译工作,一本接着一本,随着作品数量增多而来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你碰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新的作家,都会想新的语言、心态、策略去应对它。”在翻译里,陈英更像一名演员,以不同的人物心态“演绎”不同的作品。与此同时,如同所有顶尖的演员一样,放下自我。 本期节目中,陈英与吴琦聊了聊有关译者生活、工作的方法论,尤其是时间管理的能力(比如,如何合理分配 100 多万字书稿,找到翻译的节奏)。 这似乎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这项劳动,会为很多看似积重难返的难题找到新的破解的线索。 |方法论| 00:35 57 :采访译者有多难?在“拒绝”中完成采访 02:10 陈英老师为什么选择学习意大利语 04:18 当年 18 个意大利语学生,现在都在做什么 05:15 留学意大利:“婉言谢绝”与幸福归来 08:30 就职旅行社、华为之后,为什么选择读博 09:39 译者的双重生活,读博士其实并不辛苦 11:08 开始做翻译的契机:一种本能 12:16 如何描述译者这一职业:译者、间谍、清道夫、反叛者、媒婆……陈英:体操房 15:30 译者的方法论 1:如何做到一边做翻译,一边做锻炼 16:25 译者的方法论 2:合理分配 100 多万字书稿,找到翻译的节奏 18:3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 22:08 译者的方法论 3:译者的干预在于用词还是用意 24:25 译者的方法论 4:什么是译者真正的武器 29:00 译者的方法论 5:过于忠实导致的不忠实 31:31 译者的方法论 6:怎么“找状态” 34:37 译者的方法论 7: 像运动一样,感知自己的翻译限度 35:28 译者的方法论 8: 放下自我,扮演作者 37:23 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41:53 译者谋生困难吗 44:35 如何面对读者的热情 47:00 如何处理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 48:20 时间管理的本领从何来 49:53 译者的一天 54:23 想在生活、学术、写作层面上向谁看齐 57:40 陈英:意义并不在词典里,意义就像水汽一样渗透到四处 |57 请回答| 59:23 冷锋玩过境:Kiva 这一期探讨的内容蛮多元的,但两个人的每一句表达都十分准确,无论词语还是描述性个人感受,都让听者无障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我想知道这种能力是基于常年在单向街工作的集体语境下训练出来的,还是来自个人长期深度阅读和相似的沟通经历得来的? 01:03:58 Lm 路明:拉长时间看,比如说十年后看,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是会不同吗?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提到的书目、刊物 & 文章 《愤怒的城堡》,[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陈英译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陈英译 《迫害》,[意] 亚历山德罗·皮佩尔诺著,陈英译 《拳头》,[意] 彼得罗·格罗西著,陈英译 《威尼斯是一条鱼》,[意] 提齐安诺·斯卡帕著,陈英译 《鞋带》,[意]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著,陈英译 《微型世界》,[意]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著,陈英译 “‘婉言谢绝’与幸福归来”,《四川外国语大学报》,2019 年第 11 期,陈英著 《沉沦》,郁达夫著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加] 路易斯·冯·弗洛图著 《十日谈》,[意] 薄伽丘著,王永年译 《下一次将是烈火》,[美] 詹姆斯·鲍德温著,吴琦译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 《拳头》,[意] 彼得罗·格罗西著,陈英译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文铮、马箭飞、魏怡、李帆译 《世界文学》,高兴主编 ·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 彭伦,编辑、群岛图书出版人 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 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作家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 Baricco),意大利作家,《海上钢琴师》原著作者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董桥,作家 林贤治,作家、学者、编辑 路易斯·冯·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加拿大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作家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1924-1987),美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 106- 公元前 43),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哲学家 王永年(1927-2012),翻译家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5),意大利当代作家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切萨雷·帕韦泽(Cesare Pavese, 1908-1950),意大利诗人、作家、翻译家 ·其他 斯特雷加奖,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文学奖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五七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洪吉

66分钟
48k+
4年前

Vol.3 刘宽×吴琦:工作是理想的坟墓还是归宿

嘉宾|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 主播|吴琦(57),单读主编 “螺丝在拧紧”为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单读主编吴琦和前单读副主编、「年度致敬」系列短片导演刘宽(Kiva),两位工龄 6 年 + 的单向街老伙计,从第一届讲起,一起悉数了他们与文学奖的爱恨情仇,纪念被单向街“收割”的青春。在这趟回忆之旅中,他们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对社会与自己的意义。 |方法论| 00:50 轻松点~“螺丝”子栏目「楼底下」上线 02:13 57&Kiva:私下里的亲密好友 & 工作上互相激发的伙伴 03:25 从“简陋”的第一届书店文学奖说起 12:30 书店文学奖有意义吗?对行业真的起了作用吗? 16:27 我是我?还是被在单读的工作塑造的我? 18:40 Kiva:过去四年,为“年度致敬”奖拍摄了 4 部记录短片意味着什么 20:27为黄灿然、董秀玉、周克希、林贤治拍摄纪录短片的过程,也是年轻创作者自我寻找的过程 32:12 九个奖项的设置,就是一种态度 34:10 皮村文学小组:文学不是少数人的话语和权力 36:12 颁给团体的奖项:“年度新声”——期待团体工作激发的想象力 38:47 奖项设置的意义:一个提示 ——放大被看见的可能性,鼓励寻找自我的缝隙 39:39 灵魂拷问 1:主编想拿什么奖? 40:11 Kiva:我只知道我不想拿什么奖 42:41 灵魂拷问 2:在单读和单向街的团体工作,是你的理想状态吗? ——主编 57:单读是现实世界中还未破灭的理想 ——诗人 Kiva:我不确定它有没有让我距离我想做的事情更近,但它一定没有把我推得更远。 48:27 文学奖就像是单向街的年会 50:01 为什么会在单向街工作这么久? ——员工 57:书店里都是可爱的人 55:05 媒体人的变与不变 57:40 如何看待“媒体人”身份? ——从“想要丢弃”到“重新拾起” 1:04:36 “新媒体人”的定义? 微博用户 = 媒体人? 1:07:48 盲目的开放其实是假象 1:08:24 对同代人的观察、与同代人的不同 ——他们空虚、冷漠,但我越来越能理解... 1:10:35 灵魂拷问 3:你会“崩塌”吗? 1:14:26 理想主义者碰撞现实,要如何自处? 1:17:28 迷恋“学生”心态 1:20:42 我们这一代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1:23:40 必听。 |57 请回答| 1:28:07 梅菜:好奇每期嘉宾的选择,从编辑到导演,是否是一种媒介的转移,是自然的还是刻意的? 1:29:45 稀如水 幸福安康:如何让自认为经过现实洗礼的 80 后,正确而客观的看待现实?他们的选择和心理状态,到底是自身性格特质的原因多一些,还是时代、社会的原因更多一些? |工具箱| ·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 《十三邀》系列,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十三游》(2020),由《十三邀》原班团队打造的一档节目 《日常的奇迹》(2018),导演:刘宽,致敬对象:黄灿然,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 《谁是最可爱的人》(2019),导演:刘宽,致敬对象:董秀玉,第三届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 《数学,翻译,逝去的时光》(2020),导演:刘宽,致敬对象:周克希,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年度致敬影片 《好的故事》(2021),导演:刘宽,致敬对象:林贤治,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影片 · 谈话中提到的书 GRANTA: The Magazine of New Writing,英国文学杂志,创刊于1889年的剑桥大学 《单读 25·争夺记忆》,主编:吴琦 《未择之路》(The Road Not Taken),[美] 罗伯特·弗罗斯特著 《骆一禾诗全编》,骆一禾著 · 提到的公共人物 & 朋友 蒋冰清,前单读编辑部员工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张定浩,青年诗人、评论家 阿乙,作家 西川,诗人 汤姆·威兹(Tom Waits),演员、歌手 北岛,诗人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 董秀玉,出版人 周克希,翻译家 林贤治,作家 王寅,诗人、作家 小海,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刘子超,旅行作家、资深媒体人 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小金,单向空间员工 杨振宁、翁帆夫妇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 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 骆一禾(1961-1989),诗人、编辑 李陀,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电影编剧 · 提到的组织 & 活动 单向空间,文化创意综合空间,她的前身单向街是中国标志性的独立书店之一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由单向空间发起的全国首个来自书店行业的文学奖,评选过去一年内出版的中文图书 皮村文学小组,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城中村——皮村里,由一群热爱文学的劳动者自发组建的文学兴趣小组 上阳台,广州市海珠区一个平台性的、共治的实践空间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91分钟
23k+
4年前

Vol.2 吴琦×鹏飞:新导演如何突围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嘉宾|鹏飞,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作品《地下·香》《米花之味》《又见奈良》 在海南电影节上,吴琦看到了《又见奈良》这部电影。他在豆瓣上激动地写道:“偶然连着看了几部日本题材,这一部国产片非常惊喜。几个镜头就能看出导演的专业准备(包括文献综述的能力),剧作上的铺陈很细,推动不疾不徐。对新导演来说,控制野心可能尤其重要,每个人都给了交代,又适可而止,历史夹缝这个题目太大,而一个临时的孤独者共同体尚可体会和共情。” 令人意外的是,正是这部青年导演的作品,坚定了他开始做播客的决心。不仅出于对这部影片的欣赏,更是对新作者难以抑制的好奇。这也奠定了这档播客的基调之一,分享同代人彼此激烈、互相抬杠的过程,寻找新的方法论。 从首部长片《地下·香》中的北漂青年,到《米花之味》中与留守家乡的女儿和试图重建亲情的母亲,再到《又见奈良》中孤身跨国寻亲的奶奶,导演鹏飞的创作始终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时代,用细节构筑出稳健缓慢的试听节奏,同时携带着难得的幽默感。这让他备受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成为令人期待的新导演。 (竟然连更两周的)主编吴琦复习完这三部电影之后,将在本期播客中与青年导演鹏飞初次见面,两位新朋友一起拧拧“电影创作”这颗螺丝。聊聊青年导演在今天的创作空间和必备技能,电影节、创投等环节对年轻人的支持;回看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跨国团队如何协作,又怎样向蔡明亮、洪常秀、河濑直美等成熟导演取经。 |方法论| 00:34 主播 57:做这档播客的信心,其实是你给的 04:44 《又见奈良》拍摄缘起,两周内完成的挑战 09:21 拍电影也要田野调查 ——用八个月的在日生活,靠近真实,构成电影细节 13:55 跨国团队工作有妙招 ——独创交流手势,是剧组沟通的法宝 19:05 让人羡慕的剧组是何种面貌 ——片场不一定都要崩溃大吵,双手比心难道不可爱吗? 22:40 “我不想把自己固定住,都想尝试看看” ——回看鹏飞导演的创作路径 27:32 师父领进门,修行创作靠个人? ——与洪常秀共事,其实我只是一颗螺丝钉 ——师承蔡明亮,是他教会我的“真实、细节与营养” 31:27 “其实我想拍商业片” ——文艺片的语法是否可以套用到商业片中?试试才知道 33:41 电影节、创投创造的机会 ——我是从电影节走出来的导演 35:43 电影创作上最大的困难是“自我寻找” 36:31 创作议题讨论 ——不拍爱情戏的导演? 40:29 用电影看待世界的角度,从“小人物”进入“大时代” 41:11 “固定”的女主角? ——演员英泽是我的战友 42:30 对导演来说,艺术片进入大荧幕的挑战 43:44 命题作文?命地作文? 45:32 对喜剧的执念 ——拍完悲剧还要自己剪辑,那我会很痛苦 46:44 下一部拍摄计划:可能是个歌舞片 47:31 五年三部电影,步骤利索、快速完成作品原因 48:15 一位年轻的导演与一群资深的前辈怎么拍电影? 52:24 “我不想离观众太远” 55:27 从电影节到大荧幕,希望更多人看到《又见奈良》中充满人性光辉的爱 |主播说小话| 01:01:44 主播每次完成这样高密度、信息量满满的对话之后,如何整理消化嘉宾的方法论,并在生活/工作中应用? 01:04:03 前两期聊了出版和电影,想问 57 老师平时喜欢看哪一类的书、电影?也想问您在观影阅读方面的方法方式?怎样才能持续找到好书好电影? 01:08:30 新人报道,第一次听,开场音乐是啥怪好听的? |工具箱| ·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 《又见奈良》(2020),导演:鹏飞 《米花之味》(2017),导演:鹏飞 《大地之子》(1995),导演:松岡孝治、潘小扬、榎戸崇泰 《浪潮》(Die Welle,2008),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地下·香》(2016),导演:鹏飞 《寄生虫》(2019),导演:奉俊昊 《鬼吹灯》系列电影 《夜与日》(2008),导演:洪尚秀 《七武士》(1954),导演:黑泽明 《启示》(Apocalypto,2006),导演:梅尔·吉布森 《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导演:梅尔·吉布森 《旺角卡门》(1988),导演:王家卫 《小伟》(2019),导演:黄梓 《郊区的鸟》(2018),导演:仇晟 · 谈话中提到的书 《小姨多鹤》,[美] 严歌苓著 《海边春秋》,陈毅达著 《中国母亲与日本遗孤口述史》,曹保明著 · 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 彭倩媛,单向空间创意总监 河濑直美,日本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 洪常秀,韩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蔡明亮,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王家卫,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贾樟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黑泽明(1910-1998),日本导演、编剧、制片人 梅尔·吉布森,美国导演、制片人、演员 刘德华,演员、歌手 张曼玉,演员、歌手 张学友,演员、歌手 王杰,歌手、演员 查理·卓别林(1889-1977),英国演员、导演、编剧 巴斯特·基顿(1895-1966),美国默片时代导演、演员、编剧 北野武,日本导演、演员、编剧、主持人 英泽,演员、制片人、编剧 吴彦姝,国家一级演员、导演 杜笃之,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廖本榕,资深摄影师 陈博文,著名剪接师 杨德昌(1947-2007),导演、编剧、制片人 國村隼,日本演员 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双雪涛,小说家 黄梓,导演、编剧、制片人 仇晟,导演、编剧、制片人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 57 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主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邹今、江依腾

70分钟
5k+
4年前

Vol.1 吴琦×吴琦:纪录片在今天还有表达空间吗

嘉宾|吴琦,电影导演、编剧,曾任CCTV-10《人物》栏目主编,代表作剧情片《柳如是》,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于2010年开始剧情片创作。2017年创立《天时》艺术影像计划,《天时·戊戌志》项目总导演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介绍| 十年前的北大,在一门叫做《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的课上,纪录片导演吴琦点名后来的单读主编吴琦担任这门课的课代表。那是从业十年的老师吴琦第一次试图梳理纪录片这个艺术门类的脉络和框架,并通过教学来检验自己的拍摄实践,也是学生吴琦第一次系统地了解纪录片,开始养成自己的影像观念。 十年之后,「螺丝在拧紧」的 #001 期,不时遇见、经常被人认错的他们再度相聚。此时,学生吴琦在传媒、出版领域也已经工作十年,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方法论沉淀。他们回忆当年的课堂,谈及各自对近来几部热门纪录片的观感,对今天环境的认识,似乎依然充满了默契和共鸣。 本期节目中,两位吴琦共同拎起螺丝刀,“把自己作为方法”,解剖纪录片创作,及其背后的真实社会: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纪录片在今天的创作环境中还占据怎样的位置,能发挥哪些作用?在全民视频创作的浪潮之下,基于现实的影像表达还有哪些可能? |方法论| 01:02 巧合时常发生:此吴琦非彼吴琦 05:01 回忆北大课堂,兼谈纪录片教育及大学教育 ——新闻系学生吴琦:理论与实践教育,哪个更有魅力 ——纪录片老师吴琦:整理自己从业十年的实践经验 12:35 纪录片导演的方法论 ——“跟他们生活,去发现,觉得什么东西打动你,就把它记录下来” ——去寻找,大多数人是怎样生活的 18:45 “看到真实之后,就知道再现有多虚假” 23:01 又费时间又不挣钱,为什么还要拍《天时·戊戌志》? 32:10 年轻人如何看待这段长时间的纪录片工作? ——跟农民去山里放牛,多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想错了,大部分人不觉得 40:56 一部没有强烈故事性、讲述日常的的纪录片,有市场意义吗? 45:31 《天时·戊戌志》的创作方法论及制作的关键节点 54:01 纪录片行业在当下所处的环境 1:01:41 纪录片在今天还有表达空间吗? 1:07:38 加速的社会也不全是坏的,它让工具民主化,让所有人有表达空间 1:16:35 导演推荐纪录片片单 |主播请回答| 1:20:46 「螺丝在拧紧」想要传达的播客理念到底是什么? 1:21:45 为什么现在都转向了播客,这到底是一种媒体迁徙的退步,还是一种全新的进步? 1:22:50 怎么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工具箱 | ·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 《天时·戊戌志》(2020),总导演:吴琦 《人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2001 年首播 《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 1935),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北京的风很大》(2001),导演:雎安奇 《心灵与智慧》(Hearts and Minds, 1974),导演:彼得·戴维斯 《无米乐》(2015),导演:颜兰权、庄益增 《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 1982),导演:高佛雷·雷吉奥 《亲爱的》(2014),导演:陈可辛 《攀登者》(2019),导演:李仁港 《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2012 年首播,总导演:陈晓卿 《烟火人间》(2020),导演:孙虹 《吉祥如意》(2020),导演:大鹏 《棒!少年》(2020),导演:许慧晶 《对照记·犹在镜中》(2013),导演:吴琦 《面条之路》(Noodle Road, 2011),导演:李旭正 《铁西区》(2003),导演:王兵 《典籍里的中国》(2021),导演:卢小波、左兴 《漂网渔船》(Drifters, 1929),导演:约翰·格里尔逊 《流浪北京》(1990),导演:吴文光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 《蜂蜜之地》(Медена земја, 2019),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 《二十四号大街》(2017),导演:潘志琪 《大路朝天》(2015),导演:张赞波 《柳如是》(2012),导演:吴琦 · 谈话中提到的书 《传习录》,王阳明著,于自力、孔薇、杨骅骁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美] 富兰克林.H.金著,程存旺、石嫣译,东方出版社 《寂静的春天》,[美] 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戴可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美]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药》,鲁迅著 《单读》系列,吴琦主编 · 谈话中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 刘宽(Kiva),独立导演、记者、专栏作者 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 晓宇,作家、牛津政治学博士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院长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1889-1966),德国电影理论家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导演,俄国电影之父、电影理论家 李安,导演、编剧、制片人 小川绅介(1936-1992),纪录片导演、编剧、制作人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费达生(1903-2005),蚕丝专家,费孝通姐姐 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 晏阳初(1890-1990),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 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王成,《天时·戊戌志》成都篇被拍摄者 雷建军,清华大学教授 司徒兆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赵婷,导演、编剧 蒋樾,纪录片导演 屠呦呦,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互动方式| 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主编将在下期节目中做出回答。本节目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84分钟
15k+
4年前

Vol.0 罗丹妮×吴琦:为什么今天依然需要出版业

从单读新书 001《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到近日刚推出的单读新书 007《〈刺杀小说家〉创作实录——一场“中二”的冒险》,单读涉猎出版后的每一本书都如此不同,又带来讨论。这一出版理念的背后推动者之一,就是罗丹妮。 「螺丝在拧紧」的 #000 期节目,我们就从吴琦的附近出发,把坐在他对面的老朋友、新同事罗丹妮,从工位请到播音间。借助“出版”这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聊聊她从业 11 年的观察,也回应关注与争议,共同辨析编辑这一行最核心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它还能给今天这个崭新社会带来什么刺激? 本期螺丝刀 方法论 00:21 57 独白——把播客当作一本思想的日记,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好奇和感动 06:39 丹妮博士毕业后的选择:继续学术还是去工作? 10:34 放弃学术是出于“虚荣心”——如果我做不到一流的学术,那我就不做了 12:15 选择成为出版编辑让我自卑——我做了学术的“逃兵” 13:56 转变——学术不是那么神圣的东西,其他工作也没有那么庸俗 16:56 初入出版行业,如何获得基本的规则和技能,扎稳脚步? ——从没想过改行:选择了就不质疑,好好做下去 21:09 争论:编辑和创作者的关系 ——创作只是工作的一种,创作者和编辑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23:50 我和创作者的关系不是完全的合作,更多时候把他们放大为自己极其欣赏的朋友 27:28 编辑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什么? 29:14 在今天,编辑是一个什么角色? ——爱吐槽,强调自我 ——发现者、女工、产品经理 31:58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以前编辑是把关人,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中介 36:05 编辑的基本功——如何找到作者、表达作者? 43:48 对新编辑的劝告——出版需要不停地走弯路 58:38 在今天的社会当中,编辑得到了应该有的尊重吗? 1:01:43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编辑这个行业还有吸引力吗? 1:03:56 灵感、刺激和启发来自于跟你周围特别亲近的朋友 1:05:32 那些带来启发和肯定的时刻,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坍塌 1:10:44 最想做的书和坚决不做的书 1:12:50 如果摒弃所有场外因素,想怎么做书? 1:16:49 近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是否得到过非常尖锐的批评? 1:18:48 嘉宾反问:请主编现场批评同事的工作 1:23:10 嘉宾反问:主编如何看待自己在出版行业里的角色 1:27:17 最后,主编有话说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剧集) 《家园何处是》,王赓武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螺丝在拧紧》,[美] 亨利·詹姆斯著,黄昱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美] 马修·德斯蒙德著,胡䜣谆、郑焕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重版出来!》,日本 TBS 电视台于 2016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 (提到的公共人物&朋友) 王赓武、桑兵、林贤治、沈昌文、孙晓林、项飙、程美宝、刘志伟、陈春生、张小也、刘明、丛晓眉、波米、索马里、魏强、王恰恰 互动 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主编将在下期节目中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挑选两个周四不定期上线,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出品人 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 彭倩媛 制作人 胡亚萍 后期制作 沈雨潇、冯琛琦 视觉设计 李政坷 原创音乐 徐逍潇

89分钟
28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