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R健康笔记
了解医疗健康圈的那些事儿

Album
主播:
小R-More
出版方:
小R-More
订阅数:
1810
集数:
2033
最近更新:
2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以专业医疗人的视角带你深入了解医疗健康圈的那些事儿~ 讲述听得懂的实事热点,表达看得见的专业态度! 医疗健康产业是一个被证实在未来10年乃至20年之内都会存在的巨大风口。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动力的推动,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的关注,医疗健康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话题,备受瞩目。
小R健康笔记的创作者...
小R-More
小R健康笔记的音频...

家庭新成员来报到,这些口腔知识请提前备好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家庭新成员来报到,这些口腔知识请提前备好 宝宝多大开始需要刷牙?家长需要帮孩子刷牙到几岁? 当宝宝的第一颗乳牙长出来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刷牙了。具体来说,对于0-6个月的宝宝,由于还没有长出牙齿,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使用干净的纱布包裹手指,或者利用指套牙刷,蘸清洁的温开水后,通过擦拭的动作来清洁口腔,去除口腔黏膜上的食物残渣,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环境。6个月之后,当宝宝的第一颗牙齿开始萌出时,建议使用硅胶头的牙刷,因为它的质地比较软,既能起到清洁作用,有效地预防龋齿,又不会伤及宝宝稚嫩的黏膜。等宝宝2岁半以后,乳牙牙齿基本长全了,宝宝就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使用正常的儿童牙刷了。儿童牙刷的刷头较小,可以比较容易地伸到牙齿后端,而且刷毛有一定的硬度,能把食物残渣刷得比较干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刷牙,但通常需要持续到孩子6岁左右,直到他们能够自己正确地完成刷牙过程。 怎样给孩子选择牙膏牙刷? 那在不同时期该如何选择牙膏牙刷呢?随着孩子的成长,口腔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牙膏和牙刷非常重要。以下是针对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何选择牙膏和牙刷的建议↓ 婴幼儿时期(0-3岁) 牙刷:材质选择食品级硅胶材质的指套牙刷或超软毛牙刷,以避免伤害宝宝娇嫩的牙龈;刷头选择小巧的刷头,以便在宝宝口腔内灵活操作;手柄选择易于抓握的手柄,有助于宝宝学习自主刷牙。 牙膏:小月龄的宝宝可以暂时不使用牙膏,直接用清水擦拭即可,2岁半左右以后的宝宝刷牙需要使用不含氟的牙膏,无氟牙膏通常不含氟,但含有其他成分,如木糖醇,也可以有效预防蛀牙,每次的牙膏用量也要控制在黄豆大小以内,可以帮助儿童预防龋齿的同时避免误吞误咽摄入过多的氟而导致氟斑牙或氟中毒。口味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口味,如水果味,以提高宝宝对刷牙的接受度。 学龄前儿童(3-6岁) 牙刷:刷毛选择软毛牙刷,以保护儿童新萌出的牙齿和柔嫩的牙龈;适中的刷头大小,能够有效清洁牙齿的同时适应儿童口腔;防滑设计的手柄,便于儿童握持。 牙膏:在监护人的指导下,可以开始使用含氟量较低(0.05%~0.11%之间)的儿童牙膏,可以强化牙齿表面釉质的矿化,使其更能抵抗酸的侵蚀;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可吞咽牙膏,减少意外吞咽的风险。 青少年时期(6岁以上) 牙刷:中等硬度的刷毛,既能有效清洁牙齿,又不会损伤牙龈;根据口腔大小选择合适的刷头,一般标准刷头即可;舒适的手柄设计,提供良好的握感。 牙膏:使用适量含氟牙膏,以增强牙齿抗酸能力,预防蛀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有额外功能的牙膏,如美白、抗敏感等。 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牙膏和牙刷时,应考虑到他们的口腔发育特点、刷牙技巧和特定的口腔健康需求。同时,家长应监督并指导孩子正确刷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牙科医生。在孩子刷牙的时候,家长还要在一旁监督,防止孩子吞咽刷牙水和牙膏,要培养宝宝低头刷牙的习惯,能让泡沫自然流出。此外,还需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横着刷牙,可能会对牙齿周围软组织造成损伤,避免牙龈出血的情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可以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刷牙,但通常需要持续到孩子6岁左右,直到他们能够自己正确地完成刷牙过程。 如何给不配合的孩子刷牙? 有的宝宝在开始学习刷牙的时候会有抗拒心理,不愿意刷牙可能是由于刷牙过程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或者对刷牙这个动作还不熟悉。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引导式教育。告诉宝宝不刷牙的危害,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一起通过一些科普动画片了解不刷牙的危害,让宝宝知道刷牙是保护牙齿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刷牙可以保护牙齿,不受蛀牙的痛苦。也可以参加线下小牙医的活动等,了解蛀牙的影响,从而提高刷牙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设定榜样。让宝宝看到家庭成员都在进行刷牙这个日常活动,慢慢他们就会习惯并模仿相同行为。而与家人一起刷牙,也让刷牙变成一项有趣的家庭活动。通过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培养宝宝的刷牙习惯。 逐步增加刷牙时间。一开始不需要强迫宝宝完成整个刷牙过程,可以从简短的时间开始,慢慢延长时间,让他们逐渐适应。逐步增加刷牙时间可以避免让宝宝感到厌烦或抵触。 选择适合宝宝的牙刷和牙膏。购买专为儿童设计的牙刷,它们通常具有非常软的刷毛和易握手柄,能够减少刷牙时对牙龈的刺激。此外,选择儿童牙膏,避免含有强烈气味的成人牙膏,以免宝宝产生抵触。 让刷牙变得有趣。为宝宝创造一个刷牙的游戏环境,例如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用拼图或者彩色绘本教他们刷牙,甚至可以和宝宝一起为他们的玩具也进行“刷牙”。通过增加刷牙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配合刷牙。 表扬宝宝。每当宝宝自愿刷牙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建立起刷牙这个良好习惯的自信心。正面激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宝宝形成积极的刷牙态度。 要注意,要耐心和温柔地引导宝宝养成刷牙的习惯,急功近利反而容易让宝宝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同时,定期带宝宝进行牙科检查,以确保口腔健康。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刷牙习惯,保护他们的口腔健康。 什么时候开始看牙医比较好? 那会有很多家长不禁提出疑问,小宝宝从几岁开始需要去看医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长了蛀牙或牙龈肿痛的时候才带孩子去看牙医,这其实有点为时过晚了。牙科专家指出,在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6个月内,或者在宝宝满一岁时就应该开始看牙医,这个时间点是为了确保宝宝的口腔健康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并且让牙医评估牙齿生长和发育的情况。此时带孩子去就诊主要目的并不是进行具体的治疗,而是帮助孩子熟悉口腔医院的环境,以及和儿童口腔医生的第一次接触。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即使孩子可以配合检查,第一次往往也不会做复杂的治疗,可以简单地给孩子示范一下各种牙科检查器械的用途,以及体验一下牙椅上各项器械,简单地给孩子刷刷牙。 很多孩子刚开始可能无法配合医生检查,但是让孩子多来几次,慢慢熟悉了,孩子自然会放下戒心很好地配合医生了。 除此之外,口腔医生还会检查宝宝的口腔状况,教会家长正确的刷牙、喂养方法,帮助孩子预防龋齿。看牙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牙医:寻找有儿童牙科经验的牙医,他们通常更懂得如何与小孩子沟通,使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 提前准备:在就诊前,可以向宝宝解释看牙医的重要性,以及将会发生什么,以减少他们的焦虑。 定期检查:根据牙医的建议,定期带宝宝进行口腔检查,通常是每6个月一次。 口腔卫生教育:牙医会提供关于如何正确清洁宝宝牙齿的指导,以及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建议,以预防蛀牙和其他口腔问题。 监测发育情况:牙医会监测宝宝牙齿和咬合的发育情况,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的问题。 预防措施:牙医可能会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涂氟或其他预防性措施来保护宝宝的牙齿。 几岁可以涂氟和窝沟封闭?涂氟和窝沟封闭的过程是怎样的? 涂氟和窝沟封闭是两种常见的预防性牙科治疗,用于保护儿童的牙齿免受蛀牙的侵害。 涂氟:通常建议从宝宝的第一颗乳牙长出后开始进行涂氟治疗。涂氟的过程相对简单,牙医会使用一种含有高浓度氟化物的凝胶、泡沫或涂料涂抹在宝宝的牙齿表面。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宝宝需要张开嘴巴,让牙医能够接触到所有的牙齿。在涂氟后的半小时内,宝宝应避免进食、饮水或漱口,以确保氟化物有足够的时间被牙齿吸收。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通常在宝宝的恒牙长出后进行,一般是在6-7岁和12-13岁左右。窝沟封闭是一种无痛的预防性治疗,牙医会在牙齿的咬合面上涂抹一层薄薄的树脂涂层,以填补牙齿表面的凹陷和沟壑,防止食物残渣和细菌积聚。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取决于需要封闭的牙齿数量。孩子需要张开嘴巴,保持静止,以便牙医能够准确地进行封闭。 在这两种治疗过程中,孩子的配合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在就诊前向孩子解释治疗的目的和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并减轻紧张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保持冷静和合作,按照牙医的指示进行。 医生说宝宝牙齿脱矿,什么叫脱矿? 牙齿脱矿是指牙齿表面的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酸盐)流失的现象。这种流失通常是由口腔内的酸性环境导致的,而酸性环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食习惯(如频繁摄入含糖或酸性食物和饮料)、口腔卫生不良、胃食管反流等。 脱矿的早期表现可能是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矿物质开始流失的迹象。如果不加以干预,脱矿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导致牙齿表面的釉质软化,甚至形成龋洞。 对于宝宝来说,牙齿脱矿可能是喂养方式不当(如夜间频繁喂奶)、口腔清洁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家长应注意宝宝的饮食习惯,避免频繁摄入含糖食物和饮料,同时定期为宝宝进行口腔清洁,以预防牙齿脱矿的发生。 如果医生诊断宝宝存在牙齿脱矿的情况,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治疗措施,如使用含氟牙膏、进行专业牙齿清洁等,以帮助恢复牙齿的矿物质含量,防止脱矿进一步发展。 什么是牙齿色素沉着,跟蛀牙有什么区别? 牙齿色素沉着是指牙齿表面因为吸附外来色素而导致颜色改变的现象。这些色素可能来源于食物、饮料(如茶、咖啡、红酒)、烟草等,也可能是因为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牙菌斑和牙石的形成,进而使牙齿变色。 牙齿色素沉着通常表现为牙齿表面的颜色改变,可能是黄色、棕色甚至是黑色。这种改变通常只影响牙齿的外观,而不涉及牙齿内部结构的损伤。 蛀牙(龋齿)则是牙齿硬组织(釉质和牙本质)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脱矿和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齿结构缺损的病理过程。蛀牙的形成通常与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习惯不当等因素有关。蛀牙的表现可能包括牙齿表面的白斑、棕斑,甚至是明显的龋洞。与色素沉着不同,蛀牙涉及牙齿内部结构的破坏,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牙齿疼痛、感染甚至丧失。 总的来说,牙齿色素沉着主要影响牙齿的美观,而蛀牙则影响牙齿的健康和功能。两者都需要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来预防,但对于已经发生的色素沉着和蛀牙,可能需要专业的口腔治疗来解决。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12分钟
23
2天前

正确认识帕金森病,拒绝焦虑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正确认识帕金森病,拒绝焦虑 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会联想到“手抖”“动作慢”“老年人专属病”,甚至误以为“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其实,这种认知存在诸多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科学、全面地了解帕金森病,消除误解,正确应对! 误区纠正:年龄≠必然患病 帕金森病≠“老年病”。虽然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1%),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约10%患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下)。年龄只是风险因素之一,而非必然原因。 “手抖”≠帕金森病。手抖(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但其他疾病(如特发性震颤、甲亢)也会导致手抖。相反,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并无明显震颤。 帕金森病的真相:不只是“抖”那么简单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因大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运动功能失调。由于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部位发生病变,继而引起帕金森病。它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症的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男性稍多发。 帕金森病有哪些表现? 帕金森病主要有两大类表现: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步态异常、动作缓慢、颤抖、僵硬,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心情不佳、睡眠不好、便秘、嗅觉减退。 如果老人手面部颤抖,路走不稳,面部表情僵硬,经常头晕,说话声音变轻,字越写越小,抱怨自己闻不出味道,就要引起警觉,及时去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如何预防帕金森病? 避免长期接触农药、杀虫剂,或锰、汞这类重金属。适当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如下棋、打太极、唱歌、跳舞,可延缓脑部衰老。老年人定期体检,如发现有手抖、动作迟缓等帕金森病征兆时,及时就医、尽早治疗。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应积极治疗。 帕金森病主要治疗手段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无法治愈,但能通过药物、手术、康复锻炼等治疗手段来控制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药物治疗:多巴胺替代类药物、抗胆碱药物、金刚烷胺药物等,可以维持大脑功能、缓解运动症状。 手术:药物控制症状不理想,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平衡训练、姿势和步态训练、语言训练等,可以维持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宿命”,也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认知、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如果发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切勿因“年龄大了正常”而延误治疗!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3分钟
14
2天前

打完耳洞耳朵又红又痒?教你正确处理外伤性湿疹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打完耳洞耳朵又红又痒?教你正确处理外伤性湿疹 很多人不知道,看似简单的打耳洞,可能让耳朵遭遇一场“皮肤危机”——外伤性湿疹。今天就以三个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应对这个问题。 耳洞变“警报器”,外伤性湿疹的三大元凶 1.机械损伤的蝴蝶效应 打耳洞的瞬间,针头穿破皮肤造成微小伤口。若操作时消毒不严(如路边摊使用重复穿孔器),细菌入侵会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小林在夜市打耳洞后,耳垂持续渗液、结黄痂,确诊为继发感染性湿疹。 2.金属过敏的隐秘攻击 廉价耳钉常含镍、铬等致敏金属。26岁的王女士佩戴合金耳环三天后,耳洞周围出现密集小水疱,抓破后范围扩大,诊断为接触性皮炎合并湿疹。 3.潮湿环境的推波助澜 刚打完耳洞频繁沾水(如洗头、游泳),潮湿环境会成为细菌温床。大学生小美因怕疼不敢转动耳钉,分泌物堆积导致耳洞周围皮肤浸渍发白,诱发湿疹。 从红肿到溃烂,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初期警报:耳洞周围泛红、瘙痒,触碰疼痛 进展表现:针尖大小水疱密集成片,渗出淡黄色液体 恶化征兆:皮肤增厚呈苔藓样改变,伴随黄色结痂或鳞屑 紧急情况:耳垂肿胀发热、淋巴结肿大(提示严重感染) 防胜于治,科学护理四步走 穿刺前准备:选择医用钛钢或纯金材质耳钉,避开月经期(凝血功能变化易出血),糖尿病患者需提前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关键72小时护理:穿刺后每日用医用棉签和0.9%氯化钠溶液清洁耳洞,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切记不要用手抠抓结痂。 特殊场景防护:健身出汗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洁,洗澡前涂抹凡士林隔离水汽,游泳需佩戴防水耳罩。 已发生湿疹怎么办?分级处理指南 轻度症状(仅局部红斑):立即摘除耳饰、外用3%硼酸溶液冷敷、涂抹氧化锌软膏形成保护膜。 中度症状(水疱、渗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激素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瘙痒、渗液较多时用康复新液湿敷。 重度症状(化脓、发热):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进行细菌培养,配合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必要时切开排脓。 特别提醒:这些误区会加重病情 1.用酒精直接擦拭伤口(刺激创面) 2.涂抹牙膏或红霉素软膏封住耳洞(阻碍分泌物排出) 3.相信“纯银不过敏”(部分银饰含镍,需选择925以上纯度) 耳洞是通往美丽的仪式,但也可能成为健康的漏洞。掌握科学护理方法,才能让这份美丽不留隐患。若湿疹反复发作超过2周,请务必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3分钟
2
2天前

调查发现:睡前喝一杯水,患上肾病的概率或会暴增?医生说出答案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调查发现:睡前喝一杯水,患上肾病的概率或会暴增?医生说出答案 每到深夜刷手机时,总会看到这样的"养生警告":睡前喝水会增加肾脏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肾病。这个说法让很多人晚上渴了也不敢喝水,甚至刻意在睡前几小时就停止饮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用科学眼光来审视这个流传甚广的健康迷思。 一、夜间喝水的肾脏负担论从何而来 1、生理机制误解 肾脏每分钟过滤约120毫升血液,24小时工作从不间断。睡前200毫升的水对肾脏来说,就像给运转良好的机器添加正常原料,根本谈不上"负担加重"。健康肾脏每小时能处理800-1000毫升液体,远超日常饮水量。 2、数据来源存疑 所谓的"调查研究"往往缺乏具体样本和实验设计说明。目前权威医学期刊从未发表过"睡前饮水直接导致肾病"的结论。相反,适度饮水反而有助于预防某些类型的肾结石。 3、个案混淆因果 部分肾病患者确实需要控制晚间饮水量,但这属于特殊医嘱。将病理情况下的限制误读为普适禁忌,就像因糖尿病人要控糖就断言"所有人吃水果都会得糖尿病"一样荒谬。 二、科学视角下的睡前饮水建议 1、最佳饮用量 健康人群睡前1小时饮用100-200毫升温水最为适宜。这个量既能缓解夜间口干,又不会导致频繁起夜。用普通玻璃杯装约1/3的量即可,无需刻意测量。 2、特殊人群调整 4、真正伤肾的饮水习惯 比起睡前喝水,这些行为更值得警惕: 三、夜间科学饮水的三大好处 1、预防清晨卒中风险 睡眠中隐性失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研究显示,晨起4-8点是心脑血管意外高发时段,适度补水能维持血液正常循环。 2、缓解呼吸道干燥 空调房或干燥季节,呼吸道黏膜缺水会加重打鼾、咽干症状。少量饮水相当于给呼吸道"加湿",但切记要小口慢饮。 3、平衡电解质浓度 人体在睡眠中仍通过呼吸、排汗丢失水分。轻度脱水会导致次日晨起头痛、乏力,200毫升水就能有效预防这种情况。 四、这些情况下睡前更该喝水 1、晚间运动后 健身或散步后,即使没有明显口渴感,也应补充150毫升左右水分。但避免冰水刺激肠胃。 2、饮酒的夜晚 酒精具有强利尿作用,睡前喝半杯温水(约100毫升)能减轻次日脱水不适。 3、服用某些药物时 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建议夜间服用者,适量饮水既能帮助药物溶解,又能保护胃黏膜。 健康成年人完全不必对睡前喝水感到焦虑。与其纠结这个伪命题,不如关注每日饮水总量是否达标(1500-1700毫升)、是否有主动饮水习惯。记住,当身体发出口渴信号时,说明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下次睡前如果觉得口干,放心拿起水杯吧——你的肾脏比你想象中强大得多。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3分钟
57
3天前
小R健康笔记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