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土木硕士把“一年失业三次”写进广告牌,开直播治愈“被裁羞耻”

李大谱 Jerry,今年32岁,ENFP,小红书失业直播间1.3万粉博主,同济大学土木硕士,产品经理 8 年,去年一年失业三次,因此上了上海地铁广告牌。 和大谱聊天,你会感觉这是一个热情、开朗而且精力旺盛的人。没有全职工作的日子里,他开了个失业互助直播间,与天南海北的人相互鼓励。但做自媒体这件事,他的感受是,慎选。虽然从早到晚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但你需要从早忙到晚,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对于失业后如何调整状态,他有三个建议: * 第一,每天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时长来投简历和准备面试,但不要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否则会陷入焦虑,加深挫败感。 * 第二,如果状态不好,那就先停一停。不好的状态下,强行面试,只会得到负反馈。 * 第三,接受自己“状态不好”,去干点可以干的事情,比如散步、运动。 大谱说,哪怕假装,也要努力装做很自信,装着装着自信就真的来了。如果你眼里有光,面试官是能够感受到的。“如果你自己对自己不自信的话,那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给你自信。” 大谱也曾慌过。过去一年,是他人生遭遇最大挑战的一年。形势不一样,以前面试无往不利,去年却是面一场黄一场。接连的职场挫折,让他一度有被裁羞耻,情绪消沉,什么都不想做。但他已经走出来了,并且愿意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很多事情你能说出来,就已经没什么了。”“抑郁的时候,不要挣扎,不要做任何决定,用时间熬过去。” 地铁广告牌上,大谱笑容灿烂,上面的大字写着“我就是运气不好,那又怎么样?自由自在的日子里,快乐就是我的工资。” 承认人生际遇的随机性,承认有时候运气比努力重要,承认世界的不可控,反而是个体获得主动性的开始。只有承认,才能接纳,从而更主动地应对,校对自己的坐标,从容前行。 “被裁员”这样在过去的职场被视为“少数个例”的情况,如今已属常见。应对职场突发事件,已经成为这代职场人的必修课。时代洪流、产业发展、公司状况、领导做派与个人努力,各种因素都在影响着饭碗。大家无需轻易对“被裁”这件事下道德判断,更多要从职业发展与人生成长的角度,寻找对策。 现在,大谱已经准备好了入职下一份工作。虽然不再天真,但大谱仍旧相信职场上可以与同事建立美好的关系。 大谱并不鼓励大家不工作。他在笔记里劝大家:“普通人不上班的第一步,是先上好班。一个能把自己手头事情做好的人,几乎可以做好任何事。能‘上好班的人’,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执行力。” 这也是《职场人类学》和大谱聊天的目的之一。当下,工作的意义正在被消解,重建尚需时日但绝对有必要。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工作和赚钱,强行追求“自由”,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焦虑。 强调“为自己而工作”,不代表要自己一个人工作。不管是自由职业、一人公司,还是大厂打工,都希望大家能够建立自己稳定的秩序,学会与工作相处,并且找到支撑你的社会关系。不然,在一个人的旷野里,可能是自由,也可能是茫然失序。 以下为本期导航: 01:45 三次失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11:16 摆脱被裁羞耻,用时间治愈 14:32 自我怀疑是毒药,哪怕假装也要自信 16:11 99%的人不要自由职业 19:04 不擅长宫心计,反而更擅长沟通协调 22:34 做失业互助直播间,更相信善良比聪明重要 34:27 佩服深圳眼镜店里的一个女孩 37:13 失业互助直播间里的气氛一点也不丧 38:19 对失业人的建议:接受自己状态不好 41:30 没必要在面试时努力解释空窗期 42:34 大学爱打游戏:有快乐在前方,便能高效完成任务 46:50 学会纯粹享受一件事,才能获得身心能量 54:41 副业有意思,因为那是副业而不是主业 56:34 互联网医疗不温不火,关键问题在“钱” 63:56 我和老婆都很节省,不追大牌只为“体验”花钱 67:02 越来越多人从省钱中获得快感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 文元 职场人类学小红书账号: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李大谱Jerry小红书账号:李大谱Jerry

73分钟
81
2天前

被AI搅局的金三银四,好工作真不在市面上流通吗?

最近职场大事有点多,广东大厂老板们禁PPT、整治开会,现在又忙着到点赶员工下班,同时,AI领域的进展,不断刺激大家的落伍焦虑,各种AI智能体(Agent)忙着取代人类。再看看地铁里马路边,各大招聘平台的广告似乎没有往年那么热闹。今年的金三银四招聘季绝对不同以往。 这是一期职业离想、职场人类学、收工大吉的串台,还有跳出安稳编制的“下海人”作为特邀嘉宾。大家一起聊聊,所谓的AI人才到底长什么样?好工作到底在哪里流通?一人公司有戏吗?为何做非标人才更有竞争力,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算法? 2025年,对于个体而言,更多机会在线下。回归真实的现实世界,在鲜活而具体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做个“非标”人才,你就不会被算法“算计”。 本期圆桌: * 收工大吉主播老乔 * 社里出走、自由职业十年的小蕾 * 职业离想主播的威尔王 * 职场人类学主播文元 本期导航: 00:56 AI来搅局的金三银四,有关AI人才的三个案例 13:49 即使身在大厂,也可能主动或被动做起“一人公司” 21:16 越来越多的好工作不在市面流通,因为好人才越来越“非标” 30:17 我们都在努力让算法注意到自己,但不要变成为AI为算法打工的人 36:50 线上标品就交给AI吧,2025年更多的机会在线下 38:00 外卖又不好吃,还着急送那么快干嘛? 40:32 回归真实物理世界,才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 42:49 用三个标准衡量快乐 45:33 在真实生活里拥抱意外 50:30 用概率论帮助转运,活出具体的人生 62:02 最安全的路是一直往前走,但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本期节目的录制采用罗德Rode移动播客解决方案,在一个有各种绿植的咖啡馆Yi空间录制。

65分钟
99+
1个月前

顶尖VC人才官的真心话:大学做海王多试错,主动断网多组线下局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Francis是一家顶尖VC 的YoungTalents负责人,每天的工作是和各种人聊天,帮投资人和被投企业发现有潜能的优秀人才。 对于当下年轻人们求职时的各种难,作为同龄人的Francis深有体会。他建议大家,大学时多试错才能低成本“排除”天坑岗位;社交别困在算法里,多线下组局裂变认识“朋友的朋友”;周六断网12小时回血充电;AI是确定性的改变,学会让工具给自己打工,未来简历这种交互形式也许会消失。 Francis说,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喜欢跟候选人聊天交朋友,即使不合适也会给出原因和建议。他相信,领导力的关键就是在“利他”中成就自己。他也不讳言,HR这个群体“方差”太大,有的人太浮躁。他反复建议,要多认识优秀的人,找对圈子,去人才密度高的地方。 “世界上总有一份工作,你擅长、喜欢且能赚钱。”“金三银四”的春招即将开始,相信大家听完这期后,能够对求职这件事多一份掌控感,学会从做题家变成出题人。 本期导航 01:58 2025年,AI是确定性的机会 04:29 VC招年轻人,未必看赚钱的欲望,而是看野心与热爱 08:26 把“面试人数”作为HR的KPI有些荒谬 10:52 鉴别好公司:大学时要做“海王”,多低成本试错 15:25 对自己真诚,对HR真诚 18:54 在MBB看起来光鲜,但离核心业务太远 21:30 但是,老板想要看到的是价值 25:56 领导力的秘诀是“利他” 28:49 别被草台班子困住,要找对圈子 32:41 别困在线上算法里,多去线下约人,组裂变饭局 35:21 每周要有半天断网,给自己充电 39:40 放下标准答案,你会更加被这个世界需要 44:34 如何理解“优秀”,可以说明很多事情 48:45 大学的遗憾:没有花更多时间在喜欢的人和事上 51:59 HR的方差,比候选人的方差大多了 54:26 别老被动接受推送信息,主动给HR和大佬们发私信 60:21 面试者要主动拥抱AI,简历这种东西也许将来会消失 67:36 成为做题家也是一种幸运,多交优秀的朋友,要学会从做题人变成出题人 出品:职场人类学 策划制作:文元

71分钟
99+
2个月前

不做医生卖袜子,祝越从一双赚2分到加价15块卖给全球网红

创业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你想的要局促。祝越曾经是一个苦闷的90后,毕业后做了中医妇产科医生,因为自己资历浅,还是男的,所以经常没有病人。 他不喜欢这份工作,辞职去杭州,应聘过阿里巴巴,没成功,还做过地产中介,也没发财。后来,他回了诸暨,听人说做袜子赚钱,就开始卖袜子。 身边人告诉他,这是一个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两分钱的利润大家都要去卷,但他却在国际站上把袜子卖出了高价。一双加价15元,拿到国际网红的订单,让袜子走上了纽约时装周,让NBA球星也在穿,甚至还帮老外做起了品牌。 既有量,又有价,祝越做到了,因为他掌握了让客户变得更精准的方法。最近,祝越忙着反价格内卷。他说,2025年,一起拿回属于我们的利润。 本期导航 01:20 一个标准的迷茫90后:不想做男妇产科医生,应聘阿里巴巴没成功 03:50 因为做袜子最简单,所以开始卖袜子,结果发现这个品类太多门道 08:18 五年创业,就是一个不断补齐短板然后“滚起来” 11:40 不想做低价,是被挑剔的甲方客户气的 13:02 不是质量好就能卖高价,掌握定价权的关键在于差异化 15:16 从医生到时尚潮人,我看NBA时忙着观察球员进场时的穿着 18:06 国内的ToB商家需要补齐对品牌与消费的认知 23:41 对数据不敏感的文科生,攒客户的时候要善用平台力量 26:02 帮客户更好地建品牌做营销,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意 28:45 与时尚网红打交道的经验:奇葩和浮夸背后是新市场新商机 30:00 意外发现绣花机在国外是一个ToC的大玩具 33:00 做客户关系的高手反而不会用那么多技巧,关键是帮客户解决问题 38:25 健身博主和NBA球星都在穿我们的袜子 46:25 不喜欢花钱,收入全数上交家里的领导,对奢侈品祛魅 48:30 越有钱,越要积极反内卷。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太大了 本集内容由《出海搞钱》与《职场人类学》联合制作 策划访谈与制作:文龙、文元 监制:芜归

57分钟
99+
2个月前

他在全球把钢笔做成奢侈品:从低价代工脱身后太快乐了

他把一支钢笔从三块五块,卖到了20多美元,一个客户一年采购一千万。当你身边可能已经没什么人用钢笔的时候,上海翎墨文具的CEO李均,却把钢笔生意在海外不仅卖出高价,还卖成了“奢侈品”。 当年,他甩卖掉库存零件,对产品重新定位,组建新团队,筛选供应商,对低价走量的客户说不。 现在,他主攻欧美与中东市场,找到不少可以彼此认同的“知音”客户,每天都很开心。 一起和李均聊一聊他的出海搞钱生意。 本期导航: 01:05 不少国家保留着签字的习惯,这让钢笔成为了一个“仪式感”产品 05:03 这个行业里很多知名大厂都不存在了,翎墨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生机 10:46 在阿里国际站上换一种活法,做高端客户有着之前想象不到的快乐 17:35 把笔做成文化符号,完全不担心同行来抢客户 24:06 便宜没好货,不发达的市场一样可以找到高端客户 30:25 搞定高端客户,靠品质,靠信任,而不是小手段 38:32 从低价到高价,不靠转型靠细分深耕 42:03 被贴上了低价标签后,再想翻身就难了 47:30 不要老听别人的意见,自己多花点时间摸清楚门道 52:20 招一个合适的人要花很多时间,管理制度靠“自觉” 58:02 从一线车间做起来,深知精益管理未必就能做出高质量 本集内容由《出海搞钱》与《职场人类学》联合制作 策划、访谈与制作:文龙、文元 监制:芜归

66分钟
90
2个月前

电视台和互联网大厂都做过,踩坑后体会到了用户运营思维

思维是上海人,最近在北京给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策略咨询。他曾经在上海的电视台工作,后来加入互联网公司,转型内容运营,在大厂和中厂都做过。他也是一个播客行业和品牌营销的观察者,《播客时代》的作者之一。 思维和《职场人类学》深度聊了聊媒体人转型的得失,从流量焦虑、短视频,对播客下一步的理解,到运营技能与策略,可供各位参考。以做短视频为例,思维觉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分工过于细化,而自媒体需要更加个人化的表达,这是不少人转型的障碍。 思维说,他是个地图爱好者,小时候就会拿着地图研究半天。思维严谨,擅长论证,曾经还是公务员考试高手的他,这次被我逼得要各种发散性思考。期待有更多朋友和我,和思维一起,把各种碎片穿起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路。 本期导航: 01:05 广电媒体人转型短视频未必成功,电视台的分工太细了 04:03 真实而有表达欲的内容,可能比技巧的堆叠更能打动人 06:29 媒体人做播客的优势与劣势。表达力与信息差,可别两头都占不到 14:21 把播客当流量风口的人可能要失望,播客是一个深度影响力工具 23:25 2025年,有更多的企业家要上播客。但上播客不是开会。 27:20 从媒体转型运营时才发现,自己在媒体里的技能太单一,各种杂活儿要会 36:37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运营思维:不要嫌弃套路,先找公约数,再找细分点 44:21 媒体人转型,能不能摆脱单打独斗的道路? 本期嘉宾:思维 策划制作:文元 出品:职场人类学 录制场地提供:CPA中文播客社区 欢迎添加微信 WeniWorkOn ,加入播客听友群,与我们保持联系。

49分钟
99+
3个月前

奥美最年轻GCD、前蓝标CCO祥子:希望行业不全以视频为中心

本期和职场人类学聊天的蔡灿祥,在奥美走过了青春10年,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GCD。离开后他负责LEO Arkr北京,再之后在蓝标任职首席创意官(CCO)。 他从2017年末加入蓝标就开始着手推动创意业务,在职期间带领团队从0开始突破创意业务,推动公司的电商、快消、3C、汽车、游戏品牌创意业务等,管理团队150余人,负责北广深三地创意业务。 他更愿意我叫他祥子。和他聊天,我的感受是,祥子对变成一个创意老爹高度警惕,所以他不太想给出什么职场建议,他只希望这个行业既能有所传承,也有所变化,可以老的年轻一点! 祥子从23年就在小红书孵化AI内容相关的事,「妙想便利店」是23年以AI为工具创造的内容账号。最近,他也同时开启了个人账号,分享一些创意心得。他说,好的创意人,应该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同时要有创意认知差。不然提案时,就别怪客户一直低头刷手机。在甲方眼里大多数agency,方案大同小异,可能还没有客户低头刷到的东西好玩。 营销行业的确正在遭遇严峻的挑战。对于行业发展的各种担忧,他说,未来行业里的公司会分成三类:低价走量的、做标准化产品的和少数提供精品化解决方案的。越来越多传统广告人眼里的门外汉正在赚到钱,这不是坏事,这个行业需要摆脱以视频TVC为核心的做法,把舞台还给用户,多一些跨界碰撞,激发更多有趣的事情,可以确认的是内容仍然是核心,但不完全等于视频。 关于前任蓝标,他也客观地谈论了一些观点,单身黄金汉应该放眼未来,离开前任,现任还远吗?有些事情,就如创意作品一样,没有对错,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本期导航: 06:35 钱不是变少了,而是变聪明了。不能怪客户在你提案时看手机,因为客户都见过啊。 08:15 一次提案时,遭遇客户盲测,要求乙方“喝两杯”再回答问题 11:27 广告创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来自于对客户产品的充分了解 12:52 时间,时间,时间。广告行业正在遭遇的围剿 16:15 AI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 21:11 蓝标南迁背后的各种猜测都正常 25:46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要变成科技公司 28:35 创意与规模化发展的矛盾何解? 32:45 这个行业还有什么是可以传承的,经验断层。越来越多门外汉在赚钱,但也不是坏事 42:01 走出在办公室里头脑风暴做创意的模式,把舞台还给用户 45:30 传统的创意人为什么都这么爱TVC 48:07 从以视频(TVC)为核心,转向以社交平台为核心 50:26 获奖这件事,也有用,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57:06 广告圈的个人IP、江湖故事与南北差异 60:20 北上广深的创意人才都在流失,在一线的都是老干部 61:38 广告人才要走向精英化与多元化:用个人带动公司,欢迎更多跨界“门外汉”进入 65:23 广告人转行也是很好的选择啊 67:00 广告公司其实很难走靠带货收费的模式 68:28 在悲观中乐观,看到人性,有失去才能有获得 74:57 如何避免被裁? 76:05 蓝标和奥美,哪个更推荐? 本期嘉宾:祥子 策划制作:文元 出品:职场人类学 录制场地提供:KeyoneStudio 欢迎添加微信 WeniWorkOn ,加入播客听友群,与我们保持联系。

79分钟
99+
3个月前

拯救工作脑!不由自主想工作的人,2025年能去哪里

有人为爱情忘乎所以,有人则对工作欲罢不能。 这期我们来聊聊“工作脑”,那种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想工作的状态,用“工作模式”来思考生活问题的症候群,究竟是因为高风亮节,还是因为某种肌肉记忆? 这一期,在职场社交平台炒热搜的高手大头,在互联网大厂感受丰盈人生的小梦,从体制内头部机构下海后,在诸多创业公司搏击的大姐,和正在探索人生第N曲线的我,一起来聊聊2024年的职场,和2025年的去处。 (要强调一下,工作脑只是一种调侃,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病态型工作狂。请勿自贴标签自我否定。) 我觉得,2024年的职场关键词是“祛魅”。不少泡沫和人设被戳破,很多事情都在破碎重建中。哪有那么多淡泊名利的高人,大家都是普通人,既喜欢吃喝玩乐,又想有所成就,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成绩,还能有个体面的收入。 经济压力下,可以预见,2025年,忙碌工作仍旧是大家生活的常态。只是我们要去哪里工作,要如何工作,以及如何跳出工作思考工作? 本期导航: 00:30 工作脑的定义,以及诸多症状一览 05:00 需要我做吗?需要马上做吗?不做会怎么样? 08:17 工作为何只是一种交易,不应该还是劳资双方互相成就吗? 12:13 从体制内跳出来的两位现身说法,告诉你为何要感谢互联网。土木行业的PUA手法可是五花八门 23:30 值得去的好公司:能够可持续地给很多钱的公司 (请注意“可持续”,应该重点强调) 26:05 工作脑是一种生理反应,一种肌肉记忆。年轻一代也许会有所不同。 32:01 2024的职场关键词:祛魅 34:52 那个跳去养老产业的朋友,薪资翻倍了。帮人兜底的产业,发展的还不错。 37:07 不知道做什么好就去做自媒体的话,是很难赚钱的。 43:32 伟大不能被计划,好的人生也不是计划出来的。 出品:职场人类学Lab 特别感谢“播客公社”在周末加班提供录音场地。 欢迎添加微信 WeniWorkOn ,加入播客听友群,与我们保持联系。

46分钟
99+
4个月前

蓝标南下,公关广告业“塌陷”之忧下,什么是真能力真价值?

朱立阳,从业20年,先后任职于全球知名的国际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集团。他说,对于蓝色光标,很多国际公关公司人的感受是,当年对他爱搭不理,现在已经是“高攀不起”的营销集团。 根据咨询机构 PRovoke(原 The Holmes Report)的2023 全球排名,蓝色光标位列全球营销控股集团第 10 名,依然是仅有的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 但蓝标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最新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媒体们挑出了其中的重点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蓝色光标在营收454.2亿的情况下,净利润只有1.231亿,同比下滑57.23%。 (蓝标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 蓝标的一封内部信,让“南迁”一事成为业内热议。据称70%客户收入来自南方市场,蓝标因此希望离客户更近,在上海有更多布局,不少员工也要南下。蓝标内部“工作人员”的说法是,蓝标将在上海建立新的业务总部,上市公司总部依然在北京。 蓝标的起落变化,对于中国公关广告行业的发展,具有指标意义,也让诸多本以处于转型焦虑的从业者们,又多了一层新担忧。 朱立阳有过从国际公关公司转型到4A广告公司做策略的经历,他不仅涉及传统广告、公关传播、危机管理、数字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娱乐营销相关的策略和整合执行,也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的外聘顾问身份,为MCN机构等新型营销机构提供咨询和帮助。 总是活在证明题里的职场人是最辛苦的。朱立阳与《职场人类学》分享了他的职业转型心得,并重点谈了谈公关人如何才能有价值? 本期导航: 03:10 蓝标的南迁是标志性事件,旧的行业秩序正在消解。 08:37 把公关当作“发稿”的公司不要去。公关要具备打通企业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能力。 13:33 面对老板的ROI压力,把公关变成市场的一部分,可能是病急乱投医。“战略规划”不是漂亮的口号与big idea。 17:14 老板们个个都拿着雷军的模版说要做个人IP,公关部该怎么应对? 21:36 公关做事可以细致,但视野不能狭隘。抠细节是一项专业技能,但不构成战略能力。 24:56 没必要否认Powerpoint的价值。做战略规划不是写长文档的能力,而是化虚为实,给出关键要点,给出关键行动方向的能力。 34:57 创业公司的业务战略一直在变,公关能怎么样博得老板的信任? 38:50 公关、广告和媒介都都在互相羡慕,以为对方活的好。 42:42 在经济周期下,最有价值的是“真”能力。 行业崩坏重建的过程中,拥有真能力的人会脱颖而出。 50:34 北京公关广告人南下发展,有些行业未必适合,比如MCN机构。 58:23 没有办法建立起来永续经营模式的公司,起的快,倒的也快。 61:45 甲方如果把乙方都消灭掉了,那就既毁了行业,也毁了自己的将来。 64:06 “35岁危机”对行业最大的伤害是,大家不再愿意对工作做“长期投入”,投机越来越多。 本期嘉宾:朱立阳 策划制作:文元 出品:职场人类学 欢迎添加微信 WeniWorkOn ,加入播客听友群,与我们保持联系。

66分钟
99+
4个月前

对话为35+发声的人力顾问“香港李不生”,澄清误解,了解香港职场的边界感与创业路

职场博主“香港李不生”对自己的介绍是:“来自香港,人力资源及商业咨询,公司创办人、前金融大行VP。” 他曾在视频平台上说,香港普通家庭逆袭路,前半辈专业人士/金融/公务员,后半辈子创业。“累积足够的的资本、人脉、经验,去到差不多40岁才创业。” 前段时间,他在一段视频中批评内地企业把“不招35岁员工”的做法带入香港,引发了广泛讨论,职场人类学对话李生,一起来澄清一些误解,聊聊香港职场。 关于35+与年龄争议 03:47 “35+争议”的重点在于企业的用人观,要选拔合适的人,而非用年龄划线 10:40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大家要学会跟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这是迟早的事 15:54 有年轻人,也有老员工的企业,有文化传承,有稳定性,客户可能会更信赖 16:57 Permanent contract并非指公司不能裁你,而是表明这是一个长期职位,代表公司与员工间的投入度 关于在香港工作 20:04 香港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内地人去求职的建议 25:48 如何选到好工作?面试时最好大家都坦诚一点,强行求得的工作不会长久 31:11 在香港创业,机会成本和创业本身的成本可能都会比较高 32:48 在香港的职场与同事相处:不要有太多预设,边界感很重要 关于在香港发展 36:45 谈谈在香港,普通人如何向上流动:“专业人士”是基层走向中产的重要路径 40:01 对于专业人士,出来创业是一个好出路吗? 43:18 狮子山下的香港人,其实挺有创业精神,不服输,敢拼搏 46:05 没有想过多少岁会退休

46分钟
99+
4个月前

一个500强猎头总监的30年:1997,离开小镇工厂去上海

高学昌(Charles)工作到今年正好三十年了。1990年他考学成功离开农村,填报了计算机,却被调剂到了当年的网红专业:纺织。读了四年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嘉湖平原一个小镇的纺织厂,后来又跳槽去了一家热电厂上班。 (1994年,在小镇纺织厂) 这样的一眼望得到退休的小镇“大厂生活”,沉闷是主基调。他决定做出改变,到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攻读经济管理专业,并开始琢磨在上海寻求职业发展机会。 (到上海第一个月,在南京西路街头) 那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年代。在上海,他找到了每月底薪600元的广告销售工作(小镇热电厂的月薪是1000元),拼命工作第一个月的提成就拿了4500元。来上海不到一年,他就首付3.8万买了总价九万多的房子在上海安家,然后又主动找到《前程周刊》(现51job前程无忧)的老板毛遂自荐求职成功,从此踏入人力资源领域。 那些年,Charles说他一直在补短板,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英语,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全球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简历上有了一串闪亮的外企管理经历,包括财富世界500强瑞士 Adecco 德科集团华东区猎头业务总监;英国 Hays 瀚纳仕集团深圳分公司总监;英国 Empresaria 英飞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美国 Signium 宝鼎集团大中华区高管搜寻业务总监;全球最大林浆纸一体化企业金光纸业集团招聘总监;财富500强美国通用磨坊食品集团中国区招聘负责人等。 现在,Charles在Global Talent Capital担任亚太区合伙人,在大中华和东南亚地区为企业高管提供猎头服务。这是一家全球化合伙人制的人才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的全球合伙人在全球15个中心为人才和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职场人类学》正在搜集“职场30年故事”,我们一起拉长视角,看看周期起落间的职场变迁。 Charles反复强调“学习、“变化”、“主动”这样的关键词。他同意“选择大于努力”,但也觉得行动比选择更重要。世事变迁,有时需要蛰伏,但好身体和自信不能丢。好运不会找衰人,如果自己不改变,眼里没有光,别人怎么会来投资你? 本期导航: 一、从工厂到上海做销售 01:23 90年代毕业后的“大厂经历”:做三班倒的工人,那那是别人羡慕的工作机会。 04:43 不想人生在小镇度过,决定去东华大学进修。逛人才市场投身广告销售工作,第一月提成就拿了4500 10:09 做了一个艰难又正确的决定:在上海买房,首付3.8万。 11:42 在地铁常熟路站看到《前程周刊》的招聘广告,就直接跑去“跟老板谈”工作。 17:29 时代机遇与个人努力契合在了一起,那是一个想法设法学习的年代。 22:31 进入Adecco德科集团,那时只有我一个本土的总监。我又决定去攻读曼彻斯特大学MBA 25:31 职业之路到现在的遗憾:也许当年可以更努力一点。自己也享受了不少生活的风景,这些年旅游发现很多国内景点都不错。 二、穿越周期:行动比选择也许更重要 29:55 怎么看职场的阴暗面与潜规则?很多事情在于自己的选择,自己想要什么。我做到努力提升自己,水滴石穿。 34:42 努力到底还有没有价值?不公平在哪里都存在,但你要善于选择行业和企业。 40:49 看过无数人简历后的心得:打工能做到塔尖的人,首先实力过硬,其次软技能出众,情绪韧性高。 45:21 冬天到了就蛰伏。那些职场上愈战愈勇的人,其实都善于顺势“躺平”,善于韬光养晦,养好身体。 50:49 作为一个体育弱鸡,在Adecco德科曾被派去参加全球铁人三项比赛,因为科学训练和支持,让自己反而找到了自信。 54:02 学霸的弱点:善于搜集信息,做决策时总想寻找最佳路径,反而削弱了行动力。很多人焦虑是因为只思考不行动。 55:56 如何培养你的职业运势:自我打压是大忌。要有有独特的“交换价值”,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人。散发着“有潜质”光芒的人,CEO也会想加小白的微信。小镇青年往往输在自信,而非不是输在能力。要善于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 61:16 海归硕士竟然要家长陪着来找工作。对职业成就没有渴望的人,怎么会有好工作? 三、不必强求漂亮的职业曲线 63:47 猎头一样会多次跳槽。但该熬的时候需要熬,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不如你的人。 68:46 坦白:每个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职业曲线,不必要活在猎头的简历模版里。其实,相当多的好职位不是靠猎头找到的。 73:16 在中国,年龄大了走“专家”路线会辛苦。需要有多元化的职业路径。 78:35 回看纺织厂的经历,经历周期起伏后,反而更相信努力的价值,不努力就不会有机会。 81:19 县城里未必就岁月静好,工厂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各种复杂,我会继续鼓励年轻人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85分钟
99+
4个月前

看了电影《好东西》,我们发现年度职场情绪在变化

这是一期是与职业离想 威尔王的串台,我们希望在都市电影《好东西》里,找到年度职场情绪的线索。 12月将至,各种年底盘点就要到来。一年都在自称“牛马”的打工人,该如何处理这一年的兵荒马乱?电影《好东西》给出了好答案。 影片的主演包括宋佳、钟楚曦、曾慕梅、章宇,特别出演有赵又廷和周野芒。 单亲妈妈王铁梅(宋佳饰)带着孩子王茉莉(曾慕梅饰)搬到新家后,结识了邻居小叶(钟楚曦饰)。王铁梅从调查记者转型自媒体人,在追求理想还是流量之间纠结,而小叶希望勇敢去爱,在约会软件上和人打得火热,但又不想被人视作倒贴。这时,王铁梅的前夫(赵又廷饰)剪不断理还乱,而女儿的鼓手老师(章宇饰)又似乎要乘虚而入,带来一些离经叛道的新体验。 《好东西》被称为是《爱情神话》的平行篇,片中有密集的关于各种当下成长、职场、恋爱和社会性别议题的轻松表达。一些当下在社交媒体上一谈就爆的前卫话题,在这里则举重若轻,多了几分包容、真诚和温暖。 这是一部叫人享受真实的快乐,让成年人学会如何不撒谎的电影。不论职场还是生活,能坦然与真实自己对话的人,才能找到好东西。 作家、纪录片导演周轶君所说:“邵艺辉的视角特别贴地,但她的价值观是在前面的,特别往前在奔。整部电影我一直在笑,但最后发现我的眼角是有泪的。” 本期导航: 00:37 用不挑动情绪的方式,让你觉得很开心,还讲了些前卫的话题 03:38 用一种不再执着于宏大理想的方式,找到工作里的好东西 14:08 张弛有度,让渣男们坦诚说话,让好学生们重新养育自己一遍 23:18 化对立为对话,在饭桌上聊天,没有什么不能解决 28:17 大家的情绪正在变化,希望有更多真诚温暖的东西,而非总是强烈的对抗式表达 36:08 希望有更多圆桌聊天式电影,让大家把好东西讲出来 40:20 电影院提供沉浸式体验,也是一个拥有治愈功能的地方

44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