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类学
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工作,发掘组织与个体生长动力

Album
主播: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出版方: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订阅数:
2,706
集数:
31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工作。找到身体原力,驾驭欲望职场,从此人生不再困在系统里。职场人类学,帮组织与个体发掘生长动力。
职场人类学的创作者...
职场人类学的节目...

00后不听爹味技能,职场内容赛道要不要取消?

职场人类学

在工作与生活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最火的内容赛道是什么?答案可能是搞钱、玄学或者心灵抚慰,但没多少人会说是职场。 当年的职场专栏主要教人如何升职加薪,成为职场榜样。如今,当工作的意义被解构以后,更多人开始关心如何能够不工作。职场热榜内容常常是离职礼包、吐槽老板、摸鱼指南、一人公司与自由职业。一些00后们对于端茶送水,开会文档之类的职场技能,也是嗤之以鼻。 很多职场博主自己也在问,职场内容是否真能撑得起一个“赛道”?最近忙着在各地办“造梦现场”电影展的职业离想主播威尔王,和职场人类学的文元一起做了个小型年中脑爆,一起看看“职场”“播客”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到底还能有什么火花? (图为威尔王在上海活动现场) 本期内容导航 00:57 在上海,下着大雨也要参加播客聚会 03:34 为了不下牌桌,大家在努力地忙着,哪怕不赚钱 07:47 互联网大厂不欢迎文艺青年? 08:58 大家没兴趣慢慢培养职场技能,要的是马上拿结果 17:05 职场播客不赚钱,年轻人也不想听爹味的职场成长培训 25:55 有趣的播客都是兼职在做,专职做职场容易被掏空 29:22 对职场乐观的理由:00后们想做个“好人” 32:46 与其吐槽老板,不如分析老板 35:11 职场内容的垂直化行业化是可能的方向 36:55 打造个人品牌吸引同频共振,比强行对接人脉更有价值 38:50 厉害的职场教练和博主,都是在激发人的潜能 本期策划制作:职业离想 & 职场人类学

40分钟
70
1个月前

年轻人如何入局银发经济,头部公司HR一号位详细拆解

职场人类学

Wendy始终记得98年洪水的时候,父亲安顿好她后,转身去救村里老人的场景。 从东北小镇到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在万人大厂连续晋升,现在是一家银发科技领域头部公司红松的HR负责人,十几年一步步走来,多样的经历给了她独特的成长优势,也让她更能理解人心,理解现在所做的事情。 如何提升影响力半径,年年晋升? 在与《职场人类学》聊天时,Wendy并没有提供一个爽文大女主的“霸气职场攻略”。 连续十五年几乎年年晋升,这样的经历在互联网行业实属难得。Wendy说,自己能得到肯定有三个关键。首先在于利他。在新加入一个团队时,她曾主动思考如何优化团队招聘流程,通过梳理规则、表单和SOP,为20人团队节省大量沟通时间,解决了团队痛点,这让她脱颖而出,也为大家喜欢。 其次是要找到标杆,清楚在有限比例的晋升中,分母是多少人,自己的gap在哪里,如何能持续精进成为“分子”。 再次则是要扩大影响力半径,做项目时不仅关注团队内部成果,更考虑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让更多跨部门同事成为自己的晋升“支持者”。 该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职场中“立人设”?她强调,“真的要谦卑”,要接地气,跟人沟通要说人话,同时要有学习力,有做成事的心力。 不存在“铁饭碗” 不要怕试错 当下的职场,从应届生到中年打工人,不少人都“稳”字当头。最近Wendy去了西南几所顶尖高校做校招,同样发现不少同学都在“闯”与“躺”之间犹豫,难以迈开第一步。 她建议大家不要再以“铁饭碗” 来看待任何一份工作,无论是体制内外。稳定的关键是在动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应届生评判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应该首先看赛道,其次是公司,然后是直接领导,以及团队在公司中的定位,是核心还是边缘,再下来则是薪酬职级。 在学校里考试,常常要追求满分,但人生的选择往往没有完美。和做题不一样,若没有积累充足的社会资本,职业的发展需要“先行动后调整”,也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误区。 一个博士在读7年即将毕业的学生提问,到底是该去体制内还是出来闯一闯?Wendy建议,不要因为追求“完美职业”而消耗了行动力,忽视了试错的价值。可以先进入有拼搏氛围的公司转化知识能力,即便失败仍可凭借学习能力重新考编。 针对应届生关心的求职技巧,Wendy说,简历开头要写清楚学校与专业基础信息,这是做校招的招聘官需要看到的。若学校不占优势,可以在个人总结部分突出自己的独特优势。篇幅切忌冗长,控制在1-2页,用“行动+结果”逻辑呈现实习经历。而面试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视角从学生转化为“公司人”,要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所拥有的独立性、主动性与情绪管理能力。 小镇做题家的独特财富:同理心与韧性 Wendy每年都要资助一些山区的孩子上学,也乐于谈论自己的“小镇做题家”经历。 互助是父母那辈人的习惯。有人吃不饱饭,父母也总会分一些给他们。1998年村里发洪水,父亲把她转移到安全地区后,又转头去救隔壁九十岁老人,等在见到父亲带着人出来的时候,水都快要淹没到了腋窝。 后来,父母带着她从东北农村去大城市里做生意,每天早上父母三四点就要起来进货,她时常是自己做饭吃,自己完成作业。经历了这些并不容易,但也让她收获了同理心与韧性,看见了人性的善良。 小镇做题家们需要看到自己成长经历的独特价值,而不是在“原生家庭”的比较中迷失了自我。做题考试这件事,也给了Wendy “超强学习能力” 和 “应试韧性”,同时培养了 “规则意识”和 “目标导向思维”。 种种这些,都成为了她在职场脱颖而出的独特财富。 背景一般,非名校毕业的学生如何能找到好机会?Wendy认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她以红松为例说,团队中许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助理岗位员工,凭借对下沉市场的熟悉,用方言拆解服务SOP,如四川普通话沟通,东北话教学等,反而比名校毕业生更懂老年用户心理,年收入也不输给研发部门的同事。 “别低估接地气的分量。”Wendy说。 入局银发赛道,同理心和需求洞察是关键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老龄化加剧的现实,让不少企业和投资者都把目光瞄向了银发经济赛道。 Wendy对校招生们建议说,不要光卷互联网大厂,要卷就卷一个万亿的蓝海。“2025-2035年是老龄化加剧的十年,这一赛道如同2010年的互联网,是‘长坡厚雪’的机会。” 而那些有同理心与耐心,能与老人玩到一起的年轻人,在红松这样的公司往往职业成长也更快。 “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去理解老人,尊重他的一些想法。”“穿透表面的言行,去理解背后的真实需求。” 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赛道必然会吸引来各种玩家入局,银发经济领域也面临着鱼龙混杂的局面。Wendy期待,入行的年轻人们,要树立长线思维,而不是想着赚快钱 ,要以 “长期陪伴者” 的角色定位来设计服务。 而那些只想着哄老人买这买那,甚至贷款消费的人,别来。 淡龄人生:我们要学会代际共生 银发经济背后,还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如何避免代际冲突,实现不同世代之间的共融共处。 Wendy觉得,日本兴起的代际混住,值得借鉴。到东京打工谋生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申请住与当地有房子的独居老人同住,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实现资源共享与生活支持,年轻人获得经济实惠的居住条件,老年人得到生活上的帮助与陪伴,双方还在生活交流中实现经验与知识的交换。 在红松的工作的经历,也让Wendy意识到自己过去对老年人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例如在三亚度假时,老人更需要的可能是一位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提供细致生活帮助的向导,能够带他们去四处转转,而非大泳池与游乐设施。 Wendy在红松接触了不少老人,那些退休后依然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往往都是抱持了好奇心与学习的热情,同时保持了使命感和价值感。越躺平,可能越难以享受人生。 35+年龄焦虑,在Wendy看来是一个被定义出来的概念。我们并非生活在人均寿命才三四十岁的年代,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均寿命在提升,延迟退休是必然之势,大家还有很长的时间要工作。35岁不是下坡路,很多事情才刚刚开始。 本期内容导航: 00:40 考编求稳大潮下,如何做职业选择 04:23 兼顾安全感与职业成长的解决方案 08:40 小镇做题家们的善良与韧性是优势 14:18 银发科技头部企业喜欢和不喜欢什么样的人 20:51 应届生们的简历太长了 24:45 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这样找到不错机会 29:32 面试过程要学会做个企业人,做个成年人 34:03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牌,才能做好职业规划 37:52 连续15年几乎年年晋升:利他,对标,构建影响力 44:19 换个角度思考年龄焦虑,那些退休后更快乐的人做对了什么 51:10 代际共生:日本的代际混住值得借鉴 53:52 银发赛道值不值得入?什么样的年轻人能做好?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 文元

59分钟
99+
2个月前

在不愿预制的深圳港式茶餐厅,窥见外卖大战与线上推广的套路

职场人类学

离开互联网公司做了一段全职家庭主妇后,洁洁去了一家深圳的港式冰室茶餐厅兼职做线上推广,真切体会到了流量经济和传统美食的碰撞。 这家冰室经营多年,有知名度有口碑。老板是已经快六十岁的香港人,从十六岁开始在香港的餐厅打工,中年后开始创业做自己的餐厅。 老板和他的朋友们,是最早一批来深圳开冰室的香港人。一路走来,这家冰室也承载了不少深圳本地人的情怀与记忆,但过去几年,行情在变,餐饮的经营理念也在变。网红风兴起,预制菜兴盛,竞争也日益激烈。他们在深圳接连关闭了数家店。 老板的朋友们也开始在深圳用新路子做茶餐厅。有位朋友的财务思维更敏锐,业务模式也符合互联网的口味。这家餐厅在人力、菜品等各项成本上精打细算。高成本的菜,直接选用预制菜,成本大幅下降,其实口感也差不多,出餐也快。 现在,这位朋友在深圳已经开到了第四家店,其打法类似互联网的“快速迭代”模式。反应迅速,生意不行的话,就立刻关掉,去别的地方开。 洁洁说,自己所在的冰室有更多的“老牌子包袱”,老板有自己的固执和坚持,不愿意用预制菜,也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特色。甚至连扫码点单,他都不太愿意使用,因为觉得菜牌是茶餐厅的特色所在。各种线上系统搞得他晕头转向,但他又知道必须面对互联网流量对自己生意的影响。 直到今年4月,京东与美团开打外卖大战,冰室迎来的一些转机。洁洁说,外卖订单因而也暴涨,不少新客涌入,终于可以小小地扭亏为盈一把了。 《职场人类学》和洁洁聊聊她所经历的外卖大战,看看流量经济如何影响一家老餐厅,也让有创业开店冲动的各位,对这一行多些了解。 洁洁劝白领们创业不要贸然冲入餐饮领域。真想开餐厅的话,不如先去兼职做服务员,了解一些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方法,再做决定不迟。 她自己总结了在流量经济时代,开餐厅所需要的四个关键条件: 第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第二,大量的钱; 第三,强大的数据洞察力; 第四,知道怎么管理好厨师,厨房是一群非常牛x的群体。 单就厨师管理这一点,可能就是许多在大公司做久了的白领们难以驾驭的。 “厨师们把控着一家餐厅的命脉,出品好不好吃,毛利能不能给你控制住,厨房至关重要,但他们也很diao。他们是一个单独的群体,是个小社会,互相罩着。”洁洁承认,预制菜其实对大多数老板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如果厨房不听话的话,预制菜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洁洁的描述仅代表她自己的感受,不代表对全行业现状,也不是对外卖平台整体情况的描述。但这样的个案故事,可以让我们在互联网的宏大叙事下,看到一些具体的生活和生意。 本期内容导航: 00:40 3月开始接入京东外卖,4月开始爆发 11:50 一份30块的外卖,商家到手就十六七块 19:13 更希望客人到店,但这些年陆续在关店 26:58 不赚钱也要卷,为了保住在线上的“排位” 36:35 内容营销见效慢,需要有很强的“IP元素” 38:36 做好餐饮,好吃还是第一位的。做外卖赚钱要会控成本 44:27 坚持不用预制菜的老板,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50:37 以海南鸡为例:预制菜和现做其实难以区分 53:17 鼓励消费刺激经济,需要让更多人去线下 55:10 餐饮线上流量运营花样太多,但没必要长期请第三方代运营 60:27 选餐厅没必要全看评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65:33 做餐饮全年无休,大厂白领慎入 69:57 让餐饮老板把钱更多花在人工和食物上的想法,目前比较天真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 文元

74分钟
99+
2个月前

把压力作为特权,80后医疗创业者决心做抗衰0号用户

职场人类学

刘达(Dan)拥有杜克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杜松长青的创始人。2014年,30岁的Dan从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疗集团辞职,回国创业,帮助中国的患者,尤其是癌症和罕见病等重症患者,获得海外医疗资源服务。 “我们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力气,感觉人生有很多时间可以去试错,感觉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一切问题都可以被解决。” Dan这样描述自己当时回国创业的状态。 过去的十年,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们经历了不少沉浮,能够成功登顶的少之又少。Dan说,跟他一拨创业的,很多人都要么出国,要么回大公司上班去了,但他还希望再折腾一下。 这一次,Dan决定“把自己作为方法”,聚焦抗衰领域。Dan说,自己在40岁的年纪,经历了一次断崖式衰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逐渐走出了低谷。自己就是这个业务的零号用户,所有的产品都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2025年,Dan与团队聚焦探索Longevity(姑且翻译成“长生”)产业链上的商业模式和机会。包括马斯克、贝佐斯和奥特曼在内的一众科技大佬均涉足抗衰延寿领域,技术和资本的推动,叠加代际健康观念的更迭,都让人对“长命百岁”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想象。 Dan说,抗衰浪潮绝非偶然,生物时钟研究等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突破为精准测量衰老速度提供了科学工具。例如,被称为“Horvath时钟”的DNA甲基化模型,能够通过分析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来评估生理年龄,成为研究衰老进程的重要标尺。此外,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缩短、细胞衰老等衰老机制的研究,也显著加深了我们对衰老本质的认知,为抗衰干预手段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新的抗衰干预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涵盖了从物理刺激到生物化学干预的多个领域。 从全面的数据监测到量身定制的干预手段,再到心理健康的综合调适,这些关键环节构成了抗衰管理的系统化路径。“抗衰的Silver bullet并不存在。”Dan并不建议大家一上来就寄望药物之类的“神奇魔法”,而是从饮食、运动、睡眠、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来综合入手,同时用数据和AI的力量,让健康的改变更容易,更可见、更可及。“抗衰探索的目标,是让人在100岁时还能爬山、冲浪,依然享受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延长生命数字。” 35+和年龄危机依然是当下职场的热门话题,而80后乃至90后们也要开始谈论更年期。《职场人类学》和Dan一起探讨科学抗衰,希望大家都能“超越百岁,无畏自由地生活和工作”。 (声明:本期节目不推荐与背书任何治疗方法,疾病治疗与健康管理请听从正规专业人士建议。) 本期播客导航: 03:09 40岁,走出“断崖式衰老” 08:21 从原味的食物里,找到了正反馈 15:18 不要依赖减肥针 18:32 当80后男男女女们开始谈论更年期 20:49 生理年龄的判断有成熟模型,但没有统一标准 26:30 检测生物时钟,是为了心中有数,而不是参加奥林匹克 33:15 当手上的戒指预测了我的发烧,数据是外部力量而非生活目标 35:26 那个为了抗衰而换血的富豪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 41:51 全球抗衰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技术、资本与年轻一代 49:57 国内抗衰领域目前的主战场不在医院 55:26 忙于治疗疾病的中国医生们,恰恰最需要健康管理 60:27 压力是一种特权,舒适也会让人变老 66:18 这一代人可以开始逐渐忘掉自己的实际年龄 69:59 永生的争议:会否成为一种特权,会否让人类停止进化 76:27 普通人如何不被收“抗衰税” 82:02 医疗创业,这次要自己做0号用户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 文元

85分钟
80
3个月前
职场人类学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