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碍事儿
围绕残障融合这一社会议题

Album
主播:
残障融合实验室
出版方:
残障融合实验室小助手
订阅数:
1,412
集数:
28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不碍事儿》是一档由残障融合实验室出品,实验室成员张炜军担任主理人的聊天类播客节目。主理人从自身视障者这一视角出发,每期邀请各个领域的创新者和参与者作为嘉宾,进行分享与观点碰撞,聊聊这些领域里的“碍事儿”与“不碍事儿”。来听听吧,不碍事儿!
不碍事儿的创作者...
不碍事儿的节目...

Vol.24 毕业不碍事儿 -包容、健康与支持——主理人和他的雪城朋友们

不碍事儿

·【02:15】炜军的雪城回忆和展望 ·【10:45】“不完美”的职业规划 ·【13:25】人生容错其实很高,请大胆选择 ·【15:58】丰富的活动——齐心协力“爬”到山顶 ·【19:09】学校与学生共同创造包容的文化 ·【22:36】从前到现在——方法总比困难多 ·【26:34】“吃鱼”的道理 ·【29:39】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2:03】把时间留给自己热爱的事 ·【35:14】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迈出被善意包围的一步 ·【40:42】从热爱到工作 ·【42:10】制定计划,有效利用时间 ·【43:54】在相处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47:38】毕业,分别,启程 ·【49:46】记得照顾好自己 ·【56:25】美国视障儿童的教育 ·【01:02:04】定向训练课程 ·【01:06:00】城市中的挑战 ·【01:08:52】建立联系、获取本地资源 ·【01:12:18】结尾小彩蛋 首先,让我们一起恭喜「不碍事儿」主理人炜军顺利地完成了在雪城大学的硕士学业;其次,本期作为毕业特别企划,炜军邀请了三位曾在雪城帮助过他的朋友——美国雪城大学国际办公室高老师、健身教练James和定向行走教练Rock。 高老师: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就是给不同的选择留有余地 在还未来到雪城前,炜军就联系了雪城大学国际办的高老师。高老师在90年代就来到美国留学,后来留在了美国结婚、生子、工作。 90年代赴美留学,可谓是完全的“背水一战”,但是对于常人无法理解的职业规划,让高老师认识到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就是给不同的选择留有余地。 拥有7年国际办公室工作经验的高老师,始终关注学生需求,并致力于为面临更多挑战的学生争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所有学生获得好的大学体验。 在最后,高老师也为即将赴美留学的学生们从文化、认知、心态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拥有迈出一步的勇气和接纳善意的机会。 James:适合视障人士的健身计划 James今年从雪城大学本科毕业,同时也是炜军的健身教练。他原本的学习方向是建筑,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那并不是他热爱的领域,于是转到了健康与运动科学,也成为了私人健身教练。 作为医学预科(pre-med)学生,James兼顾课程与工作的方式是制定计划、做好时间管理。在刚刚开始指导炜军训练时,James非常紧张,但在一次次的训练中,他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同时,在被问到给新生的建议时,James也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对James来说,毕业最难分别的是一起度过四年时光的朋友们。虽不舍,但也需要向前走,James也做好了准备迎接大学之后的人生。 Rock:视障人士定向与行动培训 Rock是一名服务视障成人和儿童的定向与行动培训师,也是炜军到美国后第一个真正深入交流的本地人。 在谈到美国的视障儿童接受的教育情况时,Rock向我们分享到,大概90%以上的视障学生都会在本地学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只有极少数去盲校,所需的教学材料也都会由分配给该学生的视障教师和助理进行制作。 在中国,还并没有任何高校提供定向与行动培训的系统性专业,但在美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而后它就逐渐发展为大学的正式课程。 相对于美国更依赖私家车的交通环境,中国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对视障者更加友好。因此Rock也给出了相应建议以帮助视障者更好地适应在美国的生活。 三位朋友与炜军的“合作”经历,共同向我们阐释了,也许来自外部的支持也并非能完全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应当赋予更多人跨越障碍的权利。 本期是「不碍事儿」首次尝试使用中英双语,我们为听众分别整理了James和Rock录制部分的中文内容,如有需要可以搜索公众号:残障融合实验室 获取。听听吧,不碍事儿! 本期嘉宾:高薇 毕业于北大历史系,1992 年出国后一直在教育领域学习和工作,有幸遇见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和老师们,很荣幸为学生和家长们提供引导和服务。 本期嘉宾:James James Cooney 雪城大学健康与运动科学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雪城大学Barnes Center健身教练。目前正在申请医学院,希望将来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本期嘉宾:Rock Rock Campbell 是一名定向行走认证专家,现居美国纽约州雪城,拥有十多年服务盲人和低视力人群的经验。

72分钟
96
1个月前

Vol.23 手语不碍事儿 - 春晚、电竞与影视背后的翻译人生

不碍事儿

·【02:37】手语翻译的形象管理 ·【07:42】用爱发电不可持续:手语翻译的生存真相 ·【11:54】职业生涯差点“翻车” ·【17:02】行业“黑话”需调研 ·【22:39】揭秘2025央视春晚幕后花絮 ·【29:30】肢体、表情要到位,手翻是门“艺术活儿” ·【34:53】AI来了,手语翻译会被取代吗 ·【45:56】行业未来:职业化、教育、倡导 ·【47:05】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学以致用 ·【51:14】聋人与手翻,相辅相成 ·【55:23】普及聋人文化: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1:00:45】五一待上映电影:《独一无二》 ·【1:02:18】聋人参与影视剧制作,手语翻译是沟通桥梁 ·【1:05:28】下期嘉宾推荐:聊聊创业者如何搞钱 随着多元文化兴起,影视文娱方面也在助力残障人群被看见,特别是近期陆续上映的电影都将目光聚焦在了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故事。镜头里频繁出现的手语对话,翻动的手指、生动的表情、充满张力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聋人的表达方式。 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也是聋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更是聋人的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认同。在本期「不碍事儿」我们有幸邀请到曾多次担任影视作品的手语督导、手语翻译从业者范娇娇、侯文龙作为本期嘉宾,来聊一聊自己的职业日常、行业挑战以及手语文化。 图:身穿黑色西服套装的侯文龙正在进行手语翻译 2015年,从大学毕业的范娇娇和侯文龙以兼职的形式开启了手语翻译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手翻行业存在缺乏标准化、商业化等问题,例如在普遍大众的观念里,手语翻译属于冷门职业,为聋人服务属于更偏公益的性质而不是专业化服务。于是,在2017年,两个人一拍即合地成立了羽逸手语工作室,让手语服务逐步迈向专业化与商业化。目前,羽逸手语工作室的业务涵盖了医疗陪同、国际会议、电竞直播、音乐节现场等多元场景;同时,文龙还深度参与了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手语主持工作。 蛇年春晚首度面向视听障碍者提供了口述影像、手语翻译、实时字幕等无障碍支持功能,侯文龙担任了手语支持,还为刘谦的魔术表演提供了手语翻译。特别是魔术部分,文龙要把刘谦的一字一句都以手语的形式翻译,通过手势语言与表情配合来还原刘谦的语气和情绪。侯文龙称,这个任务十分考验自己的临场发挥。 在畅聊中,两位嘉宾带我们了解到,手语翻译与英语口译类似,也需要应对突发状况。文龙回忆,自己曾在一场大型会议中,因为听不懂领导的方言差点“翻车”,还好有前辈救场。两位也科普了一个“冷知识”:口语表达分为普通话与方言,而手语也分通用手语和手语方言。 图:身穿黑色套穿的范娇娇正在进行手语教学 另外,表情与肢体语言是手语的核心,没有表情,聋人可能完全误解语义。范娇娇说,自己提供手语服务时,眼神一定要和聋人有互动,去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确认对方是否看懂了自己传递的信息。当和聋人达到了同频交流时,自己也会有一种满足感。 在谈及AI在未来是否会逐步取代人工手语翻译时,娇娇认为在固定场景中,如地铁报站,AI效率高,但复杂的交流仍需人工,特别是手语的多模态特性,AI短期内是无法代替人工的。 关于手语翻译行业的未来,范娇娇和侯文龙希望能够推动手语翻译的职业标准,扩大与高校的合作;他们强调“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会邀请聋人担任讲师,为手语翻译行业培养出更多的新人。 在范娇娇和侯文龙看来,聋人和手语翻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手语翻译的存在就像架在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两位也正在力所能及得向大众普及聋人文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手语、学习手语。 精彩内容尽在本期节目,听听吧,不碍事儿! 听友福利 「不碍事儿」开播两年多以来,在小宇宙平台达成1300+订阅,为了感谢听友们的支持与收听,残障融合实验室限时放送听友福利,具体领取方式: 1)在小宇宙平台关注订阅「不碍事儿」; 2)将小宇宙平台的本期节目转发至朋友圈,并留下您的收听心得; 3)以上页面截屏发送至残障融合实验室小助手:Diversability-Lab,我们将随机抽取三位走心听友👂赠送由张婧仪、辛云来主演的《独一无二》电影票一张! 本期嘉宾:侯文龙 江苏师范大学手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硕士生;2025央视春晚手语主持;京津冀通用手语和盲文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文化志愿者。 长期为联合国系统、多国使馆等外事单位,苹果、微软等企业,乐平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及《弗兰肯斯坦(中文版)》等多部舞台剧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本期嘉宾:范娇娇 本科西南大学特殊教育毕业,硕士学位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教育学毕业,博士学位韩国庆一大学教育学在读。 北京羽逸手语工作室手语翻译,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手语主持人,2022NBA篮球《比划一下》栏目:手语主持;哔哩哔哩 s1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手语解说;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远程视频翻译项目及手语导医项目负责人。

6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22 流量不碍事儿 - 百万视障博主的自我修养

不碍事儿

·【01:39】从特教学校到博士研究生 ·【05:12】视频流量暴涨:真实记录是关键 ·【11:06】视频播放量破亿,推进无障碍发展 ·【20:19】被网暴、被误解,流量是把双刃剑 ·【29:49】社群内部惹争议,事后反思作调整 ·【38:00】流量变现与商业限制 ·【48:51】博主身份与职业规划的潜在冲突 ·【50:24】下期嘉宾推荐:找个能唠的 新学期伊始,炜军第一时间约了学妹黄莺做客「不碍事儿」,这两人曾高中毕业于同一所特教学校,之后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两岁的时候,黄莺因为高烧诱发了视网膜色素变性,成为了一名视力障碍者。2015年,她通过盲文试卷参加了普通高考,在武汉理工大学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后,又被保送同校研究生就读政治学。在学业中不断进取的黄莺,现在依然在武汉理工大学,就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除了学霸身份,黄莺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视频博主,全网账号@盲人博士生-黄莺 拥有百万的粉丝,频频受到来自央视频、澎湃新闻、中国妇女等诸多媒体报道。在黄莺的视频中,大多数是以第一视角“揭秘”视障者的生活情景,向粉丝科普视障者如何使用科技产品、如何化妆,当公众遇到视障者该如何进行支持;还有无障碍测评等内容。 其中一条“爆款”视频,是黄莺在独立出行中遇到满是障碍的盲道,忍不住现场吐槽起来。这段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单条视频甚至达到了上亿的播放量,也让相关部门不得不重视起来,在与黄莺取得联系后,很快地进行了道路整改。 [图片] 图:一部架着的智能手机正在拍摄黄莺的日常 黄莺从不刻意追求流量,用她的话说:“一设计脚本就尴尬,只能做真实的自己。” 偶然有一次,黄莺的室友以第三视角,记录了她帮自己带饭的日常,两个人在各自的视频中“互怼”,这也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看到黄莺的幽默,纷纷在评论区“调侃”起了“黄博士”。顺势,黄莺收获了一大波路人缘,账号的粉丝量也一跃而起。 而流量往往是把双刃剑,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阳光普照。当黄莺把一次漂流运动被拒的事情发布在网上时,评论一边倒的开始责难黄莺为难打工人。黄莺坦言,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什么,自己只是在争取应有的消费权益罢了。 黄莺自认从来没有被流量裹挟,所以在面对被网暴、被社群误解时,她一直坦然自若。同时,她也在本期节目中首次回应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回答了作为现象级、拥有上亿流量的残障博主,是否已经拥有了变现能力;读完博士之后有何打算,是否会全职做博主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切尽在本期「不碍事儿」! 听听吧,不碍事儿~

52分钟
99+
5个月前

Vol.21 播客不碍事儿-我们获奖啦!和颁奖人录一期!

不碍事儿

·【00:30】好消息!「不碍事儿」荣获 2024 CPA 中文播客奖 ·【02:37】从传统播客媒介用户,创业成立播客公社 ·【06:23】CPA 中文播客社区与播客公社的关系 ·【11:08】播客商业化的探索与尝试 ·【27:23】播客的赞赏取决于和听众的强链接 ·【39:00】短视频被算法淹没,播客让听众自主选择 ·【45:16】作品是作品,传播是传播 ·【50:29】播客是一手资料的关键来源 ·【59:04】国内叙事型播客的稀缺 ·【1:13:28】希望推动残障人士参与播客产业链条 ·【1:19:05】未来,播客有望渗透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1:24:18】期待以往某嘉宾返场 图:桌面上放置着「不碍事儿」获得2024年度第三届CPA中文博客奖公益环保类年度播客的奖杯 各位「不碍事儿」的听众朋友应该有留意到我们的节目在去年荣获2024 CPA 中文播客奖 - 年度公益环保类播客。远在大洋彼岸的主理人炜军,趁热打铁邀请到了CPA中文播客社区/播客公社发起人老袁做客本期「不碍事儿」,听听他以专业的角度如何看待播客的发展,以及播客实现商业化都有哪些路径。 聊起各自对播客的定义,炜军以“赛博收音机”的角度来理解播客,而老袁最早接触播客是在2014年前后。当时老袁在湖南山里采风,网络信号不稳定,只好通过喜马拉雅、网易云等媒介平台听听相声、听听歌,直到无意间收听了平台推送的某档播客内容,这种不受生活场景限制,用声音拓展认知边界的方式,让老袁对播客产生了充分的兴趣。在2018年,他开始创业做媒介相关工作,发现播客的商业化潜力,决定将播客作为创业项目,播客公社由此诞生。 经过时间的沉淀,尤其近两年,无论是听播客还是做播客,已形成一种新潮流,这就不得不提到播客作为内容创作者的新赛道,该如何打通商业化路径?老袁称:“播客商业化可能方向,包括广告合作、付费节目、赞赏性收入等。”他也表达了当前对播客商业化趋势的担忧,并且说:“播客的商业化评估应该从流量思维转向收听时长和人群覆盖。” 图:带着帽子和眼镜的素描漫画版老袁 不过,令老袁确信的是,相比短视频,播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使用场景。 对比海外的播客生态,以及自己的观察,他认为海外播客的形式多样,叙事型播客(如广播剧、有声剧)非常流行,而中文播客更多的则以聊天的形式展开,缺乏叙事型内容,这代表着中文播客未来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同时,播客在海外学术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播客作为口述的一手资料,是呈现完整信息来源的关键,即便大家的主观解读有所不同,但音频传递的信息、情绪等,是相对完整、客观、真实的。 此外,炜军和老袁还探讨了播客对残障社群的价值,老袁希望未来能够推动残障人士参与到播客产业链条中,并通过播客传播共益企业的理念。最后,CPA中文播客社区欢迎在播客产业链条中的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加入,欢迎感兴趣的播客创作者进行「CPA│播客公社」成员申请,具体详情可点击:《播客公社公约发布:为独立播客创作者提供专业服务》。

86分钟
99+
7个月前
不碍事儿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