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钱品牌局
品牌及商业创新,品牌是商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Album
主播:
前瞻钱瞻、茉公子Jasmine
出版方:
前瞻钱瞻
订阅数:
5,070
集数:
113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钱钱品牌局 QIAN'S BRAND》 这是一个专注于品牌,营销和商业创新增长的局! 我相信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与消费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我们期待和你一起让品牌成为商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钱钱品牌局 由 主理人/主播 钱钱(钱峻),M360媒介360 和MSAI营销科技艺术创+平台 创始人,联合主播 Jasmine 杨志华,品牌战略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 市场副总裁 及 MSAI智库团队共创出品。 在《钱钱品牌局》中,每一局我们会邀请先锋实战派品牌决策人、营销艺术科学家,创意人、媒体人及战略专家一起共谈 如何建设品牌, 有钱没钱 大钱小钱如何做好品牌, 品牌好案例/最佳实践, 营销科学革命,商业创新及创新增长解决方案等! 每周我们还会聚焦行业热点和重点出品《品牌热点风向标》 周报,为品牌增值和商业增长助力! 只要你热爱做品牌,营销及商业创新,欢迎入局《钱钱品牌局》 ,一起共建 共创和共谈!
钱钱品牌局的创作者...
钱钱品牌局的节目...

Vol.113 2025中国冰淇淋市场:品牌博弈四分格局 谁在改写千亿市场规则?

钱钱品牌局

盛夏的热浪中,冰淇淋市场的风云变幻比气温更引人瞩目。从外资品牌哈根达斯传出出售消息、门店缩减近 1/3,到本土品牌伊利以 19% 的市场占有率领跑;从梦龙用快闪店打造网红打卡地,到蜜雪冰城以 4.6 万家门店和 7 元高性价比产品横扫市场,中国冰淇淋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这个已突破千亿规模的市,呈现出外资、本土乳企、区域品牌、跨界玩家 “四分天下” 的格局。在这场变局中,品牌的兴衰背后,是对消费逻辑的精准把握与商业本质的坚守。 共谈嘉宾: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16 老牌外资品牌如哈根达斯面临出售,寻求转型,国内新兴品牌成为市场新宠。 5:00 年轻消费者对传统营销手法的反应减弱,品牌面临挑战。 8:00 中国冰淇淋市场突破了千亿的市场规模,每年的复合增长率也是在8%左右。 12:42 讨了中国冰淇淋市场多元化趋势,在餐饮领域的冰淇淋衍生销售。 15:14 消费者心理从‘装’消费转变为愿意为品质买单,为性价比买单。 21:03 野人市场引发了冰淇淋的现象级,任何时候都有搅局的品牌。 24:44 营销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只是说法上变了。 30:26 下午茶生需求减弱,星巴克和哈根达斯没有这个需求了。 33:31 冷饮很难有创新,但市场的空间依旧是非常大的。 37:36 冰淇淋有自己的情绪和社会价值,这个在不只是好吃。 41:27 我觉得可以晒的内容,对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得专注做的事。 一、市场势力洗牌:四分格局下的生存逻辑 中国冰淇淋市场的 "四分天下" 并非简单的品牌堆砌,而是不同战略路径的结果呈现,每一股势力的进退都暗藏行业规律。 (一)外资品牌:从高端神话到转型阵痛 哈根达斯的衰落堪称外资品牌在华境遇的缩影。这个曾以 "情爱场景" 为核心卖点的品牌,如今门店数量缩减近 1/3,其标志性的 "高价策略"—— 一个冰淇淋球国内售价是欧洲市场的 5 倍 —— 在消费者心智中已从 "高端" 沦为 "不值"。 更致命的是其营销逻辑的失效:当年轻群体对 "恋爱场景" 的兴趣减弱,当中秋节的冰淇淋月饼不再成为送礼刚需,这个品牌失去了存在的核心价值。有数据显示,高端冰淇淋市场的整体占有率已从 12% 降至 8%,外资品牌的收缩态势明显。 但并非所有外资品牌都在衰退。梦龙通过 "艺术 + 科技" 的快闪店模式成功焕新,其打造的互动装置、产品共创体验,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标。这种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的转型,证明外资品牌并非没有机会,只是需要打破对 "高端定位" 的路径依赖。 (二)本土乳企:全价格带覆盖的矩阵构建 伊利与蒙牛的双雄争霸,代表着本土乳企的成熟。伊利以 19% 的市场占有率领跑,蒙牛紧随其后,二者共同的战略密码是 "高端树品牌、中端求利润、低端占市场"。 在高端市场,伊利的部分产品线对标梦龙;在中端市场,巧乐兹凭借 "五层口感" 的产品创新成为常年爆款;在低端市场,蒙牛绿色心情以 "0 蔗糖" 的差异化定位,成为下沉市场的隐形冠军,其十几年的产品迭代史,堪称本土品牌适应消费趋势的范本。 这些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渠道能力。从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冰柜,到乡镇的夫妻老婆店,伊利蒙牛的产品无所不在。这种渗透力,让外资品牌难以企及,也为其在价格战中提供了底气。 (三)区域品牌:差异化突围的生存智慧 东北大板的 "复古风"、德氏与沈阳故宫的联名文创冰淇淋、川渝地区的麻辣口味冰淇淋、云南的鲜花冰淇淋,这些区域品牌用 "地域文化 + 特色口味" 的组合拳,在巨头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它们不追求全国扩张,而是深耕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与情感认同,将 "小而美" 做到极致。 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在于,冰淇淋作为 "即时性消费产品",区域口味壁垒远比想象中坚固。当一线城市消费者追捧网红款时,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可能更钟情于带有本地记忆的品牌,这种市场分层为区域品牌提供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四)跨界玩家:场景重构的降维打击 喜茶的芝芝莓莓雪糕杯、海底捞的火锅味冰淇淋、蜜雪冰城的复合口味冰淇淋,跨界品牌的入局正在改写冰淇淋的消费场景。 它们不把冰淇淋视为独立品类,而是作为 "主产品的增值项"—— 喜茶用冰淇淋提升茶饮的丰富度,海底捞用冰淇淋化解火锅的燥热,蜜雪冰城则用 7 元的 "豪华配置"(含奥利奥、红梅、巧克力等元素)成为性价比代表。 其中蜜雪冰城的扩张堪称奇迹:2024 年底门店数已达 46,479 家,远超传统冰淇淋品牌的渠道规模。其秘诀在于 "轻资产加盟模式 + 供应链整合能力",用奶茶业务的盈利反哺冰淇淋,形成 "以价换量" 的良性循环。这种跨界打法,让传统冰淇淋品牌陷入 "成本更高、场景更单一" 的被动局面。 二、消费逻辑迭代:从符号崇拜到价值理性 冰淇淋市场的深层变革,源于消费者心智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健康意识、社交需求、价格敏感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一)从 "为面子买单" 到 "为价值买单" 哈根达斯的衰落与蜜雪冰城的崛起,本质上是同一种消费心态的两个侧面:消费者不再愿意为 "品牌溢价" 支付过高成本,而是更关注 "性价比"—— 即产品品质与价格的匹配度。正如行业观察所言:"现在的消费者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体现在价格带的迁移上:高端市场份额萎缩的同时,中端市场(10-30 元)和低端市场(10 元以下)保持增长。野人先生以 15 元的半价销售 Gelato(传统定价 30 元左右),引发 DQ 等品牌跟进 "买一送一",证明性价比已成为新的行业竞争基线。 (二)从 "单纯解暑" 到 "场景多元" 冰淇淋的消费场景正在无限扩展:从夏日街头的即时消暑,到中餐厅的餐后甜品;从家庭冰箱的储备食品,到景区的文旅伴手礼;从情侣约会的情感载体,到社交媒体的打卡道具。 八喜的桶装设计之所以成功,正是抓住了 "家庭分享" 场景的崛起;文旅冰淇淋的溢价能力,则源于 "地域文化 + 社交传播" 的双重价值。 场景多元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消费频次提升"。数据显示,消费者年均冰淇淋消费量较五年前增长 30%,其中非夏季消费占比从 20% 升至 40%。这种变化让冰淇淋从 "季节性产品" 变为 "全年刚需",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三)从 "口味至上" 到 "健康优先" 低糖、0 蔗糖、高蛋白、植物基…… 健康需求正在重塑冰淇淋的产品配方。蒙牛绿色心情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 "0 蔗糖" 的产品标签;伊利、八喜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低糖产品线,迎合消费者对 "好吃不发胖" 的需求。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还影响着品牌传播。曾经的冰淇淋广告主打 "丝滑口感"" 浓郁风味 ",如今则更强调" 低卡 ""无负担"。健康属性已从 "加分项" 变为 "基础项",成为品牌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 三、品牌破局路径:穿越周期的四大底层能力 尽管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但成功品牌的共性特征始终清晰。这些特征不是营销技巧的昙花一现,而是支撑品牌穿越周期的底层能力。 (一)产品力:从 "单点爆款" 到 "体系支撑" 巧乐兹的成功不是偶然,其 "脆皮 + 饼干碎 + 多层内馅" 的产品设计,满足了消费者对 "丰富口感" 的需求;钟薛高虽以失败告终,但其 "牛乳 + 巧克力" 的口味创新曾引领行业潮流。这些案例证明,产品创新既要 "打透一个点",又要 "构建一套体系"。 八喜的产品策略堪称典范:它不追求全品类覆盖,而是聚焦 "桶装冰淇淋",通过 "新西兰奶源 + 国际化包装" 的组合,在家庭场景中建立 "高端平价" 的认知。这种 "聚焦 + 差异化" 的产品体系,比盲目扩张品类更有效。 (二)渠道力:从 "冰柜竞争" 到 "全域渗透" 冰淇淋的渠道战争早已超越传统的 "冰柜占位"。蜜雪冰城用 4 万多家门店构建了 "线下网络",伊利蒙牛凭借传统分销覆盖 "全域市场",即时零售(如美团)则成为新的增长极。 渠道创新的核心是 "贴近消费场景"。景区店卖文旅冰淇淋,咖啡店卖现制冰淇淋,便利店卖即食冰淇淋,不同渠道匹配不同产品,才能最大化渗透效率。野人先生选择在商场 B1 层设柜台,正是看中了 "逛街人群" 的即时消费需求。 (三)价格策略:从 "单一定价" 到 "动态平衡" 成功的价格策略不是 "越便宜越好",而是 "在不同市场找到最优解"。高端市场需要 "价值支撑",如八喜用奶源和包装支撑溢价;中端市场需要 "规模效应",如巧乐兹通过大单品降低边际成本;低端市场需要 "极致性价比",如蜜雪冰城 7 元冰淇淋的 "料足价低"。 价格管理的关键是 "成本控制"。没有供应链支撑的低价注定不可持续,蜜雪冰城的 7 元冰淇淋、野人先生的 15 元 Gelato,背后都是规模化采购和高效运营的支撑。 (四)传播力:从 "广告投放" 到 "内容共创" 哈根达斯的情爱广告已无人问津,梦龙的快闪店却门庭若市,这种对比揭示了传播逻辑的转变:从 "品牌单向输出" 到 "用户双向共创"。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广告,而是主动参与品牌内容的创作 —— 打卡快闪店、分享冰淇淋照片、讨论口味创新,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的一部分。 能被 "自发传播" 的内容通常具备三个特征:话题性(如海底捞的火锅味冰淇淋)、视觉感(如文旅冰淇淋的造型)、互动性(如梦龙的产品共创)。品牌需要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 "值得晒" 的素材,而不是强行灌输品牌理念。 四、未来趋势展望:千亿市场的增长密码 中国冰淇淋市场达到千亿规模。这个庞大的市场将呈现哪些新特征?品牌又该如何抓住机遇? (一)健康升级:从 "概念营销" 到 "技术突破" 低糖、0 蔗糖只是起点,未来的健康创新将更依赖技术突破。益生菌冰淇淋、高蛋白冰淇淋、功能性成分添加(如膳食纤维)等,将成为品牌竞争的新高地。这需要企业在研发上持续投入,而不是停留在 "概念炒作" 层面。 (二)场景细分:从 "全人群覆盖" 到 "精准触达" 家庭分享装、个人便携装、文旅纪念装、餐饮特供装…… 场景的进一步细分将催生更多小众品牌。品牌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需在一个细分场景中做到极致,就能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 (三)供应链战争:从 "渠道竞争" 到 "效率竞争" 蜜雪冰城的扩张证明,供应链效率决定规模天花板。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能力的竞争 —— 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冷链物流,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都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从 "复制模式" 到 "在地创新" 八喜用 "新西兰奶源 + 中国品牌" 的模式获得成功,提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之道。未来,更多品牌将在原料、技术上全球化,在口味、营销上本土化,这种 "全球品质 + 本地适配" 的策略,将成为打开市场的关键。 中国冰淇淋市场的故事,本质上是商业规律与消费变迁的共振。外资品牌的起伏、本土企业的成长、跨界玩家的冲击,共同构成了这幅动态演进的行业图景。 TAKEAWAY 1、冰淇淋市场规模已破千亿,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 8%,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2、市场呈现外资、本土乳企、区域品牌、跨界玩家四分格局,竞争态势复杂。 3、消费者从 “为面子买单” 转向 “为价值买单”,性价比成重要考量因素。 4、健康需求推动低糖、0 蔗糖等功能性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5、消费场景多元化,冰淇淋延伸至餐后甜品、文旅伴手礼等多重角色。 6、产品力是核心,需注重口感创新、品类聚焦与差异化设计。 7、渠道覆盖能力决定市场渗透深度,传统分销与即时零售等多渠道融合成趋势。 8、价格策略需动态平衡,不同价格带需匹配相应的价值支撑与成本控制。 9、品牌传播需从单向输出转向用户共创,打造 “可晒” 的社交内容。 10、市场竞争本质是对消费需求的把握,产品、渠道、用户等核心要素始终是关键。

45分钟
99+
1周前

Vol.112 文化创新不是“贴牌游戏”:品牌该如何做对“长期题” 从短期营销到复利资产?

钱钱品牌局

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文化创新正成为各行业突围的关键。从茶饮咖啡行业的发展可见一斑,其历经扩张规模、推爆款、价格战、明星代言、IP 联名等阶段后,众多品牌开始转向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并非简单的贴牌联名,而是品牌基于自身定位的长期建设,是商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它能为品牌注入内核,提升价值,助力品牌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 共谈嘉宾: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0:56 每次谈营销,都会去看茶饮行业,中国现在崛起最快的茶饮咖啡行业。 3:09 霸王茶姬因的全球布局与东方茶文化的结合被认为具有创新性。 3:32 茶颜悦色则以其地方特色和难以复制的古装文化形象出名。 4:37 喜茶通过禅意的设计和极简风格传达现代文化。 5:58 奈雪的茶则被评价为小清新但文化特质不明显。 6:26 在文化创新上,顾客首先感知到是一品牌的表达方式和视觉传达。 8:33 品牌在打价格战转化销售的同时,还是要去维持品牌形象质感。 12:24 品媒时代,品牌也要跟媒体一样去输出自己的内容,跟文化进行绑定。 14:17 品牌要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在自己赛道上定位自己的价值观。 17:55 霸王茶姬,用东方茶或者国风文化持续的去输出文化,代表国人的一种符号。 22:05 品牌做文化创建,是要做长期的可复利的文化建设。 23:39 文化创新下,品牌还是要做好研究和积累,把自己所在的赛道基本功先梳理一下。 26:33 品牌要成为领导品牌的话,一定要去做文化的布局跟投资。 在商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文化创新已不再是品牌的 "加分项",而是突破增长瓶颈的 "必选项"。当茶饮行业还在价格战、明星代言、IP 联名的红海中厮杀时,真正有远见的品牌已悄然开启文化深耕的转型。 这种转型绝非简单的视觉包装或短期营销,而是基于品牌基因的长期价值构建,是商业逻辑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 文化创新不是 "贴牌游戏",而是价值共生 许多品牌将文化创新等同于 IP 联名 —— 把知名形象印在包装上、推出限量周边,便宣称完成了 "文化升级"。但从行业实践来看,这种 "贴牌式合作" 难逃 "一月一撕" 的命运,如同日历般短暂易逝。 真正的文化创新具有三大特征: * 长期性:霸王茶姬对 "东方禅" 文化的坚持并非昙花一现,而是通过全球门店布局、奥运会事件营销等持续动作,将茶文化渗透到品牌肌理; * 深度性:瑞幸与《长安的荔枝》的合作,不仅是借用 IP 形象,更通过杯身文字传递历史典故与价值观,让消费者感受到 "不是杯子漂亮而已" 的文化重量; * 共生性:红牛成立媒体实验室深耕极限运动文化二十余年,积累的素材量远超专业机构,最终让 "极限运动" 成为品牌的专属符号,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双向赋能。 支持文化是要做长期的、可复利的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核心,是让品牌成为某种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定义者。 从 "卖产品" 到 "传精神":文化创新的三大路径 品牌的文化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行业特性与自身定位的系统化工程。从茶饮行业到国际品牌的实践中,可提炼出三条清晰路径: 路径一:绑定文化符号,强化身份认同 霸王茶姬以 "东方茶" 为核心,从产品命名到包装设计,再到与龙泉瓷等非遗技艺的合作,全方位强化 "国风" 符号;茶颜悦色则深耕湖南地方文化,通过古装女性形象与门店沉浸式设计,成为地域文化的商业载体。这种路径的关键在于:找到与品牌基因匹配的文化符号(如地域特色、传统技艺),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与体验。 路径二:输出价值观,建立情感连接 沪上阿姨通过与鞠婧祎、吴彦姝的合作,传递 "自由在握" 的女性态度,让茶饮从功能性产品升级为情感表达载体;某些美妆品牌聚焦 "女性成长",通过内容输出与社会议题呼应,构建超越产品的价值认同。这种路径的核心是:将品牌置身于社会文化语境中,成为特定价值观的 "发声者"。 路径三:深耕垂直文化,构建专业壁垒 喜茶早期尝试以 "禅意" 为文化锚点,通过极简设计与空间氛围传递现代生活美学;红牛专注极限运动文化,从太空跳伞到伦敦塔挑战,积累了海量专属内容,让 "肾上腺素飙升" 与品牌强绑定。这种路径要求品牌:在细分文化领域建立专业话语权,成为该文化的 "权威代表"。 短期流量与长期复利:文化创新的投资逻辑 茶饮行业的 "外卖大战" 中,品牌斥巨资补贴价格,换来的是短期订单增长,却难以沉淀品牌价值;而文化创新的投资看似 "隐性",却能形成可持续的复利效应。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 价格战的投入是 "消耗品":5 个亿的营销预算投流后,仅留下短期 ROI,缺乏长期价值; * 文化创新的投入是 "资产":宝马赞助巴塞尔艺术展、路易威登设立手工艺大赏,不仅提升品牌调性,其文化投资本身可能随时间升值(如收藏艺术品的增值)。 国际品牌的实践早已验证这一逻辑:可口可乐用近 200 年传递 "快乐分享",成为全球文化符号;Nike 将 "体育精神" 融入品牌血脉,即便科比去世,"曼巴精神" 仍持续赋能品牌。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无论是同仁堂等百年老字号,还是茶饮等新兴品类,文化创新都是将 "短期生意" 转化为 "长期品牌" 的关键。 成为领导品牌的前提:文化布局决定行业地位 "举一个百事可乐的例子,百事的百年史也是潮流文化、青年文化的一个进化史。" 这句话揭示了商业竞争的终极规律:领导品牌必然是文化的引领者。 品牌要实现从 "参与者" 到 "领导者" 的跨越,需做好三件事: 1. 梳理基本功:明确所在赛道的特性、目标客群的文化需求,避免盲目跟风; 2. 长期主义:像东鹏特饮赞助街舞大赛十年那样,在选定的文化方向上持续深耕; 3. 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如 NFT、数字藏品)与社会议题(环保、平权),让文化表达保持活力。 当茶饮品牌从 "9 块 9 大战" 转向文化深耕,当中国品牌从 "贴牌联名" 走向价值观输出,这不仅是商业的升级,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创新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品牌,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文化印记?这才是商业增长最深厚的底色。 TAKEAWAY 1、文化创新是品牌突破同质化竞争的核心路径,而非可选动作。 2、短期流量投入难沉淀价值,文化创新需长期主义与复利思维。 3、单纯 IP 联名或视觉包装只是 “贴牌”,不算真正的文化创新。 4、品牌应找到与自身基因匹配的文化领域,深度绑定而非盲目跟风。 5、文化创新需输出明确价值观,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6、文化符号的持续传递,能让品牌成为特定文化的代表者。 7、品媒时代,品牌需像媒体一样输出内容,将文化转化为品牌资产。 8、领导品牌必然是文化的布局者与深耕者,文化高度决定行业地位。 9、文化创新投入是 “资产” 而非 “消耗”,可随时间沉淀并升值。 10、文化创新需结合时代趋势(如科技、社会议题),保持表达活力。 思考点 1、品牌如何避免文化创新沦为短期营销噱头,实现长期价值沉淀? 2、文化符号、价值观输出与垂直文化深耕,哪种路径更适合成长期品牌突破? 3、相比价格战等显性投入,文化创新的 "复利效应" 该如何量化评估?

28分钟
99+
1周前

Vol.111 歌手 种地吧 喜剧之王单口季:暑期综艺变局 从“亿元冠名”到“共建IP”的营销进化论

钱钱品牌局

近年来,暑期综艺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据相关数据显示,综艺广告赞助金额较鼎盛时期下滑 30%,头部节目冠名费从巅峰时的 2 亿跌至 2500 万即可称为 “巨额投资”,折射出行业泡沫消退后的价值重构。 电视端广告投放占比在中国已降至 5% 以下,观众转向网络平台点播成为主流,推动综艺内容与营销逻辑全面迭代。从老牌音综《歌手》的转型,到《种地吧》《向往的生活》等慢生活真人秀的崛起,再到脱口秀凭借草根化表达成为现象级品类,内容赛道的细分深耕取代了 “高举高打” 的旧模式。 与此同时,品牌与综艺的合作也从单纯贴标转向价值观共建,“品媒时代” 的到来让定制化内容成为新趋势。在这场变革中,如何抓住内容迭代的红利、实现品牌与综艺的共生增长,成为行业亟待探索的命题。 共谈嘉宾: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SHOWNOTES 1:42 综艺广告赞助下滑30%,头部节目冠名费从巅峰时期的两亿降至千万级别。 3:10 老牌节目如《歌手》尝试迭代。 7:07 从《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到《种地吧》,满足观众对慢节奏的需求。 8:40 电视端广告投放占比在中国已降至5%以下,观众逐渐转向网络平台点播(OTT)。 14:56 户外纪实类综艺聚焦骑行、极限运动,吸引特定粉丝群体,提供精准露出场景。 17:03 长视频综艺招商困难,大制作面临“每年做到10,第二年被打回0”的困境。 19:24 脱口秀兴起:以《喜剧之王单口季》为代表,草根化、平民化特征明显。 26:00 脱口秀用笑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醒悟。 31:23 品牌要把综艺节目可产生的社会情绪连接到品牌态度和价值观。 32:32 品牌不再满足于单纯贴标,而是追求与节目价值观契合,实现形象共建。 38:19 品媒时代,品牌可自主定制短综艺,实现内容与品牌的深度融合。 39:32 Nike、麦当劳等国际品牌更倾向赞助调性匹配的赛事,以保持品牌形象一致性。 43:20 怎样跟顾客去互动,是品牌方可以好好研究的,不仅仅是logo的露出。 市场降温与价值重估:综艺赞助的冰火两重天 综艺广告赞助市场的 "降温" 已成不争事实。数据显示,当前广告主的赞助投入较鼎盛时期下跌 30%,曾经需要两亿才能拿下的头部综艺冠名权,如今 2500 万已属大额投入。 这种变化并非单纯的市场萎缩,而是行业泡沫挤出后的价值重估 —— 当资金不再疯狂涌向头部明星,当 "大制作 + 流量明星" 的模式失灵,综艺市场反而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赞助费用的下滑并未削弱综艺的营销价值,而是推动其向更精准的方向转型。 以爱奇艺《种地吧》为例,这档成本不高的纪实类真人秀,吸引了 17-20 个广告主入驻,其成功的核心在于抓住了观众对 "真实感" 的需求。 相比之下,曾经的顶流音综《歌手》虽仍保持 热搜热度,但因模式固化、创新不足,难以再现当年全民追捧的盛况,这也印证了市场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已超越单纯的明星效应。 内容迭代:从 "高举高打" 到 "细分深耕" 综艺内容的迭代路径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每一种趋势都对应着不同的品牌营销机遇: 慢生活综艺的场景营销红利 从《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到《种地吧》,慢生活类综艺构建了极具代入感的生活场景,为品牌植入提供了天然土壤。 明星在节目中做饭、劳作、闲聊的日常,让锅具、食品、护肤品等产品的露出自然且有说服力。这种 "生活场景植入" 远胜于硬广,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 "种草",尤其契合母婴、家居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牌需求。 户外纪实综艺的垂直渗透 以《旷野星球》为代表的户外纪实类节目,聚焦骑行、越野等极限运动,虽受众相对小众,却精准触达了高净值、高忠诚度的专业粉丝群体。 这类节目为户外装备、运动饮料、保健品等品牌提供了 "场景定制" 的机会 —— 当镜头记录运动员挑战极限时,相关防护装备、能量补给产品的露出会被赋予专业背书的意义,这种营销效果是泛众类综艺难以实现的。 脱口秀的社会情绪连接力 脱口秀的崛起堪称近年综艺市场的最大惊喜。《喜剧之王单口季》等节目以草根化、平民化的特征,通过切中职场焦虑、性别议题等社会痛点,实现了 "用笑声推动社会进步" 的传播效果。 对于品牌而言,脱口秀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 LOGO 露出,而在于其强大的社会情绪连接力 —— 当品牌理念与脱口秀传递的价值观契合时,便能借助节目内容引发深度共鸣,如统一春福茶冠名脱口秀节目,正是看中了其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连接潜力。 渠道迁移:电视的式微与网络的崛起 传播渠道的变革深刻影响着品牌的综艺营销策略。当前,中国电视端广告投放占比已降至 5% 以下,而全球平均水平仍保持在 20%,这种差距背后是观众习惯的彻底转变 —— 从有线电视到智能电视,从直播到点播(OTT),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已完全重构。 网络平台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观看习惯,更重塑了综艺的营销逻辑。短视频平台的 "片段推送" 机制,让综艺内容以 "碎片化" 形式触达用户,而用户因 "种草" 片段进而观看完整节目的行为,推动品牌营销从 "被动曝光" 转向 "主动吸引"。 这种变化要求品牌在选择综艺合作时,不仅要考虑节目本身的热度,更要评估其在短视频平台的二次传播潜力。 品牌与综艺的关系进化:从 "赞助" 到 "共生" 品牌与综艺的合作已告别 "贴 LOGO" 的初级阶段,进入 "价值观共建" 的深度绑定时代。这种进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IP 化合作思维 将综艺视为可共建的 IP,而非单纯的广告载体,是成功案例的共同特征。立白赞助《我是歌手》时,巧妙利用 "立白" 与 "音乐" 的视觉关联,将品牌与节目深度绑定,既提升了品牌的时尚感,又未显得生硬。 这种合作的核心在于找到品牌与节目之间的 "天然连接点",让营销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而非附加品。 品媒时代的定制化路径 "品牌即媒体" 的理念正在重塑综艺营销模式。当前,品牌定制短综艺的门槛大幅降低,1000-2000 万即可实现内容与品牌的深度融合(如天猫超级发布会)。 这种模式让品牌能够完全掌控内容方向,将产品理念、品牌价值观融入节目环节设计,实现 "内容即营销" 的效果。 价值观的一致性原则 国际品牌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借鉴:Nike、麦当劳等企业很少赞助综艺,转而选择与品牌调性契合的体育赛事、音乐节,其核心逻辑是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这提示中国品牌,综艺营销的关键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节目价值观与品牌定位是否匹配 —— 当脱口秀传递 "真实表达",当慢综艺倡导 "生活质感",只有理念契合的品牌才能借助节目获得用户认同。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逻辑 综艺市场的变革从未停止,但品牌营销的底层逻辑始终清晰:理解观众需求、尊重内容规律、坚守品牌内核。 无论是慢生活综艺的场景红利,还是脱口秀的情绪连接力,能抓住机遇的品牌,必然是那些既能敏锐洞察内容趋势,又能坚守自身定位的玩家。 未来,综艺与品牌的关系将更趋向 "共生"—— 优质内容为品牌提供传播载体,品牌反哺内容创作,这种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双方实现可持续增长。 TAKEAWAY 1、综艺广告赞助金额较鼎盛时期下滑 30%,头部冠名费大幅缩水。 2、电视端广告投放占比降至 5% 以下,网络平台成主流观看渠道。 3、综艺市场从 “大制作 + 流量明星” 转向泡沫挤出后的价值重估。 4、慢生活类综艺凭借真实场景,成为品牌场景营销的优质载体。 5、户外纪实综艺精准触达垂直群体,为专业品牌提供营销契机。 6、脱口秀以草根化表达切中社会痛点,具备强大社会情绪连接力。 7、品牌与综艺合作从单纯贴标,升级为价值观共建的深度绑定。 8、“品媒时代” 来临,品牌可定制短综艺实现内容与品牌深度融合。 9、长视频综艺招商困难,细分赛道节目反而展现出营销潜力。 10、综艺营销的核心在于节目与品牌价值观的契合,而非投入多少。 思考点 1、综艺赞助金额下滑的背景下,品牌如何精准选择契合的节目类型实现营销破局? 2、网络平台成为主流后,综艺内容的创作与品牌植入需做出哪些适配性调整? 3、从单纯贴标到价值观共建,品牌与综艺的深度合作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45分钟
99+
2周前

Vol.110 农夫山泉 怡宝 娃哈哈 百岁山:水战背后的营销密码 从心智占领到场景突围的生存逻辑

钱钱品牌局

中国饮用水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 “贴身肉搏” 的白热化阶段,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娃哈哈等头部品牌的角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品牌心智占领与消费场景渗透的较量。透过它们的策略差异,可窥见快消品品牌在同质化市场中破局的核心逻辑。 共谈嘉宾: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0:40 中国饮用水市场的五大主力: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娃哈哈以及的冰露。 3:41 饮用水品牌心智与记忆点是关键 5:54 白岁山以“水中贵族”为定位,通过抽象广告和赞助高端赛事建立独特品牌形象。 7:37 怡宝依托华润集团强大的分销网络,结合体育营销强化健康形象。 11:08 农夫山泉通过在餐饮行业中的创新推广,不仅展示优质水源,也强化了品牌形象。 15:22 农夫山泉品牌微调后品质感品牌感会比以前好,增强它这一块的公信度的。 18:21 娃哈哈90年代通过传统媒体广成为国民品牌。 23:11 农夫山泉在饮用水行业对年轻人市场渗透,在场景上成功延伸。 一、定位锚点:品牌能否被记住的关键 饮用水作为低关注度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往往依赖 “潜意识记忆”,而清晰的定位正是激活这种记忆的开关。 * 农夫山泉:用 “天然” 锚定认知 从 “农夫山泉有点甜” 到 “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品牌始终围绕 “天然水源” 构建认知。这种定位不仅区别于纯净水,更通过 “泡茶更好喝”“煮鸡汤更鲜” 等场景化表达,将 “天然” 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形成难以复制的心智壁垒。 * 百岁山:以 “贵族” 制造差异 “水中贵族” 的定位看似抽象,却精准切中高端市场的情感需求。通过赞助高尔夫赛事、网球大师赛等高端场景,搭配 “喝懂水的人选百岁山” 的文案,百岁山成功将 “贵族” 从身份符号转化为 “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在中高端市场占据独特地位。 * 怡宝:靠 “健康” 绑定场景 依托华润集团的分销优势,怡宝以 “纯净” 为基底,通过运动员代言、校园健康计划等营销,将品牌与 “运动”“年轻”“健康” 深度绑定。绿色包装形成强烈视觉符号,低价策略则让 “健康” 变得触手可及。 * 娃哈哈:定位模糊的困境 作为曾经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因 “AD 钙奶”“非常可乐” 积累了国民记忆,但在饮用水领域却始终缺乏清晰定位。从早期的 “纯净水” 到近年的 “家族狗血剧” 营销,品牌形象混乱,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稳定印记。 二、渠道与分销:快消品的 “生命线” 饮用水的高频消费属性,决定了渠道渗透能力直接影响市场份额。 * 怡宝:背靠大树的渠道霸权 作为华润集团旗下品牌,怡宝借助母公司的零售网络(如华润万家)和供应链优势,实现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市场的全覆盖。“哪里有超市,哪里就有怡宝” 的强存在感,使其即便在低价策略下仍能保持稳定销量。 * 农夫山泉:从货架到场景的全渗透 农夫山泉的渠道策略不止于 “铺货”,更在于 “场景教育”。在餐饮渠道,它通过 “用农夫山泉泡茶”“清水锅指定用水” 等方式,将产品从 “饮品” 变为 “食材”;在校园市场,设立水站提供桶装水配送,如同 “订牛奶” 般培养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实现渠道与场景的双重占领。 * 娃哈哈:联销体的兴衰 90 年代,娃哈哈凭借 “联销体” 模式深入乡镇市场,成为当时渠道最广的品牌。但在电商崛起、社区团购普及的今天,传统渠道优势不再,而新渠道布局滞后,导致终端货架位置被边缘化,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三、品牌迭代:坚守辨识度与时代感的平衡 快消品的包装与形象需要 “稳中求变”—— 既不能让老用户 “认不出”,也不能让新用户觉得 “过时”。 * 农夫山泉:细节微调中的品质升级 从早期的红色包装到标注 “源自千岛湖”“长白山” 等水源地信息,农夫山泉的包装始终保持核心视觉符号(红色主色调、山水图案),却通过增加水源地说明、优化字体设计等细节,强化 “天然、安全” 的品牌认知,契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 * 百岁山:抽象广告的争议性传播 百岁山的 “贵族” 广告虽因 “服化道粗糙” 引发讨论,却通过 “外国演员 + 欧式场景” 的视觉冲击,成功将 “水中贵族” 的定位植入心智。这种 “争议性传播” 虽有风险,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比 “平庸的正确” 更易出圈。 * 娃哈哈:停滞的形象困局 娃哈哈的包装多年未做实质性升级,被消费者吐槽 “村味十足”。品牌试图通过 “家族剧” 营销吸引关注,却偏离了产品本身,导致 “话题热度” 无法转化为 “品牌认同”,反而加剧了形象的混乱。 四、启示:饮用水品牌的破局公式 从头部品牌的竞争态势来看,成功的饮用水品牌需具备三大要素: 1. 清晰的定位:找到差异化的核心价值(如天然、高端、健康),并通过持续传播强化认知; 2. 高效的渠道:不仅要 “铺得到”,更要 “融得进”—— 将产品嵌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餐饮、校园、运动等); 3. 迭代的智慧:在保持辨识度的前提下,通过包装升级、营销创新贴合时代需求,避免品牌老化。 对于面临困境的饮用水品牌而言,不如回归产品本质,重新锚定品牌定位,在渠道与场景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毕竟,饮用水的终极战场,永远是消费者的 “日常选择”。 TAKEAWAY 1、清晰的品牌定位是低关注度产品占领用户心智的核心。 2、渠道渗透能力直接决定快消品市场份额,需覆盖全场景。 3、品牌形象需在保持辨识度的同时,随时代需求微调升级。 4、场景化营销能突破产品固有属性,开辟新消费场景。 5、争议性传播虽有风险,但可能比平庸表达更易出圈。 6、传统渠道优势会随市场变化弱化,需及时布局新渠道。 7、绑定特定情感或价值主张(如健康、高端)可强化品牌差异。 8、品牌营销需围绕产品本质,避免偏离核心的话题炒作。 9、年轻群体是关键市场,需通过精准方式培养消费习惯。 10、头部品牌需兼顾定位坚守、渠道创新与品牌迭代,全方位发力。 思考点 1、低关注度产品如何通过定位与场景创新打破同质化竞争? 2、品牌在保持辨识度与实现时代感升级之间应如何平衡? 3、渠道布局与品牌营销的协同对快消品市场突围有何关键作用?

28分钟
99+
2周前
钱钱品牌局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