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
一档讲述历史文化的播客

Album
主播:
门道儿、你的宝藏
出版方:
门道儿
订阅数:
6.82万
集数:
53
最近更新:
23小时前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讲述历史文化的播客节目。 推开一扇门,探寻时光留给我们的宝藏。
门道的创作者...
门道的节目...

vol.53「番外+串台」罗永浩怒怼华与华背后:一段没有人讲过的江湖往事

门道

这是一期番外,原本和《门道》的主题没有关系 串台《Iris的小宇宙》,这是一档商业类的播客节目。 因为我一毕业就在华与华工作,虽然我现在离那段生活很远了,但想来想去那段职业生涯其实对我后来的人生决策很大。 我原本不打算把这期节目放到《门道》里,因为这和我们的主要内容太不相关了。但,我想把这个声音留在《门道》里。因为,这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时间轴-— 00:00 揭秘华与华早期发展与独特运营模式 对话围绕华与华的早期创业状态和独特运营模式展开。小藏回忆了公司从广州迁至上海初期,仅有20人左右的规模,所有项目均由老板亲自参与决策。公司采用月费制收费,强调不比稿的经营理念,公司创立时便已确立。这种模式在国内本土咨询公司中较为先进,体现了华与华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03:41 传统媒体时代广告策略与品牌崛起 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过电视广告的大量投放成功塑造了多个知名品牌,如田七牙膏和晨光文具,这些品牌利用创新的广告策略和广泛的媒介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示了广告对于品牌建立和市场扩展的重要性。 07:30 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从口号到包装的创意营销 通过分析多个经典案例,如田七、美罗胃痛宁、可可小药箱和三金双黄连,探讨了如何通过一句口号或独特包装实现品牌认知和市场销售的成功。强调了去媒介化思维、创意口号与视觉符号在品牌推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准定位和创新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12:13 华与华品牌设计与市场策略的创新实践 讨论了华与华在初创阶段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国外案例,结合市场调研与产品定位,创造出具有销售力的品牌设计。强调了包装设计、视觉元素和辅助型标识在提升品牌辨识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优先考虑实用性的设计理念。 16:37 超级符号理论与华与华方法论的演变 讨论了超级符号理论在特定媒介环境下的有效性,以及华与华方法论从不打广告到精准营销机场广告的转变。指出华与华兄弟通过树立权威和打造个人IP,成功吸引目标客户群。同时,分析了他们策略中可能存在的傲慢态度及其在网络舆情中的负面影响,并提到他们正适应媒介环境变化,探索直播等新形式。 23:34 罗永浩与华与华:商业策略与公众形象的较量 讨论了罗永浩对华与华的批评,以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指出罗永浩的言论不仅针对案例,更在于影响华与华的公众形象,从而影响其客户选择。分析了华与华的策略,即不通过销售部而是以真本事赢得客户,强调了与最高决策者建立关系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情绪价值在商业咨询中的作用,以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场域中,如何将咨询费转化为实际收益的挑战。 29:57 华与华品牌策略与公司运营的创新之道 讨论了华与华通过影响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品牌价值的方法,以及其在多个行业成功案例中的策略创新,如晨光文具的门头改造计划。此外,还探讨了华与华如何解决咨询行业难题,打造高效团队以覆盖大量客户,从而实现高溢价服务的秘诀。 35:04 华与华的管理变革与客户洞察 对话探讨了通过员工直接接触客户来洞察需求的重要性,以及华与华如何借鉴丰田模式进行内部管理改革,实现流程标准化和文化传承,从而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 38:32 在华与华与体制内工作的人生观差异探讨 对话围绕在华与华公司与体制内工作环境的差异展开,指出年轻人与中年人在创业发心上的不同,强调了格局、人品及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华与华公司创始人早期确立了高格局,注重真心、负责与客户利益;而体制内工作则受限于层级,难以直接对最高决策者负责。此外,提及华与华公司创始人的商业智慧与人脉拓展能力,展现了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独特魅力。 43:41 评价一家卓越的营销咨询公司及其文化 对话者高度评价了一家在中国非常优秀的营销咨询公司,提到该公司及其领导层在商业上的智慧与合作潜力,强调其实力足以穿越经济周期。此外,还分享了自己入职初期的积极体验,如公司为新员工提供出国培训的机会,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慷慨与重视。对话者认为,尽管外界对此类话题可能持有偏见,但播客平台提供了一个更理性的交流空间,适合分享此类正面经历。 46:04 华楠与华杉:低调务实与文化生意人的对比 对话探讨了华南与华山两兄弟的性格差异,华南被描述为低调、聪明且务实,擅长创新,如将卖书类比为卖牙膏的营销策略。而华山则被认为较为冲动。华南在图书行业取得成功,展现出其作为有文化生意人的特质。 48:06 人生无白走之路 对话围绕个人职业生涯转变展开,分享了小藏创立关注古建筑的播客《门道》的经历。强调了人生经验的积累与未来机遇之间的联系,指出即使初期遭遇挑战,也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提及记者职业目标与中国新闻奖,以及如何在追求荣誉与实现个人价值间找到平衡。最后,通过采访知名博物馆馆长和学者,阐述了在快速发展的领域中保持清醒认知的重要性,提倡长远视角下的个人与时代共鸣。 感谢《Iris的小宇宙》给我这个回忆的机会与契机。最后,这些言论,是我的经历,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仅此而已。

55分钟
99+
23小时前

vol.52「良渚博物院」徐天进:不要被博物馆热冲昏了头脑

门道

本期时光探宝人: 良渚博物院 院长 徐天进 主播:小藏 -时间轴- 00:00 文物活化与博物馆教育:对话中的深度思考 对话围绕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以及博物馆在教育中的角色展开。提倡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普通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博物馆作为教育空间的重要性,旨在启发观众学会独立解读博物馆展品,促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同情。 04:32 博物馆阅读:从认字到理解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作为阅读空间的概念,指出理解展品如同阅读书籍,需要从基础的认字(了解展品基本信息)开始,逐步深入到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社会关联,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强调了主动学习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展览设计中启发观众自主探索的必要性。 09:38 展览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对话强调了展览相关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包括历史文献、考古文献、权威研究著述及背景文献的整理,旨在引导观众深度阅读与理解,提供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作用,而非仅作为展览结语。 14:16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引导策略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和观众引导展开,强调展览应具备教育功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展览内容,同时注重展览的美学呈现,以吸引观众兴趣,促进高质量的博物馆学习体验。讨论中提出,博物馆应像餐馆一样,根据自身特色定位,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包括儿童、普通观众和专业学者,通过视觉效果的优化,提升展览吸引力,鼓励观众形成良好的博物馆阅读习惯,将博物馆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 22:03 博物馆展览的历史与审美价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价值展开,强调了历史、科学和艺术三大价值,尤其关注艺术审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为通过深入理解传统美学,可以改善现代社会审美现状,提升个人精神健康。提出博物馆应更加鲜明地展示古代美的展览,以促进观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27:38 博物馆参观行为与教育引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参观行为展开,讨论了观众素质提升、博物馆应保持的安静氛围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提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专业观众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当前热门展览与冷门博物馆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呼吁社会共同培养良好的博物馆参观习惯。 34:45 博物馆形象塑造与高质量展览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自我形象的塑造问题展开,强调博物馆应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而非追求网红效应。高质量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是宣传的核心,而非单纯吸引观众的噱头。博物馆的承载量和观展体验需合理规划,避免超负荷运营。通过恪守学术和教育空间的定位,可以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 40:18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对话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如何通过精选食材(文物)、精妙料理(展览策划)来呈现美的艺术,强调了通过横纵坐标系建立文化定位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展览案例,如‘丝光图’、‘不朽’等,展示了如何将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明对话,构建起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连续性,旨在提升观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历史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深远影响。 48: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考古学方法的融合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设计展开,强调了展览不仅应展示文物,更应通过学术研究引导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技术、材料与文化意义。提出考古学方法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如按材质、功能和技术特征分类,以构建观众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同时,讨论了考古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指出考古博物馆更侧重于展示考古方法和过程,而非完整的历史叙事,主张使用碎片和动植物遗存等非精美文物进行叙事。 56:20 考古学思维与博物馆展示的社会价值 对话探讨了考古学思维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强调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等专业方法,构建文化谱系,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指出考古学虽小众,但其独特方法论对现代世界的认知有重要影响,提倡用时空框架看待社会现象,避免孤立分析。同时,强调科学思维训练对公众认知提升的作用,认为博物馆在扩展认知、破除伪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1:02:30 考古学与博物馆:延长生命的千年体验 对话深入探讨了考古学如何通过揭示远古文明,使人们在时间上拥有千年跨度的生命体验,强调了考古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生命延长中的独特作用,提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以千年计的生命养生方式,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体现了文化核心的延续性。 01:09:51 基因与文化:共同性与多样性 讨论了基因与文化共同性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基础。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并存的必要性,提出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理念。探讨了历史观和价值观对文化理解的影响,提倡以同情心和时空感客观评价历史与文化。 01:18:06 博物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角色展开,强调其不仅保存过去,更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提出博物馆应多学科合作深化研究,主动收集当代物品为未来留下见证,以及通过艺术家、儿童等多元视角丰富展览叙事,增强与社区和观众的互动,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 01:28:17 博物馆服务与展示理念的反思与创新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服务扩展和展示理念展开,强调了将周边服务纳入博物馆职能的重要性,如提供周边餐饮信息和交通指南,以提升参观体验。同时,讨论了博物馆应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展品本身,避免过度装修和商业化,提倡多样性和批判性思考,以实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空间的真正价值。 01:36:19 博物馆展览:服务大众与接受批评 博物馆展览应面向大众服务,接受观众批评以不断改进。尽管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应尽力满足大部分受众需求,同时平衡不同层次观众的期待。博物馆作为服务机构,应具备开放心态,勇于面对批评,持续提升展览质量。 01:41:35 博物馆资源的共享与文化遗产的现代应用 对话围绕博物馆资源的共享责任展开,强调文化遗产应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和体验,而非简单售卖旅游纪念品。提出博物馆应转型为文化遗产共享综合体,通过餐饮、文创等创新方式展现遗产价值,同时保持与自然和手作的联系,警惕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被潮流裹挟。 01:49:13 博物馆展览质量与观众体验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质量、观众体验及展览效果的考量展开。讨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心筹备和投入,提升展览的学术深度与观众满意度。强调了小而精的展览策略,以及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专业态度和努力。提及了良渚博物院等小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即便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做出亮眼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整体使用感的潜力。 01:56:12 博物馆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从业者专业性不足、展品质量参差不齐、经费不均等问题展开,提出通过大馆帮扶小馆、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博物馆均衡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需学术支撑与专业人才保障。 02:03: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体验提升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与观众体验展开,强调展览应避免主题散乱,注重内容的均衡与深度,如同饮食需荤素搭配。讨论中提及,高质量的展览应聚焦核心展品,同时提供丰富的辅助信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对话还分享了节目制作背后的理念,强调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与启发思考,而非追求流量。此外,提到了博物馆建设的个性化与创新,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浅尝辄止转向深入理解展览内容的重要性。最后,表达了对自然博物与历史博物结合展示的期待,旨在构建更加全面的博物馆叙事体系。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王卫刚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134分钟
4k+
1周前

vol.51「上海 奥赛展」落选沙龙与帝国黄昏:解码19世纪的法国

门道

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伟华(右) 麦淘讲精团预约助理微信链接:https://work.weixin.qq.com/ca/cawcde93b309ee82a8?customer_channel=t:2*id: -时间轴- 00:00 法国1840-1900年代的历史巨变与艺术变迁 从1840年到1900年代初,法国经历了显著的历史巨变,包括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变化、艺术风格的转型以及思想和文化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法国社会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经历了政治动荡,同时,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如印象派等新风格,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对传统艺术的批判。通过讨论德加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情感和社会风貌。 02:34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1848年的二月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终结了1830年至1848年间的七月王朝,该王朝由路易菲利普创立,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王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法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开始兴起,但当时的首相基佐在选票开放方面较为保守,导致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错位,最终引发了1848年的革命。这次革命不仅是法国的,也是整个欧洲的革命,标志着近代社会的重要诞生节点。 05:12 法国从第一共和国到第二帝国的历史变迁 法国自1789年革命后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从第一共和国到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再到波旁王朝的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政局持续动荡,1848年成立第二共和国,但很快路易·波拿巴通过民选成为总统,并在1851年发动政变,建立第二帝国,自封为拿破仑三世。 08:54 法国第二帝国至第三共和国的转变 法国经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即第二帝国时期,后因1870年的普法战争失败,帝国结束。随后法国进入政治动荡时期,经过多股政治力量的博弈,最终在1870年代成立了第三共和国,尽管初期政局不稳定,但该共和国最终在1880年代稳固下来,标志了法国从旧制度到共和政体的长期转变。 13:10 从学院派到现代性:19世纪法国艺术转变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一个关于法国艺术的展览,重点在于19世纪艺术从学院派过渡到现代性的过程。展览不仅展示了绘画作品,还涉及了雕塑,反映了法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对艺术的影响。通过分析展览的背景、策展思路以及特定作品如《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和《维纳斯的诞生》,讨论了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当时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多股力量的博弈。此外,还强调了现场观看艺术品的冲击力以及理解艺术需结合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维纳斯的诞生》 《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 18:18 法国艺术流派的演变及博物馆分工 对话探讨了法国在第二地质时期的文化政策特点,特别是官方为何大力扶持古典主义艺术,以及这背后传达的政治信息。此外,讨论了法国博物馆体系的分工,特别是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中心各自收藏的时期和风格,以及为何印象派展览需要从学院派开始,以展现艺术流派之间的演变关系。 22:20 西方艺术史中的身体表现与1863年的艺术变革 对话深入探讨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身体表现的重要议题,特别是通过分析一幅描绘希腊年轻人玩斗鸡的作品和维纳斯的画作,展示了学院派艺术对人体之美的追求。此外,讨论还触及了拿破仑三世时期文化政策的特点,以及学院派艺术在该时期的复苏。特别提到1863年作为现代绘画诞生的重要年份,以及这一年关于落选沙龙的事件,揭示了艺术与社会主流、政治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27:00 法国历史题材画作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 对话围绕法国历史题材画作在19世纪中叶至后叶的兴起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这一时期历史题材的大量出现与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相关。历史题材的绘画不仅反映了对历史的偏爱,也体现了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对历史的回溯和重视。以拿破仑时期为例,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历史画作尤其是描绘拿破仑的战役,成为了强化民族记忆和合法性的工具。此外,对话还分析了历史题材画作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及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历史画作在塑造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1814年法国战役》 32:16 19世纪法国与英国对中世纪的重新想象及其民族国家构建 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通过艺术,特别是绘画,重新想象中世纪,以此作为民族国家构建的精神资源。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法国,也在英国的拉斐尔前派中可见。这种回到中世纪的想象,反映了民族国家成立初期对历史延续性的需求,以及通过历史来支持和巩固新兴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同时,讨论还提到了中世纪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以及这一时期艺术家如何通过描绘中世纪场景,反映当时社会对教会和国家关系的复杂态度。 《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 36:27 法国艺术氛围与绘画爱好者对艺术的膜拜 对话讨论了一幅描绘绘画爱好者的画作,这幅画反映了法国社会对艺术的长期膜拜和艺术氛围。从18世纪开始,巴黎卢浮宫的沙龙吸引了大量观众,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反映出艺术家通过自我宣传提升社会地位的现象。同时,艺术资助者对艺术氛围的支持,促进了大量艺术作品的产生。现代观众仍然对艺术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即便是一些较小或不太出名的作品。 《绘画爱好者》 38:22 19世纪法国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在肖像画中的体现 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新崛起的资产阶级与传统的贵族阶层在权力分配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肖像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个人或家族的记忆,更成为了展现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地位跃升的重要媒介。与旧贵族的肖像画相比,中产阶级的肖像画在服饰、姿势选择上更为多样化,反映出他们希望与传统贵族区隔,同时又渴望展现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新兴社会地位。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因此不仅展示了美和价值观,还体现了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和结构。 《马德莱娜· 布罗昂》 《迪堡一家》 43:37 19世纪贵族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变迁 对话探讨了19世纪贵族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不同艺术形式如雕塑和绘画在表现个人身份和艺术价值方面的差异。通过玛蒂尔德公主的大理石雕像和雨果的雕塑作品,分析了大理石材质在贵族阶层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如罗丹与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识转变。 《玛蒂尔德公主》 《雨果像》 47:54 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1848年革命对艺术的影响 对话围绕1848年革命对艺术风格的冲击展开,特别是通过杜米埃的作品来探讨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转变。策展人对杜米埃的讽刺画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其作品在政治背景下的深刻意义,以及与学院派形成鲜明对比的诙谐和夸张风格。杜米埃的创作生涯主要在七月王朝时期,其作品广泛针对社会讽刺,包括贵族、中产阶级和既得利益者。尽管经济状况不佳,但杜米埃通过报刊杂志的传播,使其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并被社会接受,反映了19世纪新兴媒介和绘画传播方式的变化。 《克里斯潘和斯卡潘》(杜米埃) 52:46 库尔贝与米勒的艺术与社会影响力探讨 讨论围绕库尔贝和米勒两位艺术家展开,尤其聚焦于库尔贝的政治激进主义及其对现实主义画风的贡献,以及米勒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库尔贝的《受伤的男人》与《普鲁东》体现了其个人与社会的斗争,而米勒的《拾穗者》则展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描绘,同时蕴含浪漫主义色彩,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作品,讨论强调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以及这些作品对中国观众的深远影响。 《受伤的男人》 《皮埃尔- 约瑟夫· 蒲鲁东》 《拾穗者》 59:35 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的艺术转变 对话探讨了巴比松画派与工业化时代环境变化的关系,指出巴比松画派如何通过自然风景画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随后,话题转向印象派,特别是德加的作品,强调其在展现动态和运动感方面的原创性,以及他对芭蕾舞者这一主题的深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末芭蕾舞者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争议。 《春天》 01:04:24 第三共和国时期巴黎现代化与艺术革新 对话探讨了1870年至1890年第三共和国时期巴黎的现代化过程,特别强调了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对艺术家创作心态的影响以及奥斯曼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此外,讨论了印象派鼻祖马奈的作品及其对传统肖像画的革新,以及落选沙龙对法国艺术体制的冲击和印象派的发展。 《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德加 《埃米尔· 左拉》马奈 《女人和扇子》马奈 《苦艾酒》德加 01:09:23 莫奈与印象派:光线与现代生活的艺术探索 对话探讨了莫奈作为印象派集大成者,特别是他在光线表现力上的突破,如通过多次描绘干草堆捕捉不同光线下的变化,以及其作品在拍卖市场的高价。此外,还讨论了印象派对现代生活题材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仅描绘贵族的局限,将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场景纳入艺术表现范畴,体现了艺术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干草堆》莫奈 01:13:42 印象派与现代主义绘画的革新与发展 对话深入探讨了印象派及其在第五展区的代表性,以及该流派如何关注市民生活、城市新空间以及光影变化。进一步讨论了第六展区“超越印象派个性的解放与现代焦虑”,展示了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特别提到了塞尚、高更和梵高三位艺术家,他们不仅在绘画风格上有所突破,而且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塞尚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奠基者,梵高的作品则因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被强调必须亲临现场才能真正体验其魅力。整个对话揭示了印象派及其后继者如何在艺术史上留下重要印记,以及他们对后世艺术发展的贡献。 《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塞尚 01:19:06 梵高原作的震撼与创作精神 通过多次观看梵高原作的经验,表达了梵高作为超一流画家的震撼力与独特之处。梵高用生命创作,其作品色彩浓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感动。特别是他的自画像,仿佛要与观者直接对话。梵高在创作中不断尝试,试图找到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即便在精神状态癫狂的情况下,也能创作出极致的作品。他的自画像不仅是对自己精神状态的探索,也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对话,与历史上的伦勃朗等大师相提并论。 《自画像》梵高 《梵高在阿尔勒的房间》 01:23:38 高更的艺术转变与现代性焦虑 对话探讨了高更的艺术生涯及其与梵高的密切关系,重点分析了高更从法国移居塔西提岛后艺术风格的转变。高更的作品,尤其是《塔希提女人》,体现了他对原始生活的向往和内心强烈的思想表达。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后,资产阶级面临的现代性焦虑。高更和梵高通过艺术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预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使得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能引发观者的共鸣。 《塔希提女人》 01:28:32 从印象派到新印象派的转变与革新 讨论从米勒的作品到印象派,再到新印象派的绘画风格转变,强调了工业化、科技进步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来革新画作技法,最终提及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法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01:32:53 从蒙马特到纳比派:19世纪末巴黎艺术变迁 对话探讨了19世纪末巴黎艺术界的演变,特别是蒙马特地区从边缘红灯区到艺术家聚集地的角色转变。 01:38:30 从艺术变迁看法国社会现代化与性别革命 01:41:26 韩教授推荐印象派画展及艺术书籍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王卫刚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106分钟
8k+
1个月前

vol.50「云冈」杭侃:明代中国人是如何构建安全感的?

门道

本期时光探宝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云冈研究院院长 杭侃 主播:宝藏姐姐(小藏) 视频:杭侃院长带你看展:明代中国的安全感密码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时间轴— 01:52 明代城市防御体系与云冈展览的深层意义 讨论了明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成,特别是以都城南京、府城大同以及云冈堡为代表的不同等级城市的防御特点。同时,探讨了明代城砖上的吉祥语承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军事和民生中的双重作用。通过这些讨论,揭示了明代中国人构建安全感的方式和对安全系统的理解。 09:47 明代城市变革及其对云冈防御体系的影响 讨论了明代城市变革的原因和影响,特别是历史地理学家李孝忠教授的研究对这一主题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城市地图和遗迹,揭示了明代城市调整和重新规划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同城的案例中。此外,提到了明代城市研究的挑战和进展,以及在云冈举办展览的目的,旨在让游客不仅了解石窟本身,还能认识到其在明代防御体系中的角色和历史背景。 15:17 从云冈到南京:明代城墙建设的战略与意图 对话从云冈的重要战略位置出发,探讨了明朝初年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背景及其影响。详细分析了朱元璋在面对农业区域群雄争霸时,如何借鉴农耕民族的防御思想,利用城墙进行内外防御,不仅防外侵,也防内乱,从而巩固统治。此外,还提到了明朝城墙建设的普遍现象,即北方城市倾向于缩小,而南方城市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扩大,反映了明代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40 南京都城防御系统的特征与演变 南京作为都城,其防御系统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成圈相套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随着作战方式和武器的演变而发展,影响了中度乃至明清时期的城建;二是明代城市普遍使用城砖,不仅因为其为都城,而且在整个南北方都广泛使用,这与武器变革和作战方式密切相关。这些特点体现了南京城防系统在历史演变中的系统性和战略性。 25:22 明代城市布局调整与城市革命 明代城市普遍经历了街道系统的调整,如将四门十字街改为四门丁字街,这种调整不仅出于风水考虑,也与城市防御和战略纵深有关。这些变化反映了城市营造思想的转变,影响了城市的主干道、景观和布局,可视为明代城市革命的一部分。此外,城市砖墙和街道布局的重新规划,也体现了从南京开始的一种新城市营造思想,与防御需求密切相关。 30:56 明代大同九边重镇的军事与地理位置 对话讨论了明代大同作为九边重镇的军事和地理重要性,特别强调了云冈堡和高山城在防御体系中的角色。大同位于北纬40度,是蒙古高原和平原的分界线,以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交叉点,这些地理特征使它成为了农牧交错带上的战略要地。此外,历史事件如明武宗应州之大捷,进一步凸显了大同在逐鹿中原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36:11 大同的历史防御体系与明代军事战略 讨论了大同在历史上的战略重要性,特别是其在内外长城之间的位置,以及明代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威胁所采取的军事策略。此外,还提到了北魏时期的防御布局和明代防线的收缩与完善过程,以及与羁縻制度和龙庆合一相关的历史事件,展示了该地区在不同朝代的防御思想和军事行动。 40:44 游牧民族与中原的交往与长城作用 对话围绕游牧民族如蒙古与中原的交往方式展开,强调战争只是手段,和平交往才是常态。讨论了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通常是草原饥荒,而和平的物资交流能促进和为主导的关系。提及了茶马贸易作为双方需求满足的典型例子,以及长城在防御与促进和平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长城不仅作为防御工事,也促进了双方在特定地点如大同的贸易活动。最终指出,当一方力量足够强大时,和平往往成为必然选择,对现代有重要借鉴意义。 47:29 明代云冈及其战略地位的历史解析 讨论了明代在云冈及其周边地区复杂且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体系,强调了云冈在汉代文献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不同朝代,包括辽朝,对云冈及其周边区域的军事防御和地理战略的重视。对话中提及了云冈在匈奴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辽朝天佐帝通过此地的逃跑路线,突出了云冈作为重要军事要塞和战略通道的地位。 53:01 云冈石窟的历史变迁与名称由来 对话围绕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展开,讨论了金代碑文提及的云冈石头城墙,推测其可能具有防御功能。进一步探讨了云冈名称的由来,认为其可能源自明代,与当地蓝天白云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体现了浪漫与壮阔的意境。此外,提及明代云冈部的文献记载和遗迹,以及云冈石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法国学者沙晚于1907年拍摄的照片,和解放后拍摄的清晰图片,这些都为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56:46 明代城防体系及其细节研究 对话围绕明代城防体系及其细节展开,探讨了城防系统的运作、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历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视角。提及了城防体系中个体的贡献和牺牲,以及通过具体案例和文物展示历史细节的重要性,强调了历史研究既需宏观视角也需深入细节,以使历史更加生动和可观。同时,讨论了不同地区在城防体系中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展览传达这些复杂信息。 01:03:50 探讨云冈文化遗产及其现代意义 对话中讨论了云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多元性,不仅仅聚焦于北魏造像和丝绸之路,还探讨了其在文化融合、文明对话以及对现代艺术和创造力的激发作用。强调了通过展览和各种文化活动,如服务老年人和儿童的项目,来展示云冈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属性,旨在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此外,还提到了通过与中央美院等机构合作,将古代艺术成就与现代创作相结合,以期为后代留下时代印记。 《门道》公众号 YouTube :DAO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今年又开始更新短视频了)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监制:王卫刚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73分钟
8k+
3个月前
门道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