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5「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郑晶:从“零馆藏”到“应运而生”的无限可能

本期时光探宝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馆长 郑晶 主播:宝藏姐姐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时间轴— 节目摘要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与促进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馆长郑晶强调了在有限藏品下通过数字化手段、多样展览和教育项目,以及公众参与活动,增强博物馆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大运河博物馆致力于呈现运河的过去、现在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展示沿岸城市变迁、非遗技艺传承及运河相关艺术品,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馆长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视,及通过展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愿景,体现了其对公众教育的承诺和对博物馆未来发展乐观的态度。 章节速览 l 00:00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索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期节目访问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馆长,讨论了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原因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全时段、全流域、全方位的方式展示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文化,以及它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美好影响。此外,还提及了博物馆如何在有限的藏品中展现差异性,反映其使命,并吸引观众。 l 02:09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及其博物馆选址的考量 对话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大运河博物馆的选址进行了深入讨论。大运河不仅是连接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国家命脉,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国家制度、漕运、艺术和非遗等多元内容。因此,建立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成为讲好运河文化的重要方式。扬州作为运河的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因其仍活跃的客运和货运功能,以及三湾的水工智慧,成为大运河博物馆的理想所在地。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大运河的线性文化遗产,还通过与古运河的近距离接触,体现了运河作为“活着的文物”的独特价值。 l 05:27大运河的当代意义及其博物馆的收藏理念 对话围绕大运河的当代价值以及为何建立大运河博物馆展开。强调大运河不仅是历史遗迹,还具有当下性,如在很多地区仍然承担货运功能。因此,博物馆不仅收藏运河的过去,也记录其现状,包括现当代艺术品和水利图等,旨在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和精神。 l 07:15博物馆与城市的双向赋能: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特别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对扬州的影响为例。博物馆不仅成为扬州新的文化地标,通过讲述大运河及其流域的历史,还提升了城市的文旅吸引力,使游客在扬州的平均逗留时间增加了约4小时,从而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博物馆的展览也为当地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滋养,引入了国际级展览,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双方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博物馆为城市赋能,城市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观众基础。 l 10:16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示与承载 对话围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开,探讨了该博物馆如何承载和展示大运河两千多年的历史及其对公众文化的反应。博物馆通过各种展览和方式,呈现大运河的宏大主题,让观众了解这条古老而年轻、至今仍在使用的运河。此外,还提到了博物馆从零展品开始,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和文物征集,最终成功开馆的过程。 l 12:27大运河博物馆:以创新手法展现运河前世今生 大运河博物馆通过14个展厅,以立体化、多维度的方式展示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特别是主题展览“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在一号展厅中,不仅使用丰富的文物讲述大运河的故事,还运用新的考古发现和大型不可移动的遗址遗迹作为中心展品,结合小型展品进行组团化展示,创新解读文化遗产。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深入了解运河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l 14:46大运河博物馆文物及其教育意义 对话中讨论了汴河周桥遗址的一个剖面以及大运河博物馆是否有明星文物的概念。通过描述展示细节和对运河疏通历史的解读,强调了每件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构建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以文物的等级或精美性来定义其价值。博物馆通过这些文物传递其教育宗旨和使命,指出每件能够良好讲述相关知识的文物都是明星的。 l 17:37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独特价值 讨论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文物的独特价值及其对讲述大运河故事的重要性。强调了不同博物馆因其特定使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物来讲述各自区域或主题的故事,比如南京博物院专注于江苏地域文明,而大运河博物馆则致力于阐释大运河相关信息。指出大运河博物馆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满足了公众对多样化博物馆产品的需求。 l 19:32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差异化展览策略 在一号展厅,观众可以通过文物了解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而二号和三号展厅则采用创新的展览形式,分别通过模型和沉浸式体验、历史城市景观在线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呈现大运河的发展史及其与城镇、人民生活的关联。这种差异化展览策略,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综合类历史博物馆的全新体验。 l 21:47博物馆:了解地域文明历史的窗口 对话强调了博物馆在了解一个地区或城市历史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文物,更是为了理解地域的文明和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展览体系,人们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如南京博物院展示了江苏地区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陕历博则展现了陕西自古以来的历史。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展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来讲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强调了文物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如建筑形式还原和非遗活态化展示,来传达更深刻的历史意蕴。 l 25:10博物馆的转变:从研究到关注观众体验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角色转变展开,强调了从专注于研究到更加关注观众体验的转变。特别提到了运用数字化和多样化展示方式,如静态和动态呈现,以及非遗馆的设立,以丰富立体地展现文化。此外,讨论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维度展览反映大运河的不同方面,以及运河与世界知名运河城市之间的相通性和交流互鉴。最后,提到了为低年龄段孩子设立的实体型趣展厅,体现了博物馆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 l 27:32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魅力与展览特色 对话讨论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及其展览特色。博物馆设有专门展示生态、自然与动物的展厅,反映了大运河的生态多样性及其沿线生态修复的进展。此外,博物馆还通过非遗展厅展示了大运河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与单个区域非遗的多样性差异。特别提到的是,博物馆运用现代技术和审美,使古老主题得以新颖呈现,如紫禁城专题展览和互动体验项目,包括VR多媒体体验和5D电影,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四季美景和历史变迁。 l 30:33博物馆数字化:内容与技术的融合 对话围绕博物馆数字化展开,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其对文物展示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作用。讨论中提到,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解决单凭文物无法完全诠释的问题,还能以更宏大的视角和不同的视野呈现历史信息,从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以大运河博物馆的5G大运河项目为例,说明数字化项目不仅是一次视觉冲击,更是基于大量历史调查和科研成果的深度内容呈现,强调数字化应以内容实质为核心,而非炫技。此外,还讨论了数字化内容作为记录和展示当代文化之美的重要性,以及博物馆在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方面的作用。 l 35:39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与城市系列展览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展开,特别强调了博物馆通过系列展览展示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城市及其历史变迁。展览聚焦于运河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探讨城市的发展。提及了已举办的洛阳、大都、东京等城市的展览,以及即将举行的临安展览,旨在反观和比较古今城市发展的异同。 l 38:29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与艺术系列展览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和艺术展览展开,包括国内和国际的运河艺术、扬州画派300年展览、莫兰迪、黄永玉、齐白石等艺术家的展览,以及聚焦于文化遗产如布达拉宫、麦积山、永乐宫的展示。此外,还提到了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合作的展览,以及世界文化系列如秘鲁马丘比丘的展览,强调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l 45:41大运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亲子参观策略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展开,强调博物馆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展览如实地展览和“大明都水官之运河迷踪”,博物馆针对低幼和高年龄段孩子设计了特定的教育活动,如剧本杀和密室逃脱游戏,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讨论还提到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中的角色,强调减少目的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博物馆,以及家长在参观前应做足准备的重要性。 l 51:15博物馆亲子教育及差异化发展策略探讨 对话围绕如何让亲子家庭更好地参与博物馆活动,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差异化策略吸引不同年龄段观众展开。讨论指出,博物馆应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合适的展览和活动,以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同时,强调博物馆的差异化发展,即使藏品量不如大型博物馆丰富,也能通过独特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吸引观众。此外,提到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如线上展厅,来增加博物馆的可访问性和互动性,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博物馆的活动。 l 57:21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分享 在博物馆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相对较少,而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新建的博物馆,藏品量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藏品中做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并且实现博物馆的使命,吸引观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通过大运河博物馆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团队年轻化、创新策展思路以及与观众群体产生共情,克服初期人员不足和经验缺乏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博物馆。管理者强调,即使观众可能对大运河的历史知识不甚了解,但通过参观,他们能感受到大运河的美丽以及生活在运河两岸人民的幸福感,这正是博物馆希望传递的核心感受。此外,管理者也分享了在博物馆工作中获得的幸福与满足感,以及对博物馆未来发展和公众幸福的展望。 【背景资料】 【2021年6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之前对陈薇教授的采访】大运河究竟给这些沿线的城市和建筑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是如何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运河文化?在今天得到大力保护和利用的情况下,未来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带着这些问题,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李汨汨专访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陈薇教授。 戳链接:2021年采访陈薇教授 【2021年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之日直播】 戳链接:《听,大运河的声音》(页面里有这次直播的文字和音频) 《门道》周边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lady 本期节目的最后,要特别感谢几位朋友 lady:因为一些原因,这期的海报可能出不来,我在朋友圈求助后,她挺身而出。一直熬到0点。我实在不忍心让她为这个熬夜。所以请她别熬了。我感动的不仅是她为《门道》熬到深夜,更因为在我求助的第一时间,她伸出援手。甚至,在我放弃海报以后,又默默做了一个小时,给了我这一版海报。因为,我最后琢磨标题的时候,还是把“因运而生”改成了“应运而生”(我又不忍心让她再改了),无法放到前面使用。所以,lady的这版海报,成了我的珍藏, 赵月茹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竟然还为《门道》继续肝到深夜,让我在放弃本期做海报以后,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山今:也是伸出援手的第一个朋友,很感激。 最后,为什么一定执着要每一期节目都出一张海报?因为,我觉得值得。也许,很多年以后回望这段人生,疏忽一瞬,只留短短若干张海报吧。 谢谢大家!

66分钟
5k+
3周前

vol.44「南京博物院」大展“观天下“彻底打破了我对明代的刻板印象

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观天下 大明的世界”策展人 高杰 主播:小藏 节目要点回顾 展览名称中的“观天下”有何深层含义? “观天下”不仅指从大明视角看世界,也代表了一种平和地看待世界的视角,并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内涵。在这个展览中,它体现了明代士大夫们在与世界交流过程中,对于天下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4到17世纪的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球化发生的时代,中国的大明王朝与全球的联系逐渐加强,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等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球化趋势。 在本次展览中,为大家准备了多少重量级的展品? 这次展览中有四百多件套的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重要性,很难挑选出确切的重量级展品。策展人的意图并不是为了炫宝,而是想通过每一件文物来讲述一个故事或展示一段历史。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部分是一个续厅,主要展示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奠基性的局面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影响。其中,“日月所至”单元通过文物展现了明初的政治制度,如工程制度、衣冠制度、陵寝制度和官窑制度等,并用实物证据说明了这些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皇明赫赫”这一章节是如何组织的? “皇明赫赫”这一章节以皇帝为中心,向外扩散至藩王、工程、文武百官,再扩展到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最后涉及对外交流,特别是与朝鲜和其他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以此呼应展览的尾声——对外交流部分。 展览中关于朱元璋形象的部分有哪些特别之处? 展览中展示了朱元璋的标准像(正形象)和民间传说中的异形象对比,通过史料考证发现,民间流传的异形象并不符合朱元璋真实的样貌。展览借助正形象和相关文献资料揭示了朱元璋微服私访时为了避免被人认出而使用民间所称异形象的故事。 明清时期的宫殿制度如何体现,以及明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关系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宫殿制度以明故宫和北京故宫为对比,两者虽有先后顺序,但北京故宫是现存的实物,能够反映南京故宫的布局情况。通过展示明代北京工程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和联系。 《宫城图》何特殊之处? 这幅明代北京工程图非常珍贵且难得一见,它是研究北京故宫早期情况的重要资料。图中描绘了当时皇宫的布局,并且与南京故宫有着紧密联系,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推测出南京故宫的大致布局。 《宫城图》画面中的人物到底是谁? 近年来的研究中,有人认为画面前方穿红衣的人物是故宫营造者蒯祥,但现在多数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他可能是等待上朝的大臣,即“带漏图”。 为什么这件明代梅瓶能成为镇院之宝? 这件带盖梅瓶之所以能成为镇院之宝,原因在于其完整性高,几乎保存完整;釉里红品种在明代洪武时期较为少见且工艺复杂;此外,它的体量较大、红色发色独特以及来源明确、年代可靠,完全符合镇院之宝的标准。 展览中为何选择一些明代官员服饰及腰带来展示? 选择明代官员服饰及腰带来展示是为了从外国人视角解读中国衣冠制度,腰带作为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在展览中具有象征意义,能引起观众对中西服饰差异和等级制度的关注与思考。 为什么选择将赏赐梅瓶放在李文忠像前面,并且这件梅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梅瓶放在李文忠像前面是为了强调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这件梅瓶是南京博物院的重要展品,其出土地点不在李文忠墓,而是在明故宫遗址,它揭示了赏赐文化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与功臣的紧密联系。 《杏园雅集图》关于百官的,其中涉及到了明代士大夫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士大夫是取得官位或还未取得官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遵循儒家正统思想,是明代政治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展览中通过一幅反映正统二年场景的书画作品,展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修养、文化艺术推动方面的作用。 在边境地区文化交流部分,如何用文物体现汉地与藏地之间的密切交流? 通过展示一件戗金朱漆护经板来体现汉地与藏地交流。这件器物与南京有密切联系,采用了皇家专享的朱漆戗金工艺,并刻有藏传佛教相关的图案。此外,还展出了一件僧帽壶,它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并通过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料阐述了其来源渠道和独特性。 为什么选展明人摹宋本的《胡笳十八拍》 这幅画作表现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特别是通过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的故事展现了两者间的文化交流。这幅长达13米多的长卷描绘了“胡笳十八拍”的情景,明代人临摹宋本,体现了明代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高丽瓷的特点是什么? 高丽瓷作为朝鲜半岛受中国瓷器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在展览中展现了中国对高丽时期瓷器技术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展示了高丽人在吸收中国技艺基础上的创新——镶嵌工艺。 马哈只墓碑拓本为何具有重要意义? 马哈只墓碑拓本是郑和父亲的墓碑,它对于研究郑和家族历史及明代航海具有极高价值,因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字信息,且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字内容的明代文物非常稀少。 妙法莲花经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妙法莲花经是一个重要的展品,是由郑和出资并由大和尚圆瀞誊抄的全本经卷,其长度达41米,展示了郑和与宗教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且这件珍贵文物过去难得一见地全面展示在公众面前。 大宝塔琉璃构件与郑和的关系是什么? 大宝塔上的琉璃构件,如琉璃拱门,虽然主体不能展出,但通过三维立体模型展示,这些构件与郑和有着紧密联系,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后剩余资金用于建造大宝塔的一部分。 李福善的塔(李童塔)在展览中的位置及其与郑和的关系? 李福善的塔原本被认为是与郑和有关联,但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它实际上与太监李童有直接联系。尽管存在争议,但由于其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目前仍将其放在展厅内展示。 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展览中,为什么选择将寿山福海纹香炉的镇院之宝放在展厅显眼位置?这些文物与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直接联系? 因为这一组器物展现了当时的海水波涛纹,而这种海水波涛纹在永乐宣德时期大量出现,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代表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这些文物如青花瓷、梅瓶以及青花海水云龙纹的多件文物,它们作为边饰或主体纹饰,都反映了郑和下西洋这个时代背景,并且其中一些文物还带有苏麻离青的痕迹,这是郑和航海带回的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南澳一号沉船与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贸易的关系是什么? 南澳一号是一艘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从中国出发的外贸船只,装载了大量的景德镇和漳州窑瓷器,这些瓷器通过广州、澳门等地,经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运往全世界各地区。这条航线是当时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见证,尤其是展示了白银贸易对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白银货币化过程如何影响明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白银货币化在明代最终完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繁荣。白银不仅作为货币使用,还体现在诸如税制改革等方面,如张居正的一条变法中,以白银为单位进行田赋折算。白银的大量使用和流通,使得江南地区的手工艺品如金器、玉器等得以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工艺技术的精湛。 明晚期手工艺人能够在器物上署名的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品牌行业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工匠与士大夫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小,相互交流和影响加深,推动了这一变化。比如时大彬款壶的例子,就是由于文人的建议促使工匠调整设计并提高了作品价值。 坤舆万国全图在展厅中的特殊展示意义是什么? 展厅内展出了一幅清代坤舆全图,与明代坤舆万国全图进行对比展示,旨在呈现历史信息的连续性和演变过程。清代坤舆全图作为参照本子,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同时也揭示了地图绘制技术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从西方视角看中国的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或文献? 重要事件包括马可波罗东行至中国并将见闻写入《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在欧洲引起轰动,使西方首次了解到中国富饶且先进的形象。后续有西班牙人冈萨雷斯摩托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等著作,根据前人书信、记录和其他见闻,使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更为清晰和系统化。 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的交流如何体现双向影响? 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后,通过与中国的知识分子交流,例如明代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带来了欧洲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文化,对传统的天下观产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文化交流促使了世界观的更新,并且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因其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与中国士大夫建立了深厚友谊,成为好友,甚至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的认识和接纳。 油画瓷器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展览中展示了一些从英国VA博物馆借来的荷兰戴尔夫特仿造中国瓷器,这些瓷器的纹饰、烧瓷质量和颜色都受到了中国景德镇瓷器的影响,但构图仍模仿了中国陶瓷。其中一件特别的展品是一件来自中国的明代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被用于西方油画《耶稣门徒洗脚》中,这件瓷器作为宗教仪式的器物出现在西方宗教画作中,表明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世界被认知、使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轴- l 00:00 南京博物院大明世界展览探秘 南京博物院在春节前推出的展览“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旨在展示明代与世界的交流。本 l 02:59 南京博物院大明主题展览的地理与文化意义 l 04:58 大明与世界的交流:观天下与天下观 l 10:26 明代与世界的交流 l 12:42 明代白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l 15:32 中国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与明代对外交流展览 l 20:51 展览策划与布局 l 26:27 展览序章导览及文物故事分析 l 33:36 宫城图 l 36:33 梅瓶 l 41:12 明代服饰中腰带的文化含义与外国人视角 l 44:16 明代藩王墓葬及文物展览策划 l 48:57 明代士大夫文化展示 l 53:34 南京博物院展览中的文化与工艺 l 01:01:19 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器物见证 l 01:06:28 展览策划与文物展示的挑战 l 01:11:49 探讨中朝文化交流与高丽瓷器艺术 l 01:17:39 郑和航海传奇及其文化遗存展览 l 01:25:11 郑和与大报恩寺塔的关联及展览技术 l 01:29:55 探讨李福善与郑和关系 l 01:35:58 郑和下西洋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l 01:44:06 大航海时代与白银时代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l 01:50:14 南澳一号沉船与明清时期的瓷器贸易 l 01:53:26 白银时代与江南地区的繁荣 l 01:59:32 江南地区的富足及其文化体现 l 02:04:27 明代手工艺与文人交流的深远影响 在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艺人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款识,这标志着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对工匠控制的放松。同时,工匠与士大夫之间的隔阂减小,文人对于手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l 02:08:35 展厅策展思路与观展体验提升 l 02:19:54 传教士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l 02:24:56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友谊及中西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展示了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如何促进中西文化与科技交流。 l 02:31:22 八骏图展览及其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的八骏图,以其巨大的尺幅成为关注焦点。 l 02:33:59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早期交流 l 02:37:33 中国瓷器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讨论了中国瓷器如何成为文化的一张名片,并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认识和使用 l 02:41:28 明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工艺美术展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169分钟
12k+
3个月前

vol.43「扬州-开封」梦华东京——北宋另一个的侧影

本期时光探宝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策展人 - 朱聿婧(左) 主播:小藏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梦华东京北宋开封城》特展 展览凝聚了23家文博机构的精心策划,汇集近300件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现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盛况。通过多维度诠释,为观众呈现一座充满活力的千年古都。 更多图片和信息可见: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时间轴— 00:02:28 - 开封与运河发展 • 五代时期的开封已是重要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奠定其都城基础。 • 泗水、汴河等水系交汇,形成独特的「三重城垣」结构。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记录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 00:10:31 - 宋代经济与贸易繁荣 • 出土银锭铭文揭示北宋与辽国的频繁贸易往来。 • 考古发现的舟桥遗址展现了运河交通的发达。 • 大相国寺既是宗教圣地,也是重要的文物交易场所。 00:14:32 - 皇家建设与礼制体系 • 宋徽宗远程运输太湖石修建御花园,彰显皇家气派。 • 宋真宗规范投龙仪式,确立核心法器制度。 • 周桥作为中轴,见证北宋都城的规划理念。 00:31:03 - 文教发展与社会生活 • 包拯石碑传颂清官事迹,反映百姓心声。 • 国子监设立推广四书五经,奠定教育根基。 • 蹴鞠等体育活动盛行,丰富市民生活。 00:50:22 - 艺术与工艺的巅峰 • 苏汉臣的《婴戏图》展现精湛的工笔画技艺。 • 定窑、汝窑等名窑瓷器代表宋代工艺最高水平。 • 苏轼、米芾等文人墨迹同场展出。 01:11:44 - 展览总结与学术价值 • 首次大规模整合全国文博机构藏品。 • 展现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貌。 • 为运河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社交媒体: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即刻:小藏 门道儿 豆瓣:《门道》播客 抖音:宝藏姐姐 进听友群 +微信:mmcg1011 节目主创团队: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72分钟
7k+
3个月前

vol.42「杭州」投龙——帝王们的“时光胶囊”

本期时光探宝人 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 魏祝挺 主播:小藏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投龙》。 展览就是一本学术著作,展品则是观点的补充和事例。我做过功课以后再去看单独看展,依旧会有一些困惑,以及,这是一个让我对文物本体关注度降低而更专注叙事和观点脉络的展览。 —时间轴— 00:01:42 - 开场与展览概述 • 分享看展体验:展览学术性极强,需要对思想性深入理解。 • 魏祝挺阐述《投龙》核心特点: • 图版是学术内容,文物是研究的佐证。 • 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横跨3000年的历史,从山川祭祀到道教仪式。 (金龙 北宋 1950年代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陈列在展览序厅) 00:04:57 - 展览的策划过程与挑战 • 基于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投龙》横跨3000年历史。 秦骃玉版 • 展览需要整合全国40多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约230件)。 • 重点内容:山川祭祀的早期遗迹和后来的投龙仪式如何贯穿历史。 00:10:24 - 投龙与展览主线 • “投龙”的仪式背景:六朝时期兴起,唐宋达到巅峰。 • 投龙仪式的核心物件:金龙、玉简、玉璧等五件器物,以及其具体功能和象征意义。 • 山川祭祀的演变路径:从早期的“沉埋牲玉”到洞天福地,再到投龙仪式。 00:19:24 - 山川祭祀与国家统一 • 商周时期:山川祭祀起源,湖南宁乡和辽宁喀左的考古发现揭示“沉埋牲玉”传统。 • 战国至秦汉:山川祭祀与国家疆域的明确化联系,五岳与主要河流信仰兴起。 • 国家与山川信仰的联系:山川神的灵验被视为国家兴衰的体现。 00:29:58 - 道教洞天福地体系的建立 • 六朝至唐代:道教吸收山川信仰,构建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 • 隋唐时期:司马承祯与陶弘景的理论贡献,推动洞天福地的规范化和道教的影响力。 • 道教的作用:为投龙仪式提供了空间定位和宗教意义,增加了金龙等象征元素。 00:40:30 - 唐代投龙仪式的成熟 • 投龙仪式从六朝逐步发展,到唐代实现定型。 • 唐玄宗李隆基与武则天的投龙简见证:以投龙祈求长生和赎罪。 • 唐代的重要文物:唐睿宗时期的《投龙记》碑刻、岱岳观记碑等详细记录投龙地点和次数。 00:54:46 - 吴越国的投龙仪式 • 吴越国对投龙的独特发展:创造“金龙银简”,记载个人和国家的具体祈愿。 • 钱镠的实用主义信仰:结合佛教、道教与祭祀传统,重建国家祭祀体系。 • 杭州西湖及其他投龙地点的重要性:考古发现揭示了吴越国投龙仪式的丰富性。 01:06:54 - 宋代投龙的改革与发展 • 宋真宗时期:投龙仪式的规模达到历史巅峰,新增道教仪式元素。 • 宋仁宗时期:对投龙地点进行简化,限制为十大洞天和十大水府,增强实际功能性。 • 投龙形式逐渐简化:龙从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仪式趋于形式化。 01:19:50 - 投龙的尾声与现代意义 • 明代投龙:武当山信仰主导,简化为地方性祭祀,增加巨型石简。 • 道教的传承:尽管国家祭祀逐渐消失,道教仍延续了投龙仪式至今。 • 展览总结:揭示中国古代信仰与文化从多元到统一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节目中提到的与《投龙》相关的学术著作整理列表: 学术著作与研究作品: 1. 《入山与出塞》 • 作者:李零 • 内容:研究中国古代山川祭祀与边塞文化的相关问题。 2. 《岳镇海渎考》 • 作者:李零 • 内容: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山川信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五岳、四渎信仰的演变。 3. 《太上黄箓斋仪》 • 作者:杜光庭 • 内容:晚唐道教经典,系统总结了道教祭祀仪式,包括投龙仪式中使用的龙、简、璧、钮、青丝等内容的来源和意义。 4. 《吴越备史》 • 内容:记录吴越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其中涉及大量山川祭祀与投龙活动的记载。 5. 《风山灵德王庙碑》 • 吴越宝正6年(吴越)钱鏐撰写的碑文 • 内容:详细描述吴越国在国家祭祀和山川信仰中的贡献,强调钱镠对宗教保护和仪式恢复的努力。 沙畹相关著作 1. 《中国古代祭祀与山川信仰研究》(原文为法文) • 作者:沙畹(Édouard Chavannes) • 内容:重点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山川信仰,包括五岳信仰体系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 节目提到:沙畹的研究为理解山川祭祀与五岳的历史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2. 《汉代的封禅祭祀》 • 作者:沙畹(Édouard Chavannes) • 内容:聚焦汉代的封禅仪式,对五岳祭祀与帝国权力象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 节目中的应用:为《投龙》解释山川祭祀的政治意义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 3、《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 节目中提到的沙畹研究的意义: • 奠基作用:沙畹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山川信仰的西方学者之一,其研究为现代中国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和启发。 • 文献参考:他对古代山川祭祀的详细分析补充了中国文献中未提及的细节。 • 跨文化视角:通过法国学者的视角,为中国山川信仰研究带来了多学科整合的可能性。 看展参考: 李涛老师的播客《No 137. 知识点密集的浙博“投龙"大展,怎么理解“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72分钟
8k+
3个月前

vol.41「杭州」你和宋画花鸟,只差一个浙江省博物馆的《问羽》

时光探宝人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问羽》策展人 陈水华 -时间轴- 开场介绍 (00:00 - 00:56) * 主持人小藏介绍自己对浙江省博物馆《问羽》展览的看法。强调展览从多视角审美的独特性,指出当今展览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多视角的深度展览稀缺。 * 小藏提到最近几年内,展览行业快速发展,但安静、深入的展览越来越少,自己被一些“小切口、走心”的展览触动,如《问羽》展览。 专访开始:与陈水华馆长对话 (00:56 - 01:48) * 提问: 为什么选择聚焦宋画,尤其是花鸟画? * 陈水华馆长回答: 陈馆长谈到宋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巅峰,特别是在花鸟画方面的写实性。作为鸟类学家,他研究了174幅宋画中的67种鸟类,发现这些作品的写实程度大大超出了预期。 宋画的写实性与博物学视角 (01:48 - 06:23) * 陈水华馆长讲述宋画的写实性: 通过鸟类学家的视角,陈馆长分析了宋代画家如何以高精度描绘鸟类,认为宋代画家将自然观察与写实艺术结合,追求对鸟类细节的精准呈现。 * 通过174幅宋画,他找出了67种鸟类,准确识别率达88%。他提到,宋代花鸟画家用极简的笔法也能准确描绘鸟类的形态特征,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与理解。 为何只聚焦宋画 (06:23 - 09:25) * 提问: 为什么本次展览只聚焦宋代的花鸟画? * 陈水华馆长回答: 陈馆长表示,宋画是中国绘画的巅峰时期,尤其在花鸟画上,宋代画家的写实追求无可比拟。他强调,通过展览聚焦宋画,才能清晰展现画家的艺术理念和实践,避免与后代画风混淆。 展览的三个单元与展品选择 (09:25 - 13:50) * 第一个单元:“追千古” - 展示宋代花鸟画的真迹。陈馆长强调,展示真迹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但这部分展览的重点并不是展示技术,而是让观众面对历史的原貌。 * 第二个单元:“访山野” - 通过高清图像与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对比,展示画家如何观察和描绘鸟类的形态与行为,帮助观众理解画家的观察过程。 * **第三个单元:**使用数字化技术和3D展示,让画作中的鸟类动起来,尽量还原宋代画家所面对的自然场景,呈现出动态的鸟类行为和环境。 宋画的艺术技巧与博物学背景 (13:50 - 17:08) * 陈馆长继续讲解: 如何通过“绣羽鸣春图”展现宋代画家的写实精神。这幅作品通过将鸟类置于非自然环境中,揭示了宋代画家如何通过亲自观察鸟类的神态与行为,展现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展览中的其他关键作品 (17:08 - 19:16) * 陈馆长分享更多作品: 包括《百花图卷》、《雪树寒禽图》、梁楷的《秋芦飞鹜图》等,展示了宋代画家如何在写实的基础上,结合鸟类的生态习性与环境因素,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展览的挑战与观展体验 (19:16 - 45:00) * 光线与展品摆放: 陈馆长回应观众对于展览光线、画作摆放角度的质疑,解释了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如何兼顾保护文物和提供良好观展体验的平衡。 * 与陈馆长讨论: 展览的观看角度、灯光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陈馆长强调了博物馆对文物保护的严格要求,并提到观展体验中不可避免的局限。 数字化技术与展览未来 (45:00 - 50:02) * 数字化展示: 陈馆长谈到如何使用数字化技术(如3D和XR)为《问羽》展览增加互动性和动态展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与创作过程。 * 未来展览计划: 陈馆长透露博物馆未来计划更多结合现代科技的展览,尤其是在宋画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上。 浙江省博物馆的历史与新馆建设 (50:02 - 58:03) * 陈馆长回顾浙江省博物馆的历史: 从1929年西湖博览会到现今的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的历史贯穿了浙江省乃至中国的重要文化发展节点。 * 新馆的意义与发展: 新馆的开设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展示能力,还通过先进的设施和展览理念,展现了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览设计与未来发展 (58:03 - 01:10:15) * 浙江一万年历史展: 陈馆长详细讲解了“浙江一万年”展览的设计与展品选择,包括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重点节点,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 * 展览的多元化设计: 强调新馆提供了更舒适的观展体验和更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尤其是在数字化和多语言支持方面的创新。 未来展览和数字化体验 (01:10:15 - 01:12:51) * 数字化与智慧导览: 陈馆长介绍了“云上浙博”应用和其他数字化服务,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享受展览。 * 未来的展览计划: 包括“投龙”展览等,陈馆长表示将继续通过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更多富有深度和互动性的展览。 结束语 (01:12:51 - 01:14:20)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新媒体宣推:余韵悠

72分钟
10k+
4个月前

vol.40「上海」上博埃及大展“金字塔之巅”到底怎么看?我们请来了一位埃及学者

内容速览: * 古埃及的文化与历史:细介绍了从法老时期到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演变过程,解释了埃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 法老时代的社会结构:节目中讨论了古埃及的社会分层,从神到法老,再到祭司和贵族,清晰地展示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及其政治意义。 * 人物:介绍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哈苏女王 拉美西斯二世 图坦卡门等 * 古埃及的信仰体系:复活之神奥西里斯及其家族故事成为了解古埃及宗教和信仰的重要线索。赛义德通过神话故事,将古埃及人的复活观念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 * 本期时光探宝人: 赛义德:埃及学学者 主播:小藏 赛的预约方式和链接:博物馆/景点讲解名单及价格👉https://t.maitao.com/8pYl7 添加麦淘讲精团预订助理:https://work.weixin.qq.com/ca/cawcde680f0c9bf346 点开链接后点右上角转发,然后点下方“浏览器”按钮即可打开。 时间线: 00:05:32 - 古埃及历和文化概貌:埃及因为被很多次外国人占领,所以文化包容性很强。 * 07:53 - 埃及与中国的文化对比:赛义德对比了埃及和中国的文化传承,特别提到古埃及的语言和文化断层,而中国的文化则得以延续至今。 * 12:48 上博的这个埃及展,在赛的眼里到底怎样? 16:10 埃及的历史分期 BC3200-BC3000 法老之前的埃及,上下埃及时期 BC3000-BC332 法老时代 (30或者31个王朝)——国家基本还是由埃及人统治 BC332-BC30 托勒密王朝 (希腊时期,也是埃及艳后所在的时代)——希腊人统治(希腊人已经埃及化) BC30-AC395 罗马埃及时期——罗马人统治 AC395-AC641 拜占庭时期 AC641—至今 阿拉伯时期 (图片是赛发给我的讲义,我翻拍的,画面质量不好,大家凑合着看) * 22:40 法老时代几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 古王国时期(第3-6王朝)BC2686-BC2160 法老开始埋在金字塔里。 * 第7、8、9、10王朝埃及四分五裂,比较衰落 * 中王国时期 (第11、12王朝) * 13-17王朝比较混乱 有外国人入侵 * 新王国时代(第18、19、20王朝)BC1550-BC1069 法老时代最辉煌的时期 * 复活与信仰:赛义德详细解释了埃及文化中的“复活”信仰及古埃及人的死亡观念,从尼罗河的自然循环到太阳神的轮回,揭示了古埃及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 31:35 - 古埃及的信仰体系:介绍了古埃及多神教的特点,特别是太阳神阿蒙拉以及复活之神奥西里斯的故事,阐述了古埃及信仰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 埃及最大的神:太阳神 阿蒙 拉 33:22 经常出现在文物上的神 1、太阳神 阿蒙 崇拜中心在卢克索 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 2、复活之神:奥西里斯 冥王 展览中奥西里斯神像 (没错,看展览的人就是这么多) 35:10 - 木乃伊与复活的仪式:古埃及的永生观来自自然。古埃及人通过制作木乃伊和埋葬仪式来实现复活的愿望,解释了心脏称重仪式在埃及复活观念中的重要性。 古埃及亡灵书 45:12 为什么很多古埃及的造像没有鼻子了?这个也和复活有关 47:42 奥西里斯一家三口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复活之神奥西里斯、爱神伊西斯及其儿子鹰神荷鲁斯的神话故事,并解释了这些神在古埃及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中奥西里斯一家三口像 埃及菲莱神庙的伊西丝浮雕立项 奥西里斯和伊西丝的儿子荷鲁斯 展览中,伊西丝像,怀抱的孩童有一说为小法老。 52:57 特别有爱的工具 * 54:20 - 法老的金字塔与社会治理:讨论了金字塔建造背后的社会背景,法老如何通过建造金字塔来维持社会秩序,并确保农民在泛滥期有工作和粮食。 56:38 死亡仪式上女性的舞蹈和打脸 陶罐上比心的女士,有一说是为复活仪式的舞蹈,还有一说是太阳神崇拜 赛在讲解时展示的古埃及女性在仪式上打脸的图像 * 60:00 - 古埃及的社会结构:从神、法老、祭司到贵族和文人等 64:03 书吏在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中书吏造像 展览中书吏的守护 图特 (狒狒和白鹭) 从书吏到大臣到女法老的爱人 塞纳穆特 67:00 看贵族坐像的细节:肤色、假发、女性搂着男性、孩子。 女性地位与家庭关系:古埃及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女性在宗教仪式和社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家福:希望全家一起复活 70:00 古法面包、磨盘石 三角形的面包 女性下方的磨盘石 73:55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图特摩斯三世 展览中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像 展览里的图特摩斯三世像 哈苏女王和图特摩斯三世关系复杂:姑姑、继母、丈母娘 哈苏女王神庙 女王神庙内部壁画 90:00 埃及的乾隆-拉美西斯二世 展览里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爱神像 磨去原来的名字 写上自己的名字 97:22 图坦卡门 展览里图坦卡门像 图坦卡门墓 图坦卡门的黄金面具 106:00 假如去埃及,赛会给我们什么样建议? * 94:00 - 发自肺腑的看展建议 假如你想约到赛的讲解 赛的预约方式和链接:博物馆/景点讲解名单及价格👉t.maitao.com 添加麦淘讲精团预订助理:work.weixin.qq.com 点开链接后点右上角转发,然后点下方“浏览器”按钮即可打开。 本期节目特别感谢CPA为《门道》提供了录制场地!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新媒体宣推:余韵悠

118分钟
53k+
5个月前

vol.39「北京」清华艺博:博物馆的“清华style”

—时间轴— 00:00- 02:00 开场:主持人小藏介绍本期节目和嘉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并谈到访谈是在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完成的。 02:00- 05:0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介绍:杜馆长概述了清华艺博的定位及其收藏、展示的使命,以及博物馆在艺术领域的独特性。 05:00- 10:00 展览策划的核心理念:杜馆长深入阐述了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上的原则——“绝不重复别人做过的展览”,并分享了清华艺博策展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10:00- 15:00 从齐白石到黄永玉:杜馆长讲述了如何以动物为主题策划展览,强调艺术的活化与创新。 15:00- 20:00 中国古代铜镜展:“万物必照”展览的背后故事,杜馆长详细介绍了疫情期间筹备此展的挑战和成果。 20:00- 25:00 艺术与审美:杜馆长讨论了当前社会的审美状况,指出“雅致审美”的稀缺,并强调清华艺博追求高级审美的目标。 25:00- 30:00 国际展览与文化交流:杜馆长分享了清华艺博在国际文化交流展览中的策略与成果。 30:00- 35:00 “小国巨制”展览:杜馆长介绍了噩国青铜器展的策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 35:00- 40:00 姚茫父展览:杜馆长分享了他20多年对姚茫父研究的心得,及如何将个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展览。 40:00- 45:00 清华学人展览:“尺素情怀”和“以身许国图”等展览,展示了清华大学的文人传统和家国情怀。 45:00- 50:00 未来展望:杜馆长展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未来,提到如何通过丰富的藏品和优质的展览,逐步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 50:00- 55:00 观众反馈与馆长寄语:杜馆长欢迎观众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观展,并期待每位观众能在清华艺博收获一场美好的审美之旅。 播客速览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新媒体宣推:余韵悠

56分钟
4k+
6个月前

vol.38「苏州」子城重现:这地方2500多年来都是“市政府”!

本期时光探宝人 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 程义 主播:小藏 shownotes: 【本期福利】 感谢MoveFree 益节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这次真的是诚意推荐,我给你们看下朋友圈: MoveFree 益节 氨糖软骨素——美国专业关节健康品牌,连续 6 年天猫国际氨糖品类销售 TOP1,100% 纯进口,产品通过了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和美国FDA的双重认证。 「MoveFree x 门道」专属折扣领取方式: 1. 点击:https://s.tb.cn/c.0EWBMB 进入Movefree专属购买链接 2. 在某宝搜索「MoveFree益节」或「益节」进入官方海外旗舰店,向客服报暗号「门道」获得专属链接 3. 复制淘口令:29¥sJuw37998Mr¥ https://m.tb.cn/h.gJOEVUf MF3543 门道 (本次商务合作 Live by Somg) ---------------------------------------------------------------------------------------------------------------------------------------------------------- —时间轴- 金城新村遗址具体位置示意图 金城新村遗址总平面图 * 00:00 - 10:00开场白:金城新村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程义谈发掘背景:金城新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与苏州市政府的渊源。 子城区域的重要性:作为苏州的核心区域,为什么要“寸土必挖”。 考古勘探现场工作照 现场测绘工作照 现场发掘工作照 10:00 - 15:00吴国都城的争议:在长时间内,苏州古城无法用考古证据证明自己是吴国的都城。 讨论吴国阖闾城的位置以及多个可能的都城选址(苏州、木渎、无锡)。 15:00 - 20:002022年9月的发掘开始:详细介绍金城新村的发掘过程及初步发现。 出土瓦片的研究:瓦片的发现以及早期推测的重要性。 遗址地层剖面照 * 20:00 - 30:00瓦片的进一步分析:确认出土瓦片为秦代建筑构件,证明会稽郡的存在。 苏州的多层历史:战国、秦汉和六朝的遗存如何共存于同一区域,展现苏州的历史厚重感。 右字秦瓦 右字 右字秦瓦 * 30:00 - 40:00战国时期苏州的重要性:发现的吴、越、楚三国遗物,如何反映苏州在当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瓦当纹饰与秦代统一标准的解析:瓦片的制作工艺如何证明秦代对建筑标准的统一。 遗址局部航拍照 40:00 - 50:00考古证据的解读:瓦当上的“右”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揭示秦统一后中原与南方的联系。 从文献到实物:考古学家如何通过文献和实际发掘材料进行相互验证。 50:00 - 60:00 * 苏州2500年作为行政中心的历史确认:文献与考古的结合如何终结吴国都城的悬案。 * 总结与展望:程义对苏州考古未来的展望,以及考古博物馆的计划,带着听众展望未来的考古发现。 展览一瞥: 嘉宾就相关问题的文章: 【专家观点】程义 | 说阖闾城 这两篇文章是我从程所都QQ空间“偷”来的 其他相关文章: 金城新村遗址考古的意义 金城新村发现秦王陵类似构件?苏州建城史又添新证 国内著名考古专家考察金城新村遗址出土文物标本 上次程所来《门道》访谈的节目: 姑苏原来是个姓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69分钟
5k+
7个月前

vol.37「杭州」良渚迷雾:外郭城竟然是在四川郫县的一间小旅馆里发现的

* 时光探宝人: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 * 主题: 探讨良渚文明的重要性及科技考古的变革 * 关键点:良渚文明: 东亚最早的国家级文明,早期稻作文明的代表。 重要发现: 反山墓地、外郭城及水利系统的发掘。 科技应用: 卫星成像、遥感技术、GIS和同位素分析等现代手段如何大幅提升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良渚的影响: 良渚的考古发现改变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传统认知,展示了其先进的社会和城市化水平。 时间线: 1. 00:00 - 02:00 - 开场主持人小藏介绍嘉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节目将探讨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 2. 02:00 - 05:00 - 良渚文明的世界与重要性王宁远解释了通过考古发现如何证明良渚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重要证据,尤其是在手工业、社会结构和经济上的复杂性。 3. 05:00 - 10:00 - 早期文明的定义与争论探讨考古学家如何界定早期文明状态。尽管良渚缺乏冶金和成熟文字,但其社会结构和城市规划表明它已进入国家文明阶段。 4. 10:00 - 15:00 - 良渚考古的历史王宁远回顾了良渚考古的起源,从1936年发现到1980年代反山墓地的挖掘,逐步揭开良渚文明的面貌。 5. 15:00 - 20:00 - 考古技术的突破讨论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考古手段的应用,如何帮助发现良渚古城墙及其水利系统。 6. 20:00 - 25:00 - 科技助力下的良渚探索科技手段如同位素分析和卫星成像如何大幅提升对良渚文明规模和复杂性的理解。 7. 25:00 - 30:00 - 良渚的水利系统详细介绍了通过遥感技术发现的良渚水利系统,表明该文明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高度发展。 8. 30:00 - 40:00 - 科技对考古的影响探讨科技,尤其是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如何推动考古学进展,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在考古中的重要性。 9. 40:00 - 结束 - 考古学的未来与技术融合展望未来考古学的发展,重点介绍科技与考古的进一步融合,希望通过先进手段挖掘更多未知的文明。 相关书单: 在《门道》听众群里,都会有每期节目的相关资料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小藏(微信:mmcg1011)进群。 资料分享这件事,由衷的感谢罗巍老师。 相关节目: Vol.5 对话良渚专家:在考古实证中发现良渚 互动方式-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赵月茹

92分钟
14k+
7个月前

vol.36「杭州」良渚迷雾:一捧稻米揭开的文明序幕

今天,我们来到良渚,几乎无人不知的地点。但是。何为良渚,良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为何凭空崩解?后世所普遍认知的“中原文化中心论”是绝对的吗?本期节目,我们就只认知一个名词,——“良渚文化”。 本期时光探宝人 时光探宝人: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先生 主播:宝藏姐姐(小藏) —时间轴— 主题: 追溯良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其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线: * 03:00 - 10:00 | 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与历史良渚文化的首次发掘开始于1936年,历时80余年,逐步揭示了这一古老文明的辉煌。 嘉宾马东峰解释了良渚文化命名的由来,并强调了良渚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区别。 * 10:00 - 20:00 | 良渚文明的主要特征良渚文化以黑陶、玉器、石器为代表,展现了社会的分层与复杂性。 嘉宾阐述了良渚社会的经济基础——稻作农业,及其对整个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 20:00 - 30:00 | 良渚古城与城市规划探讨良渚古城的建筑规模、城市规划及复杂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被确认为一个拥有社会分工和资源调配能力的文明国家。 * 30:00 - 40:00 | 良渚文明的核心区与影响范围嘉宾描述了良渚文明的分布范围,涵盖了环太湖流域及更广泛的地区。 讨论了考古发现中玉器和陶器的制造过程及其社会分工的反映。 * 40:00 - 50:00 | 良渚文明的信仰与宗教体系嘉宾解析了良渚社会的宗教信仰,尤其是以神人兽面纹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通过玉器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当时良渚人对神祇的崇拜与社会结构的精神支撑。 * 50:00 - 60:00 | 良渚文明的衰落原因探讨了良渚文明消亡的可能原因,特别是气候变化对这一文明的影响。 * 60:00 - 结束 | 总结与展望主持人和嘉宾总结良渚文明对中华5000年文明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关键词: 良渚文化、稻作农业、黑陶、玉器、神人兽面纹、城市规划、古文明消亡、考古发掘 相关书单: 在《门道》听众群里,都会有每期节目的相关资料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小藏(微信:mmcg1011)进群。 资料分享这件事,由衷的感谢罗巍老师。 相关节目: Vol.5 对话良渚专家:在考古实证中发现良渚 No 7. 和白衣一起去良渚博物院,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 互动方式-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赵月茹

84分钟
9k+
8个月前

vol.35 「北京」一个太监的坟寺,竟然藏着绝世精美的壁画

本期时光探宝人: 法海寺壁画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 前馆长 liuxiaobo —时间轴— 00:11 故事,是从两个外国女记者发现法海寺开始的。 00:00 05:27 在真迹面前看什么?首先要关上耳朵 06:15 法海寺壁画到底是谁创作的? 石经幢上有重要的题记: 从法海寺附近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囗陈敬所书,幢上听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 10:46 法海寺“五绝” 数字化把藻井拆开了 17:04 进入主展厅,先看水月观音 ,第一步,让大家看清 你可以这样看细节 19:04 观音的纱,如何画成,让你看懂,拆解画家是如何画的? 20:58 金毛吼的细节 22:35 讲述各种文化渊源,抱歉,这部分我没拍照。。。。。。 25:00 服饰部分的流变、 30:00 壁画上的这些神到底是谁? 妙音天 34:00 人物对比 34:57 器物对比 36:20 大自在天 38:18 头巾?空间! 38:27 飞天演变的秘密 39:30 十方佛的画法对比 41:41 让你知道画派的师承 43:20 鬼子母身上到底穿了多少层衣服 关于武将铠甲部分,我没拍,请原谅 48:35 给观众展示,壁画是如何创作的 52:35 持物与法器 (光影秀) 58:40 这部分是嘉宾谈环幕影院故事的创作 (球幕没法儿拍,你们可以去网上搜视频) 64:00 法海寺壁画是“绘塑结合“的,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你理解 但是,很多年前,是这样的 66:00 尾厅,对法海寺壁画的总结和定位 73:00 看完展览,我们在院子里坐下,聊天从法海寺的功德主李童开始 李童墓碑碑文 在南京弘觉寺发现的鎏金喇嘛塔 鎏金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须弥宝座,塔身置于须弥宝座上,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78:56 是焉非焉李童像 这位也有可能是李童 84:00 王振的智化寺,李童的法海寺,聊聊坟寺这件事 -互动方式-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93分钟
8k+
8个月前

vol.34【无尽藏】苏东坡的另一个朋友圈

看过《无尽藏》展览的朋友,直接听本期节目 没看过展览的想做功课的朋友,建议先听关于这个展览的第一期访谈:(链接如下) vol.32 凭什么是苏东坡?南京博物院重磅大展「无尽藏」策展人专访 今天我们要聊一场跨越时空的雅集,雅集的主人是苏东坡,而在雅集上来来往往的人,他可能跨越了1000年,他们或有坎坷的命运或有悲壮的人生,或有非常清雅的性格,或有非常真挚的情感。有一个局有一个导演把他们凑在了一起,名义上的主人是苏东坡,背后的掌门人是南京博物院《无尽藏》展览的策展人庞鸥老师。我们答应大家在聊过第一期节目以后,会聊第二期,今天我们来交作业了。 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庞鸥 (图为庞所在故宫博物院点交文物时的工作照)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5:28 详细聊聊《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 宋 苏轼 卷 绢本 墨笔 纵 28 厘米 横 106 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08:55 在详细说了苏轼画的竹子之后,对比了 元代 李衎的《修篁树石图》,元代已经有了竹子固定画法了 修篁树石图 元 李衎 轴 绢本 墨笔 纵 151.7 厘米 横 100.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10:39 苏轼他自己所说的常理对于常理的一种追求,他们其实是要去抓住精神本质的。举例了八大的《杂画图》,同时要提醒大家,在这个展厅空间里,展出的主要是清四僧的作品,弘仁、髡残,八大,石涛,以及展厅里很多作品不要孤立的看,要联系起来看。 比如髡残的这幅画,画中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山路,画者面临选择,他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苍翠凌天图》 清 髡残 轴 纸本 设色 纵 85 厘米 横 40.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答案在他的另一幅画作里《卧游图》 卧游图 清 髡残 卷 纸本 墨笔 纵18.2厘米 横224.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12:29 八大的两幅画也要联系起来看 《秋窗竹韵图》里,虎子里的灵芝。与《杂画图》里,翻白眼的寒鸦,都有平生无尽事。 秋窗竹韵图 清 八大山人 轴 纸本 墨笔 纵 159 厘米 横 64 厘米 中国美术馆 杂画图 清 八大山人 卷 纸本 墨笔 纵 26 厘米 横 471 厘米镇江博物馆藏 13:52 展厅布置作品的时候,有很多策展人的小心思,比如在形神关系的部分,曾鲸画的王时敏像的旁边,就挂了一副王时敏的《答菊图》。大家可以联系起来看。在展示明四家的时候,清四僧的时候,基本都是组成一个组团在空间里相互呼应。 王时敏像 明 曾鲸 轴 绢本 设色 纵 64 厘米 横 42.7 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答菊图 清 王时敏 轴 纸本 墨笔 纵 128.4 厘米 横 57.2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15:12 赵孟頫的晚年作品《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几乎是赵孟頫的绝笔作品。展厅里还展示了不少大家晚年的艺术风格纯熟的人书俱老,人画俱老的作品。比如八大山人的,陈淳的等等。 自然,永远比刻意要高级。 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 元 赵孟頫 卷 纸本 行书 纵47.7 厘米 横333.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背临米芾书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清 八大山人 轴 纸本 行草 纵 167.5 厘米 横 85.3 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50 治平贴 治平贴后也有赵孟頫的题跋 治平帖 宋 苏轼 卷 纸本 行书 纵 29.2 厘米 横 45.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题苏轼治平帖 23:01 说到作品的流传有序,详细聊了聊《潇湘竹石图》题跋里的故事。 《潇湘竹石图》题跋展示 27:16 从黄公望、李唐聊到本次展览隐逸题材的作品 元代“南人“的心态。 濠梁秋水图 宋 李唐 卷 绢本 设色 纵 24 厘米 横 114.5 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水阁清幽图 元 黄公望 轴 纸本 墨笔 纵104.7厘米 横6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富春大岭图 元 黄公望 轴 纸本 墨笔 纵74.2 厘米 横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34:18 有洁癖的倪瓒 鹤林图 元 倪瓒 卷 纸本 墨笔 纵 30.5 厘米 横 54 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35:37 吴镇 《松泉图》 松泉图 元 吴镇 轴 纸本 墨笔 纵105.6厘米 横31.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37:20 倪瓒的另一幅作品 苔痕树影图 元 倪瓒 轴 纸本 墨笔 纵 90.5 厘米 横 33.2 厘米 无锡博物院藏 45:00 一组超现实主义作品,《明人肖像册》是中国写真画目前存世的,最优秀的写真画作品之一,的最优秀的之一 50:00 沈周等明四家,是中国画发展到明代的时候的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聚集在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他们是中国画或者是中国书法在这个阶段的最为优秀的一个代表,是中国画继续发展继续前进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们的身上。 后赤壁图 明 沈周 卷 纸本 设色 纵 2 5 厘米 横 1 2 5 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落花诗意图 明 沈周 卷 纸本 设色 纵 3 5 . 9 厘米 横 6 0 . 2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55:40 唐寅落花诗,看泉听风,关山行旅图,李端端落籍,这是他的人生 看泉听风 明 唐寅 轴 绢本 设色 纵 72.5 厘米 横 34.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落花诗与漫兴诗 明 唐寅 卷 纸本 行书 纵 23.4 厘米 横 447.6 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关山行旅图 明 唐寅 轴 纸本 设色 纵 130 厘米 横 46.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李端端落籍图 明 唐寅 轴 纸本 设色 纵 122.7 厘米 横 57.3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65:41 可以做自己的文徵明的人生,是不是让人很羡慕? 中庭步月图 明 文徵明 轴 纸本 墨笔 纵 149.5 厘米 横 50.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停云馆言别图 明 文徵明 轴 纸本 设色 纵 71 厘米 横 35 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71:11 确定,徐渭的《杂花图 》会和大家见面。 74:00 仇英的人生,站在了一个又一个的肩膀上 柴门送客图 明 周臣 轴 纸本 设色 纵 121 厘米 横 5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松溪横笛图 明 仇英 轴 绢本 设色 纵 116 厘米 横 65.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局部) 80:00 看懂了董其昌才能看懂中国画,因为他是一个转折点,他是一个掘墓人 85:00 为什么说“四王“难啃的骨头,又为什么很多的专业爱好者更喜欢看“四王“ 92:00 各有风格的“四僧” 天都峰图 清 弘仁 轴 纸本 墨笔 纵 307.5 厘米 横 99.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淮阳洁秋图 清 石涛 轴 纸本 设色 纵 89 厘米 横 5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97:00 策展人关于说明文字的说明(特别重要)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采访协调:李荔 杨小苑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105分钟
12k+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