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时光探宝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馆长 郑晶

主播:宝藏姐姐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时间轴—

节目摘要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与促进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馆长郑晶强调了在有限藏品下通过数字化手段、多样展览和教育项目,以及公众参与活动,增强博物馆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大运河博物馆致力于呈现运河的过去、现在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展示沿岸城市变迁、非遗技艺传承及运河相关艺术品,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馆长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视,及通过展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愿景,体现了其对公众教育的承诺和对博物馆未来发展乐观的态度。

章节速览

l 00:00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索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期节目访问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馆长,讨论了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原因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全时段、全流域、全方位的方式展示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文化,以及它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美好影响。此外,还提及了博物馆如何在有限的藏品中展现差异性,反映其使命,并吸引观众。

l 02:09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及其博物馆选址的考量

对话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大运河博物馆的选址进行了深入讨论。大运河不仅是连接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国家命脉,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国家制度、漕运、艺术和非遗等多元内容。因此,建立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成为讲好运河文化的重要方式。扬州作为运河的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因其仍活跃的客运和货运功能,以及三湾的水工智慧,成为大运河博物馆的理想所在地。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大运河的线性文化遗产,还通过与古运河的近距离接触,体现了运河作为“活着的文物”的独特价值。

l 05:27大运河的当代意义及其博物馆的收藏理念

对话围绕大运河的当代价值以及为何建立大运河博物馆展开。强调大运河不仅是历史遗迹,还具有当下性,如在很多地区仍然承担货运功能。因此,博物馆不仅收藏运河的过去,也记录其现状,包括现当代艺术品和水利图等,旨在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和精神。

l 07:15博物馆与城市的双向赋能: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特别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对扬州的影响为例。博物馆不仅成为扬州新的文化地标,通过讲述大运河及其流域的历史,还提升了城市的文旅吸引力,使游客在扬州的平均逗留时间增加了约4小时,从而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博物馆的展览也为当地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滋养,引入了国际级展览,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双方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博物馆为城市赋能,城市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观众基础。

l 10:16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示与承载

对话围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开,探讨了该博物馆如何承载和展示大运河两千多年的历史及其对公众文化的反应。博物馆通过各种展览和方式,呈现大运河的宏大主题,让观众了解这条古老而年轻、至今仍在使用的运河。此外,还提到了博物馆从零展品开始,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和文物征集,最终成功开馆的过程。

l 12:27大运河博物馆:以创新手法展现运河前世今生

大运河博物馆通过14个展厅,以立体化、多维度的方式展示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特别是主题展览“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在一号展厅中,不仅使用丰富的文物讲述大运河的故事,还运用新的考古发现和大型不可移动的遗址遗迹作为中心展品,结合小型展品进行组团化展示,创新解读文化遗产。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深入了解运河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l 14:46大运河博物馆文物及其教育意义

对话中讨论了汴河周桥遗址的一个剖面以及大运河博物馆是否有明星文物的概念。通过描述展示细节和对运河疏通历史的解读,强调了每件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构建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以文物的等级或精美性来定义其价值。博物馆通过这些文物传递其教育宗旨和使命,指出每件能够良好讲述相关知识的文物都是明星的。

l 17:37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独特价值

讨论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文物的独特价值及其对讲述大运河故事的重要性。强调了不同博物馆因其特定使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物来讲述各自区域或主题的故事,比如南京博物院专注于江苏地域文明,而大运河博物馆则致力于阐释大运河相关信息。指出大运河博物馆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满足了公众对多样化博物馆产品的需求。

l 19:32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差异化展览策略

在一号展厅,观众可以通过文物了解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而二号和三号展厅则采用创新的展览形式,分别通过模型和沉浸式体验、历史城市景观在线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呈现大运河的发展史及其与城镇、人民生活的关联。这种差异化展览策略,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综合类历史博物馆的全新体验。

l 21:47博物馆:了解地域文明历史的窗口

对话强调了博物馆在了解一个地区或城市历史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文物,更是为了理解地域的文明和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展览体系,人们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如南京博物院展示了江苏地区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陕历博则展现了陕西自古以来的历史。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展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来讲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强调了文物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如建筑形式还原和非遗活态化展示,来传达更深刻的历史意蕴。

l 25:10博物馆的转变:从研究到关注观众体验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角色转变展开,强调了从专注于研究到更加关注观众体验的转变。特别提到了运用数字化和多样化展示方式,如静态和动态呈现,以及非遗馆的设立,以丰富立体地展现文化。此外,讨论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维度展览反映大运河的不同方面,以及运河与世界知名运河城市之间的相通性和交流互鉴。最后,提到了为低年龄段孩子设立的实体型趣展厅,体现了博物馆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

l 27:32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魅力与展览特色

对话讨论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及其展览特色。博物馆设有专门展示生态、自然与动物的展厅,反映了大运河的生态多样性及其沿线生态修复的进展。此外,博物馆还通过非遗展厅展示了大运河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与单个区域非遗的多样性差异。特别提到的是,博物馆运用现代技术和审美,使古老主题得以新颖呈现,如紫禁城专题展览和互动体验项目,包括VR多媒体体验和5D电影,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四季美景和历史变迁。

l 30:33博物馆数字化:内容与技术的融合

对话围绕博物馆数字化展开,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其对文物展示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作用。讨论中提到,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解决单凭文物无法完全诠释的问题,还能以更宏大的视角和不同的视野呈现历史信息,从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以大运河博物馆的5G大运河项目为例,说明数字化项目不仅是一次视觉冲击,更是基于大量历史调查和科研成果的深度内容呈现,强调数字化应以内容实质为核心,而非炫技。此外,还讨论了数字化内容作为记录和展示当代文化之美的重要性,以及博物馆在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方面的作用。

l 35:39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与城市系列展览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展开,特别强调了博物馆通过系列展览展示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城市及其历史变迁。展览聚焦于运河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探讨城市的发展。提及了已举办的洛阳、大都、东京等城市的展览,以及即将举行的临安展览,旨在反观和比较古今城市发展的异同。

l 38:29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与艺术系列展览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和艺术展览展开,包括国内和国际的运河艺术、扬州画派300年展览、莫兰迪、黄永玉、齐白石等艺术家的展览,以及聚焦于文化遗产如布达拉宫、麦积山、永乐宫的展示。此外,还提到了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合作的展览,以及世界文化系列如秘鲁马丘比丘的展览,强调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l 45:41大运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亲子参观策略

对话围绕大运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展开,强调博物馆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展览如实地展览和“大明都水官之运河迷踪”,博物馆针对低幼和高年龄段孩子设计了特定的教育活动,如剧本杀和密室逃脱游戏,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讨论还提到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中的角色,强调减少目的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博物馆,以及家长在参观前应做足准备的重要性。

l 51:15博物馆亲子教育及差异化发展策略探讨

对话围绕如何让亲子家庭更好地参与博物馆活动,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差异化策略吸引不同年龄段观众展开。讨论指出,博物馆应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合适的展览和活动,以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同时,强调博物馆的差异化发展,即使藏品量不如大型博物馆丰富,也能通过独特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吸引观众。此外,提到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如线上展厅,来增加博物馆的可访问性和互动性,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博物馆的活动。

l 57:21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分享

在博物馆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相对较少,而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新建的博物馆,藏品量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藏品中做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并且实现博物馆的使命,吸引观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通过大运河博物馆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团队年轻化、创新策展思路以及与观众群体产生共情,克服初期人员不足和经验缺乏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博物馆。管理者强调,即使观众可能对大运河的历史知识不甚了解,但通过参观,他们能感受到大运河的美丽以及生活在运河两岸人民的幸福感,这正是博物馆希望传递的核心感受。此外,管理者也分享了在博物馆工作中获得的幸福与满足感,以及对博物馆未来发展和公众幸福的展望。

【背景资料】

【2021年6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之前对陈薇教授的采访】大运河究竟给这些沿线的城市和建筑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是如何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运河文化?在今天得到大力保护和利用的情况下,未来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带着这些问题,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李汨汨专访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陈薇教授。

戳链接:2021年采访陈薇教授

【2021年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之日直播】

戳链接:《听,大运河的声音》(页面里有这次直播的文字和音频)

《门道》周边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小藏的访古门道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lady

本期节目的最后,要特别感谢几位朋友
lady:因为一些原因,这期的海报可能出不来,我在朋友圈求助后,她挺身而出。一直熬到0点。我实在不忍心让她为这个熬夜。所以请她别熬了。我感动的不仅是她为《门道》熬到深夜,更因为在我求助的第一时间,她伸出援手。甚至,在我放弃海报以后,又默默做了一个小时,给了我这一版海报。因为,我最后琢磨标题的时候,还是把“因运而生”改成了“应运而生”(我又不忍心让她再改了),无法放到前面使用。所以,lady的这版海报,成了我的珍藏,
赵月茹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竟然还为《门道》继续肝到深夜,让我在放弃本期做海报以后,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山今:也是伸出援手的第一个朋友,很感激。
最后,为什么一定执着要每一期节目都出一张海报?因为,我觉得值得。也许,很多年以后回望这段人生,疏忽一瞬,只留短短若干张海报吧。
谢谢大家!
主播...
门道儿
你的宝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