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134分钟
播放:
4,560
发布:
1周前
简介...
本期时光探宝人:
良渚博物院 院长 徐天进
主播:小藏
-时间轴-
00:00 文物活化与博物馆教育:对话中的深度思考
对话围绕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以及博物馆在教育中的角色展开。提倡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普通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博物馆作为教育空间的重要性,旨在启发观众学会独立解读博物馆展品,促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同情。
04:32 博物馆阅读:从认字到理解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作为阅读空间的概念,指出理解展品如同阅读书籍,需要从基础的认字(了解展品基本信息)开始,逐步深入到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社会关联,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强调了主动学习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展览设计中启发观众自主探索的必要性。
09:38 展览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对话强调了展览相关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包括历史文献、考古文献、权威研究著述及背景文献的整理,旨在引导观众深度阅读与理解,提供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作用,而非仅作为展览结语。
14:16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引导策略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和观众引导展开,强调展览应具备教育功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展览内容,同时注重展览的美学呈现,以吸引观众兴趣,促进高质量的博物馆学习体验。讨论中提出,博物馆应像餐馆一样,根据自身特色定位,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包括儿童、普通观众和专业学者,通过视觉效果的优化,提升展览吸引力,鼓励观众形成良好的博物馆阅读习惯,将博物馆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
22:03 博物馆展览的历史与审美价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价值展开,强调了历史、科学和艺术三大价值,尤其关注艺术审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为通过深入理解传统美学,可以改善现代社会审美现状,提升个人精神健康。提出博物馆应更加鲜明地展示古代美的展览,以促进观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27:38 博物馆参观行为与教育引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参观行为展开,讨论了观众素质提升、博物馆应保持的安静氛围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提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专业观众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当前热门展览与冷门博物馆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呼吁社会共同培养良好的博物馆参观习惯。
34:45 博物馆形象塑造与高质量展览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自我形象的塑造问题展开,强调博物馆应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而非追求网红效应。高质量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是宣传的核心,而非单纯吸引观众的噱头。博物馆的承载量和观展体验需合理规划,避免超负荷运营。通过恪守学术和教育空间的定位,可以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
40:18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对话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如何通过精选食材(文物)、精妙料理(展览策划)来呈现美的艺术,强调了通过横纵坐标系建立文化定位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展览案例,如‘丝光图’、‘不朽’等,展示了如何将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明对话,构建起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连续性,旨在提升观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历史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深远影响。
48: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考古学方法的融合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设计展开,强调了展览不仅应展示文物,更应通过学术研究引导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技术、材料与文化意义。提出考古学方法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如按材质、功能和技术特征分类,以构建观众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同时,讨论了考古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指出考古博物馆更侧重于展示考古方法和过程,而非完整的历史叙事,主张使用碎片和动植物遗存等非精美文物进行叙事。
56:20 考古学思维与博物馆展示的社会价值
对话探讨了考古学思维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强调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等专业方法,构建文化谱系,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指出考古学虽小众,但其独特方法论对现代世界的认知有重要影响,提倡用时空框架看待社会现象,避免孤立分析。同时,强调科学思维训练对公众认知提升的作用,认为博物馆在扩展认知、破除伪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1:02:30 考古学与博物馆:延长生命的千年体验
对话深入探讨了考古学如何通过揭示远古文明,使人们在时间上拥有千年跨度的生命体验,强调了考古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生命延长中的独特作用,提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以千年计的生命养生方式,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体现了文化核心的延续性。
01:09:51 基因与文化:共同性与多样性
讨论了基因与文化共同性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基础。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并存的必要性,提出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理念。探讨了历史观和价值观对文化理解的影响,提倡以同情心和时空感客观评价历史与文化。
01:18:06 博物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角色展开,强调其不仅保存过去,更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提出博物馆应多学科合作深化研究,主动收集当代物品为未来留下见证,以及通过艺术家、儿童等多元视角丰富展览叙事,增强与社区和观众的互动,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
01:28:17 博物馆服务与展示理念的反思与创新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服务扩展和展示理念展开,强调了将周边服务纳入博物馆职能的重要性,如提供周边餐饮信息和交通指南,以提升参观体验。同时,讨论了博物馆应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展品本身,避免过度装修和商业化,提倡多样性和批判性思考,以实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空间的真正价值。
01:36:19 博物馆展览:服务大众与接受批评
博物馆展览应面向大众服务,接受观众批评以不断改进。尽管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应尽力满足大部分受众需求,同时平衡不同层次观众的期待。博物馆作为服务机构,应具备开放心态,勇于面对批评,持续提升展览质量。
01:41:35 博物馆资源的共享与文化遗产的现代应用
对话围绕博物馆资源的共享责任展开,强调文化遗产应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和体验,而非简单售卖旅游纪念品。提出博物馆应转型为文化遗产共享综合体,通过餐饮、文创等创新方式展现遗产价值,同时保持与自然和手作的联系,警惕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被潮流裹挟。
01:49:13 博物馆展览质量与观众体验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质量、观众体验及展览效果的考量展开。讨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心筹备和投入,提升展览的学术深度与观众满意度。强调了小而精的展览策略,以及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专业态度和努力。提及了良渚博物院等小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即便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做出亮眼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整体使用感的潜力。
01:56:12 博物馆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从业者专业性不足、展品质量参差不齐、经费不均等问题展开,提出通过大馆帮扶小馆、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博物馆均衡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需学术支撑与专业人才保障。
02:03: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体验提升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与观众体验展开,强调展览应避免主题散乱,注重内容的均衡与深度,如同饮食需荤素搭配。讨论中提及,高质量的展览应聚焦核心展品,同时提供丰富的辅助信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对话还分享了节目制作背后的理念,强调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与启发思考,而非追求流量。此外,提到了博物馆建设的个性化与创新,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浅尝辄止转向深入理解展览内容的重要性。最后,表达了对自然博物与历史博物结合展示的期待,旨在构建更加全面的博物馆叙事体系。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王卫刚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良渚博物院 院长 徐天进
主播:小藏
-时间轴-
00:00 文物活化与博物馆教育:对话中的深度思考
对话围绕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以及博物馆在教育中的角色展开。提倡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普通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博物馆作为教育空间的重要性,旨在启发观众学会独立解读博物馆展品,促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同情。
04:32 博物馆阅读:从认字到理解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作为阅读空间的概念,指出理解展品如同阅读书籍,需要从基础的认字(了解展品基本信息)开始,逐步深入到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社会关联,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强调了主动学习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展览设计中启发观众自主探索的必要性。
09:38 展览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对话强调了展览相关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包括历史文献、考古文献、权威研究著述及背景文献的整理,旨在引导观众深度阅读与理解,提供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作用,而非仅作为展览结语。
14:16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引导策略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和观众引导展开,强调展览应具备教育功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展览内容,同时注重展览的美学呈现,以吸引观众兴趣,促进高质量的博物馆学习体验。讨论中提出,博物馆应像餐馆一样,根据自身特色定位,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包括儿童、普通观众和专业学者,通过视觉效果的优化,提升展览吸引力,鼓励观众形成良好的博物馆阅读习惯,将博物馆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
22:03 博物馆展览的历史与审美价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价值展开,强调了历史、科学和艺术三大价值,尤其关注艺术审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为通过深入理解传统美学,可以改善现代社会审美现状,提升个人精神健康。提出博物馆应更加鲜明地展示古代美的展览,以促进观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27:38 博物馆参观行为与教育引导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参观行为展开,讨论了观众素质提升、博物馆应保持的安静氛围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提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专业观众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当前热门展览与冷门博物馆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呼吁社会共同培养良好的博物馆参观习惯。
34:45 博物馆形象塑造与高质量展览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自我形象的塑造问题展开,强调博物馆应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而非追求网红效应。高质量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是宣传的核心,而非单纯吸引观众的噱头。博物馆的承载量和观展体验需合理规划,避免超负荷运营。通过恪守学术和教育空间的定位,可以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
40:18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对话
对话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如何通过精选食材(文物)、精妙料理(展览策划)来呈现美的艺术,强调了通过横纵坐标系建立文化定位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展览案例,如‘丝光图’、‘不朽’等,展示了如何将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明对话,构建起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连续性,旨在提升观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历史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深远影响。
48: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考古学方法的融合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设计展开,强调了展览不仅应展示文物,更应通过学术研究引导观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技术、材料与文化意义。提出考古学方法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如按材质、功能和技术特征分类,以构建观众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同时,讨论了考古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指出考古博物馆更侧重于展示考古方法和过程,而非完整的历史叙事,主张使用碎片和动植物遗存等非精美文物进行叙事。
56:20 考古学思维与博物馆展示的社会价值
对话探讨了考古学思维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强调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等专业方法,构建文化谱系,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指出考古学虽小众,但其独特方法论对现代世界的认知有重要影响,提倡用时空框架看待社会现象,避免孤立分析。同时,强调科学思维训练对公众认知提升的作用,认为博物馆在扩展认知、破除伪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1:02:30 考古学与博物馆:延长生命的千年体验
对话深入探讨了考古学如何通过揭示远古文明,使人们在时间上拥有千年跨度的生命体验,强调了考古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生命延长中的独特作用,提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以千年计的生命养生方式,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体现了文化核心的延续性。
01:09:51 基因与文化:共同性与多样性
讨论了基因与文化共同性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基础。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并存的必要性,提出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理念。探讨了历史观和价值观对文化理解的影响,提倡以同情心和时空感客观评价历史与文化。
01:18:06 博物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角色展开,强调其不仅保存过去,更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提出博物馆应多学科合作深化研究,主动收集当代物品为未来留下见证,以及通过艺术家、儿童等多元视角丰富展览叙事,增强与社区和观众的互动,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
01:28:17 博物馆服务与展示理念的反思与创新
对话围绕博物馆的服务扩展和展示理念展开,强调了将周边服务纳入博物馆职能的重要性,如提供周边餐饮信息和交通指南,以提升参观体验。同时,讨论了博物馆应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展品本身,避免过度装修和商业化,提倡多样性和批判性思考,以实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空间的真正价值。
01:36:19 博物馆展览:服务大众与接受批评
博物馆展览应面向大众服务,接受观众批评以不断改进。尽管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应尽力满足大部分受众需求,同时平衡不同层次观众的期待。博物馆作为服务机构,应具备开放心态,勇于面对批评,持续提升展览质量。
01:41:35 博物馆资源的共享与文化遗产的现代应用
对话围绕博物馆资源的共享责任展开,强调文化遗产应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和体验,而非简单售卖旅游纪念品。提出博物馆应转型为文化遗产共享综合体,通过餐饮、文创等创新方式展现遗产价值,同时保持与自然和手作的联系,警惕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被潮流裹挟。
01:49:13 博物馆展览质量与观众体验的重要性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质量、观众体验及展览效果的考量展开。讨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心筹备和投入,提升展览的学术深度与观众满意度。强调了小而精的展览策略,以及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专业态度和努力。提及了良渚博物院等小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即便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做出亮眼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整体使用感的潜力。
01:56:12 博物馆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从业者专业性不足、展品质量参差不齐、经费不均等问题展开,提出通过大馆帮扶小馆、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博物馆均衡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需学术支撑与专业人才保障。
02:03:52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体验提升探讨
对话围绕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与观众体验展开,强调展览应避免主题散乱,注重内容的均衡与深度,如同饮食需荤素搭配。讨论中提及,高质量的展览应聚焦核心展品,同时提供丰富的辅助信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对话还分享了节目制作背后的理念,强调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与启发思考,而非追求流量。此外,提到了博物馆建设的个性化与创新,以及如何引导观众从浅尝辄止转向深入理解展览内容的重要性。最后,表达了对自然博物与历史博物结合展示的期待,旨在构建更加全面的博物馆叙事体系。
本期节目的相关资料,依旧会发在听友群里,想进群的朋友+v mmcg1011 联系进群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门道‘》音频刚刚也入驻了微博,欢迎来敲门)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王卫刚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梁跃
视觉设计:赵月茹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77april
1周前
上海
10
04:38 很喜欢这句“博物馆是一个阅读空间”

谦彧
1周前
北京
6
感谢分享,之前听过您几期节目;
个人从09年开始走进博物馆,20年学习了文化遗产专业,同时又从网上找各种相关资源来学习,大概在那时知道了徐老师;
记得徐老师给首师大附近的人文考古书店的题字是:
欲知身外千古事,且读店中万种书;
考古文章源自田野,琳琅满架只待识者。
浅小默
4天前
四川
5
徐院真的是忧天下之忧而忧!如何找到定位,有担当,做好公众服务,很多省级博物馆都在迷失方向或者不作为。良渚博物馆有徐院真是幸运!我以后一定要去良渚!希望这期节目能在文博系统更多的传播!唤醒自己!

suancaiyu
6天前
四川
5
真的讨厌博物馆网红化,也很讨厌大声嘈杂的讲解,认同徐老师对博物馆的定位与理解。但是有一点我有异议!徐老师竟然说良渚是“小馆”,散落在各地的区县级和十八线城市的馆才是小馆啊😭
musi_bs
1周前
上海
5
终于有人可以出来批评下上博了
龙山93
1周前
上海
5
徐院说“博物馆的餐厅也是展厅”,必须表白一下!蛇年自写的春联就是取自良渚博物院咖啡厅墙板上“宜子孙”的对联,听到这句,无比期待二期🤩

陈可形
1周前
河南
4
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只不过以前我国的大众还没有大规模地进入博物馆,像我小时候家人带着去河南省博物院,人很少的,现在二十年过去了,平时工作日去有时都是排队,更别说周末节假日了,兼顾大众观赏和博物体验感这事儿挺难做的。跟焦博的一个友人聊天,也挺让工作人员苦恼的,因为这个人流量可不是小规模,而是指数级增长的
Ichen
1周前
江苏
4
良渚是不是鼻炎高发啊😂上次王宁远老师来也是一直在抽鼻子

陈可形
1周前
河南
4
确实,博物馆运营是个复杂的事情,中庸之道不好走。现在有好多地方上的博物馆,是由新成立的文旅集团管理的,说真的,那些领导不太在乎历史和文化,他们的任务来了就是替文旅盈利,给他们讲方案和设计逻辑,人家就是一句话,能带流量和文创吗?你说说,这怎么干😨 外行领导内行是业内行情,大多人都挺烦这一点的
龙山93
1周前
上海
4
作为一位现象级的策展人,徐院长给我们指了一条“精读”博物馆的门道👏👏

走音Ing
1周前
广东
4
徐先生是有思想的人,可惜不能畅所欲言

安语
5天前
上海
3
“博物馆是一个阅读空间”;“理解之同情”(美美与共);“透物见人”(考古);“为未来收藏当下”……
周小薇
5天前
上海
3
20:29 用不同的展览来照顾不同的观众这理念太棒了,而不是每一个展览都去迎合不同的观众。
知鱼先生
6天前
安徽
3
17:52 这里想起张謇那期。创建博物苑的目的,是“以为学校之后盾”;“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凡事都应不忘初心啊。
沙沙
6天前
北京
3
”透物见人”,徐老师讲得太好了。
丁零噹啷
6天前
上海
3
博物馆不是遛弯场所,更不是遛娃场所,今年已经到了非常极致的地步。没有去看埃及展,处处看见的人流量照片直接被劝退,包括浦美奥赛展。
某天午餐时间段在某艺术馆看书画,两位女士来来回回在馆内走着聊天,旁边保安手里保持安静的牌子形同虚设。馆内相当安静,她俩来来回回走,感觉就是找了一个有空调人少的地方,做饭后消化运动。我觉得单凭保安手里的牌子真的很形式化。
去过几次良渚博物院,人确实不多,但是家长带孩童溜的也有,尤其天热的时候,馆内非常凉快。天气凉快了,外面的空间也适合小朋友去奔跑。
我觉得,目前博物馆这个场所非常大众化,当然,综合性博物馆也应该起到科普的作用。可能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太大,要消解这个基数的场所太少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功能性还是不一样的。

多米尼克克
1周前
北京
3
29:26 确实不是一蹴而就!就像中国的博物馆没有把自己当成服务机构,而当成了政府机关,表面欢迎观众,实则拒人千里之外,很多管理者还停留在做政府报告的姿态和水平!而且,策展人和策展水平,管理者和工作能力,沟通和表达方式等,更是距国际一流博物馆差之千里。

江树
1周前
浙江
3
1:13:30 mark一下,在他者身上找到自我,在他乡里面找到故乡。
蕾老虎
3天前
浙江
2
1:28:35 良渚那边确实,交通和吃饭不太方便。去年逛国家版本馆,中午要跑到很外面的地方吃饭(吃完下午接着逛),还差点儿走错。
PS:表扬南阳市博物馆一楼的三色鸽蛋糕店。根据过往经验,馆内的咖啡茶座会比较贵(单品很少低于25元)。没想到三色鸽的价格很亲民(汉堡8-15元,奶茶10-15元,咖啡8-15元),汉堡意外地好吃,走的时候又打包了一个,哈哈哈哈哈
老鱼_UHSO
1周前
江苏
2
徐馆长融博物馆学,哲学,管理学,考古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于一炉,条理清晰,说得实在,听得明白。感谢徐馆长,感谢宝藏姐姐!
知鱼先生
6天前
安徽
2
2:06:02 听到这里正在想,小藏莫不是在讽刺越王勾践剑,然后徐老师就脱口而出了♪(^∇^*)
知鱼先生
6天前
安徽
2
34:42 这种转换就像是传道。只要有信念在,火种终归是传递下去的。就像延津的老詹,也会有八个信徒呀。

77april
1周前
上海
2
29:46 流量不是博物馆一个正常的状态,这次上博埃及展一进门就有拉客,震惊了!这不应该是博物馆应该管理的吗?
守护紫芊
1周前
北京
2
门道节目期期精品
LinHong_4EDm
1周前
北京
2
让文物看清楚,太重要了,一个是展陈看清楚,物理上的,一个是策展线路清晰,少而精的主要展品的独立线路。还有一个就是志愿者引导,至少对于大部分观展人是需要的。这个还是听了上博志愿者对青铜器的讲解体会到的,因为上博青铜器拿出一件就是精品,怎么在一个小时时间让观众体会到,就需要把重点的重点拿出来讲。对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的提供服务是很难的,慢慢的找到自己博物馆的特色最重要,像吴中区博物馆自己资源少,就联合外省一起做等等。像浙博做的投龙展,专业性的展陈,却收到非常大的关注。奥赛的这次展览也是,可能专业人员觉得东西也就一般,但符合大众口味,在他的报告厅播放如何观展,区分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方法,看的人很多,在休息一下和提高观展知识学习融为一体。还有是高科技技术与展览的融合,VR技术在考古上还是有意思的,像北齐壁画博物馆用VR看墓室的部分,像浙博做的名画活起来的体验。还有就是接触文物,像大英博物馆可以手摸青花瓷瓶,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咖啡厅地砖等。然后想考古遗址的博物馆都比较偏,交通不便,解决交通问题才有人来,苏州考古博物馆就有一路车,从博物馆到地铁口,刷交通卡1元。还有就是博物馆周一闭馆可以调整到周三或者周二,如果收费展,给二刷的优惠或者国外有7天内免费二刷。文创产品一定要有特色。
LinHong_4EDm
1周前
北京
2
听到这里就想起在盘龙城遗址,天气闷热,从博物馆出来到宫殿遗址很远,没有车只能走过去,当时想着古人生活着这里就是什么样的,周围有一些雕塑模仿当时的情景,还觉得挺有意思,到宫殿位置比对在博物馆看到的模型,感受3500年前的人聚集在这里的样子,一个人站在那里,有孤独,又彷徨,有疑惑,有感慨,摸一下土,感受一下3500年的地基,在周围走的时候,还捡到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淘片,那应该也是清的物品吧,从土层横切图,知道它的历史,这些也是小藏的播客节目中知道的小知识。接着听,也会有自己对于博物馆不同的理解,在写出来,如果是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会更有意思。博物馆话题太大了。

HD889367v
6天前
浙江
1
很像打火机的声音 老师不会在当场点烟吧😨
LinHong_4EDm
1周前
北京
1
说到博物馆的负责人专业背景,想到在去上海的飞机上看了一个纪录片,讲乌菲兹美术馆的馆长的工作,展品位置的摆放,墙面的颜色,展品的说明等等都要他拍板,所以就好像音乐的指挥家,好坏与他的再创作有关系。年轻人的思维会很活跃,新东西多,与时代同步,徐馆长非常让我钦佩,能让年轻人成长。

HD674480x
1周前
浙江
1
28:36 点名杭州博物馆,每次去都能遇见大声聊天的保安们,甚至还遇到过梵天寺经幢那个区域,保安大哥们一个在二楼一个在一楼,隔空聊天。想反馈一下,也没有找到反馈路径。
Amy孟
1周前
北京
1
去年十二月带女儿去了良渚,虽然是冬天但是当时跟暖和,非常安静,树是绿的,阳光是暖的,很美。
泉潭浮叶
1周前
江苏
1
这一期很棒棒
彭彭pengpeng
1周前
重庆
1
徐院长讲的如何“阅读”博物馆的这个方法真的是很受用,自己也是摸索着尝试用这个方法在“阅读”博物馆,确实也从知识层面上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