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
你想知道的创作者的故事都在这里

Album
主播:
Innnno、阿鱼鱼鱼魚、不想打工的sage、瑞瑞瑞瑞用户
出版方:
7个问题
订阅数:
2,423
集数:
51
最近更新:
6天前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为创作者而设立的播客,用7个问题去打捞创作者的灵感与困惑,同时也关注当下的创作生态,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每两周一更,早上8:00更新,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主持人 阿鱼-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生 瑞瑞-在职漫画编辑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的节目...

ep46:华张一 | 古人的悲喜,用画笔重新体验一遍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

柳永考了五次,依然写出最动人的词,很多事情,先人已经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华张一 ----------------------------------------------------------------------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把古典文学画进当代视野的绘本插画师——华张一老师。 她从学生时代便醉心于古典文本——诗词、词人、传奇与故事,被历史里那些“留白的细节”和“朦胧美人”所吸引;也因为对书的热爱,自然而然走上了绘本创作这条路。她的作品大多取材自经典文学:《牡丹亭》、《琵琶行》、《赤壁赋》,以及正在创作中的柳永绘本……她用画面重新组织语言、拆解诗句,让一段段本该“遥远难懂”的古典文本,在她的笔下变得鲜活、柔软、富有当代性。 她常说自己“只是一个宅在家里、养了五只小乌龟的插画师”,但她的画里却有极深的洞察: 有杜丽娘的觉醒、琵琶女的孤独、苏轼的豁达,也有柳永写尽失意与浪漫的长长余音。 她擅长把古意与现代感交织,把文学中的哲思,转化为具有情感密度的画面——例如用巨大琵琶承载孤独两人的对望,用莫比乌斯环表现苏轼循环而辽阔的人生,用朦胧的构图去呈现古典叙事里“不可直说”的部分。这些巧妙的视觉语言,也让她的绘本成为许多人重新理解古诗词与古代人物的入口。 在这次对谈里,我们从她的创作技术聊到她面对行业的现实,从象牙塔与出版流程的落差聊到创作者的坚持,也聊到她为什么想为“被时代遗忘的柳永”画一本书。 她说:“创作里有很多无用,但无用的东西,常常最重要。” 也说:“坚持不一定换来成功,但真心喜欢一件事,是拦不住的。” 希望这一期,也能带你重新靠近古典文本,也靠近那个愿意在缝隙里继续创作、继续发光的自己。 ---------------------------------------------------------------------- 微博:华张一 小红书:华张一 节目内提到的柳永的绘本部分的图 ---------------------------------------------------------------------- 00:02:30|华老师的自我介绍 “我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代的古人朋友。” 介绍《牡丹亭》《赤壁赋》《琵琶行》《柳永》等绘本的创作初衷。 00:03:10|为什么是绘本? “插画让我找到能坚持一生的表达方式。” 聊从商业插画转向古典文学绘本的原因。 00:05:00|小时候的古典启蒙 “我小时候就被古典里的故事迷住了。” 谈童年阅读经历如何影响审美与表达。 00:08:50|美院教育与商业现实 “你喜欢画的,和能养活你的,往往不是一件事。” 艺术理想、商业妥协与成长的矛盾。 00:12:50|自由插画师的真实处境 “理想里有自由,现实里有甲方。” 回顾职业初期的挣扎与学习。 00:16:10|第一本绘本《牡丹亭》的诞生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古典真的能被画出来。” 从立项到出版的坎坷过程。 00:21:10|为什么选择《牡丹亭》 “杜丽娘是我心里很深的一个影子。” 讲述选择这部作品的情感动机。 00:24:30|如何让古典“看得懂” “我的画,就是给古文做视觉注解。” 谈绘画如何成为古典文学的第二叙述结构。 00:26:20|关于审核与取舍 “有些东西不能画,但可以换一种方式说。” 如何在限制下保留作品核心。 00:30:40|《赤壁赋》的哲思表达 “我画了一个莫比乌斯环,象征无限循环。” 讲述如何把哲学语言转为图像。 00:34:40|古典在当代的意义 “我们其实一直在重复古人的困惑。” 为什么古典文学依然能打动现代人。 00:37:20|新作:柳永绘本 “他是古代最像方文山的人。” 介绍正在创作的“柳永”绘本概念。 00:40:00|“失败者的温柔” “柳永的温柔,来自一次次被拒绝。” 探讨诗人身上的时代气质。 00:43:00|为被遗忘的人立碑 “我想把柳永从教科书外重新请回来。” 谈“重新发现古人”的创作使命。 00:46:00|科举失败与艺术坚持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夹缝里长出来的。” 古今艺术生态的类似处 00:50:00|古今对照的创作方式 “画古人,也是在画我们自己。” 对时代价值的反思。 00:52:10|不要太功利地看绘本 “绘本不是工具,是情感容器。” 创作者与读者如何观看作品。 00:57:00|“喜欢画画的人是拦不住的” “你阻止不了一个真的喜欢画画的人。” 谈创作动机与坚持。 01:10:00|《琵琶行》六年出版记 “这是最折磨也最骄傲的一本书。” 完整回顾漫长的出版历程。 01:24:30|编辑的角色 “好的编辑,是第二作者。” 讲述编辑如何影响作品命运。 01:28:30|商稿与创作的平衡 “在重复中寻找自我,是很难但必要的事。” 创作者如何在现实中保持表达。 01:31:30|对年轻创作者说 “别太急,找到能陪你一生的事。” 关于节奏、自信与积累。 01:35:00|不必为了吃苦而吃苦 “坚持不是苦行,是选择。” 关于创作态度的温柔提醒。 01:39:00|为柳永立块“不会倒的墓碑” “这是我最想做的事。” 谈未来愿望与终极目标。 01:40:00|创作的意义 “希望我能一直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以“自由”作为最终答案。 ---------------------------------------------------------------------- “这是一档为创作者而设立的播客,用7个问题去打捞创作者的灵感与困惑,同时也关注当下的创作生态,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 主持人 瑞瑞,阿鱼 封面 华张一 片尾曲《Melody of Longing》 Song by Yael Kraus 出品 Innno

110分钟
64
6天前

ep45:热点讨论 | 墨飞的“抽象玩笑”是性骚扰也是创作者失格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

爱和被爱是相互的——当读者感受不到被尊重,那份爱就会消失。 ---------------------------------------------------------------------- 这一期,我们没有邀请嘉宾。 是一次关于愤怒、失望与清醒的内部讨论。 10月,漫画圈发生了一起广为讨论的事件——创作者“墨飞”被曝对女读者发表带有性暗示的不当言论。事件发酵后,网络上出现了两极化的舆论:有人要求作者承担责任,也有人以“人书分离”为由替他开脱。在那之后,我们决定录下这一期。 这一期里,三位主持人——阿鱼、瑞瑞、sage——从女性创作者与读者的角度,聊了很多。 聊“塌房”时的复杂情绪,聊为什么作者的道德底线很重要,也聊当创作者拥有影响力时该如何对言行负责。她们讨论“人书分离”的真正含义,也讨论读者与作者之间那条常常被忽略的“权力差距”。 这是一期情绪很重的节目,但也很真诚。 如果你曾因为喜欢的创作者做错事而感到困惑,或在作品与人之间犹豫不决,也许这期讨论能带你重新思考: 在爱作品的同时,我们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 ---------------------------------------------------------------------- 00:02:06|事件回顾 梳理事件经过与言论的争议点。 00:05:08|第一反应 “愤怒,非常愤怒。”——瑞瑞谈作为读者的震惊与背叛感。 讨论创作者越界与群体权力差的危害。 00:07:12|为什么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总是有这样的墨飞,却不会倒下。” 从声优圈、漫画圈谈到男女双标与舆论失衡。 00:09:52|无意识的骚扰 “很多男性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在骚扰。” 讨论权力、性别与“玩笑”的界线。 00:12:05|读者如何自处 “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从震惊、失望到理性抽离,如何面对“信仰崩塌”的时刻。 00:14:08|能否继续读他的作品? “作品即人品吗?” 三人分别讨论人书分离、界限感与自我安慰的过程。 00:17:01|戴锦华的“保持距离” “喜欢作品,但不和艺术家做朋友。” 从艺术与作者的关系谈如何避免精神绑架。 00:18:48|读者的自由与责任 “你不需要为作者的错误负责。” 不要因为别人的行为审判自己。 00:23:12|女性的瑕疵与宽容 “请允许女性有瑕疵。” 从事件延伸到女性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被审判处境。 00:26:40|保持安全距离 “被迫学习如何与作者保持距离。” 读者的成长,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清醒。 00:27:43|粉丝与读者的差别 “我只做读者,不做粉丝。” 讨论理性阅读与创作者商业化的平衡。 00:30:22|权力结构与粉丝关系 “创作者拥有权力,粉丝有情感投入。” 分析读者为何容易被操纵与信任的脆弱。 00:33:07|创作者的责任 “管好作品和公开言论。” 名气与影响力意味着更高的社会责任。 00:35:12|保持距离的必要 “要尊重读者的喜爱,就不要打破那份距离。” 00:36:14|何谓“道德瑕疵” 从言论不当到违法犯罪,三人讨论创作者的底线与社会责任。 00:37:41|创作者的回应态度 “我们要求的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的底线。” 00:39:39|怎样的理想关系? 创作者与读者的平等交换:作品与信任。 00:41:26|尊重与称呼的变化 从“大大”“老师”到“妈咪”,网络文化与尊重感的消解。 00:45:01|被拉下神坛的创作者 “去魅时代”下的创作与被消费的矛盾。 00:49:31|语言与性别 从“妈味”“爹味”到网络语的演化,语言的权力与转变。 00:51:17|关于攻击男性的误解 “我们对事不对人。” 不是仇恨男性,而是批判不当行为。 00:55:45|舆论与创作者生态 从“塌房”定义的变化看社会审视的进步与代价。 01:00:08|受害者与攻击者 “你可以喜欢作品,但不能攻击别人。” 01:04:39|支持女性的必要性 “同为女性,我愿意先支持她。” 01:07:11|关于才华滤镜 才华不是护身符,道德问题不能被天赋掩盖。 01:09:28|理性与情感的平衡 “热爱作品是一种勇气。” 如何在热爱中保持清醒。 01:12:47|关于发声的勇气 “我们知道会被骂,但仍要说。” ---------------------------------------------------------------------- “这是一档为创作者而设立的播客,用7个问题去打捞创作者的灵感与困惑,同时也关注当下的创作生态,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 主持人 瑞瑞,阿鱼 封面 阿鱼 片尾曲《Trust Myself》 Song by Echo LaRoux 出品 Innnno

75分钟
99+
2周前

ep44:下川林 | 漫画也可以不是梦,是一份吃饭的工作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

创作的意义不是我知道的部分,而是我不知道的那些之外。——下川林 ----------------------------------------------------------------------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漫画作者、插画师——下川林。 她本科读的是油画,后来选择来日本留学,从研究纯艺术转向漫画创作。现在,她在日本漫画杂志上刊载了自己的作品,也在这里以职业漫画家的身份生活。她说自己“不是很喜欢营业”,喜欢在编辑与出版社的体系里安心画画;也说“画漫画真的很累”,但正因为痛苦,所以才觉得值得。 她的作品常带一点诡异气息——“不是特意要画恐怖漫画,只是画着画着,大家都觉得有点恐怖”。从中国到日本,从画抽象油画到讲述故事的分镜,她始终在寻找一种能让自己真正“知道自己在画什么”的方式。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在日本作为外国漫画家创作的真实处境、编辑制度和连载节奏;也聊了她如何在“讨厌营业”的同时持续创作、如何面对体力与精神的极限,以及她眼中“90%的漫画都是厕纸”这一行业真相。 如果你也曾在创作路上挣扎过,怀疑过自己的表达有没有意义,也许下川林老师那种“痛苦但清醒”的创作方式,会让你重新理解什么叫“画下去这件事本身,就是意义”。 ---------------------------------------------------------------------- 微博:下川林 小红书:下川林 连载漫画《GOD MOTHER》节选 短篇漫画《囍》节选 漫画《雨镇》节选 ---------------------------------------------------------------------- 00:02:06|为什么画“有点恐怖的漫画” “我其实没觉得恐怖,但大家都说我画的恐怖。” 从兴趣出发到形成风格的自然演变。 00:03:10|来日本读研的契机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不想上班。” 留学日本的起点与对未来的模糊期待。 00:05:00|初来日本的生活 疫情期间来到日本,“因为预期值很低,所以觉得一切都挺顺利。” 00:06:00|日本与国内的生活差异 对内向创作者更友好的社会环境;“不会社交也能安心生活。” 00:07:06|文化差异与观察视角 “换个环境后,你才知道,很多‘理所当然’其实并非如此。” 00:10:21|在日本打工的启发 “那杯水不是凭空出现的。”——学会看见生活的细节与他人的劳动。 00:12:01|从油画到漫画 “油画只是媒介不同,我对图形的美没什么感觉。” 转向漫画,是因为叙事与节奏带来更多“美感”。 00:14:49|艺术学院的傲慢与幽默 “除了让我变得傲慢,没什么别的收获。” 谈艺术教育的鄙视链与自嘲。 00:17:24|抽象画与自由的悖论 “抽象也得符合老师喜欢的抽象。” 创作自由与学术评价的拉扯。 00:23:57|在日本读漫画专业研究生 学术研究为主——不是教画,而是研究“漫画史与符号学”。 00:36:04|在日本读研的收获 “我导师经常说,20几岁还很年轻。” 重新理解“还来得及”的意义。 00:39:19|外国创作者在日本 “我们只是商品的制造者。” 没有歧视,但要用更高标准证明自己的价值。 00:42:22|关于“画中国风” “我没刻意画中国风,只是我喜欢而已。” 不同出版社对外国人风格的期待差异。 00:45:21|为什么选择留在日本创作 “这里的体系让我能专心创作,不用营业。” 喜欢由编辑承担社交压力的出版系统。 00:48:03|创作中最大的困难 “体力跟不上。” 新人必须百分之百用力,每次画完都精疲力尽。 00:50:14|根据杂志调整作品风格 “青年杂志需要‘年书板’,少女志就要更温和。” 如何平衡市场与个人表达。 00:55:23|关于性与视角 “我可以画裸体,但不能接受偷窥视角。” 谈女性创作者的界限与表达。 00:56:17|漫画《GODMOTHER》的诞生 “五天完成分镜。” 一次海外增刊企划,成就了她的代表作。 00:58:08|与日本编辑的合作 “我发分镜1点,他10分钟就改完回来了。” 工作狂编辑与高强度修改。 01:06:11|“其实我不太喜欢画画” “画画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完成后是幸福的。” 01:08:34|痛苦与成就感 “画完的那一刻是最快乐的。” 创作是痛并快乐的修行。 01:13:05|从出道作开始的转变 “画完那一篇后,本来打算不再画,但也因此出道。” 意识到创作的意义与快乐。 01:14:19|漫画的意义 “我不太知道意义是什么,只知道没意义的是什么。” 01:16:00|10%的灵感与90%的技巧 “只要保留那10%的想表达的部分,剩下都可以妥协。” 01:18:00|商业与自我表达的平衡 “有时迎合反而没用,真诚反而会被喜欢。” 01:20:30|漫画行业生态 “90%的作品是厕纸。” 市场需要大量“可阅读”的作品维持循环。 01:24:58|日本行业的健康循环 “60分就能入行,70分算优秀。” 不是完美主义者,也能养活自己。 01:32:00|运气的多重筛选 “要先遇到合得来的编辑,再遇到合得来的市场。” 01:35:04|不看评论的原因 “外行的意见太多,会干扰判断。” 创作者的成长需要有选择的反馈。 01:38:52|远离社交媒体 “精神纤细的人更要远离网络。” 创作者的自我保护。 01:43:30|关于公众舆论与“辱华”焦虑 “现在的创作太容易被放大,还是沉默最安全。” 01:44:38|“不要太关心我本人” “喜欢我的作品就好,不需要了解我。” 极致低调的作者哲学。 01:45:15|未来计划 “明年先出一本单行本,之后再说。” 关于出版与漫画行业生态的现实一面。 01:50:44|对听众的话 “谢谢大家,当我不存在就好了。” ---------------------------------------------------------------------- “这是一档为创作者而设立的播客,用7个问题去打捞创作者的灵感与困惑,同时也关注当下的创作生态,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 主持人 瑞瑞,阿鱼 封面 下川林 片尾曲《Woo》 Song by macaroom 出品 Innno

114分钟
99+
1个月前

ep43:三月铃 | 40岁算什么,就是想要画画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

人生很短,时间很贵,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想画的东西上。——三月铃 ---------------------------------------------------------------------- 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水彩画师、自由创作者——三月铃老师。 从最初在纸媒时代为青春文学杂志画插图,到如今在社交媒体和艺术节上分享自己的水彩作品,铃老师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她最爱的主题——花与美少年。她画过商业插画,也在文化单位做过插画工作,如今更多是在画室里教学、在展会上与观众相遇,同时把精力留给属于自己的创作。 她的故事:在二十多岁时,她靠着“日画十五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证明自己能靠画画养活自己;在三十多岁时,她尝试妥协,画过乡土题材、历史插画,也画到过力竭与疲惫;而如今步入四十,她反而变得更平和,把画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还能画画,我的人生就还能继续”。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了很多:关于纸媒的兴衰与互联网的变迁,关于如何在创作与养家之间找平衡,关于“40岁算什么”的笃定与自信。铃老师说,她依然会怀抱梦想,希望未来能真正画出属于自己的漫画。 如果你也曾在创作路上感到焦虑,或者犹豫“是不是已经太晚”,希望这期三月铃老师的分享,能带给你一点勇气和安慰。 ---------------------------------------------------------------------- 小红书:三月铃 B站:三月铃本铃 ---------------------------------------------------------------------- 00:01:26|嘉宾介绍 三月铃——自由插画师、水彩创作者,同时经营画室,专注花卉与美少年主题。 00:02:21|早期学习与数位板初体验 从06年毕业到最初接触数位板;在实习两周里学到至今还在用的上色技法。 00:06:25|从工业设计到插画 第一志愿落榜误入工业设计,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插画。 00:07:31|自由职业的起点 靠插画养活自己:杂志时代的插画网站、被骗与合作并存的经历。 00:10:05|纸媒的兴衰 从《漫友》《知音漫客》的黄金时代到杂志快速衰落,见证行业变迁。 00:15:19|高强度的自由插画岁月 每天15小时不停画画,收入与付出不对等,孤独与疲惫并存。 00:18:28|未竟的漫画梦想 一直想画漫画,却因技法与自信不足而迟迟未开始。 00:20:27|启蒙作品 从《银河英雄传说》到《美少女战士》,日本动漫成为漫画启蒙。 00:23:57|好奇与震撼 参加艺术节、同人展,看见年轻一代的作品感到震撼与感动。 00:34:28|插画教育的体会 从培训机构到自办画室:孩子的真正创作往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00:37:13|家长的态度 从“玩物丧志”的质疑到逐渐接受——时代变了,但争议依旧。 00:42:07|线下展会与观众 第一次在上海展遇到排队买作品的粉丝,因视频而受到鼓励。 00:47:42|重新开始个人创作 B站视频带来的鼓励,让她找回被看见与坚持更新的动力。 00:50:36|持续的热情与自我认同 画画像呼吸一样,渴望被肯定,长期在自卑与鼓励间寻找平衡。 00:53:07|创作主题 “肤浅”的热爱:美少年与花,幻想与浪漫。 01:02:42|靠自己走出来 迷茫时曾渴望有人指引,但最终明白“成长只能靠自己”。 01:06:02|画画的意义 带来平和与安定,成为中年生活里的避风港。 01:10:18|关于年龄与焦虑 从二十多岁的焦虑,到40岁后学会珍惜时间,越来越平静。 01:15:40|40+创作者的挑战 最大的问题不是灵感,而是体力和时间有限。 01:18:19|未来计划 “唯一还没做的就是漫画。”希望有一天能真正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01:20:25|对听众的话 “40岁算什么?”——感谢大家的鼓励,希望未来继续画下去。 ---------------------------------------------------------------------- “这是一档为创作者而设立的播客,用7个问题去打捞创作者的灵感与困惑,同时也关注当下的创作生态,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 主持人 瑞瑞,阿鱼 封面 三月铃 片尾曲《New You》 Song by Far West 出品 Innno

82分钟
99+
1个月前
关于创作的7个问题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