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原本是我个人的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芥末章鱼的主播群中请教,却因为我“通信原理”的掌握不足,导致被误认为是这一期的话题。 所以这一期我们聊的其实是,面试技巧…… 先介绍一下自己,11年ToB产品经理工作经验,前7年所在行业是营销技术,后4年是医疗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产品团队管理,产品整体架构设计,大数据应用产品设计,商务支持等等。 重点是,我11年没有换过工作,严格的说没有换过老板,持续在创业期的公司中工作。 因为猎头建议看看外面市场定价以及猎头持续1年多时间的邀请,盛情难却下决定去看看市场行情,聊一聊总没什么损失嘛。 但却在面试中遇到了很多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比如面试官问我的优势是什么?,问我对一个非常成熟很久都没有变革的行业产品的规划思路是什么? 面试之后自己也陷入了自我怀疑,自己11年未动对于面试官来说到底是坚持还是没有勇气走出舒适区?工作了7点多的广告行业经验丢掉,去新的医疗行业重新学习对于面试官来说是否会判断我在每一个领域的工作经验都不足? 感谢两位主播的答疑解惑,让我知道了一些面试套路之外,也了解到了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可以讲的价值,也清楚到了一些性格弱点与沟通技巧的弱点。 具体的技巧是什么,如何了解了自己?请听节目吧,听完,你们会羡慕我有这样两位朋友的。
这是和Boundless Talk的一次串台,我们第一次用上了新的设备,在一个舒适的录音环境,和两位女性主播。串台带来的特别之处是难得一见的一期三语节目,三语分别是中文、英文和火车汽笛般的笑声。 但别怕,聊的话题是非常芥末章鱼的话题,关于一个男孩子提出并实践了想穿裙子上学的想法之后的遭遇。 遭遇来自两方面,一个是现实的校园里,一个是无聊的网络上。节目里所有的主播已经用各自的观点讨论了站在家长、老师的角度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事情的(轻轻地骂了骂部分网友),讨论了孩子的动机是否可知,讨论了安全的边界和影响他人的边界,当然,因为比较高级,也在批判一些行为的同时讨论了我们有没有机会让这样一个事情变得更好。 讨论你们听节目就好了,我自己回头听的时候会真切的感觉到,一个人所谓的讨论一个事件,可能只能是梳理自己。自己梳理自己,互相启发着各自梳理自己,酣畅淋漓,这是录播客的魅力,也是串台的乐趣。 我们聊得挺开心,希望你们听的也是。
这几年互联网兴起一个新的开会形式,叫“共创”。把需要就某个问题一起思考、信息互通、决策共识的人们拉到一起,按照“共创会”的流程,一起讨论、分析、交流、产出决策和分工的这么一个会议形式。 这个会议形式让译泽主播有很大的好奇,于是研究了起来。共创会的期望是美好的,但现实的是骨感的。说好了让大家产生共识,结果下来还是各怀鬼胎。说好了让大家贡献智慧,结果只是毫无思考的夸夸其谈。说好了产出有质量的决策,结果出来都是些正确的废话。那些期望在共创会上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继续留在了会议室里。 这种形式是个西方舶来品,我们都认为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似乎不太有效。这是为什么?文化、人才情况、以及互联网行业半洋半土的半桶水管理,似乎都是原因。方法不奏效,问题还在,那我们就要找新方法。什么是更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方式?一个英雄式的创始人,是否是中国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要素?节目中我们讨论了一些例子,还挺有意思。 好了,开始听吧。
减负这个词又一次频繁出现在网络上,据统计教育部门要求减负的通知平均每年都有一次以上,但这一次似乎不一样。 这次教改政策,直接就导致很多培训机构业务下滑,纷纷裁员自救。 而家长们反映也比每次更强烈,虽然部分网友赞同并理解这次改革,但更多的声音都在表达对本次教改的不满意,他们认为周末不能开课,给孩子的减负就变成给家长的增负。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那里,入场券就那么多,内卷是毋庸置疑的。限制了外部的课程,那么家长就要自己承担或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给到孩子相应的培训教育。 特别赞同一个网友的观点,他说等哪一次高考或中考的时候,各大媒体都没有开专栏进行报道的时候,才是可以做减负的时候。 国家管理教育机构其实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他们希望教育资源能更公平的分配,而对于对于所有学生来讲,都去参加校外培训就跟都没参加校外培训是一样的,这是资源浪费。 而真实情况是,多年的模式验证了,上好的高校将来才能有好的出路,家长们为了能够给孩子创造机会,还是会不择手段创造资源给孩子加码,只是付出的成本更高了而已。 教育部门的人考虑不到这样的结果么,肯定会的,如果执行足够严格的话,还是会限制到很多无法付出足够大成本的家长的,那么最终可能仅有少部分人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孩子学习,而大部分家长互相观察下都没补课,那逐渐的就形成了没那么内卷状态。这是比较理想的,也是必须要非常严格执行政策才可能达成的。 但上面假设还要许多基础条件,如果学校的教育不能满足家长的最基本的要求呢?如果竞赛有明显的加分呢? 这期聊完之后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在某个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很高,船夫是一个博士生,而且普遍的存在高学历的人才在做我们国人认为最普通的事情。那么,未来是不是也存在一种可能,在我国高学历也不意味着能有好工作的时候,才能让减负成为真的可能?
这期我们聊一个热词,叫“躺平”。 我查了一下某百科给出的定义,三个人也各自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我总结)顾主播认为躺平是在支付系统很糟糕的博弈环境的最优策略,黄主播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推卸,我其实更能愿意理解那个“拒绝精神控制”、“内心不起波澜”的百科定义。 虽然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反倒是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讨论。讨论的核心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会奖励创新,换个更高级的问题,进化的因到底是与环境相适应还是通过不停地重组改变物种的基因?这么问的话,显然后者是因,那假设躺平等于不改变,是不是就能导出躺平一定是错的、躺平一定不能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果呢?我不知道。 于个人我还是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奖励创新的,很可能这也是被成长经历和环境洗脑的结果,但总觉得趁着能动,动动还是好的,毕竟社会那么奇妙,那么多好酒和好看的眼睛。
适逢高考,前一段时间又有一个衡水中学同学的演讲在网络上引起议论。于是我们围绕着高考和衡水模式聊了聊。 三位主播分别来自学习时间一周6天每天14个小时、一周5天每天9个小时、一周6天每天11个小时的三类学校。所以对于衡中那位同学的演讲所代表的一类声音,有着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观察过一些身边的同学。那些把高考当做救命草一般抓住的同学,大多有一些客观的做这种选择的原因。衡水模式之所以存在,也契合了一些这类原因。在节目里,我们分享了不少这些同学的故事。 这期讨论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考试这个系统作为筛选人才的机制,衡水模式的存在,真的是合理的吗?为社会带来价值了吗?那些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这个模式的人,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 我们看来,选择是有的。重要的是,不要把高考当做终点,也不要把高考当做起点,而是当成一个过路站。但人生选择的可能性,需要做选择的人见了足够多的路。而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关于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宣传。
这次节目录制前,娜娜主播播放了他家宝宝给幼儿园班级群里分享天气预报的语音,这成为了我们本期话题的引子,叫“老师巧使唤人儿”。 从小到大,我们或多或少都都遇到过愿意使唤人的老师。小的时候可能让学生帮忙送个资料,大一点儿了有力气可能让学生抬个箱子搬桶水,再大一些能帮着老师接个孩子或者判个卷子,现在快递多了还能帮老师收个快递收个餐什么的……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有各种搞卫生等劳动活动,比如北方的学生冬天扫雪、夏天拔草,偶尔还去擦擦街边的小广告。 老师和学校可能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学生帮忙或参与劳动,但内核实际是怎么样的,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在这期话题出来之前,我没有思考过自己帮助老师是不是应该的,但是经过讨论才发觉,可能自己太听话了。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应该默默地就接受,回想起来还好自己没有遇到很过分的老师。 但是我觉得自己通过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赢得了老师的好感,老师就会在其他方面给我更多的关照。因此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需要家长付出其他的东西来跟老师交换对孩子的关照。 前几年曾经网络曝光过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老师的关照,要邀请全班同学去春游,给学校捐桌椅板凳捐其他物品,协助学校提供运动会场地等等的事情。舆论下,教委要求学校不应该要求学生家长做什么,杜绝这种家长攀比风气。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然而,现在学校换成了用“家委会”这个自发的组织来为学校服务。家委会承担了一些本该学校或者老师做的事情。而作为家长你是加入家委会为班级做贡献,进而换取老师对孩子的关照以及一些信息的知情权呢?还是不参加家委会,爱咋咋地呢? 所以,该不该听老师的使唤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该不该加入家委会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一期的讨论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孩子教育方面自己是有压力的,是的,内卷的压力。
互联网技术方便了很多事情,如果不是一个经常做这个行为的人,或者没像黄主播一样做过互联网社区运营,也许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事情里也包含着举报。 举报,像很多概念一样,一旦展开就会发现其含义有那么广泛,可以是某位小学生找老师打小报告,也可以一个弱势群体面向强势一方的维权。含义一广泛,就扯出来很多问题。找老师打小报告,在学生时代是会遭到同学的耻笑和排挤的,而弱势群体维权,某种程度上却是值得称颂的勇敢。同样的,找老师打小报告,可能是那位小学生人际关系不敏感下发自内心的正义,弱势群体维权,却可能成就的是某些利益相关方的私利。 我喜欢这类节目,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好几个相关的概念,从一个视角扩展到好几个相关的视角。 观点,就是我们观察事物所站的点。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自于一场机器人导致的车祸。 科技走到今天,我们拥有了一些通过机器人来向人类提供日常服务的公司。这些机器人开始接管一些我们日常的任务:酒店的room service、餐厅的送餐点菜、快递的上门,以及骚扰电话的拨打。 接触了些机器人之后,我总觉得被他们服务少了些什么。一个送餐的机器人为我让路,与一位送餐的服务员为我让路,是不一样的。一个客服机器人记住我诸多喜好和数据,为我提供个性化待遇,与一位训练有素的客服为我提供个性化待遇,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情况里,很多不一样当然来自于机器人还不够聪明、做得不够好。但我们假想了机器人已经能做到理想结果的情境,我仍然觉得少了些什么。 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这期聊得较为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它将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人的交互到底最特别的部分是哪里。往小了说,我们或许能知道机器人公司们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好了,开始听吧。
中年男人需要保持想象力和好奇心,芥末章鱼这一期聊了一个常见的脑洞题,假如在XX场景下,你只能带三样东西,你要带什么? 带三样东西的场景可以是荒岛求生、穿越到古代、沙漠或雨林生存考验、世界末日、被老婆撵出门,等等 我们设定的第一个场景比较简单,假设在酒店封闭生活一个月,吃喝拉穿住都不用愁,但是不能和人有任何形式的接触,相当于不能出门、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等等。 可以带三样东西,但“东西”的限制是只可以是独立的东西。举个例子,假设你说带个电脑,那不能再里面装很多个游戏或者电影,限制是只能选择一款游戏或者一部电影,带音乐的话也只能带一张唱片。 好的,那么你也可以想一想,你会带什么? 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虽然后来“它”被划归为不用带的内容里,但是如果有它,30天也能比较“愉快”的度过,你猜猜会是啥? 据说这个问题可以升级很多条件去聊,给大家留一个我们没敢聊的题目, “假如你和你的伴侣需要一起在没有危险的无人区生活30天,你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半夜睡不着的时候认真想一想…… 那样你就更睡不着了,然后就来给我们留言好了!
熟悉芥末章鱼的朋友都知道,三位主播本科都是北邮的,前段时间因为一场面试北邮和B站发生了些故事。那个故事的初始版本在我眼里是很夸张的,夸张在于一个没什么利益关系的酒桌上才有概率发生的事放到了一个面试场景里。我对于涉及夸张的事情没什么探究的兴趣。但很多人有,所以过去几周难得的看到了很多北邮人立场一致的表达观点,上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还是校方要关停论坛的时候。我个人对于自己的这个母校并没留下多么好的记忆,所以又立场一致,又有观点,这很陌生。陌生的同时又有点儿唏嘘,感叹在畏难面前贴着相同标签的人还是团结的,在对手并不强大组织又站在自己这一边时,是空前团结的。很感人。 以上纯属个人牢骚,题外话。 借由那个时间的初始版本,本期我们聊了聊职场环境以及我们能接触的社会里一些所谓倚老卖老的现象。30来岁这个年纪,在如今的职场里不上不下的,上上下下叫忐忑,不上不下叫尴尬。尴尬就是有挺多人能和你依赖卖老,也有挺多人有机会觉得你在倚老卖老。 然而说完那些经历和见闻抽象点儿看,从表演的角度,倚老卖老和诸如媚上欺下、道貌岸然等等其他表演流派也没什么区别。那么,那些真诚、谦逊的大哥们是不是也是一种流派呢?反正都是演,反正演技也都有高有低。 这东西不能从这个角度说,说多了就没意思了,听节目吧。
这是可以归类为“男人和生孩子”的一期。 学龄儿童的家长交流总离不开几个问题:“上辅导班了吗?”“幼小衔接准备上吗?””孩子的英语/数学/语文/美术/体育…水平如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是中国多数家长难以逃开的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甚至想在起跑线就领先别人很多,逐步地诞生了”鸡娃“这个物种。于是,养娃也迅速变成了一件内卷的事情。最形象的莫过于中午听说的这个案例: 跳绳是孩子们一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但因为有的孩子在一年级学起来仍然吃力,为了给家长分担教学负担,部分幼儿园提供了在大班教孩子们跳绳的课程。于是另一部分幼儿园为了体现服务更好,将这个课程提前到了中班…终于,我同事刚去上托班的两岁孩子,也被要求每天练习跳绳。 这看起来是典型的电影院效应。前面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所有人都得站起来才能看得见电影。但孩子教育,真的是前面人站起来,后面人不站就会吃亏这个逻辑吗?这期我们各自分享了观点。 ”鸡娃“作为一种手段,在使用的时候父母想明白了目标是什么吗?如果目标是明确的,那么鸡娃是真有效的手段吗?对于孩子的智识教育,提前学习是否是效率更高的?比起做题和考试,我们更应该在乎培养孩子的哪些特点(老话题了)? 本期节目是否提供了一个完整解?似乎有,也大概率没有。毕竟我们要对抗的是自己内心的冲动,而内心只和自己有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