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聊了聊陪伴无数人走过青春期的《灌篮高手》。 小时候,有一天突然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总是自称天才的家伙,弄得我们总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讨论谁才是灌篮里最厉害的人物,谈论樱木为何就能那么天才地抢下那么多的篮板球,三井为什么总是要到体力耗尽才会爆发,仙道的头发是天然的还是打了发胶… 然后一起抱着篮球奔向球场,在夕阳中一身臭汗地回家。趴在电视前赶紧扒两口饭,然后就守在电视前面,期望今天木暮能结束回忆继续比赛… 然后长大,初中、高中,灌篮高手还是看,篮球也打得越来越多。身体开始快速长高,想着或许我也可以有187公分,可以像流川那样灌篮。打篮球的时候开始有女生在旁边看,里面还有我们的晴子。晴子可能喜欢场上长得最高球打得最好的那个男生。用力地跑和跳,磨坏了好多球鞋。 然后参加篮球联赛,遇到一些伙伴。我们和湘北一样扮演者联赛里的坏小子角色。在循环赛中有赢有输,最后一场争夺出线权的比赛打到加时。体育老师吹响终场哨,出线!把篮球抛向天空,然后飞扑着拥抱到一起。 然后高考,去到新的城市,遇到新的朋友和生活。因为打篮球又认识了新的朋友,聚在一起完成了很多事情,又因为毕业要离开。完成在学校的最后一个集体项目,我们聚在一起合照,就像湘北打败山王的时候那样。 十多年飞逝而去,我们也和初遇灌篮时候的我们变化了许多。还在看灌篮。原来流川每天早上都会去练球,才能成为王牌。原来赤木等了那么久,才等到了这么一堆毫无保留信任的伙伴。原来樱木虽然是天才,还是会不停思考不停请教不停练习的… 原来还有那么多原来… 《灌篮高手》就这样一直陪着我们。关于它的故事太多太多。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在我们青春期精力爆棚的日子里,我们因为它,都有过怎样非凡的感受。 “同学,你喜欢打篮球吗?” “非常喜欢。这一次绝不说谎。”
十一长假中,北方城市的居民或游客大多感受到城市雾霾带来的深深恶意。我们站在西安城墙上,看着这座被雾霾笼罩的十三朝古都,心里想着留在北京同样吸着雾霾的家人们。 毕竟,这一年的雾霾序幕才刚刚拉开。 雾霾的这些年 2009年首次进入大家的视线 2011年上海首次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雾霾天气影响到了南方城市 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多个省市发布雾霾黄色预警 2014年北京马拉松在严重雾霾天气中进行,参赛选手戴防毒面具参赛 2015年朋柴静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刷爆朋友圈 2016年十一假期,它不出意外地来了……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开始期待冬天刮风,开始在包里常备防霾口罩,开始把PM2.5值同温度一样列入了每天要了解的指标,开始早晨望一望窗外就能估计出污染的程度,开始一到冬日就翘首等待蓝天。 也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开始习惯了在这样的雾霾天气里照常地在运动场驰骋,照常地带着孩子出行,在其他城市看见了雾霾天气也只是调侃一下,原来这里也有雾霾。 这一次我们想聊一聊这个公共的话题:雾霾以及雾霾中的运动健儿。雾霾到底对我们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否我们已经不再在乎它是否存在?面对雾霾,作为个体的我们该怎么办?对于治理雾霾,我们又该抱着怎样的期待? 今天恰好是诗人顾城的忌日,那就用顾城的一段诗作为结尾: “ …… 我们在掌心睡着 像小鸟那样 互相做梦 四下是蓝空气 秋天 黄叶飘飘 ”
你是否曾在写着作业时会突然停下笔,解题的思路都被收音机里传出的歌声带走,缓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主播在介绍歌的名字和背景,赶快把它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继续解着一半的数学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晚上,期末考试刚结束,躺在床上听着收音机里主播姐姐用温柔的声音分享听众来信中的故事,想象着故事里对家的思念是什么,远方的挚友是什么,计划着即将开始的暑假,也惦记着两个月后才能见到的那个坐在第四排的女生?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视若珍宝的那台收音机? 你是否几经修改终于写成一封信寄给喜欢的主播,然后期待着下一期的、下下期的节目? 你是否曾经录下自己的声音试试到底好不好听,幻想自己长大后能不能成为一位电台主播? 你是否犹豫好久发出一条短信,希望着能在她爱听的节目里成功的为她点一首歌? 如果是,那么你和我们一样,和所有这一代人一样,有着自己关于电台的回忆和情节。一旦提及回忆和情节这样的词,就绝不只和电台、节目、主播这本身有关,大概都会关乎那段青春岁月。 今天被各种媒介占满时间的你,还听电台么? 网络私人电台是不是个有意思的东西? 听对你来说,算不算是一个特殊的体验? 有哪些场景和心情下,你会想用上整段的时间去听一段节目? 这是一期关于电台的电台节目,请放心听,节目内容远没有文案矫情。
老师是对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的尊称,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定义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直到录完这期节目,我才真正去查了上述两个定义。 显然,各级各类教师从业人员、学生、家长等等绝大多数的教育场景参与者对于这两个定义都是模糊的。于是有些教师摆出老师般的姿态,有些学生赋予教师对老师般的期望,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像对待老师般的对待教师。种种矛盾大概就是这么形成的,本期芥末章鱼聊的话题也是这么形成的。 内容包含人民教师最没有老师样儿的十种表现、折腾老师十八式、师生融洽的三大场景,以及对于教育界权威人士的深度采访,请未成年人在家长监护下收听。 —————译泽主播的勘误分割线————— 我是来勘误的,节目最后喝high了,主要错误有以下三处: 1.讨论从德国和我国的“义务教育”历史之处全都说成了“应试教育”,严重口误(可见我的看法里它俩看起来也差不多); 2.德国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相关法令的时间点是1619,不是任何一个世纪的60年代,严重错误; 3.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饭》的时间是1940年,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1986年,此处说的很不清楚。 以上三处是不正确、不严肃、不严谨的,本人在此向所有听到的朋友郑重道歉,并且请大家放心类似的错误以后一定会再犯的。
在认识了快十年之后,顾哥、译泽、娜娜决定把他们抽烟喝酒闲聊的过程,录成声音,放到网上。 本来这只是一个不定期酒局聚会,闲扯过无数种不同的话题:行业、社会、教育、科学、历史、钱、房子、酒、美食、厉害的人、傻逼的人、爱过的人……还有帮顾哥整理衣柜的话题。 每次聊完,都抱着兴奋和醉意散去。喝酒吹水的时候,难免觉得自己站在某种高处。第二天醒来面对现实,内心不禁又充满疑问。 茫茫人海中,除了我们彼此,是否还有同类?那些让我们彻夜长谈的问题,是否还有别的角度去看待?这世界还有多少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曾看见?昨夜那些精彩的故事,会不会随着我们老去,记忆衰退,再也想不起来? 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些聊天记录下来。 一是为了记录,供未来的自己,甚至自己的后代们回忆。 二是为了被听到,希望这些有意思的故事,能被除了我们以外的人听到。 三是为了相遇,期待着去和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遇见,一起想一想,聊一聊。 所以在今天,2016年9月12日这个有点厉害的日子里,我们放出了第一期的内容。 这就是芥末章鱼这个电台,开始时候的样子了。 第一期节目从十年前的第一次到达北京聊起。每年9月都是开学季,开学的记忆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共同记忆。每年的初秋,就会有各种相遇的故事,尤其是大学时代的初遇。 第一次离家、第一次来到大学校园、第一次来到北方生活、第一次认识学长、第一次参加社团、第一次让爸妈和未来丈母娘单独相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