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父母之爱

这期我们讨论和父母相关的话题。作为父母,和面对父母。 在不少的时候,父母/子女这个关系,总是会被和其他的关系区隔开来。我们多少会认为,他们和爱人、朋友、同事、发小等各种关系是不同的。常常会被告诉,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父母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类似的,子女要对父母孝顺,和父母关系冷淡是极坏的事情等等… 我们的讨论到了后面变成为讨论关系。用一般的关系模型来分析父母子女关系,或许会被很多人在下意识里无法接受。我觉得这也是一开始节目里激烈冲突的原因。从某个角度说,如果承认对父母子女的期待和对朋友的期待没有本质不同,实际上是否认“父母爱是绝对无私的”,“子女对父母有不可推脱的义务”。在我们总结的模型里,关系用一种具体的期待维系,然后基于期待的满足与不满足,双方就关系达到某种博弈平衡的过程。我粗暴地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观点,或许很多难断的家务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不过,我们在录完这期节目后几天,我却陷入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模型是理性的、绝对的、极端的,但是现实生活却常常没有办法这么理想。在面对着眼前的冲击的时候,或许我们并没有办法保持如同讨论问题时候的这种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应然”的讨论,和现实的“实然”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互动呢? 我想起前几日我和别人描述我与父母的某次激烈冲突。对方问我,如果是你的小孩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觉。 不到现场,或许就没有答案吧。

60分钟
31
5年前

42.你有多久没有“任性”了?

“这一刻,我们无心恋战,只因想念您”,爽、霸气、任性! 近日,这一句话火爆互联网,大家都在议论乒乓球队三员两将弃赛的真正原因。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原因如何,这些世界冠军们在明知道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在明知影响职业前途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样做,表达出对权威和组织的不满,这种反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冲冠一怒,让大家看到了血性,满满感动,然后平静下来,大家有佩服,期待或担心,但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这样的做法,纷纷叫好,因为无论这种反抗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都给予了大家一些信心,让大家看到了期望,那是对通过反抗赢得胜利的希望,是对自我初心的一种坚持的希望 看到了别人舍身取义、奋不顾身,那么如果轮到自己呢,会为感情用事的做那些影响自己前途的事儿么?我想,围观的时候我们兴高采烈,轮到自己的时候,更多的确是担心自己的后路吧 小的时候大人们教育我们要听话,长大了现实告诉我们要温和和隐忍,然而,很多时候温和的对待并没有好的结果。“任性”一把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希望看到更多的莫欺少年穷和病猫变老虎的故事,希望自己做一个有血性,有坚持,有原则,“任性”的人。(这是笔者自己的想法,另外两位可能不是这么想的)

60分钟
13
5年前

41.我想过暑假

据说有很多人热爱夏天,特别是一些南方的朋友,我不知道是因为夏天裸露身体跟空气的接触还是湿热的天气带来的躁动心情,好像夏天在南方的小镇上一定会发生些什么。对季节这个事情我没有什么偏好,聊起夏天的话,我会觉得有点儿想念那些暑假。 开始录这期节目之前我的情绪其实是很饱满的,我会回忆起很多东西。比如小学时候住到亲戚家和早已经没什么交集的堂兄一起玩耍,在充满野趣的郊外放风筝、钓青蛙、游泳、抓昆虫。比如中学时候打篮球、逛唱片店、看电影、看书、打游戏、跟哥们儿胡混以及不懂装懂的谈恋爱。今天过于忙碌的生活让我在回忆之外,怀念暑假那种浪荡着挥霍时间的状态。 怀念同时生出的对挥霍那些时间的感慨,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心疼还是羡慕。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是怎么过暑假的,不知道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被各种班各种营和出国旅行占据掉。但我知道芥末章鱼是个牛逼的电台,牛逼之处在于当你带着某种情绪进入节目的时候发现原(wo)来(cao)暑假还有别的样子。 你们想象过关于暑假的回忆还有玩几个小时手指等家长睡醒午觉和和水泥盖房子这样的选项么?反正我是没想过……可无论如何,那样的情景在之后的生命中可能也再难出现了。 致敬我们挥霍掉的时间。

60分钟
61
5年前

39.真正的仪式感

《小王子》这本书里面有段关于仪式感的对白: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 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对于仪式感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 仪式感,是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使一些时间一些事件与以往类似的情况不同,会让你感动愉快,会让你记忆深刻,可能代表了一种态度,是对生活的更加用心,更加积极的表现,它使得人们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仪式感,不是规矩,不是强迫的,它本身可有可无,它建立在“基础”之上又促进基础的巩固。 仪式感很小,是我们参加聚会前用心准备的服装;是我们的摇一摇酒杯,嗅一嗅味道后再品味的酒;是我们经过一道道工序完成的一盏香茶;是你精心设计排版整齐的朋友圈相册;是每天夜里的互道的一声晚安;是战役胜利后插在战场上的旗帜。 仪式感很大,是你精心策划的一场盛大婚礼;仪式感是在某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朋友们不远万里的相聚;是父亲从小到大每年都带着孩子到老地方的拍出的一张张合影。 无论怎样,我们认为仪式感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别人告诉的,不过别人的节日,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去想吧,去做吧,用仪式感去改变我们枯燥,无趣,委屈,一成不变的生活。 去用仪式感就为自己的生活记上一个个标点。

60分钟
33
5年前

37.为了自由自在的热爱

标题是从今天看到的一篇苏群老师写马努的文章标题中学过来的。 这期我们聊了聊NBA。和现在满天喷子的聊法不同,我们聊了聊NBA刚开始在中国推广那段看球的时光。 这个话题的起因是昨天满天流言说17年西决第四场将是吉诺比利在联盟的最后一场比赛了。作为了98年开始看球,03年开始不怎么看球的伪球迷,突然发现马努如果退役,当年那些我耳熟能详的名字似乎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些年,虽然不怎么看NBA,但总是会关注时不时的退役消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也就少了一点如同当年那般热爱的理由。 犹记得小时候,那些个性鲜明的球星,带着他们个性的故事,给予年少的我无限的热血。当年以为,这些的人故事会一直这样写着,陪伴着我们许久。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会变的。人们会转会,会老,会改变打法…然后变得和曾经故事里的想象有些不同。 这大概是为什么我们会缅怀老日子吧。 在这里,借用苏老师的一段话: 青春是我们记忆的支点,我们总是喜欢站在那里,遥望不可知的未来。当我们终于站在这里——其实就是畅想过的未来,又总是喜欢缅怀过去。 遥望和缅怀之间,太多的当下从指尖溜走。当一个个英雄变成背影,我们喜欢说:你带走了我的青春。 对现在这一代或两代人来说,吉诺比利这样的背影已经不多。 可是又有多少人,一面在慨叹又一个英雄变成背影,一面在唾弃当下如日中天的英雄呢? 我不喜欢厚古薄今,我喜欢向前看,我总是认为新的一天好过今天。但在马努即将变成背影的这天,我突然怀念那个年代,我们能自由地热爱,毫无顾忌。 敬我们自由自在的热爱。

60分钟
42
5年前

36.请勿评价我不吃茄子的选择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期节目,但我随便起了个名字。 话题来自上上期顾主播的如何评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的节目,那天的录制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在我心里导致那个艰难的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应该对其他人的选择做评价。整个过程里,我都在坚持不该轻易评价别人的选择,直到录完之后去窗边抽烟,顾主播向我提了个问题说如果你觉得不该评价,为什么还会说某个人某个事情傻逼。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长时间,我仍然觉得评价他人的选择是不应该的,同时我也觉得不能说傻逼会很痛苦 。录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也还没想明白,但回头听了一遍之后我明白了。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主观的认知、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判断,在主观层面是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将自己的认知、感受、判断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你不能替别人做选择,也不该轻易评价别人的选择。”如果这期节目只是聊出这样一个观点并达成共识,那它应该不会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期,它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非常认真的纠结了“评价”的含义。 质疑,至少不简单接受任何一个概念和观点,而是研究讨论之,这是录节目最大的乐趣。 节目里我们定义了你对一个事物进行建议、评价、干预这样三个概念,但这里边没说清楚判断的问题,才有了“评价被不被对方知道”等模糊的情况,这就是节目里我们都没聊明白的点。那么,如果把这一系列概念定义成对事物你自己的判断,以及对他人的建议、评价、干预,你觉得评价应该么?

60分钟
48
5年前

34.念了这么多年书,你却让我带孩子?

如何看待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做全职太太”,我希望得到的是大家对这件事儿的看法, 比如说是不是受过的高等教育算浪费了,中途为了纠正主题,还针对于是不是觉得浪费进行了讨论~ 两位主播开始给我的答案是,他们尊重人家的选择,人家怎么选择是人家自我追求的实现,两位主播没有什么看法。按照他们这个定义就是世界上没有事儿是不对的,因为都是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可能包括偷窃,杀人,呵呵呵 我自己认为,对于这些事情发生都是理解的,但是我想更多的人都会跟我一样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 有一些人会认为: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继续回去带孩子,是大材小用了,这么多年学习到的知识,都被浪费掉了,应该由更专业的人来带孩子做家务 相应的有人就说:受教育不仅是学习到了知识,而更多学习到的是价值观世界观,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人说:在家带孩子可能和社会脱节,很难再出来适应社会,把家庭的收入等重担都交给了另一半,却不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若另一半儿突然失业了,冒着这样的风险不值 相应的人说:全职太太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职业,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和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好,并且做全职太太不代表与社会脱节,还有很多时间跟朋友交流以及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有人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稀缺,当年上大学读研究生都是挤掉了一群想要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而求知的其他同学,如果受到这些教育之后回去做全职太太,是浪费了社会资源 就还有人说:除了全职太太外也不是其他职业都会应用到其学习到的知识,做了全职太太也可以在其他可能的领域中应用到自己所学 虽然这一期没有特别激烈的讨论,但围绕着我到底想聊什么的这个事儿上,也把各自不同的观点说出来了,还可以凑合听一听,呵呵呵

60分钟
51
5年前

33.媒体是做什么的?

这期的话题我们本想聊“媒体”。不过聊完之后,我觉得我们聊的更多的是一个狭义概念上的媒体:新闻。 小时候的我,觉得新闻媒体是用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的。后来,我在中学的课上听说,新闻肩负着监督权这个重要使命,从此对新闻的期待就变得完全不同了。当我再关注到社会事件,就会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相关的报道:是否公正,全面?是否让事件往正确的好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夹带私心?… 时至今日,互联网成为了主流媒体之一。无数的新闻产品涌现,用技术、传播、生态,不停地改造着人们看新闻的体验。我们三个都是互联网从业者,可以说与媒体沾点边。同时我们三个都没有从事任何和新闻直接相关的工作,也没有系统性学习相关的知识,本质上是个门外汉。但我们常常因关注新闻、讨论新闻,从而外延出来了一些疑问: 现在的媒体形式,是否真的在帮助新闻的“本质”进步和优化? 我们是否可以更容易地知道这个社会在发生着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听到更多客观公正有深度的声音? 我们今天看到新闻和参与新闻的方法,是否在帮助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面发展?… 每当我们问出这些问题,我又忍不住在想:又或许,其实新闻的本质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的呢? 可能新闻媒体的本质就是吸引用户、骗取阅读量、销售广告呢…?想到这个,可真是让人难过。 最后,我们特别期待对”新闻“有想法的听众,或者新闻从业者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你对一个新闻媒体的期望是什么。

60分钟
20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