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践行之前的计划,邀请了第一位不是我们仨共同好友的嘉宾:前男友老师。前男友老师本名不叫前男友,这只是他行走江湖的代号。至于为什么是这个代号,大家可以发挥下想象。 前老师目前在影视行业做事。恰巧前一段时间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怒怼电影评分网站,认为观众对电影的肆意评价是非常不尊重作品的。所以我们的话题从这里开始。 互联网的崛起让全民可以针对电影发声并传播。而产生的这些评论评分又多多少少地影响了观众的看电影决策。也出现了电影宣传在意这些评分的现象(刷分、用评分高做卖点)而这些,大多是站在观众视角的。从电影工作者视角,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会有不同?这是我们好奇的部分。 一个导演会为什么而拍电影?拍电影之前和拍完电影之后,他该如何处理自己和观众的关系?面对好评差评,又该如何看待?群众评论对电影市场产生了影响,又是否会进而影响电影的创作?… 这些问题,在这一期节目里并没有被完整地都问出来� 那我们聊了些什么呢?到底有没有问出来前老师前女友的故事呢?大家听吧…
国庆中秋双节里,满朋友圈的人不是从满世界去浪,就是去参加或者举办婚礼。婚礼似乎已经成了长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遥记得小时候,一年里的大部分日子路上都能时不时地看到迎亲的车队,而不会像现在这么集中。这大概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伴随着发展,变化的不仅仅是婚礼的时间选择,婚礼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婚礼,其实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人们还在坚持着举行的仪式之一。它从过去的婚礼中演化而来,去掉了一些,留下了一些,又引进消化了一些,变成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特意聊了聊曾经我们各自家乡的婚礼,都有哪些有趣的细节,现在是不那么被在意的。又有哪些新增的流程,是如何被加进来的。 节目里来不及细聊的一个部分,是关于现在的我们需要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需要”的核心内核,其实会定义我们现在婚姻的核心内容。我感觉时代变化了,这块却没有被认真地重新讨论和定义过,导致现在的婚礼有点徒有其表了。 最后,有人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北方迎亲的时候,会有找鞋这个环节吗?
胡乱想起这么个名字皆因为今天中秋,又是国庆假期,如果你还记得这个名词,2010年国庆假期里出现的那个事件也算躁动一时。 我觉得这期节目赶上假期挺好的,因为这一个小时并没聊明白任何东西,关于一个理想的又有效的组织是什么样的,我心里有好多疑问,却没法准确的问出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当你生活在一些结构性很强的框架里,就很难结构性很强的质疑它们,如果是的话这挺遗憾的。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曾基于自己的哲学理念设计过国家、社会、政府这样的组织,东西方都是如此,如今谈的各家主义也大概如此。过去有太多所谓成功的和失败的组织形式,今天更有大量扔在运营的,看起来会持续运营下去的组织形式。你不太容易去判断各种情况下各种形式更加合理,也几乎不能施加太多影响。我们看到的每一种组织的设计方案似乎都先天正确且大义,但我们谁都没法说结果有多大可能仍是正确且大义的,无论对组织还是组织中的个人。 而个人是我感觉到的整个问题里最难的部分,我不知道一个个体是否真的能融入到一个组织中,因为那极有可能要求你既信仰组织的目标,又信仰组织的形式,这还不牵扯与组织中其他人的关系。 所以我才有了种种问题。 然后,这期节目录制时间已经过去三周了,这种种问题我还是问不明白,以上内容就算个背景吧。 拜月教这个组织概念挺有意思的,其实在题目涉及的事件之前和之后,出现在过各种小说里,时正时邪。也许那里边就蕴含着理想的组织的样子吧,我们去赏赏月好了。 祝芥末章鱼的听众们打开月饼都是时变的。
作为芥末章鱼的铁粉,终于有机会在工作室的高端录音设备情况下,秉承电台的风格,没有逻辑地喝酒聊天扯淡一晚上,为了显示我的逻辑性,要认真写一篇推送。 在德国生活一年,有很多想分享给大家,德国生活好的方面,很多节目里没有提及到的地方。 比如,德国人非常务实,在我去过两个德国家庭里都还能看到显像管电视,在一个德国同学家里还能看到里边可以同时放3盘CD的音响。比如,德国的垃圾分类会详细到把棕、绿、白色的玻璃瓶逐一分类。比如,德国的无障碍设施可以保证残疾人自己自由出门,年轻母亲自己一个人可以带着婴儿出门。比如,社会建立在信任人的基础上,公共交通都是以抽查的查票方式为主,全靠民众自觉买票。比如,德国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在城市里有很多参天大树,可以经常看到小松鼠、小刺猬和小兔子等等。 由于时间有限和我们聊天的随性,这期节目还没有提及到的是,是对比国内我们的生活。而且关于欧洲旅行,也有很多tips没有来得及讲,值得尝试的食物也没有涉及到很多。如果大家今后有时间去欧洲的时候可以私信后台。 如果想了解德国的一些方面,那就开始收听节目吧。 p.s.解释一下收听过程里边,一些语病。 正常的啤酒指的drought beer,就是生啤,口感会好很多。 再举个栗子,说一下德语单词可能有多长,Gleichgewichtsdichtegradientenzentrifugation,你们猜这个词什么意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来了经常在节目中听到,却从来不曾出声的著名场外嘉宾:星哥! 星哥为我们分享了关于他的公务员职业的一些感受和想法,真的是让我们收获颇多,也为芥末章鱼第2年开了个好头。 同时,因为节目内容太过敏感,所以这也成为我们第一次需要录完某部分进行消音处理的节目。 真的是非常特别啊。 以下是星哥带来的文字 你看,右边那个鸡蛋都长毛了诶!真的啊,好丑啊!哈哈哈,好丑! 劳资是猕猴桃! 嗯,北邮目前仍然是学院路上就业最为乐观的高校,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北邮毕业生几乎十之七八都成了大互联网从业者。我是程序媛,我是产品魔法师,我是测试工程师,我是ui设计,凑一起够成一个产品线了。哦?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公务员,就是那个猕猴桃。 是的,公务员就是我邮毕业生里的猕猴桃,不过,这个群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到底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除了收入低,到底还有没有传说中的福利了?是不是真的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是不是公务员都是每天要耍心机,哄领导,其他业务都没有?要不要把公务员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公务员都不干正事,毫无价值?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些疑问,或者有过一些固有印象,就来听一下这一期吧,一定会让你刷新三观哦!
在节目里常常说起的一周年第52期节目,这么快就到来了。 接受了后台那么多盆友的建议后,最后的庆祝形式是:倒上我们最贵的Whiskey,然后聊一聊这一年的节目。(也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特别) 总结之所以为总结,是你可以把过去的这五十多周,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你可以比较、评论、赞扬、批评、修补。所以在这个话题里,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是提了一些总结类型的问题: 收听最多的节目是哪一期? 自己最喜欢的节目是哪一期? 最想要重录的节目是哪一期? 录节目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 回答的过程中,我们透露出了许多不曾在节目里出现过的私人部分。 回想这一年,三位主播都经历了不小的生活变化:成为父亲、成为丈夫、成为失业者…而这五十多期节目,大概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好见证。 我们在开始这个旅程的时候,期待着能把这件事坚持下来(无论我们做得多屎)至少这一年份的52期我们做到了。 新的一年,继续。
从上学一直到毕业,一直到工作前几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孩子王”,跟比自己年龄小的伙伴们玩儿的特别热闹。偶尔心情好了,会在大家一起走路的时候上蹿下跳,会在讲故事的时候手舞足蹈,会在朋友圈里面卖萌~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很年轻,还在成长~ 然后突然在某一天下班回家,到了地下车库后犹豫了几分钟才上楼,而这几分钟的犹豫让我发现自己心态变了,变得不一样,因为觉得在路上在车上的时间自己才属于自己,因为在公司自己是一个职场职员,而进了家门就变成了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孩子,我理解这种心态的变化,是因为觉得自己老了。 回想之前种种信号,比如说在去年的冬天自己主动的准备好了秋裤,比如某个早晨照镜子时发现了一点点鱼尾纹,比如说听不懂餐厅隔壁桌年轻人们都在讨论的新歌,比如说给自己准备了个保温杯配上枸杞,比如说当自己意识到香港回归的97年距今是20年而不是10年。这些好像都是在提醒自己为变老做好准备,然而自己还是没准备好。 时间悄无声息的消逝,而我们也在慢慢的成长, 你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蓦然一惊,自己已经老了。
最近体育界有核心成员转会了,直播平台头号主播违约跳槽了,群众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有人觉得背叛不可饶恕,有人觉得充分理解。 我们三个主播想到了好久没有听到的词,“忠诚”。所谓“忠诚”,通常的理解是忠贞不二,尽职尽责,信任和服从。而在我看来忠诚更多代表的背叛的对立面。它是对国家,组织,一个人,一个思想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在即使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或者危险胁迫时仍然坚持自己本来的原则,而不去给原本面对的事物带来任何负面的东西。 为何现在讨论忠诚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争议?或许是因为我们社会开始有了逐渐明确的“契约”概念。通过一些契约设计,将违反契约后的代价都明确下来。如果承担了打破契约相应的代价,那么违反契约或许就没有一定需要被指责的地方。(当然现实情况会复杂更多) 然而感情上,我们还是期待着传统中忠诚式英雄的存在。如果一个人需要放弃的利益远大于代价,却依然坚持为自己曾经的经历,曾经的战友,曾经的种种放弃这些利益,去坚守原本的承诺~,那我想说,就算你丫是套路,我还是会竖起大拇指,说句牛逼~
第一次冒出纹身想法时大概十几岁,我确实忘了当时是受了什么东西的蛊惑,大概就是想给身上弄点活儿。总之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想法没有被忘却而是时常出现,终于在自己三十岁生日付诸实践。 我相信对于85后这代人来说,有不少人动过纹身的念头,至少对它提起过兴趣,也深知当想纹身这个念头面对父母、面对工作领域、面对社会环境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让我拖了十多年。但我觉得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理应接受来自认知层面的挑战,于是才有演进。 我们说了很多关于纹身的位置、内容、流程、体验和一些注意事项,其实想说的就是对一个东西的认知这么一个事儿。然后我发现,这期节目没什么可写的。
如果我还在上班,最近一段时间将又会是我一到周一就忍不住想要早下班的时候了。因为最近是史上最强美剧更新的日子。 每每到这样的时间朋友圈就会出现一些不看剧的人可能看不懂的说法:“今天又死了几个了”、”这集有人脱吗?“、 ”打死剧透的!“… 虽然如此这般的行为和追三生三世前半生之类的行为也没有本质行为。但权游粉内心总会有一丝丝骄傲的意思,毕竟智商不够的人可能第一季就不得不弃剧了,能坚持到现在证明智力还在中等往上水平。 权游带给人们的体验也是前所未有的:不要爱上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家族、甚至任何一个动物或武器,否则马丁大爷会教你做人… 不过不可免俗的,我们还是在这期节目里讨论了我们觉得最好看的女性角色和最喜欢的男性角色,虽然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死了吧… 虽然第七季让我个人非常失望且内心坚定地认为这部剧会跌出”完成度接近满分的神作品”这个榜单,但还是要说一句表忠心的: 瓦拉蒙古利斯!
这期讨论钱。 钱是现代商品社会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大家现在努力地挣它,然后认真地使用它,然后期待着它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人生。 进入工作生活也有那么几年了,多多少少挣了一些钱,对于钱这个事情也会有了更多不同的感受。于是忍不住要回忆一下,在最开始的时间,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和钱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上学的时候,我们虽然不算什么乖乖学生,但好像也没把时间花在什么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的事情。偶尔能收获一些钱,也都在各种莫名其妙的挥霍中消耗光了。对比起顾哥在节目中提到的认真挣钱的小伙子,感觉真的是天差地别。 作为来自从商人数众多的福建兴化地区的我,却没有走上正经的经商之路,这也让译泽主播有点疑惑。在我看来,对挣钱这事的热情,终归是与人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的。我这种抱着理想和浪漫主义在生活的人,嘴上喊着要挣钱,其实也无非就是希望有钱多尝尝几种酒罢了。 所以,看在写字这么努力地份上,众筹点酒钱吧。
这期我们聊的是周杰伦,在我认识的85后里,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人在谈起周杰伦时敢说自己从未喜欢过这个歌手。认真回忆起来,对于这代人来说,至少在演艺界我还真想不起另外一个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人了。 尽管关于周杰伦的回忆我们聊了很多,但说到评价他,我们既对音乐本身不专业,也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市场不专业。所以没法分析华语流行音乐结合美式R&B是不是他写的旋律最好听最创新,没法量化那个时间点中国大陆的实体唱片业增长有多疯狂,也完全不了解信息匮乏的环境下像他这样的艺人能获得多么集中和优质的包装和资源,关于评价我们只能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至少在这种感受中,无论对于其音乐作品还是影响力都充满着肯定。 那个时候的周杰伦到底有多屌,我引用几段知乎关于“周杰伦巅峰时期有多火?”的答案: “2005年11月1日,周杰伦《11月的萧邦》发型。放学跑了全程的音像店,全部断货。有一家老板自拆了一张在音响里循环,求了半天死活不卖,我站在十一月的寒风里,一直听到音像店打烊。” —— 仲邹 “不是周杰伦粉丝,没看过他的演唱会,没买过他的专辑,不关心他的八卦。然而他几乎所有的歌我都会哼,大部分歌都会唱。” —— 不方 “你不知道三年二班的同学多幸福。” —— 子不语 知乎这种性质(什么性质)的一个平台上关于周杰伦的的话题有69k关注和6k问题,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力证,周杰伦是译泽主播(就是我)之后唯一一个被芥末章鱼选做主题的个人。 以上,侵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