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职场口碑,由前同事的零散记忆决定吗?

三位主播以前都是产品经理,其中两位曾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把一个人的画像描绘清楚进而实现精准的营销,然而因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因,这种画像只能是对于群体的描绘,而且只在相对宽泛的某些兴趣维度有效。 而在职场中,尤其是对企业即将招聘进一个核心成员的时候,企业最希望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核心成员的画像。一个人的技术或业务能力相对来更好评估,而这个人的秉性、口碑如何了解呢?由于没有个人的数据的原因,连基本的宽泛维度都没有,企业只能各施手段去了解。 企业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口碑,一般是请背调公司的人帮忙,找到这个人以前的同事、业务伙伴、客户等等去访谈。 然而,受访者的回答有多少是可靠的,信息是否准确、评价是否片面,是不是受访者在这个场景中的权利过于大了? 即使一个人平常态度认真、待人真诚、任劳任怨,他也会有决策失误的项目,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正面竞争的状态,如果受访者刚好看到是这端时间周期的这个人呢? 并且,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运营的机制不同,不同层级、不同角色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理解一个人的决策行为。如何判断受访者的评价是足够客观的?更别说万一这两人因为某件小小的事情有私仇呢? 这一期我们聊的就是口碑,口碑重不重要?要不要刻意打造口碑?

75分钟
99+
4年前

236.品牌代言人的事故,锅在Intel、温碧霞还是PS小哥?

说实话,尽管和众多品牌打了很多年交道,但在录这期节目之前我并未特别认真的研究过品牌和代言人这一对儿概念间的相爱相杀。最近有个品牌因为请代言人的问题遇到了点儿麻烦,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聊一聊背后的东西。 从道理上这似乎不太难,在商业社会里一个概念花钱去连接另一个概念,自然是希望借助后者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前者的商业目的。这个连接里能谋求的无非是熟知、信任、辨识度之类的东西,不同的市场要怎么做、不同位置的品牌要怎么做,看看科特听听课大概也能搞清楚。 但有趣的是,信息这东西革命了,品牌所处的商业环境变了,作为代言人的名人所处的舆论环境也变了。更具体的,由于消费的场景、了解商品的途径、接触商品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在做最终消费决策时品牌的影响方式变了。同样的,消费者消费名人的形式也变了,名人不再是个相对简单的标签,而是个贴满标签的话题,话题这东西是群众们至少是网友们特别爱玩也特别会玩的对象。 玩着玩着就玩出花儿了,于是品牌和代言人之间就有了很多故事。 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大概是那些尽管也收到很多训练但仍旧原始的刺激和对应的反应。我不能说代言的名人不是一种刺激,但节目里聊到的例子也许能让我们发现更能刺激到你的也许是其他东西,创意公司的朋友,你说呢? 好了,开始听吧。

75分钟
99+
4年前

235.说到混社会,归纳法还是挺有用的

这期的讨论了由货拉拉事件引发的两个思考,一个是误会导致了悲剧,一个是缺乏社会经验的问题。 货拉拉事件在我看了跟很多热点的事件不一样,其他的热点大多数要么是有纯粹恶意的无辜伤人,要么是从小事儿慢慢积怨很深,很多事情会有一个起因,其中若有一方退一步都很容易避免的,但这次不一样。 关注的同学应该都会大致了解情况,导致货拉拉这个悲剧的很大的原因是缺乏沟通,而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又恰巧的心里面有其他的事情导致了一系列的联想,进而因为猜测联想酿成大祸。 误会经常有,家里特别多,但在外面就不一样了,有时候回很直接的冲突。那么误会和冲突产生之后如何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就需要社会经验了。 要我来解释社会经验,我会理解为对社会的认知而产生的处事思想,以及因为阅历足够丰富之后而总结的处事技巧。 如果货拉拉事件的女主清楚知道跳车也会丧命的话,如果知道还有很多其他办法解决安全隐患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20好几岁还在学校上学,工作之后有各种互联网的便利的服务满足生存,可以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得更少了。那么社会经验要从哪里积累呢??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很焦虑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掌握足够多的社会经验。 好吧,那么听听我们有哪些案例可分享,有哪些方法解决社会经验焦虑吧。

76分钟
99+
4年前

234.商品社会等于上瘾社会?

234.商品社会等于上瘾社会? 最近在读《上瘾500年》,一本讲述各种上瘾品的诞生、传播、普及,以及如何影响了经济、文化和战争的书。书中讨论了很多瘾品作为一种商品,经历的各种合法、非法、管制等阶段,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不过这给我了一个启发,如果把大多数商品都看成瘾品,再来思考各种商业的逻辑,似乎会更加清晰明了。 不过本期节目并未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过多。我们先是总结了各自有所接触的瘾品有哪些。然后分享了自己是否对这些瘾品有强依赖,或者说真上瘾。但似乎…都没有。人们对瘾品这个名词似乎带着强烈的抵触意识,很容易把这个词与毒品等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与瘾品有关的人也总是让人联想出一副不健康的形象。但现实里,瘾品会比我们这样的认知更广泛地存在。为了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瘾品也进化了自己:它们降低了伤害,对成瘾性也仔细拿捏,然后把自己的形象同各种酷的、潮的、优雅的形象联系起来,让人们接受起来更加地容易,进而延展了这类商品的寿命和影响力。 继续泛化这个名词,我们或许可以说大部分消费品的存在,都努力地希望让人上瘾。只有上瘾的商品,才能拥有很长的商业寿命。有很多事情即使在生理上没法让人上瘾,也会设计在心理上的上瘾机制。识别出这些商业背后的逻辑后,我不禁想,如果这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上瘾”,那我们是否该调整下自己对“瘾品”这个名词的潜意识?如何与瘾品合适地相处,或许才是真正的命题。 好了,开始听吧

72分钟
99+
4年前

230.大过年的,我们要不要脱离低级趣味

大家新年好哇,祝所有芥末章鱼的听众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大吉、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刚刚跟家里人一起吃完年夜饭,喝了点儿小酒,翻了小区院墙回到自己家里写推送,翻墙的时候琢磨着喝了酒了,可不能像去年一样把脚后跟跟蹲了。 跳下来的瞬间,沉稳落地,穿了好几年的踢不烂发出沉闷的响声,心说这一年,就像这一跳,稳了! 回想这一期我们录的话题,可能是叫做该不该脱离低级趣味。 嘿,您还别说,我刚刚那一跳,就挺有趣味的,低级么,我觉得应该不是,挺有意思的,至少,这一年稳了。 本来就记不起来两周前我们聊的内容是啥,喝完酒就更想不起来,所以我来猜一猜我们聊的是啥,给大家做个简介。 大概率我们聊的时候要先定义低级趣味是啥,我肯定会认为低级趣味是比较(三)(俗)的,以前我评价低级的时候总会说“俗不可耐”,译泽一般会认为低级趣味是庸俗、垃圾,就是那种特别特别臭的东西,所以他那个脱离低级趣味没啥值得讨论的,肯定得脱离。 东北二人转、线下脱口秀一些热场、随地大小便、(裸)(奔)、还有我们娜娜主播在大学穿着内裤表演过扇子舞,这些东西在不同人眼里定义很不一样,不一定的是低级的。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人的感受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一期就聊的是这么个话题。 欢迎大家大年三十春晚不好看的时候,打开芥末章鱼听听我们这么不合时宜的聊的低级趣味。

69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