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这期我们讨论了一下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芥末章鱼做的好的地方是,总是能把问题拆开,讨论量变、引起、质变这些概念都是什么含义,但是因为没做研究,讨论的更多的是彼此的认识和观点。 写这个文案的时候我在想,不先做足够的研究就进行讨论是不是个合适的行为。想了想发现这就又回到了做这个电台的意义的问题,梳理和修补自己,这也挺好。 既然节目里聊了足够的认识和观点,文案就引述一些标准概念,我也偷个懒。标准概念阐述的挺好的,不过看完之后我还是更喜欢我们的讨论。 好了,开始听吧,以下是引述部分: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涵义 ①质――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它们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今天是老胡与我们一起录的节目。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互联网运营,老胡可以说是活跃在互联网和内容界的各个角落里。当年还跑去做过一段时间的影视,以及时不时地在社交网络上写一写评论。这两个因素延伸出了本期话题:剧情不合理就一定是烂片吗? 起因是老胡写了个长文,在网上与喷了一些网友,只是因为人家要求剧情合理。和娜娜聊起的时候,发现观点似乎完全不同。拉上顾哥和译泽后,本以为审美习惯大相径庭的几个人会吵成一锅粥,没想到聊着聊着,竟然变成了暴露各自恶趣味的内容。 同时,什么是好电影,这个芥末章鱼的老问题在这里被无数次提起。N多文艺青年猛烈批评就不值得一看吗?在互相影响的社交网络上,人均影评家的世界里,我们还能不能保留自己单纯而又独立的审美观念?那些交出了优秀行活又赚到钱的电影,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都在节目里也一一聊到了。希望大家喜欢。 好了,开始听吧。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最近有起不算陈年的旧案宣判了,跟性侵指控有关,跟网暴也有关。 芥末章鱼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记录时代,翻了翻已经录过的节目,仿佛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竟是由这两个词联手统治的。用“统治”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压迫感,想要做一个和这两个词无关的人的压迫感。 要把漫长的时间里女性的心惊胆战还给男性,听起来不仅快意还很公平,但要想一想,除了对立的、单一角度的公平,我们是否还有更应该追求的东西。之前的节目里我们讨论过那会儿到处引用的内卷概念,人们之所以痛斥它,是因为在存量里徒增了所有人的成本。而在这个话题里的一些人举着正义的旗号在做的事情,真的有区别么? 历史上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后我们用代价换来的更高的代价。 我无意也不支持主张女性单方面来承担让人类变得更好的代价,只是想讨论,如果人类是能够主动做选择的,我们是否值得一个更好的选项。 我总是主张主动做选择。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关于英语,在我年轻最叛逆的时候,会对身边的人抱怨说,好好的一个中国人学什么“鸟”语…… 但是为了能上大学“好好学习”其他学科,还是凭着刻苦努力和智商把英语学得算过得去,等到上了大学,就又凭本事把英语都还给了老师。 像很多人一样,英语水平的巅峰,是高考英语考场出来那一刻。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关于英语的问题,主要从英语到底有什么用而展开。 你都在哪些时候因为英语给你带来了困扰?出国旅游有没有找不到目的地?着急看最新一期美剧没字幕等得焦虑?工作开会时候某个重要单词没懂一脸懵逼?遇到歪果仁朋友介绍就自己没法交流显得格格不入? 听说教育部门已经打算降低英语的总分数了,人工智能的翻译机器也非常成熟了,(随着大国崛起、一带一路……),我们汉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提高了,那英语……? 就现在,来评论区说说你们觉得学英语还有啥用?或者学英语你打算投入多大的成本那?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一眨眼,这个电台五年了。 五年来,我们最大的特点可能是懈怠了。不管听友们如何提意见建议,我们似乎都很难及时响应,和这个讲求快的互联网时代不在一个风格中。我们有变化吗?似乎是有的。只是很慢,也不多。一年可能有1-2个小改变。但累计了5年,看起来变化也就不少了。 这就是“5年”这个东西带来的神奇效果。当时间被拉长到这个维度,日常中无比微小的变化也变得可见起来。就像节目中提到的,男人和生孩子、20XX你爱听不听等系列节目,单独拿出某一期似乎都平常无奇。但这个事情做了5年,放在一起,似乎就变得特别起来。 这300来个小时的节目,对我们三个人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影响。顾哥为自己找到了自留地,译泽主播找到了自我返送器,娜娜主播找到了一点使命感。三位主播(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在这个事情里获得一种“确定性”。芥末章鱼找到了什么呢?除了收获比开始节目时候预期的少很多但质量却超高的听友外,我们还收获了持续竞争力: “持续竞争力重点不在竞争力,而是在持续。” 持续的事情有魔力。让我们持续下去吧。我们1000期见。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这是我和黄主播在广州录制的一期节目,我们同时出现在广州不是去寻觅美食,而是去出差的。所以我们选了个懈怠一些的概念来聊,这个概念叫周末。 节目聊的很水,但对于芥末章鱼来说难得的很“情绪”。很情绪的回忆少年时因为种种原因对周末的期待,很情绪的想起一些有记忆的周末,很情绪的倒了些现在的苦水,也很情绪的留了一些幻想。 录完这期节目我恰好看到了一份DT财经调研发布的《2021国产青年周末调查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报告的最后写到:“ 在这次调查中,有接近6成的人同意「人和人的差异在于怎么度过闲暇时间」这一观点。如何好好过一个周末,是广大上班族和学生的愿望。 对当代人来说,占据2/7的周末时间是一个人生活状态的重要样本。特别是近年来,996的工作制度和加班文化不断受到质疑,说明人们不再将个人价值与工作成就完全等同。 正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幸福存在于闲暇中。”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跟闺蜜说,我要去录一个朋友的播客节目,主题是职场性骚扰。闺蜜说,你有经历?我说,可能,我有擦边球? 嘘。可能,你也有过。 工作了这么多年,各行各业,或大或小,或难以定义,或你的大脑把不良记忆美化了,或你选择性遗忘了……可能你也没跟谁说过,因为你不是觉得那不值一提,就是说了也过去了,“又能怎样呢?”,反倒像是弱者专属的哭诉,几乎注定无疾而终,于是你强制自己满不在乎;因为再次回忆起某些不快的场景,已然令你作呕——某些话,某个眼神,你只想转头;也或者,你已经妥协到可以对此并无不适,游刃有余,相当自如……当然,可能你认为那并不是“妥协”,只是“适应”,适应职场现状,适应这个从出生一刻就逃不开以性别分化的世界,从古至今,男女雌雄,你承认不承认吧? 该正视一下了,也好解决,至少是改善。那就需要勇气,需要发声。 带着对一些未知新男性视角的好奇,和重新梳理自己、破除自身偏见的意愿,我来了。 聊了一晚,最大的共识是在“性别对立”四个字上打了大叉。当然,一切泛化为集体名词的用语都值得谨慎和警惕,比如“男人总是……”、“女性通常……”。我们要打破性别偏见,首先就不要再传播性别刻板印象,因为不论性别,每个个体是如此不同。但事实上,生理构造之不同已经导致两个性别的必然差异,且不说心理、社会、文化层面。「存异」更要「求同」,比如,同的是互相尊重的性别观念,或者说,这无关性别,是互相尊重的“人”的观念。 这期节目又是和Boundless Talk的串台,我和Yvonne从普通女性自身经历出发,看看从小的性别意识,二元对立的性别壁垒是如何塑造而成,而今时今日的职场环境下,我们要如何破解、改变呢? 无论性别,如果可以平心静气地听完本期节目,并有所反思,谢谢你参与了人类扫清性别障碍计划之一小步。(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谢谢娜娜请我来久闻其声的芥末章鱼,认识了一些新男性,了解了一些新观点,有交互,有理解,有思辨,开阔则通融。 分享两句话,也是我的心声: 我希望能忘记我的性别。 我看到的不是性别,而是人。 另,谢谢节目组允许我再次打广告:欢迎来我的扎染玩儿玩儿坊,做一套手指复苏术,或者瞅瞅「汗毛虎牙」手工作坊。 祝你,有一天可以忘记性别的你,更欢脱,更自由! ----------「汗毛虎牙」手工作坊----------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画群玩儿--------------------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画群玩儿-------------------- 前段时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发布了一份《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报告中提到“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不管 对于相关概念 是否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反正这份报告的截图是铺满了我的微信朋友圈,这个行业里边的朋友们纷纷表示终于找到了组织,因得到身份认同而热泪盈眶。 我和顾、黄两位主播都在这个行业里浸泡了十余年,入行时的工种都是所谓的产品经理。无数人尝试过认知这个工种,也有无数人尝试过定义这个工种,毁誉参半,飘忽不定。也许这个工种本身就具备着不稳定性,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这十余年里我们带着各自的认知,沿着各自的路,改变着各自的角色,终于因为近期招聘产品经理的一些感受打算聊聊我们眼里的产品经理岗位。 当年在产品经理概念神秘且稀缺的时候,有过一个很火的博客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像那个年代的信息科技行业一样充满了热情和理想。不知道博客的作者有没有想过行业今天的情况,还真T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我看玄幻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句话,然而在聊这一期的时候,心里又莫名的想到这一句,有点儿悲哀。 这一期聊的是人被“物化”,物化是啥意思呢? 康德说,人不应该仅仅被当做手段,人应该是一切的目的。 然而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爆出物化员工的行为,唯KPI论,只要求员工达成业务目标,员工自身的一切都不关心,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强加在员工身上,让员工越来越像是劳动的机器。 而且企业的制度的制定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他们可能也在被物化着,为了目标达成只能通过复杂且细致的手段、规则来控制员工行为。再往上推理,会最终发现哪怕到了国家层面之间的比拼,可能也会因竞争等情况导致最高层被各种指标考量和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行为。 那么物化是不是必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都在极大的推动着物化的发展。 如果不是必然的,有什么办法阻止我们被物化?如果是必然的,有什么办法延缓我们被物化的时间? 在我们这一代的有生之年里,肯定是走不到完全被制度与机器支配的状态,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下? 欢迎听听节目,并在评论中跟我们一起探讨吧。
255.【懈怠歌单】没有歌词也好听 这是一期懈怠歌单,主题是我喜欢的纯音乐。因为顾哥身体抱恙,所以本期译泽和娜娜主播分别推荐了三首歌。 译泽主播的三首歌,本质上推荐了三张专辑。从国外的团+国外古典作品,到国内的团+国外的技术,再到非常本土的窦唯。虽说是懈怠歌单,但听起来并不太懈怠。 娜娜主播的三首歌,则是挑了三首非常有氛围感的曲子。在一些合适的场景里响起,大概会让人进入到某种特定的场景情绪中。关键词是:渐进、清晨和夏天。 懈怠歌单也是主播们难得的放松时刻,节目中还分享了两位主播最近作为工具人被抽干了时间感受能力的心情,听起来…有点惨。 歌单列表: 1. Four Seasons.Winter - Dark Moor - Classics in the Metal 2.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 By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3. 狗尿馆 - 万能青年旅店 - 万能青年旅店 同名专辑 4. 晨间絮语 - 范宗沛 - 镜中大提琴 5. 晚霞 - 窦唯 - 山河水 6. bonus ~ last summer - barnes blvd - last summer 好了,开始听吧。
“假如一个科学家,他/她非常优秀,比爱因斯坦还要优秀的那种,可她/他只愿意每天工作一小时,其余时间休闲娱乐,你作为领导人,会怎么办?” 这是引发这期节目的问题,而我们是芥末章鱼。 我们是芥末章鱼意味着面对一个叫“怎么办”的问题,要先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于是,相较于“作为领导人”该怎么办,节目里聊的核心变成了假设所假设的那个科学家是意识到自己的天赋的,他/她是否会做出每天只工作一个小时的选择。 一度我认为大概率是不会的,我相信人天生有兑现自己天赋的冲动,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所在。然后我怀疑了,怀疑这种相信到底是个事实,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没好的愿望。坦白说,聊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沮丧的,好在有一个观点我并不怀疑,那是个关于终点的观点。 其他的观点不记得了,因为录音的那天我喝多了,开始听吧。 ———————————————————————————— 好奇智者那段的听友欢迎微博关注@植物椿
希望河南人民尽快渡过难关 -------------------------------------------------------------------------------------------- 人到中年会怕死。这个怕死,倒不是说觉得对死这个事情多么害怕。而是积攒了一些经验后,发现很多以前不以为然的事情,现在看起来都可能会害死人。这期分享的就是那些回想起来自己离“死亡”就差那么一点点的事件。 我们尽量地分享了自己能想到的故事。总结下来,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有:喝酒、开车、喝了酒开车、还有游泳和上高楼…节目里提到的诸多事情,都是十分危险的错误示范,大家千万引以为戒,不要去做。 我曾经在遇到危险时常感觉:我应该不会因为这种事挂在这里。结果的确也都有惊无险。于是有时会想自己是不是“天选之人”。不过细想,就会发现大家都是这无数风险中的“幸存者”,那些“非天选之人”已经没办法来分享故事了。过去30多年,运气是站在了自己这边,但下一次呢?所以,还是怕死一点吧。 好了,开始听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