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电动车门店开进购物中心?

这期还是一个汽车相关的话题,但不涉及专业的技术知识,而是探讨一个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这两年,在购物中心里能看到越来越多电动车品牌的零售门店了,而且他们有不少都在一楼临街最好的铺面。 这对汽车业和购物中心来说,都是新现象。过去汽车公司习惯的卖车方式是4S店,而购物中心的那些黄金店铺,过去是留给奢侈品、快时尚或苹果店的。为什么这些电动车创业公司要把店开进商场?商场对此的态度有怎么样的变化?如今,这个新零售业态有什么新变化?这期节目里我们试着寻找答案。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25 电动车进商场有三个,哦不,四个阶段 09:56 将信将疑的购物中心 15:27 10天就能开店 19:23 “老牌电动车创业公司” 20:53 从大,到快,到精准 28:36 提前预告一期关于选址的节目 | 延伸阅读 | 《电动车激战购物中心》 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1月刊。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更多这期节目没有提及的细节故事。 《蔚来ES6上市,这家公司真正的考验来了》 这篇文章写于2018年12月,蔚来的开店正处于节目中所讲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态。你可以从中看到,“电动车+购物中心”的销售模式背后,还需要哪些业务作支撑。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30分钟
23k+
3年前

Vol.12 为什么全球有钱人都在忙着开“空白支票”?

金融行业聚集的不仅是有钱人,还有聪明人。这两拨人在规则范围内创造出来的新产品,有时候会让市场为之“虎躯一震”,比如说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CDO,再比如2021年美股市场最火的“空白支票公司”SPAC。 通过先筹钱造壳、再并购公司的方法,SPAC绕开了美国证券市场对于公司上市的很多监管,同时为投资者创造了在超低风险下以小博大的可能性。作为一个融资工具,SPAC高效、干净的逻辑,对投资者和公司来说有如神来之笔;但作为一个被资本市场利用的融资工具,SPAC直接导致了美股IPO市场新一轮的泡沫,自然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来看看SPAC这个“资本盲盒”的真面目。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06 2021年,美股有76%的IPO项目是SPAC 04:46 每个人都能发起一家SPAC公司? 10:21 高风险和灰色行业的公司更喜欢借助SPAC去上市 16:01 上市到底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手段? | 延伸阅读 | 这期的内容专业性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延伸阅读就把节目中的要点提炼一下,方便大家查阅。 什么是SPAC: SPAC的全称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又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它是一个上市公司,但是没有业务,也就是一个壳。这个壳的目标就是在24个月里,收购一个合适的未上市公司。 SPAC公司的钱哪里来: 一个SPAC公司的资金规模500万美元起步。它的核心就是管理团队,这个团队一般占有20%的股份,但自己出资极少。大多数的钱,是管理团队募集而来。这就要求管理团队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投资信誉,所以一般来说,那些比较成功的SPAC都是由著名投资人、企业主成立的。 SPAC对未上市公司有什么好处: SPAC不能事先确定自己要投资的标的。如果这么做,那监管机构就会找上门来。不过SPAC尤其吸引高风险的行业,比如医药、金融、新能源、互联网、前沿科技,或者数字货币、大麻、博彩业等身处灰色地带的行业。这些公司要通过正规渠道上市并不容易,往往价格会被低估,还要经过很多合规性的考验。相比之下,通过被SPAC收购上市,是一个方便、快速的方式。 SPAC对于投资者有什么好处: 机制设计保证了早期参与的投资者能获得更高收益,也能更快把自己看中的公司送上市。 SPAC有什么风险: 如果SPAC买来的公司不够好,股价也可能会在并购结束后下跌。这样就亏钱了。实际上也确实有这个风险,一项针对115家已完成收购的SPAC的研究发现,大部分SPAC在找到要收购的目标公司后都会亏损,而且在并购一年后,亏损的速度还会加快。这意味着投资者持有SPAC的时间越长,其收益表现可能会越差。所以,SPAC模式对于发起者挑项目的要求很高。 SPAC热的重要推手: 硅谷传奇投资人Chamath Palihapitiya。他是个出生在斯里兰卡的美国移民,第一桶金来自Facebook的股权激励,之后又成立了风险投资机构Social Capital,给Palantir、Slack塞过钱,这两家公司也是前几年美股最重要的大型IPO项目。 但到了2019年,Chamath意识到SPAC模式大有可为,而且管理一家壳公司,比管理VC要轻松太多了,于是迅速掉头All-in,在很短时间内用其SPAC公司IPOA收购了维珍银河,将这个常规意义上根本无法上市的公司做成了市值15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到今年3月初,Chamath已经参与了21个SPAC项目的发起或管理,其中14个已经完成收购。他的长期计划是,这些SPAC公司的名字要从IPOA一直覆盖到IPOZ,也就是至少得有26个。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8分钟
13k+
3年前

Vol.11 FILA为什么能让安踏逆袭?

在lululemon那期节目里,我们提到,有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公司正在和它竞争全球运动服饰行业市值第三的位置,那就是安踏集团。当然,这个地位肯定不是单靠安踏品牌本身做到的,最大的股价推动器就是它旗下的另一个品牌FILA。 2009年,安踏花了6.5亿港元收购了FILA在中国的商标经营权。当时,安踏即使在诸多“晋江鞋厂”里也不算最领先的一个,而FILA是一个逐渐边缘化的没落意大利品牌。10年后,FILA在中国一年的营收就超过175亿港元,而如今的安踏集团旗下已经拥有17个品牌,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运动服饰公司。 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10年发生了什么。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35 一开始没人看好 05:39 直营对服装业的好处 07:54 “一家纯正的意大利公司” 11:13 多品牌战略得失 | 延伸阅读 | 研报 | 安踏的“面子”与“里子” 这篇文章解释了安踏为何在2020年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以及它还有哪些隐忧。 安踏的进阶 安踏“买买买”战略的细节故事。 海通证券研报 | 纺织服装行业:从VF集团发展看安踏体育的成长空间 安踏如今很像VF集团,那么就了解一下VF集团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lululemon的瑜伽裤“致富经” | 播客《商业就是这样》05 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听听我们关于lululemon的那集节目。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5分钟
18k+
4年前

Vol.10 是错觉吗?国产电动车变好看了?

“Automobile是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而Car……是雕塑、是艺术。我们(汽车设计师)与黏土一起工作,就和米开朗基罗一样。”2007年,当时最有名的汽车设计师、时任宝马汽车设计副总裁克里斯·班戈在一场TED演讲中这样说。 他基本描绘了当时汽车设计师的典型画像——一个严谨的制造业公司里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不过,这种浪漫的形象如今可能有些过时了。汽车设计师不能只做艺术家,而要学着做“产品经理”。全球不少顶级设计学院,已经专门开设了“出行设计”这一专业,它的新意就在于,不再只教学生如何画出漂亮的曲面,而是鼓励他们重新思考,车在不同场景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满足人的哪些需求。 以上这些改变,都与汽车业最近的技术变革相关,比如电动车带来的很多突破。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就从“电动车变好看了”这个愈发明显的现象出发,逐层剖析汽车设计这件事。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54 设计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革新 04:20 电动化解放了外形设计 05:41 智能化颠覆了车内空间设计 06:31 本土公司更愿意在设计上花钱了 13:09 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 | 延伸阅读 | 《这期,只谈设计 | 4月新刊》 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设计的功用远不止视觉之美,而是深嵌于原材料、制造、产品、品牌等诸多商业环节之中。 在《第一财经》YiMagazine 4月刊——《2021设计趋势报告》中,我们总结了6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设计趋势:可持续环保能源的普及,机能性面料的广泛应用,平面设计掀起怀旧风,更智能的办公空间,智能和电动彻底改变汽车设计,TOD概念在中国城市普及。 《汽车设计师们,正学着像产品经理那样思考》 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21年4月刊。汽车设计变化的背后,根本性的推动力量是汽车业两个最大的技术趋势——智能与电动。这两大趋势带给汽车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已经被讨论过很多。而设计则是一个更现实的切入点,帮助普通人直观感受到汽车业正在经历的变革。 《首款车售价80万元的高合开放了工厂,我们总结了这4个不同之处》 高合在2020年公布了首款量产车HiPhi X,这是一款创始版车型售价达到80万元的SUV,这个价格是本土品牌量产车中最高的。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水平,已经完全能够造得出这个价位的汽车,但问题是,一个从0开始的新品牌如何突破已有格局,让消费者接受自己。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7分钟
13k+
4年前

Vol.09 又是徕卡又是哈苏,手机拍照在battle什么?

现在全球最流行的拍照设备是什么?根据照片分享社区Flickr的数据,可能是iPhone 12、iPhone 11、iPhone 10……如果算上中国内地,可能是华为、小米、OPPO、vivo,总之把你能想到的畅销旗舰手机罗列一遍,就是候选者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已经很久没有摸过狭义的照相机了。之前,人们会感叹成长于智能手机时代的10后们,模拟打电话的手势是手掌贴面,而不是老一代比成“6”的形状,因为他们没有话筒的概念;同样,如果要让今后的孩童模拟拍照的手势,可能也是拿着手机的样子,因为他们可能不认识相机快门。 没错,如今最受欢迎的相机肯定是手机。 在拍照这件事上,话语权早已转移。传统的相机行业的领先者,都纷纷和手机厂商合作。最近的新闻是一加手机和哈苏达成了3年的战略合作,在此之前,华为和徕卡的联姻已经让人吃惊。 另一边,对手机来说,拍照早就是最核心的功能,也是每场手机发布会上秀参数最多的部分之一。最直观的数字就是不断增加位数的像素。 如果我们稍微站远一些,观察手机拍照这件事,就会发现前端的品牌联姻,或是技术参数的飞涨,背后都有很明确的商业动机。这期节目中,我们就稍稍科普一下手机拍照这件事。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28 手机厂商和顶级相机品牌联姻是必然 04:59 功能机时代,拍照已经开始重要了 05:32 像素崇拜已经过时 07:52 只靠堆硬件拍不出好照片 10:22 拍照不只是一个功能,更决定品牌调性 12:50 拍照之后,是拍视频 | 延伸阅读 | 手机摄像头这么拼,还有多少用相机的理由? | 金字招牌 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快速进步,所有的相机厂商都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些问题:谁还在使用相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相机,自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我们采访了佳能、富士和索尼三家主流相机厂商数码影像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4分钟
15k+
4年前

Vol.08 小米造车,可没造“全家桶”那么容易

这是一期临时录制的节目,本档节目第一次追下热点,关注小米造车。 小米这样一个大公司,进入了智能电动车这样一个大产业,舆论和市场自然会很兴奋。我们也已经看到许多报道,分析为什么小米造车肯定能行。乐观情绪够多了,所以我们想在这里泼一点冷水,分析一下小米造车的难点。 我们的出发点,是小米的现状,是它现有的资源、能力、擅长的事情,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与造车对应,看看小米已有的积累是否对造车有帮助。结论可能不是那么乐观。 当然,这不是在批评小米造车的决策,我们的冷水不是泼给小米的,我们所提到的信息,雷军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更需要冷静下来反思造车新闻的,是普通消费者,以及小米的支持者。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10 买了小米股票的朋友应该不安一下 03:55 小米的“全家桶”是怎么来的 14:07 还记得乐视吗 15:08 生态链的资源,对造车帮助没那么大 16:37 小米有后发优势,但也别高估这个优势 18:33 九十九死一生,和九死一生 | 延伸阅读 | 5G商用成熟前,小米的日子怎么过? 这篇研报能帮助帮助你理解,小米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蔚来、理想和小鹏,各不相同 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解智能电动车创业,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分钟
26k+
4年前

Vol.07 国货美妆这么火,能不能穿越回去躺赢?

自从2020年在美股上市,逸仙电商(完美日记的母公司)就在朝着一个综合性化妆品集团的方向快跑。最近它准备收购一个欧洲的护肤品牌Eve Lom,在此之前,它还收购了一个法国高端美妆品牌Galenic。这家成立不过4年的本土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美妆市场势头最盛的玩家。 但在10年前,这还是很难想象的,当时中国的化妆品市场还以购物中心、百货专柜、专卖店等线下渠道为主,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两个跨国品牌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力量微弱。这让我们好奇,一场改变整个市场格局的国货美妆风潮,到底是怎么来的。 因为两位主播都对美妆行业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假设我们现在想要创业做美妆,碰巧我们又有穿越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回到哪个时间节点,做哪些事情,才能保证我们在这个市场享受开挂人生的快乐呢?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05 2015至2016年是一个好时间 08:09 想出一个爆款产品的点子 09:17 不用担心生产,代工厂会帮我们搞定 11:14 别错过李佳琦们的红利 14:31 别心疼钱,多投广告吧 18:13 醒醒 | 延伸阅读 | 公司研报 | 写在完美日记IPO狂欢之后 美国有雅诗兰黛,日本有资生堂,韩国有爱茉莉太平洋,而相较之下,中国作为全球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始终没有诞生一个全球知名的化妆品集团。 完美日记品牌的迅速崛起让市场感到振奋。这个成立于2016年12月的新品牌,在短短四年时间里,用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销)概念诠释了一套全新的商品销售和品牌塑造方法论。在很多方面,完美日记确实摒弃了过去化妆品公司那套奏效上百年的运转逻辑。 现在,资本市场拭目以待想要看到的,是这个年轻的中国美妆品牌将以多快的速度追赶上它的学习目标欧莱雅集团。 明知用不完,为什么还不停买口红? | CBNweekly金字招牌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9分钟
19k+
4年前

Vol.06 MANNER咖啡凭什么做到好喝+便宜+连锁?

在第一财经YiMagazine上海办公室的周围,开了5家MANNER,比星巴克的密度还高。这是我们一开始关注这个咖啡品牌的原因。但很快,我们就发现,这不仅是一个拿了钱就大面积铺店的新品牌,而是一个在商业上很值得研究的公司。在上海这个中国咖啡市场的“天王山”,MANNER的门店数迅速增长,几乎每家新店都能获得周围公司人的青睐。凭借不同的商业模式,它已经在某些区域与星巴克正面竞争。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作为一个靠卖咖啡赚钱的公司,MANNER同时做到了三件事:连锁、便宜、好喝。在中国,这几乎是咖啡店的“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无法同时做到,但至少目前,MANNER做到了。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就试图从这三个角度解析一下MANNER的商业模式,也借此普及一些关于咖啡世界中经常被误解的常识,比如:一杯咖啡到底多少钱算便宜,多少算贵?小咖啡馆为什么不赚钱?咖啡的口味到底有没有量化标准?连锁到底难在哪儿? 如果要熟悉咖啡店这门生意,MANNER是一个不错的入口。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56 便宜、好喝、连锁,咖啡店的不可能三角 10:14 咖啡价格在中国的锚点:星巴克 12:25 咖啡店赚不赚钱,基本与咖啡本身无关 16:56 MANNER的咖啡水准到底怎么样? 19:32 心态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咖啡口味的认知 21:37 MANNER的火热没有秘密,它会被复制吗? | 延伸阅读 | 上海这家 2 平米的咖啡店,做的是什么生意?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27分钟
67k+
4年前

Vol.05 lululemon的瑜伽裤“致富经”

运动服饰这个行业的领先者一直由大集团把控,不论是耐克、阿迪达斯,还是安踏,旗下都有不止一个品牌,涉猎的运动也尽可能多。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里,一个主营单个小众运动服饰的品牌,销售额还不到耐克的十分之一,市值居然排到过全球第三,仅此于耐克阿迪,这就是lululemon。 lululemon如今已经是一个经典的商学院案例,它在很多地方一反行业常规,并取得出众效果。产品上,它重新定义了瑜伽服这个品牌;销售上不依赖经销商,而是完全直营;营销上不聘请体育明星当代言人,而是把KOL模式发扬光大。同时,它在遭遇低谷,犯下一连串错误的情况下,能重新振作,在2020年疫情阴影下,股价大涨。 这一期节目,我们首先总结了lululemon生意中有价值的经验,然后也预测了它接下来的发展。不过在第二部分,两位主播的观点并不一致。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54 创始人前传:游泳、滑雪和冲浪 07:15 品类杀手:从技术和设计上定义瑜伽服 15:48 历史的进程:运动休闲风 19:45 经营策略:直营和KOL 25:35 危机:如何犯错,如何走出 30:19 未来前景:lululemon是不是太贵了? | 延伸阅读 | 《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 作者: 奇普·威尔逊(Chip Wilson) 出版社: Rosettabooks lululemon创始人奇普·威尔逊(Chip Wilson)在2018年出版的品牌自传《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从企业文化、商业模式、错误与经验等方面讲述了lululemon品牌成长的故事。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38分钟
37k+
4年前

Vol.04 各种“破产”到底有什么区别

疫情对商业的影响有多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各种公司撑不下去,破产了。标准普尔的研究统计显示,2020年全美范围内共有630家公司宣告破产,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其中不乏有名的公司,比如奢侈品百货公司Neiman Marcus、经典西装品牌Brooks Brothers、休闲服品牌J.Crew、租车巨头Hertz等。 中国也有不少公司在2021年初“扎堆破产”。在1月底、2月初的最后几天里,海航集团、华晨汽车、北大方正、雨润集团、瑞幸咖啡等多家公司相继传出破产重整相关消息。 但其实,虽然“破产”这两个字很耸人听闻,但不同的破产,其实境遇大不相同。我们常常听到的破产,往往也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词连在一起,比如“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破产保护”。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期节目就来做一点科普,背后还有不少经典的商业案例。 毕竟,景气的公司大致相似,而凉了的公司,各有各的凉法。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49 过去的一年是“破产大年” 05:49 “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的区别 08:18 通用汽车的复活和破产重整 12:06 《半泽直树》里的破产没有真实历史刺激(*剧透预警:没有看过《半泽直树2》且不想被剧透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至15:11继续收听) 17:12 瑞幸破产案让你理解跨国公司的破产案 19:36 贾跃亭让你理解个人破产 | 延伸阅读 | 美国历史前四大公司破产案(按破产时的公司资产排名) 【1】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破产保护申请日期: 2008年9月 资产规模:6910亿美元 【2】华盛顿互助银行 (Washington Mutual) 破产保护申请时间:2008年9月 资产规模:3279亿美元 【3】世界通信公司 (WorldCom) 破产保护申请时间:2002年7月 资产规模:1039亿美元 【4】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申请破产保护日期:2009年6月 资产规模:910亿美元 《重振通用》 作者: 埃德·惠塔克里(Edward Whitacre) / 莱斯利·考利(Leslie Cauley ) 译者: 程亚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日航重生》 作者: 引头麻实 译者: 陈雪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稻盛和夫(いなもり かずお) 日本企业家,京瓷与第二电电(今KDDI)创办人。 2010年1月19日,日本航空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在日本政府的邀请下,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航的会长(董事长),重整问题重重的日航。2011年日航实现会计年度的合并经营利润达到2049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并在2012年11月重新上市。2013年3月,稻盛和夫辞去董事职务,完全退出经营前线,担任纯粹顾问性质的“名誉会长”一职。 《半泽直树》 2013 年播出的日本电视剧,由福泽克雄执导,堺雅人、上户彩、香川照之等主演。《半泽直树》主要讲述在泡沫经济时期进入东京中央银行的银行职员半泽直树一边同银行内外的“敌人”斗争,一边贯彻自己的信念“不能像机器一样对待身边的人”,对待恶人要“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故事。 第二季已于2020年播出,主要围绕一个虚构的“帝国航空”公司的破产重组案,而剧中这家公司影射的就是现实中的日本航空。 《从破产边缘走向吸金宇宙,漫威经历了什么?》 2019年4月发表于《第一财经》YiMagazine公众号。要理解今天的好莱坞,你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漫威这家公司。经历过易手、破产、合并、重组之后,漫威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它成为了好莱坞的吸金利器。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25分钟
32k+
4年前

Vol.03 几万块“一口”的透明牙套,是怎么在中国流行的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愿意在牙齿上花钱。从十几元的牙刷牙膏,一步步消费升级到几百元的电动牙刷、冲牙器、洗牙,再到人均几万元的正畸。说到正畸,目前国内最有名的技术就是“隐适美”,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透明牙套。 发明这个技术的爱齐科技,2011年把隐适美引入中国,很快就把它变成一门特别赚钱的生意。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60万人带过隐适美,平均每个人的开销在4万元左右。在中国市场的推动下,爱齐科技的股价也在过去10年增长了30倍。 我们的同事、《第一财经》杂志的记者王一越写了一篇关于隐适美的报道。最初,她的好奇只是隐适美的赚钱模式,结果逐渐挖掘,发现隐适美风行中国城市背后,有一个新技术的精准营销、有牙医行业的变迁,还有一位关键人物。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王一越 | 《第一财经》杂志记者 | 时间轴 | 02:30 关键人物周彦恒 03:54 一开始隐适美这个技术并不成熟 09:02 但对医生和消费者都比较友好——没错,是“消费者”,不是“患者” 11:54 隐适美和lululemon的相似之处 14:30 年轻牙医要出头 18:35 乐高、JEEP一般的存在 20:30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挑战者 | 延伸阅读 | 《隐适美的中国路线图》 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1月刊。用硅谷思维成功说服中国人“牙齿美很重要”之后,隐适美近年出现了增长放缓,也需要面对更多本土竞争和道德挑战。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23分钟
24k+
4年前

Vol.02 特斯拉为什么老降价

过去一年,从中国到美国,证券市场最热的板块可能就是电动车了。引领这个市场的当然是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的股价涨了7倍,连带着蔚来、小鹏、理想,还有A股的宁德时代等一系列公司都受到投资者追捧。 证券市场的狂热当然不能代表一切,不过这背后也有业绩基础——特斯拉在中国卖得很好。背后的原因,还有特斯拉创新之处,各种分析已经很多。这期节目我们选取一个大家经常争论的角度——降价。 国产特斯拉Model 3上市一年多来,销量一路攀升,与此相对,价格一路下降。经过3次官方降价,一辆起售价35.58万元的车,现在的起售价才26万多元。 这期节目里,我们不从对不对、应不应该的角度评判这件事,而是好奇现象本身。因为不论是次数、还是幅度,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降价在汽车业都极其罕见。所以,为什么国产特斯拉老是降价? 我们把问题拆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为什么敢”三个部分,试着给出答案。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14 大幅度、连续多次的降价在汽车行业很罕见 06:36 特斯拉的“传统艺能” 07:09 在为大公司建大型工厂这件事上,中国和美国的行事逻辑很多时候其实没那么多区别 07:32 Model 3的畅销秘密可能很简单——20多万元的豪华车(消费者心目中的) 09:22 马斯克的flag 11:28 在深圳路测10公里,相当于在美国加州跑100公里 13:21 特斯拉专注“第一目标” 13:57 伤害“早期支持者”的风险 | 延伸阅读 | Fortune: 《Inside Elon Musk’s $1.4 billion score》 《财富》杂志对特斯拉的一篇报道,讲述了马斯克如何通过种种手段在美国内华达州设立大型电池工厂。 《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第1期杂志封面专题:《奔跑吧,电动车》 电动车为什么重要?从一台机器的角度,电动车的构造比燃油车简单得多。但正因为这种“简单化”,汽车行业高耸的技术门槛被拉低了,新的竞争者得以入场,从根本上改造这个循规蹈矩数十年的庞大产业。在电动车发展正酣的当下,我们用一期杂志做个全盘总结——电动车到底改变了什么。 在这个封面专题里,我们不会讨论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离谱的股价,而是分析为了撕开这个市场,它们各自选择的创新角度;我们不会评论传统汽车公司的电动车水准如何,而是描写“大象转身”的过程;我们不纠结所谓的里程焦虑,而是关注充电桩这个电动车基础设施背后的商业模式;我们不想用几个标签来概括电动车消费者,而是选择了一个微观场景,观察电动车品牌们如何用新办法争夺客户。 《国产特斯拉来了,本土电动车别慌》 2020年1月发表于《第一财经》YiMagazine公众号。当时,不少分析师认为国产特斯拉会压垮国产电动车创业公司。而我们认为,竞争关系固然明显,但由于溢出效应、供应链发展等因素,国产特斯拉上市对于本土电动车厂商来说,机会或许大于威胁。 如果能有一款让消费者抛开补贴等外在因素也愿意购买的电动车,那对市场只会是好事。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国产特斯拉入市,对于期待中的电动车市场的爆发,肯定是一把火,而不是一盆冷水。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 App、苹果 Podcast、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15分钟
27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