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们可太喜欢逛超市了。在满足消费需求之余,这大概也是都市里最轻松、便宜、有意思的解压方式之一了。 但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火起来的另一种“超市”,也就是像山姆会员店和Costco这样的“仓储会员店”,就让人觉得有点压力。首先,它们几乎都开在郊区,连出发都要鼓起勇气;其次,要支付几百块的会员费才能入场,让门口的店员也异常紧张;最后,网红的牛排、面包、饮料几乎都要靠“抢”,而且……是不是也太大份了? 我们似乎又见证了中美消费观念的一次小型冲突——的确,在仓储会员店的策略中,汽车文化、郊区生活和储备式采购,在中国城市消费者都不算主流。但也有些思路看起来挺有价值,比如做“高质低价”的自有品牌,门店与仓储一体的“平价感”,以及在会员费、省钱规模、消费频率和利润率之间的算计。 以及,没想到在发布本期节目的时候,我们也撞上了家乐福中国与山姆会员店对供应商“二选一”施压的热点新闻。为了维持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声誉,两家公司都在争抢好产品;随着对手越变越多,这种竞争也必然会越来越激烈。过去,这些商业博弈大多藏在水下;但随着反垄断的大潮,这次它们浮上来了。 本期节目,我们就从拆解“仓储会员店”的商业模式入手,来看看这种话题性与争议性并存的“超市”,到底能不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27 仓储会员店做的不是零售,是批发 06:32 会员费就像是信用卡的刚性年费 15:04 宜家替仓储会员店先教育了中国消费者 17:21 “高质低价”培养出“闭眼买”的习惯 25:53 山姆做电商,盒马在进化 | 延伸阅读 | Understanding Costco 一家主要在澳洲及新西兰开展业务的咨询公司,在2000年代初为美国仓储会员店做的商业分析报告,内容很翔实。本期节目的部分数据和观点也来自于这个报告。 《Costco:品质与价格的极致追求,以顾客为本的最佳典范》 兴业证券2019年为Costco撰写的行业研报,复盘了其发家过程。 《Costco火了之后,我们研究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 《21世纪商业评论》在2019年对时任山姆会员商店中国电商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陈志宇的专访。陈志宇目前的职位是麦德龙中国副CEO,而麦德龙中国被物美收购了。 《山姆如何再出发》 《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对山姆会员店在华扩张的报道与讨论。 《Costco的火爆,会不会虎头蛇尾?》 《第一财经》杂志2019年在Costco中国内地首店开业时的报道。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长沙,长沙,长沙。 这座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是近两年消费市场的明星。茶颜悦色、文和友、三顿半、费大厨、墨茉点心局……这些诞生于长沙的消费品牌,把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从全国各地吸引过来。带着人气和烟火气,它们近些年又从长沙出发,开始在全国开店。 《第一财经》杂志的同事,从2017年开始就对长沙充满好奇。好奇到什么程度?每年我们至少会有一篇专注报道长沙的稿件,每个长假后都能在办公室里见到长沙特产。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就从商业的角度,来揭开长沙身上最常见的三重好奇。 首先,为什么是长沙?我们会从宏观数据、商业地理和消费心态等基础信息入手,勾勒出一个长沙消费市场的框架;当然,也不能忘了另一个重要动因——繁盛的文娱产业。 其次,哪些品牌能兴起?我们从过去的报道中,也试着为“长沙籍”消费品的创业者总结了几条方法论。它们有些像是刻板印象,仔细想想又有点灵气。 最后,这些火热的品牌,现在要如何走出长沙?出了长沙,它们还能保持魔力吗?茶颜悦色、费大厨和文和友等已经“出征”的长沙品牌,之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杂志采访时,都提到过自己的困惑。我们就基于这些信息,来给出一些判断和观点。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试图找到下一个可能成为“长沙”的城市,结果发现,大可不必。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35 长沙品牌“报菜名” 06:03 早在2009年,奢侈品就感受到长沙人的消费潜力 11:49 湖南卫视不仅是流量出口,还是人才基地 16:14 长沙,提供刺激 19:32 垃圾分类和交通规则 | 延伸阅读 | 《消费创业看长沙》 2021年10月,《第一财经》杂志集中关注了出现在长沙市场上的一些新消费品牌,以及这股“湘军”力量向湖南以外市场“出征”的过程。 《长沙,小确幸之城变网红》 2020年底,《第一财经》杂志将长沙选作当年的现象级城市,并探讨了“网红化”对于长沙老城区的一些压力与动力。 《一天排队2万号,长沙饭馆文和友到底有什么魔力?》 2019年秋天,《第一财经》杂志具体观察了“超级文和友”这个特别的商业案例。 《吃沙拉的长沙人,和九龙仓的新商场》 2018年,长沙市中心开出了一座数十万平的购物中心。这给本地消费市场带来了很多大品牌,也进一步点燃了长沙的消费潜力。 《新一线长沙特刊》 2017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团队从城市数据、文化标签、本地大公司、公司人、文娱产业等多个视角,为当时的新兴“新一线”城市长沙制作了一本特刊。这是《第一财经》杂志团队对长沙形成整体认知的起点。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中国不缺主题乐园,但消费者总会对一个新的主题乐园抱有期待——尤其这次来的还是环球影城这样的大牌。它的落地过程可谓“好事多磨”,但很多人都相信,它一定能在中国获得意料之中的成功。 但如果从那些想做“中国迪士尼”的本土案例来看,主题乐园真算不上什么特别好的生意。它看似就是游乐设备、文化IP和一些衍生品、餐饮及酒店的组合,但想要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国内的开发商似乎总是差口气。 有一些数字可以直观地说明这种区别,比如在每个主题乐园花在每平米土地上的建设费用,也就是“投资强度”。在这个指标上,中国的一线主题乐园开发商只有迪士尼、环球影城的一半,过去特别热衷造乐园的几家,则还要打个对折。 更大的问题,就是IP。除了最近大热的“川沙妲己”组合,有些人也会为传统的花车巡游、烟花秀和唐老鸭经常造访上海迪士尼;哈利·波特更是风靡全世界的吸金IP,甚至帮助大阪环球影城实现了“起死回生”。而本土的主题公园们,似乎一直都没找到足够有吸引力的“主题”。 到底是哪里不对?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简单回顾了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的早期历史和运营模式,也学习了大阪环球影城实现业绩“V字反转”的精彩故事,以及,在长达20年的落地过程中,北京环球影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政策波折与文化磨合。 当然,相信日日钻研的业内人士们,基本都比我们更懂主题乐园的魅力是什么。人人皆有梦想,但只有将其完美实现,才能赢得尊重——这是我们从这个看似快乐的生意中学到的事。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40 最早的环球影城午饭只要5美分,玩完还能去买菜? 10:15 “幻想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12:34 低谷期的大阪环球影城如何“空手套客流”? 19:42 中国主题乐园的“投资强度”远逊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 25:24 害怕文化入侵?先要做好文化磨合 | 延伸阅读 | 《环球影城“进京记”》 《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9月刊的报道,追溯了北京环球影城历时20年才终于落地开业的过程,以及中美文化磨合的挑战。 I was a Disney Imagineer for 8 years. Here are 9 little-known facts about the parks. 一位前迪士尼“幻想工程师”的自述。 《环球影城走V字,在大阪》 《第一财经》杂志驻日记者赵慧于2015年撰写的报道。本期节目中关于大阪环球影城那些听起来像段子的细节和想法,基本都来自这里。 《雲霄飛車為何會倒退嚕?》 让大阪环球影城起死回生的森冈毅,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创意和战略专家,这是他著作中与大阪环球影城相关度更高的一本(目前仅有繁体中文版)。 《Adventure Park》 同样是《第一财经周刊》2015年的封面报道,当时中国的主题乐园开发商对于复刻“迪士尼效应”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播客《创业内幕》关于迪士尼的节目 这期节目提到了迪士尼落户上海的故事。 播客《科技早知道》关于迪士尼的节目 这期节目讲述了米奇的故事。 史里芬Schlieffen 节目中提及的Up主。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这是一期两倍时长的特别节目。 《第一财经》杂志在过去13年中,每年都会开展一次“金字招牌大调查”。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品类中,受访者的品牌偏好。请注意:是偏好,不是购买行为。比如在航空公司品类里,你可能平时乘的国航、东航,但你听说四川航空的餐食好吃、对它印象很好,你就可以选它。 今年的评选中,我们的同事一共调查了58个消费品类的偏好,从线上到线下,从人用的到宠物用的,都包含其中。每个品类里,如果有品牌能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它就能获得“金字招牌”的称号。因为这是个独立、不受广告影响的榜单,所以有的品牌还挺愿意拿它来自我表扬的。 除了几个获奖的品牌外,这还是一份特征明显的趋势报告。2021年的调查中,80%以上的受访者年龄低于35岁,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来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也就是说,这份调查覆盖不了整个中国市场的现状,但能描绘一个颇有指向意义的消费趋势。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深度咀嚼一下这份调查(的一部分)。我们从58个品类中挑出4个挺值得玩味的品类,展开分析一下它们当中重点品牌的特点、处境和未来趋势。它们分别是:视频网站、速溶和即饮咖啡、豪华车,以及潮流电商。 要聊4个话题,所以这期节目自然就变长了。不过我们在十一假期会停更一期,休息一下。所以这期加长节目也算是提前补更了。 在《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10月刊中,你能看到完整的调查内容。延伸阅读中也将提供榜单的详情。如果在其中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和公司,也欢迎告诉我们。 那么,假期愉快,enjoy!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5:04 视频网站:铁打的B站,轮庄的第二 15:42 速溶和即饮咖啡:三顿半们的崛起 24:07 豪华车:铁板一块,开始松动 32:03 潮流电商:怎么就从海淘,变成潮流了 | 延伸阅读 | 《本土咖啡崛起,运动服饰洗牌 | 2021年金字招牌榜单揭晓》 《新国货走向大分流 | 2021“新国货榜样”榜单出炉》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如果听过我们之前聊特斯拉、lululemon、ZARA等零售品牌的节目,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营。它们的零售渠道都是品牌自己拥有的。确实,你可以说直营是如今的大趋势,亲自面对消费者、直接为他们提供服务,似乎是一个品牌该做的事。 但商业并不都是这样的。世界上仍有很多品牌,在进入一个新市场,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庞大的新市场时,选择请一个代理商帮它们负责一切。这期节目的主角——捷成集团——就是这样一家代理商。戴森、保时捷、汉莎航空、巴斯夫、卡西欧等等品牌,都是经由这家公司进入中国的。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会以捷成与戴森和保时捷这两个品牌的合作故事为例,来探讨一下在这个时代,代理商对于品牌来说还有怎样的价值。 另外,我们还会简单叙述一下洋行的历史背景。捷成集团创立在清末的1895年,当时的名字还是捷成洋行。洋行,指的就是当时外资在华设立的商业贸易公司。巅峰时期,中国有2000多家洋行,它们对香港、广州、上海等城市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有的影响至今可见。这是一段与战争和动荡相伴的复杂历史,也很迷人。时间所限,这期节目里我们浅尝辄止,以后有机会再展开。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38 电视剧《洋行》和它鼎鼎大名的原型 07:48 捷成和巴斯夫的故事 11:08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归的外资公司 14:07 捷成为什么能hold住戴森 20:04 奔驰与利星行的故事显示了代理商的“破坏力” 22:09 保时捷的十年老销售 23:56 面临边缘化危险的“洋行” | 延伸阅读 | 《三鱼商标》 捷成集团官方的品牌历史册,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内容外,还有许多丰富的历史细节。链接中为中文版,建议有条件可以看一下英文版,会有些不一样的内容。 《保时捷如何捍卫“本我”》 《第一财经周刊》对保时捷的报道,其中包括了捷成和保时捷的合作细节。 《捷成:“新一线”就是更高的增长力》 捷成把戴森引入内地的第二年,《第一财经周刊》对捷成的采访。 《捷成变形记》 《环球企业家》对捷成的报道,其中讲到了很多本期节目没有讲到的捷成案例,可以帮助你快速地了解捷成的全貌。 《洋行》 节目中提到的电视剧《洋行》在豆瓣的页面。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趁着苹果秋季发布会的热乎劲,新一期的《商业就是这样》也比平时来得更早一些。这期我们延续上周的话题,继续来聊苹果供应链。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花了点时间,回顾了苹果从“美国制造”爱好者升级为“供应链大师”的过程。现在,苹果可以撬动全球范围内成百上千家大小企业,为它提供各种各样的原料、零部件或是技术方案。这些“苹果供应商”中的上市公司,几乎也都是全球投资市场关注的焦点。 对于供应商,库克在接受采访时实际只提过两点要求:最好的产品质量、尊重并善待员工。但要达到真正的苹果标准,供应商不仅要达到显著的技术领先、高良品率的量产能力,有时候甚至要忍受一种难以想象的苹果霸权——用自己的方案来培养竞争对手。 市场上只有少数公司能做到这个地步。每年,苹果会公布它的200家核心供应商大名单,苹果的几乎所有采购、生产和组装支出都花在了这些公司身上。近几年,中国大陆公司在这份名单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一旦像欧菲光那样掉出名单,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 最后,我们还聊到了苹果供应链上的常青树富士康。震惊世界的“14连跳”,其实并没有改变富士康劳动密集的状态,苹果花了8年时间、与富士康共同推进的自动化实验也收效甚微。看来短时间内,“Assembly in China”的部分不会发生太多变化。 注:本期节目中涉及的苹果供应链公司较多,主要包括: 中国内地:立讯精密、舜宇光学、欧菲光、闻泰科技 中国台湾:宸鸿(TPK)、大立光、玉晶光、鸿海集团(富士康)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23 “你们明天就飞去美国总部再讲一遍吧" 07:36 200家核心供应商花掉了苹果98%的核心支出 10:58 苹果会为了Plan B强行给供应商扶植竞争对手 12:47 当“精工巧思”的欧菲光掉出苹果供应链之后 17:47 富士康女工的照片与引来库克的十四连跳 20:24 机器人很难解决代工的劳动密集问题 | 延伸阅读 | 《对话库克:苹果如何挑选供应商?》 财新记者2017年对蒂姆·库克的采访。这篇文章中也引用了立讯精密的例子,来说明苹果对于供应商质量把控的严苛。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iPhone触摸屏厂商宸鸿的故事来自这本书。目前宸鸿还是微软Surface系列触控面板的主力供应商。 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 - Apple中国 每年你都可以在这个专题页面中,检索到上一财年苹果的200名核心供应商名单,以及苹果针对供应链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数据。 《立讯精密奇袭路:富士康'打工妹'与她的三位贵人》 我们在节目中简略提及了立讯精密这家脱胎于富士康的公司,更多细节可参考腾讯棱镜的这篇报道。 《苹概股之王!苹果恶劣砍价和两手策略 为何碰上大立光就没辙?》 中国台湾地区的《天下》杂志对于苹果供应商“大立光”的分析报道,指出大立光在苹果供应体系内能获得如此话语权,主要还是依赖超前一代甚至数代的研发实力。 《欧菲光'退群'风波》 目前,欧菲光已在开拓车联网业务,希望这部分收入能尽快补回失去大客户苹果所造成的损失。 《'iphone女孩'彰显中国女工风采》 2008年,当一名英国消费者发现iPhone手机中富士康女工的照片时,国内网民和学者针对这一事件的讨论还相对乐观。 《苹果报告称赞富士康:确确实实挽救了员工生命》 2011年库克带队走访富士康,并形成了详细的供应商责任调查报告——虽然结论有点出乎意料。 What Apple Learned From Automation: Humans Are Better The Information的这则报道,揭露了富士康与苹果8年合作、却进展不佳的自动化改造。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苹果新品发布会又要来了。所以本周及下周,我们希望用连续两期节目的时间,来介绍一个经典的话题:苹果供应链。 在权威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上,苹果曾经因为连续7年位列榜首,且远超其他公司,被认证为一家“供应链大师”公司。但其实在1990年代,苹果是一家不太擅长制造和管理供应链的公司。当时的乔布斯笃信“美国制造”,结果苹果的生产供应环节一团糟。 直到蒂姆·库克出手,才建立起了如今苹果的供应链格局——“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这家公司开始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制造腹地,重塑自己的采购方式、管理思路和库存周转体系。 苹果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体现出了很强的魄力,比如ERP系统的强势引入,或是买断技术、产能和设备的“钞能力”,甚至为了更高的物流效率,持续改进自己的产品包装设计。在这条绷得很紧、却又运转流畅的供应链中,苹果产品与消费者能够以最高效、合理的方式相连接。这其实是苹果在品牌力与产品设计之外,所隐藏的另一重溢价空间。 当然,我们也不会忽视“苹果供应链”这五个字中的后半部分。今年年中发布的苹果2020年供应商大名单中,有多达98家中国公司;而在中国内地供应商的部分,有12家公司是首次被苹果选中入列。 这些公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们又将如何适应苹果的管理体系,让自己显得不可或缺?这些话题将出现在下周的节目中,敬请期待。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19 “苹果概念股”与苹果在市值水平上的差异 05:00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其实特别讲究“美国制造” 10:05 蒂姆·库克用JIT模式彻底改造了苹果供应链 11:44 被信息系统掌握一举一动的苹果供应商 16:00 “你这个问题花钱就能解决” 18:20 用更好的包装设计,塞满运货的飞机 20:45 为什么疫情对苹果供应链的影响看起来并不严重 | 延伸阅读 |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chronicles 发布于2016年的一本写真集(图册),苹果20年产品设计成就的结集。 Understanding the Gartner Top 25 Supply Chains 2021 目前,和苹果一样进入Gartner“供应链大师”名录的还有宝洁、联合利华、亚马逊和麦当劳。 Apple Computers Used to Be Built in the U.S. It Was a Mess. 《纽约时报》2018年的报道,回忆了苹果还是“美国制造”时代的混乱。 《蒂姆·库克传》 我们讨论到的许多蒂姆·库克改造苹果供应链的细节,都出自这本传记。 前摩托罗拉CEO:Nexus 6未配指纹识别咎在苹果 按照文中的说法,苹果在2012年收购AuthenTec时,买走的是“最好的方案”,以至于其他Android厂商不得不使用“次好的供应商”。 Apple 的供应链管理真的世界第一吗? - 包子有鱼的回答 - 知乎 我们在讨论苹果物流和包装设计演进的时候,引用了知友“包子有鱼”在这个回答中提到的两个例子,特此感谢。 Inside Apple’s Mad Dash to Avoid Shipping Delays Amid Pandemic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大多数苹果产品在2020年的交付时间只比平均水平长了几天,这背后是苹果在物流上不计成本的投入。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8月13日,一名31岁的蔚来车主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事故车辆上搭载的NOP(领航辅助系统)成为了争议焦点。这一系统能够在特定道路自动刹车、加速、保持车道和变换车道。在日常讨论中,人们经常将其称为“自动驾驶”。 作为技术的自动驾驶非常复杂且专业,我们难以完全解析,而此次事故本身的官方调查结果还未公布,所以我们也不会评价事件本身。但我们还是觉得有一些内容是本节目可以与听众讨论的,就是关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问题。因为这些技术已经开始在城市的公共道路上出现,并且会越来越普及,而汽车又与关乎安全,所以普通人也有必要了解这个技术的商业化进展到底如何了。 具体而言,本期节目会简单地科普三个话题: 1)“自动驾驶”这个词是否被过度使用? 2)目前商用的辅助驾驶系统,到底安不安全? 3)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路径究竟是怎样的?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29 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分界线 04:14 “自动驾驶”的通货膨胀增加潜在安全风险 08:49 确定的舒适性和不好判断的安全性 14:58 商用车是当前更实际的应用场景 | 延伸阅读 | 《“自动驾驶”为何会出现语义通胀?》 Elon Musk defends calling Tesla's software 'Autopilot' 2020年8月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埃隆·马斯克并不觉得“Autopilot”(自动驾驶)这个名字给用户和行业带来了误解。 《自动驾驶进入物流业,是时候把它变成生意了》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在货车市场的使用,《第一财经》杂志在2020年6月刊中做了详细报道。 Robotaxis Are Coming. So Why Are We Still So Unprepared? 《连线》杂志2018年就在担心无人出租车的安全,并给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远程操控。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你还会去逛ZARA么?是什么让你逐渐疏远了这个品牌呢? 有些原因可能是现实层面的——2020年内,有38家ZARA门店在中国消失了。如果再加上其他“ZARA姐妹品牌”,ZARA的母公司、西班牙快时尚集团Inditex去年在中国已经关掉了200多个门店,而且这个过程还在持续。 可能也有些消费偏好的变化——在中国,“快时尚”的潮流开始被长效长销的基本款取代;ZARA的数字化转型,也没跟上中国花样繁多的电商革命,甚至连个天猫旗舰店也做不好。 甚至有些是价值观的变化——ZARA此前开创的,是一种将大牌设计风格变成平民消费品的民主化潮流。但这两年,中国消费者在乎的东西似乎既不是风格,也不是价格。 总之,许多唱衰ZARA及其母公司Inditex的声音,都是从上述这些数据和观察出发的。而如果我们对这样的论调越熟悉,可能就越容易忽略ZARA是个国际品牌、其母公司Inditex是全球最大成衣品牌之一的事实。 作为一个全球公司,Inditex有很多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做法,比如在欧洲保留不小比例的生产能力、用昂贵的空运帮助门店上新,以及强势推广以官网为主渠道的“电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大公司的傲慢和动作迟缓,背后其实是管理范围和效率的差异。不偏向任何一个独立市场的发展,而是时刻考虑“整体优化”,这可能是Inditex做决策时的根本思路。 以国际市场为基础思考问题,与以一国市场视角思考问题,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次我们就以ZARA及其母公司Inditex为例,来尝试打破常见的思考框架。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32 大规模关店之前,是大规模开店 11:31 消费国和生产国 16:37 一个西班牙小镇成了物流中心 19:37 优衣库与ZARA到底有什么不同 22:55 别小瞧官网 27:24 ZARA创始人的“枯燥”退休生活 | 延伸阅读 | Inditex简介 世界级时装集团,旗下包括ZARA、Massimo Dutti、Bershka、Oysho、Pull&Bear、Stradivarius(注:这就是我们在节目里没能顺利念出名字的那个品牌,此前在中国市场只有一家门店)、Tempe、Uterqüe等多个品牌。200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证券交易所上市。 《ZARA在中国失败了吗?》 《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4月刊对Inditex发展状况的分析。 《如此不同 如此成功:优衣库 VS ZARA》 日本时装业专业顾问斋藤孝浩对两大成衣公司经营模式的深入讨论,尤其是商业模式及门店形态的部分,值得一读。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 in the fast fashion sector, transports and logistics: the case of the Spanish retailer Inditex 两位西班牙教授针对Inditex在物流环节的深入研究,我们在节目中简单介绍了这篇论文中的一些数据和发现。 《ZARA的平衡术》 2018年10月,《第一财经周刊》利用封面报道,介绍了ZARA当时如何理解及适应中国的“新零售”电商模式。 Zara Founder Unveils $17.2 Billion Global Real Estate Empire 根据彭博社2020年年中这篇报道的说法,ZARA创始人Amancio Ortega的房地产资产价值当时已经超过172亿美元。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奥运会期间,许冰清老师第一次浏览虎扑这个传说中的“直男社区”,因为她发现这个平台上对比赛的评论,反而是中文互联网上相对温和、理性的。不少人也因此改观了对虎扑这个平台,以及平台用户的观感。 借助重大赛事,获得公众好感,对于虎扑这样一个垂直类社区来说肯定是好消息。不过作为一家公司,虎扑这个夏天刚刚遇到了坏消息。它的上市计划中止,公司大规模裁员。这已经是虎扑第二次上市失败了,2016年,它提交了招股书,计划在A股上市,但没有通过证监会的审批。 虎扑已经成立17年,虽然成长为体育领域最大的图文社区,但和其他垂直类社区一样,也面临证明赚钱能力的困扰。在与几位虎扑员工和前员工交流后,我们试着在这期节目里分析一下为什么虎扑老上不了市。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12 虎扑的用户规模和分布 07:09 大规模裁员前发生了什么 12:51 体育爱好者的规模天花板 17:13 虎扑不是没商业化出路,只不过…… | 延伸阅读 | 《铁粉有价值》 《第一财经周刊》9年前对虎扑的报道。 虎扑JRs 对虎扑用户的昵称。如今普遍的解释是,JR是“家人”的简称。 《快节奏下,“慢”公司怎么活下来》 垂直型社区的商业化困境。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环保是一个涵义很广、也很复杂的话题。每次有人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可能都是从一个具体的画面,或是一条政策的推广落地开始的。比如中国不断发展的“限塑令”。我们已经先后干掉了被称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泡沫塑料,以及超市里的免费塑料袋。而最近的新动态是,奶茶杯、咖啡盖上插着的吸管,也被纳入了这一行列。 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探究一下吸管这个小小的产品。 在成为环保政策管控的对象之前,吸管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起源于我们使用工具的本能、发展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公共卫生需求,又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得以与塑料这种当时的新兴材料紧密相连,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习以为常”的产品。 我们目前对于塑料产业的认识与反思,很多时候可能都是片面的。一方面,在作为上游环节的塑料使用方式和技术中,普通人有清晰概念的部分太少了;另一方面,那些极富冲击力的故事与画面,以及塑料后端处置环节的孱弱现状,又在一次次刺痛我们的良知——这可能预示着一个“新塑料经济”时代的开端,但也有可能只是道德与商业的又一次互相指责。 不管怎样,在环保的旗帜下,一系列新材料、新做法现在已经开始轰轰烈烈地“改造吸管”了,而你我都是这个改造运动的观察者、参与者。本期节目,我们就和大家展开讲讲这根“被嫌弃的吸管的一生”,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塑料工业。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02 考古发现的第一根吸管竟如此贵气 05:48 公共卫生需求加速了吸管的发展 10:36 没有塑料,就没有便利的现代生活 15:58 当一只海龟的鼻孔被塑料吸管塞住后…… 19:46 本意向善的限塑令变成限期整改运动 27:11 干掉吸管的新杯盖,会用到更多塑料? | 延伸阅读 | Disposable America 《大西洋月刊》撰稿人Alexis C. Madrigal以吸管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美国“一次性消费”浪潮的发展史。 《新塑料经济》 世界经济论坛、艾伦·麦克阿瑟基金、麦肯锡公司于2017年发布的全球塑料产业洞察报告,希望集结主要利益相关方,从包装入手,重新思考并设计塑料的未来。 What I learnt pulling a straw out of a turtle’s nose 因解救海龟而走红的博士生Christine Figgener接受Nature杂志采访时提到,在科学研究与公众宣传之间保持平衡非常困难,而她认为唤起数百万人的环保意识更重要。 《一根吸管背后的绿色革命》 《第一财经》杂志8月刊对于PLA这一吸管材料新宠的报道。 COVID-19 has resurrected single-use plastics. Are they here to stay? 针对新冠疫情期间塑料使用量的回升,PBS科学报道团队所做的一个小调查。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本期节目时间较长,超过了此前30分钟的惯例,当然内容也较为丰富,不建议倍速收听。 原本我们不准备录一期奥运话题的节目,因为在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似乎国内的观众都不太在意奥运,很多人在开幕式当天的反应都是:“啊?今天要开幕了?” 对不起。是我们naive了。一旦开赛,奥运会还是无可匹敌的焦点。作为体育迷我们这几天也是充分享受。在赞叹人类各种挑战极限的精彩表现后,我们决定把对奥运的热情转换成这档节目的本分,聊聊办奥运到底赚不赚钱。 在做了一些资料整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并不复杂,但很多评论和标题没有厘清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在谈论办奥运是否赚钱时,主语到底是谁?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着重介绍两个主语——国际奥委会(IOC)和每届奥运会的组织委员会(代表着主办城市)。前者建立商业模式的故事很精彩,而后者最近面临的困境,同样也很有趣。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10 谈论经济收益时,“奥运”到底指的是什么? 10:44 萨马兰奇的奥运大逆转 19:43 东京奥组委的预算 27:53 主办城市的“同心圆”账本 30:42 蒙特利尔陷阱和巴塞罗那效应 | 延伸阅读 | 組織委員会およびその他の経費 东京奥组委官网列出的预算清单。 《奥运会是怎么变成举办城市的经济毒药的》 《第一财经》杂志的专栏作者崔鹏对主办奥运这件事的评论。 《这届奥运营销,还做不做?》 我们的姐妹团队未来预想图所写的关于本届奥运会的品牌营销话题。 《奥林匹克大逆转》 这本书讲述了挽救国际奥委会的萨马兰奇改革故事。 《奥运村的商业未来》 《第一财经杂志》讲述了北京奥运村的后奥运故事。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