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集了过多咖啡馆和“首店”的上海,Blue Bottle也许是为数不多能撼动这个“咖啡修罗场”的品牌了。但它的入华之路走得小心翼翼,目前确定下来的事情远比外界想象中要少。 2020年底至今,《第一财经》杂志记者(同时也是本期节目的两位主播)持续追踪了Blue Bottle在华组建团队、四处选址、以及扫清障碍的过程,甚至实地跑了几次“传说中”的首店位置。最大的感受是,商业世界的博弈,真的有些迷人。 Blue Bottle成名于咖啡文化浓厚的美国。从咖啡爱好者和周末市集上的咖啡车起步,这个品牌将“精品咖啡”这个模糊的概念,做成了差异化显著的视觉体系、门店服务和产品体验,并稳定地推广到几十家门店内。这让是风险投资和大公司对它感兴趣的原因。 进入海外市场,对于已经成功的Blue Bottle,则要面临一轮新的“本地化”改造。它在日本和韩国踏出的第一步看起来顺风顺水,而轮到中国的时候,要适应和变化的东西就太多了,竞争对手也太多了。来得太晚、做得不好,都可能会让Blue Bottle更快地失去吸引力——这是我们不太看好其入华前景的原因之一。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5:46 美国人做咖啡,为什么总去欧洲找灵感? 09:10 “新鲜烘焙”是一个没有歧义的卖点 13:18 Blue Bottle的选址小癖好:亲水 18:40 Blue Bottle中国的第一批员工,不少来自星巴克 28:38 错过了扩张的“时光机”机会,对Blue Bottle入华不利 | 延伸阅读 | 《独家 | Blue Bottle 内地首店将开,选址仍在博弈中》 第一财经YiMagazine团队历时半年多走访、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蓝瓶物语·不止一杯好咖啡》 未来预想图团队MOOK产品(2018年2月出版)。 Magazine B No.76 Blue Bottle 上海引入迪士尼的十年博弈简史 我们在播客中简要介绍了这个过程,真实的商业谈判可能远比你想象中要精彩。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6月30日,滴滴极其低调地在纳斯达克上市。可惜,它的上市注定难以低调。隔了一天,7月2日开始,一场以滴滴为震中的“中概股地震”就开始了。网络安全审查、中概股监管的新规定不断出现、大量公司的赴美上市计划暂停、滴滴的应用被下架,与此同时,又出现许多针对“巨头原罪”的声讨——这些话题,这期节目都不会涉及。 现有的准确信息不足以支持我们探讨这些专业度极高的话题,我们也无意掺和到与“资本”有关的口水里。我们希望在这期节目里做一些基础工作:通过公开的财务信息,描绘滴滴现在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做完这件事后,我们发现,也能对滴滴的监管风险有更客观的认识。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26 一个不那么fancy的大生意 08:55 滴滴提升盈利的近期、中期、长期三种方法 18:10 技术没有让颠覆出行方式,只是让滴滴能变得这么大 27:05 监管背后的核心——巡游出租车的公共服务属性 | 延伸阅读 | 滴滴壮大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 《专车大战,继续烧钱!》 《快的和滴滴合并了,专车券还会有吗?》 《再也打不到那个Uber了,但是DiuDiu之路还很长》 《滴滴顺风车复活始末》 滴滴上次遭遇公共危机后的应对过程。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多邻国(Duolingo)是全球最流行的语言学习软件,它有超过5亿注册用户、4000万月活用户和近1000万日活用户;它拿到过Google的投资,6月底递交招股书——如果放在往常,我们或许会做一期节目,介绍一下这个创业公司是如何做出一个全球流行的App,或是谈谈它和其他语言学习应用的差异。 不过这一期节目,我们不准备在多邻国的故事上停留太久,而是想先讲讲它的创始人Luis Von Ahn更古早的创业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和他之后创办多邻国息息相关,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也更近。 Luis发明了一个几乎所有网民都用过的产品——验证码。后来,他又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母和数字,变成了一个有益的项目和一个赚钱的生意。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14 发明验证码的故事 05:54 “互联网众包” 15:50 多邻国和其他同类软件的不同点 17:03 你甚至可以在这里学习克林贡语…… 19:16 手机上考试就能取代托福雅思? | 延伸阅读 | 最有趣的对手在中国 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杂志2020年5月刊,我们介绍了多邻国的商业模式,也对创始人Luis von Ahn做了专访。 Luis von Ahn的TED演讲 reCAPTCHA 节目中提到的“reCAPTCHA”验证码服务的网址。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没想到,对顺丰这家公司的评价会在今年出现分歧。因为第一季度的一份财报,很多人开始唱衰这个中国快递业的领跑者。这让我们产生兴趣,准备从这里入手,重新回顾一下顺丰和它所处的快递行业。 顺丰做的是一件简单的事,把东西从A点送到B点。但把这件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重复几亿次,它就复杂起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想尝试勾勒出一个图景:顺丰是怎么把这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做成的,以及它如今面临怎样的挑战。 还要说的一点是,快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它如何变得自动化起来、这背后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比如人们经常谈论的快递员去送外卖了)、加盟型公司的模式等等,都有很多门道。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没法涉及这些方面,仅仅先把顺丰的故事讲个大概,以后有机会再深入。 本期节目的内容没有接受广告赞助,也不构成投资建议,特此声明。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28 先说结论:快递不算好生意,但顺丰是好公司 09:43 用飞机送快递难在哪儿 13:01 电商让顺丰很难受,但还是得做 20:45 顺丰的几个新增长点 | 延伸阅读 | 顺丰鏖战“好生意”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更细致地分析了顺丰的财报。 电视剧《在远方》 一部讲述中国快递业发展的电视剧。作为文艺作品,它算不上精彩。不过里面融入了很多快递公司的原型,也包括顺丰。可以帮助你了解快递的行业背景和重要发展节点。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随着“总经理”这个名称逐渐显得老派,如今,一个公司里最有权力、也最常被提及的职位就变成了CEO。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选择放弃这个职位。亚马逊的贝索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拼多多的黄铮,再加上早先的马云、梁建章,这些大公司的创始人,都在公司进入某个阶段后,卸任了CEO这个职位。 他们卸任的原因或明或暗,外界去挖掘“背后的故事”其实意义不大。所以我们转移了一下好奇心,想要探究“创始人”“合伙人”“董事长”“CEO”“总裁”这些纷繁复杂的title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有怎样的逻辑。 探究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不同社会看待“组织”“权力”“责任”等概念的问题,所以在节目最后,我们引用严复翻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时,写的一段话,供参考: “欧美商业公司,其制度之美备,殆无异一民主,此自以生于立宪民主国,取则不远之故。专制君主之民,本无平等观念,故公司之制,中国亘古无之。……吾民皆梦然无所见,而必待为上之人,为之发纵指示也者。顾彼西人,则以我为天赋货殖之民。夫以天赋货殖之民,而成就不过如是,则其所以然之故,必不在商之能事也明矣。”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5:51 “创始人”并不是个公司职位 10:45 股东和“股东会中心制度” 14:09 董事长和“董事会中心制度” 16:56 CEO和总裁的地位更替 23:15 卸任CEO能摆脱一线的繁重工作,同时又保留控制权 28:55 title背后是不同社会对组织、权力、责任的不同理解 | 延伸阅读 | 黄铮卸任拼多多CEO,为了跑得更远? 从一线运营中抽身,有利于黄峥思考更重要的战略性议题,比如公司的增长是否可持续。 不当CEO也不管董事局了,马云这几年都在忙啥? 阿里巴巴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巴巴。 CEO更替研究·成为传奇CEO的继任者 普华永道关于CEO更替的研究报告。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看到iPhone最近投放的新广告,它把隐私保护作为宣传重点。具体而言,它找到了一个用户的痛点,就是App们任意追踪用户的数据,并且互相交换,用来更精准地推荐广告——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在App面前是全裸的一样。 iPhone通过新增的功能限制了这种行为。这不仅是保护用户隐私那么简单,它还动摇了一块巨大的蛋糕,就是在线广告市场。这期节目,我们就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看智能手机上的隐私保护,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只截取一个小切面来观察,以后有机会,我们持续关注。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14 “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概念演进 04:50 “最聪明的头脑”发展出定向广告市场 06:05 科普“IDFA” 09:29 iPhone隐私保护功能的商业影响 13:31 阿里巴巴的紧急应对 17:53 大公司对隐私保护的态度 | 延伸阅读 | 《工具,还是武器?》 这本由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撰写的书,探讨了用户、企业、政府在数字时代关于商业伦理的激烈争锋。 “隐秘的角落” 《第一财经》杂志在去年用一个专题报道了隐私问题,包括许多比智能手机更敏感的议题。 “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你是否愿意改变Facebook的商业模式?” Facebook等大公司是这个时代隐私问题的焦点。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这期节目纪念左晖。 今年5月20日下午,贝壳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左晖因疾病意外恶化去世。自此,围绕左晖其人,以及他创办的几家公司,舆论场形成了不小的漩涡。 左晖为人低调,勤于思考。他实际上很早就认识到地产中介这门生意的两个核心命题:一是要用职业尊严来建立从业者安全感,二是所有的互联网工具都是要解决线下服务的问题。从线下中介的头部品牌链家,到美股上市公司贝壳,左晖的创业史,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轨迹。 与“互联网颠覆传统公司”这种打怪升级的套路不同,贝壳目前在房地产行业所做的事,没有先例可循。从楼盘字典、梳理经纪人关系,再到交易流程的数字化,贝壳的很多工作都属于“万事开头难”,但每一步似乎都做得不错。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左晖创办的贝壳,是怎样坚持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以及它在未来还会有什么想象空间。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11 贝壳是中国交易规模(GMV)第二高的线上平台 10:16 链家如何让房产经纪人从互相提防变成通力合作 14:40 左晖一直想做“难而正确的事” 20:28 从链家网到贝壳,相当于运动员开始建球场 23:56 中介什么时候在中国能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 延伸阅读 | 《详谈:左晖》 财经作家李翔与左晖的三次长谈记录,这可能也是左晖生前质量最高的三次采访。 《贝壳:既当运动员,又要建球场》 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我们在2021年初对贝壳这家公司的认识与想象。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今年5月,一家瑞典的“校办企业”Oatly在纳斯达克上市,跃升为市值百亿美元的市场新宠。Oatly的核心产品是一种小众的“牛奶替代品”——燕麦奶。围绕乳糖不耐的真实需求,以及环保、潮流等生活方式概念,Oatly成功塑造了“大卫挑战歌利亚”的商业故事,将一类“新奶”推到了消费者面前。 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个成功学故事,会发现Oatly擅长的反叛路径,与牛奶在百多年前走过的“替代母乳”之路十分相似。牛奶在商品化的过程中,也广泛运用了广告营销技巧和营养学研究成果,让消费者在半信半疑、半推半就之间,帮助牛奶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生意。 Oatly颠覆牛奶的初步成功,也激励了很多中国的创业者。目前,他们正从原料、技术、渠道等多个角度,寻找既能颠覆牛奶、也能颠覆Oatly的机会。“新奶”这个小小的市场池里,此刻正上演着一场中国特色的内卷式竞争。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19 植物基概念股:前有Beyond Meat,后有Oatly 04:49 激进的广告让Oatly不再像一个传统的“校办企业” 08:35 营养学和广告学加速了牛奶的商品化 12:07 Oatly从精品咖啡馆入手撬开市场空间 15:34 “二代目”植物基饮品与一代目Oatly有何不同 17:50 中国植物基饮品市场已经开始内卷了? | 延伸阅读 | 《“新奶”旋风》 Oatly上市前后,我们对中国植物基饮品创业浪潮的观察 Between "good" and "fxxking fearless": Behind Oatly’s launch of a 20-year-old "rocket ship" 我们在节目中提到了Oatly早期包装设计的问题,在这里你能看到它长什么样 《牛奶如何从“贫困象征”变成“完美食物”》 牛奶在欧美市场所经历的商业化简史 《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报告》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对国产植物基饮品销售趋势的判断是:高速发展已经加速了市场竞争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如果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那离这个目标最近的公司之一就是SpaceX。 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是乔布斯之后,这个地球上吸引聚光灯最多的企业家。他身上有许多形容英雄的标签,天才、特立独行、暴君、敢于改变世界,这一点在SpaceX这家以殖民火星为目标的公司里,体现得最为明显。但其实,在这些浪漫标签的另一面,是一个有着“销售员本能”的精明商人。这一面的特点,在SpaceX身上体现得更彻底。孕育SpaceX的土壤,就是太空生意在美国的“国退民进”。某种意义上,马斯克是美国,乃至这个时代,最会做政府生意的“红顶商人”。 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马斯克不那么光鲜浪漫的一面,以及屡创奇迹的SpaceX。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05 《硅谷钢铁侠》这个传记译名有问题 06:10 美国航天业的“国进民退”也是基于成本考虑 10:43 SpaceX的初始投资、主要订单都源自美国政府机构 16:00 面对政府时,马斯克的“销售员本能”和精明 20:14 追求星辰大海的前提是要有稳定的收入 | 延伸阅读 |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我们在本期播客中提到的许多内容,都来自这本中文版的马斯克传记。 Elon Musk's Economies Of Scale Won SpaceX The NASA Moonshot 福布斯认为,SpaceX能拿下NASA的登月大单,靠的就是规模效应——大量发射,并不断改进。 Why do we need NASA when we have SpaceX? 美国天文学研究机构“行星学会”对NASA和SpaceX业务的对比。 纪录片《NASA And SpaceX》 Discovery拍摄的NASA和SpaceX的纪录片,本期节目开头的素材也来自于此。 咨询机构Bryce 这期节目的部分数据和资料来自于这家咨询机构的报告。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任何需求都有机会被改造成一个生意,但从生意中赚钱的方式说来说去只有几种。抽成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思路——小到坐一次网约车、买一个游戏,大到国家征税,这种“按比例收费”的商业模式无处不在。 但过去几年,全世界的消费者、政府官员和“被抽成者”似乎都在联合起来,反对这个经典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滴滴、美团为此公布了自己的抽成体系和规则;在欧洲、美国,苹果因为App Store上30%的“苹果税”被屡屡质疑…… 这种声讨和质疑背后,实际包含了许多系统问题。比如,互联网模式比传统流通链条更高效,那它是否因此就应该具备更高的利润率?降低抽成比例,是否一定就能刺激市场参与度?大公司将抽成规则公开出来,商家是否就能反过来利用规则? 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来讨论“抽成”这个乍看起来很朴素、细说起来又很复杂的概念。 以及,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机会的话,用一个系列播客来跟大家聊聊反垄断,而抽成就是我们对于这个话题的抛砖引玉。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36 为什么平台公司屡现抽成问题 12:51 如何界定“抽成过高”——拉弗曲线的故事 16:39 税收与抽成的差异:供需侧分配 22:23 公开抽成规则是最好的做法么 | 延伸阅读 | 欧盟对于苹果App Store抽成模式的反托拉斯模式调查 《Benchmark 合伙人:高抽成对平台型公司是一种伤害》 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对于平台型公司抽成方案的理解,他总体倾向于低费率方案 《叙事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著作,拉弗曲线是“叙事影响经济学”的经典案例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一家品牌选在哪儿开店,背后其实是这个公司对城市商业空间扩展潜力的判断。在之前的第13期节目中,我们就曾正在转型中的电动车品牌为例,讨论过它们占领购物中心背后的考量。 这一次,我们决定将选址的话题继续扩展到方法论层面,并请来了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产品总监毛怡玫。她将会向大家介绍,策略、经验和数据是如何对选址决策产生影响的。 特别提醒 | 5月27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将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2021新一线城市峰会”,并发布《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知城数据平台也将首次走到线下,现场将发布包括选址策略在内的新功能模块介绍,并提供产品演示。 即日起至5月24日,“2021新一线城市峰会”正限量发售早鸟票。对于活动本身或知城平台感兴趣的听众,可点击shownotes首条内容链接了解详情,并直接购票。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嘉宾 | 毛怡玫 |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产品总监 | 时间轴 | 02:58 超大型品牌门店的选址可以“看碟下菜” 04:31 便利店的选址不仅要方便消费者,也要方便物流配送 06:46 大品牌的选址决策,背后往往是网络规划和BD岗位的BATTLE 13:14 能辅助决策选址的“大数据”,品牌方可能都不掌握 18:09 知城平台的选址功能,与市场上其他的选址服务有什么不同 | 延伸阅读 | 早鸟票开售 | 2021年新一线城市峰会 城市原力 知城数据平台 星巴克选址的秘密 这篇文章成文于2018年,是当时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团队以星巴克为例,对于选址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 《零售的哲学》 日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的经典商业著作,在第一章中就提到了便利店应该采取“密集型选址战略”。 贝壳研究院2020年“盒区房”报告 源自盒马3公里配送范围的“盒区房”,虽然体现了一部分居住便利性的需求,但仍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营销概念。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从去年开始,一批社会科学方向的学者,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影响力。 “奇葩说捧红了刘擎”“B站捧红了罗翔”——当我们谈论他们的出名原因时,经常会下这样的判断。这个判断当然没错,但不是全部。如果仔细考察一番,你会发现从商业角度,这个故事还会更深。 这期节目,我们就会以刘擎教授为例,层层剥开,找到学者走红背后的推动力量,并弄清它们是如何把学者变成一门好生意的。 虽然常听本节目的听众可能已经熟悉,但我们仍然想强调一下,在这里,“生意”“走红”“学者明星”这些词都是中立的,不带批评意味。我们认为,学者只是一份工作,不用给他们特别高的道德定位,让自己的研究和知识传播得更广,本就是他们工作的应有之义。而要完成这份工作,需要商业机构的推动。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学者肯定和歌手、演员等常规艺人群体不一样,背后会有更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在在《第一财经》杂志最新出版的5月刊中,你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讨论。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59 学者明星的定义 06:33 刘擎背后的三个推动力 14:36 罗翔爆红后B站做了什么 16:07 图书也曾是新媒体 | 延伸阅读 | 《5月新刊 | 新青年·知识新偶像》 成长于互联网的这代新青年,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追随他们看到的知识偶像。而被视为“偶像”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学习全新的媒介传播和代际沟通方式。无论这些学者“卖”什么、能否让更多人受益、可否改善整个市场的水平,“进入市场” 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价值——毕竟,没有人会抗拒一个开放、丰富、热闹的市场,知识的市场。 《第一财经》YiMagazine 5月新刊,聚焦新青年,和他们的知识新偶像。我们从明星学者、综艺、知识青年、社交网络等不同角度,带你了解这个市场变化的过程。 《少量余票 | 这周六,来苏州和我们一起聊聊学术新偶像和知识传播新趋势》 5月15日,我们在苏州诚品书店和大家面对面聊聊学术新偶像和知识传播新趋势。 一位代表青年学者的历史系教授,和一位活跃于互联网学术活动一线的知识新青年会在本次活动中同台。杂志封面主创团队也会和大家面对面分享本期杂志制作背后的故事。来和我们见面吧! 《启蒙运动的生意》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它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图书市场如何确定其功能?出版商、书商、推销员和文化传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么角色?这本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