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观点看待ADHD,你会发现注意力的多样性反而是一种新契机

你应该听过ADHD,但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ADHD吗? 在《ADHD新解》这本书中,曲智矿老师巨细靡遗的介绍了ADHD是什么,有ADHD的人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周边的人要怎么和ADHD的人相处。 如果你不甚了解ADHD,那这本书非常适合你;如果你本身有ADHD,那这本书你更不能错过,你会在里面找到很多能量! 以下是书籍的介绍 ---- ADHD其实跟你以为的不一样! 抹除对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刻板印象,找出ADHD的特质优势,让他们成为有行动力的造梦者 有ADHD特质的人往往被冠上不专心、冲动、过动……等标签,但他们其实也有很多特质值得欣赏,比如热情、好奇心、行动力……。 本书由本身为ADHD(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特教老师曲智矿为大家现身说法,提供他自己成长历程中如何发展自己的策略来消解困扰,加上他陪伴ADHD孩子与其父母近二十 年的经验与观察,并加入访谈近百位ADHD男女老少的心得,阐述如何发展属于自己的策略,解除劣势特质带来的困扰,将优势特质和天赋极大化,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书中的ADHD名人专访和男女老少案例故事,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和过动儿,不再污名化ADHD。 本书包含以下重点: 1. 换一个角度看:重新理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2. 不同年龄层的ADHD:访谈100人(年纪包含18-22、22-30、30-60、60以上),回溯自己的生命经验,期许透过不同人的生命经验分享,以终为始的 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3. 探讨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特质有关的重要生命课题:学习表现、工作表现、执行功能、情绪行为、压力调适、如何面对焦虑、优势能力、人际互动、亲密关系、生涯发展、健康议题 ……。 4. 过动名人的经验分享,包含:前体育署副署长彭台临、亚斯教母花妈(卓惠珠)、中华职棒富邦悍将林哲瑄、艺术家郭彦甫、植物猎人洪信介、临床心理 师陈劲秀等。

15分钟
99+
11个月前

遇上坏人,该怎么抽身?

如果你很不幸成为关系中的被害者,要怎么避免自己越陷越深呢? 你要记住一件事情,你有绝对的自主权,只是当加害人和你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时候,你的自主权不一定能够被声张。 在那样的状况下,处理需要更加谨慎。 首先,只要你遇上任何不对劲的事情,就应该要跟周遭的人或是自己亲近的朋友做分享。 这分享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别人也帮你评评理,确认是加害人真的对你不好,还是只是你自己多虑了。 第二、让你自己被伤害的事情有一个纪录,虽然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形式,但至少有一个可以参照的。 再者,要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那样的感受,并且让对方知道你这样不舒服。 很多时候,加害者的伤害,一开始也是不明显的。 如果你在一开始没有做出反应,那么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你到时候有什么反应,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很怪。 就像在影集当中,男主角有一次开了黄腔,让那个追踪他的女子信以为真,结果就觉得是希望跟我发生关系的,怎么可以后来说是自己被迫害呢? 如果你已经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对方还是持续伤害你,那么消极的做法,就是让那个人无法找到你。 若你选择这样做,你可能要离开自己的岗位,也可能需要换手机号码等等的。 比较积极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诉诸司法。 这又有几种做法,一种是直接去报警,但报警的时候要有证据。 已施暴为例,证据可以是验伤单、照片、录音、录影、目击证人,或是传闻证人 (就是虽然没有目击事件的发生,但是有人证实施暴事件是真实发生的)。 若有越多的证据,尤其是客观的证据当然是越好的。 只是,不该用不法的方式来取得证据,就像剧中,男主角故意引诱追踪他的女子发具有性暗示的电子邮件给他,就是一个不太恰当的做法。

17分钟
99+
11个月前

没有共识很糟糕吗?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有共识?

人跟人的意见不合,是很正常的。 你就想像如果大家的想法都一样,那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选项。 但现在很多东西都是非常客制化的,你可以客制化自己手机的保护壳,手表的表带也可以做更换。 或许因为在很多事情上面,我们能够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做选择,让我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觉得事情就要顺自己的意才是对的。 人和人之间似乎也有了一个默契,觉得不用强求别人要配合自己,反正各取所需就好了。 像是如果不想到同一间餐厅用餐,可以选择去美食街,那么可以各自买好自己想吃的时候,然后坐在一起用餐。 我们在家里也常有这样的状况,就是大家对于要去哪里外食没有共识的时候,就会分组前进。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发现这样的改变呢? 若大家心态是够成熟的,那真的不用要求大家一定要有共识,一定要一起做什么事情,看什么电影。 虽然一起做事情,会有共同的回忆,也有比较多可以讨论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需要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吃不喜欢的食物,那长久下来,对你们的关系也没好处。 不过在亚洲地区,事情通常不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有一种追求共识的偏执,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共识,领导者们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 那我们该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呢?

20分钟
99+
11个月前

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我们在生活中,会伤害我们,以及我们会伤害的人,往往是比较亲近的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不亲近的人,你根本不想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他们身上,也不会在意他们对于你的看法,自然比较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大家要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各种的资讯,大脑无法处理那么多的讯息。 所以,大脑必须要针对讯息去做筛选,而这样的能力,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的。 在照护者的引导下,孩子会慢慢学习,哪些是他该注意的,哪些又是他可以不用那么注意的。 就拿与语言当作例子,大家可能都有听说,婴儿是可以区分很多不同声音的。 但是在一岁前,他们这个能力会大幅度的下降,他们会变成只能区分母语当中有出现的声音。 这虽然不是刻意的引导,但是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习得有哪些是比较重要的资讯。 其他的讯息也是如此的,所以早期的养成对日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就像年纪越大的人,越清楚知道,要怎么做区分。 对于那些跟自己没有太多利害关系的人,就会选择放下,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风吹草动,就影响自己的心情。 有点像泰勒丝在新专辑推出之后,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支持她的,看见了她创作中的真诚;有些声音则比较是批评的,任何她又在消费前任等等的。 如果真的每种评论都吞下去,特别是负面的评论,对自己来说真的不是好事情。 除了做选择之外,对于我们比较重视的人,我们一般来说是会有比较多的期待。 也因为有比较高的期待,我们也比较有可能会失望。 就像暧昧中的对象,请你喝一杯小七咖啡的意义,可能和交往中对象,请你喝一杯星巴克的意义,是差不多的。 因为你对交往中的对象有比较高的期待,若期待落空,就会显得失望。 就算你对于重视的人,没有比较多的期待,你也会因为和这个人有比较多的互动,所以比较容易发生冲突。 就像不少感情触礁的伴侣,在分开一段时间之后,会有一种感情变好的假象。 这就是因为分开的时候,他们比较没有机会发生冲突。 不过可以接受好的伴侣咨商,分开可能是有帮助的,因为你们可以在比较不焦虑、沮丧的状况下,去找寻解决的方式。

21分钟
99+
11个月前

做这件事情超级没意义,我为什么要做?

如果有人叫你做一件你觉得没有意义的事,你会去做吗? 大家先别急着回答,因为你觉得没有意义的事,不一定真的对你没有意义。 比方说,老板希望你维持办公室桌面的整洁,你虽然觉得很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你不照做的话,老板会不开心,可能会影响你的考绩。 倘若你觉得没有意义的事,会对于你造成有意义的影响,我想大家应该还是会去做吧! 真的该这样吗? 虽然说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但是,若你真的觉得一件事没有意义,即便那件事会对你造成影响,你该底该不该做呢? 我或许有一点反骨,但是我认真觉得,你如果已经想清楚了,还是找不出这件事对你有意义的部分,那即便做这件事会对你产生影响,你都不该做。 就算做这件事,对你是有好处的,你都不应该去做。 当然这个前提是,这个对别人来说是好处的事情,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处。 就像如果有人跟说,如果你做了这件事情,你就可以获得一个认证。 可是,你根本就不需要这个认证,那就没有必要为了这个别人眼中的好处,而去做事情。 但我相信,有不少朋友,面对这种情况,会有点犹豫。 这个犹豫不一定是因为你会舍不得这个好处,而是你可能不一定想要面对别人对你的闲言闲语。 就想如果有人跟你说,只要打卡就可以送一杯饮料,你如果不打卡,别人就会觉得你很跩、很怪。 做一件对自己没什么损失的事情,就可以获得好处,干嘛不去做。 可是,我觉得天下没有什么白吃的午餐,那些看起来不用付出什么,就可以得到的东西,往往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代价。 所以有人会说,不用钱的最贵。 当然有的时候,这个代价是一个别人对你的期许,你其实不一定真的会需要付出。 比方说有喜欢你的同事,请你吃东西,他是希望这样可以让你对他有好感。 可是,你就算对他没有反感,也没有什么实质的代价。 如果要说有,可能是那一丝丝的罪恶感。 但是,面对这种热脸贴冷屁股而造成的罪恶感,老实说根本就可以忽略。

19分钟
99+
1年前

赌赢的感觉好爽,那我该来豪赌一场吗?

为什么我们喜欢赌一下?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为什么我们喜欢赌、参与摸彩,那就是我们喜欢哪种「爽」的感觉。 在过去的行为研究上就发现了,若我们要训练动物学会做一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每次做完之后都给予奖赏,而是有时候给,有时候不给。 在训练的前期,奖赏出现的机率要高一些,才能强化这样的行为。 在训练的后期,奖赏就不一定要常常出现,也会造成行为上的改变。 在赌场的吃角子老虎机器,基本上就是依据这样的原则来设置的。 因为有的时候会赚钱,有的时候会输钱,有一些不可预测性,人们在玩的时候,常会很不理性得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会中。 更可恶的是,有时候商人会告诉你中奖率大概是多少,当你发现自己应该快要中奖的时候,就会更积极想要投入。 就像我之前带孩子去吃藏寿司,每五次可以换来一个抽奖的机会。 我们大概有算过,约莫是每抽四次会中奖一次,所以如果已经累积三次没中,孩子都会很想要再多吃几盘寿司,因为他们觉得这次就是会中奖的那次。 除了不可预期性之外,我们喜欢赌一下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很多的好处。 就像每到过年的时候,台湾彩券都会推出有高额奖金的刮刮乐。 即便这张刮刮乐要价不斐,但是几乎每年过年,最高单价的刮刮乐,都是最早卖光的。 而且,收入越少的人,对于这种好处的渴望是越高的。 有分美国的数据就显示,收入较低的家庭,买彩券的金额是收入较高家庭的四倍之多。

20分钟
99+
1年前

有人犯错了,我们该原谅他吗?

出轨也好,或是犯下别的错也好,我们真的不能犯错吗? 或是说,社会上对于人们犯错,到底该有怎么样的拿捏是比较好的呢? 如同剧中提到的,倘若那件事情的当事人都已经处理好了,那其他人真的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理性来说,确实是如此。 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角色是比较特别的,那么我们对于他应该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比方说,这个人如果是一位校长,或是略有社会影响力的人,那么他的出轨可能就不单单是他和伴侣以及出轨对象的事情,这变成是大家的事情了。出轨也好,或是犯下别的错也好,我们真的不能犯错吗? 或是说,社会上对于人们犯错,到底该有怎么样的拿捏是比较好的呢? 如同剧中提到的,倘若那件事情的当事人都已经处理好了,那其他人真的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理性来说,确实是如此。 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角色是比较特别的,那么我们对于他应该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比方说,这个人如果是一位校长,或是略有社会影响力的人,那么他的出轨可能就不单单是他和伴侣以及出轨对象的事情,这变成是大家的事情了。 但是我觉得,一个人该不该犯错,不该把会不会受到与论的批评来当作标准。 真正的核心应该是,你做的错事,是否会带来伤害。 如果你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不知道你的过失会带来伤害,那么你算是无心的。 如果你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就觉得可能会带来一些伤害,但是你还是选择做了,那你其实没什么立场期待别人要原谅你。 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你之所以会这么做,想必是因为你觉得这样的做法,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才愿意冒险的。 如果你在做这件事之前,就怀着要伤害别人的意图,之后还要假惺惺说自己不是故意的,那真的事非常恶心。 如果一个人真的是无心之过,我即便自己受到了伤害,我也会想办法要原谅那个人,因为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但是,若一个人其实是有意的,即便不是全然的恶意,我都觉得这个人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回到剧中出轨的男主播,我觉得他被人讨厌、记恨,真的只能说是他自找的。 谁叫他是主播,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不是自己觉得大家都没有受到伤害就可以了。 因为谁知道,会不会有小朋友把主播当成偶像,结果发现自己的偶像做了符合社会善良风俗的事情,那个伤害也是不小的。

19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