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变老,但是你有认真想过这件事情吗?六年前我出版了一本书《心的年龄,你决定就算数:面对变老的勇气》,跟大家讨论变老的大小事。因为一些奇妙的缘分,六年后跟大家用声音介绍这本书。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这本书,很推荐你去找来翻翻喔~
* 因为我们不爽对方:你和这个对方,可能已经累积了很久的恩恩怨怨,所以你不会刻意想要对这个人好。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家人... *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些人会自认很了不起,就觉得别人都要为他服务。这样的人,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很容易用一些不屑的态度。就像在年少日记当中,那个爸爸就对妈妈的态度很差,他还讲到说这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买的,言下之意就是,你什么都没做,到底还想要怎么样。 * 我们可能只是有点急:我们可能生活中习惯一切都要很快速完成,所以在人际互动上,只要对方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就很容易会显得不耐烦。因为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温柔对待彼此,会让我们变得比较没效率。其实并不会... 就像你希望别人可以借你过,让你可以赶上打卡。你当然可以用很凶悍的语气说 借过 让开。可是你也可以这样说,前面的帅哥美女,可以借我过一下吗 * 我们没有想过要温柔对待彼此: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网路社交的依赖变重,可能在网路上还会有一些网路礼仪,也可能没有。但是,很确定的是,他们在生活中的,并不太知道要怎么跟别人互动。所以他们可能也不是故意要对别人不温柔,而是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对待别人,才会是比较恰当的。
生理上的伤,感觉上很像是可以复原的,至少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仔细检视,有可能会发现,即便是生理上的伤,似乎也不大一样。像我在两年前的小年夜,削萝卜想做萝卜糕,结果把自己的手也划上一道深深的伤口。虽然马上去缝合,后来伤口看起来也复原了,但是我会觉得那个受伤的地方,神经感觉还没有复原,总是有点怪怪的。又过了很久以后,这种奇怪的感觉,才慢慢消失。但是,若刻意去检查,依旧会发现,伤口的地方还是有些不一样。 心理上的伤,要完全复原,基本上是难度更高了。因为我们在经历任何一件事情之后,这个事件都不是单独被保存的,像电影脑筋急转弯所刻划的那样。每一件我们经历的事情,都会和既有的大脑表征产生连结,用这样的形态来保存下来。也因为这样,除非你真的把所有跟某件事情有关联的神经元全部都摧毁,某则这个经验还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不过,也因为我们经验的保存是用网状的结构,如果同一个东西,后来反覆和另一个东西连结在一起,那么也会改变这两个东西之间连性的强度。比方说,你可能和男朋友在麦当劳吵架,后来两个人就分手了。在那之后,你一想到麦当劳,就会想到这段已经不存在的恋情,会有点难过。但是,如果后来你因为别的缘故,必须常去麦当劳,而且是做一些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那么时间久了,当你想到麦当劳的时候,比较容易回想到的就会是快乐的事情,而不是那段已经不存在的恋情。 所以不管是生理上的伤,或是心理上的伤,看起来要完全复原,都是不太可能的。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故意用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若你的标准是比较宽松的,那也不是全然不可能的。 就像我受伤的手指,现在应该已经是恢复到受伤前的99%了,在很多人看来都会觉得那已经好了。
节目一开始我提到了,有不少媒体透过发放错误的讯息,企图想要影响我们对于事情的态度。那面对这样的错误讯息,我们又该怎么面对? 首先,这类的讯息会有几个特性。第一、这类的讯息通常会在同一个时间点快速扩散。所以,如果你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短时间内重复看到同一个论述,那么你要非常小心,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有心人士想要带风向。 第二、这类的讯息,很多时候涉及了粉变黑粉,也就说会有人分享他本来是支持某个人的,但是因为某件事情,所以他成了黑粉。当然也有反过来操作的,就是有人告诉你他本来是黑粉,但是后来变成粉丝的事情。你想想,你如果是一个人的铁粉,会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事情,然后就突然态度大变吗?通常应该是不会的。
人选之人:造浪者,虽然表面上是谈选举过程中会发生的大小事,但其实这出剧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议题。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的就是当中的夫妻关系。我想有看剧的朋友,应该都对于家竞和太太这一组的夫妻关系有最深刻的印象。一方面除了剧中关于他们关系的刻画篇幅是比较多的,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根本就是夫妻沟通典范。 为什么会说典范?因为夫妻两个人都很理性在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诉诸于情感,只会控诉你都不在乎我之类的。男主人的行径,和很多台湾家庭中的男主人很接近,在工作上尽心尽力,觉得自己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表达对家人的爱。但是,其实家人想要的,可能不是这样的爱,而是对于家人真正、直接的关心。 女主人虽然能够同理男主人的状态,但是同理不代表就要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不委屈自己,也不过度为难男主人的做法,就是暂时搬回自己娘家去住,而且还是在有告知男主人的情况下。在男主人跟她表明自己的悔意时,女主角还可以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诉求,真的是太令人激赏了。女主人说到:我希望我们两个人之间是沟通,不是敷衍,这句话实在太经典了。我觉得这是多数女人想要的,只是很多男人没有意识到,很多女人也没有办法很精准的让男人知道自己这方面的需求。结果就演变成,大家都再演一出虚情假意的剧,男人给了女人看似坚定但却从来无法实现的承诺,而女人则是用这个大饼来说服自己,他还是爱我的。 但是,我觉得女主人最高招的,就是她并没有要很多,而是让男主人知道,她其实只是希望男主人可以为她和孩子做一些事情,让她可以觉得自己和孩子是被重视的。 我周边很多夫妻看了都很有感慨,男生多半是惊觉自己真是好运,跟男主人一样没有那么用心在经营家庭,但老婆还是不离不弃,甚至连个屁都不敢吭。女生多半可能是羡慕加上感概,觉得自己到底哪一天才会像剧中的女主人一样出运。
为什么有人会不想放手? 有些人,控制欲望比较强,有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因为长大的过程中,学习而来的。这些人除了有控制的习惯之外,可能也尝过甜头,要让他们放下控制权,是不太容易的。 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别人,他们的本意,可能是为你好、为别人好。因为他们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又对于你是比较重视的,不希望你重蹈覆辙,所以会让你觉得他们在控制你。 还有一些人,他们是更没有自觉,他们只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做事情。他们根本也没有意思想要控制你之类的。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主题就是,如果当我们对生命感到绝望的时候,要怎么办?之所以会想要讨论这件事情,是因为最近很短的时间内,有两位有点年纪的中老年人,疑似都因为生病的缘故,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中一位是淡江大学的前校长,在选择跳楼的前几天,还接受媒体的采访。当时,似乎还没有察觉什么异样。但是,遗书上似乎表明了自己「因脑部病变,智能已失,无法进行教学与研究」。另外一位则是雕刻大师朱铭,虽然生病很久了,但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疑似轻生了。 虽然久病厌世看起来很合理,但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有一个北爱尔兰的普查研究,追踪了一百多万人成年人的健康状态,以及在四年内的死亡纪录。结果发现,生病的状况虽然可以拿来预测自杀的比例,有越多生理上的不适状况,自杀的比例是越高的。但是,如果若把生活自主性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之所以我们会觉得生病的人,会友比较高的自杀倾向,生病并不是真正的主因,主因是因为生病造成他们生活的自主性下降,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个才是导致自杀率上升的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报告中,越年轻的族群,两者的关系是越强的。但是60岁以上的族群,自杀率不论和自主性或是生病的状况都没有关系。 不过,另一个研究的结果,则有不同的发现。在英国一项涵盖九成民众的资料发现,罹患严重疾病 (比方说高致死率的癌症、退化性神经疾病等)之后的一年,是自杀率提升最高的时候。而在这个调查中,罹患这些严重疾病的人,平均年龄是65岁左右, 但不管如何,两个研究都发现了生病是会提升某些族群自杀的比例,显示当然生病的时候,不能只专注在生理上的治疗,也要考虑心理层面的治疗。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鸡汤文,可能是因为生活真的很苦闷,很需要被鼓励。所以,需要有人能够同理自己,能够告诉自己,这样是可以的,不要担心。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觉得鸡汤文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有一些力量,可以帮大家转换视角,或是至少让自己觉得没有那么糟糕。只要鸡汤文不是过于偏颇的,我觉得都无伤大雅。 只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鸡汤文,虽然暖心,但真的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吗?我自己是有点存疑的... 我就问大家,你觉得自己对一个人不满的时候,要想办法发泄怒气,还是要淡定处理。我们直觉可能会认为,当然是要发泄,发泄才能灭自己的怒火。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有不同的发现,他们发现发泄其实会增加自己的愤怒程度,反倒是让自已冷静,能够有效降低自己的愤怒程度。 我建议大家,在面对各种建议的时候,可以稍微检视一下,看看这个建议是否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过就算有科学依据,也不必然表示,你照着做,就会得到你预期要得到的结果。因为科学研究通常会比较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的结果。一个说法之所以获得科学证实,不是说在实验组的100个人都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在对照组的100个人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通常结果会呈现常态分配的状态,实验组的人,平均值是高于对照组的,但是他们可能有一部分的重叠,甚至有一些实验组的人,结果会比对照组的人还要差。 没有科学依据的,也可能在你身上对你是有帮助的。这背后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一些还没有被科学验证的原理。就像我在收到米飞礼物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好。因为米飞是我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心情会变好。那对其他人来说,米飞可能就不一定是有效果的;但若送一个他们喜欢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有效的。所以,这种所谓的folk psychology 不一定都是无稽之谈,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要怎么验证。就像我可能觉得在充满米飞的办公室工作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的,但在没有实际验证之前,这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
日前政府发六千元现金的时候,有一间银行认为登记要在自家银行领六千元的民众数量较少,就自己先垫钱,让这些民众可以在连假前可以领到这意外之财。结果消息被揭露之后,多数的银行都跟进,就怕钱晚发了,会得罪自己的客户。 银行提早发钱,对民众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也没有,因为早拿、晚拿都是六千元,在连假前拿到,反而让你守不住财富。更别说这件事情破坏了体制的运作,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民众会质疑政府刻意延后发钱的时间点。 以这个例子来说,其他银行不能算是违规,因为政府授权他们可以比照办理。但有的时候,违规的行为并没有正当性,只是因为多数人都这样做的时候,似乎也没有立场去纠正这些人是违规的。就像早期有法律规定脚踏车一定要申请车牌,但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脚踏车都有申请车牌,也没有人受罚。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法律条文有所改变,而是多数的人都没有那么样做,相关单位也没有特别去惩罚。
认识嫚嬣已经非常多年了,我们因为老人结缘,后来在爱笑瑜伽的带领下,延续了缘分。嫚嬣是一位对长者非常有爱的人,从主持广播,到经营社区关怀据点,其中还有一个失智据点,都是为了希望可以给长者一点什么。这次有机会把她多年来听到、看到的故事结集成册,我觉得很棒,也很希望大家都能够找来翻翻。透过故事加上之后的资讯分享,相信大家对于老后的生活,会有多一分的踏实感! --- 以下为书籍的介绍 玩美健笑人生,一路笑到挂, 一切没牵挂,从爸妈身上看到的事! 本书教您幸福退休,远离老年忧郁。 (本书版税将全数用于「爱笑宝贝志工团」前进关怀新北市各地养老院、安养机构的交通经费) 进入中年,开始规划退休生活之前,你想过以下问题吗: ▍ 退休后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退休后还能继续工作吗? ▍要如何准备死前需要的钱? ▍如何维持和家人与朋友的关系? ▍要怎样养成自己身心健康的习惯? ▍又要怎样同时照顾父母和自己的晚年? ▍你了解政府的长照2.0政策吗?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你可以让变老的方式更完美, 作者长年照顾长辈与弱势,她将这些经验与故事分享出来,以及说明如何善用政府与社会资源, 告诉你在走向人生终点之前,如何保健身体、做好财务规划、圆满家庭关系, 甚至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享受自在又精彩的老后生活。
又到了每个月podcast介绍书籍的日子了,这次要介绍的书不是刚出版的,是我最近刚看完的《欲望分子多巴胺》。当时,因为这本书和《心适力》差不多时间推出,因为介绍了其中一本,就没有quota了,然后也就暂时错过了。还好,后来在66折的时候入手,觉得这是不亏这本书是博客来和诚品当月的选书,书很精彩! 大家应该还记得,《午夜时分的心理课》的前身,是名为《来勺多巴胺》的一个podcast。当时会取这个名字,是把多巴胺当作一个快乐因子,希望大家快乐一点。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自己真该深自检讨一下,因为多巴胺最重要影响,不是让我们更快乐,而是让我们一直想要,有着无穷的欲望! 这本书的作者用很棒的比喻,让我们了解,大脑的运作大概可分成两块,一块是在处理现在拥有的,一块在处理还没有拥有的。而多巴胺这个处理还没有拥有的系统,为我们带来不少的好处,以及不少的坏处。 来听我介绍这本书,更认识自己的欲望,或许你也有机会透过这本书,找到幸福人生的做法!
迪士尼庆祝创立一百年的纪念电影 Wish,这部电影如同很多影评说的,有点糟糕。不过,电影剧情的设定是蛮有趣的,就是国王会帮大家实现心愿,但是你在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国王之后,你就会忘记这个心愿,国王每隔一段时间,会帮助某个人实现心愿。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愿有可能实现的一天,你会愿意把这个心愿交给国王吗?即便你给了之后,自己就会忘记这个心愿。我觉得如果心愿会被实现,那会忘记似乎也无妨。只是,这有点不合逻辑,就像你如果一直想买一个很贵的包包,然后有一天你把这个心愿告诉国王,你就忘了自己有多想要拥有这个包包。那哪一天国王给你这个包包的时候,你会感到开心吗?就算你会开心,你的开心会是因为自己终于获得了这个一直想要的包包,还是只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心愿被实现了。 我觉得心愿之所以美好,就是在那个惦记着要得到的时候,而不是心愿实现的时候。因为还没有被实现,我们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格外美好。但是,当真的实现的时候,我们还才发现,自己以为的一些事情,并没有顺理成章的发生,反而会有点失望。所以,如果是让我选,我应该不会想要把心愿交给国王,因为这心愿肯定是自己很喜欢的事物,那给国王这心愿之后,就会忘掉这自己很喜欢的事物,就仿佛自己少了一块,这是不ok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