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一直以来,有不少的电影、影集,都涉及类似的主题,就是让我们看到主角经历了不同的选择,结果自己的人生有一些不同的发展,但或许也有一些相同的发展。最近有一出日剧《重启人生》,也是谈类似的主题,不过发展蛮不一样的。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日剧,又不想被暴雷,就请先按下暂停键 有别于其他这种人生重来的剧,《重启人生》是很彻彻底底的重启,所以我们会看到主角成年的灵魂,被放进新生儿里。主角还很贴心的装得像婴儿一样,希望不要有太突出的表现,让爸妈觉得她是个天才。不过,比较有趣的是,这位主角似乎对自己活过的人生没有太多的遗憾,只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要投胎变成一只食蚁兽,所以在重启的人生中,她努力做好事,来帮助自己周边的人。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一些人的生命,也因为她选择助人而有所改变。 心机很重的编剧,并没有让主角只重启人生一次,而是重启了四次。在第四轮的设定,让她发现原来她不是唯一人生被重启的人,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看到了重启人生不同的可能性,有人是尽可能过自己原本人生一样的生活。有人则是因为知道自己未来会遇上一件遗憾的事情,所以想尽办法要扭转这个局势。在主角最后一轮的人生,目标也跟前几轮不大一样,除了做好之前,她也希望可以避免遗憾的发生。只是有点奇妙的是,她要帮忙的人,居然是在最后一轮人生中,还没有变成好朋友的人。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变成好朋友,是因为主角为了要救她们,所以努力念书,要成为飞机的正驾驶,才能够阻止憾事的发生。 还好,他们后来有机会突破僵局,也有机会成为好朋友,不然真的是太呕了。 剧大概就是这样的铺陈,编剧非常用心的铺梗,每段人生职业的选择,都有其用心之处,而且前后呼应,真的是非常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用平铺直述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当中的奥妙。

22分钟
99+
9个月前

为什么你会成为现在的自己?该怎么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可以很佛系,就是让各种经验喂养你。在电影中,导演用这样的诠释,看起来很像合理,但实际上有不少的问题。这么多不同的信念在我们之中,我们其实会在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虽然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因为不同的情境,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会长成某些特定的样子,且若你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展现某种样子,别人会说你真是个稳定的人。这样的人,在目前的社会中,是比较被推崇的,特别是当他呈现出来的样态势符合社会正面价值期待的。就像黄仁勋呈现的样态,就是稳定、温暖。不过像Elon Musk虽然稳定,但稳定是个混蛋,就另当别论了。 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呢?首先,你要知道那个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心中,我觉得最好的自己,是顺应自己的特质,然后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样子。不过,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找到一个自己想要模仿的范本,然后想办法让自己成为那个范本。这并没有错,但是那样的你,可能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不论你决定想要变成怎么样的自己,那么你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强化这样的信念,让你自己觉得,我真的是很适合变成这样的。比方说,如果你希望自己是个有创意的设计师,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去强化这样的经验,你可以透过加强自己的能力,或是透过和别人分享设计相关的资讯,又或是进行创,让外界的反馈,来强化你自己对于这个信念的笃定程度。这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是非常务实的做法,就像若你要觉得自己是很会念书的学生,你不就要透过很多的复习、考试,甚至和别人的比较,来强化这个事情的信念。你甚至可以用一些取巧的方式,像是跟成绩不好的人当朋友,那么就会觉得自己学业成就真的很不错。这样的作法,对于刚起步,对自己的信念还不是那么稳固的人,是有帮助的。但若你已经不是生手,还要让这个信念继续为真,那么你需要的是精进自己,而不是用一些方式来催眠、蒙骗自己。 前面有提到,信念在不同情境下,有可能会需要微调,那我们怎么确保自己的信念,在不同情境都是站的住脚的呢?那么你就需要是先去做盘算,像是不少人当了主管之后,会让人觉得怎么换了位置,就换了一个脑袋,让原本的朋友感到心寒。若你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就要想想,自己可以怎么样做,才能够满足新的情境,又不至于会让别人觉得你有了很大的转变。比方说,你在不是主管的时候,可能觉得每个人应该要掌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但是成为主管之后,因为来自上层的压力,以至于你可能会要求下属必须要多花一点心思在工作上。这样的心态,就和你不是主管的时候,是不同的。那该怎么办呢?以这个例子来说,你可以跟下属说,目前的工作有点多,但是若我们可以用比较有效率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就可以尽量不要加班、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作息。很有可能因为有这样的调整,就可以让你记去信守工作与生活要取得平衡的信念。 这个做法之外,你也可以想想,自己的信念,可以有怎么样的延伸与变形。是先去预想这件事情,也有助于你信守信念的同时,也可以与时俱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我自己担任老师15年,也会常常想,自己要当一位怎么样的老师。面对学生样态的改变,以及大环境的变化,我要怎么样做,才能不违背初衷。若你能够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你就比较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或是获得的反馈,而迷失自我。

23分钟
2k+
10个月前

真心助人换来埋怨,这或许不只是别人的问题

最近开始看美国喜剧《小学风云》,这是一出有点不典型的喜剧,因为拍摄的手法有一点像实境节目,演员会在一些段落对着镜头讲自己的心里话。一开始看的时候,不是很习惯这样的呈现方式,所以第一集看了很久才看完(明明一集才半小时不到…) 故事讲一个不怎么样的公立小学,校长有点怪里怪气的,然后有两位资深老师、两位菜鸟老师再加上一位代课老师。很多的爆点就来自于资深老师和菜鸟老师之间的差异,或是每位角色各自性格上的特色。在第二集有一个让我很感慨的剧情,就是菜鸟老师发现走廊的灯坏了,让一些孩子觉得很害怕,她就去找人来维修,但是没有得到好的回覆。于是,她就自己想办法来换灯泡,谁知道没有处理好,让学校有一部分的教室停电。之后,她不死心,想要解决停电的问题,但很显然她不是这方面的专业,全校就完全停电了。一群老师在学校外面等候维修人员的时候,菜鸟老师问身旁的资深老师说,妳怎么让自己不要过度关心学生?资深老师说,正好相反,我们比妳更关心他们,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不能过劳,我们要先顾好自己,才能够关心他们。 这对话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提醒,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要做点什么,让别人我们在乎他们。但是,这真的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吗?就像我们看到别人有点沮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要主动关心他们,释出我们的善意。但是,那个人可能心里已经很乱了,现在只想要自已静一静,不想要别人给他什么建议。这个时候,不去打扰他,反而才是最好的做法。

19分钟
99+
10个月前

有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不好,错了吗?

如果有人让你感到不舒服,你会怎么做呢?你是选择不理会,还是你会选择要以牙还牙呢?这个问题,如果问我家的两个小孩,他们肯定会说,当然是以牙还牙。做父母的,通常都会鼓励他们要和好,因为一来一往,会没来没了。当然我们也会要求伤害人的那一方要道歉,若两个人都有伤害彼此,那么就要跟双方道歉。 可是我们教小孩这样做,自己在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这样从容的面对吗?我喜欢孔子的回答,再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如果别人对不起我,我还对那个人好,那我们回报那些对我好的人呢?所以他说要用正直的方式来面对,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用觉得一定要对人好。 相形之下,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要原谅,不要计较。虽然身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时候我觉得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有点理盲。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能放下别人对我们的不好,但是我们不应该在那个人都没有道歉、没有反省的状况下,就决定要放下,这太不合情理了。就像孩子在吵架的时候,我虽然会去劝架,但是我都会要求要先道歉,才会问孩子愿不愿意原谅,我才不会要求他们要先原谅。

20分钟
99+
10个月前

我们都喜欢达成目标?没有设定目标可以吗?

「嘿~你的下个目标是什么啊?为了抵达那个目标,必须先经历多少痛苦,你计算过吗?然后你又开始计画下一个目标,又开始经历好多痛苦,目标达成了,但是那个快乐,其实只是一刹那而已,『快乐』其实是用『痛苦』累积而成的」 --- 简庆芬 我们到底是喜欢有目标,还是喜欢快乐,还是喜欢痛苦?我让大家想一下 喜欢快乐和痛苦,感觉是相反的概念,但其实他们是一体的两面。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很开心,但是任何情绪的强度都会随着时间下降,我们终究会不开心的。而且感受这件事情,是很容易透过比较而产生的,如果先前很开心,那一旦没有那么开心的时候,取而代之的就是不开心了。所以,你到底是喜欢快乐,还是喜欢痛苦呢?这没有那么好回答… 我之前在《来勺多巴胺》这个podcast当中,有两集的节目在讨论这个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荔枝播客上面找找。 有朋友跟简庆芬一样,选择有目标吗?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我觉得我自己应该会选有目标。我是那总从小就会设定目标,然后事先规划,按表操课的人。之前在跟老大讨论他要怎么学习的时候,我就想到自己学期初就会做整个学期的规划,不仅老大听了惊呆了,连老婆也感到讶异。 有规划其实蛮好的,因为我们会有一个方向,会比较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往哪个方向走。就像你要去旅行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想去的地方,就可以设定好导航前往。如果你没有设定好目标,你可能会有点迷失,特别是在看到别人都在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你却没有的时候,更容易加深你的焦虑感受。 此外因为有目标的设定,你有一个参照的标准,可以知道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是否是有用的。就像你如果想要存十万元,你又有固定在记帐,你就可以看到,原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自己距离那么目标又更靠近了。当成效不彰的时候,也可以当作是给自己的提醒,告诉自己需要再努力一点了。

17分钟
99+
10个月前

眼睛放亮一点,远离那些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人们

要你盲目认同的人,心里有鬼 虽然大家不一定有信过邪教,但是可能有过被别人指责的一文不值的经验。 虽然不一定是一文不值,但若有人常唾弃你的信念、价值,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才是好的,那你就要特别小心了。 如果有个人真的认为你的想法、观点是有问题的,他应该是要跟你深度的分析、讨论,并且提出其他的建议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你认同的都是错的,我 的才是对的。 就像若学生来找我做职涯咨询,我会问问他,为什么有那样的想法。 然后,告诉他,基于我对于他的认识,我觉得他目前的选项中,哪个是对他最有利的。 当然,我也会告诉他,我之所以认可某个选项,是基于怎么样的原因,而且有哪些先决条件是要被满足的。 还有更重要的,我会让他知道这个选项的风险,以及可能要怎么样去面对。 我觉得要提供这些全方面的资讯,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法。 可是,似乎这样的作法,比较不受到欢迎。 大家比要喜欢传教式的说法。 比方说,告诉你想要减重,只要每天做这样的运动就可以了;或是你想要不变聪明,只要每天吃这个保健食品就可以了。 我承认,这样的说法很吸引人,因为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 但是,问题来了,人的世界其实非常复杂,很少能够有一套SOP,可以套用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上都适用的。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吃过这样的亏,当吃亏的时候,你会怎么跟自己说? 你会说,那个谁的做法是好的,只是我不够认真,没有好好做,所以得 不到同样的成效。 还是你会安慰自己,这种影片都是夸大的,反正我也没有真的吃亏,没有关系啦。 可是,你最该要做的,是告诫自己,下次不要再被骗了!

18分钟
99+
10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