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很佛系,就是让各种经验喂养你。在电影中,导演用这样的诠释,看起来很像合理,但实际上有不少的问题。这么多不同的信念在我们之中,我们其实会在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虽然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因为不同的情境,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会长成某些特定的样子,且若你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展现某种样子,别人会说你真是个稳定的人。这样的人,在目前的社会中,是比较被推崇的,特别是当他呈现出来的样态势符合社会正面价值期待的。就像黄仁勋呈现的样态,就是稳定、温暖。不过像Elon Musk虽然稳定,但稳定是个混蛋,就另当别论了。
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呢?首先,你要知道那个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心中,我觉得最好的自己,是顺应自己的特质,然后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样子。不过,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找到一个自己想要模仿的范本,然后想办法让自己成为那个范本。这并没有错,但是那样的你,可能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不论你决定想要变成怎么样的自己,那么你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强化这样的信念,让你自己觉得,我真的是很适合变成这样的。比方说,如果你希望自己是个有创意的设计师,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去强化这样的经验,你可以透过加强自己的能力,或是透过和别人分享设计相关的资讯,又或是进行创,让外界的反馈,来强化你自己对于这个信念的笃定程度。这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是非常务实的做法,就像若你要觉得自己是很会念书的学生,你不就要透过很多的复习、考试,甚至和别人的比较,来强化这个事情的信念。你甚至可以用一些取巧的方式,像是跟成绩不好的人当朋友,那么就会觉得自己学业成就真的很不错。这样的作法,对于刚起步,对自己的信念还不是那么稳固的人,是有帮助的。但若你已经不是生手,还要让这个信念继续为真,那么你需要的是精进自己,而不是用一些方式来催眠、蒙骗自己。
前面有提到,信念在不同情境下,有可能会需要微调,那我们怎么确保自己的信念,在不同情境都是站的住脚的呢?那么你就需要是先去做盘算,像是不少人当了主管之后,会让人觉得怎么换了位置,就换了一个脑袋,让原本的朋友感到心寒。若你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就要想想,自己可以怎么样做,才能够满足新的情境,又不至于会让别人觉得你有了很大的转变。比方说,你在不是主管的时候,可能觉得每个人应该要掌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但是成为主管之后,因为来自上层的压力,以至于你可能会要求下属必须要多花一点心思在工作上。这样的心态,就和你不是主管的时候,是不同的。那该怎么办呢?以这个例子来说,你可以跟下属说,目前的工作有点多,但是若我们可以用比较有效率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就可以尽量不要加班、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作息。很有可能因为有这样的调整,就可以让你记去信守工作与生活要取得平衡的信念。
这个做法之外,你也可以想想,自己的信念,可以有怎么样的延伸与变形。是先去预想这件事情,也有助于你信守信念的同时,也可以与时俱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我自己担任老师15年,也会常常想,自己要当一位怎么样的老师。面对学生样态的改变,以及大环境的变化,我要怎么样做,才能不违背初衷。若你能够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你就比较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或是获得的反馈,而迷失自我。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