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博士
这个节目分享如何利用心理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Album
主播:
psylifephd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4367
集数:
60
最近更新:
6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个节目会介绍生活中的心理学,通过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影视作品,来分享如何利用心理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生活中的心理学博士的创作者...
psylifephd
生活中的心理学博士的音频...

他这样做,真的是为我好,还是其实是在伤害我?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对我好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之所以会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有些人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对你好,比方说一位严厉的主管,可能对你的要求是很多的,但是在你达标的时候,也会给予你肯定,甚至会给你奖赏。那么,你会觉得这主管对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老实说,我们在这件事情的判断上,非常不理性。如果有人对我们施予小惠,我们可能就会改变对于这个人的观感。所以如果有人没来由地请你吃饭、或是送你东西,你可能要小心提防,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别的企图。我知道有些人为了避免自己受到这些小恩惠的影响,不会收受别人的任何好处。但是,我自己不会做得那么绝,假设一个人并没有伤害我,只是希望透过这些小惠,来让我对他们比较有好感,我基本上是不会拒绝的。毕竟,我信守着一个信条:人和人是彼此利用的,我今天或许被你利用了,但哪一天我也会需要利用你。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理性判断,那么我建议你在心中要先有一个标准,比方说一个人如果对你做了怎样的事情,就是得几分,怎样的事情又是扣几分。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有一点变态,但是若我们没有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至于理性判断是不是真的比较好,之前我们有跟大家介绍过一本书: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决定,当中就有很多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会用的方法,我会依据这个人是不是能够接住我的心意来做判断。如果我对一个人好,他有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那么就算他没有真的也对我好,我基本上也会给这个人好的评价。在一般的状况,这些人也会适时对你好,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善的循环,我就会在心中认定这个人是个对我好的人,我以后可以继续对他好。 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先对妳不好,然后之后对妳好;或是先对妳好,之后对妳不好,我们又该怎么做判断呢?若有这样的状况,你要非常的小心,因为这个人可能在用一些伎俩来把玩你的情绪。比方说有的主管,会骂你骂得狗血淋头,之后又很卑微得跟你道歉,说自己那个时候只是一时情绪太激动,他感到很抱歉。有些人还会在这个时候给予你一些难以拒绝的好处,让你很难讨厌他。我觉得不管这个人是先对不好,还是后对你不好,只要对你和和对妳不好这两件事情有一些关联性,那么你都要很小心,这个人对你的好,可能是别有用心的。 若有人对你做了违法的事情,那没有什么好说的,他就是对你不好。不论他是打你、辱骂你,或是散播跟你有关的不实讯息,他都是对你不好。你千万不要因为那个人的解释,就认为他不是真的对你不好。

21分钟
99+
6个月前

面对超高龄社会的到来,共生社区会是解方吗?来听听《一起在社区好好生活》的作者杨宁茵怎么说

这个月要介绍给大家的书《一起在社区好好生活》,很高兴邀请到作者之一的杨宁茵来跟我们聊聊。 以下是书的介绍 认识台湾共生社区实践的第一本书! 从新北市民活动中心、台南老街、彰化农村,到花东偏乡; 有社区照顾关怀据点转型、社区营造蹲点地方,也有一个人的共生之旅。 看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点, 重新设计自己的社区与生活! 你理想中的社区生活是什么模样? 阿公、阿嬷平日能到社区的公共空间共餐、玩桌游,而不是整天窝在家看电视;小朋友放学了也不怕没人照顾,他们能在长辈们的陪伴下,写作业、与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则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发状况无法请假处理……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彼此照应,又不互相打扰。 「共生社区」让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孤岛 根据统计,台湾在2025年,65岁以上人口即将突破20%。随着人口高龄少子化,势必面临照顾人力减少和老人独户数攀升的冲击,社会福利与资源量能不足,这时候更需要社区中自己长出来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区」正是藉由跨年龄、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让社区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并能贡献自己所长。就像传统农村邻里间彼此认识,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层是居民互相信赖、扶持所结成的安全网。

31分钟
99
7个月前

到底要多努力,才算够努力?

不少人刚入职的时候,应该都会陷入一个困境,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多努力。如果一开始展现的很积极,可能会让老板留下好的印象,对自己是有加分的效果。但是,如果一开始就火力全开,那后来若没有持续保持同样的动能,反而会有反差,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情。若一开始工作有所保留,很有可能会让老板觉得你不适任,有可能在试用期结束后,也没有办法继续留在岗位上。 关于这件事情,其实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你所处的行业、你主管的领导风格、你和同事间的搭配,都会对于你究竟该多努力,有所影响。比方说,在快速竞争的行业,大家都在比快,那么你如果还是用悠闲的步调,很有可能就是缺乏竞争力的。但是,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愿意聘请多一点的员工,让大家的工作负担可以轻一点,那么你们也不一定要在工作上燃烧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有工作经验的朋友都会发现,自己工作上是否能够顺遂,跟人非常有关系。一个团队里,就算只有一个人不称职,都有可能拖垮整个团队,让大家乌烟瘴气的。相对的,在人和的职场,就算大家需要每天加班,你的心情应该也不会太差,因为大家一起在为了某件事情而努力。 不过,即便在人和的环境,我觉得不要过度努力,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毕竟,我们都不是机器,过度努力,势必会伴随着疲劳、力不从心的状况。即便团队状况看起来还是很有冲劲,工作的质量可能并没有想像得那么好。所以,要让团队能够永续向前,制定好的工作节奏是很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欧洲人就做得比美国人好很多。如果大家有暑假去法国旅行的经验,就会发现很多店家在暑假是不营业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暑假是他们觉得应该要去度假的时候。即便是生意很好、口碑极佳的餐厅,停业一整个月,都是相当常见的。 讲了这么多,那到底要多努力呢?我觉得如果你是还没有入职的人,最好在进去公司前了解一下大家工作的状况。若有可能,最好是问到同一个部门、同一个职位的人,因为他们给的建议,会是最精确的。若你觉得那样的工作负担是自己能够接受的,那么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用八成的力量才做工作,试试水温。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倒不全然是因为惯老板很多,而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全力以赴,结果发现自己很像还是没办法把事情做好,那你的压力会很大,而因为压力过大,工作表现可能会更差。 你可以每个月检视一下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只是时间、精力上的配置,还包含你的表现与感受等等的。如果发现有什么地方跟自己预期的不同,可以动态做一些调整。比方说,你发现自己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了,其实表现已经超过老板的期待了。那么,你就可以刻意强制自己不要那么努力,只要自己有稍微超标的表现,就要适可而止。这样的做法,对你自己是好的,对老板来说,也是好的,因为你不因为过劳而有身心不适的状态。 如果你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一段时间了,很值得花点时间盘点一下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你就问自己三个问题:一、自己下班后是否还有动力想做别的事情;二、自己是否会请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三、每个星期是否有机会跟同事以外的人聚餐或是长谈一两个小时。如果针对这三个问题,你的答案都为否,那你有就有过度努力的可能了。就算只有一个否,你也值得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上不要那么努力。

23分钟
99+
7个月前

为了一个东西,放弃一切,值得吗?

我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那样的经验,就是为了要得到某个东西,或是某个人,会不息牺牲一切。如果你有过那样的经验,你现在回头检视那个经验,会觉得是值得的吗?从理性评估的观点来说,孤注一掷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我们会改变,外在大环境也会改变,我们曾经觉得很棒的事物,五个月后、五年后,可能就不具备那样的吸引力了。如果你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那上面,那终究会失望的。比较幸运的人,还有可能把东西卖掉,可能还会有一些获利。但是,如果你是赌上自己的一切在一个人身上,倘若那个人离你而去,或是你离他而去,你剩下的恐怕就只有回忆。当然,这段经验也会带给你成长的养分,但是这样是否是值得的呢? 当然我们也会听过一些励志的故事,就是有人赔上了自己的一切去创业,结果得到了很丰硕的成果。可是,我们可能都只看到了那光鲜的一面,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人是否觉得牺牲是值得的,或是他是否后悔了。就像有些事业成功的人,可能会惋惜自己没有多花一点时间陪家人,特别是陪伴孩子,以至于后来跟孩子之间的相处有很多的问题。 其实多数的时候,让我们着迷的是那种期待拥有的感觉,就像之前在介绍欲望分子多巴胺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就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高峰其实是在得到东西之前,得到之后,反而不会再创高峰。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堵上一切,是相当不理性的。因为,我们有可能在得到之后,就觉得...是一场空。之前在看电影坠恶真相的时候,女主角跟律师在胜诉之后,就谈到这样的遗憾。就是虽然希望可以打赢官司,但是打赢之后,也什么都没有,反而有种空虚的感受。

19分钟
99+
7个月前
生活中的心理学博士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