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路盛行之前,人们就有这样不理性的偏见,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在网路发达的此时,我们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讯息量太大了,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每天都被非常多的讯息轰炸。 当讯息很大量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逐一去验证,这是不是真的。 再者,因为社群平台运作的方式,我们很容易会活在同温层内,也就是说我们会重复接触到传递相同信念的讯息。 有个成语说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 你一开始可能只觉得这件事情可能是真的,如果后来又看到好几个不同的人都说这是真的你可能就会相信了。 我没办法帮大家决定怎么样比较好,但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欢活在谎言中,我宁愿在残缺的真实中生活。
这个月要介绍的书是《创龄学》,这次很高兴邀请到作者凯特来跟我一起聊聊创龄学,聊聊这本书。 --- 以下是书的介绍 这是一本协助每个人用艺术锻炼心智肌耐力、通往健康幸福老后的旅程指南。 献给跨领域以中高龄者为主要受众的组织,以及每一位在教育推广现场且想投入创龄方案设计并激发影响力的伙伴! 艺术顾健康! 打造心智肌耐力的创龄指南 身处迈向超高龄的台湾,每一个人都要为全面性的健康提早准备; 不只是身体的准备,更需要觉察自我与关照世界。 创龄正是为此而生。 「创龄」让每个人保有创造力地长大变老。 不仅是年长者,更是泛指所有世代。 这是一本协助每个人用艺术锻炼心智肌耐力的旅程指南。 也献给每一位在教育推广现场且想投入创龄方案设计并激发影响力的伙伴! 愿长大变老的路上,创龄原力永远与你同在!
#旧节目重先上架 以前的人追求安定,只要做一件事情,可以让自己日子平稳,那么就会选择去做那件事情。 所以,只要固定可以领到薪水,就算被老板欺负,那也没有关系。 可是现在恐怕就不是那个样子了… 我觉得价值观的转变,不仅是在年轻人身上,是整个世代的转变。 伴随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际网路的发展,很多事情都有了转变,最明显的就是一个人要成名的方式。 目前社会上的价值观真的是让人忧心的,如果都没有改变,那么未来的社会是难以想像的。 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价值观的影响,真的很显著。 相信有跟年轻世代交手的人们,应该都会有很深切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事情,要快速做出改变,需要政府出手。 但无奈的是,因为民主政治下的政党轮替,政府只会想要讨好选民。 就像超征的税收,居然不是拿去好好运用,而是发还给民众。 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既然政府有多一点的税收,那就该好好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说经费不足。 就算这些钱拿去改善公务员的收入,我觉得可能都比较好。 毕竟,不少基层的公务员真的很辛苦,要不是为了一份稳定的薪资,恐怕也不是那么多人想要做这样的工作。 面对大环境的变迁,我也不认为认真勤奋工作,是我们该信奉的价值观。 但我觉得现在的价值观是令人忧心的,我也不乐见社会上弥漫这样的价值观。 我自己会从认真过生活,珍惜每一份资源开始做起,也邀请你可以一起。 当然也欢迎你可以找到自己觉得好的价值观,并且从自己开始做出一些改变。 与其抱怨社会价值观沦丧,不如改变自己,让别人信服,我是这样相信的。
孩子在不同阶段,会需要不同的陪伴。 当然这当中有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孩子需要多一点的陪伴,有的孩子则希望你可以保留一点距离。 身为一位父母,我们该怎么拿捏呢? 再者,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孩子长大这件事情? 我们是该把孩子养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还是我们该顺着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可以好好发展?
不论是在感情中,或是在群体中,你是否曾经为了成全大局,而牺牲了自己呢? 我是一个个性比较刚烈的人,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我不太为了成全群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性格改变了,现在的我,有时候也会为了大局,而不去做一些事情。 比方说,为了维系一个团体对外的形象,我即便对团体内的事情有一些不满,也不希望透过表达自己的不满,来影响了团体的对外形象。 就有点像是家丑不外扬的感觉,有些事情自己内部处理就好了,没有必要公诸于世。 但是这样的作法真的比较好吗? 答案很显然是不一定,有的时候,你把自己受的委屈公诸于世,是很重要的,就像若你知道在单位内有一些不法的事情,像是性骚扰、性侵之类的 ,你就应该要公开。 虽然公开会对你自己也造成一些冲击,短期内也会对单位的名誉有不好的影响。 但是,若你不公开,而是这件事情后来被别人揭露,那这对单位造成的伤害是更大的。 因为一件事情所造成的影响,很难去做评估,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这样困境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倾向选择息事宁人,反正大不了就是自己吃点亏。 有些人、团体就是看准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会故意让你吃亏,然后又拿什么要为了大局着想,让你觉得如果你去抱怨,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就是不够为大局 着想。
多数的人都想要有钱💰,但是你知道要怎么成为有钱人吗? 有钱人有哪些地方跟其他人不一样呢? 这个月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有钱人的书柜总有一本心理学书》,我从看到书名的时候就很想读这本书。 书中作者有很多金句: 👉穷人往同一个地方去的草食性动物,有钱人是绝不成群行动的猛兽 👉光是努力工作是无法在游戏中致胜的 👉无须选择的自由和单纯想要拥有一切的欲望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好一些有趣的实验,告诉大家,对于金钱的匮乏及渴望,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心智运作。 不过,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所谓对于金钱的匮乏,并不是客观上的,而是你主观上怎么觉得。 有些人明明很有钱,但就是觉得自己不够有钱,行为上可能反而和匮乏的人是比较接近的!
虽然说经历重大事件,人和人的关系很难修复,但并不是说就完全无药可医。 如果用了正确的方法,说不定对彼此来说,反而创造了一些新的契机,也有可能展开另外的关系。 在你努力想要修复关系之前,我觉得你要先确定一件事情,就是对方有没有意愿想要修复? 对方准备好了吗?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只有你自己想要修复,那可能非常耗时,而且效果会很差。 有的时候,对方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气完,还不想要原谅你。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你可以很大方的让对方知道,他有权益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不需要觉得要修复关系,自己就不可以有负面的情绪。 但是,记得要设一个停损点,不能因为自己可能做错了一件事情,之后就变成一个把柄,让对方予取予求。 因为当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对于你们关系的修复并没有帮助,甚至有变质的状况,那还不如放弃这段关系。 在双方都可以理性的情况,第一个你们该做的,是把话讲清楚,说明自己觉得关系受到什么的影响,自己觉得在怎么样的状况下,可以有所改善。 若两个人都能清楚的表达,你们就可以往下一步推进了。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意的是什么,以及要怎么样才会觉得是可以被弥补的。 若你们愿意,可以去做团体咨商,让专业人士从第三者的观点,来提供你们一些建议。 我不是特别建议由关系中的另一人来告诉你,因为这样很就球员兼裁判,对你们的关系也不一定有好的发展。 假设你们都清楚自己的想法,那第二步就是要尝试建立共识,那个共识不一定就是要一步到位,让你们可以回到以前。 这个共识应该是具体可行的,然后从这样的过程中,想办法去帮彼此的关系找到出路。 在这边我有一个提醒,就是要有耐心,不要觉得只要双方都有意愿,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马上回到从前。 如果你们的关系可以马上回到从前,那反而有点怪... 用彼此都觉得舒服的步调,一步一步调整,会是比较好的。 你们可以滚动式调整,有进有退,才有机会让关系长长久久。
该怎么拿捏对另一个人的付出 你或许没有孩子,或许也没有需要为了另一个人赌上自己的一切,但你是否有想过,自己到底要对另一个人做出多少的付出,才是刚刚好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能够付出的都不一样,且你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这些都会是影响的因素。 就算你很有能力,也很愿意给予,完全无条件地对所有人付出,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或许和一些宗教谈到的事情是相违背的,但我们毕竟是人,很难做到完全无私,所以我不认为无条件地把自己给与所有人是好的做法。 人是很奇妙的物种,会讲直接一点,就是很贱。 对于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看重,就像不少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就有这样的心情,会觉得反正你还是会爱我,就不珍惜。 相对的,越难得到的东西,我们反而会越想要得到,甚至觉得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无条件地给予,除了会让自己的给予变得廉价之外,你的给予有时候也可能造成别人的压力,不是给得越多就越好。 就像一些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包容,反而让一些孩子觉得很有压力。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或是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之后也要给出那么多,反而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绝对不是一次就能到位的,但你要记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即便你觉得对方很需要你给他们十分,但要给他们十分对你来说有点为难,那你就不该勉强自己。 若对方因为你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就不想和你继续往来,那也不是一件坏事情,那表示那个人并不适合。 但这也不是说你不能做到完全的给予,而是这过程应该要理性一点,至少在确认自己的付出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自己是真的想要给予的,那才去做。
其实到底一个行为是不是变态的行为,完全取决于群体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为的,也不尽然只跟性有关系。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以前的太监、裹小脚等的行为,会觉得怎么有人这么变态。 但是,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大家觉得那是可以接受的,那就不会被标签化为是一件变态的事情。 就像一百年前的人,如果有机会来到现代社会,发现怎么人跟人之间都不太对话,而是常常看着手中的小东西在傻笑,也会觉得现代人怎么那么变态一样 。 所以,当你觉得一个行为怎么那么变态的时候,先不要急着下定论,你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若可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看起来很怪的事情,也没有那么怪;相对的,一些大家觉得该做的事情,才是真的有够变态。 就像在《可怜的东西》中,女主角在用餐的时候,想要去打在哭闹的婴儿,在多数人看来,会觉得女主角有问题。 但是,若这个婴儿在你旁边哭闹了半个小时,你内心可能也有想要打那个婴儿的冲动,只是你的理智告诉你,若你去打婴儿会被谴责,所以你不会做出打 婴儿的事情。 我没有要鼓励大家打婴儿,只是用这个当作例子,请大家去想想变态这件事情的本质,以及鼓励大家换个角度去思考。
大家可能都听过,北欧人士临终前平均卧床两周。 虽然有证据显示这个说法是低估了北欧人士卧床的时间,也质疑活跃老化只是延后卧床的时间,没太大的意义。 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延后老化七年的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你不想变老,想要知道哪些科学验证的方法可以延后自己的老化,那么你就要来看看这本书《抗绝变老:让人更长寿、更健康的新科学》
2024年一月份的时候,太太担任一间独立书店的客座店长,顺势开直播采访我,聊聊我的书。我最近出版的四本书,封面都是太太画的,在直播中,我们谈了书的封面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幕后。 除了讨论封面之外,也特别聚焦在《你们就是不懂我! 》这本书上,因为这本写给青少年的书,最近才刚获得一个好书大家读的奖项。这是我以写给正值青春期的大宝的书信,结集成册的一本书,讨论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遇到的问题。简体中文版的版权还没有卖出,大家要再等等~
当对方没有沟通意愿的时候,我们或许也不用急着要跟他们沟通。那若你和要沟通的人之间,不存在那样的纠结,那该怎么沟通呢?你要先想清楚两件事情: * 你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 你觉得对方想要听到什么 当这两件事情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时候,沟通的难度并不高。比方说你若想要恭喜你的同事因为很努力,所以获得的老板的肯定。那么你的目的是要恭喜对方,对方在这个时候也会想要听到一些祝福,那沟通就不大困难。 可是,这两者是有冲突的时候,那事情就比较棘手了。就像在大熊餐厅中,里奇的前妻打电话要告诉里奇,她现在的男朋友跟她求婚了。她希望里奇能从她这里听到这个消息,她也希望能够获得里奇的祝福。但是从里奇的角度,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前妻要告诉自己这样的消息。因为,这样似乎就意味着,两个人之间是不可能复合了。 我就用剧中这位前妻的说法来当作例子,供大家参考。首先,她先营造一个缓冲空间,让对方有所预期。她说我想跟你讲一件事情,但是这有点难以启齿。此时,里奇就有点心理准备,在想应该是不好的事情,同理心就会自然展现。接着,她用了一个间接的表达方式,他说法兰克跟我求婚了。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杀伤力是比要小的,即便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当然里奇会问前妻,她是怎么回答的,她是答应了。在告诉里奇这个答案之后,她立马释出善意,希望可以安抚里奇,她说道我们三个人 (就是包含他们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她还是很爱里奇的。 在刚刚的例子中,有个环节是我刚刚没提到的,就是当在我们准备要沟通之前,也要想好要怎么回应。如果你可以多做沙盘推演,你可以准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那么不论对方的回应是什么的时候,你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回应。比方说,剧中里奇的反应是难过,但若里奇的态度是愤怒,那他的前妻就不可能回应说,我们的关系还是不会变。因为一个愤怒的人,并不会想要被安抚,他想要发泄。所以如果里奇的反应是愤怒,那我觉得前妻应该当机立断说,我想现在不是一个沟通的好时机,我之后再跟你联络。 在这个大框架下,还有一些是可以调整,让人听起来更舒服的。比方说,你可以用自己过去的例子来举例,说明自己被谁抱怨,之后自己做了怎么样的改变,发现其实改变还蛮好的。这样的做法,让那个人觉得自己不是唯一有缺点的人,心情上会比较舒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