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魔都终于迎来了堂食回归,不用再蹲马路牙子、对暗号了,这回可以正大光明和久违的小伙伴一起畅快吃喝! 虽然自2020年至今疫情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消停,但NICE小灶的口福始终不浅,原计划打包介绍一下四位为我们投食的小伙伴,没想到这就迎来了将近三个月的居家,如今上海的餐饮逐步恢复,四位的人生和事业也都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庆幸的是,他们依然在为做出美好的食物努力。 本期我们先请来了泰国主厨May,和共同筹备新店的中方合伙人Evan,为了筹备新店菜品,小灶成了他们的秘密研发中心,好口福的金牛座社长以“试菜”为由,蹭吃了不少在本地泰餐厅从未品尝过的美味料理,由此打开了对泰餐的全新认识。 背后的故事: 新店的店名「oliang」是泰语“黑咖啡”的音译,也常用来形容“交友聚会”的场所。老一辈泰国人有每天喝一杯传统“黑咖啡”的习惯,所以在泰国街头依然随处可见老式“咖啡馆”,除了黑咖啡,也会供应传统糕点和餐食;在这里,新朋旧友放松地喝咖啡,喰美食,侃大山,聊政事……这就是泰国人最日常的“以食会友”文化! Highlights: 02:11 清汤冬阴功,酸辣不减味 07:29 泰国红烧肉 vs 上海红烧肉 09:17 泰国街头网红鼻祖:猪脚饭 13:49 一口一碗的泰国船面 19:35 平凡而不平庸的冬阴功汤 22:09 泰国传统&新式甜品 29:36 泰国常见三大咖喱:红咖喱、青咖喱、马沙文咖喱 32:57 泰国不同地区的味型差异 35:28 虾酱和空心菜本不是原配 37:00 泰国人永远的保底选择:打抛 43:20 新店主推“醉汉”系列,期待吃完人间清醒 47:12 把菜甩上天线的街头掂锅“表演” 54:40 被甜到怀疑人生的试菜经历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Evan、May(泰)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原本计划在三月开张的「oliang」因为疫情不得不延期至八月开业,期待大家的报复性探店~ 先给大家看看“定妆照”解解馋: 玛莎曼咖喱Massaman Curry 古法咖喱大虾Deep Fried Prawn with Curry Powder 冬阴功海鲜汤“Tom Yum” Seafood Soup 泰式大蒜炸鱼Crispy Fish with Green Mango Salad 秘制椰酱春卷Fresh Shrimp Roll with “Hlon” Coconut Milk Relish 泰式香肠烤盘Thai Sausage Platter 鱼松西瓜Summer Watermelon Bites 其他播客中提到的食物: 猪脚饭(凤飞飞)、火山排骨、(泰北)酸肉肠、After you 榴莲冰沙、煎蕊(绿色)甜品、May所说的神秘的水果 Santol山陀儿
如果说上一期洲洲的老同事只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养生滑选手,那这次就该来点硬核的了,这一次假神棍深圳老王将现身说法,来聊聊当年滑雪时的快乐和作死经历。 年初的北京冬奥会诞生了几位国民级“冰雪偶像”,冰雪运动也一夜之间蹿升全国顶流,这让远在深圳的单板发烧友老王经历了一轮“干瞪眼”的折磨。滑雪圈一直有“滑雪的尽头是骨科”的梗,但老王却说滑雪的尽头是“骨灰”,除了其作为“白色鸦片”的成瘾性,自然还有极限运动不可预计的危险性。so,本期除了一些轻松的滑雪趣事和小知识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跃跃欲试的朋友们分享一些安全小tips,毕竟滑雪虽快乐,生命价更高啊。 Highlights: 03:02 德国滑雪近水楼台,冬天不滑雪还能干啥 05:16 从新疆到北欧再到阿尔卑斯,滑雪 07:19 自学单板,越摔越勇 13:38 爱上滑野雪,专找禁止入内 18:11 夏天滑板,冬天滑雪 21:03 一摔脑震荡,友情提醒:头盔您要戴好 28:19 30岁初学者被3岁老司机藐视 35:45 二摔浑身伤,再次提醒:护具您也要戴好 45:21 残疾朋友三板照样滑得溜 49:26 自我放松的独门秘籍居然是背相声段子 50:36 滑雪必备软硬件 53:35 在奥地利见识硬核老爹,在乌鲁木齐吃雪地烧烤,在日本雪国泡汤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老王:没雪城市里的滑雪人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Freestyle 自由式滑雪 跳跃、旋转和多种极限动作,和滑板Freestyle很类似。 Freeride 高山自由滑雪 另一种分类方式 Off-Piste 滑野雪 (雪道以外)。 Ski Montaineering 登山滑雪 自己爬山然后滑下来,半天爬上去,半小时滑下来,一天只能来一趟的滑雪运动种类。 Echigo-Yuzawa 越后汤泽 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往返非常方便的滑雪胜地,也是川端康成的《雪国》故事的所在地,也紧邻举办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 美图欣赏: 日出时分无人的雪道 高山牧场文化,卖大号烤肠炸猪排的木屋休息站前放雪板的架子不是木牛流马 老王收藏的部分雪票和雪场地图。 论下盘的重要性,由慕尼黑中国雪友出镜展示 海拔3K+冰川摔后留念
刚闭关那会儿还穿着羽绒服,六月出关的时候上海已然进入了夏天模式,两个月的时间,洲洲我已经可以在平衡板上刷手机了,不知道今年雪季有没有机会上上道~~ 不知何时开始,越来越多人一到放假要么冲浪要么滑雪,长假就不说了,周末也不放过。加上冬奥这一波全全民科普,滑雪照就不再是北方小伙伴的专属娱乐项目,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统计,全国范围内已经兴起了770个大大小小的滑雪场,不过,毕竟路途、时间和装备、技术都是门槛,滑雪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运动的阶段,所以这一次“嗲声嗲气”请来了洲洲的一位老同事,这位曾经在朋友圈高频出现的上海姑娘,自从爱上了滑雪一度销声匿迹,虽然目前她仍然是一位养生滑为主的skier,但是体会到的是和专业选手同一份的快乐~~ Highlights 01:51 从家里滑旱冰出道到迎七星滑雪初体验 06:22 海龟同事组团松花湖,摔到懵 11:09 不普通又自信的天才少女谷爱凌 15:41 滑雪负伤“干瞪眼”,只能组团打游戏 29:44 路途略费周折的可可托海雪场,未来可期 35:56 人类滑雪起源地——新疆阿勒泰 39:55 室内滑雪机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44:20 你认真滑雪,他们认真拍照 52:01 所以大家是为什么要做这么危险的事情?! 56:22 带个麋鹿脑袋滑雪可还行 57:12 初学者装备低成本起步小建议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钱阿姨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小乌龟: 初学者必备滑雪护臀神器(一只趴在你屁股上的小乌龟) 艾文(大)道: 在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为了纪念艾文先生而命名,被国内外的冰雪爱好者评为中国最难的七条雪道,排名第二位。 一些滑雪技巧名(详细信息可请教度娘: 立刃、换刃、犁式转弯、落叶飘、退坡、Ollie & Nollie、Curving(卡宾、刻滑) 身陷滑雪不可自拔的钱阿姨(可可托海)
玩具早就不是小屁孩儿的专利,大人们玩起玩具娃娃(潮流玩具)来可是相当认真的,限时、限量发售,限定和联名款式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娃娃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收藏。而最近几年泡泡玛特的崛起,以及疯狂优衣库KAWS联名款的类似事件,都在助力潮玩不断破圈进入大众视野。但这些娃娃因为复杂的生产工序、极高的报废率以及手工定制的高昂人力,其定价早已突破了普通人对于玩具的认知。 最近好公社的橱窗C位也空降了一款原创潮玩,TA是一个名叫Trody的委屈的小朋友,本期“嗲声嗲气”我们就邀请了TA的创作者,原创潮玩设计师Troy和他的合伙人老督查,不说产业不谈商机,就来聊聊他们从买娃能手到造娃新手的酸甜苦辣吧。 Highlights: 01:30 Trody= Troy + Jude(Judy) 02:11 委屈的小王子被迫去冒险 04:18 潮玩之贵,贵得其所 06:46 从盲盒爱好者的建筑师到原创潮玩设计师 08:26 (实用贴)建模用的什么软件? 09:03 大批量盲盒vs小批量潮玩的成本差异 10:26 3D打印打样留下好多好多报废了的头和身体,一切都是值得的 15:00 潮玩ip男女各有所爱 20:04 品牌、工厂、独立设计师之间的ip交易 21:39 手办代工厂的转型 27:18 潮玩界的“富士康”了解一下 30:50 被工厂进度牵制的宣发节奏 35:03 买娃之难,难于上青天 40:20 玩具是寂寞当代人的陪伴 42:01 潮玩并不都是可可爱爱的哦 43:21 限量不是为了饥饿营销 46:26 二次创作之高手在民间 本期主播: 洲洲 、鸡蛋、幺幺 嘉宾: Tory、老督查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Reference: 日本万代 主要涉及娱乐、网络、动漫产品及其周边等。其生产的各种科幻、动漫、特摄模型的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居世界第一,最著名的有高达系列等。 BJD Ball—jointed Doll, 泛指各种拥有球型关节的精致可动人偶,起源于欧洲,曾风靡于俄罗斯,后传入日本、韩国及中国,其身高是以“分”来算。 sofubi Soft Vinyl的日语读法,Soft Vinyl是指一种PVC塑胶材料,而Sofubi则是专门指代一种日本制造的软胶玩具。第一个Sofubi玩具诞生于1966年,是由日本玩具公司丸三公司生产发售的哥斯拉。目前Sofubi可以分为特摄角色和设计师款两类。 怪根sofubi玩具
中国姑娘大宝和印度小伙Karthik在芬兰赫尔辛基擦出了爱的火花,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作为研究员和设计师的两位,自导自演了一部中印边境版《爱的迫降》:The wedding at the Indo-China border,还以此申请到了一项艺术基金,主播洲洲只能感叹自己辍学是因为太缺乏对学术的想象力了。 这个听起来既浪漫又酷炫的边境婚礼,从2016年11月在芬兰开始准备申请去边境的手续,到最终于2017年7月10日举行了婚礼仪式,最初完美的计划却随着离边境越来越近,不断妥协甚至放弃。两人原计划分别从各自的祖国出发,前往中印边境的交界点“乃堆拉山口”举行婚礼仪式,结果,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获悉边境小镇因为特殊事件暂时被封禁了,但是爱情的力量(其实是经费的压力)激励着他们不断尝试曲线救国,最终,做为守法公民,两人只能走到哪算哪,原地隔空举行了婚礼,虽然对于婚礼来说有些遗憾,但是过程中完全意料之外的真实经历,却成了两人作为研究员的额外收获。 Highlights: 04:40 “中印边境婚礼”项目的学术解读 08:30 将个人小小的婚礼和两国复杂的边境政治相结合(naive的初心) 13:16 联络各国大使馆,初现两国差异 17:59 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夫妻吵架真是一摸一样呢 21:41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暗渡陈仓,也没能交换戒指 26:54 环境改变人,城市游客心态在边境逐渐崩塌 35:28 最终在日喀则展佛节原地结婚(一个人) 42:22 最初的方案居然更野 46:33 再也不想去西藏的大宝vs想要回去开民宿的Karthik 49:25 日喀则青旅热心老板娘出谋划策 56:21 差点搞垮金主爸爸 57:42 疫情之下对“边境”新的理解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大宝(吴逸颖,Bow)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社会设计的研究助理教授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Kone (通力电梯) Foundation: 为学术研究、文化艺术项目提供资金的独立组织,同时也通过举办专题募捐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学术和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议题。 https://koneensaatio.fi/en/ Design Activism(主动设计): 从包豪斯到现在,设计的关注领域不断地拓展,设计的方法论、方法、工具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但设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在这个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设计需要一种全新的、更为主动的介入经济和社会改变的姿态。不能仅仅把设计作为一个技术工种、一项服务,设计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加直接地面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Rite of passage(过渡礼仪): 作者是人类学家Arnold van Gennep(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该书主要讲了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其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 引自:娄永琪. 转型时代的主动设计[J]. 装饰, 2015(7):3. 周礼: 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Nathula Pass (乃堆拉山口): 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亚东乡与印度锡金邦(Sikkim)交界的一个地方,山口西距锡金首府甘托克(Gongtok)约24公里,在两边建有边贸市场。 展佛节: 藏族宗教节日,时间是每年藏历的五月十四至十六日,展出三世佛,一天展一佛。第一天展出的是“过去佛”,又叫无量光佛,意思是让人们缅怀过去;第二天展出的是“现在佛”,是九世班禅曲吉尼玛制作的释迦牟尼像,让人祈祷今生的快乐,第三天展出的是“未来佛”,即强巴佛,让人憧憬向往未来。 会议论文:DRS (design research society conference)2020 设计学术会议。“Where is your other half?”: A Wedding shaped by the Profile, Politics and Potential of the Indo-China Border 下载地址:https://dl.designresearchsociet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43&context=drs-conference-papers 图片来自于嘉宾
总宅在家里,以前会被认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1987年,撒切尔夫人说,到底谁是社会啊,就没有这件事!只有个人和家庭,人民不自救,社会不存在。2020年,鲍里斯说,我们有社会这回事!要相信社会的支持,你就好好在家待着吧。 英国人民当时应该也困惑了,支持社会,要通过自绝于社会的方式吗? Shirley Bassey有首歌《It's impossible》歌词大意是这样:太阳不可能离开天空,婴儿不可能不哭泣……海浪能停止冲刷海岸吗?这不可能。我能在没有你的世界里生活吗?这不可能。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上海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吗? 在Ekaterina Degot和David Riff的文章《Introduction: Navigating the New Normal》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其实在疫情大流行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很乐意待在屏幕前,宁愿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宁愿发电子邮件而不是面对面。数字化让这种半隔离状态刻烟吸肺。而现在,只是孤独感愈发强烈——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幻觉。 我们邀请了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新上海人来跟我们聊聊ta们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封控,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如何处理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落在很多细小的问题上,比如解封之后,你最想见到谁?在我们的想象中,这期节目可能会有些感伤,但等我们听到这些朋友的声音的时候,却意外地感受到一种积极力量的冲击。ta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借用个人、亲友甚至社区团长的力量,用力地生活着。 有一个苦中作乐的消息是,在这期播客发出前,已经有部分嘉宾拿到了出门证,我们希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够离开封控生活的循环。 但也别忘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用力地生活? Highlights: 02:22 梁景林 @ 宝山 07:07 Tutti @ 浦东 17:13 小蔚 @ 静安(老闸北) 26:45 香菇 @ 黄浦 37:17 垠廷(马来西亚) @ 嘉定南翔 41:21 阿杜 @ 普陀 文案: 小杨 声音制作: 洲洲(即刻@陆洲洲)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声音征集: 嗲声嗲气将持续聆听大家在上海用力生活着的故事,欢迎投稿,我们将整理精彩的内容或片段在后期进行放送! 投稿格式: 1)音频,时长5-15分钟内(录音设备不限,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2)可附说明文字及照片(图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六位讲述者的居家瞬间:
最后一批决赛圈选手如今也封控了一个月了,大多数人在忙着囤粮抢菜的时候,家长们还要面临和神兽斗智斗勇的挑战,所以就定在“世界舞蹈日”的今天发布这一期吧,也算是给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们牙牙学语开始就已经忙到没有档期了,最震惊的一次是听到朋友家五岁闺女周末两天要上六门课。即使不是大多数家庭都有如此雄厚财力,学个乐器铁定是不能少的,还得是冷门的,最好是连字都不认识的那种,舞蹈如今也是热门赛道,毕竟大家都说劈叉是童子功,那可不得赶紧从小压起,其他各类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上不封顶。 虽然我们两位主播并不是家长,但是从学术角度一直在关注创新教育领域,在好公社成立早期就一直在努力尝试做过一些反主流甚至反市场的小活动,也因此解释了本期播客的嘉宾,来自“Dancrack 小蛋壳儿童创意舞蹈工作室”的Judith、囡囡和Alice, Highlights: 03:35 舞蹈启蒙,给孩子们天然舞动的土壤、养分 08:38 舞蹈的误区,对学习专业舞蹈传统路子的反思 15:41 启蒙阶段格局请打开 24:43 舞蹈是群体学习类的艺术,谁会一个人去蹦迪啊! 27:38 亲子工作坊让成年人丢掉包袱 31:02 小朋友的游戏力就是100%投入 32:00 舞蹈的概念很宽泛 33:16 抵抗力!小孩也有能力做出判断 36:55 外教舞蹈机构怎么水课 44:48 父母的学习状态真正引导着孩子 47:25 小蛋壳的教育理念 54:54 请呵护孩子们的创造力、游戏力、想象力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Judith、囡囡、Alice 剪辑: 沐沐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小蛋壳在好公社的亲子活动:
说在前面:早连花晚黄金奶是错误示范,请勿模仿! 正逢最近上海这一波疫情,对抵抗力没有信心的小蔚早早就行动了起来,悄咪咪吃了一个月连花清瘟冲剂,结果被劝停之后发了一嘴泡,录制中如有口齿不清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作为三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养生青年,身边总有朋友感叹“你都这么养生了,怎么身体还不好”,殊不知,我们正是因为身体不好才如此养生的嘛!对于像失眠、劲椎病、内分泌失调这样的慢性疾病,除了去医院,很多人也会选择中医甚至民间偏方,这就免不了给自己增添了一些新奇的体验,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是久病不治的无奈,若有什么东西包治百病,我相信也只有良好作息、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了吧(臣妾做不到... Highlights: 00:03:06 连花清瘟-三顿半,每样来半份儿 00:07:27 低体温少女对体温计提出挑战 00:10:20 黄金奶和咖喱只差了几味大料 00:22:52 枕着蚕宝宝的粑粑睡个好觉 00:29:22 针灸疗效意想不到,放血疗法痛并快乐 00:41:18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00:44:31 仙人揉腹吓坏室友 00:55:21 玄学偏方活泥鳅刺身 00:59:55 是药三分毒,祝您身体健康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禾昭:暑假培训强化班老中医 小蔚:朋克养生少女以身试药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姜黄奶: 又称黄金奶,姜黄、姜、肉桂三种香料浸入植物奶中小火煨煮后的饮料,以能帮助睡眠、抗发炎、提升免疫力著名。 蚕砂: 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 。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祛风湿,止痛。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足三里: 屈膝90度,先找到犊鼻(又称为外侧膝眼,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外侧凹陷内),在犊鼻下3寸(三指并拢的宽度)的位置,按之凹陷并有酸胀感,此处即为足三里。 此处是胃经的合穴,也就是胃脏精气功能的聚集点,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此名为“三里”。
先澄清一下,这不是一档讨论股票的栏目!再科普一下,上海有个NICE,深圳有个NEEDS,作为同样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都在探索着未来生活方式的生活实验室,我们虽然身处沪深两市,彼此的脑洞却从未断联,所以就这么一拍脑袋,“沪深指数”成团出道!! 首次合作,昨日正逢深圳嘉宾老王生日(即清明),就一起来聊聊他作为一个天选的“假神棍”,从去年开始捣鼓的一个神神叨叨的艺术项目——“鬼画福”。作为一枚纯正山东银和一位斜杠设计师,老王既有着对传统文化中神神叨叨事情的耳濡目染,也有着来自设计专业的独特解构视角,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爱玩儿”!那么,在他的原创咒语和简陋神坛加持下,这些原创的当代“符”究竟能否给“信徒”带来好运呢?甚至能否和AI结合为更多人批量服务呢? 且听我们慢慢叨来~~ Highlights: 11:23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迷信” 14:22 古代的Idol是庙里的神,当代的爱豆是流量艺人 16:23 奥特曼是孩子们的信仰 18:21 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神 21:17 从古到今几千年,祈缘求财稳居榜首 23:49 信不信由你,灵不灵也由你 36:19 画符逻辑不过就是给大神打OA 41:14 画符快速入门+王氏改良 46:35 人工智能远程画符可行否 52:23 AI能不能给我们写梗呢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假神棍昭禾王 :简称老王,深圳高北十六创意园管创意的,设计师和周末艺术创作者。 女博士尉叔简 :简称小尉,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先进技术与设计方向博士生 Gary:刚满一岁的迷你滨莎犬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NEEDS Lab 2018年11月,位于南山区“高北十六”创意园内的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Next Economy & Ecology Design Studies)正式揭幕。旨在聚焦于未来需求和未来生活方式的孵化平台,切实服务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在未来将参与推动、探索建设深圳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定位,整合全球化知识网络资源,并为粤港澳湾区人才提供终身学习、创新创业、分享与交流的创新平台。 成田亨 日本已故的美术家及雕刻家,奥特曼形象的设计者,奥特曼的嘴型参照了弥勒菩萨设计出了带有一丝微笑的嘴型。 何见平 德籍华裔平面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曾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个人画展曾在德国,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举办。 徐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 艾厂 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成立的国内首个积极支持、推动和孵化国内外与智能算法相关的创作者及作品的艺术机构——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Aiiiii Art Center,简称“艾厂”) meme(/ˈmiːm/ ) 来源于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该词目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并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在大众非学术范围内亦可翻译为“梗”。 Mr. Puzzles Wants You to Be Less Alive(谜题先生希望你少活一点) 著名流媒体公司Netflix与喜剧作家Keaton Patti合作的首部完全由bot创作的恐怖电影,据说Patti此前让机器人看了1000小时的电影,并给AI输入超过400000小时时长的恐怖电影之后,让AI写出的剧本。 老王原创“新冠退出群聊”符 专制小嘉宾听话符 何见平展览中的“符” 老王原创“好好搞公社”符 深圳虫洞市集假神棍练摊儿现场
最近几周因为上海的疫情,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临时决定做这一期,这次的两位嘉宾比较特殊,分别是我的亲妈和亲外婆,每次我在朋友圈发布关于他俩的视频或照片总是可以获得超高点赞,最近两次撼动我朋友圈的分别是外婆的菜园子视频和老妈用速冻起来的去年的月饼做了今年的青团,这两位在很多人疲于抢菜囤粮的时候,似乎活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淡定,因此就想借此机会,邀请他们母女来分享一些小小的生活智慧,希望也可以给大家的隔离期间的伙食和生活一些小小的灵感和温馨吧! 外婆八十五岁,苏普(苏州普通话)说到这个程度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大家请尽量听,不懂留言也是可以的~~ Highlights: 03:25 无师自通的“全食者” 06:54 和菜农请教,农村谚语成种菜密码 08:48 发酵厨余肥配绿叶菜,自制有机肥根茎类最爱 13:23 外公莫名躺枪 13:47 划重点:要和植物交流 14:47 有力气就要花,花了再吃回来 19:07 早餐花头多,甜口选月饼馅夹馍,咸口有自制糍饭团 21:55 跳舞20余年,打下体能基础 22:51 智能手机打开快乐老年生活,有啥不懂找度娘 31:13 疫情哪也出不去,不如认真做菜吧 35:17 烧菜和创作乐曲一样让人兴奋和满足 40:57 早早接触互联网,外婆也不认识人民币了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我妈 & 我妈的妈(我外婆)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BGM: 片头: 拜厄102 条 by 老妈 片尾:外婆 cover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户外清唱,音效请见谅) Reference: 全食 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步向全世界扩展,提倡“全食物,全营养”,吃完整的食物,以获取全部的营养。通常人们吃蔬菜只吃菜叶不吃根、茎,吃水果只吃果肉,而把果皮、果核、果瓤、果籽丢弃不食。但在这些丢弃的部分中,却含有丰富的维他命、矿物质、纤维素和植物生化素。 七葱八蒜 因为大葱特别喜欢阴冷舒适的环境,所以阴历7月份种植大葱最佳;大蒜属于越冬的作物,需要经过冬季一定的低温时段,农民们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发现最佳的种植大蒜的时间就是每年的农历8月份。 三天萝卜四天菜 萝卜喝青菜的菜籽出芽时间 葱深蒜浅 种植大葱的时候要种得深一些,如果栽种太浅的话,葱白的长度会很短,适当增加培土深度能有效增加葱白长度。而大蒜是浅根系作物,种植时不宜过深,如果种植过深,会影响大蒜蒜头膨大,长势不好。 外婆家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 老妈隔离期创作的美心月饼青团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越是需要标签化,这样才会实现更精确触达于个人,竞争内卷时代,自媒体也是自我标签的过程,利于机会触达 一提起自媒体,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网红,带货变现。但这期我们请来的嘉宾Stewart,一位生活在上海的普通职场白领,以他的经验分享3个月从零到万粉的进阶之路,以及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up主的可能。就像运动之于很多人,是拓展社交和悦己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和全职工作共存。正如不是每个爱运动的人都要成为职业选手,自媒体也是一种增加感知生活触角的方式,一种倒逼自己整理思路的途径,一种低成本的社交关系构建。 Highlights: 05:47 不同自媒体平台的选择 09:43 韭菜避雷针本针 11:30 发言是为了吸引更多观点和同好 18:38 低成本+擅长的事=别纠结先开始就对了 21:30 “聊聊咨询那些事”高校bbs精华帖是如何炼成的 23:36 涨粉焦虑和变现思考(interst-influence-income 3i模型) 26:36 主播被反cue选择播客的理由 34:22 来自MCN的奇葩合作offer 37:28 让自媒体创作成为生活方式,赚本属于你的钱 43:43 自媒体后对生活工作的改变 47:09 粉丝过万即佛系 50:24 读书考试是有限游戏,人生却是无限游戏 53:17 无意间掌握流量密码 56:45 斜杠中青年自媒体进阶模型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Stewart (RED:韭菜避雷针) 10+年职场人,商业咨询分析背景,创过业,目前全职外企搬砖,业余时间回归家庭和写自媒体,关注一切有趣的公司和商业思考。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出版的第一本专著,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并成为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常见参考书。这本书在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文字版by 36kr: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365751652654305&wfr=spider&for=pc
偶然的机会发现可以和身边几位女博士组个女性议题小分队,暂且命名“Design4Feminism”,希望可以分别从设计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不定期地给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发现。作为一个永远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就不去追热点了(反正也追不上),但是正好有个节还是可以踩点发一下~~ 所以这一期我们从嘉宾大宝执教的一门“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去想象未来世界” 的课程中,选取了一些比较有意思同时具有争议的学生作业,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关于学术和个人的思考。 但是,女性也好,性别也罢,都是非常复杂的议题,我们也许只是剥开了洋葱非常浅表的一小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和我们一起把这颗巨大的洋葱剥下去~ *本期播客中所提到的未来科技和创业公司及相关产品均为虚构内容。 Highlights: 05:14 虚构产品(1):自动驾驶未来的匿性别脸罩 07:51 不平等现象重灾区的制药业 11:57 女性主义运动变迁速览 15:29 老师的“婊”字体恤让人垂涎 16:24 通过揭露矛盾来让问题被看到 20:31 月经之耻,痛经之痛 27:37 虚构产品(2):红+蓝避孕药、虚构产品(3):为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代孕 36:40 寻找人与非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46:27 虚构产品(4):身份置换药 54:12 女博士在家就是资源浪费?! 59:21 究竟谁的工作是狗屎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意外缺席的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大宝: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社会设计的研究助理教授 Della:芬兰图尔库大学社会学博士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Betty Friedan(贝蒂·弗里丹): 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推动了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著作之一《女性的奥秘》共有两部分,分别为“无名的难题”(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和“新生活计划”(A new life plan)。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thoughtco.com/problem-that-has-no-name-3528517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激进女性主义者Carol Hanisch(卡罗尔·汉尼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这一口号,并成为第二次浪潮的真言。一方面,这个口号强调了如家庭暴力等许多与性别有关的“私人”问题不应由个人解决,而应作为根源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问题来共同地(collectively)解决。 另一方面,它要求女性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她们的政治实践和她们所宣扬的东西。 田园女权: “中华田园女权”的简称,作为一个网络新造词制造出了一种“污名化”的女权想象。 Make kins not babies: 出自哲学家Donna Haraway(当娜·哈拉维)2016年发表的《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Making Kin in the Chthulucene》(与麻烦共存:在克苏鲁纪下创造亲缘关系)一书,提议人类作为哺乳动物,需要重新思考"亲属关系"的概念,和生物的、非生物的共生性合作者相互结缘、相互适应、相互构成。 上野千鹤子: 日本著名研究女性解放理论的女权主义者,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女性学、性别学,近年来对老龄问题十分关注。其著作之一《厌女》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一经出版即在日本受到普遍欢迎。 David Graeber(大卫·格雷柏 ): 美国人类学家,因其对官僚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尖锐描写而闻名,曾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军人物。其在《Bullshit Jobs》(扯谈的工作或狗屁工作)一文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40%的工作都是无意义的,并将这类工作岗位分成了五种:走狗型、打手型、胶布型、打钩型、任务管理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