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了,大家都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了么,是带着点截断反应,带着点假期综合征,还是带着假期回来的能量呢。可以用假期回来的第一天,调整下工作节奏,回想下自己七天以来的收获。 我在昨天晚上想,一定要把假期的总结简单整理下再休息,算是给这个2024年的最后一个长假画个句号。 我发了两条朋友圈,把我假期一路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到阿里乌素村火山到乌兰察布红石崖草原到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沙漠做了记录,一边写下两段话: 人生是旷野,房子越小,世界越大,坐在世界之中,世界会向你涌来。 原来人生也是all in one ,你的人生底座是什么?不用想每件事情都有意义,让生活顺其自然发生,做你想做的,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七天里我做的另一趟企业播客一路瞳行更新完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点击头像切换到这个频道),做它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呢,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准确,日活太低,信息低频过长,转化模糊。而于我,每一天都好像有一个锚点,带着我思考一个人生话题,触碰我身边和遥远的一些人和事。在冗长无常的人生里,去做自己啊 奔驰草原的车里播放的歌曲,决定了这个世界今天的样子。 从山头升起的太阳是清晨限定,只在傍晚出现的小猫是黄昏限定,每晚的星空是深夜限定,再普通的一天也是今日限定,这样想想,你会更喜欢这个世界么? 这段话来自于小嘉的《愿你温柔且有力量》这本书里的一些修改。我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同行的人,听过的话,我们就是一路捡起很多温柔和力量,变成自己的盔甲,再成为自己,面对无常。 这次在路上读完了蒋勋的《舍得,不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一直很想找个旅行的机会来读这本书。这本书和我的预想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它没有过多的书写金刚经,第二,它也不是一本游记,更多是把一些感想融入到蒋勋读过的古诗词,外国画作,生活中。里面有几段我感受很深。有时候我们读过的内容会忘记,这本书里讲到过一段关于记忆的,可能会让你对于记忆的意义有新的理解: 这本书分为三卷:回头,肉眼,无梦。 卷一中,【灭烛,怜光满】: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一句诗:灭烛,怜光满。最好的诗词,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 灭烛,怜光满,减低亮度,征求的其实不只是萤火虫,不只是生态环境,根式那个在燥郁边缘愈来愈不快乐的自己吧。 关于记忆的这篇在卷二肉眼——【美学的失智】: 那是民间相信的故事,不可以在亲人临终时哭,不可以把泪水滴在亲人遗体上,因为来世会成为皮肤上的黑痣胎记。那听来无稽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人身上的黑痣,便忍不住想起他前。世的记忆,每一颗小小黑点,都仿佛记忆着一滴泪水。 然而,记忆是应该遗忘的吧?带着那么多爱的记忆生活着,会不会也是沉重的负担? “于一切有情无憎爱……”经文上说的,对一切生命没有憎恨,没有恩爱,那其实是像一个失智的世界吧? 那个母亲不再认识她的朋友很受伤,“连唯一的女儿都不认识了。"她说。然而母亲认识照顾她两年的菲佣,她清晰地说:“Sophia(索菲娅),给客人倒茶。” 我希望用“无我相”“无人相”的方式安慰我受伤的朋友。如果有一天母亲入梦,待我如客人,会不会少了很多憎爱的瓜葛?中年以后,大多能解脱憎恨。别人讨厌你,辱骂你,觉得是恶缘。恶缘要快快了结,恶缘结深造业,就有报应。不辱骂别人,不讨厌别人,恶缘可以无缘,也就清净了。
输出和输入,成为你自己。 1、把古早的阅读习惯贯穿生活,我们其实身体和心理还是在远古时代的(翻阅一下之前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手机大脑书里的内容) 文字,低频率,长时段,非碎片的与信息,知识和自己相传,才是有益的 (1)选择把更清醒的晨间留给阅读;(2)训练随时专注的阅读能力,喧闹的场景都可以阅读(地铁,飞机) 2、大脑不是用来储存知识,而是用来运用知识,教育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行动 内容要为行动服务,不要刻意记住知识点,能运用到生活的才是知识点,为什么要早晨读书,我一般是读完书就去行动实践,先保证实践书里的1个点。 3、既要能啃难书,也要能从小书中收获 我说一定不要只读一类书籍,一方面你的信息获取和实践的边际效益在下降,这时候要及时切换下 4、如果不读书,她的价值观只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 而当你开始读书,你可以加大你的影响圈,让周围的价值为你而服务 5、把读书和看世界放在一起 带着书去旅行的习惯,让旅途更深刻,让书有了故事背景。打断你的节奏,可能性不会待在一成不变里 6、不用读完,无需拥有,不必记忆,分享强化 我的微信读书里躺着很多只读了一点点的书,她在那个时间反映了我,给了我一个行动力足以。也不是都需要买纸质书,换书,借书,送书来增强流动性。不要读闷书。 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 输出和输入,成为你自己。这个假期,也一起读书,写下来,说出来。
我们总是追求廉价的新鲜感,沉浸于无止境的物欲,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我们如何处理好我们和物品的关系 拥有大量物品才代表着生活的富足。曾经的我也是如此。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富足的生活难道就是拥有大量的物品吗? 要怎样才能回归“真我”呢?答案就是“学会对物品放手”。从重视“物品”的生活转变为重视“人”的生活。 拥有就是使用么? 我们如何给每个物品赋予故事和感情,让它们进入到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我如何改变了对于奢侈品的态度? 时间戳: 00:59 任何时候都要有“及时起身”的行动力 02:33 整理的是物品,更是认知 03:48 推荐阅读《一日一舍》,对书的感悟来源于积累 07:41 给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要“留白” 08:48 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在你的读书和你的行动当中慢慢去接纳自己和嗯,为自己而起身 10:44 当我们拥有的很少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12:04定期的清理,它不代表我们去舍弃了我们的生活,而更多的是关注在我当下自己的感受 18:53 最小化生活当中的一些决策,从简化颜色和品类开始 26:32 读书博主也可以不拥有书 28:57 我也曾陷入过宜家陷阱 33:13 选品代表了你的价值,你的审美,你的生活方式 42:29 买贵的反而比买便宜的更能存下钱。 48:08选择什么样的物品在一起,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好的能量 51:56 我们就是在一个不断的做选择当中去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而你是不是能够认可你成为的这个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极简生活 “将买回来的衣服丢掉实在太可惜了。”——最可惜的其实是将衣服买回家但不穿 不论是将这件物品持有10年,还是买回来3天就丢掉,两者的浪费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占有不使用也是一种浪费 最根本的原因是难以判断物品是否还会使用,因此才会选择“那就先放着吧”这种逃避的做法。即使我们心里知道,已经不会再使用这个物品了。——我们先要判断,并果断放弃 舍弃物品难免会伴随着痛苦。然而,不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就无法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决策方式 舍弃了囤积的大量物品,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一直努力装饰房间、打扮自己,虚张声势的我,感觉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当你对周围的人发泄坏情绪时,发泄出去的情绪会原封不动地返回到你自己身上。将很多东西舍弃之后,我的心情也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坏情绪逐渐消散,这种感觉就好像舍弃囤积的物品后,空旷的房间里吹进了一阵清风。——有空间才有创造力。 二、极简衣橱 正因为拥有的衣服数量很少,才能带给人毫无负担的便捷与舒适,不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对衣服进行管理、呵护和收纳。 生活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这本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我到今天才真正学会。我们以为物质会让我们丰富,其实我们有多样的丰富方式。 衣服和鞋子都代表了我们自身。人们总会先以外在的第一印象去判断一个人。 将物品减少到极限,就会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有当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时,才会清楚地明白,原来自己想吃的是那个!简言之,人只有在匮乏时,才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保持清空的状态,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能更清楚自己的所需。 减少持有的物品,进入真正的“饥饿状态”后,自己的感官也会变得敏锐起来。一旦体验过这种快感,就再也不想变回“迟钝的自己”了。 如果真心想要减少衣服,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凑合能穿的衣服真的是你在凑合着穿而已。换句话说,凑合能穿的衣服其实就是不怎么合适的衣服。一直穿一些凑合的衣服,无法发现其他更适合自己的衣服。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明明我们人生的每一天都如此珍贵!人生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货币。 一定程度地收拾好自己的外表,可以为自己打开“开关”,让自己切换到另一种状态,从而不容易感到疲劳。 在买来又丢掉、买来又丢掉,不断丢弃的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一直在买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错误类型的衣服!——那也是你选择能力,选品能力不足。 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衣服的数量或组合搭配,而是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衣服在所有衣服中的占比。 穿喜欢的衣服,一整天都会拥有好心情,通过舍弃,迫使自己只能穿心爱的衣服 穿“无所谓的衣服”不会带来满足感 所以这个假期如果你还想着可以去shopping一下,不如先想着怎么把家里清空一下。整理会让你发现“啊,原来我拥有这个啊” 三、极简空间 看不见的收纳反映出一个人的本性。 如果实在觉得不方便,那才是真正的有需求。不要轻易补充,先停下来观察一段时间很重要。 四、极简消费 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有效且毫无风险的存钱方法,那就是“不买自己不满意的东西”。超级简单吧! 买贵的反而比买便宜的更能存下钱,自己并没有刻意节约,却能得到满足,又不费力地有了一定的存款。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再散财。购买真正想要的物品,物欲自然会消失 “只要这个就好,别的都不需要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重要。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买下一件东西的物欲”便会不可思议地烟消云散。只买想要的东西就能存下钱! 五、极简 包里的物品,或家里的东西,不论先后顺序如何,一个人只要将两者之一整理妥当,总有一天两者都会变得干净整洁。因为一旦其中一方变得整洁美观,就会开始在意另一方是否同样整洁。 相比购物,我更想打扫卫生。 拥有的物品数量”其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卑程度”。 人们常说,随身携带的物品数量,是一个人“不安情绪的量”。
一本散发威士忌味儿的旅游小书 书诚然不足为道,但您读后(哪怕您滴酒不沾)若能产生“啊,是啊,真想一个人跑去远处什么地方,喝一口那里的美味威士忌”那样的心情,作为作者就喜出望外了。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就不必费此操办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您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居住在语言终究是语言、也只能是语言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将所有事物置换成另一种不带酒意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一局限性之中。不过也有例外——我们的语言有时会在稍纵即逝的幸福瞬间变成威士忌,而我们——至少我——总是梦见那一瞬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任何旅行都多多少少有一个类似主题的东西。去四国时每天拼死拼活吃乌冬面,在新则大白天起就大喝特喝香醇爽口的清酒,去北海道的目的在于看数量尽可能多的羊群,横穿美国大陆是为了吃数不胜数的薄煎饼(我就是想狠狠吃一回那玩意儿),在托斯卡纳和纳帕谷是往胃袋灌进量大得足以使人生观发生变化的美味葡萄酒,而在德国和中国,不知何故竟转动物园转个没完。此次苏格兰和爱尔兰之行的主题是威士忌。先去苏格兰的艾莱岛痛痛快快品味闻名遐迩的纯麦芽威士忌,再去爱尔兰走村串镇欣赏爱尔兰威士忌。很多人(当然都是爱喝酒的)都夸说这主意实在妙极。 苏格兰 打开地图,可以发现苏格兰西海岸和东海岸截然不同,东海岸的海岸线光秃秃了无情趣,而西海岸则点缀着各式各样形状迷人的岛屿,犹如天上有人兴冲冲地挥笔洒落墨滴一般,艾莱岛即是其中一滴。岛不很大,或者不如说相当小,贴在爱尔兰北侧,写为ISLAY,读作艾莱。岛的西面什么也没有,冲刷着海岸的大西洋无限铺展开去,大西洋对面就是美国了。当地人脸色一本正经地说“晴天能从山顶望见纽约”,但那当然是胡扯,即使爬上全岛最高的山顶,目力所及也只能是茫茫的大海、水平线、天空和目不斜视地急匆匆飞往某处的冷漠的灰云。 还真有不少人特意在此恶劣季节跑来这荒僻的海岛。他们独自赶来,租一间别墅,不受任何人打扰地静静看书,把气味好闻的泥炭(peat)放进火炉,用低音量听威瓦尔第的磁带,在茶几上放一瓶高档威士忌和一个玻璃杯,拔掉电话线。眼睛追逐文字追得累了,便合起书放在膝头,扬起脸,侧耳倾听涛声雨声风声。也就是说,他们是无条件地接受坏季节并加以把玩。这确乎像英国人的人生享受方式,或许。 艾莱岛之所以声名远播,原因并不在于其隐士遁世一般的风土,也不在于飞禽走兽的数量和种类之多,而在于这里生产的威士忌的香醇,一如古巴以雪茄闻名、底特律以汽车闻名、阿纳海姆以迪斯尼乐园闻名。在艾莱岛上,生产优质威士忌所需的原料无不绰绰有余:大麦、好水,以及peat(泥炭)。 刚喝的时候有一股强烈的土腥味儿,涩嘴刺舌。随后慢慢变得圆润,口感柔和起来。 由于木桶的选法、所用河水的品质、泥炭的用法用量以及仓库贮放倾斜度的不同,酒味特征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但我觉得,每一种酒实际上都已超越了这些具体因素,而具有各自的生态、各自的哲学。任何厂家都没有“适可而止”的马虎念头,都不甘于平庸,都在认真选择自己赖以立足的位置并固守不放。每个酒厂都有自己的处方,所谓处方也就是活命方式,它类似一种取舍的价值标准,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对我们来说,木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吉姆说,“在艾莱,木桶是有呼吸的。仓库位于海边,雨季时,木桶一个劲儿吸入海风;到了旱季(6、7、8月),威士忌又从里面一下接一下把海风推还出去。艾莱特有的自然芳香就在这种反复当中形成了。这样的芳香使人心情平和,得到安慰。” “艾莱怪味”是怎么个味道,而那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还是要实际喝一喝才行。喝之前先把鼻子凑到杯口闻它的气味。那是一种独特的气味,多少有点怪,感觉上大约接近海滩味、潮水味,和一般威士忌味有很大差别。而这“怪味”恰恰是艾莱威士忌的基调,即巴罗克音乐所说的通奏低音,在此基础上才能加入各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 海风深深沁入泥炭,钻入地下的水(这里经常下雨,水量充沛)染上了泥炭特有的气息。绿色的牧草也日夜吸入海风,而牛羊吃这牧草长大,肉也因而带有了大自然丰富的咸味——当地人这样强调 “往牡蛎上浇纯麦芽威士忌更好吃。”吉姆告诉我,“这是艾莱岛独特的吃法。试一次你就忘不掉。”我于是照做。在饭店要了一盘生牡蛎加两杯纯麦芽威士忌,把威士忌满满地浇在壳中的牡蛎上面,直接放到嘴里。唔,实在好吃得不得了。牡蛎的海潮味和艾莱威士忌那海雾般独特的氤氲感在口中融为一体。不是哪一方靠近,也不是哪一方接受,简直就像传说中的崔斯坦与易梭德一样。然后我把壳中剩的汁液和威士忌一起“咕嘟”咽下。如此俨然举行仪式一般重复了六次。真可谓人间天堂!人生是如此简单,而又是这般辉煌。艾莱岛是个美丽的岛。民居整洁,墙壁涂的颜色全那么鲜艳,想必人们一有时间就重涂。漫无目的地穿街走巷悠然漫步之间,足以感觉出自己的心情一点点趋于平静。雪白雪白的海鸥落在房脊和烟囱顶上,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远方,凝视着在省察与无意识之间曳出的那一条线,不时突然想起似的升上天空,乘着强风飘然飞去。 婴儿降生时,人们斟满威士忌举杯庆祝;人死时,大家默默地把威士忌杯喝空:这就是艾莱岛。 实际喝起来,在鲍摩尔的威士忌里能感觉出人的手的温煦,那里没有“是我是我”一类咄咄逼人的表白,能一言蔽之为“就是这个”的因素也很稀薄,相反,那里有坐在火炉前看昔日朋友来信时的那种恬静的温情和思念,较之在热闹场合痛饮,更适合在熟悉的房间里用熟悉的杯子独自悠然品味,那样的话味道要鲜活得多。就像听舒伯特绵长的室内乐,须闭起眼睛吸一口长气来品味——酒的底味会因此深一两个层次,真的。 拉佛洛伊格自有非拉佛洛伊格莫属的味道。十年陈酿有十年的顽固味,十五年陈酿有十五年的顽固味,各有千秋,绝无曲意阿世之处。以文章来说,相当于海明威初期作品中那种入木三分的笔触,不华丽,不用艰深字眼,但准确刻画出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不模仿任何人,可以清晰看出作者的面目。 多数人以为年头越多越好喝,但并非那样。既有岁月使之得到的,又有岁月使之失却的。蒸发有其增加的东西,也有减少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个性差异而已。”交谈就此结束。在某种意义上是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神谕。 鲍摩尔酒厂吉姆·马丘恩先生道出的艾莱哲学(神谕):“人们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艾莱威士忌的特殊味道:大麦品质如何,水味如何,泥炭味如何……是的,这座岛上是出产优质大麦,水也极好,泥炭厚润清香。全然不错。但这些不足以说明岛上威士忌的味道,解释不了它的魅力。最关键的是,村上先生,最后来的是人。是居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我们酿造了这种威士忌,是人们的个性和生活样式造就了它的味道,这是再重要不过的 爱尔兰 爱尔兰的山川风物,整体上有那么几分腼腆,她不直接要求我们像面对埃及金字塔、希腊神殿和尼亚加拉瀑布那样特地发出感叹、表现出激动或沉思。去哪里景色都很漂亮,奇怪的是却很难成为风景明信片。爱尔兰的美带给我们的,较之激动和惊叹,更接近于医疗或镇静作用。世上有这样一种人(不是很多),开口讲话固然需要一点时间,但一旦开口,便以沉静温和的口吻讲得妙趣横生——爱尔兰多少与此相似。 在爱尔兰旅行,每有机会我就走进小镇的酒馆,每次进去都尽情领略酒馆自成一统的“日常风情”,就好像进入眼前的一座森林,坐在木桩上将那里的空气满满地吸入肺腑。一座森林有一座森林的气息。这个镇的酒馆里会有怎样的人,到底会端出怎样的啤酒——如此想着度过一晚,乃是我一个小小的乐趣。 酒馆是很有深度的地方,可以说如《尤里西斯》一般深。富于比喻性、寓言性、片断性、综合性、悖论性、呼应性、相互参照性、凯尔特性、通用性。 不久杯子喝空了。该到的时刻到来了,一如涨满海湾的潮撤退了。确认彻底喝空之后,他如《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中出现的兔子一样瞥了一眼手表,再次朝我微微一笑。我也只好报以一笑。他脸上漾出满足的神色,那微笑告诉我,他在恰到好处的时间里喝光了恰到好处的量的酒。十全十美。之后,他缓缓地收回放在柜台上的左臂,穿过人群,快步出门。他离开后的空间留下了短暂的不成条理的间隙。怎么说呢,像是逻辑上无法消解的和音那有欠谐调的余响……但那也很快如水面的波纹一般渐渐平复,最终归于消失。不久我的杯子也空了。我返回旅店房间,“窸窸窣窣”地钻进小床,闭起眼睛,什么也不再想。脑海里还多少剩有酒馆的嘈杂、身穿过时西装的老人的微笑以及布希密尔威士忌的余味,但入睡并没花多少时间。旅行不无舒坦的疲劳和爱尔兰威士忌恰到好处的醉意把我拖入了睡眠的温暖泥沼。醒来时,到处充溢着爱尔兰夏日的阳光,餐厅里已准备好热咖啡和热气腾腾的早餐。于是我迈进了旅途的新的一天。 如今只要望着不常见的瓶子标签都会心情愉快。不过,喝的时候我总是想起那座爱尔兰小岛的风光。对我来说,纯麦芽威士忌的味道同那风光已经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了。海面上吹来的强风撩起一片绿草,奔上徐缓的山坡。火炉里,泥炭发出柔和的橘红色的光。家家户户色彩艳丽的房顶上分别蹲有一只白色的海鸥。酒通过同风光的结合,在我身上活生生地焕发出了其本来的香醇。 爱尔兰酒也一样。每次在什么地方喝起杰姆逊和特拉莫尔露,我都会想起那座爱尔兰小镇上各式各样的酒馆。那里融洽的气氛和人们的面影在脑海中复苏过来威士忌在我手中静静地露出笑容。于是我再次感到旅行是多么美好。旅行带给我们只能留在心里的、因而比什么都宝贵的东西,带给我们即使当时觉察不到,但事后也会领悟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还有谁会旅什么行呢!
人类和香蕉的DNA成分有60%都是相同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你只是个小香蕉,偶尔不是合格的人类,也很正常。 不开心的时候就抱抱自己,别为难一只小香蕉啦 愿你温柔且有力量 那是因为每一句快看,意思都是我想你了 我只是一个小香蕉啦 愿你纯真且有梦 小时候想成为的人 想做一个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方便面的大人,原来我已经成为了小时候想成为的大人呢 今日限定 早上开门的早餐铺是清晨限定,只在傍晚出现的小猫是黄昏限定,每晚的月亮是深夜限定,再普通的一天也是今日限定,这样想想,你会更喜欢这个世界么? 原来大人的满足也只需要一包零食 欢迎来到香喷喷的草莓动物园 手机里播放的歌曲,决定了这个世界今天的样子 愿你自在且不孤单 看不见的伤口也要好好包扎 旅途中的一次日落 和陌生人善意相遇的时刻,比日落更浪漫 什么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我们都是小小的盆栽
一些总也看不懂的书,每读一遍都和这个世界关联了一点点 我们的旅行,我们看的电影,我们交流的话题,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认为,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空杯心态。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食物的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时常觉得想减肥,或者对自己身材的不满意 其实这里面要解决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和食物的关系 食物是出口,还是食物是陪伴 一旦产生对抗,就会产生压力,焦虑,食物就会成为出口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身材好或者瘦的人,她就没有对抗和压力, 我们要建立和食物的关系,行动力,多种出口 今天推荐这本《30天养成易瘦体质》
欢迎光临五点起床,本期是一期冥想练习 在纷扰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不同的标准与期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正念练习的意义,正是引导我们走出自我设定的框架,与当下的自己深刻相遇。 每一次的身体练习,都是通往内心的旅程。 它们不仅仅是塑造体型的工具,更是让我们学会在当下与自己共处的途径。 纯粹地感受,不带任何评判与预设。 呼吸,这一生命不息的律动,成为了我们心灵归宁的锚点。 它引领我们深入当下,觉知每一次呼吸的深浅,体察身体的微妙变化。 当思绪如流云般掠过脑海,无论是轻盈还是沉重, 我们都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不拒不迎。 正念教会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次呼吸,都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 无需评判其好坏,只需温柔地觉知它们的存在。 把呼吸当作是我们当下的一个锚点, 觉知我们当下的呼吸状态,身体的状态。 不管当下我们的身体或者呼吸,或者是我们的头脑有一些任何的念头出现的时候, 我去接纳它,没有好和坏。 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觉知它,这就是觉察力。 细细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从双腿开始,让意识缓缓流淌至小腿、脚踝, 直至它们与地板接触的每一个点。 不必急于评判或调整,只需纯粹地觉知, 这份觉知,是对自我最真挚的拥抱。 让我们的觉知如同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漫步至肩膀,左右两侧,逐一探访。无需设定标准,只需接纳这份真实。 将注意力轻轻移至胸腔,探索那里的气息是自由流淌,还是略有拘谨?无论何种状态,都是当下最真实的写照,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将这份觉知聚焦于眉心,感受那里的平静或微蹙。让呼吸成为引领,觉察每一次吸气的深入与呼气的释放。无论呼吸的节奏如何,都是生命最自然的韵律,无需评判,只需沉浸。 通过正念练习,学会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与自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标准,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呼吸是你的锚点,你做事情的时候,那个事情就是你的锚点。” “当下只有一件事,就是你的呼吸以及腹部的自然起伏。” “我们当下呈现出来的这种状态就是你当下最真实的感觉,没有对错。” “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觉知它,这就是觉察力。” 闭上眼睛,用耳朵去捕捉周围的声音。无论它们如何变化, 都请保持一颗好奇与接纳的心。让声音成为新的锚点, 每一次的倾听,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节奏,或许会触发我们内心的不同反应。 在这个流动的世界里,每一次的相聚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期一会,我们和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
中秋假期第二天,本想着像往常假期一样早早起来去骑车、漫步,享受属于自己的晨间时光。昨天,我五点多就出门了,骑着车来到苏州石泉街,这里有很多美食和小资的咖啡厅。清晨店铺都没开门,我欣赏着一个个门头的设计,感受着别样的美学。接着,我又走到乌鹊桥、苏州大公园、定慧寺,最后在苏州美术馆开门后进去看了一场展。一路上听着播客,吸收着各种思想,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今天,台风来袭,外面下起了雨。我想起了大学时在湛江经历的台风,那时候椰子树被刮翻,校园一片风雨飘摇。我们没有经验,不知道囤食物,看着外卖员在风雨中艰难送餐。后来有了经验,台风来前就准备好面包泡面和水。如今,坐在窗台边,听着许志远的《游荡集》,粤语版《四季歌》与雨声无比契合。我打开微信读书,看着郁达夫的散文集,回忆起初中时看杂文的日子。那时候觉得这些杂文似乎对生活没什么改变,但现在发现,很多情感表达和对事物的观察都源于那时的积累。 人生就像渔夫的故事,我们不必等到拥有很多财富才去享受悠闲时光。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不要过于焦虑地追求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少拥有一些物质,获得更多可选择的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看电影、发呆。今天,朗读了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苏州之美。文学作品有着穿越时代的力量,能让我们在时光长河中感受到人生的延长和延伸。在这个中秋假期,让我们好好与自己相处,去喝茶、看书、看电影,好好休息。 * “在这个落雨的中秋,我选择与自己相处,一本书,一杯茶,一段回忆,构成了我与这座城市的对话。” * “台风天,给了我一个慢下来的理由,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 “苏州的烟雨,不仅仅是一场天气的变化,它是历史的低语,是文化的沉淀,是时光的流转。” *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不同时代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别因为你是女性在头发变白时走红:探讨了年龄增长对女性从事模特行业的影响,梅耶认为年龄不应成为女性放慢脚步的理由,即使头发变白,依然可以在模特行业取得成功。 1. 如何令人着迷:她很有趣,而不是她很漂亮:她将有趣看作是对人的最高赞美,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特质,不必追求全能,精通一项即可,要学会取悦自己。 2. 让外表和内心一样 “胸有成竹”:一件好的基本款是衣品的基础:强调了基本款服装在穿搭中的重要性,对于不太擅长打扮的人,她建议找品味优秀的朋友帮忙,为服装制订预算,不断尝试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3. 我爱化妆:不必假装年轻,好好利用化妆这项工具:化妆是提升自信和外表的重要方式,不必刻意假装年轻,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化妆。 4. 信心游戏:进退有度,有时靠挺直腰杆来假装自信很有必要:外在的姿态和表现对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帮助,即使一开始不自信,也可以通过挺直腰杆等方式来逐渐培养自信。 梅耶・马斯克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下是对她的具体介绍: 个人经历丰富: 1948 年出生于加拿大里贾纳,15 岁开始模特生涯,6 年后赢得南非小姐选美冠军。 22 岁结婚,31 岁结束长达 10 年的婚姻,带着三个孩子独立生活。为了抚养孩子,她曾同时打五份工,生活拮据时甚至只能购买二手服装。 1983 年,以营养师实习生的身份毕业,最终获得两个营养学硕士学位。 60 岁时重返模特舞台,白发走红,69 岁时形象独占美国时代广场 4 个广告牌,还创下年纪最大的杂志封面模特纪录。72 岁成为网红并出版自传《人生由我》,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与教育理念。
我们常认为自己想要的是食物,但实际上我们渴望的是友情、爱情、同情和感恩。食物可以安抚糟糕的情绪和孤独感。认为自己对巧克力上瘾的人其实只是渴望平静和满足感。但我们没有静下来思考真正的需求,而是任由自己大嚼特嚼。“孤单和满足感的缺失常常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拥有更丰富友善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交往,我们就不会诉诸食物了 1.感恩自己拥有了松弛的能力,在空间感中收获更多创造力 2.感恩自己更积极对待工作,用成长的眼光看待每个任务,项目. 3.感恩今日冥想读到的一句话: "每天写下3条感恩日记,一年后,你将拥有1000条重新爱上自己的理由.未来任何自我怀疑时,打开它,这是现在的自己送给未来自己的礼物" 我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一直在变化。有段时间麦麸松饼简直成了万能的灵丹妙药,不是吗?嗯,现在是羽衣甘蓝和藜麦备受青睐。虽然我也喜欢它们,但真正让我保持健康的似乎是身体处理这些食物的方式。 当你感觉快乐,感觉和世界浑然一体时,可能就不会站在厨房的柜台边一勺一勺舀花生酱吃。 “处于负面情绪中时,你就会想吃一些能马上让你感觉更好的东西。只有正处于正面情绪中时,你才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长期感受。”改变情绪可以改变你的饮食习惯。 合理饮食只和环境、心态相关,所以我决定给食谱取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神奇感恩减肥食谱:○开动之前,花1分钟感谢眼前的餐点。○不论发生什么,坐下来吃。○在胃里装满感恩,而非食物。○只吃让我觉得感恩的食物(以我觉得舒服的量)。 设定了一条60秒规则:我会花整整1分钟去欣赏新鲜采摘的红通通的苹果、新鲜罗勒的香气、三文鱼的光滑表面。停下来欣赏食物的口感和香气可能会让我放弃油腻的松饼和甜腻的糖果。 美国有20%的食物是在汽车里被吃掉的。许多餐点的品质被外带打包破坏了,比如,健康酸奶变成了高糖分的酸奶条,麦片被制作成更方便的谷物棒。其实,原麦麦片又有多不方便呢? 通过观察中式自助餐厅的顾客,万辛克教授发现,身材苗条的顾客会在取食物之前先看一遍都有哪些食物,体重更重的顾客则会直接拿起盘子装食物。“他们不会直接取真正喜欢的食物,而是挨个吃所有的食物,就算有些不爱吃。”
让自然做你的老师,户外散步15分钟,短期记忆改善20% 通往万物最明晰的路径,就是那莽莽森林 激发我感恩之情的环境都在室外,都在大自然里。 “清晨的散步是对一天的祝福。” 大自然互动可以增强我们的联结感。在森林或在花园里漫步,是件有趣而赏心悦目的事。在大自然里活动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且不像看电视那样嘈杂或需要我们的全情投入。和大自然建立联结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增强我们的感恩之心。 让我们感恩的就是这些小事,”施瓦茨贝里说,“人们珍视的是和家人、孩子共度的一个个美好片段,比如,啜饮着咖啡、享用着美味早餐的星期天早晨。那些时刻会令你敞开心胸,拥抱感恩。” “除了可爱的地球,我的灵魂找不到其他任何通往天堂的阶梯。”我自言自语道。 不管我们沉浸在爱还是大自然中,灵魂深处都会涌起深深的感恩。这或许是因为身体释放了催产素、内啡肽或其他化学物质,它们将我们和更美好的世界联结在一起。也或许是我们感受到的快乐让我们心怀感恩。我们踏着感恩的阶梯,努力感受着宇宙之美。 授粉是发生在花朵和蜜蜂之间的美丽爱情故事,这件小事每天会发生数十亿次。如果它不发生,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将会变得完全不同。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这样的互动,那是让我们心怀感恩的魔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