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2:运用这4点可改善拖延,助力职场成长 |《拖延心理学》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2:30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06:40 拖延的原因 11:09 如何改善拖延症? 有时候,为了逃避一件事情,真的可以干任何其他的事情。 比如,为了逃避写论文,可以一直刷各种文献,看书,但是就是迟迟不动笔。再比如,要写年终总结报告了,从月初到月末,每次要坐下来写之前,总是觉得难以面对,一会刷剧,一会洗衣服,甚至连马桶都刷得干干净净,将衣柜里的衣服重新叠一遍。还有更厉害的,将隐藏多年的对对方的好感深埋心底,直到对方都结婚生子。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叫《拖延心理学: 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作者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根据一项关于 “拖延症”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6%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有 “ 拖延症”,仅 4%的职场人明确声明自己没有 “ 拖延症”。“ 拖延症 ”这个在国外已经出现了20多年的心理学名词,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白领们身上的标签,是职场上常见的一种 “ 职业病”。 想做的事情一直没有去做,每天都重复出现在脑海里,一天结束之后,不得不将这项事情又留在清单上,想着明天一定能找出时间来做,然而第二天又重复,第三天,第四天还是那里。 过了一段时间,好像忘记了这件事情,忙着玩猫遛狗的时候,这件事也许就冷不防地冒出来提醒你。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我都要废了。”于是自我鼓励打气,我今天一定要抽空都干完它,也不管是否真的能够完成,大多数时候,因为挫败感太强而产生放弃,继续拖延,明年再立下同样的一个FLAG. 如何终止这种恶性循环呢? 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拖延症。

18分钟
80
2年前

Vol.61:别傻了,他是在以爱之名操控你 |《情感勒索》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0:10 天津男子杀妻骗保案 04:10 情感勒索是如何运作的? 07:34 勒索者还会用四大手法进行情感勒索 08:53 受害者的特质 13:02 化知识为行动,改变的时刻到了 16:32 四种方法来终结情感勒索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前几年,有一个“天津男子杀妻骗保案”的新闻上了热搜。 天津男子张轶凡在几个月前,为她的妻子小洁买了十几份保险,保额达到3000多万,而受益人是他自己。 接着,他带着妻子小洁和一岁多的女儿去了普吉岛旅游,可怜的妻子,满心欢喜的去旅游,却没想到,掉进了丈夫精心准备的陷阱里。在泰国的一家酒店里,张轶凡将妻子杀害,然后,伪装成意外的溺亡事故。 地狱坦荡荡,恶魔在人间。人心险恶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觉得死于丈夫之手的小洁,至少有三次逃生机会。 结婚前,张轶凡和小洁吵架时,把手机和汽车的挡风玻璃都给砸了。小洁同学感觉这个男人很危险,劝小洁再考虑一下。 小洁认真考虑过后,反过来在张轶凡面前认错,求挽回。张轶凡通过自虐,对小洁进行了情感勒索。 这是小洁第一次逃生机会。 她似乎不知道,离开一个缺乏自控力、自虐的男人,犹如逃离一只说炸就炸的火药桶。应该是要多快就有多快,怎么会忍辱挽回呢? 那年3月,张轶凡说要再买一套房,为了获得首套资格,要求离婚。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小洁父母慌了神,赶紧让他们复婚,又砸出60多万。父母对子女使用了情感勒索,干涉了子女的生活,致使小洁继续和这个披着羊皮的狼生活着。 这是小洁第二次逃生机会。 婚后,张轶凡就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此后他算是失业,可这事,小洁家人竟一无所知。而小洁,或是不知道,或是知道却没告诉父母。从这点看,小洁是一个具有“阿特拉斯综合征”的人。 这种人总是深信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就像希腊神话中反抗宙斯失败而受到惩罚的阿特拉斯一样,他们将全世界抗在肩上,要求自己对其他人的感觉和行动负责。小洁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这实际是小洁第三次逃生机会。 变生肘腋,祸起萧墙。 当恩爱丈夫突然露出凶残嘴脸,小洁是恐惧的,震惊的,她刚刚做母亲,孩子才20个月啊!她苦苦哀求张轶凡放过她。终究枉然。残暴的殴击中,她被丈夫溺毙。 在小洁三次逃生机会中,都提及了一个词:“情感勒索”,父母对小洁的情感勒索,张轶凡对小洁的情感勒索。 那么,情感勒索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摆脱情感勒索?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叫《情感勒索》,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 《情感勒索》这本书会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怎么样利用彼此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情感勒索》主要讲了三个内容:情感勒索是如何运作的;受害者的特质;化知识为行动。

19分钟
64
2年前

Vol.60:如何有效地安慰一个人?|《有效的安慰》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1:53 有效安慰的底层逻辑是转移注意力 03:34 有效安慰的实操思路是重建联系 04:20 第一个路径:与世界建立联系 97:43 第二个路径:与他人建立联系 10:26 第三个路径:与自己建立联系 14:20 接纳安慰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生活的真相是什么呢? 在2500多年前,佛陀给出的答案是:“人生总是与痛苦相伴”。当然,我们不必沮丧。因为与人生相伴的除了痛苦,还有幸福。 但你会发现:有的人陷入痛苦后,很快就能走出来,而有的人则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 我们把前者称为“情绪价值高的人”。他们擅长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在遭遇不幸和挫折之后,他们能通过安慰来温暖自己和他人。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叫《有效的安慰》,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书里说:“没有了安慰,痛苦会将人淹没;有了安慰,痛苦犹在,但不会占据上风,而会让人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安慰就像架在痛苦与幸福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然人生总是与痛苦相伴,那么是否能有效地安慰自己或他人,就成了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在这本书里,他跟我们分享了有效安慰的误区、技巧和案例,旨在帮助我们获得“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16分钟
82
2年前

Vol.59:你的“迷之自信”是从哪来的?|《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2:07 达克效应 04:33 “周哈里窗” 自我认知模型 09:31 存在认知偏差并不可怕 11:00 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普信男”就是一个网络热词。 两性关系只是一个很小的切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职场,一定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明明能力普通,却展现出难以理解的自信;也有一些人在外人看来能力优秀生活出彩,已经高于常人之上,却深深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属于同一类人: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达克效应。这种现象不局限于男或女,也不局限于何种职业和阶层。可以说每个人都会对自我认识产生偏差。 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性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为何往往会偏离客观事实?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叫《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作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 为什么有些明明是很明显的答案或是常识的事情,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答错或做错了却仍然坚持自己没错?为什么有些人会有着一种迷之自信?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普信男”“普信女”? 不少调查研究显示,总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表现优于其他人,其占比远远超过50%以上。也就是说,认为自己超出中等水平的人的数据跟实际上的客观事实有着很大的差距,两者的结果是相悖的。

13分钟
51
2年前

Vol.58:如何避免与他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我就是你啊》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1:35 什么是“自我交换和自他沟通”? 03:46 学会识别情绪 05:56 学会控制情绪 08:50 如何管理他人情绪 10:09 在“分歧”中寻找“共识” 11:56 通过“复述”达成共识 13:10 “不卑不亢”的并列艺术 15:17 实现共赢 有这样一位国王,他背负着解救国民于水火的重任,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学艺之旅。旅途中,他成功克服了一系列挑战,并且在一次次的考验中,收获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就是我们今天的节目主题——如何解决人我争端和避免冲突的方法与艺术。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刚刚提到的故事就来自《我就是你啊》这本自他沟通心理学著作。书的副标题是: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本书通过一个寓言故事,以一种特别神奇的方式,提出了“自他交换、自他沟通”这个处事智慧,教会我们走进他人内心,化解与他人矛盾和冲突的实用方法。 本书作者法国皮埃尔·佩利西耶,是一位自他沟通培训师和心理分析师,曾在雷诺汽车、法国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做过多场"自他沟通"内部培训,同时他还在法国国立高等海军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等许多著名学府,开设了"自他沟通"的这门心理学课程。

17分钟
49
2年前

Vol.55:如何发现真正的自我 |《洞见》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2:05 你如何选择人生 04:42 日常幻觉 06:11 没有痛感的痛 08:26 感觉何时为幻觉 10:20 什么控制着我们 11:40 开悟 13:27 无我 17:13 大脑模块 自从地球出现生命以来,伴随着生命的活动,感觉和认知应运而生,虽然在早期比较简单,但随着人类的出现以及人类社会的形成,人们的认知逐渐复杂起来,有了思想,形成思维,但在人们的意愿中,眼见为实代表着唯物、梦想成真代表着唯心,人们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自己认知范畴之外的事物,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看到的未必是真,而梦想也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实践性,在自然法则的作用力下,人类经历着迷茫和大悟,紧紧是知道某种结论,但为何而来,却并不清楚。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在文稿区我防止了节目的收听目录,你可以根据标题选择快进。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叫《洞见: 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19分钟
98
2年前

Vol.54:如何摆脱精神内耗?|《越过内心那座山》

读书破万卷

收听目录: 02:06 四个核心心理学原则 05:26 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09:56 逃避型牢笼 12:33 自我忽视型牢笼 15:35 怨恨型牢笼 17:46 不宽恕型牢笼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以往的痛苦是其实因我们的心灵被牢牢困住了,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是我们自己植入脑海的想法。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我们不去坦然面对,却指责苍天不公,被困在受害者心态里;面对亲朋好友的期待,我们隐藏甚至扭曲了真实的自我,被困在他人的眼光里;面对至亲挚爱的离去,我们用懊恼和内疚逃避现实,被困在未解决的悲伤里。 各位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每周三和周六早上6点,我走在这里与你相遇,一起读书。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叫《越过内心那座山: 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 这本书中介绍了12个最普遍的心理困境,而我们往往都能从这12个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我们却不知道,获得自由所需的力量就藏在我们的内心;我们都在自己建造的这些牢笼里苦苦挣扎,却不知道,打开牢笼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伊迪丝博士用她疗愈自己的刻骨创伤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就能解救自己,让心灵得到自由。 今天的节目我们来着重介绍其中5个,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分钟
77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