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相对论
科技与商业、文化与娱乐、职场和个人成长的漫谈节目

Album
主播:
Firemo、AlexXu许怡然
出版方:
Firemo
订阅数:
3,029
集数:
60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当老许(XU)的深刻洞察,遇上小吕(LV)的跨界脑洞,一场不设限的思想实验就此展开。从AI到流行文化,从量子计算到电影动漫,我们用犀利而不失温度的对谈,解构这个疯狂又迷人的时代。每周一次,给不甘平庸的大脑来场深度SPA,让未来触手可及,让思考妙趣横生。
UV相对论的创作者...
UV相对论的节目...

S34: 从油腻师姐到三A大作:游戏发行的进化与挑战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导览】 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剖析了游戏发行这一隐藏在爆款游戏背后的庞大系统。从单机游戏的品牌塑造到免费网游的流量玩法,从数据驱动的冷峻算法到深入人性的运营技巧,我们分享了他们见证的行业演变、实战经验与未来思考。 ​​【核心内容展开】​​ 游戏发行的两大分野:品牌艺术与流量科学​ * 游戏发行的核心分野:以主机/PC单机游戏为代表的“品牌营销型”发行,和以页游/手游为代表的“流量买量型”发行。 * ​品牌发行​ 更像传统消费品,注重长期心智培养,通过媒体评测、网红内容、线下活动等组合拳,在游戏上市前很久就开始铺垫。 * ​流量发行​ 则极度依赖数据,核心是计算用户终身价值(LTV)与获取成本(CAC)的关系,追求精准的投入产出比。 页游时代:数据化运营的“原始积累”​​ * 吕兴回顾了页游黄金时代的运营细节,揭示了如何用系统方法“设计”用户粘性: * ​自动化游戏设计:​​ 通过“日常任务”、“七日登录”等标准化模块,自动生成内容,提升玩家留存。 * ​货币心理学:​​ 游戏内通常设置“铜币”、“钻石”、“绑定钻石”三种货币,分别对应正常循环、付费循环和运营活动,利用“绑定钻石”让免费玩家获得“赚了”的感觉,同时成为付费玩家的“游戏内容”。 * ​付费节奏设计:​​ 经典的“周三拉充值、周五拉消耗”策略,精准捕捉用户“报复性消费”与周末沉浸体验的心理。 买量市场的演进:从“玄学”到AI量化​ * 买量市场经历了从人工操作到AI驱动的深刻变革。 * ​早期阶段:​​ 依赖个人“玄学”与野路子,例如发现某些特定图片素材(如动漫角色、特定构图)点击率奇高。 * ​现状与未来:​​ 如今已进入AI量化阶段。AI不仅能自动化生成和测试海量素材,还能优化出价策略。这导致发行工作的核心从“创意”转向“算法”和“算力”,传统经验的价值在降低。 本地化的深水区:超越语言翻译的文化与商业适配​ * 真正的本地化是全方位的社会学实践: * ​文化禁忌:​​ 在中东市场,需要彻底避免猪等元素;在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的形象使用有严格限制。 * ​支付生态:​​ 不同市场有根深蒂固的支付习惯。例如巴西早期大量用户依赖银行柜台转账(导致周末付费率低),而中东地区的电信代扣渠道费率极高,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与宗教因素。 * ​线下战场:​​ 在土耳其、巴西等网吧文化浓厚的市场,发行商甚至需要像早年中国的“地推”一样,深入网吧推广游戏或安装无盘系统以抢占入口。 发行人的未来:在量化浪潮与人性洞察之间​ * 节目将两种发行模式类比为投资界的“巴菲特”(深度价值投资/品牌发行)与“量化基金”(算法驱动/买量发行),指出两者需要的人才思维和公司基因截然不同。 * AI的冲击是现实的:纯买量、数据化的工作将最快被自动化替代。而最难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深度人际互动、人性洞察和复杂决策的岗位,例如: * ​运营:​​ 处理玩家纠纷、社群管理、与研发沟通等。 * ​战略商务:​​ 应对黑卡、跨境支付冻结(如委内瑞拉制裁期间用大豆期货换汇)等极端情况。 * 未来有价值的发行人,可能需要兼具对算法工具的理解力和对人性、文化的深刻洞察力。 全球视野下的新竞争格局​ * 通过对土耳其市场突然崛起的分析,揭示了游戏发行中心转移的可能性:成本更低、更勤奋、同时拥有技术与文化桥梁优势的地区(如土耳其连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侨民与欧洲市场)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 对中国发行商而言,在擅长的流量打法之外,亟需补足品牌发行的课,尤其是在未来面向全球的3A级产品竞争中。 ​​【本期关键洞察】​​ 游戏发行是一场在艺术与科学、数据与人性、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寻找平衡的复杂博弈。随着技术工具的进化,发行的“手艺”正在变为“科学”,但那些对玩家情感、社会文化的深层理解,依然是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 时间戳 00:00 游戏发行两大模式:单机靠品牌,网游靠买量 01:30 页游自动化设计:抽根烟回来就满级 05:17 玩家流失分析:截图发现NPC位置太远 11:22 土耳其本地化案例:"打金猪"改为"打金羊" 16:18 买量野路子:自建外挂站偷流量 20:50 素材玄学:摩托艇广告效果莫名好 26:31 量化发行像基金:只信数据不信感觉 29:10 行业黑话课堂:ARPU、DAU、留存率 32:59 免费玩家定位:付费玩家的"游戏道具" 34:17 页游衰落启示:手游也可能重蹈覆辙 37:34 算法互搏危机:全AI买量会怎样? 41:57 运营惊魂记:玩家DDOS攻击创纪录 48:50 跨境支付奇闻:用大豆期货换汇 51:58 中东支付秘辛:90%渠道费的宗教背景 54:16 地推往事:土耳其网吧装无盘系统 57:41 主机发行门槛:PS图标设计规范巨细 60:54 网红差异:国外重内容,国内重打赏 66:55 品牌广告困境:国内缺少游戏大众媒体 68:06 沙特收购逻辑:看好后AI时代娱乐业 71:08 未来展望:AI干活,人类专心玩游戏 72:15 中国资本短板:重硬件轻IP收购 76:27 最抗AI岗位:需要人际洞察的运营 78:27 AI替代恐慌:按摩师也快失业了 80:10 土耳其轶事:客服开公司挖角大R 84:10 工作强度对比:土式"9-12-7"更狠 86:55 新兴市场崛起:土耳其越南成新洼地 89:18 代际变化危机:年轻人不愿996了 91:05 结尾点题:发行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91分钟
99+
1周前

SP18: 从《黑神话》到《明末》:中国开发者为何集体扎堆魂系游戏?

UV相对论

这期番外,老许邀请到资深游戏媒体人聂俊,一起深入探讨了中国游戏产业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选择聚焦于魂类游戏(如《黑暗之魂》系列)的开发?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趋势的成因、设计特点以及背后的挑战。 节目一开始,我们以近期热门游戏《明末》为例,引出了国产魂类游戏的现状。聂俊分享了他的观察,指出全球范围内,动作游戏中魂类设计的比例高达60%左右,但在中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他认为,这背后既有开发者对动作游戏作为“技术标杆”的追求,也有市场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们深入拆解了魂类游戏的核心设计元素,如篝火存档系统、经验值货币化、碎片化叙事以及地图的厢庭式设计。聂俊解释说,这些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动作游戏中的资源复用和节奏控制问题,还降低了部分开发难度,比如BOSS战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数值来制造挑战,而非复杂的机制创新。然而,他也强调,魂类游戏的成功高度依赖精细的地图设计,而这正是许多团队容易忽略的难点。 对话中,我们比较了魂类游戏与《鬼泣》《忍龙》等经典动作游戏的差异。聂俊指出,魂类游戏更注重“解题式”体验,玩家需要专注观察敌人动作,而非连招炫技;而传统动作游戏则强调“出题式”的流畅战斗。这种差异导致了魂类游戏在节奏和难度上的独特魅力,但也可能带来“各打各的”的体验矛盾,如《黑神话:悟空》和《明末》中展现的平衡挑战。 针对开发者的建议,我们讨论了“设计目的”的重要性。聂俊认为,许多团队在模仿魂类游戏时,盲目堆砌元素,而缺乏对每个功能背后意图的思考。他借用“喜马拉雅山”的比喻,建议开发者聚焦一个核心亮点(如《师傅》的徒手格斗或《瘟疫传说》的鼠群机制),并将其做到极致,同时确保其他方面达到及格线,以避免体验失衡。 此外,节目还触及了中国游戏出海的文化策略。聂俊和许怡然认为,开发者可以从中小学课本或全球熟知的中国元素(如武术)中汲取灵感,而非局限于本土题材。这种“拿来主义”既能降低认知门槛,又能突出差异化,比如徐克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就值得借鉴。 最后,聂俊透露了他正在研发的一款兵器格斗游戏,旨在还原真实兵器对决中的“恐惧感”,这与主流游戏的血条系统截然不同。这引发了我们对游戏创新方向的思考:与其追逐流行品类,不如从生活体验中挖掘独特乐趣。 时间戳 00:03 从《明末》风波聊起,为何开发者都扎堆做魂类游戏? 07:36 聂俊提出核心观点:动作游戏是衡量团队技术的标杆 13:42 为何中国团队更偏爱冷兵器战斗而非射击游戏? 20:13 深入探讨:日本游戏为何形成了独特的回合制文化? 27:25 魂类游戏设计剖析:篝火、经验货币化和碎片化叙事 34:48 为何说把BOSS做难其实比做简单更有趣更容易? 41:20 魂系战斗的核心是“解题”而非传统动作的“出题” 48:05 指出当前很多国产魂like游戏“各打各的”问题 55:28 地图设计是魂类的灵魂,也是最多团队忽略的难点 62:50 好的箱庭设计:在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吸引你的点 70:15 许怡然强调“设计目的”是游戏开发的第一要义 77:40 讨论为何现在游戏都喜欢用大量BOSS来堆砌内容 85:10 聂俊分享“喜马拉雅山”理论:找到核心极致点 92:35 如何从生活和文化中汲取灵感,而非只盯着游戏? 99:50 出海策略探讨:从海外课本里寻找中国元素切入点 107:20 聂俊透露其新作聚焦“兵器的恐惧感”创新体验

114分钟
99+
1周前

SP17:重新定义“科技”:当我们在崇拜科学时,到底在忽略什么?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门课程出发,探讨了一个颠覆常规认知的观点:技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可能被长期低估,而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则被过度神话化。我们结合历史案例与当代现实,重新审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核心讨论点​: 科学与技术的“神话”​​:传统观念中科学被视为技术的源头,但历史表明,许多重大技术(如弓箭、造船、印刷术)早在对应科学理论形成前就已成熟应用,技术更多依赖经验积累与反复实践。 技术的社会价值被低估​:从工程院院士的社会地位到制造业工程师的待遇,技术从业者的贡献常被忽视。相比之下,基础科学研究虽受推崇,但其实际转化周期长,对短期生活改善的直接作用有限。 经验主义的合理性​:中医、农业节气、黑火药等案例说明,经验总结的技术往往先于科学解释而存在,且在实践中持续验证其有效性。互联网行业的A/B测试、工业迭代本质也是技术驱动的试错过程。 中西方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凭借技术落地与快速迭代能力,在工业、军事等领域实现追赶;而美国虽强于基础科研,但技术转化效率受限。两者路径差异折射出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行业启示​:游戏、文创等领域同样需要重视技术型经验积累,而非盲目追求“理论正确”。社会应更尊重技术从业者,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资源分配。 ​涉及案例​:瓦特改进蒸汽机、都江堰水利工程、诺贝尔奖评选标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用性争议、游戏设计中的心流控制等。 时间戳 00:04 从复旦历史系课程聊起,颠覆认知:技术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01:08 交大教授江小元提出新观点: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这是神话 02:23 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技术歧视:从院士头衔到《生活大爆炸》角色 03:45 美国科学界"红宝书"如何塑造了全球对基础科学的盲目崇拜 05:45 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论文公开、同行评议,但商业转化效率低 07:42 没有牛顿力学时,人类早已造出弓箭:技术往往走在科学前面 09:13 从酿酒到洗手,多少实用技术都是先应用后理解科学原理 11:37 杨振宁为何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实用主义的技术观更合理 13:47 基础理论研究困境:同行评议虚化,成果难以验证实际价值 16:00 瓦特改进蒸汽机靠的是反复试验,而非高深科学理论 17:13 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流体力学,却管用几千年 18:54 中医玄学为何能流传?有效才是硬道理,时间会筛选真相 21:51 游戏行业启示:AB测试比脑科学理论更实用,经验很重要 24:29 中美对比:中国靠技术迭代快速超越,美国理论强落地慢 27:03 技术让中国几十年巨变,老百姓生活提升肉眼可见 29:56 企业科研不应被轻视,华为模式证明应用导向研发的价值 32:48 游戏行业差距:缺乏"造神机制",技术人才社会地位待提升 34:52 中国需要更多技术偶像,像小岛秀夫那样被尊重的创造者

36分钟
99+
2周前

S33:真实霸总故事⑥EA三个月:游戏巨头的内部课

UV相对论

本期节目中,老许带来了一段鲜为人知却信息量丰富的职业经历——他曾在2007年加入全球顶级游戏公司EA,尽管只有短短三个月,却如同一场高密度的“行业MBA速成班”。 他所在的职位看似是负责亚太区外包业务,实则身处EA内部一场无声的权力博弈中。许怡然所在的CDS部门直接向总部汇报,任务是整合全球19个工作室的外包资源、降低成本,却因此成了各地封疆大吏眼中的“东厂机构”。他分享了在EA上海办公室的独特处境——工牌颜色与其他人不同、座位被单独安排,甚至需要躲着工作室负责人开会。透过这个角色,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三A游戏的完整开发流程、各地外包市场的差异(中国、越南、俄罗斯的成本与能力对比),还意外获得了查阅全球工作室财务数据的权限,这为他日后转向投资领域埋下重要伏笔。 节目中还穿插了许多行业观察: * EA为何偏爱收购IP而非团队?“要金山,不要金手指”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 老牌游戏《RuneScape》如何成为“银发经济”的隐形赢家,年利润逆势增长至近亿美元? * 从EA到巨人,许怡然如何借助这段经历实现从研发到投资领域的跨越? * 如何看待当前AI对外包行业的冲击?原画、UI外包价格雪崩背后的行业信号…… 此外,我们还聊到EA近期550亿美元被收购的新闻,延伸讨论了游戏公司与资本的关系、华尔街如何塑造企业战略,以及“热爱游戏”和“做大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悖论。 如果你对游戏行业底层运作、商业并购或职业转型感兴趣,这一期满是干货与真实故事。 时间戳 00:302007年EA以70亿美金市值登顶全球游戏公司榜首 03:14 古老页游ROOMSCAPE年赚数千万美金,被中国上市公司收购 06:49 AI陪玩经济崛起,老年人游戏市场成为新蓝海 10:22 负责EA亚太外包业务,直接向硅谷总部汇报的特殊职位 14:40 CDS部门全球管控工作室,执行中央集权削藩策略 20:02 深入学习三A游戏大军团开发流程,各工作室差异大 25:59 35岁加入EA,在职业黄金期收获行业内部知识 31:24 AI技术或将最先颠覆游戏外包行业,传统模式危与机 39:27 EA战略:只收购成功IP,不保留原创团队 45:43 资本力量塑造EA,富士康式稳健财务模型受华尔街青睐 52:24 从EA离职转向巨人,把握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机会

58分钟
99+
2周前
UV相对论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