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0603 Memphis Minnie 蓝调女王,不该湮没的传奇。

Fogy Radio

Queen of the Blues Memphis Minnie 孟菲斯米妮 1897年6月3日——1973年8月6日 孟菲斯米妮不是她的本名,1897年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布鲁斯女王原名是莉齐·道格拉斯(Lizzie Douglas),孟菲斯米妮相当于我们这里的杭州吴彦祖、东莞小丽这种花名,很普通但是很好记——米妮在青春期来临前就带着吉他离家出走,大部分时间站街卖唱,实在混不下去了才回家吃几顿好的,1910年开始,化名为道格拉斯小子在孟菲斯著名的比尔大街周边卖艺,也积极参与各种婚丧嫁娶的文艺演出,最底层的表演空间非常磨炼人,她的技术突飞猛进,当时不惧怕和任何布鲁斯吉他大神单挑琴技,据说她和大比尔·布隆齐(Big Bill Broonzy)比试过还赢了,妥妥的女中豪杰。 1929年,后来的蓝调女王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从街头艺人进化成有唱片合约的艺人,名字也正式改成了孟菲斯米妮,作为当时绝无仅有的女布鲁斯吉他手和布鲁斯歌手,她有着出类拔萃的创作能力、演奏能力,对时代节奏的把控能力。这和当时花瓶一样的蓝调女歌手,还有更多蝇营狗苟的蓝调男歌手是不一样的,1930年开始,她陆续创作发表了《大黄蜂》(Bumble Bee)、《虎都女士》(Hoodoo Lady),在后世奠定自己蓝调历史地位的歌曲,这些经典在后世不断被致敬翻唱;而在演奏技巧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调音形式来改变和弦,应该说是自成一派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在穆迪·沃特斯(Muddy Watters)之前,就开始用电吉他了,这个时代的风向标还是把握住了。据她自己说,只是希望更准确的在喧闹的演出场所听到自己的吉他声音而已。 孟菲斯米妮的职业生涯从10年代就开始,风格是比较摇摆不定的,也说她参与亲历了音乐流派的转变,从早期的乡村蓝调,到去芝加哥后和把蓝调音乐插上电转变成新的音乐形式,而后又向节奏布鲁斯和摇滚乐变化,算是行业内的大姐头,当时她能站在舞台上是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的,性别歧视加种族歧视,当然双重歧视对于这个从小在街头成长起来的坚强女性来讲没啥用,她就像一只来自地狱的猫,非常会保护自己,这些也表现在她的作品里,嬉笑怒骂唱自己,激励后来的女性,像拉文·贝克(Lavern Baker)、玛丽亚·马尔道(Maria Muldaur)、邦妮·瑞特(Bonnie Raitt) 都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邦妮·瑞特,最后是为米妮的墓碑买了单。 晚年的孟菲斯米妮过得比较困苦,因为健康问题,1958年在大比尔.布隆齐的追悼会上公开演出后基本就退出歌坛了,然后中风陷入困境一直瘫坐在轮椅上直至第二次中风去世。她的经济收入和地位,说实话都是非常低,最后连个墓碑都买不起,还要邦妮·瑞特这个歌迷出资——归根结底,还是吃了种族和性别的亏。但作品还是能代表一切,正如邦妮·瑞特说的:米妮录制的数百个首歌曲是教我们蓝调的完美材料,而通过她的幻想、梦想和欲望,又能映射到我们自己。是啊,孟菲斯米妮的音乐,在喧闹的芝加哥酒吧的烟雾中,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里、在密西西比州的棉花田里;那个无家可归的卖唱小女孩迈过孤独的道路、听到晚上的火车汽笛、见到黎明前的吸满鲜血的蚊子,筚路蓝缕,最后被誉为蓝调女王,生前却过得那么的不体面,一声叹息啊。 本期选曲 Me and My Chauffeur Blues I Got To Make A Change Blues Kissing in the Dark Down In The Alley Broken Heart

20分钟
13
10个月前

19350708 Steve Lawrence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Fogy Radio

编者按:原标题是“人生赢家劳伦斯”,这个劳伦斯先生一生顺风顺水夫妻和美,实在令人羡慕,将要发表时看到时间刚好是圣诞节,就任性地改了一下,祝大卫·鲍伊、坂本龙一、北野武、斯蒂夫·劳伦斯先生们圣诞快乐。 Steve Lawrence 斯蒂夫·劳伦斯 1935年7月8日 2024年3月7日 [图片] 人生赢家史蒂夫·劳伦斯15岁开始歌唱生涯,靠着两个八度音阶的嗓子发行唱片,居然卖了十多万张,而学校居然也允许他请假出去为歌唱事业做宣传。1953年18岁的时候,开始在史蒂夫·艾伦的脱口秀里演出,这个初代艾伦秀是当时美国最火的脱口秀节目,史蒂夫·劳伦斯在节目里认识了一个叫艾迪·格美(Eydie Gormé)女生,他们组成了史蒂夫和艾迪二重唱,也组成了一个家庭。 史蒂夫·劳伦斯和艾迪·格美的二重唱组合持续了很多年,严格意义上说,是从结婚前开始,到2013年艾迪·格美去世为止,他们一直在赌场在夜总会演出,上电视上娱乐综艺,神仙眷侣到处输出纯正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唱一些那个时代特有的百老汇流行歌曲,史蒂夫·劳伦斯的标志性歌曲《我必须成为我》(I Gotta Be Me),就是来自1968年他和艾迪·格美主演的百老汇音乐剧《金色彩虹》。虽然很受欢迎,但好像只局限在主流的电视平台上,二重唱在排行榜上并没有取得好成绩——毕竟50年代末,猫王开始接管电台和唱片市场了,史蒂夫·劳伦斯一度也被要求去学猫王,很多年以后,他接受采访说:“我们有机会抢占摇滚乐的先机,那是1957年,一切都在改变,但我想成为法兰克·辛纳屈,而不是瑞奇·尼尔森”。 史蒂夫·劳伦斯长得也算可以,文质彬彬,但没有成为猫王或者瑞奇·尼尔森的能力,完全是两种气质嘛;他虽然和猫王同岁,但比较老派,骨子里认为喜欢摇滚乐或者唱摇滚乐的人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不太聪明,这个其实,怎么说呢,早期的摇滚乐确实是这样。 有一说一,史蒂夫·劳伦斯在夫妻档外的个人作品更为出色,无论是电影电视或者唱片,在保守派抵制猫王和披头士的年代,算是中流砥柱之一。1962年,史蒂夫·劳伦斯的冠军单曲《小女孩走开》(Go Away Little Girl),登上了Billboard Hot 100的榜首,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他大概有5首歌进入了Billboard的前十名,当然重心还是在赌场夜总会的现场直面观众或者在电视机里的表演,这是他的初心;另一方面,他虽然没有成为法兰克·辛纳屈,但成了法兰克·辛纳屈的好朋友。在70年代之后,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德高望重,老艺术家史蒂夫·劳伦斯不再在赌场歌唱,而是带着百老汇音乐转场走进了音乐厅,继续输出那些被新人类视为固执的落伍的保守的音乐,直至去世,但是他的音乐已经成为样板,不会离开。 本期选曲 Party Doll Side By Side Yet...I Know Go Away Little Girl I Gotta Be Me

16分钟
23
10个月前

19111026 Mahalia Jackson 无可替代的福音女皇

Fogy Radio

Mahalia Jackson 马哈丽亚·杰克逊 1911年10月26日——1972年1月27日 福音女皇马哈丽亚·杰克逊的原生家庭有着比较古板的宗教氛围,4岁开始在教堂唱歌,童年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活动仅限于此,但,还是偷偷在听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这种布鲁斯女歌手的作品,这个带给她的影响比较深,让她的福音音乐更多了一些讨巧的节奏和动作。16岁的时候,因为独特的女低音被选为唱诗班的独唱歌手,然后慢慢获得关注,到了1934年,她23岁的时候,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福音专辑。 福音音乐始终都是小众音乐,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劝人为善唠唠叨叨的音乐,而中老年人的购买力又低,福音音乐想要生存除了靠歌手本身巨大的吸引力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不断地向流行音乐靠拢,最好的方式是理解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超越流行音乐,但基本上不太可能,稍微一改动保守派就受不了。马哈丽亚·杰克逊其实也是一样,30年代到40年代,基本上就是不温不火,直到1948年发表单曲《向上走一点》(Move On Up a Little Higher),这张历史上排名第一的福音唱片让她成为了超级巨星。 50年代开始,马哈丽亚·杰克逊在福音音乐这个领域成为了顶流,接下去一连八张唱片,张张都达到了百万销量,这对于福音歌手来说非常不容易,而且她的音乐并不是只局限在美国,在欧洲也有很好的销量,主要的原因还是她的风格有股浩然之气,让人肃然起敬,但又很自然的和爵士灵魂乐甚至布鲁斯悄无声息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让年轻人乃至中老年人都会喜欢她。这个时候她开始开辟另一个赛道——我们知道很多歌手是唱而优则演,她当然也上电视甚至演电影,但最主要的还是去参加黑人民权运动,在录音室和舞台之外展示其强大的影响力,这真的是身体力行的去推波助澜,马丁·路德·金那个著名的演讲有一个梦想,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正是马哈丽亚怂恿让他说出这个梦,于是才有了这个演讲,即兴脱稿的经典演讲。 作为福音女皇(注意,这里我们用的是女皇,不是女王),马哈丽亚·杰克逊的地位在福音音乐界独一无二,1972年去世之后,至今都没有人能超过她的成就和地位,当然这也和福音音乐的江河日下日渐式微有一定的关系。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太大的变故,福音音乐不会再在音乐市场上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这个威严神圣的女低音,还会在这个殿堂的宝座上停留很久。 本期选曲 Trouble of the World You Must Be Born Again Move On Up a Little Higher We Shall Overcome Come On Children, Let's Sing

25分钟
11
10个月前

19660108 Andrew Wood 西雅图死亡链第一人

Fogy Radio

Andrew Wood(Mother Love Bone) 安德鲁.伍德 1966年1月8日——1990年3月19日 说起西雅图Grunge四巨头:涅槃、珍珠酱、声音花园、爱丽丝囚徒,总是逃避不了西雅图死亡链这个话题,这大概是一个诅咒,大多数西雅图乐队都因为这个死亡链破败凋敝,而珍珠酱乐队是个例外,基本上全员健在,主唱艾迪·维德(Eddie Vedder)也没死,有人说是因为珍珠酱乐队的前身妈妈爱后进生乐队的主唱安德鲁.伍德已经代替他去死了,这个就有点儿意思了,我们知道撸铁会有肌肉代偿,这个主唱去死的诅咒,也可以代偿吗? 妈妈爱后进生这个名字很古怪,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也有翻译成是妈妈爱用功生,但Mother Love Bone的直译应该是妈爱骨,骨头的骨,估计是有什么俚语衍生出了不一样的解释,我们在后面统一说妈爱骨乐队。1987年,安德鲁.伍德组建这个乐队之前,在西雅图地下摇滚圈沉浮已久,1980年14岁就和哥哥组乐队Malfunkshun——这个不知道是生僻字还自己组合的文字,玛凡克顺,麻沸散?虽然不知道是不是麻沸散的意思,但安德鲁在12岁就开始酗酒和抽大麻,15岁进阶到迷幻药,20岁开始沉溺于海洛因;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早熟的创作能力,因为喜欢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和KISS乐队,在演出的时候喜欢华丽的服装和靓丽的浓妆,而在音乐风格上,他把朋克和金属音乐这两个听上去水火不容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这个我觉得和他的偶像,华丽摇滚的鼻祖T. Rex乐队的马克·波兰(Marc Bolan)很像,挖空心思想要成名做一个摇滚巨星,到了1987年,玛凡克顺和另一个定义了早期Grunge风格的乐队绿色河流(Green River)合并同类项,正式组建了以安德鲁.伍德为核心的妈爱骨乐队。 妈爱骨乐队的风格是早期的Grunge,这种音乐风格的爹妈是朋克和金属,朋克那里拿一段RIFF,再加点金属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吉他的过载和失真都是加大的,贝斯也是突突突的加大音量,整体上听上去有一种,我以前经常说水泥搅拌车的感觉。事实上妈爱骨乐队当时做的并不纯粹,他们唯一的专辑《苹果》(Apple)涵盖多种风格,专辑的开门第一首《This Is Shrangila》,明显的枪炮与玫瑰的硬摇滚风格,这和安德鲁.伍德个人早期受到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第二首《星犬冠军》(Stardog Champion)开头那几句是枪花的范儿,编曲又是简的嗜好(Jane's Addiction)的痕迹。在模仿、嫁接和创新里,安德鲁.伍德带着他的妈爱骨乐队交出的答卷,是非常出色的,可盐可甜,各种风格的乐迷都能够接受。 安德鲁.伍德在妈爱骨乐队作为主创核心,在这一张死的专辑中写了全部的歌词和一部分音乐。奇怪的内省歌词和旋律的敏感性让乐队的发展顺风顺水,他们在当时普遍不景气的西雅图乐队中脱颖而出,被众多唱片公司关注,最后和宝丽金唱片签约,唱片公司热捧的其实还是主唱了,这个华丽摇滚的拥趸当然不是什么反商业摇滚明星,在专辑即将发行的时候,安德鲁.伍德一边嗑药喝酒,一边洋洋自得地说:“我想让全世界知道,妈爱骨即将到来……接管世界。”,的确,西雅图之声确实到来了,但主角不是他,安德鲁.伍德在唱片发行的成名前夜吸毒过量去世,本来要成为Grunge先行者的妈爱骨乐队最后改组成为Grunge四巨头里最低调的珍珠酱,伴随着西雅图之声到来的,还有西雅图死亡链,不知道这是不是来自安德鲁.伍德不甘心的诅咒。 本期选曲 Come Bite the Apple This Is Shrangila Stardog Champion Man of Golden Words Gentle Groove

28分钟
5
10个月前

19150701 Willie Dixon 我就是蓝调

Fogy Radio

笔者按:在群星璀璨的蓝调布鲁斯乐坛,有太多沽名钓誉的过江之鲫自诩为蓝调的亲戚,而这位威利·狄克逊,确确实实是蓝调音乐起落的亲历者,当然说自己就等于蓝调稍微有点超纲,鉴于老艺术家这一辈子勤勤恳恳,这个荣誉就让他拿了罢。 威利·狄克逊 Willie Dixon 1915年7月1日——1992年1月29日 现代芝加哥蓝调教父、蓝调桂冠诗人威利·狄克逊说过“蓝调是所有美国音乐的根,其他音乐是其果实。”,这话口气很大但是事实:蓝调派生出了绝大部分的现代流行音乐,而威利·狄克逊是蓝调音乐主要的幕后推手。1915年,狄克逊出生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在妈妈那里学会了诗歌的韵脚,在教堂的唱诗班学会了表演的节奏,最后在监狱服刑时掌握了歌以咏志的方法,也就是蓝调。这里说一下当时他在监狱服刑的罪名是到处流浪走来走去不务正业。 1936年,威利·狄克逊搬到了芝加哥,在芝加哥布鲁斯伟大时代的大幕拉开之前,音乐还养活不了自己,和其他歌手去工人做司机不同,威利·狄克逊的主业是拳击手,这条赛道居然还可以,他获得过伊利诺伊州业余重量级冠军。文体两开花,体育生更热爱文艺, 整个40年代,他没有停止音乐创作,以三重奏的形式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直到1951年正式入职切斯唱片,全面把控主三角洲布鲁斯的行进方向。 风潮来临时,弄潮儿更多的是去顺应潮流顺应时代,威利·狄克逊在切斯唱片的主要工作是歌曲创作、编曲、演奏贝斯以及唱片制作。应时而出推出了大量的经典蓝调布鲁斯经典歌曲,源源不断供给蓝调音乐人,而且这是持续的输出,1954年,威利·狄克逊作为音乐人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穆迪·沃特斯(Muddy Waters)录制了他最著名的《胡奇库奇人》(Hoochie Coochie Man),豪林·沃夫(Howlin'Wolf)录制了他的《邪恶》(Evil)。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芝加哥布鲁斯的转型,参与录制了查克·贝利的摇滚乐作品。 威利·狄克逊在创作、制作、演奏这几方面都到达了化境,到了行业天花板,相比之下最差的就是他的演唱了(我个人的拙见),其实在技巧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就是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让人觉得有点问题。我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他太懂得如何做音乐,太懂得把一首歌做好唱好,所以他的唱腔太过于清爽,反而不太有自己的个性,换句话说就是棱角不够分明,布鲁斯界有两位大神都是这样的毛病,另一位是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多说一句,埃里克·克莱普顿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翻唱威利·狄克逊的歌,红利吃了一辈子。 晚年的威利·狄克逊,成立蓝调天堂基金会,也出版了自传《我就是蓝调》,一副蓝调教父的样子,但是你不得不服,太多的黑人布鲁斯歌手借他的光达到了巅峰,又有太多的白人布鲁斯摇滚乐队翻唱着他的歌把蓝调推向全世界。蓝调教父名至实归啊。 本期选曲 Moon Cat Walking The Blues The Same Thing Nervous Spoonful

25分钟
8
10个月前

19400826 Nik Turner 满天神佛之太空吉普赛

Fogy Radio

Nik Turner 尼克·特纳 1940年8月26日——2022年11月10日 太空吉普赛人尼克·特纳1940年出生在英国,和约翰·列侬同年,英伦摇滚乐风起云涌的时候,大家都玩吉他贝斯鼓,他特立独行,在学萨克斯和单簧管,然后跟着马戏团到处流浪:青春没有售价,嬉皮流浪天涯,这个喜欢自由爵士乐,也喜欢摇滚乐的人走来走去,最后决定带着自己喜欢的即兴自由爵士乐加入到摇滚乐中去,改变赛道,来一道融合菜。1969年,尼克·特纳作为联合创始人,开启了具有开创性的太空摇滚乐队鹰风(Hawkwind),也开启了自己几十年的太空摇滚生涯。 鹰风乐队虽然成立的比较晚,却也是开宗立派的,风格毕竟不一样嘛,神神叨叨的太空音乐让人肃然起敬,而乐队的绝对核心不是尼克·特纳,是他的好朋友戴夫·布洛克。当时乐队里还有另一个我非常尊敬的大神莱米·凯尔密斯特(Lemmy Kilmister)。莱米是因为药物被开除,而尼克·特纳据说是因为太过于追求自由,需要大量的自我表达,在乐队里呆了几年后也被开除了。之后的尼克·特纳就像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断断续续组乐队又退出,他组的乐队名字也都很古怪,比如说斯芬克斯猫、内城单元和太空仪式(Sphynx、Inner City Unit、Space Ritual),总而言之就是要古里古怪,遵从自己的内心,老嬉皮在2013年接受访问时说:“我对这一切都有一种非常随意的态度——对我来说,这是娱乐,而娱乐是有目的的,传播快乐和爱之类的东西”。 1978年,尼克·特纳有了自己的名场面:在金字塔里录制了他的专辑《Xitintoday》。当时是一个朋友请他去埃及玩,但他到开罗的时候朋友已经被驱逐出境了,百无聊赖半夜去了金字塔顶端吹长笛,恰逢其时下雨了,我们知道开罗是热带沙漠气候,很少下雨,尼克·特纳就觉得是有东西在召唤他进入金字塔,于是费尽心思去里面录了一张专辑,我们听到的这首长达29分钟的《Pyramidaflutenik》,这个名字我不会读,姑且叫它《金字塔怨曲》吧,这个声音对我来说,听上去是神秘的空幻的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消极感。 尼克·特纳的太空摇滚或者说太空爵士,确切地说,这种音乐是早年人们对太空的想象或者臆想,喜欢早期科幻电影的朋友对尼克·特纳的音乐应该不会陌生,《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的音乐元素其实和这个是相吻合的。而尼克·特纳的音乐,归根结底是迷幻音乐的一种,与其说是对宇宙的窥探,不如说是服用迷幻药后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罢。 本期选曲 God Rock Master Of The Universe Joker's Song Pyramidaflutenik (节选) Space Now I'm Feeling Zombified

40分钟
13
11个月前

19140509 Hank Snow 约德尔游骑兵汉克,继续前进!

Fogy Radio

Hank Snow 汉克·斯诺 1914年5月9日 1999年12月20日 加拿大乡村音乐界最成功的歌手汉克·斯诺,是优秀的词曲作者,是多产的录音室歌手,也是精明的商人。故事的最初,是童年被继父当狗一样虐待,为了逃避折磨活下去,10多岁就在大西洋的渔船上自食其力工作了,在那里他学会了用音乐来取悦年长的船员,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音乐上的导师吉米·罗杰斯以及人生的方向。 汉克·斯诺的职业歌手生涯从1936年开始,1936年到1949年,他在加拿大录制了大约90张唱片,这其中他自己写的歌,像《孤独的蓝色约德尔》(Lonesome Blue Yodel)、《被囚禁的牛仔》(The Prisoned Cowboy)都非常受欢迎;他也非常中二,不但写的歌在模仿他的偶像吉米·罗杰斯,当吉米·罗杰斯被德州授予“德州荣誉游骑兵”的称号后,他给自己取了个花名,叫“约德尔游骑兵汉克”,这还不够,他打算去吉米·罗杰斯的家乡美国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毕竟加拿大是北境苦寒之地,而美国才是乡村音乐的中心。 《我在继续前进》(I'm Movin' On)这首歌的发行,是汉克·斯诺在美国成功的标志,1950年和1951年连续44周登上排行榜,趁热打铁锦上添花的又有《金色火箭》(The Golden Rocket)和《伦巴·布吉》(Rhumba Boogie)这种冠军单曲交相辉映。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外来入侵物种,他顺利进入了纳什维尔乡村音乐的中心地带,大奥普里剧院演出,算是得到了市场和业内的双重肯定,他后续也一直是在大奥普里剧院演出,直到80多岁无法踏上舞台为止。 在猫王还没有成名之前,汉克·斯诺给予了他指导,然后让他做暖场,介绍他进入大奥普里剧院演出,最后还把自己的经纪人吸血鬼帕克上校介绍了给他,当然帕克上校这个问题很难讲,有人说没有帕克上校就没有猫王的成功,也有人说没有帕克上校,猫王还能活很久,但汉克·斯诺自己却很早就从帕克上校那里脱身了,这一点他非常的精明乃至于鸡贼。而在60年代和70年代摇滚乐对乡村音乐的冲击里,他也活得挺好,没有放弃让他出名的吉米·罗杰斯风格,但也乐于尝试蓝调、爵士、拉丁和福音,他甚至像鲁迅躲在绍兴会馆抄古碑一样,把自己小时候听过的船歌、流浪汉之歌、牛仔之歌、铁路之歌都拿出来不断地钻研,复活这些老歌,在这方面,他算是现代音乐的造型师之一吧。 本期选曲 Caribbean Lonesome Blue Yodel I'm Movin' On I Don't Hurt Anymore A Fool Such as I

18分钟
8
11个月前

19380420 琼瑶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

Fogy Radio

琼瑶 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 琼瑶死了。 新闻铺天盖地,这将是近段时间所有媒体不分前后左右忠奸都可以肆无忌惮关注报道的热点,但说来说去不外乎两点:一是对琼瑶生平的复读;二是对安乐死的解读。 我看到有群友对琼瑶的点评:写的死去活来,活得明明白白——非常到位。琼瑶写的东西都是爱得死去活来的这种,说到底就是割韭菜嘛。她是上一个时代的郭敬明,而且是我们无法在物理上隔绝的郭敬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大概都在放琼瑶剧或者琼瑶剧的歌曲,邻居家里街道上音像店里,完全隔绝不了。 琼瑶的艺术输出是小说、电视剧、和流行歌曲。我没有看过琼瑶的书,零碎刮过几眼电视剧,好吧,是刮过好多眼电视剧。小时候还有印象的是《婉君》和它的主题曲,那时候我大概是电视里小婉君的年纪,当时看到的是一个羊角辫的胖女孩睁着硕大无比的眼睛像个智障一样流眼泪,这让当时的我很厌烦。后来就是马景涛的咆哮和周杰的鼻孔,你应该也有印象,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初的回忆。琼瑶这一生大概为300多首歌写了歌词,大多数都是为自己的影视剧写的。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在水一方》,歌词完美翻译了诗经里的《蒹葭》——不要说你也可以用现代文诠释出来,你写不出的这种中文的高级审美,从歌词里可以看出琼瑶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双重功底,加上林家庆的谱曲和邓丽君的演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 写到这里我搜了下琼瑶电视剧的歌单,发现里面好多歌我可能都会唱,这真是托当年电视机和音像店的福,给我来一波回忆杀了。从《青青河边草》到《婉君》,从红尘作伴的《当》到《你是风儿我是沙》,前一波我还小,但对这种虐恋情节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后一波已成年,自认为是新一代摇滚青年,对喜欢这些歌和电视的人百般嘲讽。回过头来看自己这几十年,活得和琼瑶剧一样,歇斯底里演狗血剧,没有一天潇潇洒洒也没有人与我红尘作伴,还不如琼瑶剧呢。而琼瑶倒是干净利落的去了,真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啊。 本期选曲 一帘幽梦(高胜美) 几度夕阳红(潘越云) 在水一方(邓丽君) 无言的呐喊(百合二重唱)

19分钟
15
11个月前

19350701 James Cotton 声音消失了,但风还在

Fogy Radio

1935年7月1日 2017年3月16日 詹姆斯·柯顿 James Cotton 超级口琴手詹姆斯·科顿虽然也是出身于密西西比的棉花种植园,但他可不是什么野路子出身,正儿八经有师承的:9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去蓝调歌手和口琴演奏家桑尼.博伊.威廉森二世(Sonny Boy Williamson II)那里学习口琴技巧,吃住用度都靠着师傅,以儿童艺术家的身份在酒吧演出给桑尼老师做暖场。桑尼的家不是德*社,詹姆斯·科顿也不是**金,师徒两其乐融融,稍大一些后,他去了孟菲斯,我们知道那里有个太阳唱片,詹姆斯·科顿在孟菲斯结识了自称叫嚎叫野狼(Howlin’Wolf)的家伙,一边苦练技术,一边给嚎叫野狼做伴奏乐手。 詹姆斯·科顿早期做过两次接盘侠,第一次是1952年嚎叫野狼离开太阳唱片后,为了取代他的位置,太阳唱片把这个16岁的口琴少年推到了台前做歌手;第二次则是在1958年,布鲁斯口琴大神小沃尔特离开了布鲁斯音乐的活爹穆迪·沃特斯的团队,在穆迪的盛情邀请下,他也步嚎叫野狼的后尘去了芝加哥。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当时的口琴手分为小沃尔特和其他口琴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小沃尔特超前的意识,包括电声口琴的这一套,并且在穆迪·沃特斯的团队里学习当时最顶尖的布鲁斯技术,这一学就是12年,直到30岁才单飞彻底离开。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詹姆斯·科顿的嗓音,感觉就是普通烟嗓的双倍,我老是说布鲁斯烟嗓的声音就像是喉咙里有一口痰,而詹姆斯·科顿这个声音,痰实在是太多了一点,我有点吃不消,抛开嗓音不说,詹姆斯·科顿做的音乐相对当时的芝加哥布鲁斯,更具有流行性,他离开穆迪·沃特斯我怀疑就是因为在当时,芝加哥布鲁斯确实已经有点陈旧过时了,而他作为一个后来者,也更愿意接受新的改变新的挑战。詹姆斯·科顿最出色的作品出现在20世纪的80和90年代,他的1984年《芝加哥现场》专辑,1987年的《带我回家》专辑,1996年的《沉溺布鲁斯》专辑,尤其是96年的这一张,获得了当年的格莱美最佳蓝调专辑奖。 如果把工龄从9岁跟着桑尼老师在酒吧演出算起,詹姆斯·科顿的演绎生涯长达72年,因为一生都紧跟着蓝调音乐发展的的脉搏,包括与各路白人音乐家合作,他的事业也算是一直都在上升期,而且因为活得比较久,热爱布鲁斯也热爱表演,快80了还去宣传自己的新专辑,一直都是活跃着,算是20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最受尊敬的布鲁斯艺术家——这个倒不是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詹姆斯·科顿本身是极其受欢迎的,他的绰号超级口琴手证明了他的地位,我在今天最后要推荐的,是超级口琴手和众多大神合作的《口琴到口琴》(Harp To Harp)。 本期选曲 Superharp Blues For Koko Bonnie Blue Worried Life Blues Harp To Harp Here I Am

36分钟
13
11个月前

19400330 Astrud Gilberto 初代巴萨诺瓦女王

Fogy Radio

​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 Astrud Gilberto 1940年3月30日——2023年6月5日 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成为巴萨诺瓦歌手之前是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当然她的起点比较高:父母是热爱音乐的教育工作者,而她当时的丈夫,重点来了:是巴萨诺瓦这种音乐风格的创始人若昂·吉尔伯托(João Gilberto),这个若昂,我总是觉得音译应该是诸葛·吉尔伯托,那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23岁的阿斯特鲁德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在若昂·吉尔伯托和美国爵士乐家斯坦·盖茨录制专辑《盖茨和吉尔伯托》的时候,临时出演了专辑中的女声,大家都觉得很不错,而专辑在次年获得了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巴萨诺瓦这种音乐形式也得以从南美洲这个局部地区的音乐,推开世界的门,走向了全世界,这张专辑里最受到欢迎的,不是斯坦·盖茨也不是若昂·吉尔伯托两位大师,而是阿斯特鲁德,尤其是她唱的《伊帕内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 《伊帕内玛的女孩》这首歌,我17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当时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嘛,里面有一段玲子在下雨天弹这首歌的描写,久闻大名,但听到这首歌应该已经是30岁以后了。阿斯特鲁德初试啼声让她一夜成名,而且持续发力,据说这首歌的播放量仅次于披头士乐队的《昨天》,一说到巴萨诺瓦你就会想到它,但阿斯特鲁德本人从这首歌里获得的物质收益非常少,没有版税只有120美金,这个就有点儿不舒服了,让她陷入了魔障,以至于她的职业生涯中基本上都充满着对他人的不信任,但她又割舍不掉这一切,尽管60年代中期阿斯特鲁德就和若昂·吉尔伯托离婚了,但她后续发唱片,名字始终都是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她在60年代发行的专辑《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和《你微笑的阴影》(The Shadow Of Your Smile),是巴萨诺瓦风格的经典。 我们听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的声音,与之后的巴萨诺瓦歌手的甜腻慵懒相比,她的情绪里好像是更多一分冷静,又有点害羞,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她有点像地下丝绒乐队里的妮可(Nico),都是不着边际的疏离感,但细听又有着不一样的浪漫和梦幻。尽管巴萨诺瓦这种音乐风格脱胎于​爵士和桑巴音乐,但她好像又不太喜欢爵士乐。归根结底,这个初代巴萨诺瓦女王她就是一个完全的i人,内向羞涩讨厌社交,对世界保持着自己的看法。 本期选曲于 Manha De Carnaval The Girl From Ipanema The Shadow Of Your Smile How Insensitive Misty Roses

20分钟
6
11个月前

19390404 Hugh Masekela 药与酒之纠缠,噫吁嚱的援歌——南非爵士乐之父

Fogy Radio

​Hugh Masekela 休·马斯盖拉 1939年4月4日 2018年1月23日 歌手、小号手、作曲家、乐队指挥、政治活动家、酒精和药物爱好者、南非爵士乐之父休·马斯盖拉1939年出生在南非,跟着开地下酒吧的奶奶长大,酒吧的充分必要素是酒精和音乐,这两个从小就进入了他的生活。13岁开始喝酒的他14岁拿到小号,然后听了太多迪兹.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克里夫·布朗(Clifford Brown)的唱片,在大多数南非人还分不清什么是比波普什么是硬波普的时候,他已经加入了后来南非最顶尖的爵士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南非的黑人乐队专辑,这一年他20岁。 ​20岁的男人被迫去远航,因为遭受到了南非愈演愈烈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聚集在一起就被认为寻衅滋事,演出当然更是不可能了,再加上马斯盖拉本身就反对这种制度,早就被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半被驱逐一半是自己主动润了出去,开启了长达30年的流浪艺术家的生涯——这对于他的艺术人生来说,其实是好事情,小伙子一方面进入了音乐学院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又能现场观摩美国爵士乐黄金时期各位大师的表演,作为一个外来的亲历者,知识、见识和技术当然是飞速提升。马斯盖拉在1963年开始发表个人专辑,而后参与了大量跨界合作,摇滚、灵魂甚至印度音乐,到1968年,他的器乐单曲《草地上的牧场》(Grazin In the Grass)在Billboard排行榜荣登榜首。 ​《草地上的牧场》这个曲子,是休·马斯盖拉被西方世界所熟知的作品,也是他一生风格之代表。他早期确实是沉溺于模仿,守着自己的金山银山去学习自己偶像们的风格,直到被迈尔斯·戴维斯指点迷津,一语惊醒梦中人才开始走自己的融合路线,把爵士乐、灵魂乐和他从小听到大的南非姆巴坎加(mbaqanga)音乐混合在一起,做起了融合菜。能够找对自己的位置,并且不断地做自己,这个是马斯盖拉的坚持,在1970年代,他虽然没有能够返回南非,但在整个非洲绕了一圈,非洲大陆的音乐都被他纳入了自己的体系,除了采风,他还以自己的能量去春风化雨,比如在1986年写的歌曲《带纳尔逊·曼德拉回家》(Bring Him Back Home Nelson Mandela),这首歌当年被誉为是反种族歧视的国歌,因为是本地人写的,比Beyond的《光辉岁月》流传度更高。 休·马斯盖拉的演艺生涯跨越了50年,个人发行的专辑大概是有40多张,作为乐手,也和很多大咖(U2、哈里·贝拉方特、迪兹·吉莱斯皮、马文·盖伊、保罗·西蒙、史提夫·旺德)进行了合作,期间也做了很多的社会活动,按南非前总统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的话说:马斯盖拉是南非爵士音乐的先驱,通过音乐在全球范围内与种族隔离做斗争。对解放斗争的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但是,不得不说,他这一生被酒精和毒品耽误了很多,由于13岁就开始喝酒,20岁又远渡重洋去和纸醉金迷的爵士音乐圈里混,染上了嗑药的毛病,基本上没有太清醒的时候,于是财务管理失败,婚姻屡次失败,又被唱片公司赶来赶去,这导致了他的才华并没有被完全的展示出来,所以他在世界音乐圈的地位没有赶上他的前辈和同行:地位不如迈尔斯·戴维斯;知名度不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开拓性不如迪兹·吉莱斯皮;创造性比不上克里夫·布朗,我思来想去,在节目的最后,只能写上休·马斯盖拉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了。 本期选曲 Khauleza Goin' Back to New Orleans Grazing In The Grass Bring Him Back Home (Nelson Mandela) In The Market Place Abangoma

32分钟
12
11个月前

19420922 Marlena Shaw 混搭女王Gin Gin Gin

Fogy Radio

Marlena Shaw 玛莲娜·肖 1942年9月22日——2024年1月19日 ​笔者按:Gin Gin Gin是玛莲娜·肖老师创作的女权民权赞歌《贫民区的女人》中的Scat Singing,一想到她,这段Gin Gin Gin的魔性声音就会在我脑子里反复​。 ​蓝调、灵魂、爵士乐歌手玛莲娜·肖的音乐启蒙来自她叔叔——爵士乐小号手从小就给自己的侄女带来最流行的音乐:迪兹·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阿尔·希布勒(Al Hibbler),耳濡目染近墨者黑,10岁时,玛莲娜已经在当时黑人顶尖夜总会阿波罗剧院演出了,但是她的演艺生涯并不太顺利,先是家里不同意她做歌手,之后组了乐队又因为内讧而离开,好不容易在哥伦比亚唱片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她又搞糟了,直到1968年,26岁才录制了第一张专辑《从不同的袋子里出来》(Out of Different Bags)​。 《从不同的袋子里出来》是玛莲娜·肖兼容并包Remix的前兆,这张唱片的风格融合了蓝调、爵士、百老汇与南方灵魂乐,作为新人而言是非常出彩的,第二年,玛莲娜持续发力,发行了《情趣生活》(Spice of Life),这张专辑产生了她最著名的一些歌曲,像专辑的主打《贫民区的女人》(Woman of the Ghetto)是一首带有爵士味道的探讨社会问题的作品。这首歌在之后被无数后来者仰望翻唱重新演绎,尤其是嘻哈艺术家进行的采样,而她本人对此还很高兴,也愿意加入这种再创作,根据考证,目前已经有69首正式出版的歌曲,采样了《贫民区的女人》,而专辑中的另一首歌《加州灵魂》(California Soul)则是她一生的代表之作,同时期第五维度合唱团(The 5th Dimension)和马文·盖伊( Marvin Gaye)都翻唱了这首歌,但玛莲娜·肖的版本是标杆。 由于从来没有在风格上给自己明确的定位,到上个世纪780年代,玛莲娜·肖玩的越来越花,甚至在有一段时间尝试了迪斯科舞曲,这对于爵士歌手来,在当时有点儿自降身份;​而对于爵士歌迷来说尤其不能接受。多种音乐风格的转换,多面开花让她在排行榜上并没有得到好位置,或者说没有让她成为超一线巨星,但从另一种方面来说,她的音乐轻松跨越了流派的界限,她在不同时期在爵士乐、R&B、迪斯科和灵魂音乐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让她的音乐在21世纪依旧有自己的市场,按滚石杂志的话说就是:她的声音就像是太阳,而新兴的嘻哈、吹跑(Trip-hop)、浩斯(house)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就像花朵,她的声音如同光芒一样投射在它们身上,这金色的光芒,让它们鲜花怒放。 本期选曲 Feel like making love Matchmaker, Matchmaker California Soul (Lincoln Lawyer Remix) Suite Seventeen(Medley) Woman of the Ghetto Remember Me (original 7 edit)(Blue Boy ) Faith (Original Mix)​(Tchami feat. Marlena Shaw)

33分钟
11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