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聚焦于公共议题和文化作品

Album
主播:
夏懒腰、赵一静
出版方:
宗城、夏周、赵一静
订阅数:
3.89万
集数:
132
最近更新:
2天前
播客简介...
席地而坐,随性而谈。这是一档由文学编辑夏周、不愿透露身份的里海、纪录片打工人赵一静共同主持的泛文化类播客。 我们将继续聊文学,聊电影,聊微小但重要的事情。 连续的创造让我们相遇,讲述与倾听让我们获得解释自身的能力,让我们在人群中认出彼此。 你终于发现我们了呀。
席地而坐的创作者...
席地而坐的节目...

播客是精英们展示文化特权的平台吗?

席地而坐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条名为“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的帖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位自认家庭背景和学历都平平无奇的女生诉说着播客带给自己的双面影响。她曾欣喜于播客为她展现了广袤的天地,却发现那是自己永远无法靠近的所在。 这种与主播之间无法弥合的现实差距让她觉得痛苦,她说:“有时候我没有怨恨播客的意思,只是我想也许我不应该接触播客,接触到播客,了解到另外的世界对我而言是一种残忍。” 相比单纯的批判或怒骂,这种对自我的失望与沮丧击中了我。当人生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有阶级的,播客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普通人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情感支撑? 如果泛文化类播客的初衷是希望呈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让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那么像这位豆瓣发帖者的失落是否意味着,这种初衷落空了,它是否逐渐变成同温层自嗨,展现文化特权的工具了呢?而普通人最大限度可以追求的有意义的人生又是怎样的? 本期节目,我们就从“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这条帖子聊起,谈一谈我们对”播客越来越精英化”这一批评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无法被理论所抚慰的“割裂时刻”。 虽然这依然是一期呈现争论与困惑,无法给出答案的节目,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或许割裂感带来的不适是对“文化”祛魅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自己从他人描绘的生活里挣脱出来,就像网友说的,如果播客带给你太多的情绪困扰,不如将它当成沐浴露上的说明书,听过看过就好。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勇敢地跳出了框架的人,只是这样的故事还没有被充分写出来,没能充盈我们的生活而已。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从“他人的故事”的沮丧中挣脱出来,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时间轴 00:50 如何看待“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这一帖子? 02:50 “反启蒙”的心态是不是意味着普通年轻人对生活的绝望? 05:00 性别、原生家庭、消费社会等问题一旦被高度抽象化,就会将具体的痛苦变成看似高级但实则简化的命题。 06:38 当我们在说“文科无用”的时候,实际指的是文化资本很难转化成经济资本。 08:02 在美国,只有富人才写得起社会问题吗? 10:30 只有真正的底层才有资格书写底层吗? 16:10 如何避免仇富心态?韩炳哲的书带给里海的安慰,要摆脱唯功绩论的心态,在系统之外找到能够确认自我价值感的方式。 21:30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的漂泊之旅切中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情绪。 28:10里尔克说,“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好的文学创作还是需要一定的门槛,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 30:41 播客应该成为民主墙,及时记录下某一阶段最集中的问题和情绪,即使没有立刻讨论出结果。 34:23 与物质高度绑定的“现代生活”是否也限制了我们对“好生活”的想象? 35:18 里海分享在瑞典过“游牧生活”的朋友的经历。 37:04 普通人的世界被社交媒体过度地绑定,连对生活的感知力也是不断被剥夺的。 39:48 “独树不成林”主播的分享,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讨论有时也是被有意筛选和塑造出来的。 41:40 《东京八平米》:我们不断地强调可能性,恰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可能性之中。 【双十一席地而坐听友福利】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文版十周年版 演出地点:北京·二七剧场 演出时间:2024年10月25日——11月17日 票价优惠方案 原价:¥180/280/480/680/880/1080 优惠价:126/170/260/350/440/756元 “席地而坐”选座优惠购票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ticket.antank.cn 演出介绍: 享誉全球的百老汇殿堂级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取材自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传世巨著《堂吉诃德》,采用“戏中戏”的形式,对原作中的剧情做了延伸和展开,巧妙的将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与塞万提斯的心路历程相结合。这一独特的戏剧结构,使得这一基于经典文学的艺术演绎跳脱时代背景的限制,而拥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这部音乐剧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剧之一。《我,堂吉诃德》是一部幽默谐趣且真挚动人的作品,她讴歌了希望、爱和梦想的力量,让观众在因滑稽的剧情而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因主人公捐弃一切追寻心中理想的情怀而潸然泪下。

45分钟
7k+
1天前

“好东西”VS“老登电影”:性别观念如何重塑我们的观影体验?

席地而坐

是的,我们也要聊邵逸辉的《好东西》了,有很大的感动,但也不是一味的夸。 如果你平常接触过一些性别理论,或者经常和朋友们就性别议题展开讨论,那么当你看到《好东西》的主人公说出“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 “课间十分钟”“正直勇敢有阅读量” 的台词的时候,一定会会心一笑。 从年初的《热辣滚烫》到年末的《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女性创作者及其作品的确以更亮眼和丰盈的姿态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有人称这是女性叙事杀出重围的一年,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性别观念的改变既影响了女性创作者,也影响了观众,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展现女性叙事的作品出现。 但就像任何一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在赢得大量的赞美的同时,也会被扣上“吃性别红利”“丑化男性”的帽子一样,这部电影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虽然电影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但关于它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而邵艺辉本人也因为支持了某有争议的运动员,受到一些粉丝的不满,目前她的微博搜索已不可见,也关闭了豆瓣首页。 我会发现,在整体创作环境保守和封闭,市场缺少优质的满足女性观众诉求的作品时,客观地讨论一部电影就变得不可能。 有人为了支持女性创作者,或者因为性别理念的朴素的正义,给电影打了很高的分数,拒绝讨论或者不承认它的局限性,认为我们不该对这部电影过于苛刻,要“让女性先上桌”; 不喜欢它的人会抱着说教的姿态批评它制造对立,甚至有人单纯地因为不喜欢女性叙事,疯狂攻击创作者,给作品打低分。 今天,我也想和里海从各自观看《好东西》的感受,以及引发的争议聊起,谈谈我们如何看待《好东西》在豆瓣得到了9.1分的高分,而同时期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完美的日子》被指性别观念陈旧,老白男电影。性别观念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评价作品的体系,“老登电影”“老登文学”这样的词是否有问题,除了《好东西》,2024年又有哪些女性创作者打动了我们,我们对她们的期待又是怎样的。 时间轴: 04:21 “课间十分钟”的说法消解了男性之于女性的意义。 5:33 “每当我表达有别于门童或妓女的情感时,人们就叫我女性主义者。” 08:35 小叶收集铁梅做家务的声音,女性的劳动不仅被看见,还显得诗意而浪漫。 12:03 非东亚小孩的结尾:演出顺利也放弃打鼓,不被“被认可”的感觉收买,表现出了一种超功利性的自主意识。 16:52 茉莉的台词过于成人化?这类观点展现了成人中心主义的傲慢。 21:03 《好东西》的两极化评论恰恰证明了环境的保守和封闭。 28:54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重映引争议,性别观念的改变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评价体系? 34:55 “老登电影”“老登文学”是对既有的陈旧性别观念以及男性权力叙事的不满和回击。 37:05 如何看待《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等女性电影的评分远超豆瓣Top经典电影? 45:44 脱口秀演员Echo讲述二姐的故事:将鲜花和桌布带回出租屋,是女性亮给世界看的决心。 47:04 “姆明之母”托芙·扬松说,当女性终于敢于表达愤怒情绪时,才开始拥有自己的脸庞。 51:30 《坠落的审判》将男性角色弱化和被动化的处理反而有效地展示了家庭暴力的可怖面目。 53:25 对比《泳者之心》与原型格特鲁德·埃德尔,它是女性主义先行的“命题作文”吗? 59:48 当下的女性创作者有时候“太礼貌”了? 本期节目讨论到的作品 《热辣滚烫》 贾玲 《出走的决心》 尹丽川 《好东西》 邵艺辉 《女人世界》 杨圆圆 《坠落的审判》 [法]茹斯汀·特里叶 《泳者之心》 [挪威]乔阿吉姆·罗恩尼 《这个杀手不太冷》[法]吕克·贝松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 [芬兰]图拉·卡尔亚莱宁 Echo的脱口秀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地球上储存眼泪的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

65分钟
4k+
1天前

穷游拉美,以路为家,不上班的人生更自由吗?

席地而坐

毕业近20年,没有上过一天班的人生是怎样的? 只有财富自由的人才能环游世界吗? 2025年的第一期节目,我邀请了作者、背包客朱一叶来分享她在拉美游荡的经历和不上班的人生。 叶子自称兴趣转换大王,她有很多身份,比如她出版过两部小说集,《吃麻雀的少女》《死于象蹄》,她也做过独立电影的导演,开过书店和淘宝店。而她最让我好奇和着迷的,是她身上散发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们从砌墙开始,亲手装修了在烟台海边的小房子。新冠疫情期间,他们甚至歪打正着成了家居博主。 而在能游荡的日子,叶子曾背着一口锅,用了10个月的时间穿越亚非大陆,和小刀开着13岁的老福特在中国房车自驾。 2024年的春天,他们刚结束了为期半年的拉丁美洲旅行,秋天的时候,又离开了自己在海边的小家,一路南下,继续他们的房车之旅。 以前我觉得,只有有兜底的人才敢一直在路上。但认识叶子后,我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与可笑,不是所有人都是在拥有一切之后再出发的。 当我害怕生活停滞,丧失可能性,希望它能流动起来,焕然一新的时候,看叶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就像一种情绪补偿,给了我莫名的力量。 所以,作为新年的第一期节目,我想邀请叶子来聊天。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去到更多的地方,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时间轴 2:49 从开书店、卖袜子到环游世界,“不上班”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5:06 环游世界后发现,很多“身无分文”的穷人也一直在路上。 8:11 社交媒体会将旅行浪漫化,掩盖了日常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困难。 15:16 内战中的厄瓜多尔为何吸引中国人躺平? 24:47 厄瓜多尔的人渴望移民美国,美国人却将厄瓜多尔当作理想的退休地。 31:49 青旅的厨房永远是交朋友最好的地方。 34:15 叶子发现,自己在每个青旅都能遇到处在gap year 的德国高中生。 39:58 如何看待“35岁旅行还住青旅很羞耻?”的观点。 43:02 并不是花更多的钱,就能获得更丰富的旅行体验。 46:36 为什么想要从砌墙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子? 50:35 叶子会将自己视作“反内卷”的典型吗? 58:14 人只有充分活过,才能坦然地面对死。 67:04 没有比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更珍贵的事情了!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文学编辑,偶尔写书评,微博@夏懒腰 朱一叶:作者、背包客,小红书@养生嬉皮 本期剪辑 小琦

72分钟
3k+
1天前

30岁,就可以不再为爱烦恼吗?

席地而坐

去年十月,一静刚过完了自己的30岁的生日。在东亚社会,30岁就像一个坎,仿佛到了三十岁,你就必须交出一个答卷。比如事业上的,家庭上的。如果我在小宇宙上看到一些和“30岁”有关的话题,都会忍不住点进去听。 很多主播在谈及自己三十岁的心境变化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比以前更加通透和释然了,很多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也都会逐渐找到答案。这给了我一些信心,也让我变得更加期待未来的生活。 这一期节目,我们会从一静的“欧洲行”开始,聊一聊30岁后她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与职业选择。就像一静说的,30岁后的人生不一定会更好,所以才更需要接纳自己,真诚地生活。 希望之后的人生也是这样。 Part1 30岁的“欧洲行”带给一静怎样的感受? 6:03 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为什么说为了“自由民主”出国是“可笑”的? 9:35 欧洲行是一静反思自己到底拥有什么的契机。 11:30 30岁后,一静会更加接纳自己的不足。 14:28 因为无法接受“下坠”,所以夏周特别喜欢30岁后依然卯足劲往前冲的人。 Part2 30岁对亲密关系的反思,警惕尼诺式男性,不服“情感美役” 19:59 警惕“情感美役”,美化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遭受的痛苦。 26:05 成熟的标志,是不再将“平凡的生活”与“浪漫诗意”对立。 29:30 《我的解放日志》精准呈现了东亚年轻人的空心状态。 35:44 30岁的活法没有统一答案,必须要自己祛魅,体会其中的起伏。 39:52 “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他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痛苦的尖叫着,又最终用爱情说服了自己?” Part3 30岁对工作的看法,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41:55 抛开平台的光环之外,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来面对下沉和内卷的时代? 47:10 快速变化的时代,处在传统行业的人何去何从,如何克服危机感? 50:23 30岁后的人生不一定会更好,所以才更需要接纳自己,真诚地生活。 【本期主播】 夏周 赵一静 【本期剪辑】 小琦

58分钟
3k+
1天前
席地而坐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