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3 现代社会让我们失去了无聊的能力|我们是否应该接受无聊?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0:05 引入话题 * 00:05-00:20 介绍词源 * 00:20-01:00 追溯无聊的历史:古希腊的忧郁(melancholy)与灵性冷漠(Acedia) * 01:00-02:25 无聊的哲学思考:帕斯卡、科尔凯郭尔与罗兰·巴特的观点 * 02:25-03:45 无聊从道德问题到心理状态的演变 * 03:45-06:03 现代对无聊的定义,心理学与神经学的视角 * 06:03-09:50 无聊的积极影响 * 13:47-20:20 反对方观点 * 20:20-最后 总结与下期预告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Melancholy (忧郁) 一种长期的悲伤或情绪低落,源自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中“黑胆汁”的概念。 * Humoral Theory (体液学说) 古希腊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健康与气质由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决定。 * Acedia (灵性冷漠) 一种对精神生活缺乏兴趣或热情的状态,通常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修道院生活中。 *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 * The New Day Demon (正午魔鬼) 埃瓦格里乌斯·庞提库斯提出的概念,指一种在正午时分袭来的精神危机,表现为对生活的倦怠与信仰的松动。 * Ennui (法语无聊) 法语中“无聊”的词汇,早在17世纪就出现,意味着一种对生活的空虚与疲倦。 * Blaise Pascal (布莱兹·帕斯卡)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因其概率论研究和对人性、精神世界的思考而著称。 * Søren Kierkegaard (索伦·科尔凯郭尔) 19世纪丹麦哲学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专注于焦虑、绝望与个体与上帝的关系。 * Roland Barthes (罗兰·巴特) 法国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因符号学研究和《作者之死》一文而闻名,提出不应过分关注作家的生平与背景。 *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 19世纪英国小说家,以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著称,作品多涉及贫困与社会改革。 * J.K Rollin (J.K·罗琳) 英国作家,以《哈利·波特》系列而闻名,作品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Experience Without Qualities (没有特质的经验) Elizabeth S. Goodstein的著作,探讨无聊、现代性与20世纪哲学思潮之间的关系,跨学科地融合了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的观点。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22分钟
81
4个月前

EP22--当阅读逐渐自动化,它将何去何从?|AI会成为人类阅读史上最强大的助手,还是会导致传统阅读走向终结?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0:20|节目开场与播客定位介绍 * 00:20–01:26|文本“可流动性”介绍与现实示例 * 01:26–02:12|文本“可替代性”的出现与阅读体验变化 * 02:12–03:40|文本“可重构性”与“可抽象化”的特征 * 03:40–04:21|传统阅读方式逐渐边缘化的趋势 * 04:21–06:20|“古腾堡括号”概念与阅读历史演变 * 06:20–07:13|“二次口述文化”的崛起与读写互动变化 * 07:13–11:00|人工智能作为阅读助手的五大积极作用 * 11:00–13:20|AI带来的阅读风险 * 13:20–15:26|AI对创作风格与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 * 15:26–17:32|传统深度阅读是否会被边缘化 * 17:32–18:24|结语与思考问题 * 18:24–18:31|下期预告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Gutenberg Parenthesis(古腾堡括号) 指人类知识传播从口语传统过渡到印刷时代、再进入数字时代的一个“括号时期”,强调文本稳定性与权威性。 * 活字印刷术(Movable Type Printing) Johannes Gutenberg 于15世纪发明,使书籍可大规模复制,是“古腾堡括号”开启的标志。 * Secondary Orality(二次口述文化) 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下的口语化传播,信息虽以文字形式存在,但传播方式类似说话。 * Blinkist(软件) 德国开发的压缩阅读工具,提供15分钟内的非虚构书籍摘要(文本+音频),代表信息速览需求。 * 记忆外脑(Memory Externalization) 指AI记录用户阅读心得、对话,并作为个人知识延伸存在。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8分钟
68
4个月前

EP21-你会选择先Gap一年吗?|人生的留白

刍英咀华

【时间轴】 00:00–00:21 播客开场与栏目介绍,强调中英文写作素材、主题式深度阅读与听说。 00:21–01:34 Gap Year 话题引入,定义与应用场景(含成年人gap的趋势)。 01:34–02:42 Sabbatical的来源与宗教背景 02:42–04:14 GAP Year的历史原型:Grand Tour(贵族子弟的教育旅行)起源、目的与终结。 04:14–05:33 现代GAP Year的起源、60年代的社会背景、英国皇室的实践案例。 05:33–06:46 GAP Year在美国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奥巴马女儿玛利亚的例子。 06:46–08:33 GAP Year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间隔年计划的推广及实践者案例。 08:33–11:54 GAP Year优点分析(三大优势): 11:54–16:35 GAP Year缺点分析(四大挑战): 16:35–17:15 Gap是否利大于弊因人而异 17:15–17:37 预告下期播客话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Gap Year(间隔年) 指高中或大学毕业前后暂停学业的一段时间,用于旅行、工作或志愿服务。 * Sabbatical 来自“安息日”传统,最早指每七年一次的土地修耕期,引申为职业上的长期休假或间隔期。 * Shabbat/Sabbas 犹太教的安息日,象征停止劳作与灵魂休憩,对sabbatical理念有深远影响。 * Grand Tour 17–19世纪贵族子弟的教育旅行,是当时贵族教育的“最后一课”,以法国与意大利为主要目的地。 * Richard Lassels 17世纪英国导游兼作家,《The Voyage of Italy》作者,首倡Grand Tour的重要性。 * Project Trust 1967年英国创立的GAP Year组织,首派志愿者赴海外服务。 * Gap Activity Projects 英国1972年创立的间隔年计划组织,系统安排出国义工旅行。 * Gappers 指参与GAP Year项目的年轻人。 * Gapyear.com 英国1998年创立的Gap Year门户网站,推动Gap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 Malia Obama(玛利亚·奥巴马)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选择GAP一年再入读哈佛,成为Gap Year代言人之一。 * 中国间隔年计划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资助型间隔年项目,支持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与自我探索。 * 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 指选择Gap Year所牺牲的其他机会,比如应届生身份或职场黄金期。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8分钟
78
4个月前

EP20-知识越多,是越焦虑还是越心安?|知识的定义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0:20 播客介绍 * 00:21-00:33 本期论题概述 * 00:34-02:30 分析Knowledge vs. Information:哲学、历史和词源 * 02:31-04:50 Knowledge进化史,Information词源和意思演变 * 04:51-06:36 Peace of Mind 和 Anxiety 概念解释,生理机制 * 06:37-10:50 知识如何帮助控制不确定性并带来内心平静 * 10:51-14:29 它如何赋予控制感和意义 * 14:30-16:13 知识的负面 * 16:14-18:21 信息过载 * 18:22-20:11 社交比较、学术历经、Overthinking * 20:12-21:01 总结 * 21:02-21:22 下期主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Justified True Belief (有正当理由的真信念):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定义Knowledge的标准) * Perception (感知): 体验性的个体观察 *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U) (无法容纳不确定性): psychological trait causing anxiety over unpredictability * Exposure Therapy (曝露疗法): psychological method for reducing anxiety by controlled exposure to fear sources * State Anxiety (状态性焦虑): temporary anxiety triggered by a specific event * Trait Anxiety (特质性焦虑): long-term personality tendency to feel anxious * Amygdala (杏仁核): brain region for fear processing * Cortisol (皮质醇): stress hormone linked to anxiety * Neurosis / Neuroticism (神经病/神经质): Jung’s term for loss of psychological balance * Imposter Syndrome (冒牌者罪恶感): fear of being exposed as a fraud despite success * 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尼恩-克鲁格效应): a cognitive bias where low-ability individuals overestimate their ability * Plato (柏拉图):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 Socrates (苏格拉帝): father of Western philosophy * Protagoras (普罗塔格拉): relativist philosopher * Jung (Carl Gustav Jung) (荣格): Swiss psychiatrist, founder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 Individuation (个体化过程): Jungian term for becoming fully oneself * Existential Anxiety (存在主义焦虑): fear arising from awareness of life’s absurdity * Nietzsche (尼采): German philosopher, explored the role of art and illusion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21分钟
99+
4个月前

EP19-城市规划的隐秘逻辑|美国人曾经为什么把公寓楼叫“寄生虫”

刍英咀华

【时间轴】 00:00 – 01:20 引入主题与背景,并引出写作考题。 01:21 – 04:00 🇬🇧 英国的城市规划:伦敦的有机发展、历史演变、雷恩的重建计划未能实施。 04:01 – 07:00 🇺🇸 美国的Zoning制度起源:从1916年纽约的分区法讲起,引入Equitable Building案例。 07:01 – 10:25 1926年“Euclid vs. Ambler”案件分析:分区合法性的确立、空间价值观的比喻。 10:26 – 13:00 分区制度的利点详解 13:01 – 16:00 分区制度的负面效应 18:31 – 19:33 总结与预告下期话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与专业名词】 * Zoning 分区制度:城市中用于管理土地用途和建筑形态的一套法规。 * Mixed-use development 混合用途开发:将住宅、商业、教育等功能混合规划在同一区域的开发模式。 * Land-use regulation 土地使用管理:政府用来规范土地用途的法律制度。 * Setback 退缩设计:建筑越高,楼体越往后退的设计,以保证阳光与通风。 * Equitable Building 公平人寿保险大楼:1915年纽约建成,促成1916年分区法出台的关键建筑。 * 1916 Zoning Resolution 1916年分区法:美国第一部现代城市分区法规,起源于纽约市。 * Euclid v. Ambler Realty Co. 欧几里得村诉安布勒公司案(1926):确立分区制度合宪性的美国最高法院判例。 * Public health, safety, and welfare 公共健康、安全与福祉:美国分区法规的核心立法依据。 * “A nuisance... like a pig in the parlor” “有些东西出现在错误的地方就是麻烦”——乔治·萨瑟兰法官形象地解释土地用途冲突。 * Apartment house as a parasite 公寓楼是寄生虫:指其占用优质资源却破坏社区环境的隐喻。 * Public Health Act (1848) 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确立城市建筑排水、通风等公共健康要求。 *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47) 1947年《城乡规划法》:确立英国现代城市开发审批制度。 * Urban sprawl 城市蔓延:城市向郊区无序扩张的现象,常伴随低密度、交通依赖等问题。 * Single-family zoning 独栋住宅分区:只允许建独栋房的区域,常因排斥多户住宅而受争议。 * Buchanan v. Warley (1917) 布坎南诉沃利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种族隔离分区违法宪法。 * Due Process Clause 正当程序条款: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的一部分,保障个人生命、自由与财产权利。 * 14th Amendment (U.S. Constitution)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保障平等权利与法定程序的核心法律条文。 * Phoenix, Arizona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拥有260多种分区类别的美国城市,分区体系极其复杂。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9分钟
99+
5个月前

EP18-人类是否变聪明了?|人类百年智力变迁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0:20 节目介绍:本期主题“Are humans smarter than they used to be?” * 00:21–00:52 时间范围说明:聚焦近100–150年 * 01:26–03:00 神经科学角度:碘、铁缺乏如何影响大脑发育 * 03:00–04:05 公共卫生进步:禁用含铅汽油带来的益处 * 04:05–05:00 大脑可塑性与现代刺激环境(玩具、软件、电子游戏等) * 05:00–06:25 教育普及:识字率、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提升 * 06:25–07:29 抽象思维的提升:弗林效应与认知变化 * 07:29–09:27 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家庭结构改变带来的智力挑战 * 09:27–10:31 文化环境与终身学习:信息社会的持续学习压力 * 10:31–12:00 反方观点开始:弗林效应放缓与智力天花板 * 12:00–13:28 科技的双刃性:数字失忆、注意力碎片化与多任务干扰 * 13:28–14:16 自动化偏移:AI可能削弱决策与思考力 * 14:16–15:30 多维度智慧:创造力下降、情商能力退步的担忧 * 15:30–16:41 智力红利的不平等:发展差距、社会阶层与教育不均 * 16:41–17:05 预告下期话题 【📚 文中所提到的专业词汇与专有名词对照】 神经科学与医学类 * Neuroplasticity – 神经可塑性 * Cognitive ability – 认知能力 * Micronutrients – 微量营养素 * Iodine deficiency – 碘缺乏 * Thyroid hormone – 甲状腺激素 * Neurotoxin – 神经毒素 * Lead gasoline / Leaded gasoline – 含铅汽油 * Public health – 公共健康 心理学与教育类 * Flynn Effect – 弗林效应 * Abstract reasoning – 抽象推理 * IQ test – 智商测试 * Vocabulary test – 词汇测试 * Standardized testing – 标准化考试 * Cognitive load – 认知负荷 * Multitasking – 多任务处理 科技类 * Extended brain – 延伸大脑(指互联网的比喻) * Digital amnesia – 数字失忆症 * Automation bias – 自动化偏移 * Search engine – 搜索引擎 * 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人工智能 * Navigation system – 导航系统 * Machine translation – 机器翻译 社会与结构类 * Urbanization – 城市化 * Nuclear family – 核心家庭(小家庭结构) * Fertility rate – 生育率 * Educational inequality – 教育不平等 * Socioeconomic status – 社会经济地位 * Soft skills – 软技能(如情绪管理、社交智慧) * Lifelong learning – 终身学习 人名与研究引用 * James Flynn – 詹姆斯·弗林(心理学家,弗林效应命名者) * Zimmermann – 齐默尔曼(营养学教授,碘研究专家) * The Lancet – 《柳叶刀》(权威医学期刊) * Wikipedia – 维基百科(数据引用来源)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7分钟
78
5个月前

EP-17 旅行真的能改变我们吗?从蒙田的旅行之道到当下的“打卡式”旅行

刍英咀华

【时间轴】 00:00–00:40|引入主题 “旅行真的能改变我们吗?” * 00:40–02:30|“旅行”与“旅游”的词义与文化差异 探讨英语中“travel”的词源(艰难、折磨)与中文“旅行/旅游”的语感差别。 * 02:30–04:30|人为何渴望旅行:从演化到文化 从人类迁徙本能讲到精英文化中的旅行价值,旅行成为“文化修养”的象征。 * 04:30–06:40|蒙田式旅行的典范意义 介绍蒙田隐居与旅行的生平经历,强调他的“深度观察”与“打破偏见”的旅行理念。 * 06:40–08:40|现代旅游的变形与焦虑 节假日旅游的焦虑化、任务化现象,打卡式旅行剥夺了真正的探索与沉浸感。 * 08:40–10:10|旅行带来的心理期待 vs 现实落差 引用德波顿的观点:旅行的想象往往被现实打破,真正的改变需内在参与。 * 10:10–11:40|不确定性与“真正能改变人”的旅行 真正改变人的旅行往往不舒适,需要文化冲击与主动适应的过程。 * 11:40–13:10|舒适化的现代旅行削弱了深度体验 商业化、流程化旅行削弱了原始“travel”中挣扎与改变的可能性。 * 13:10–13:50|结语与下期预告 旅行无法保证转变,但能创造改变的契机;下期话题预告“人类是否变得更聪明”。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Simon Winchester – 西蒙·温彻斯特(英国作家) * The Best Traveler’s Tales – 《最精彩的旅行者故事》(Simon Winchester 作品) * Grand Tour – 大旅行(18世纪贵族青年的欧洲游学传统) * Michel de Montaigne – 米歇尔·德·蒙田(法国随笔作家) * Essays – 《随笔集》(蒙田代表作) * Shakespeare –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 * Ralph Waldo Emerson – 爱默生(美国哲学家、散文家) * The Art of Travel –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著作) * Alain de Botton –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4分钟
90
5个月前

EP16-物品坏了,修还是换?揭开“计划性报废”与“宜家效应”的秘密

刍英咀华

【时间轴】 00:00 - 00:21节目介绍 00:21 - 01:06话题引入与历史背景 01:06 - 02:38计划性报废和Cradle to Cradle 02:38 - 03:13反映修复与替换的对立,连接个人日常选择。 03:13 - 06:19支持替换的观点 06:19 - 07:36替换背后的宏观经济理由 07:36 - 08:51支持修复的心理学基础 08:51 - 10:09日本“金缮”艺术介绍,物品修复中的文化价值与生命轨迹。 10:09 - 12:33 修复与反消费主义价值观。 11:08 - 12:33环保视角 12:33 - 13:39经济和社会效益 13:39 - 14:06 结语 14:06 - 14:22 预告下期话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Consumerism(消费主义) 一种鼓励持续购买和物质满足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观。 * Vs Packard 美国社会学家兼记者,著有《The Waste Makers》,批判消费主义带来的浪费问题。 * The Waste Makers(浪费制造者) Vs Packard于1960年出版的著作,揭露消费社会中的浪费现象。 * Throw away spirit(一次性精神/丢弃精神) 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快速丢弃仍有使用价值物品的习惯。 * Planned obsolescence(计划性报废) 厂商故意设计产品有有限使用寿命,促使消费者频繁更换新产品。 * Cradle to Cradle(摇篮到摇篮) 由William McDonough和Michael Braungart提出的环保设计理念,强调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循环利用。 * William McDonough(威廉·麦克唐纳) 美国建筑师,环保理念倡导者。 * Michael Braungart(迈克尔·布劳恩加特) 德国化学家,与McDonough合著《Cradle to Cradle》。 * Linear one-way cradle to grave model(线性单向的从摇篮到坟墓模式) 传统工业体系产品生命周期的线性模式,从生产到废弃。 * Waste equals food(废物即养分) 自然循环理念,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 * Ikea effect(宜家效应) 一种认知偏差,人们会更珍惜自己组装或部分制作的物品。 * Cognitive bias(认知偏差) 人们在感知、记忆、判断时系统性的偏差。 * Kintsugi(金缮) 日本一种用金粉修复陶器裂痕的传统工艺,体现残缺美学。 * Wabi-sabi(侘寂) 日本美学理念,强调不完美、无常和自然的美。 * E-waste(电子垃圾) 废弃的电子设备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联合国与国际电信联盟) 发布全球电子垃圾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 * Repair Cafe(修理咖啡馆) 欧洲兴起的社区活动,志愿者帮助居民修理坏掉的物品。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4分钟
55
5个月前

EP15-学校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这也有争议?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1:20 * 节目开场介绍 * 引出话题:教师是否应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 * 引用雅思考题 ⏱ 01:20–02:40 * 解释“moral education”的英文含义与词源 * 对“moral”一词的延伸用法解释(如 moral person, moral choice) ⏱ 02:40–04:20 * 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德育内容详解 *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 04:20–06:00 * 美国的“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与“civics education”(公民教育)介绍 * 官方对character education的定义 ⏱ 06:00–07:10 * civics education的课程设置与民主参与 ⏱ 07:10–08:20 * 英国的SMSC目标结构介绍 * PSHE课程简介与其涵盖内容(性教育、法律、情绪管理等) * British Values五大价值观介绍 ⏱ 08:20–09:50 *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道德教育应以家庭为主的原因分析 * 道德的多元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 09:50–11:00 * 西方教育界推崇“value neutrality”(价值中立) * 提到英剧《黑镜》第7集第一集common people的案例 ⏱ 11:00–12:40 * 举例美国学校中关于道德话题引发争议的真实案例 * 宗教、性别议题引发的教师“言语风险”问题 ⏱ 12:40–13:58 * 多元社会中的道德教育困境 *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道德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 ⏱ 13:58–14:20 * 播客总结 * 下期预告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Moral Education:道德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 * Civics Education:公民教育 * PSHE(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conomic Education):个人、社会、健康与经济教育 * SMSC(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 * 道德与法治课: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 制度与理念 * British Values:英国价值观 Democracy:民主 Rule of Law:法治 Individual Liberty:个人自由 Mutual Respect:相互尊重 Tolerance of Different Faiths:对不同宗教的包容 * Value Neutrality:价值中立 * 教育标准局:Ofsted(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 📺 案例与文化现象 * Black Mirror《黑镜》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4分钟
83
6个月前

EP14-恐狼归来?当科幻变现实,我们该不该复活灭绝动物?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00:19|节目开场与主题介绍简要介绍播客宗旨与本期话题:我们是否应该复活灭绝动物? * 00:20–01:30|现实中的复活案例与技术开端从恐狼复活新闻引入,回顾克隆羊“多利”与布卡多山羊等早期尝试。 * 01:31–03:30|“逆向育种”与部分复原案例介绍通过定向繁殖复现物种特征的方式,如原牛与孤独乔治的后代。 * 03:31–04:50|文化想象中的“复活”与科技伦理觉醒以《侏罗纪公园》为例,引出公众对复活生物的想象与伦理警醒。 * 04:51–06:30|复活的倡导者与核心争议问题聚焦Stewart Brand等推动者及TEDx会议上的核心提问:能否复活?为何要复活?如何安置? * 06:31–08:00|争议一:责任与控制的哲学维度探讨“人类是否有道德义务复活”vs“我们是否高估了自身能力”的哲学对立。 * 08:01–09:20|争议二:生态修复或生态灾难?分析生态支持方与反对方的推测与风险,并以历史失败案例作警示。 * 09:21–10:30|争议三:科技发展与动物福利问题强调技术带来的益处与成本,同时质疑复活过程中对动物个体的伤害。 * 10:31–11:30|争议四:资源投入与保护懈怠的风险反思投入巨大是否值得?是否会削弱对现存物种的保护意识? * 11:31–12:12|结语与下期预告回顾争议的复杂性,引出下期话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Dire wolf(恐狼):已灭绝的大型犬科动物,2025年被报道通过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复活”,引发全球关注。 * Woolly mammoth(猛犸象):更新世晚期生活的长毛象,是多个复活计划的重点对象,因其可能对北极苔原生态产生积极影响。 * Dodo(渡渡鸟):来自毛里求斯的不会飞的鸟类,因人类活动灭绝,被视为“复活”象征性最强的物种之一。 * Studio Wildcard:《Ark: Survival Evolved(方舟:生存进化)》开发商,该游戏设定中复活了80多种史前生物,体现人类对灭绝生物的幻想。 * Dolly the sheep(多利羊):1996年诞生的世界首例克隆哺乳动物,标志着现代克隆技术的里程碑。 * Bucardo(布卡多山羊):比利牛斯山的野生山羊亚种,2003年短暂被克隆复活,是人类首次“复活”灭绝物种的案例。 * Back-breeding(逆向育种):通过定向繁殖现存近亲物种来重现灭绝物种的外观特征,如Heck cattle(海克牛)试图重现Aurochs(原牛)。 * Lonesome George(孤独乔治):平塔岛象龟的最后一只个体,其死亡标志该亚种灭绝,后续科学家尝试用杂交方式重建其遗传特征。 * Michael Crichton(迈克尔·克莱顿):《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作者,其小说及改编电影引发了大众对“复活”概念的文化想象。 * Ian Malcolm(伊恩·马尔科姆):《侏罗纪公园》虚构科学家,经典台词“Life finds a way”(生命自有出路)成为生物科技伦理思考的象征。 * Stewart Brand(斯图尔特·布兰德):《Whole Earth Catalog(全球概览)》创始人,推动“复活物种”项目,创办Revive & Restore。 * Long Now Foundation(长远现在基金会):由Brand创立,致力于以万年尺度思考人类与自然的未来。 * Revive & Restore:非营利机构,推动将濒危或灭绝物种通过基因技术复育。 * TEDxDeExtinction:2013年召开的TED大会,专门探讨复活物种的伦理、技术与哲学问题。 * Ben Lamm(本·拉姆):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创始人,积极推动复活猛犸象项目,强调人类应弥补对自然的破坏。 * Colossal Biosciences(巨量生物公司):基因科技公司,主导多项复活项目,尤其以猛犸象为目标。 * Cane toad(甘蔗蟾蜍):澳洲引入的外来物种,原意为控制害虫,结果造成严重生态灾难。 * European rabbit(欧洲野兔):外来入侵物种,在澳洲过度繁殖,破坏生态平衡,被视为生物引入失败的经典案例。 * Gigantism syndrome(巨大胎儿综合症):克隆动物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说明目前复活技术仍面临伦理挑战。 * Christopher Mason(克里斯托弗·梅森):遗传学家,著有《The Next 500 Years(未来五百年)》,设想人类通过基因优化适应星际环境。 【Find us】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 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2分钟
29
6个月前

EP13-了解作家私生活有助于读懂作品?|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纪念略萨

刍英咀华

时间轴: * 00:00播客宗旨 * 00:19本期主题介绍:Should we stop reading into authors' lives and get back to their books? * 00:30以略萨逝世为契机,切入作者与作品的联系与分离 * 00:42略萨生平简述 * 01:32引出问题:读文学时应关注作家生平,还是文本本身? * 03:54文学史溯源:19世纪圣伯夫的传记式阅读观 * 04:44作者生平研究的意义 * 05:27大众文化对作者八卦的兴趣 * 05:34作者中心主义受到挑战 * 05:51罗兰·巴特《作者之死》(1967)提出的理论 * 07:28英美新批评运动(New Criticism) 先行削弱作者权威 * 07:42新批评提出的Intentional Fallacy(故意谬误) * 08:46欧洲现代主义:马拉美、普鲁斯特弱化作者 * 09:09后结构主义:福柯提出"作者功能"(Author Function) * 10:0820世纪后期完成对作者中心的解构,文本属于读者 * 10:49当代变化:身份政治、道德批评 * 13:02有时了解作者背景是有必要的 * 14:29单一故事的问题 * 14:55折中之道 * 15:17当代作家如何回应 * 16:18归结讨论:作者、文本、读者三角关系 * 17:09预告下期主题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 Mario Vargas Llosa(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城市与狗》(The Time of the Hero)《酒吧长谈》(Conversation in the Cathedral)《世界末日之战》(The War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马尔克斯) * Alberto Fujimori(藤森) * History of Literature(文学博客) * Sylvia Plath(西尔维亚·普拉斯) * Ted Hughes(泰德·休斯) * 《The Great Authors》(纪录片) * 《卡波特》(Capote,电影) * 《寻找弗莱斯特》(Finding Forrester,电影) *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 F. Scott Fitzgerald(费茨杰拉德) * Charles Baudelaire(波德莱尔)作品:《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 * Franz Kafka(卡夫卡)作品:《审判》(The Trial)《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 * Charles Augustin Sainte-Beuve(圣伯夫) * 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作品:《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 * New Criticism(新批评) * Intentional Fallacy(故意谬误) * Terry Eagleton(特里·伊格尔顿)作品:《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 Stéphane Mallarmé(马拉美) * Marcel Proust(普鲁斯特) * Michel Foucault(福柯)作品:《什么是作者?》(What is an Author?) * Me Too Movement(Me Too运动) * 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 * Dr. Seuss(苏斯博士) * J.K. Rowling(J.K.罗琳) *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奇马曼达·阿迪契)作品:《Half of a Yellow Sun》(半轮黄日)TED Talk(TED演讲):《单一故事的危险》(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 Leo Tolstoy(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 Elena Ferrante(埃莱娜·费兰特)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Neapolitan Novels) * Paul Auster(保罗·奥斯特) * Dire Wolf(恐狼) * Colossal Biosciences(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 Game of Thrones(《权力的游戏》) 【Find us】 公众号:chewing words club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Contact us: 小红书--刍英社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7分钟
60
6个月前

EP12-如何看待迪斯尼公主们?|她们还是孩子们效仿的对象吗?|《白雪公主》票房惨败

刍英咀华

* 00:45 - 引入本期话题 * 00:55 - 介绍“role model”(榜样)这一概念 * 01:17 - 讨论迪士尼公主的分类:官方公主与非官方公主的区别。 * 02:00 - 介绍10位官方迪士尼公主official princesses,按电影上映顺序展开。 * 02:54 - 讨论非官方公主 - unofficial princesses * 03:25 - 解析早期公主 * 04:59 - 讨论现代公主形象的转变 * 05:47 - 讨论美貌与形象标准的争议 * 06:00 - 介绍《海洋奇缘》中的莫阿娜 * 07:21 - 讨论性别角色的变革 * 08:01 - 讨论《小美人鱼》爱丽儿的故事 * 08:24 - 讨论1990年代后 * 09:40 - 讨论2025年新版《白雪公主》的选角争议 * 10:56 - 讨论商业化对公主形象的影响 * 12:03 - 举例讨论梅丽达(《勇敢传说》)的形象改造案例 * 14:14 - 下期预告 【文中提到的人物,电影等专有名词】 《白雪公主》(Snow White):迪士尼1937年发布的经典动画电影 《灰姑娘》(Cinderella):1950年迪士尼发布的动画电影 《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 Princess Aurora):1959年上映 《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 / Ariel):1989年上映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 Belle):1991年上映 《阿拉丁》(Aladdin / Jasmine):1992年上映 《风中奇缘》(Pocahontas):1995年上映 《花木兰》(Mulan):1998年上映 《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 Tiana):2009年上映 《魔发奇缘》(Tangled / Rapunzel):2010年上映 《冰雪奇缘》(Frozen / Elsa & Anna) 《海洋奇缘》(Moana):2016年 《勇敢传说》(Brave / Merida) * Rebecca Hains(丽贝卡·海恩斯):儿童媒体专家 * Debbie Schlussel(黛比·施吕赛尔):保守派评论员 【Find us】 公众号:chewing words club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 Contact us: 小红书--刍英社 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14分钟
58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