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电波
觉醒中的生活重构实践派

Album
主播:
刘大侠在漫游、赵小花
出版方:
闲暇的刘大侠
订阅数:
1,747
集数:
23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播客简介...
一档致力于「生活重构」的播客。 主播:刘大侠 & 赵小花 关心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既不被规训绑架,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节奏与生命温度 希望为同在摸索中的你,提供一份陪伴和参考,一起寻找更清醒、更自在的生活可能。 提神,是觉醒的开始;醒脑,是自由的练习 用对话洞见时代,以热爱拥抱生活。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QQ音乐\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播客\B站等平台收听、订阅本节目。 期待您的反馈
醒脑电波的创作者...
醒脑电波的节目...

Vol.23 秋日特辑|纵身一跃告别盛夏,那些秋日归途中的歌

醒脑电波

⭐关键词⭐|秋天歌单|欲望钟摆|尼采酒神精神|信仰一跃|“不要向你的欲望让步”|让万物穿过自己|归途如虹|青蛇|中秋节 醒脑电波 | 音乐专栏 点这里→ 醒脑秋日歌单 这些音乐的时间跨度从1988年-2003年,正是华语乐坛,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我们挑选的作品,距离今天最少也有20多年的时间,但他们并不过时。 在我们梳理歌单,并重新的去听歌、阅读歌词文本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这个关于秋天的歌单里,其中暗含着一条不同阶段人生境界的心灵轨迹,这些有关于秋天的心境的轨迹,像是一个在秋天开启了一段试图与过往告别的心灵旅途,在旅途中,你会经历: 眷恋遗憾 → 释然、轻盈、洒脱 → 叛逆觉醒 → 温暖辽阔 →孤独喜悦 → 宁静回归。 最终指向“回家”。 在很多人心里,秋天如果最后指向“回归”,好像总是伴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丧失感和遗憾 但在我们的歌单里,在我的故事里,你会看到我以“信仰一跃”的“发疯行为”,妄想打破秋天悲凉的刻板印象,把那种丧失遗憾的负面情绪,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置入广阔的湍流,焕醒生命的秋爽。 在我的秋天里: 我接受归途,拒绝颓败 愿我们回家的路上,总有小号响起,在尼采般的酒神光辉中,能跟你结伴同行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秋天我们想对你说的。 顺祝大家,秋天旅途愉快 主播:刘大侠、赵小花 音乐编辑: 刘大侠 剪辑:刘大侠 音乐清单 * 开场曲: 陈琳 《十二种颜色》 * 旅程曲目: 苏慧伦 《秋天的海》 萧亚轩 《Cappuccino》 彭玲 《给我一段仁爱路》 陈淑桦 《流光飞舞》 朴树 《我爱你,再见》 张雨生 《子夜抒怀》 王菲 《浮躁》 张清芳 《花雨夜》 许巍 《温暖》 齐豫 《九月的高跟鞋》 曹方 《春花秋开》 Sophie Zelmani 《Going Home》 【秋日旅程地图】 第一站:不舍与遗憾 - 爱情的消亡与自我重构 * 03:36 - 苏慧伦《秋天的海》: 爱情逝去后,那种如“连体婴”分离般的撕裂感 第二站:轻盈与释然 - 千禧年前的都市独立宣言 * 07:44 - 萧亚轩《Cappuccino》: 在欢快的节奏中,看萧亚轩如何将爱情的苦甜一并饮下,头发甩甩地大步地走开。 * 09:21 - 彭玲《给我一段仁爱路》: “陪你在路上满心欢喜,是为了风景美丽,不是为了你”。不依附于他人、享受纯粹爱情体验的清醒与自信。 第三站:柔情与觉醒 - 至情至性的“妖”歌 * 15:48 - 陈淑桦《流光飞舞》: 从电影《青蛇》切入,“半冷半暖秋天”与“跟有情人做快乐事”背后,挑战世俗虚伪、敢爱敢恨的觉醒意识。 第四站:创伤与追问 - “都去了哪儿?所有爱和誓言” * 19:43 - 朴树《我爱你,再见》: 夏日圆舞曲的幻梦破碎后,执拗地向爱情的永恒性发起追问。从“原质”的角度,思考欲望如何驱动我们围绕一个永恒的空洞起舞。 第五站:聚散与无常 -“一路行来像在森林里游走,经不起的是什么,渴念着什么?” * 24:56 - 张雨生《子夜抒怀》: 在1994年阳明山的台风夜里,听张雨生如何将拉赫玛尼诺夫的哀叹化为内心风暴中的宁静。在如梦如幻的歌词中道破我们渴望之物的本质缺失 第六站:肆意与自由 - 歌颂无意义与田园的向往 * 30:51 - 王菲《浮躁》: 用22个字和“辣鸭脖”的无意义符号,撒开了欢儿地嘲笑精致功利的世界。 * 33:50 - 张清芳《花与夜》: 误入“狗狗炊烟”,走入一幅山峰、溪水、热汤、木桌的中式田园牧歌画卷。 第七站:归途如虹 * 38:01 - 许巍《温暖》: 云南秋日旅行的记忆,旅途成为心底永恒的温暖源泉。 * 42:06 - 齐豫《九月的高跟鞋》: 脱掉象征规训的高跟鞋,在空灵悠远的歌声与圆号声中,完成一场从纷繁世界向内心宁静港湾的归航。 终点:信仰一跃 - 在江水中唤醒生命的秋爽 * 49:23 - Sophie Zelmani《Going Home》 (王菲《乘客》原曲): 刘大侠心路:在赣州贡江的黄昏,以一次“奋不顾身的跳水”,为这个情感浓烈的夏天举行了一场“克尔凯郭尔式的信仰一跃”仪式。 把中年的丧失感、告别的感伤,像身体一样置入未知的湍流,从而激发生命能量,获得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接受归途,但拒绝颓败,历经洗礼后,内心向万物充分敞开、流动着广阔之爱的“英雄凯旋”。 * 57:07 - 再见:愿你我回家的路上,总有小号声般的光辉,在尼采的酒神精神中,结伴同行。 订阅与互动 * 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等平台搜索“醒脑电波”订阅我们的节目。 *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恳请给我们留下你的感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期话题:你心中代表秋天的歌曲是哪一首?又有哪些难忘的秋日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57分钟
99+
2个月前

Vol.22 从乡村田野到城市的社区感,咖啡能重构我们的附近吗?

醒脑电波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学术伦理 / 咖啡馆的空间属性 / 咖啡主理人身份认同 / 空间运营 /“惊奇时刻”/ 八角杯社区服务 / 阶层区隔 / 项飚 “浙江村” 研究 / 礼物流动理论 / 经济基础与文化自觉 前情: * 这期节目,源于前段时间,我接受一位社会学学生丽雅的访谈录音。最近剪辑回听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因为不是面对面交流,或者因为我现在的状态和思考,跟丽雅所问的问题所发生的时间有些久远,而当时的我,尚没有关于“社区”、“附近”等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学习,回听录音,我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可能是表达不够精准,甚至有些地方感觉有点答非所问。 * 但正是这种‘错位’,让我觉得它值得拿出来分享。社会学本身不就在研究人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交流、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叙述吗?这段录音就像一个小小的田野样本,它真实地记录了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人是如何回忆、组织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这种表达与‘理想状态’下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观察的社会现象。 * 过去,我习惯了播客里剪辑精良、逻辑严密的对话。但思想本身、记忆本身、即兴的对话本身,往往就是流动的、不完美的。这段录音提供了一种“正在进行时”的思考切片,真实地展现了一次探索性的对话是如何展开的,以及我们(我和那位学生)是如何在交流中摸索的。这种‘原始感’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价值。” 所以,我决定保留这些对话的部分原貌。在收听时,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我刚刚提到“错位”瞬间。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个小小的社会学观察练习:当你听到这些地方时,不妨思考一下: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理解或表达的偏差? * 是问题本身模糊了?是记忆随时间褪色了?是线上沟通缺少了某些线索?还是我的观点确实在后续有了发展? * 这种‘错位’反映了沟通或认知中的哪些普遍现象? 访谈者:丽雅 受访者:刘大侠 时间轴: 00:11-01:50 独白开篇:跨界身份与乡村实践 * 刘大侠分享从云南咖啡产区归来后的三重生活 —— 转律师证到东北、自学咖啡烘焙、筹备 2025 年江西罗塘 “带你回老家” 乡村教育活动,引出对乡村价值与土地关系的探索。 01:50-04:59 田野调查伦理争议:一场 “打扰式” 访谈的反思 * 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在咖啡产季对咖农进行 “边劳动边采访”,导致被访者负荷加重;刘大侠发小红书引发讨论,网友指出其违反田野调查伦理,涉事学校主动介入教育。 05:06-16:54 城市研究对话:社区咖啡馆作为 “附近” 的可能性 * 观点:丽雅(社会学研究生)从城市研究理论出发,探讨咖啡馆如何打破城市原子化关系; 刘大侠以 “张家口不苦咖啡” 为例,提出社区咖啡馆是 “城市虫洞”,能重塑时空秩序,催生非功利社交; 对比咖啡馆与菜市场、公园的区别:前者吸引中产阶级,兼具 “半公共空间” 的私密性与社交性。 16:54-29:26 主理人角色与社群构建:从商业到文化的渗透 主理人需具备社区文化自觉性,而非单纯商人 咖啡馆里的 “惊奇时刻”,意外连接,形成非预设的情感共鸣。 29:26-59:02 案例:社区咖啡馆的边界 * 争议点:八角杯通过代收快递、带看宠物等服务,实践 “日常生活互助主义”,呼应简・雅各布斯 “街道眼” 理论; 某些咖啡馆以影视剧文化形成封闭圈层,社区咖啡馆在跨越阶层时的局限性。 59:02-01:08:54 耐心与共同体 —— 社区营造的核心 延伸推荐: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 《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王笛) *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飚) * 《兰屿观点》(纪录片:台湾导演胡台丽) “田野调查伦理争议”小红书 原帖:向人类学、社会学相关的发问 主播反思: 在节目中,我提到“有社区观念并且愿意主动打破咖啡馆阶层区隔的人很少” 1.这是一种道德要求吗?谁有权利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说咖啡馆经营者是否有这种道德义务? 2.如果这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批评,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期待呢? 留言分享 可以聊聊你所在城市的社区咖啡馆故事

68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1 土地自有答案 | 对话阿科:重估乡村价值,未被异化的劳动何以可能?(下)

醒脑电波

⭐关键词⭐土地治愈力 | 乡村行动指南 |延迟满足 |反乌托邦|Crafter精神 | 本自具足 | 塞尔达传说 | 东北文化|工业化反思|在地性 本期嘉宾:阿科 辽宁大连人,在云南保山种咖啡的牛津大学物理学硕士,独立咖啡庄园“歪脑踹猫”咖啡庄园主,歪脑踹猫 主播,精制咖啡(crafted coffee)倡导者,亲耕实践自然农法,探索云南咖啡的更多可能性。 前情: 继上集刘大侠深入云南保山咖啡庄园,与阿科在怒江大峡谷的露台探讨了关于乡村生活的感受、保山的气候人文环境、云南咖啡的现状与未来后,在下集我们延续这场对话。 本期概要: 乡村生存的可能性及观念要件 从工业社会“人力资源”的异化反思,到农耕文明“本自具足”的生命弹性; 从东北下岗潮的历史伤痕,到咖啡庄园主用 “手艺人精神”对抗资本标准化 的方法论 为什么说:土地比存款更能治愈精神内耗”? 习惯了城市的人如何在筛豆时窥见 :重复劳作中的神性时刻 ? 当乡村不再是情怀滤镜里的乌托邦与避难所,我们可以在其中如何行动? 【时间轴 Shownotes】 00:00 片头引言 带着丰收喜悦,刘大侠与在阿科在怒江峡谷露台开启下半场对话,重估乡村价值与未被异化的劳动。 02:17 在哪吃不上一顿饭?扎根乡村会给人带来什么? * “归属感是自我觉知,乡村不是避风港。” * “做热爱的事不会饿死,它在滋养你而非消耗。” * 热爱的逻辑:相信-热爱-努力-脱颖而出-获得回报 11:02 塞尔达传说:城市的规训 vs 乡村的开放 * 城市:“线性任务游戏”,乡村:“开放世界探索” * 不该被“应该”和“正确”绑架 13:44 农业劳动中的存在主义 * 重复劳作中藏着惊奇时刻,拒绝自我剥削。 * 农业延迟满足的哲学:十年树木的心态对抗即时消费主义。 17:04 农业中的可持续智慧:劳动中衣食住行、精神满足、娱乐可以被大部分满足,容易自给自足,正循环。 24:45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给乡村探索者的建议 * 乡村缺人才而非岗位,你在城市练就的任何普通技能在此都是稀缺资源。 * 行动指南:带学习能力和少量的资金,乡村闲置资源能撬动城市无法想象的创业可能。 29:45 警惕乡村浪漫化陷阱,不管在哪儿想扎根,都需要付诸努力和持续学习 * 若非真心向往自然,别来!这里不是躺平的乌托邦、避风港 32:28 在乡村,需要学会跟环境相处,创造自己的“生态位”,而不是跟环境索取“岗位” 33:15 宣传返乡躺平也是一种消费主义,消费的是我们的情绪价值 36:20 在乡村,不做“有待”的人 37:00 关于工业化的一些思考 * 人力资源”一词的异化本质,资本主义将人工具化,乡村让人重获完整人格。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曾构筑高幸福感,工业化浪潮中我们丢失了什么? 41:03 农业,让城市里的人在不同环境的碰撞中重新认识自己 46:08 深耕品牌之路:从Producer到Crafter * 歪脑揣猫:从咖啡人转型庄园主的:“拒绝资本化量产,像匠人对待工艺品般做咖啡。” * 文化价值:建立消费者与土地的联结——喝的是作品。 BGM: 赵二:《开端的开端》、《末尾的末尾》 节目录制现场环境: 阿科的咖啡庄园露台,此处面朝怒江大峡谷,背朝高山,两山之间有通路,背山(藏风)、前水(聚气),加之山间通风,形成 “藏风而不闭塞,聚气而不淤塞” 的气场平衡, 实乃名堂开阔、自然升气之“山清水秀,藏风聚气”的绝佳风水格局。 阿科院子里的咖啡吧台: 刘大侠和阿科在去杨大哥家的路上突遇车胎报废: 刘大侠给咖啡脱壳时在铁盆里看到的蓝天白云: 杨大哥家:

61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0 土地自有答案 | 对话阿科:牛津毕业,在大山里安家做咖农(上)

醒脑电波

⭐关键词⭐|保山好在|精品咖啡 | 咖农 |寻豆师 |咖啡庄园 | 乡村创业 | 逆城市化 | 城乡差异 | 生活方式认知革命 | 乡土生活 | 长期主义|反异化|家风文化 本期嘉宾:阿科 辽宁大连人,在云南保山种咖啡的牛津大学物理学硕士,独立咖啡庄园“歪脑踹猫”咖啡庄园主,歪脑踹猫 主播,精制咖啡(crafted coffee)倡导者,亲耕实践自然农法,探索云南咖啡的更多可能性。 对话时间较长,节目分为上下两集播出,本期为上集: 本期记录了我深入云南保山咖啡产区,住在勐乃村杨大哥家里,参与了2025年的产季咖啡处理工作后,与阿科展开的对话。从他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咖啡事业为视角,探讨城乡流动、逆城市化浪潮下的个体选择与生命韧性,剖析云南精品咖啡产业的独特价值与挑战(如风土、市场、长期主义),反思在土地劳作中重建未被异化的劳动价值与生活哲学。 节目还有下半集,敬请期待 【时间轴 Shownotes】 00:09-01:05 【节目缘起】 01:15-03:22 【社会现象】城镇化与逆城市化的碰撞 · 中国城镇化率从 11% 到 67% 的高速发展背后,焦虑内卷与返乡创业、数字游民社区等新生存空间并存。 ·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迁徙,而是 “生存方式的认知革命”,法律与咖啡成为观察城乡变革的独特切口。 03:41-04:59 【个人视角】职业融合的可能性探索 2025 年目标:以 “咖啡寻豆师” 身份融合法律、乡村事业,探索未被异化的劳动价值与土地潜力。 07:24-09:21 【此时此刻】我们在怒江大峡谷的咖啡庄园露台上录制播客 我们在歪脑串猫咖啡庄园露台,俯瞰怒江大峡谷,被鸟鸣与咖啡树环绕,在产季收尾时,开启这场对话。 09:43-13:28 【乡村:天然的“附近”】"当你弯腰一起干活,农民才愿分享;叉腰旁观时,隔阂永远存在" · 共同劳动目标下,语言鸿沟自然消融 · 在乡村的"被看见感"中建立真诚连接 16:23-22:23 【阿科的咖啡之路】从城市到深山,热爱是坚持的良药,非标准化带来的自由与可能性 · 颠覆认知:10 年前云南咖啡被负面评价包围,但阿科看到了潞江坝地区干热河谷气候赋予咖啡的独特甜感与风味,是国外产区 20 年也无法复制的优势。但我们的劣势,可以在几年后就追赶上。 ·职业轨迹转变 ·价值观转变 24:00-28:20 【为什么咖啡是一个“可传承”的事业?】从农产品到咖啡美学 · 咖啡与芒果的本质区别:精品咖啡是 “味觉美学鉴赏”,类似红酒与茶,而商业咖啡只是初级农产品 29:20-32:51 【傲慢与偏见】西方殖民话语体系下,”对农业、农民的俯视态度在云南的“失语” 33:06-41:12 【保山好在】人文与风土的独特性,咖啡产区的不可替代性:“在保山,有我们可以在一起的感觉” · 文化:保山是云南汉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保留 “耕读传家”“家风” 等汉文化传统,咖农重规则与长期合作 · 气候:怒江干热河谷全年无霜,昼夜温差大,咖啡甜感如新疆哈密瓜,区别于普洱的酸质主导,形成独特地域风味 42:16-52:48 【市场困境】云南咖啡好喝却买不到?"云南咖啡只要被讨论,产业就不会死" · 悖论:云南精品咖啡品质提升,但消费端难喝到好喝的云南 · 消费建议:避开低价陷阱,精品咖啡的稀缺性决定 “一分价钱一分货” 56:19-01:06:17 【精品咖啡背后的农业思维】长期主义与土地哲学 * 咖农特质: 长期主义: * 咖农杨大哥的 “慢慢来” 哲学。 持续学习: * 固步自封者5年内即被淘汰 * 自然协作智慧: 杨大嫂"预判下雨":对环境的深度阅读与敬畏· · 农业对人生的重塑: “土地给人的支撑感,让你坦然面对人生波澜,付出汗水,自然会给你绵长的正向回报” BGM: 赵二:《开端的开端》、《末尾的末尾》 节目录制现场环境: 阿科的咖啡庄园露台,此处面朝怒江大峡谷,背朝高山,两山之间有通路,背山(藏风)、前水(聚气),加之山间通风,形成 “藏风而不闭塞,聚气而不淤塞” 的气场平衡, 实乃名堂开阔、自然升气之“山清水秀,藏风聚气”的绝佳风水格局。 阿科院子里的咖啡吧台: 刘大侠和阿科在去杨大哥家的路上突遇车胎报废: 刘大侠给咖啡脱壳时在铁盆里看到的蓝天白云: 杨大哥家:

67分钟
99+
5个月前
醒脑电波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