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播客
《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

Album
主播:
周发发
出版方:
周天悦
订阅数:
1.81万
集数:
46
最近更新:
9个月前
播客简介...
“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信睿播客的创作者...
信睿播客的节目...

32婚育数据的“统计陷阱”:中国人不愿结婚了吗?|於嘉

信睿播客

今日七夕,浓情蜜意。但如今,“爱情甜蜜”早已不再能“自然”地导向“适龄婚育”。不论是短视频街采中年轻人对于婚育普遍流露出的悲观情绪,还是媒体报道中“中国单身人口近3亿”“我国离婚率高达44%”等耸人听闻的数据,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婚姻观念的巨变。而随处可见、主体各异的催婚催育大军更是“坐实”了这种婚育焦虑。 但是,从宏观数据上看,近年来中国人的婚姻趋势真的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吗?普遍性的不愿婚育,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吗?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各项婚育“指标”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本期节目,我们将和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老师一起,从婚育指标常见的误区聊起,尝试通过社会统计和跨国比较的视角,理解我国目前的婚育趋势。此外,我们也讨论了宏观数据对于个体的意义、质性/理论研究能给量化学者带来了哪些启发等问题。 ——本期嘉宾—— 於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37 单身人口近3亿?中国人不愿意结婚了吗 7:48 扑朔迷离的离婚率:44%的“离婚率”是如何测得的? 11:02 “粗离婚率”有比较意义的前提:代际人口、婚育政策都没有剧烈变化 12:49 队列(cohort)追踪法可以更好刻画宏观层面上的的婚姻稳定度 15:19 民政统计的数据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18:44 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普遍性的不愿婚育吗? 21:00 性别、阶层、文化、宗教等因素如何交叉造就了东亚的低婚低育 33:07 很多国家出现了婚姻与生育的解绑趋势 36:12 了解宏观数据对于普通人的意义 40:28 从数据中来、到生活中去:质性/理论研究能给量化学者带来哪些启发?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粗离婚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它是众多离婚率指标之一,也是政府、学界判断社会婚姻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因为其分母通常远大于分子,所以粗离婚率常以个位数的千分比表示。粗离婚率易受出生、结婚人口数量代际波动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婚姻真实稳定程度。 Baby boom:被译为“婴儿潮”或“生育高峰”,指人口统计中,一定区域和时间内出生人数快速上升的阶段。1949年后,中国先后在建国初期,1962-73年,1986-1990年经历三次婴儿潮。这些阶段出生人口因为在总人口中占比中较大,所以对粗离婚率等统计指标有重要影响。 队列追踪法(Cohort Study):一种社会统计方法。它是指将社会总人口划分为若干队列(例如80后,90后),分别研究各队列在不同阶段(例如出生后20年,30年等)的变化。在社会婚姻状况的研究中,它分别统计各队列在各阶段的结婚离婚状况。相比粗离婚率,队列追踪法更能准确描述社会婚姻真实状况。 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OECD成立于1961年,旨在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美国、英国、法国等38个成员国。OECD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通常较为发达,在家庭、育儿方面尤甚。 第二次人口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也称经典人口转变,是指人口结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变化的过程。第二次人口转变是对比第一次人口转变提出的人口学框架,用来描述很多人推迟了进入婚姻时间、甚至一些人选择终身不婚,同居、婚外生育和离婚率上升的人口学趋势。 子女中心主义:指家庭的运作、决策围绕子女发展为中心。子女中心主义仍深刻影响中国家庭,对传统家庭功能和婚姻稳定意义重大。这表现在拥有子女的家庭的婚姻状况更为稳定,也表现为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普遍高期望高投入。 Marriage-childbearing Package:是由学者伊庆春提出的概念,也被译为“婚育套餐”,指人们像购买套餐一样,将结婚和生育紧密捆绑,以生育子女为婚姻核心的情况。这一情形普遍出现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 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学者莎伦·海斯(Sharon Hay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中产阶级家庭内,母亲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抚养教育孩子的观念风气。 下行式家庭主义:由阎云翔提出的家庭研究概念,指全家的资源集中在子辈、孙辈身上的情况。 孝道实践:是由社会学家刘汶蓉提出的家庭研究概念,指密集母职式养育下的中产阶级子女,因长期专注学业,无法在成年早期通过工作取得独立和稳定的社会身份,并且依赖父母提供物质、社会方面的帮助,只能通过孝顺父母意志来获得认可,凸显自己的道德性和价值,明确自我身份。 性别平等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麦克唐纳(Peter McDonald)提出的理论,旨在描述经济发展与生育水平的关系。性别平等理论认为,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参与度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转变,生育意愿降低,社会生育率下降。但随着男性的性别观念也逐渐变化,性别公平程度在公私领域都达到较高水平时,生育水平会回升。 《私立小学闯关记》:[日]槙原久美子,刘晓婷 译,202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美]薇妮斯蒂·马丁,许恬宁 译,2018,中信出版集团 於嘉, 2022. 何以为家:第二次人口转变下中国人的婚姻与生育[J]. 妇女研究论丛(5): 47-69. 於嘉, 赵晓航, 谢宇, 2020. 当代中国婚姻的形成与解体:趋势与国际比较[J]. 人口研究, 44(5): 3-18.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김밥 (紫菜包饭)- The Jadu 片尾音乐:Go Solo - Tom Rosenthal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后期:周发发

53分钟
5k+
1周前

33“老年恐惧”的个体调适与社会传播:来自心理学的解释|张昕

信睿播客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将突破30%,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一个日益老龄化的社会不仅需要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如何在个体层面上实现积极老龄化,也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中弥散着“厌老”情绪和对于老年群体的负面认知,这种情绪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广泛存在的“老年恐惧”。这种对于衰老的恐惧既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性,也因社会期待而有所加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能否将“厌老”情绪解释为生物进化的产物?这一情绪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又会对社会造成何种伤害?除了打破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能够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适应老年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如何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何帮助认知症患者重建他们的意义世界?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老师,请他分享心理学在这些问题上的前沿研究和最新证据。 ——本期嘉宾——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48 在发展心理学中被边缘化的“老年心理学” 06:13 “厌老”心理是一种生物进化的结果吗? 07:37 老年个体对于种群基因库的意义:口传经验与“祖母假说” 09:50 社会认同理论与恐惧管理理论:“厌老”的两种社会心理学解释 13:56 老年歧视的社会伤害:年轻人也可能是老年歧视的受害者 23:50 “重亲轻友”?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网络的重构 28:45 如何理解和适应老年人的情绪表达方式 38:00 大脑从开始衰退到发生认知障碍,其间经历了什么? 44:10 不同脑区的退化速度有区别吗? 47:12 认知症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 进化心理学:一种通过现代进化论解释生物(通常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种群在早期经历的自然选择塑造了其心理特征、文化偏好,例如婚姻模式、美感、彩礼等。因此相关学者在解释人类心理特点时,往往强调该特点对种群基因延续的意义。 * 祖母假说:一种借助进化论解释人类女性绝经现象的假说。该理论认为,相比持续性的生育,年长女性能够通过精心抚养已有的子女或孙辈,更有效地延续自己的基因。因此,生育能力的下降和消失能为女性带来了进化上的优势。 *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一种利用社会认同观念来解释跨群体行为的理论。社会认同是个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源自他对相关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社会认同理论指出,这种认同与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对外比较、群体声望等因素关联,并影响群体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 *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既有自我保全的本能,又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难以预料的,因而陷入一种心理上的基本冲突。这种冲突造成恐惧情绪,而人们为了消解恐惧,则会利用各种手段,例如逃避现实,或某种对抗生理现实的文化信仰。 * 自我老化态度(self perception of ageing):指老年人对自己变老的态度和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老年人,另一方面也指向正在变老的自己。后一种评价的积极程度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生理健康甚至寿命。 * 刻板印象威胁:指人们在进行某种任务时,担忧自己可能会验证大众观念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困境。这种威胁感通常与如下因素正相关:1.任务的难度;2.任务对其能力的评估意义;3.任务与相关刻板印象的关联。这种威胁感还会带来信心锐减、表现不佳和兴趣丧失等负面影响。 *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一种描述个人行为动机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变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随着年纪增长,对未来时间预期的缩短,会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入在其情感上更有意义的目标和活动。理论还认为,变化会影响个人认知过程,使老人愈发青睐利好情绪的信息,而回避不利信息,甚至为此收缩社交范围,以规避情绪上的风险。 *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一组在临床和科研中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测试卷。这项测验通常被用来筛查痴呆症,也被用来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 * 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一种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医学测验方法,因发明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而得名。这项测验共计30分,时长10分钟,涉及短期记忆、执行能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能有效检验轻度的认识功能障碍(MCI)和早期的阿兹海默症,故而被广泛使用。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춤 Epilog - 李秉佑 (이병우) 片尾音乐:笑脸 - 谢东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陈明路 周发发

53分钟
2k+
1周前

34巴以冲突的暗线:生命政治、家族社会与人的再造|赵萱

信睿播客

达成暂时停火协议前,持续近一个半月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据估计,本轮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其中超1/3为儿童。暂告一段落的军事冲突是巴以社会矛盾的一种暴烈体现,而另一种日常性的政治则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以更安静的方式继续运行:以色列修建的700多公里的隔离墙将巴勒斯坦西岸地区分割了成161个互不连接的部分,用以连接犹太定居点并保证其与阿拉伯社区的分隔,密布其中的检查点则精确筛选、控制着巴勒斯坦人(以及犹太人)的流动。这套基础设施政治对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侵入,构成了冲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前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老师,他曾在东耶路撒冷进行过为期15个月的田野调查。基于这段调查经历,他的民族志作品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将冲突的关注重点从固定的领土转移到流动的人口,着力展现冲突背后多族群、多宗教、多元治理术下复杂的巴以社会肌理。跟随赵萱老师的讲述,我们将走近巴以居民的日常交往、通讯交通、人生选择以及他们眼中的“好生活”,并尝试在这套对于人口乃至主体性施展的精细控制与管理术中,反思政治的日常性,以补充我们对于民族国家、领土和边界的理解。 ——本期嘉宾—— 赵萱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人类学、海外民族志、批判边界研究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55 09年、12年、17年三访巴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06:50 加沙-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空间分布 10:33 耶路撒冷:神圣文本中的“中心性”与历史现实中的“边陲感” 23:35 三种类型的犹太人定居点:谁在定居点生活? 28:29 嵌入式定居点中巴以民众的日常交往 36:03 定居点、隔离墙和检查点构成的基础设施政治网络 40:20 地缘政治之外:以色列生命政治体系 44:55 家族是理解阿拉伯社会的关键进路 53:07 “好人亚金”的摇摆:两种价值体系下的“新”阿拉伯人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赵萱,2023,商务印书馆​ 云柱行动:以色列于2012年11月14日至21日期间在加沙地带展开的军事行动,目的为报复此前哈马斯方面对以色列南部城镇的袭击。“云柱”一词源自圣经的出埃及记的情节:神奇的云柱曾指引以色列人越过了沙漠并保护他们免受迫害。 阿克萨清真寺:一座位于耶路撒冷的清真寺或祈祷厅。该寺始建于倭马亚王朝,后经多次毁坏、重建。该寺地处耶路撒冷旧城圣殿山,具有高度的地缘政治意义,是巴以冲突的焦点之一。2017年曾有袭警嫌疑人潜逃至阿克萨清真寺附近,致使以色列当局一度关闭该寺,受国际舆论关注。​ 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最大的派别,成立于1959年,现占据约旦河西岸地区。该组织从1965年开始主张以暴力手段对抗以色列当局,但在80年代以后转向和平谈判,并一度与主张暴力的哈马斯割席。 犹太复国主义:又译为“锡安主义”,指一种支持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区重建故国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兴起于19世纪,并经历二战种族屠杀之后达到高潮。犹太复国主义在初期并未限定复国地点,但在20世纪后聚焦巴勒斯坦地区且成功建国。由于受到当地阿拉伯居民抵抗、引发战争冲突,犹太复国主义也面临负面舆论。 特拉维夫-雅法: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由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座城市合并而成。“特拉维夫”一词源自犹太复国主义经典《新领土》,意为“春天的小丘”,后被用以命名古城雅法外围的一处犹太定居点。后者发展逐渐超过雅法,并成为以色列建国初期的首都。 哈瑞迪:一种恪守犹太律法传统、抗拒现代价值观念和实践的犹太教保守派。作为犹太教最保守的教派之一,哈瑞迪教徒认为自己的信仰和宗教常规直接传承自摩西,在日常生活关注家庭,重视性别隔离,抵制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并穿着其标志性服饰。​ 生命政治: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概念,指一种联系生命控制和地区人口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政治法律会通过某些可感知的参量对生命加以评估。福柯认为生命政治的目的在于“确保、维持和增加生命,并使之秩序井然”。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Unadikum(我呼唤你) 童声合唱 片尾音乐:Nassini-EI-Donya Mazikana Allama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天悦 后期:陈明路 周天悦

66分钟
5k+
1周前

35 “全民追凶” 时代的罪案传播学|刘海龙

信睿播客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国内的犯罪率并不高,但作为偶发事件的犯罪新闻却常常引发不合比例的关注,重大刑事案件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也总占据着抢眼的位置。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受众和事件的关系:我们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可以发布线索、表达判断甚至参与调查的案情参与人。我们可以追踪嫌疑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电子足迹”,尝试建立他们的“心理侧写”;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督促相关部门作出回应,甚至直接或间接对案件相关人士的生活制造影响,乃至影响案件的结果走向。 如果说,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讨论的是由专业媒体人代理行使的“媒体审判”,那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案件的推进则往往伴随着人人可以参与并且深度情感卷入的”媒介化审判“。在一些关注度颇高的案件中,甚至出现了“全民追凶”的奇观——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算法逻辑和信息茧房,会让人们形成对“真相”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吗?“新闻专业主义”在案件报道中是否还有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对立的观点与纷杂的信息?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教授,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和我们分享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本期嘉宾——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06 谷歌工程师杀妻案、吴谢宇案、劳荣枝案……为何重大刑事案件总能占据舆论中心? 08:45 哪一类案件最容易成为传播热点?“流行”案件的关键特征 13:15 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谣言为什么总比真相跑得更快? 21:16 新媒体“参与文化”下的案情讨论与线索追踪 25:12 社交媒体时代案件信息的筛查和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27:30 “把关人”消失后,平台可能承担起怎样的监管责任? 30:36 传统媒体的罪案报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35:49 如何理性吃瓜:“全民追凶“时代的媒介素养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 环境守望: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由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指大众传媒向人们提供各类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 * 亨利·詹金斯:美国媒介学者,南加州大学教授。詹金斯的早期研究主要围绕电视迷尤其是科幻迷展开。他于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被认为是粉丝研究的开山之作,在粉丝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 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在1964年发布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它们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相反,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 媒介审判:指新闻媒介在报道或评论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问题提出公开判断和结论。这种行为可能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干预司法独立的和破坏司法公正。 * 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现代世界两大主要法系。大陆法系又称欧陆法系,倾向于将成为法律编纂成册,在各法律领域发布“法典”,用以规定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海洋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倾向于反复参考判决先例,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一般的普遍的、约定俗成的法律。 * 施剑翘复仇案:即1935年施剑翘报杀父之仇而刺杀军阀孙传芳的案件。施父曾被孙传芳俘虏、杀害并暴尸。施剑翘在天津伺机枪杀孙传芳后,向当地警局自首,后得到媒体、大众的广泛同情,并于1936年获得国民政府特赦。学者林郁沁曾围绕这一案例写作《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 * 奥卡姆法则:据传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威廉·奥卡姆提出的逻辑学法则。法则认为,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 * 约瑟芬·铁依(Josephine Tey):生于苏格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推理小说女杰。铁依特立独行,不以数量取胜。终生只完成八部推理小说,但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代表作有《时间的女儿》、《歌唱的沙》等。 * 数字足迹:数字足迹(也称“数字影子”)是指出现在互联网或数字设备上的一组独特的可追踪数字活动、行为、贡献和通信。数字足迹可分为被动或主动。前者包括个人的网络浏览活动和存储为cookie的信息;后者通常为用户主动发布的,在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信息或互动的痕迹。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Zu Asche, Zu Staub (Psycho Nikoros) - Soundtrack from Babylon Berlin 片尾音乐:Man of War - Radiohead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天悦 后期:陈颖欣 周天悦 视觉设计:杨楠 统筹制片:吴洋

48分钟
11k+
1周前
信睿播客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