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阿秋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恩施人,在北京上大学,毕业七年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几年前就和朋友一起想过开店,想来想去只有“恩施”是自己身上最独特的标签——那就开一家恩施菜馆吧! 从今年春节开始筹备,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阿秋从一个手忙脚乱的“餐饮小白”到现在已经能hold住大部分情况,她觉得自己的内核相比上班时更稳定了。毕竟这是不依靠任何平台和机构,自己开起来的一家小店。 哦对,阿秋开店的同时还一直在上班。问她有什么感受、怎么平衡,她说:“别的同事上个班还能养娃,我养个店也不是很过分吧!” 开店这段时间总有新的事情要处理,好像很难完全地高兴。但回过头看,在北京胡同里开一家小小的恩施菜馆,就和这座城市、和从小生长的家乡,还有老乡们、父母家人们,都有了更多的连接。无论是这家店,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 希望阿秋和她的餐厅都可以走得更远,也欢迎北京的朋友们前去探店!报「100个开店的人」可能会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惊喜! p.s. 本期节目是在咖啡厅录制的,会有一些背景音和咖啡机的声音,还请谅解(鞠躬.gif)。后半段相对比较安静,希望大家可以有耐心听完~ 【本期嘉宾】 阿秋: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一家民企工作 2024年8月在北京新街口附近开了一家恩施菜馆 【店铺介绍】 如意吊脚楼·恩施土家菜:北京市西城区大半截胡同45号 两位老板、店长和厨师都是恩施人,食材也是从恩施运过来的 阿秋总结恩施菜的特点:酸、腊、辣、野 【TimeLine】 05:10 生了病之后觉得,应该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店就这样开起来了 10:48 开店筹备阶段还在舒适区,实际过程就见神杀神、见佛杀佛了 18:52 开店之后遇到一些友善的老乡们 27:40 从恩施吊脚楼拆下的木头,运到北京来装修店面 30:47 开店新手的心态之“总想和客人解释” 35:13 开店就是永远没办法100%高兴 40:01 一个90%的I人“为店做E” 41:44 开一家胡同店的种子来自火烧云 50:17 人家工作之余都能把娃养大,我养个店怎么了! 56:51 开店这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内核更稳了 【一个……福利?】 在「如意吊脚楼·恩施土家菜」报「100个开店的人」,可能会有惊喜 总之欢迎恩施、湖北以及全国各地的朋友前去品尝!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店的人。
【写在前面】 好久没更新啦!希望大家还记得这档节目!哈哈哈~ 本期我们又迎来了一位有“闭店”经历的朋友——刘道冉。他在杭州先是成功开出两家煲仔饭店,却又在半年之后选择了闭店。这中间他经历了什么?他对于开店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在节目里他都做了很真诚的分享,既分享了开店前的憧憬,也承认了很多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他从纯商业的角度分析了“开店”这件事,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观点。 我很认同他在节目里说到的:如果你只是希望把开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你需要考虑的就是它给你带来了多少快乐;但如果你认同开店是一个商业行为——那就需要提前考虑清楚很多事情。 毕竟,开店乃至所有的创业,真的是九死一生。 【本期嘉宾】 刘道冉 套用一下他在公众号上的简介——清华&康奈尔大学毕业生,互联网人,生意人。 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后,他在杭州开了第一家煲仔饭店,一年多以后就成功拓了第二家店——但仅仅过去了半年左右,他就先后转让了这两家店。 【TimeLine】 02:57 为什么第一次创业选择了线下餐饮? 06:59 为什么是煲仔饭? 10:20 作为“外地人”如何在杭州扫街选址? 14:35 “手里抓了一副有点烂的牌,但打的还可以” 21:28 店刚开起来的时候,觉得自己要起飞啦! 23:46 决定闭店!这半年多发生了什么? 33:48 开店本身是一个生意 42:38 说创业是“九死一生”,那都是很友好的说法了 49:48 开店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商业成功”?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店的人。
【写在前面】 经由上一期嘉宾介绍,我来到了北京化家胡同口的「小卖部咖啡」。这家不足20平米的小店有一种魔力,不认识的人也能很放松地聊起天来。 这可能跟店主老陈的性格有关。 老陈很健谈,也很随性。他不打算给这家店贴上任何标签,自己研发咖啡、自己增添摆设,就这么走过了五年。最初,“小卖部咖啡”真的是因为开在小卖部窗台上而得名,后来他也没想着改。接下小卖部的空间后,就一点一点改造成了现在这样非常温馨的样子。老陈说:“家庭化”就是对他这家店最大的认可了。 “小卖部咖啡”听着很接地气,卖的却是几十元甚至更贵的手冲咖啡,豆子都是从国外进回来的。老陈虽然不是咖啡师出身,但对咖啡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也积累下来不少喜欢喝他的手冲咖啡的人们。 他说,这五年冲出来的几千上万杯咖啡,就是他的“咖啡体系”。 【本期嘉宾】 老陈:小卖部咖啡店老板 【店铺介绍】 小卖部咖啡:位于北京市朝外南街化家楼西侧,2019年4月开业。 【TimeLine】 01:39 2019年,一家支在小卖部窗台上的“咖啡店”开业了 03:15 在咖啡里加入豆汁的先行者——“豆汁冰滴” 11:29 不到20平的空间是如何变成“家庭咖啡馆”的 24:18 朴素的愿望——小店能一直开下去 37:28 “小卖部咖啡”店名新解:卖各种国外豆子的手冲咖啡馆 49:24 开店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56:01 一年卖出去的几千杯咖啡构成了自己的“体系”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店的人。
【写在前面】 最初听到“琴社”两个字的时候,我想起了小孩子学乐器的传统“琴行”,一些被家长支配着练习自己也不明白的曲子的回忆涌上心头…… 但和「友声琴社」的社长赵子天聊完我才发现,那种纯粹出于自身热爱去演奏的音乐才是最美妙的。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房里独奏的乐器,本身就需要很放松、很舒适的去演奏。它甚至需要你“慢”下来,去体会旋律中的意境——也许是一帧风景,也许是一段故事。 赵子天为学习古琴而从大学退学,又为学古琴重新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现在,他拥有了一间自己的琴社,希望能传播古琴音乐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也许不止是弹奏,更是享受那种从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今人与古人的共鸣。 他说:在弹奏古曲时,每一个音都是和古人的一次连接。 【本期嘉宾】 赵子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曾为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进行古琴配乐及动作指导。 【店铺介绍】 友声琴社:2024年3月开业,位于北京朝外MEN公寓C-317室 「友声」取自《诗经·伐木》篇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意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TimeLine】 04:06 老师老师,你弹的这是古筝吗? 09:50 古琴谱看着都是用汉字写的,怎么我一个也不认识?! 14:06 开琴社的契机:在咖啡厅里偶遇了the box(北京新开业的商业空间)的人 15:48 与古琴结缘:一张古琴的图片、与《广陵散》《流水》两段音乐 17:50 从大学退学去四处学琴,又为了学琴重新考上中国音乐学院 25:35 给电影《长安三万里》古琴配乐,人物指法也都是照着弹奏视频画的 33:09 弹古琴需要放松、需要慢下来,是一种很舒适的状态 37:58 每一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或者意象 45:40 喜欢的空间:在胡同里开了五年的「小卖部咖啡」(下一期就会聊啦!) 【BGM】 结尾音乐为赵子天弹奏的古琴曲《玉楼春晓》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店的人。
【写在前面】 本期节目邀请到一位开店失败、但选择接着开店的朋友——灰灰。 灰灰去年从某宇宙大厂裸辞后,跟朋友一起开了一家以姜母鸭火锅为主打餐食的小酒馆,第一个月就冲上了大众点评的好评榜,却在第七个月时黯然关店。 但灰灰不死心。他始终希望能开一家能表达自己个性与特色的小店。 我们都曾经读到过猫助(二手书应用「多抓鱼」的创始人)说过的一句话: 很多人的梦想是想要「开店」,其实他喜欢的并不是做生意这个事,他喜欢的是待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被动地等别人来认可他的品味,然后还能赚钱——本质上是「我」的外化。 也许是所谓「文艺青年」的矫情梦想,但灰灰真实地迈出了第一步,并获得了他想要的认知。 我们也聊到了上班打工和裸辞开店的不同感受。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灰灰: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八年后辞职开餐饮店。 【店铺介绍】 第一家店:大可小酌(已关店) 第二家店:Scott法棍卷(营业中) 【TimeLine】 03:30 为什么想开一家店? 06:47 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快速积累认知 08:45 第一家店:以姜母鸭火锅为特色餐食的小酒馆 14:29 失败原因大复盘 23:00 在小酒馆办活动,吸引各种年轻人 35:41 第一批在”字节离职赛道“中竞争流量的选手 38:17 开店最大的收获是重新链接了很多朋友 40:48 ”文艺青年破产N件套“,以及一些知道但不想改变的追求 42:54 ”战略性撤退“——先开一家能稳定营收的快餐店 44:33 一些理想的小店模样:醉鱼、沈记菜馆、米店 53:15 上班 VS 开店,温室 VS 丛林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店的人。
【写在前面】 The Daily Bagel 是北京一家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贝果的小店,成立于2016年。 主理人TK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聊起贝果制作和口味研发时充满热情,同时也会坦然分享一些过程中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当下人们更喜欢线上消费,但她仍然希望客人可以多来店里坐坐,品尝新鲜出炉的、口感最佳的贝果。 近8年时间过去了,凭借着对贝果的热爱与对传统手作的坚持,The Daily Bagel 从一个摊位发展到一间社区店、再到CBD附近即将开业的更大的店面。而TK关心的,始终是他们有没有认真做好每一个贝果,提供给每一位喜欢贝果、或者想尝试贝果的顾客。 *注:本期节目将会在播客「投识问路」同步更新。 【店铺介绍】 The Daily Bagel 地址:北京市麦子店西街39号 即将在SKP-S开第二家店,敬请期待 【Timeline】 01:13 手工制作的贝果有什么特别之处? 05:52 每日提供一款特殊口味的贝果 10:25 曾经以一个小女孩顾客的名字命名过一款奶昔 22:14 一个想吃饭时可以随时来坐坐的社区店 28:24 疫情之后整体消费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31:41 还是希望大家能到店里品尝新鲜出炉的贝果 43:07 食物不能只是好看,必须要好吃 46:50 对于新店面的期望:把更多产品研发的想法变成现实! 52:43 不会为了更快的出品牺牲贝果的口感 55:57 a老板的故事——顾客真的吃得出细微的区别 58:41 仿佛美食电影里厨神与食客的精神交流 👏🏻 欢迎关注【100个开店的人】 关注城市里的小店,也关注开小店的人。
【写在前面】 本期节目首发于播客「投识问路」。 我一直对城市里的小店很感兴趣,也希望收集开店人的故事,于是启动了这个新栏目——100个开店的人。未来这个系列将会在本播客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第一期很开心能邀请到PUPU刨冰店的老板娘Alice来作客。 Alice 是一个背景优秀、职场表现出色的人,但仍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甜品”的选择与其说是灵光乍现,更像是充满勇气的“纵身一跃”。 开店就像一趟旅程,有很多困难到想放弃的时刻,也总会被日常的成就感治愈。坚持下来之后,她发现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做一辈子的事。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刨冰是起源于中国唐朝的甜品。Alice 希望未来PUPU能去到更多城市、甚至走向海外,把这款中式甜品带到世界各地。 【本期嘉宾】 Alice 毕业于人大金融专业,曾经在AIESEC、UBER、职问有过亮眼的工作成绩。 25岁裸辞去巴黎蓝带学做甜品,回国后在北京开了广受欢迎的PUPU刨冰店。 【店铺介绍】 PUPU:“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刨冰店” 小红书:扑扑PUPU 公众号:扑扑PUPU 【Timeline】 01:24 - 04:42 曾经有过一段白天工作、晚上emo的日子 06:44 - 08:23 为什么是刨冰? 09:57 - 17:12 从胡同店到798店、再到双井社区店 20:12 - 24:42 研发刨冰就像是在做艺术创作 25:03 - 28:40 认定了甜品是会做一辈子的事情 34:19 - 34:58 通过开店和世界有了更深的链接 37:22 - 40:15 开店之后比以前更加强大了 40:20 - 43:21 希望将中式甜品带到世界各地 49:23 - 52:03 喜欢带有自己独创性的小店 53:34 - 55:13 开店是一趟很值得的旅程,但“劝人开店,天打雷劈” 附: 曾经录过一期关于小店的节目:你关注过身边的小店吗? 另: 说到唐朝的时候刨冰叫做“酥山”,作为「江南百景图」的资深玩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里面的甜品车叫做「酥山糖水车」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