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可“加”
三个30+深圳女生关于成长的探索实录与分享

Album
主播:
晓雨Lexi、冠黎Mia、雪鸣Yvonne
出版方:
晓雨Lexi
订阅数:
1,360
集数:
44
最近更新:
3天前
播客简介...
勇气可“加”是由三个生活在深圳的30+女生共同创办,我们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日常喜欢通过探讨阅读、电影、学习成长等,给自己加点勇气~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咱们互相加点勇气! 三位主播分别是: 拥有中日美三国生活经历、受到三国文化影响的@冠黎Mia,是对他人充满好奇心,喜欢认识新朋友的 enfp 机缘巧合跨了一些行,目前自由职业的@晓雨,热爱剖析自己,摆烂就会焦虑的卷王intj 过程主义者@雪鸣,喜欢以哲学视角理解和探索世界的infj,阅读和运动作伴,梦想是成为很会画画的瑜伽士
勇气可“加”的创作者...
勇气可“加”的节目...

44 离不开的AI,危险的朋友

勇气可“加”

Hello可爱的听友们~好久不见!这一期,是我们关于AI的一次“回访”。 从年初第一次聊它,到现在九个月过去,我们与AI的关系已悄悄变化~ 它成了晓雨高效不内耗的职场搭档,帮她写方案、回信息、解决人际关系; 成了冠黎最便捷专业的工具,不再多言“please”或“thank you”; 也成了我被教授误解“使用AI写的论文”的学术危机中,一个意外安慰我的“朋友”。 当AI越来越理解我们,懂我们的语气、喜好、节奏、甚至情绪,它还能只是一个工具吗? 而当它开始替我们购物、推荐、决策,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消费茧房”? 从这些细节出发,我们聊了消费、伦理、自由意志,也聊到人类独有的那种“困惑”。 所以,这又不是一期单纯关于AI的节目,更像是在问彼此:“Hey!当拥有越来越智能的工具,你们,还能保有人类的笨拙与好奇吗?Or,愿意吗?” 也许真正的勇气,是当身处的世界越来越聪明和速度的时候,我们依然愿意自己保留一点迟钝、一点犹豫,还有一份不想被定义的“人性”。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和AI“朋友”/“搭档”/“管家”/“工具”...的故事呀 -本期内容- Part1 【call back往期】最近和AI相处的如何? 00:48 晓雨:帮写方案、处理人际关系,细数AI如何成为职场救星 04:09 冠黎:原来还有情感,为何现在把AI当「纯工具」? 06:19 雪鸣:分享一个AI带来的意外感动,关系升级了! 13:17 从2月到11月,大家现在觉得AI可以是你的朋友吗? Part2 当AI帮我们购物…… 21:39 听到“AI能直接下单”,我们是感到“终于来了”还是“细思极恐”? 26:32 冠黎:为什么不想和AI成为朋友? 29:12 想象未来:科幻片预言的世界是不是在逐步实现? 32:56 电商发展历程、品牌该怎么做、我们人还有选择吗? Part3 AI伦理与自由意志 41:20 什么是AI伦理问题? 47:32 人类有自由意志吗? 49:56 我们能够在不确定的科技发展中依然保持人性吗? 🎬本期提到的科幻作品(都很好看!) 她 Her (2013) 钢铁侠 Iron Man (2008) 机器人总动员 WALL·E (2008) 头号玩家 Ready Player One (2018) 万神殿 第一季 Pantheon Season 1 (2022) 暗黑 第一季 Dark Season 1 (2017) 西部世界 第一季 Westworld Season 1 (2016) 📻相关播客:28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TA?!—AI 🎧BGM Another Day Of Sun-钢琴版 Lazy Morning-BCD Studio 萨莉-平凡的修车工 🖼️封面图来自小红书@灵感法师 💙🧡本期editor:雪鸣&晓雨

53分钟
99+
3天前

29 在《他乡的童年》里,学会养孩子,也学会养自己

勇气可“加”

这期我们聊了一个看似宏大,但其实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教育。 起点是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起初我觉得,我既不从事教育行业,也没有孩子,现在看这个,对我能有什么用? 然而,当我跟随周轶君的脚步,去到芬兰、法国、日本、以色列等等国家,看到那里的孩子是如何度过童年的。 过程中我的许多固有认知被颠覆、被治愈… 以节目为起点,我们也聊了自己的童年。 冠黎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聊天过程中又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他乡的童年”,在她看来,会玩是很重要的能力。 雪鸣是从高考大省湖北卷出来的,也是新时代的妈妈,如何在难以急刹车的教育大环境中,活好自己的小个体,给孩子更好的范式呢? 对于在高考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持续养育自己”已经是长大后 新的 必修课了。 而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辨力。 思考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教诲”,真的有道理吗? 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是为了什么呢? 都说竞争是为了进步,那不竞争又会如何呢? 播客时长有限,我们着重聊了芬兰和日本的部分。 推荐每一位有缘听到这期播客的听友,看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养育孩子、亦或是养育自己,相信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观念改变,终将改变内卷的气候。 -本期内容- 🇫🇮 Part 1 | 芬兰:别人家的童年天花板 02:41 芬兰为什么能让我们集体大呼 这是童年天花板? 04:45 在芬兰,妈妈才是Boss?整个社会如何100%支持育儿? 06:49 森林里的“现象教育”让我想穿越去芬兰当小孩儿! 12:10 “不竞争”教育带来的思考: * 不竞争的环境给芬兰人带来了什么? * 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落后? * 身处难以急刹车的教育大环境中,作为个体怎么办? 27:52 周轶君的落泪:每个被否定的童年,都值得被重新理解 31:30 从芬兰敬老院的老奶奶身上,看到“喜欢但不擅长”也没关系 33:05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思考题) 🇯🇵 Part 2 | 日本:松弛与秩序并存(也是冠黎的童年) 34:32 不要说“我累了”,说“我要完全燃烧了🔥” 36:12 冠黎的童年回忆:被鼓励吃纳豆是被PUA了吗? 41:11 日本社会的“秩序感”,让妈妈们更有压力? 44:18 哪个社会都“洗脑”,我们要培养思辨的能力 46:15 If 冠黎有了孩子,会想让TA去中国还是日本度过童年? ⭕️ Part 3 | 成年人必修课——重新养育自己 50:53 我们从《他乡的童年》学到了什么? 52:55 我们是如何重新养育自己的? -本期推荐- 🎬《他乡的童年》1&2 -优酷 💙本期editor:晓雨

59分钟
99+
1周前

43 显化,一场与未来自己的合谋

勇气可“加”

大家好,好久不见~ 这一期我们聊的是一个最近比较火的话题 —— “显化”。你听说过这个词吗? 前几个月,我们第一次在群里看到雪鸣提到“显化”这个词,当时我和晓雨都感到有些陌生。但聊着聊着我们才发现,其实这种概念,我们早就接触过了! 最近,“显化”这个词火起来跟演员辛芷蕾有关。她在早期就曾公开说自己要成为“国际巨星”,而如今她真的获得了威尼斯影后的荣誉,这段经历也让网友称她为“显化大师”。 于是我们不禁好奇: “显化”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它真的有某种神秘又强大的力量? 在聊天中,我再次坚定了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愿我们都能带着积极、温柔、坚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在重要的选择上,勇敢听从内心的声音! 只要你想,只要你相信,我真的觉得,我们都可以做到! 如果你也有心中想要“显化”的愿望,欢迎来评论区大胆宣言吧~ P.S. 都说秋天是离别的季节,你同意吗? 有没有在最近,告别了一段不合适的关系,或是勇敢离开了不舒服的环境? 愿你在这个秋天,轻松、自在地走下去,把那些不愉快留在过去,珍惜现在,一起勇敢而快乐地生活。 也许,“显化”正是我们改变的开始。 -本期内容- 00:40 缘起:一个词的流行与我们的困惑 03:42 《显化》作者的定义 vs 小红书的显化玄学 08:01 我们的立场:今天讨论的显化,需要行动 09:57 冠黎:为什么想聊这个话题? 12:45 晓雨:回看发现在默默显化 16:46 冠黎:写下"I will find a dream job",结果超出预期 17:48 《显化》作者:要主动显化! 18:49 显化和定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19:10 雪鸣:想做妈妈,但实现路径并没有以自己想象的方式发生 22:33 冠黎:如何显化成全A学生? 27:53 说出未来的愿景,是在否定现在的自己吗? 29:16 显化用词很重要:“我想要”=“我现在没有” 35:13 我们现在想显化什么? 39:21 “我想”真的是“我”想的吗? 41:56 愿景要抽象还是具体? 44:22 显化是幸存者偏差吗? 48:33 愿景和使命感的区别 49:55 雪鸣的愿景 54:53 冠黎:越来越没有“大爱”了,先“管好自己” 🎧BGM Dreams(Acoustic)-Jada Facer/Dave Moffatt 春天是一首浪漫诗-Youzee Music Another Day Of Sun(钢琴版) Lazy Morning-BCD Studio 🖼️封面图来自小红书@三火在疗愈 💙💚本期editor:冠黎&晓雨

59分钟
99+
1个月前

42《掌控习惯》:习惯不是坚持,而是“我就是这样的人”

勇气可“加”

这期我们聊的是《掌控习惯》(英文版《Atomic Habits》),这本书自2018年出版以来,在全球畅销,播客也有许多人聊。 哈哈哈可见大家对建立好习惯的渴望都很强烈。 读完并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结合当下的真实体验,聊聊哪些方法真的奏效?哪些却还在卡壳? 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三种路径的碰撞😂: 晓雨的工具派实践、冠黎的“叛逆者”视角,以及雪鸣的人体系统论。但愿能为各位提供多维度启发🙏 然而,方法只是“术”。 在更深一层,“道”的层面里,我们被触动最大的,是书里关于身份认同的观念。 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坦然宣称“我就是这样的人”? 比起建立一个新习惯,更难的或许是拔除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钢印,重建对自我的认同感。 这一部分,我们也分享了各自的挣扎与思考。 当习惯不再只是“做一件事”,而是指向“我是谁”,改变才真正开始发生。 -本期内容- Part 1 思维转变:习惯是在给身份投票! 00:40 J人和P人读这本书的感受大不同 05:50 我们为何都陷入了习惯失败的困境? 08:12 习惯失败的根源:结果导向 vs 身份导向 08:30 讨论:为何不敢宣称自己的身份? * 作者核心观点:“目标不应该是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 * 晓雨&雪鸣: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是因为觉得还不配上?关于教育观念的反思 * 冠黎: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是因为决心不够 25:21 我们现在想要强化的身份是什么? Part 2 行动指南:设计习惯的四大法则 29:50 法则一:让提示显而易见 * 意志力被高估,环境才是关键 * 创造新习惯很难,习惯叠加相对容易 39:19 法则二:让习惯有吸引力 * 采用诱惑绑定的方法,有用 * 改变语言描述方式 * 还可以加入一种文化,贼好用👍 45:31 法则三:让行动简便易行 * 原理: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决定的 * 两分钟法则,特好用👍 * 番茄钟的科学性👍 * 如何让坏习惯难以延续 52:50 法则四:让奖励愉悦 * 奖励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时满足感!!不能和身份冲突! * 要在当下为好习惯付出代价 * 想想能令自己愉悦的体验…还是难! Part 3 高阶战术与收获 1:06:21 高阶战术 1:07:36 take away总结和延伸阅读推荐 * 冠黎:“成功最大的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 * 雪鸣:让我成为了一个过程主义者 * 晓雨:帮我建立了体系 -本期推荐- 《认识大脑:关于大脑的7½堂课》 《贪婪的多巴胺》 《无限可能》 《显化》 💙本期editor:晓雨

75分钟
99+
1个月前
勇气可“加”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